第一篇:高中地理课件
【高考经典】2007四川文综卷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指出图中甲阴影区与图10中乙阴影区农业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8分)
考点:气候(气温、降水)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答案
甲区以畜牧业、园艺业为主,乙区以种植业为主。
• 甲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温凉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乙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同季),适宜谷物生长。
高考经典】2007天津文综
36.下图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3)填表说明黄河、恒河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考点: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雨热同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高考经典】2008全国Ⅱ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12分)
考点:气温时间变化原因分析
• 36.(36分)•(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考点:降水原因分析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高考经典】2008全国文综 3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说明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考点: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高考经典】2008北京文综
3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1.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分析
2.降水量分布特征描述及原因分析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答案:(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高考文综试卷中气候部分题型
【高考经典】2008新课标海南卷
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3,完成7题。
7.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考点:降水原因分析
答案:A
【高考经典】2008新课标海南卷、宁夏卷
36.(28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 更长,为什么?(14分)
考点:降水(大雾)原因分析(1)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
水汽较多(靠近河流)
(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
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高考经典】新课程
2008江苏卷
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气候特征
相同点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课件反思
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高中地理教学课件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面对这样的教材,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该怎样上课?……需要冷静、积极地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多交流探讨,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备课,然后在去请教探讨并充分利用教研活动得以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3.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
4.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真诚为您服务]
JKJ6《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全套精品课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全套精品课件(21个)1.0《行星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1《宇宙中的地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3《地球的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2.0《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2.2《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2.3《常见天气系统》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3.0《地球上的水》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4.0《地表形态的塑造》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4.2《山岳的形成》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4.3《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5.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5.1《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2》-全套精品课件(22个)1.0《人口的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1.3《人口的合理容量》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2.0《城市与城市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2.3《城市化》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0《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4.0《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4.2《工业地域的形成》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5.0《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5.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6.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3》-全套精品课件(18个)1.0《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1.3《问题研究:地理条件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那些条件?》PPT课件(新人教版)
2.0《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3.0《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3.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3.3《问题探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4.0《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0《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5.3《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说明:
联系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教研室 姚秀元 联系电话:***(手机)电子邮箱:ctyzyxy@126.com 农业银行卡:95599 8070 17376 59311(姚秀元)邮 编:363900 UploadFiles/2009/9-16/916977886.doc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件研究与制作》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课件研究与制作》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课题组老师在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研究中,收集整理上百件地理素材,互学互研,制作 20多件地理课件作品,并由学生参与评选出四件优秀课件作品。探索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信息化的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老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学科资源库。该活动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地理课件研究制作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教育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宁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全县初中只有一名正规地理课教师,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完全高中,也只有 3位科班地理课教师(其中一位还是函授地理教育专业)。正常的地理教学无法保证,学生地理学科基本知识普遍缺乏,更谈不上地理学科素养。因而地理学科是我校,也是我县最为薄弱的学科。
宁强一中是我县唯一的市级重点中学,省级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现有 146名教职工,40个教学班,2700名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课教研中心,全面负责和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研工作。学校电教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基本能满足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教研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山区县、贫困县,信息闭塞,资金、技术十分短缺,信息技术课起步晚,绝大部分教师尚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上课,见不多,识不广,对教育受信息技术冲击认识不到位。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单调,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申报《高中地理课件的研究与制作》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的整合,大幅提高我校地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普及,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依据和原则:
1、理论依据:
认识主义学习理论: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识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不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
2、政策依据:
《课改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既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提高研究小组内部个个环节,各个成员的协调、统一、高效,又要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实际,加强应用,不断优化与完善,增强整个研究活动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实践: 钻研教材,并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收集整理汇总课件素材。地理课件的设计、制作、试用、反馈、完善。推动信息技术课在我校全面开展,带动信息技术课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为我校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各科资源建设奠定基础。
2、理论: 为我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手段探索新路子。地理课件的分类和制作程序。总结论证地理课件素材种类和素材收集整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中心不仅要学习他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借鉴吸收。
经验总结法:既要学习经验,又要对课题组每阶段成果进行总结,以指导后期研究。
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的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态度、方法、兴趣和自学能力等情况,制定研究方法和内容,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月到年月,问卷调查,现状分析:我们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了第一份问卷,对我校当时高
一、高二部分班级 2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缺乏,兴趣淡漠,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差,是学生普遍头痛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又认真查阅了2002年以前我校高考文综(或地理)成绩在汉中市排名材料。通过分析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反思,寻找问题,决定将信息技术课与地理课进行资源整合,申报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年月到年月,学习软件操作,制作课件。课题组的地理课教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对,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制作二十多个课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试用。试用后,召集学生代表进行评议,提出了近百条修改意见。课题组老师在汇总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并进行了阶段总结,分析得与失。
第三阶段:年月到 200年底,总结分析阶段。对所有课件再修改、再完善,召集学生和部分教师代表进行评议,评选出四个优质课件存档,并上报。同时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了第三次反思,对存在问题、取得的成绩、后续研究设想以书面形式上报学校,并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各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整合提出建议和设想。
研究活动流程图:(略)
六、成果及分析:
1、优秀的高中地理课件:
课题组成员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理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制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地理教学课件,如李荣懋和吴开沁老师制作的《地球运动的地
理意义
(二)》,刘兴明和刘红艳老师制作的《地理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杜芬斌和郑庆华老师制作的《海水的运动》等等都是这次研究中制作出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地理课件。通过反复试验论证,评选出以下四个优质课件存档上报。
2、探索出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整合的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老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学科网络资源。
在整个研究过程,课题组经过了三次反思,第一次是反思学生学习的实情,查找问题,第二次反思是学生积极参与,信息课教师与地理课教师互学互研,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第三次反思是利用制作的课件做典型示范,推动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这种的思路及做法得到学校班子和老师们的普遍认同,学校也决定按此三段工作机制来加快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步伐。
3、在该课题研究活动的带动下,全校其他各科教师纷纷学做课件,自己和集体学习电脑技术,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在省市的课件大赛中获奖。
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全员微机培训,并做为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每周集中学习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期末,全员考试,不合格者补学补考,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范围。学校以现金补足的形式鼓励教师个人购置电脑,目前我校90%以上的教师都拥有个人电脑。全校教师的微机操作技术大大提高。在2005的全员赛教初赛中,40%的教师使用了课件,在复赛决赛中,所有教师全部使用课件,使全校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更加新颖、高效。4、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自主学习意识强,成绩全面提升。
在研究的第三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地理课的自觉性增强了,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地理课一直制约着我校文科综合成绩的提高,在2002年以前我校文综成绩居汉中市重点中学第九位,基本是末位。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后,学生知识面宽了,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天体运行等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2003年的高考中,我校文科应届生的文综平均成绩位居全市第四,2004年的高考中,我校文科应届往届综合平均成绩均居全市第一。由此2005年汉中市第二届名师评选活动中,汉中市教育局将我校唯一的一个名额指标分配给文科综合。由于吴开沁老师在本课题研究活动及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校所有教师集体评议并投票一致推选地理教师吴开沁老师为我校名师候选人。
七、结论与思考:
1、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手段的新路子。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师资短缺,在短时间内要迅速在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手段,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法,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摸索出一个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教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网络资源”。这条路子受到学校的鼓励和肯定,并在教学研究和管理中逐步实施。
2、高中地理课件素材种类、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地理网络素材最大程度丰富了课件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是整个课件的核心。地理课件的素材跟别的学科的素材一样,根据其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文本素材,图片素材,影像素材和动画素材四种。
地理课件素材的获取,我们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用他人完整课件进行修改。对部分时间精力不足,对多媒体课件了解较少的老师来说,可
以购买成熟地理课件。一般情况下,现成的课件不能适应不同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更不能体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做少量的修改。第二,自己制作课件框架,大量使用他人的地理景观照片,各地风土人文图片,地球运动动画,地质变迁动画等等,以及最新的中国、世界地理事件背景分析素材可供下载,既免费又迅速方便。第三,自己日积月累,获取有价值的影像资料。由于影像资料庞大,不易在网上传输,所以网上课件一般无影像素材。而现实中,地理课件在市场上也很难购买,就连介绍地理知识的光碟也很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电视上获取资料较好。电视上对地理知识介绍的内容多,对课件制作很实用。电视中的素材质量好,但获取却非易事,需平时日积月累。某些动画片如“蓝猫 2000问”对地理知识介绍很多,并且叙述浅显易懂,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这样的素材,我们就要亲自动手录制,最后刻成光盘保存。当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截取其中的片断运用到课件中。
3、课件制作平台和技术条件:
在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理课件制作的平台一般有“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utoCAD”和“Frontpage”上述技术比较成熟,功能强大,普及程度高,而且采用这些平台制作的课件在一般计算机上都能使用,无需自备操作平台。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把上述技术做为授课的重要内容,对所有教师和所学内容进行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范围。
4、进一步明确了地理课件制作中的两组关系:
在制作地理课件中除掌握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utoCAD”和“Frontpage”技术外,还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
息课知识和地理课知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课题组的老师大部分只懂一科知识,要么是信息课,要么是地理课。课题组进行结对合作,每位成员既要学习地理课知识,还要钻研计算机操作技术,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目前教育界倡导的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的要求。地理课教师要认真钻研信息技术,信息课教师也要学习地理知识。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必须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载体,又是主体,课件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课题组成员制作的十多个课件中,学生总共提出了 20多个合理化建议,经过老师再次修改、完善最终成形。学生的参与,直接关系到课件的质量。制作课件前,让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案,制作过程中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反馈、修改阶段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估。
八、经验和存在问题:
1、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市电教馆的同志给予了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学校对该课题的开题、研究和结题工作给予了指导,并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两个微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制作室,开通了校园网等,在硬件建设上给课题研究大力支持。2003年底学校成立了领导机构,校长石正义同志亲自挂帅,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负责该项活动,抽调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想办法,挤时间,既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操作方法,又要钻研地理教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确保了课件的高质量,高效率,又保证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整个活动中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人手较少,时间紧、地理教学素材不多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研究活动,特别是高中阶段,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人员配备不足,要让教师在繁重、繁多的教学任务中挑出点时间搞教研,就太难了。由于我们基础差,起点低,与别的学校比,理论上升的程度很不够,我们重点做了些大量的实践工作。
2、后续研究:
将我们课题组探索出的三段工作机制推广到学校其他学科,各学科继续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各学科资源建设问题,力争使我们的研究在实践上更具操作性,理论上更具科学性。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地球的运动》一节为例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起,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教学手段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互努力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普通高中不太受重视的地理学科而言,采用CAI,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高级程序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硬件、软件和课件是它的三要素。如今许多学校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都具备的条件下,优秀地理课件的缺乏以及地理课件的自制有一定难度,成为影响许多学校发展地理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程序设计不同,它是程序设计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既有程序设计的一套流程,又有分析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思路,三者必须结合起来。地理课件需要地理教师自己、或和计算机教师合作共同设计与编制,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下是我制作地理课件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
㈠、确定课题。地理教材中,几乎所有内容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过有的课节没有必要使用课件,在初期选择时,由于学校课件资源和互联网上课件资源的不足,着手制作课件,确定课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常规实际演示或教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用常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难以学会、难以理解的知识。
3、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很好解决而且有优势,并能使学习者有切身的体会,例如:四季的形成、地壳运动等抽象的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视频等功能,进行显示、模拟,使之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教学内容多,课容量大的复习课,习题讲解课等。
㈡、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教师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课堂实际教学能力等。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实施的计划,以便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㈢、系统设计。即按教学设计的要求来确定计算机课件的基本结构及实施的方案。包括:
1、要确定软件的类型。
可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有许多,每个软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常用的有PowerPoint、3D Max Studio、PhotoShop、Authorware、Flash等等。PowerPoint简单易学,交互性强,3D Max Studio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学习难度太大,PhotoShop是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经常用到,Authorware交互性强,但后期完成后文件太大,我认为Flash相对而言,用于制作地理课件应为首选。
2、要设计封面和界面。界面是信息交换的通道,通过键盘、鼠标等物理设备对屏幕做出反应,完成人机的交互作用,好的界面除了交互性强之外,还应考虑到界面的美观程度。例如:颜色的搭配是否协调,背景是否合适,按钮是否协调美观等。我制作一个课件,技术上没遇太大的阻力,倒是在背景的选择、颜色的协调性以及版面的设计上煞费苦心,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美学效果。
3、划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确定所要制作的各各场景。
㈣、课件的具体制作。
制作课件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包括:
1、收集相关资料。
⑴、图片的准备。多媒体课件要用到一些边框、底纹、按钮,这些简单的图片可以自己设计。除此之外,是网上下载,是搜集素材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素材的艺术化处理我们特别要谈到Photoshop软件。要想把课件做得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最好把准备好的图片用Photoshop处理一下,Photoshop是目前较流行的图片处理软件,它的功能十分强大。
⑵、音频、视频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的音频资料包括背景音乐和讲解。背景音乐一般要到网上搜集,并要注意平时积累,因为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可以很好的烘托课堂气氛,如制作《锋与天气》一课课件,有了雷声雨声效果就很好。讲解则要靠自己录制,作为广播级的录音是要专用设备的,而自己设计课件的录音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如选一块好的声卡和一个好的话筒,软件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软件即可。但一般要少用,因为我们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速度。一些必要的视频一方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需要平时的积累,现在网上的视频也很丰富,但有时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视频,再者,许多视频需要进行剪辑,因此,视频资源一定要及时收集起来,以备后用。
⑶、动画的准备。动画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大大丰富和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动画一般是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设计。如用3DSMAX设计动画渲染成图片系列,可以作为Flash的一个影片剪辑。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课件中用到很多3DSMAS三维动画软件,功能十分强大,用它作文字出场、三维模拟效果很理想,如《日食和月食》就可用3DSMAS来模拟;另外,用视频捕捉卡捕捉现有录像带等视频为AVI视频动画,这种视频动画有很强说服力和表现力,这种方式对非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2、根据课型设计模板,依据模板制作具体的分支场景。
以往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穿起来,用一些按钮连起来,课堂受制于课件。几年前我曾经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使课件应用更加方便灵活,适用的人群更广,课堂的容量更大,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
2006年在高三总复习区域地理时,我用Dreamweaver制作了一些网页,把授课所用的图片(景观图、地图、地理图表、地理插图等)、文本资料、地理动画、视频资料制作成网页,用Myie2在全屏下播放,效果不错。一些课堂容量大的复习课,特别是高三复习课、习题讲解课,可采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课件,必须使Myie2网页浏览器,否则Flash文件无法显示。
今年寒假新课标培训回来后,我设想,用Flash软件实现这一方法不是更好吗!就尝试了一下,结果不错。制作的课件可以灵活运用,适用不用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学校都可以使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随意改动。首先是设计一个网页模板。如我制作的《地球运动》三个课时的课件,就是用这个思路设计的。根据这节课各各场景所需要的空间基本上是正方形的,因此在舞台的右边设计了640*480的区域作为场景展示的区域。在舞台的左边设计了交互按钮的位置。上方设计为提示区域。左边按钮的数量可以随意调整,同时链结的每个场景可以随意改动。不影响主场景的效果。而设计《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各节的课件时,采用的是舞台中间设800*400的区域为场景展示区域,上方设计为提示区域,下方设计为交互按钮的位置。
具体制作思路和方法结合课件说明。
3、调试及教学测评。看你设计的每一个功能是否能达到目的,教学效果如何,并根据需要修改设计,重新调试,直到课件符合设计要求为止。在制作的后期调试时,我认为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⑴、调试场景的色彩搭配。其原则是符合学生的用眼卫生,保证清晰、大方。让班级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
⑵、对课件所存在的细节上的不精致进行修改,保证其科学性。
⑶、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整背景音乐、视频。保证小的视频文件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4、形成教学产品(教学课件)。将修改好的课件,通过刻录机载入光盘,便于长时间的使用和保存。
二、课件制作及应用中的问题
㈠、重形式不重内容
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走入一个误区,精心设计没有必要的板面,设计没有必要的动画过程。比如制作《地震》一节的课件时,使用霹雳体文字;制作《火山》一节的课件时,用FireWork制作了火焰字;在一个页面中使用多种字体,多种颜色的文字;用大量的时间制作一个片头;一个选择题的答案在屏幕上飞来飞去,最后落在一个小括号里。制作课件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保证其严谨的科学性、实用性。
㈡、“拿来主义”
有不少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自己根本不动手,总在网上找现成的,拿来就用,这不可取。网上的确有高质量的课件,但不一定是通用的,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许多网上的课件存在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我们可以从这些课件中获得启发,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出来,也可以将其按自己的思路加以修改。
㈢、重“量”不重“质”
随着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课件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有的老师几乎每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课件,粉笔成了多余的摆设。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课件的设计应该遵循必要性原则,如果盲目地把所有的内容都制作成课件,那就成了“电灌”方法,和以前的“满堂灌”没什么本质区别。
㈣、重“教”不重“学”
有些教师的课件主要体现教师“教”的思路,较少涉及学生“学”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所以,一个优秀的课件,需要精心的策划、细心的制作和恰到好处的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使用效果。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件只是辅助手段,如果夸大课件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本末倒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师在使用地理课件教学中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三、几点建议 1、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多学习一些课件制作和应用的知识。互联网飞速发展,网上的视频教学资源丰富无比,学习的难度小多了。想学一定能学会、一定能学好。
2、课件制作的分辨率最好采用以下几种,用起来方便、快捷。800*600;640*480;320*240;800*400。
3、课件制作的总思路最好是与网页浏览模式接轨。我今天给大家展示的课件只是一个思路,也许这样更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4、各学校有条件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课件的制作是个苦差事,我制作的这三课的课件,前后共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般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效率最高,有时连续七、八天工作到后半夜。衷心希望有条件的学校与我校共建资源平台。
四、其他
《地球的运动》课件总文件共计200MB,包括课件制作的所有图片、视频文件,我将在http://www.xiexiebang.com的地理论坛中发布信息,大家可以在那里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