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教材分析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文章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我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等手段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体会的基础。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本文的内容比较浅近,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
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理解。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3、经过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读,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现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
赶海
浪花回头 追赶浪花
趣
抓螃蟹 捉、捞、捡 捉大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xx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文章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凭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连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修业生举行仿写:《故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训练:《故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4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重要让学生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还要让学生加强热爱祖国的情绪.二、说目标
1、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加强民族自大感.三、说教法、学法
这里重要说说我的教法:
起首,让学生看图,先容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抵的认识.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解说课文大意,让学生明白课文,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明白课文的内容.末了,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这部漫衍局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本身先读一读,结合古迹的汗青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同等?
6同学们没关系本身试着读一读.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相互改正读得不当的地方.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领会,听后改正.10师读两部分雷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形貌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怀的两句,齐读赞美古代庖感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日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古迹吗?
2.文章仅称赞了祖国吗?
3.师总结.四.部署作业
1.讲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2.课后作业.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明图文联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使用如许的情势举行教学.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5【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6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变生长的次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生理变革为线索,以轻松生动的笔调娓娓到来。末了,“我”的感悟写得蕴藉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计划理念和目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计划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紧张特点是“情”,注意情绪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变更学生的生存履历,在老师全情绪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绪的闸门。本笔墨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富厚的情绪。引导学生联合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生理变革知道“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当代教育生理学研究评释,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举动,并影响和转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老师通过笔墨信息“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猜中去吸收、发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笔墨的寄义,咀嚼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订定了如下目的: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捉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根本读懂课文内容,相识剪枝是为了来年能劳绩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确“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能构造语言,把本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引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存眷弱势群体:我要找谁人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答复。岂非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失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换。同砚们凭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互助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本关键给学生提供互助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换中学习既加强了互助意识又增长了情绪相同,同时使他们能自动思索,大胆表达,善于谛听,共享结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存中有许多的学问,我盼望各人做生存中的故意人,到处把稳生存,用一双善于发明的眼睛去视察,善于思索的头脑去探索,你肯定能成为生存中有学问的人。这一关键报告学生从社会生存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勉励学生从讲义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索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原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接洽自身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原理,这样操纵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多”不愿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意孩子无穷的求知欲,更好地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末了,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接洽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这个原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运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本领和动手本领,造就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存的情绪。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7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3.荷 花
荷花 半开 全开 含苞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8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是
难点是,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
①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们
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
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9【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唧唧的叫着,有的()过湖面,尾尖偶尔()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增添生机)
飞行(快)
停歇(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0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色彩丰富词语教学》。
纯粹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的,也许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很难出彩。特别是新教材《语文园地》中的词语教学。随堂课常见的模式是:老师引导学生认读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组织学生背诵。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缺乏生命活力。这样的词语,犹如一片枯萎的叶子。词语教学能否像其它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呢?
一次,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日积月累”的词语教学情景,自认为很有意思,至今仍记忆犹新。这部分内容编排了12个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如:夕阳西下郁郁葱葱皓月当空落英缤纷悬崖峭壁等。这些词语生字多,难理解,更何况脱离了语言环境,学习起来就更难了。
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教参对此内容的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说明,即: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生活实际试着体会词语的意思,最后记背词语。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尽管他们有一定的成语储备量,但相对孤立的成语学生积累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按照预计的程序让学生读读、说说、记记,课堂势必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即便让学生记住了词语,又能记住多久?但我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新招来。
上课前,我正将这些词语写在小黑板上。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张老师,这是我自己画的一幅画,想送给您!”我抬起头才发现我班的“小画家”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我身旁(他经常将自己的杰作送给喜欢的老师)。我接过那幅画,并谢过她,急忙空出手展开,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好漂亮的一幅风景画:画上鲜花朵朵,山林苍翠,小溪潺潺……尽管画得并不十分精美,但画上鲜明的色彩却充满着童真童趣。我只觉眼前一亮,画中的景物不正好与今天学习的一些词语相对应吗?我顿时有了主意:今天的词语教学何不借助图画呢?毕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课时,我采用“自读”、“领读”“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词语后,就进入了理解词语的环节。
虽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并非要求他们死板地记住每个词语的意思,但我以为,要想孩子们今后在习作以及日常交际中能运用,形象生动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一定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告诉他们:理解词语要抓住词中的一些关键字,并让他们试着想想能否从关键字中猜出词语描写的是哪些事物?我环顾了一下孩子们,除了少数的孩子正瞑思苦想,其余的果然如我先前所料:有的若无其事地盯着黑板,有的眉头紧锁,露出满脸的愁云……我知道,这些脱离了语言环境的词语难理解、难记忆,学生背诵起来不亚于背诵一篇课文。此时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
见此情景,我乘机出示上课前那个孩子送给我的画,故作神秘地说:“孩子们,今天凑巧‘小画家’送给老师一幅画,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先请你们细细欣赏,然后再读读这些词,看看哪些词描写了画中的情景?”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孩子领悟到“群芳吐艳”是描写鲜花开放后美丽的景象。我马上给予肯定,并对词语的意思作了补充,又在这个词的旁边用红色的粉笔画上几朵鲜花,使词语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为词增添了不少色彩。“哇!好漂亮的花!”有孩子惊呼起来。我马上鼓励道:“孩子们,今天的词语都特别有意思,他们都能变成漂亮的图画,动动脑筋,看谁能最先将这些词语在头脑中变成图画。”大概是出于对图画天生的喜爱吧。顿时,孩子们来劲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不一会儿,刷、刷、刷几十只手都举了起来。有个孩子说:“当我读到‘皓月当空’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说得多形象呀!我不由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还特夸张地用金黄的粉笔在那个词语的旁边画了一轮圆圆的月亮。这时,竟有孩子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向我提议:“老师,我们也可以来画画么?”我一阵窃喜,我不就是想要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随后,在轻松与愉悦中,孩子们或是到黑板前,或是在书中,用鲜艳的彩色笔给词语配上了图画,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刚刚初升的红日,争奇斗艳的鲜花……结合形象的画面再来理解词语时,我感觉一个个生僻的词对孩子们来说,已不算什么难事了。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词语的理解也可以上得如此生动。趁热打铁,我让孩子们把刚才想到的画面融入到朗读中。此刻,他们个个面带微笑,神情自若,读得津津有味,与先前的朗读判若两样。他们用声音赋予了词语感情和生命,我分明感受到了那些词语似乎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十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看到孩子们兴致正浓,我又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看到的场景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孩子们十分踊跃。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孩子说:“夕阳西下,我赶着一群小鸭子回家。”多么富有童趣的话呀,这难道不是学生充分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自己习得的吗?其他的孩子也争着发言:“春天来了,校园里群芳吐艳。”“森林公园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对于难度较大的词,我就出示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选择词语填空,使学生全员参与。这种教学赋予了词语生命,赋予了孩子灵性。最后,这些词语的背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迈着轻盈的步子我走出教室,不禁想起语文老师们常抱怨的一句话:哎,语文课上学了这么多词语,怎么在学生的习作中就很难找到几个用得精当的词语呢?更别说什么妙语连珠了!是呀,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从语文课本中学过的词语多如牛毛,特别是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词语还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在习作时派上用场的却很少。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脱离了语境,就词解词,使得词语教得缺乏温度。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凭借形象的图画、结合生活场景把词语的教学变得有了生机,赋予了词语生命。大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热爱语文,热爱语言文字。精彩美妙的课堂,使每个汉字的灵性跃然于课堂之上,使孩子们体验情的激发,美的熏陶,理的启迪。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使孩子们喜欢热爱这简洁优美的文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词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学生成为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用色彩丰富词语教学,用色彩装扮语文课堂,我们会看到另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1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景致奇怪,物产富厚”的海底天下,文章以流通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富丽的词采,不见雕琢的陈迹,但是给人密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天下的刻画,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讲义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致奇怪、物产富厚的海底天下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计划了一个“研究”的时机,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博识的海底天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读说写评
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
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要特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
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
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b、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随机点评: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
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
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
鼓励多种表达:
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
(2)仿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联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得到的情绪体验的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绪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辽阔的地步提拔,为学生打开更多实际生存天下的窗户,拓宽学生发挥各自才气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观察、民间采风,便是对社会、对人生举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配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2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 闻 清香
荷叶 舞蹈 蜻蜓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 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3(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七色光》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是我们大家的。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播放歌曲《七色光》),师生拍手唱歌。
过渡语:太阳是温暖的,太阳是美丽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板书:25、太阳是大家的【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歌曲中的歌词自然引入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检查生字词。
(1)抽读老师手中的词卡。
(2)同座位同学交流每小节的意思。指名读诗歌,说意思。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用词卡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划分清楚小节,与同位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3、品读诗意,体验太阳落山之景美。
(1)展示图片:太阳落山的时候的情景。说说图意,指名读第一小节,师范读,说体会,整体美读。
(2)这么美的景色想把它留在脑海中吗?自由试背。
【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自然仿佛溢于眼前。老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朗读又推进了一个层次,有指导,有感悟,教学出现了层次性。】
(3)学生仔细观察第二小节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汇报中,了解诗句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省略号中省略了太阳做的许多好事,师趁势让生进行仿说练习。
(5)把本节诗句读给同位同学听,读给好朋友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导读下,看着黑板进行背诵。
【“说”必须读文,必须观察和思考。这种熔“读”、“思”、“说”为一体的“体验学习”,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珍视的是学生的独创性,发展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4、升华情感,丰满文本,体验太阳之情美。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
(2)指名汇报朗读,用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带有“!”、“?”的句子。
(3)分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合作,由老师的指导过渡到学生的自己学习,使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标点符号的处理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的标点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朗读中自然的读出了语气。】
(4)师提示:太阳是无私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她又来了不同的国家,传递了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想想:太阳在其他国家又做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师巧妙地串读课文,自然的回归到全诗的第二小节,直至课题。
由指导读最后一个句子,引入问题:外国小朋友在等什么?盼什么?(指名说)
【在师生的接读课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文从第四小节过渡到第二小节,最后点名主旨:太阳是大家的,即是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的明确,提升。】
(5)升华主题,倡导世界和平,体验太阳和平之美。
(出示几张战争中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然后全班配乐朗读,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
(6)听了你们优美的朗读,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向我们走来了,(出示书中的插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自由写作)交流。
【在朗读中体会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快乐、幸福。通过战争中孩子们生活现状的对比,更有力于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及和平带给我们的安宁。只有在和平中,太阳幸福的光芒才能普照大地。】
6、作业超市:
(1)把小诗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试着写写小诗中第二小节中省略号后的诗句
【作业设计也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
(五)说板书
25太阳是大家的鲜花小树小朋友
和平安宁
幸福快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4一、说教材
“文包诗”的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我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课文,因为我的孩子们喜欢。我的孩子们喜欢这类课文,是因为这类课文所写之事往往浅显易懂,文中所包的诗也往往是他们似曾相识或早已熟背的,特别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够帮助孩子们自己读懂古诗,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李广射虎》就是这样一篇“以文包诗”的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课文生动地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林深处风吹草动,误以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了李广将军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所写之文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二、说教法学法
我想男孩子会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也许因为他们有崇拜英雄的天性吧。所以我想初步感知课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难的是:一字词的理解,如神勇无比、影影绰绰等;二是对“飞将军”的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能将箭射入石头中?对于这一点,我想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的是李广力大无穷,对“神勇无比”的体会则需要通过李广的心理活动“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李广的动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来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则进一步说明了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两行诗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后两行诗的情境。
对于以上难点,我设计了从故事中理解古诗,通过古诗来讲故事这两个环节,并穿插表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
师: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诗--《塞下曲》,你还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些词语你还不理解呢?
2、生交流,师相机板画。师:这首诗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读吗?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1.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诗中的哪些小问号,你能解决了?
(2)生自读课文,尝试解决小问号。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满满的样子,看来你们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师读完了这个小故事后,对“夜引弓”还不理解,你们能帮帮我吗?
A“将军夜引弓”中的小问号
1、你从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导学生:我是从“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机板书:拉弓猛射)
2、(将军是怎样引弓的?)你具体从那些词语中理解的。
从中体会你到了什么?(李广射虎威武,神勇无比)
3、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老师做了一张简易的弓和箭,谁来表演一下。
4、点评: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5、说说你的体会。(射箭不容易,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过渡:这只是一把简易的弓箭,小朋友拉开它都觉得费劲,要拉开李广将军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气。
6、那请小朋友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广力气大,神勇无比)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
这些句子中,除了李广气力大,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的?
(猛然间连忙)看出李广非常机敏,神勇,果断。
7、指导朗读。师:体会了这么多,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对于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生评
指名再读,师:这就是将军夜引弓。
8、(将军为什么要引弓呢?)(将军为什么认为有老虎呢?)(板书:以为有虎)引出“林暗草惊风”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沙沙的声音。”说说你的理解
9、师: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林暗草惊风),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将军夜引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
过度:李广将军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寻白羽”,却“没在石棱中”这些词语,你又是从哪理解的呢?
B“平明寻白羽”中的小问号
“没在石棱中”中的小问号讨论。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板书:清晨)“石棱”实物教学
2、师:第二天清晨,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猎物,(相机板书: 寻找猎物)
相机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仅仅惊叹射中了巨石吗?
大家惊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相机板书: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没在石棱中。
3、从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你体会到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4、指导朗读: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不光将士们的惊讶,我们也惊呆了,你能读出这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学习§3、4,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还知道了李广不愧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
师:你们佩服李广吗?让我们想着故事的经过读一读《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你能再读一读课文的§3、4,体会诗的意境,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读出你对他的佩服吗?
(一二两大组读§3三四两大组读§4)
3、师:《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着古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师相机插话,这就是“林暗草惊风”……
4、练习背诵古诗。
(1)自由练背。师: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吗?
(2)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3)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我们课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首。这里面也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神勇无比 拉弓猛射
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第二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14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变生长的次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生理变革为线索,以轻松生动的笔调娓娓到来。末了,“我”的感悟写得蕴藉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计划理念和目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计划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紧张特点是“情”,注意情绪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变更学生的生存履历,在老师全情绪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绪的闸门。本笔墨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富厚的情绪。引导学生联合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生理变革知道“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当代教育生理学研究评释,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举动,并影响和转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老师通过笔墨信息“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猜中去吸收、发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笔墨的寄义,咀嚼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订定了如下目的: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捉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根本读懂课文内容,相识剪枝是为了来年能劳绩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确“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能构造语言,把本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引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存眷弱势群体:我要找谁人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答复。岂非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失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换。同砚们凭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互助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本关键给学生提供互助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换中学习既加强了互助意识又增长了情绪相同,同时使他们能自动思索,大胆表达,善于谛听,共享结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存中有许多的学问,我盼望各人做生存中的故意人,到处把稳生存,用一双善于发明的眼睛去视察,善于思索的头脑去探索,你肯定能成为生存中有学问的人。这一关键报告学生从社会生存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勉励学生从讲义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索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原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接洽自身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原理,这样操纵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多”不愿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意孩子无穷的求知欲,更好地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末了,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接洽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这个原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运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本领和动手本领,造就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存的情绪。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诗歌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
2、教学目标定位为: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3、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七色光》导入新课,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文。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美,在读中感悟太阳落山的美景,在读中感悟太阳为我们做的好事,在读中感悟太阳是是我们大家的。
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三)说学法
整节课上,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在个体读、同位读、四人小组读、给好朋友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等,在书声朗朗中,感受诗句的美。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播放歌曲《七色光》),师生拍手唱歌。
过渡语:太阳是温暖的,太阳是美丽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板书:25、太阳是大家的
【本环节的设计,采用课件引入新课,首先课件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利用歌曲中的歌词自然引入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检查生字词。
(1)抽读老师手中的词卡。
(2)同座位同学交流每小节的意思。指名读诗歌,说意思。
【本环节让学生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用词卡来巩固学生的生字词。而且让学生划分清楚小节,与同位交流每小节的意思。】
3、品读诗意,体验太阳落山之景美。
(1)展示图片:太阳落山的时候的情景。说说图意,指名读第一小节,师范读,说体会,整体美读。
(2)这么美的景色想把它留在脑海中吗?自由试背。
【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自然仿佛溢于眼前。老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朗读又推进了一个层次,有指导,有感悟,教学出现了层次性。】
(3)学生仔细观察第二小节的诗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汇报中,了解诗句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省略号中省略了太阳做的许多好事,师趁势让生进行仿说练习。
(5)把本节诗句读给同位同学听,读给好朋友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导读下,看着黑板进行背诵。
【“说”必须读文,必须观察和思考。这种熔“读”、“思”、“说”为一体的“体验学习”,倡导的是学生的自主性,珍视的是学生的独创性,发展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4、升华情感,丰满文本,体验太阳之情美。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小节。
(2)指名汇报朗读,用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带有“!”、“?”的句子。
(3)分句合作朗读第三小节。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在朗读中合作,由老师的指导过渡到学生的自己学习,使一个能力的'提升,在标点符号的处理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动画的标点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朗读中自然的读出了语气。】
(4)师提示:太阳是无私的,当我们睡觉的时候,她又来了不同的国家,传递了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想想:太阳在其他国家又做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中,师巧妙地串读课文,自然的回归到全诗的第二小节,直至课题。
由指导读最后一个句子,引入问题:外国小朋友在等什么?盼什么?(指名说)
【在师生的接读课文中,教师巧妙地将课文从第四小节过渡到第二小节,最后点名主旨:太阳是大家的,即是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的明确,提升。】
(5)升华主题,倡导世界和平,体验太阳和平之美。
(出示几张战争中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然后全班配乐朗读,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
(6)听了你们优美的朗读,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向我们走来了,(出示书中的插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自由写作)交流。
【在朗读中体会太阳带给我们的温暖、快乐、幸福。通过战争中孩子们生活现状的对比,更有力于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及和平带给我们的安宁。只有在和平中,太阳幸福的光芒才能普照大地。】
6、作业超市:
(1)把小诗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试着写写小诗中第二小节中省略号后的诗句
【作业设计也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权,让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
(五)说板书
25太阳是大家的
鲜花小树小朋友
和平安宁
幸福快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3
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是
难点是,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
①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们
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
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
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我将从主题、素材选择、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四个板块进行说明。
一、说主题(含学情、教学目标、设计理念)
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本次习作主题为“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一篇写人习作,是在学完第六单元后,体会了描写的有序、细致,初步掌握了抓关键词体会人物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的习作。经过学前检测,我发现学生在本课学习时有上述五个优势。
同样,学生也还存在写作语言较为平淡;叙述一件事时表达不完整;阅读同类文本时没有比较意识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根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一件事例,并把事例写清楚。教学难点定为训练学生在叙事时要有完整的六要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把事情写清楚。
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师生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实践等方式来达成共识和实现师生集体建构。
二、说素材
在本课的课程设计中,除了利用课本中的九个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作为依托,我还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方式积累了同类词语,并在课堂上、学习单上出示了30余个同类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针对通过一件事例写清楚人物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中已学习了外貌描写的方法,积累了描写外貌的好词好句,我又给与了学生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四字词语各五个,并让学生课前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给学生的习作中添加“亮点”。
《幽默王子》的两则片段是针对学习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里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让学生领悟合适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我们写清楚人物特点。
《大胃王》是本节课微课视频中出现的文本,这一文本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外貌、心理描写,让学生知道不同的细节描写都各有其作用,只要合理使用,都能帮助体现人物的特点。
本次所有素材文质兼美,让学生在阅读、积累、理解的过程中习得了观察、感悟、表达的方法,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含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上教法、学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
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3)荷花冒出来的.心情怎么样?
(三)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3.荷花
荷花半开全开含苞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赶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满载而归”的顺序具体记叙了赶海的过程。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要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重点,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文章的结尾再一次引用歌词,照应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在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捉鱼虾、捞海带、捡贝壳,这就是——赶海。
4、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并引读。
5、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我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等手段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纠正错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浏览课文,弄清作者写了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和捉大虾这些有趣的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趣事再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学生用惊喜、好奇等恰当的语气读好练习4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整体感悟是深入体会的基础。而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初次自读、再次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感悟
本文的内容比较浅近,同时“赶海”对本地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接近生活的。教学中,我通过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多媒体、朗读,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赶海的乐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一段《大海啊,故乡》的歌曲,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每当……便……”句式,体会赶海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媒体展现大海退潮时的画面,让海水涌动、浪花跳跃的情景和哗哗的海浪声打动和感染学生。
2、指导学生读课文,从“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飞跑着追赶”体会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从“闹着”、“兴奋极了”体会“我”想去赶海的急切心情。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语句,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活动中哪些地方是有趣的`。
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去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组织集体交流,引导学生从“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像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从“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成了我的俘虏……”等词句中体会大虾看似威武,实则无力抗争,只能束手就擒的有趣情景。在把握这些句子的过程中,渗透着对“武将”、“俘虏”等词语的理解。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再次出示课后练习4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并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欢快的心情。
3、经过前面充分的交流和朗读,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说说人们赶海时还会做什么,怎样的有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验。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是学生由:“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表现文本”的一个认知升华的过程,对巩固学生的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展示夕阳西下、海鸥飞翔的情景,让学生借助图景朗读课文,想象此时海滩的宁静,感受人们三三两两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再次出现音乐与画面,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板书设计
赶海
浪花回头 追赶浪花
趣
抓螃蟹 捉、捞、捡 捉大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 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 “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 闻 清香
荷叶 舞蹈 蜻蜓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 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重要让学生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还要让学生加强热爱祖国的情绪.
二、说目标
1、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加强民族自大感.
三、说教法、学法
这里重要说说我的.教法:
起首,让学生看图,先容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抵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解说课文大意,让学生明白课文,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明白课文的内容.
末了,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漫衍局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本身先读一读,结合古迹的汗青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同等?
6同学们没关系本身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相互改正读得不当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领会,听后改正.
10师读两部分雷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形貌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怀的两句,齐读赞美古代庖感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日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古迹吗?
2.文章仅称赞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部署作业
1.讲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明图文联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使用如许的情势举行教学.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文包诗”的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我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课文,因为我的孩子们喜欢。我的孩子们喜欢这类课文,是因为这类课文所写之事往往浅显易懂,文中所包的诗也往往是他们似曾相识或早已熟背的,特别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够帮助孩子们自己读懂古诗,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李广射虎》就是这样一篇“以文包诗”的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课文生动地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林深处风吹草动,误以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了李广将军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所写之文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二、说教法学法
我想男孩子会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也许因为他们有崇拜英雄的天性吧。所以我想初步感知课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难的是:一字词的理解,如神勇无比、影影绰绰等;二是对“飞将军”的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能将箭射入石头中?对于这一点,我想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的是李广力大无穷,对“神勇无比”的体会则需要通过李广的心理活动“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李广的动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来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则进一步说明了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两行诗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后两行诗的情境。
对于以上难点,我设计了从故事中理解古诗,通过古诗来讲故事这两个环节,并穿插表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
师: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诗--《塞下曲》,你还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些词语你还不理解呢?
2、生交流,师相机板画。师:这首诗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读吗?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1.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诗中的哪些小问号,你能解决了?
(2)生自读课文,尝试解决小问号。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满满的样子,看来你们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师读完了这个小故事后,对“夜引弓”还不理解,你们能帮帮我吗?
A“将军夜引弓”中的小问号
1、你从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导学生:我是从“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机板书:拉弓猛射)
2、(将军是怎样引弓的?)你具体从那些词语中理解的。
从中体会你到了什么?(李广射虎威武,神勇无比)
3、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老师做了一张简易的'弓和箭,谁来表演一下。
4、点评: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5、说说你的体会。(射箭不容易,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过渡:这只是一把简易的弓箭,小朋友拉开它都觉得费劲,要拉开李广将军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气。
6、那请小朋友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广力气大,神勇无比)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
这些句子中,除了李广气力大,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的?
(猛然间连忙)看出李广非常机敏,神勇,果断。
7、指导朗读。师:体会了这么多,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对于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生评
指名再读,师:这就是将军夜引弓。
8、(将军为什么要引弓呢?)(将军为什么认为有老虎呢?)(板书:以为有虎)引出“林暗草惊风”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沙沙的声音。”说说你的理解
9、师: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林暗草惊风),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将军夜引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
过度:李广将军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寻白羽”,却“没在石棱中”这些词语,你又是从哪理解的呢?
B“平明寻白羽”中的小问号
“没在石棱中”中的小问号讨论。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板书:清晨)“石棱”实物教学
2、师:第二天清晨,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猎物,
(相机板书: 寻找猎物)
相机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仅仅惊叹射中了巨石吗?
大家惊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相机板书: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没在石棱中。
3、从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你体会到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4、指导朗读: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不光将士们的惊讶,我们也惊呆了,你能读出这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
三、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学习§3、4,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还知道了李广不愧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
师:你们佩服李广吗?让我们想着故事的经过读一读《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你能再读一读课文的§3、4,体会诗的意境,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读出你对他的佩服吗?
(一二两大组读§3三四两大组读§4)
3、师:《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着古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师相机插话,这就是“林暗草惊风”……
4、练习背诵古诗。
(1)自由练背。师: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吗?
(2)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3)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我们课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首。这里面也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神勇无比 拉弓猛射
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景致奇怪,物产富厚”的海底天下,文章以流通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富丽的词采,不见雕琢的陈迹,但是给人密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天下的刻画,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讲义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致奇怪、物产富厚的海底天下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计划了一个“研究”的时机,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博识的海底天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读说写评
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
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要特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
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
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b、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随机点评: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
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
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
鼓励多种表达:
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
(2)仿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联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得到的情绪体验的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绪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辽阔的地步提拔,为学生打开更多实际生存天下的窗户,拓宽学生发挥各自才气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观察、民间采风,便是对社会、对人生举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配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xx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2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唧唧的叫着,有的()过湖面,尾尖偶尔()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燕子
赶来(增添生机)
飞行(快)
停歇(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色彩丰富词语教学》。
纯粹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在公开课上尽力回避的,也许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很难出彩。特别是新教材《语文园地》中的词语教学。随堂课常见的模式是:老师引导学生认读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组织学生背诵。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缺乏生命活力。这样的词语,犹如一片枯萎的叶子。词语教学能否像其它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呢?
一次,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日积月累”的词语教学情景,自认为很有意思,至今仍记忆犹新。这部分内容编排了12个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如:夕阳西下郁郁葱葱皓月当空落英缤纷悬崖峭壁等。这些词语生字多,难理解,更何况脱离了语言环境,学习起来就更难了。
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教参对此内容的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说明,即: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生活实际试着体会词语的意思,最后记背词语。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尽管他们有一定的成语储备量,但相对孤立的成语学生积累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按照预计的程序让学生读读、说说、记记,课堂势必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不高,即便让学生记住了词语,又能记住多久?但我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新招来。
上课前,我正将这些词语写在小黑板上。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声音:“张老师,这是我自己画的一幅画,想送给您!”我抬起头才发现我班的“小画家”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我身旁(他经常将自己的杰作送给喜欢的老师)。我接过那幅画,并谢过她,急忙空出手展开,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好漂亮的一幅风景画:画上鲜花朵朵,山林苍翠,小溪潺潺……尽管画得并不十分精美,但画上鲜明的色彩却充满着童真童趣。我只觉眼前一亮,画中的景物不正好与今天学习的一些词语相对应吗?我顿时有了主意:今天的词语教学何不借助图画呢?毕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课时,我采用“自读”、“领读”“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词语后,就进入了理解词语的环节。
虽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并非要求他们死板地记住每个词语的意思,但我以为,要想孩子们今后在习作以及日常交际中能运用,形象生动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一定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告诉他们:理解词语要抓住词中的一些关键字,并让他们试着想想能否从关键字中猜出词语描写的是哪些事物?我环顾了一下孩子们,除了少数的孩子正瞑思苦想,其余的.果然如我先前所料:有的若无其事地盯着黑板,有的眉头紧锁,露出满脸的愁云……我知道,这些脱离了语言环境的词语难理解、难记忆,学生背诵起来不亚于背诵一篇课文。此时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
见此情景,我乘机出示上课前那个孩子送给我的画,故作神秘地说:“孩子们,今天凑巧‘小画家’送给老师一幅画,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先请你们细细欣赏,然后再读读这些词,看看哪些词描写了画中的情景?”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孩子领悟到“群芳吐艳”是描写鲜花开放后美丽的景象。我马上给予肯定,并对词语的意思作了补充,又在这个词的旁边用红色的粉笔画上几朵鲜花,使词语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为词增添了不少色彩。“哇!好漂亮的花!”有孩子惊呼起来。我马上鼓励道:“孩子们,今天的词语都特别有意思,他们都能变成漂亮的图画,动动脑筋,看谁能最先将这些词语在头脑中变成图画。”大概是出于对图画天生的喜爱吧。顿时,孩子们来劲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不一会儿,刷、刷、刷几十只手都举了起来。有个孩子说:“当我读到‘皓月当空’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说得多形象呀!我不由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还特夸张地用金黄的粉笔在那个词语的旁边画了一轮圆圆的月亮。这时,竟有孩子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向我提议:“老师,我们也可以来画画么?”我一阵窃喜,我不就是想要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随后,在轻松与愉悦中,孩子们或是到黑板前,或是在书中,用鲜艳的彩色笔给词语配上了图画,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刚刚初升的红日,争奇斗艳的鲜花……结合形象的画面再来理解词语时,我感觉一个个生僻的词对孩子们来说,已不算什么难事了。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词语的理解也可以上得如此生动。趁热打铁,我让孩子们把刚才想到的画面融入到朗读中。此刻,他们个个面带微笑,神情自若,读得津津有味,与先前的朗读判若两样。他们用声音赋予了词语感情和生命,我分明感受到了那些词语似乎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十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看到孩子们兴致正浓,我又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看到的场景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孩子们十分踊跃。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孩子说:“夕阳西下,我赶着一群小鸭子回家。”多么富有童趣的话呀,这难道不是学生充分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自己习得的吗?其他的孩子也争着发言:“春天来了,校园里群芳吐艳。”“森林公园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对于难度较大的词,我就出示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选择词语填空,使学生全员参与。这种教学赋予了词语生命,赋予了孩子灵性。最后,这些词语的背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迈着轻盈的步子我走出教室,不禁想起语文老师们常抱怨的一句话:哎,语文课上学了这么多词语,怎么在学生的习作中就很难找到几个用得精当的词语呢?更别说什么妙语连珠了!是呀,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从语文课本中学过的词语多如牛毛,特别是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词语还要求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在习作时派上用场的却很少。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脱离了语境,就词解词,使得词语教得缺乏温度。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凭借形象的图画、结合生活场景把词语的教学变得有了生机,赋予了词语生命。大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热爱语文,热爱语言文字。精彩美妙的课堂,使每个汉字的灵性跃然于课堂之上,使孩子们体验情的激发,美的熏陶,理的启迪。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使孩子们喜欢热爱这简洁优美的文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词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学生成为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用色彩丰富词语教学,用色彩装扮语文课堂,我们会看到另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文章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凭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连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修业生举行仿写:《故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训练:《故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含蓄隽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先在读者头脑中埋下一个谜,以引起强烈的期待和追索,继而谜底揭开,真相大白,使读者从中获得惊喜和教益。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说教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分三步进行:
(1)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3)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2、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人物的语言作课题?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二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谈话法。本课教学,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发挥主动性。
三、说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最后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如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词,再辨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讨论:阮恒当时的心态怎样?使学生明白:阮恒从啜泣到呜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痛苦、紧张、恐惧的心态,可他没有中断输血,而是在不断地掩盖自己,这正是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3、迁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结合思考练习2的要求小结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办法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四、说程序
(一)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时,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输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小姑娘安危的关注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拨动学生的心弦。
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中自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二)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抓关键词,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词,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
2、品词析句,感受悲壮。
(1)决心献血。以课后思考练习2为例,让学生找出其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
(2)献血时的表情、动作。采用以上的方法来学习,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哭”的词,引导学生比较“啜泣”、“呜咽”、“抽泣”这几个词的意思,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会这样?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再划出他不断地掩盖自己痛苦的动作,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明白:他是在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害怕和恐惧,再大的痛苦也改变不了他救人的决心,他那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为朋友牺牲时的痛苦的高尚灵魂也越来越鲜亮感人。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真切地感受这悲壮的气概。
(3)解除“死亡”警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没事似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虽然输血不会死,是虚惊,但他那纯洁无瑕、愿为朋友献出一切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三)指导朗读,陶治情感
1、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的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
2、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为表现孩子的思想斗争,“沉默”要读得缓慢、轻声;为强调精神紧张,读“颤抖”的声音稍带发颤;“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的心声。
3、图文对照情景交融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再图文对照读,强调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体味其情感变化,使阮恒的心灵美自然而然渗入学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能力,拓展知识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体会“我”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祖国和尊严只有一点模糊的认识,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产生一些新的、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进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尊严的再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我”对祖国的尊重和热爱,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名人名言,其中一定有一些是关于祖国和尊严的,谁想说给大家听?
那么一个飘流海外的游子是怎样用行动表达他的爱国之心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面五星红旗》,请大家把书翻到108页。
二、通读课文,感知全篇。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自然段,看看“我”在决定漂流旅行前和开始漂流时都做了什么?从中能看出什么?
2、指名汇报,引导朗读。再齐读。
3、大声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在漂流中遇到了哪些险情?(跌入激流、受伤、物品丢失、迷路等)
4、指名说,引导朗读。
5、引导角色体验,体会作者的处境。
6、默读4~10自然段,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
7、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以学生交流情况为导向,适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四个重点句子。)
(1)读读这段话,体会中国青年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指读体会。
(2)课件出示: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可以换()。
指读,体会。
读下面这句话,再体会他的心情。
(3)课件出示: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指读体会。启发想象:这时我可能会想什么呢?(犹豫、身体的需求、祖国的尊严等)
引导朗读第10自然段,体会“我”的爱国情感。
自由读最后两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体会朗读。
(4)课件出示: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练读、指名读、齐读。
“我”的爱国精神彻底的打动了面包店老板,听着面包店老板的话,看着被鲜花簇拥的五星红旗,你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那就让我们从小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爱我们的祖国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3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 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 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4
(一)《可贵的沉默》一课讲的是: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快乐;而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的。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不但要接受爱,而且要回报爱。
(二)教学目标:
1、读懂得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四)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
一、教学结构:质疑导向——探究体验——深化主题——
读写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向:
爱恩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课文的题目发人深省,是教给学生提问题方法的好时机。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因为这两幅插图中人物神情的对比强烈,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泡泡“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意在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体验
《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强化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挖掘课文中可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满足学生想象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品析关键词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之中;(沉默前孩子们的表现)让学生从孩子们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如:异口同声、神气十足、兴奋、-----快乐的交谈。其次是结合插图,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沉默时孩子们的表现)让学生找出描写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对比后,孩子们感到惭愧。再次我出示课文中“我悄悄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之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这段描述,让学生读后提出问题:“孩子们不知父母的生日为什么还说孩子们可爱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并让学生想象一下孩子们此时 能想些什么呢?目的是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中,从内心里产生要回报父母之爱的想法。这正是作者和我们要寻找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在探究体验中,学生走进了文本,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抒发自己收费时的感受。
(三)深化主题
阅读教学中,采用“对话”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生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对话的默契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 越高,课堂教学就有生机,充满活力。在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回忆沉默前、沉默时孩子们的表现后,引导学生体会沉默后的热闹场面。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围绕课文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展开对话。在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这句话中的“我”指的是谁?(2)老师在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就是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展开对话的。我想这样的对话拉近了文本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在课堂的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我又设计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话题,并配上了《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在音乐中写自己的心里话,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感悟和体验到了爱的真谛。使学生知道了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回报爱。这样的对话过程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升华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知道了这沉默的可贵之处。
(四)读写结合
本课的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一是以课进程为线索,
以师生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二是用抓住人物质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再现当时的场景。这样的特点恰好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好教材。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注重了以课文的线索为骨架,在学完课文后,利用总结板书来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描写反映对父母爱的回报的具体事例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描写方法。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5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中的群体合作精神,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应有之义。更可以在信息、资料想象方面相互补充,形成新语文价值观。
同时《课标》在中年级段明确提出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丰富语言材料。”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语文情感。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全文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具体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表达方法上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在句段上有总分关系、因果关系的段式,是中年级进行段的训练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在学习《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基础上,已经对写景状物的文章特点有了一定了解。课前,我在班内做了一个调查,全班31名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只有8人,游览过海底世界的也只有10人,所以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描写西沙群岛异常鲜艳美丽的海水,以及海里丰富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产生喜爱它的思想感情。
2、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用词的准确,理解“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难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喜爱它的思想感情。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语言的表达,理解难句“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意思。
教学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一、词语激趣,提炼重点,回顾课文内容。
复习字词,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理解词语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景物?进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同时引出了板书。通过板书呈现了课文框架。接着又以词语为凭借,通过把词语归类的形式,巧妙地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并以此为一条主线展开教学,为后面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了铺垫。
二、抓住文本、品词赏句,感悟海水的五光十色。
(出示学习提示)在理解海水的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一内容时,我从三个层次入手:
第一、先让学生读读、想想海水有哪些颜色?通过课件帮助学生想象海水呈现的各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景象。
第二、这么美的海水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预设: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也表示颜色很多,文中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用五光十色呢?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出示课件)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感悟海水的照耀下水面金光闪闪。(预设:生:五光十色更好,因为水能反射太阳的光,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金光闪闪。)这是让学生带着体会读,读出海水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近义词的比较,体会“五光十色”有一种波光粼粼的美,感悟海水的鲜艳明亮,瑰丽无比。
第三、引发学生质疑: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海水会出现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呢?引导学生理清第1、2句与第3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出示课件)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学生很顺畅地就理解了。告诉学生像这样一段中有原因,有结果的段就是因果关系的段。女生读结果,男生读原因,把海水为什么这么美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再现意境,从而懂得海水的颜色与海水的深浅息息相关,切实感受祖国南海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学生读的时候自然就会声情并茂。
三、抓住重点、发挥想象、体会物产的丰富。
1、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课文-划句子-谈感受-再读出体会”)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1)品读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珊瑚的样子,让学生用手势、动作演示“绽开”、“分枝”等珊瑚的形状: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紧接着课件出示形如盛开的花朵,美丽的鹿角的珊瑚图片,运用课件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代替教师枯燥的解说,使学生遇到难点时迎刃而解,这样真正做到了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轻松的学,使画面形象与文字形象得到统一。有了想象、体验,学生再读文本,那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想象、体验,理解、感悟珊瑚姿态的美。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出示各种各样的珊瑚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像作者这样用比喻句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珊瑚什么样吗?让学生仿照书上的句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进行写话练习,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海底不仅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出示课件)
(预设:像燃烧的火焰;像打开的扇面;像火一般的红叶;像盛开的向日葵……)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现了吸收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情感和美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提问:是啊,那一簇簇的珊瑚,犹如茂密的丛林,又似盛开的鲜花,“花儿”飘飘摇摇,缓缓地舒展开无数的“花瓣”,简直美不胜收。看到这些珊瑚,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呢?(预设: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千齐百怪、形状多样)用你的读把珊瑚的美表达出来。
(2)展开想象体会海参和大龙虾的生动、有趣。
海参:“到处都是,懒洋洋地蠕动着。”
师:引导学生想象每天早晨刚刚起床,睡眼朦胧时候的样子,这有一只海参、那
儿有一只海参、那儿还有一只海参(手指着学生,孩子做懒洋洋蠕动的动作)
主要通过做动作、结合生活体验体会拟人化的写法非常形象,想象画面读一读,读出海参的懒洋洋的样子。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大龙虾样子挺威武。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比较句子
引导学生想象全身披甲的大龙虾什么样儿啊?(学生会说非常神气,像一位身披铠甲、凯旋归来的战士。)课文是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抓住大龙虾的样子和动作来写的)我们在练习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就显得形象、逼真。读一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引导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个重点难句。我让孩子从文本出发,抓住重点词体会鱼的多和美。而后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感受鱼多。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是披文入情以声传情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出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
设计意图改变了问答的形式,采取选择题的形式使学生在回答时有发挥的空间,同时也与考点相结合。这样的设计使感知、理解、积累、运用交融一体。
(4)引导背诵:让我们当小导游给前来游览的游客们介绍一下海底的物产吧!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填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全班分为海滩考察队、海岛观察站两个小队,你喜欢哪个地方,就给大家介绍哪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这样循序观察,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指导学生抓住贝壳的“美”和“奇”;海龟的“趣”来介绍。
四、回顾课文,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引领学生发现总分的构段方式,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感情。
作业:(出示课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了发散性的作业。
板书设计:
海水
10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风景优美
海滩物产丰富
海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小问卷:
1、这篇课文抓住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表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
2、填空:
西沙群岛海底的物产可丰富啦!海底的岩石上有_____,有的_____、有的_____。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_______。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______,样子______。一群群的鱼在珊瑚丛中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鼓起气来,______。各种各样的鱼,多得_______。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_______,一半_______。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6
说教材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三年级学生对寓言已有初步了解。课文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文体短小精悍,叙述生动,寓意深刻。教学重点: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一个人的行为与目的背道而驰,那么他永远不能达到目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积累有关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轻松总结寓意,继续学习写字。
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说设计思路:
《南辕北辙》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难以理解寓意。在教学过程,我把教学难点易化,浅引,疏导让学生理解寓意,学有收获。现在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新教材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生升入第四学期,我不再把识字教学视为难点,可前已布置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阅读文章解决不认识的字,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间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当学生读音有错误时,我一般是让同学评价和发现错误,共同改正。
二、扎实教词语注重积累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动态生成问题“那个去楚国的人非常固执”。引导他们把握课文的主线,进入到课文的情境,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然后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放飞想象注重拓展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对留有空白的课文,我通常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纷纷举手,有话可说。文章深奥的寓意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逐渐明确起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 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 “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荷花 闻 清香
荷叶 舞蹈 蜻蜓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 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8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描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网络浏览、查询、筛选、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从中感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策略:
使用网络课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祖国北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沙群岛的怀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前制作准备了网络课件。(切换至课件,边说边演示)它包括地图、全文朗读、海水、海岛、海底、海滩、未来、西沙遨游、海洋链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按照教学要求,随机调控、综合处理。学生们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置身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中的感觉。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点击播放一小段课文朗读)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有的同学来到了海滩,在这里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来到了海底,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读、自探、自得自乐。进入海水、海岛的同学也很快弄懂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栖息等词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汇报。下面我给大家放几段课堂实录。(播放课堂实录)让学生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同学查阅了海底的生物,来到这里,真是大开眼界!有珍奇的动物,由奇怪的植物,有科学常识,还有海洋趣闻。(演示课件)有的同学查阅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演示课件)同学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提取、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说明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楚的条理,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从海底动物、海底植物和海底矿藏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行文结构相似,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是典型的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解一些海洋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录象导入课文,教师又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
②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师生共读第三自然段——独立学习第四自然段的迁移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说明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的阅读方式。
②对于长句的教学采用了“读范句——照句式写分句——连起来变长句”的训练方式。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现学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通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后五句是围绕第一句“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来写的。然后再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激趣。
①“海”,组词。
②你对海有什么了解?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播放录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海底世界》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再大的风浪,……。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②你从哪儿知道的?
③是的,海底是有声音的,因为小动物们在……。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么?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么?
④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导读)
⑤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
⑥其他同学你们也来试一试。自由朗读这一句。指名朗读。
⑦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都是写海底动物的什么呀?找找看,有哪些模仿声音的词?
⑧句子的最后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
⑨你猜一猜,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用“有的像……一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⑩请你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完整的话:“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师生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海底动物,你认识他们么?
①观察插图,同座互相指一指你认识的海底生物。请同学上来介绍。
②那这些海底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它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③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海底动物。
④找出你喜欢的动物,读一读介绍它的句子,想一想它的活动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哪个动物,就出示哪个动物的动画)
⑤这一自然段通过六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说明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⑥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⑦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
⑧想一想你可以写哪些人的方法。提示:医务人员……老师……同学们……
⑨总结学习方法:找中心句——划出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特点
(四)学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课文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集体交流,出示检测题:
A中心句是( )。
B从( )和( )两方面说明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
C海底植物颜色的特点是( ),形态的特点是( )。
(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
①海底不仅是一个景色奇异的动植物公园,更是一个天然宝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
②学生可以自由补充自己知道的知识。
六、总结课文
海底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还有这么丰富的矿物资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包括人们对宇宙的了解也是如此,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研究呢!
(七)板书设计
① 23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闪闪发亮
窃窃私语 美丽的世界
动物 多
物产丰富 植物 奇
矿物 丰
这个板书出现在第二课时,帮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② 海底动物 的 活动特点
海参 爬行缓慢
梭子鱼 游动快速
乌贼、章鱼 后退
贝类 自己不动
深水鱼 会发光
这个对应式板书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形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明白如何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面五星红旗》,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的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理解后面的几篇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教材特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能力,拓展知识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及“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进一步感受“我”的爱国情感。
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名言导入,板书课题
课的开始,我将让学生展示在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其中包括一些关于祖国和尊严的。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与文中主人公的共鸣。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的是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本课我将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相互依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
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启发想象、品读体会等方式进行学习。
针对教学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的原因”,来体会面包店老板对小伙子由拒绝帮助到无私援助,是因为小伙子的爱国精神赢得了老板的理解与尊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广开言路,扩大见识,弥补个人独立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教学的难点,我将采用“读——悟——品”的形式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表现“我”的爱国热情的词语和短语,使学生明白“我”的内心情感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的。
总之,本节课不仅想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吸取祖国文化的精华,更想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受到震撼,树立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明确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1
一、教材与目标:
1、教材分析:《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记叙文。“我”在公园观赏荷花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出了荷花的丰姿,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依据文本性质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本堂课我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与意图: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激发动机中——入情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上课伊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上一阵“微风”,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叶圣陶先生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如此激情的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第二环节、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我将教材中的插图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荷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它们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第三环节、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教师因势利导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借助想象展开和语言媒介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而表情朗读正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好形式。因此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抒发内心的情感。
学生略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这一段写了荷花的清香后。我安排配乐朗读前三段来结束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再次感受荷花的美,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反思: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素质可言。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就是说儿童的情感有时会比成年人的更丰富。因此这节课我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逐步将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了追求美好,热爱生活。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2
关于教材:
《苏珊的帽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单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尊重与平等”。课文篇幅不长,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温情,是一篇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课文。然而,平实的语言、平凡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为人道理:只有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关爱和尊重,才是真正的关爱和尊重。
课文叙述的是苏珊因为做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班上的老师得知后,以研究帽子为名,热情而郑重地宣布全班同学都要戴着帽子来上学,而且越新奇越好。表面上以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为名,实质是为了不让苏珊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样,当苏珊返校时就避免了尴尬,在不知不觉中使苏珊树立了自信,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在互相尊重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生活。
关于人物: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苏珊和海伦老师,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苏珊:一个可爱聪慧、热爱生活的女孩。她的可爱在课文第一句已直接说明。她的热爱生活和聪慧从“虽然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死神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被拉下的课。”这句中的两个“足以”能够体会到。除此之外,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察觉,苏珊她有着所有女孩共有的心理:她爱美、情感细腻、自尊心强,既有坚强的一面又有弱小的一面。她和绝大多数女孩一样,喜爱自己的一头金发,觉得那很漂亮,然而当她以坚强的意识战胜病魔后,却又背上了新的心理上的包袱。苏珊的形象是多面的,内心活动是丰富的。然而,当小苏珊这颗幼小的心灵将面临再一次的打击时,正是有了海伦老师的巧妙安排,才使苏珊从自卑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信和变得活泼。
海伦老师:她不仅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她用她的智慧,巧妙而自然地掩盖了苏珊掉光头发不得不戴帽子的尴尬。不但保护了苏珊幼小的心灵,而且告诉了她的学生,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
关于主旨: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教育成为了一种细节上的尊重,成为了一种真实的心灵呵护。每个学生都在这种尊重以及对于他人或者自己的呵护中获得了心灵的感悟。这种尊重与理解的来源体现的层面已经脱离了技能的伪装,而存在于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之中。
关于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来看,感受到老师和同学都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是不难的。但是,同情,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之情,是非常容易被激发出来的,而感受课文中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及善良,只是对文本最浅层面的理解,且绝不是本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精髓,不是本文的立意所在。回望现实生活,想表达自己的关爱但最终却适得其反的事例有许多,比如身边的残疾人,全社会都在倡导关心他们,但是,在我们表达我们的爱心时,有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感受,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呢?我们是不是先把他们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再施以我们的同情和关心。我们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向人施舍自己的爱,还是把自己放到跟他们同样高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实实在在的需要,从关爱生命的高度去切切实实地思考他们的诉求?显然,学习本文,学生应该从海伦老师的行动中,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对人的关心。它不是光有一份心就够的,它还需要正确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正确的表达方式正是“平等”的体现,“尊重”的体现,是海伦老师智慧的结晶,是本文人文关怀的展现。所以,我下面着重谈谈在这堂课教案中,我是如何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教案:
课文结构和教学环节设计:
纵观整篇课文,苏珊的情感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一条线索,从开始的“担心”“犹豫”到后来的“自如”“轻松”,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海伦老师的那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提议。我以苏珊的.情绪变化为主线,分为三个板块:体会苏珊担心犹豫的心情——体会苏珊自如、轻松的心情——体会
海伦老师的智慧与爱心
板书设计:
苏珊的帽子
(智慧)
担心、犹豫————→轻松、自如
平等、尊重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1课《荷花》(点)。下面我从教材和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小结等六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点)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抒情、移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点)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点)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点)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点)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点)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女娲补天》是六年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女娲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读懂女娲补天的过程。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3. 感受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因为本文是一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因而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3、4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下面我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想象情节、讲讲故事。课文的第3自然段着重写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语言比较精练,只从字面去理解很难有深刻的感受,这时就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女娲去过哪些地方,又是怎么寻找的。用他们的想象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加深体会,进而感受到女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这也是一个说话训练,学会把一段较长的句子说完整,说清楚。要学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感情朗读,体现个性。
《课标》中提出: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当学生领悟到女娲的勇敢,她的无私后,怎样把他们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呢?朗读是最好的方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读出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这时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课堂,只要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要予以肯定。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营造情境,品尝朗读带来的喜悦。
3、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故事内容非常神奇,体现了神话艺术的魅力。在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先创设一个讲故事的环境,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并运用所学的语言。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一个“景致奇怪,物产富厚”的海底天下,文章以流通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富丽的词采,不见雕琢的陈迹,但是给人密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天下的刻画,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讲义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致奇怪、物产富厚的海底天下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计划了一个“研究”的时机,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博识的海底天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写。”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对话
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读说写评
引导拓展搜集、处理信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1、假期里,有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现在,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
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要特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
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
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b、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随机点评: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
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
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
鼓励多种表达:
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
(2)仿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拓展整合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联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得到的情绪体验的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绪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辽阔的地步提拔,为学生打开更多实际生存天下的窗户,拓宽学生发挥各自才气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观察、民间采风,便是对社会、对人生举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起良好的语文配景。)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xx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爬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形貌,称赞了庐山云雾的优美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景的头脑情感。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昔人的称赞→特点的形貌→缘故原由的探索”分为六大段。此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但占的篇幅最多,并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实表现了本单位课本的讲授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看成为本课文的讲授重点。
细致品读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三言两语地引用古代名浮名行稍加议论的措施,加强了称赞的熏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趁热打铁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魄力,接纳比喻、比拟、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接纳多种讲授本领,通过对文章中语言笔墨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美、感觉庐山云雾的景致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故国江山的称赞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七、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师出示诗句:“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问:这是古人用来描述什么景物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庐山云雾)
2.出示投影片: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请运用以上的词语围绕庐山云雾,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
3.师小结。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充满神秘的,庐山云雾是令人心醉的。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观察这令人心醉的庐山云雾好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精美
1.师配乐表情朗读课文第二大段,要求学生认真听、潜心感受云雾的美,边欣赏,还要边想想:我们分别在哪几个地方观赏云雾?
2.议: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哪几个地方的云雾,请完成下列填空题。(回答)
我们观赏了在看到的浓雾,在()看到的雾气和在()等处看到的云海。(先在书上用“____”划出,再回答。)
(引:这些地方的云雾各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再回过去细细地欣赏欣赏。)
3.默默地欣赏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地方的云雾有什么特点?(用“____”在文中划出一个能概括其特点的词。)
4.理解“瞬息万变”,哪些词与它意思相近?
5.要求学生围绕“瞬息万变”提问。
6.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思考:①哪些词句体现了庐山云雾的这一特点?(用“~~~~”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句)②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7.讨论以上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
8.讨论第2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语句: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9.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体会“刚刚……转眼间”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10.用“刚刚……转眼间”进行说话训练。
A.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转眼间就()。
B.火烧云的变化真快,刚刚看上去(),转眼间()。
C.自己说一句话,用上“刚刚……转眼间”。
11.出示语句
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议:将以上的话改成下列这一段话,好吗?为什么?
雾来时,好壮观;雾去时,好轻悠。雾浓时,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给山川披上外衣。
12.指导并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指名朗读——指导——自由练读——男女分角色读。
13.师小结:“瞬息万变”的浓雾真的是好美呀,读了作者的解说,我们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刚才我们经过了哪几个步骤才领略到这一番美景的?
14.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法。
一找:找出能概括云雾特点的词。
二划:划出能体现云雾这一特点的词句。
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15.生自学第4小节。
16.汇报交流。在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地出示投影片,领会“时而……时而……”的用法。
①小猫钓鱼真不专心,时而____,时而____。
②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两天了,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真令人担心会不会发洪水。
17.指导背诵。
这段话共有____句话,第一句话先讲庐山云雾对山镇牯岭特别____,一年365天,有____天与它____。第二句讲庐山云雾时而____,时而____。第三句讲山镇牯岭一半____,一半____。
18.试背。
19.师小结:犹如仙境一般的山镇牯岭真令人流连忘返,但这不是最壮观的。因为最壮观的要算大天池等地的云海。(出示云海的投影片)这就是云海的两幅照片,想去体会体会它的美吗?
20.生按学习第3小节方法,自学第5小节。
21.集体交流汇报。出示检测题:
A.云海的特点是()。
B.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和()两种情况下的云海。
C.找出与以下结构相类似的词:
波涛起伏()青峰秀岭()
2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全文,找出过渡
1.师凭据板书,小结学习内容。
庐山云雾是美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更是天衣无缝,连贯而又自然。作者是靠哪些文句毗连起课文的内容的呢?
2.有情感地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3.师小结,并要修业生举行仿写:《故乡的晨雾》。要求写出晨雾的特点。
(四)作业。
1.片断训练:《故乡的晨雾》。
2.补做完作业本上的第3、4、5、6题。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女娲补天》是六年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女娲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2、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读懂女娲补天的过程。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3. 感受女娲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女娲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以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因为本文是一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因而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来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尤其是第3、4自然段更是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下面我谈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想象情节、讲讲故事。课文的第3自然段着重写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语言比较精练,只从字面去理解很难有深刻的感受,这时就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女娲去过哪些地方,又是怎么寻找的。用他们的想象来丰富故事的内容,加深体会,进而感受到女娲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这也是一个说话训练,学会把一段较长的句子说完整,说清楚。要学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感情朗读,体现个性。
《课标》中提出: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当学生领悟到女娲的勇敢,她的无私后,怎样把他们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呢?朗读是最好的方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读出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样,这时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课堂,只要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就要予以肯定。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营造情境,品尝朗读带来的喜悦。
3、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故事内容非常神奇,体现了神话艺术的魅力。在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先创设一个讲故事的环境,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并运用所学的语言。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到处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和煦的东风催的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的道理。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的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课前准备
1、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2ppt课件准备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和诗句。
2、课前分好学习小组
【说教法】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说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ppt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光融融春光旖旎春色怡人春燕回巢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色无边春意盎然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学生板书题目
3、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4、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5、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
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6、春天真美呀!诗人看到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心中又是……又是……
总之,太好了!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7、明诗意,配乐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听,远处传来了春的声音,让我们和着春的旋律,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读,师先读,生再读)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处在人生的春天,看你们的眼睛如春水一般清澈,你们的脸颊如花朵般艳丽,你们的思想如春光般明慧,亲爱的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生命中的春天呢?
(生交流,教师补充朱熹求学的故事)
四、作业:绘春
1真好!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2默写《春日》
让孩子们自己走进春天,走进文本
——古诗《春日》教学反思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
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教学设计的敲定是在前一天晚上,我刚接手三(4)班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对于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我也没有把握。但我自信我能够驾驭课堂。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
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居然不投入,不热情!而且还有那么多老师听课?是我的诗情不够?是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课的老师马上就找到了症结所在:
首先,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陈主任指出这个板书简直就是空洞无物。是呀,我为什么不让学生把找到的“证据”写在黑板上,而不是写写什么心情的词语?
其次,读的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分析学生学情,正如陈主任所说“好像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结果连“底”都没保住。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结果却是领着听课老师到泗水河畔,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却还在春外!
《春日》的思索,还要继续--------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5、课前准备:A、多媒体课件;B、学生准备六匹马的模型
二、教学理念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实践。在研究、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读中找依据法,其次还穿插质疑法、电教手段等,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同时我还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课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动手操作法。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前景,导入新课
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知道当时赛马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设疑引入,造成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播放《田忌赛马》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生动逼真、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生的情绪状态很快进入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读中找依据法,训练快速阅读。〕
4、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探究“转败为胜”的原因。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找到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进入课文情景中想一想,摆一摆,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了解人物,知道孙膑献计的根据
6、小结,启发教育
7、布置作业
请你以不同的身份(如大臣、百姓、儿子、父亲等量齐观给齐威五写封短信。信中的内宾可以是献赛马良策,也可以是委婉的劝说批评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理解:
《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
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小珊迪》一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人教社选择这一课大概并不是想通过它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那么它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这篇课文打动我们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小珊迪贫困的处境、是小珊迪为生计而乞求叫卖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是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质,也正是本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带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并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变化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研读,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
3、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二、说教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部分“谈话导入____整体感知____研读悟情____小结全文”
(具体见教案)
三、说教法和学法
遵循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即“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协商、交流评价”,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怡情。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在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中有一条是“主动探究”。具有探究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创新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其学习有着深厚的探究基础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一句话该怎么读,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都在探究之内。现在,我就以《小珊迪》一课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以“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为探究点,以这一个大问题板块的学习直接而高效地与文本对话,落实探究过程。又以“你想研究哪一方面?找出课文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精神的内核。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运用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的需要。我在《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通过动情的朗读,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语对象转换成鲜活的形象。采用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各种形式,以期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扎扎实实的读书,深深切切的感受,让可怜、善良、诚实、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确,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我们语文老师应把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己任。
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探究性学习,我认为听说读写还应该有机结合,扎实训练。
四、说媒体运用:
本节课采用电教手段,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自学生字情况,用幻灯的形式导入新课,配上音乐,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小珊迪》一课的设想及探究性学习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21课《荷花》(点)。下面我从教材和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小结等六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点)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抒情、移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点)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点)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点)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点)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点)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 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 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但愿,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比赛说课资料
2、、(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5、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7、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8、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9、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四、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乞、巧)
六、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教材分析
《山村的早晨》是一篇诗歌,描写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早晨的喜爱之情。优美、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3、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感,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感受早晨的美丽与希望,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写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使其在乐于参与的情境中主动、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教学,如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而后,引用古代诗人邵雍的诗自然的转到:“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一句话,拉近了孩子们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引导探究,读中感悟
1、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在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想一想:“你觉得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找到本文的中心词“美丽、宁静、充满希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步骤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说明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楚的条理,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从海底动物、海底植物和海底矿藏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行文结构相似,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是典型的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是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解一些海洋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录象导入课文,教师又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
②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师生共读第三自然段——独立学习第四自然段的迁移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说明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的阅读方式。
②对于长句的教学采用了“读范句——照句式写分句——连起来变长句”的训练方式。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习,实现学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通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后五句是围绕第一句“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来写的。然后再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激趣。
①“海”,组词。
②你对海有什么了解?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播放录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海底世界》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再大的风浪,……。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②你从哪儿知道的?
③是的,海底是有声音的,因为小动物们在……。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么?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么?
④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导读)
⑤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
⑥其他同学你们也来试一试。自由朗读这一句。指名朗读。
⑦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都是写海底动物的什么呀?找找看,有哪些模仿声音的词?
⑧句子的最后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
⑨你猜一猜,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用“有的像……一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⑩请你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完整的话:“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师生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海底动物,你认识他们么?
①观察插图,同座互相指一指你认识的海底生物。请同学上来介绍。
②那这些海底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它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③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海底动物。
④找出你喜欢的动物,读一读介绍它的句子,想一想它的活动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哪个动物,就出示哪个动物的动画)
⑤这一自然段通过六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说明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⑥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⑦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
⑧想一想你可以写哪些人的方法。提示:医务人员……老师……同学们……
⑨总结学习方法:找中心句——划出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特点
(四)学生根据学习方法自学课文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集体交流,出示检测题:
A中心句是( )。
B从( )和( )两方面说明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
C海底植物颜色的特点是( ),形态的特点是( )。
(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
①海底不仅是一个景色奇异的动植物公园,更是一个天然宝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
②学生可以自由补充自己知道的知识。
六、总结课文
海底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还有这么丰富的矿物资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包括人们对宇宙的了解也是如此,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研究呢!
(七)板书设计
① 23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闪闪发亮
窃窃私语 美丽的世界
动物 多
物产丰富 植物 奇
矿物 丰
这个板书出现在第二课时,帮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② 海底动物 的 活动特点
海参 爬行缓慢
梭子鱼 游动快速
乌贼、章鱼 后退
贝类 自己不动
深水鱼 会发光
这个对应式板书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形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明白如何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战例:1946年6月,反动派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匪军的疯狂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历经一年,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司令员、政委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本文着重讲了1947年8月24日夜,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强渡黄河,胜利跃进大别山,以他们的“英勇顽强”证实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根据课文的实际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6个生字,辨析形近字“遵。尊”,“拖、托”,“渡、度”,“揭、渴、喝”,掌握多音字“划”,理解“跃进、叮嘱”等词的意思,能用“布置”、“叮嘱”造句。
2.用“分层的方法”学习重点段落,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中,我“用分层的方法学习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教学的重点。将“运用文中的事实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既要体现教师的“精讲”,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凭借教者的精讲,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因此,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图表演示法”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用“指导分层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用“感情朗读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2.学法: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习本课。先让学生观察敌我双方形势表,分析敌我形势,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粗读、熟读、有感情地朗读来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认真思考,理解刘邓大军的革命精神;最后让学生复述故事,体会并再现刘邓大军的英勇、顽强、善战。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要着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能力,逐步养成“注意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良好读书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讲读课文的实际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1。故事揭题,激发兴趣。
开始上课,我精心设计导语,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在我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革命志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接着板书课题,口述课文大意。
2.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这个程序我准备分四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并利用字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句,实在不理解的作上记号,准备举手质疑;然后教者出示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五句话简单地概括课文的大体内容;最后通过提问检测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出示图表,分析形势。
教学时教者先简单介绍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第二年,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这一行动,揭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接着出示作战双方地形、兵力情况对照表,了解大别山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战略意义上分析当时的险恶处境:①对阵形势: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而且追兵距我军五六十里,仅一日路程。③对阵兵力:敌人在汝河南岸布置了几十里长的防线,后面的追兵就有三个师的兵力,而我军只有一个旅的兵力,敌我兵力相差悬殊。③对阵的条件对我军极为不利,汝河水流湍急,北岸的船只被敌人统统拖走了或砸毁了;最后联系当时主客观的极不利条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狭路相逢的情景,为学习后文做好铺垫。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中“强渡汝河,取得胜利”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分以下几步进行:①让学生听音,思考第八小节的6句话都讲了什么?如何给这一段分层?②让学生说说:刘邓大军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的?在这儿讲解时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战争激烈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动手划出两个最能表现刘邓大军勇猛无敌的句子(即比喻句),将它们换用平铺直叙的句子进行表述,然后比较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最后让学生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③让学生思考我军取胜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出现在哪儿?再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具体含义。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战士们的勇敢顽强、奋不顾身、不怕牺牲。
5.联系板书,深化感知。
学习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刘邓大军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重要让学生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还要让学生加强热爱祖国的情绪.
二、说目标
1、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加强民族自大感.
三、说教法、学法
这里重要说说我的教法:
起首,让学生看图,先容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抵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解说课文大意,让学生明白课文,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明白课文的内容.
末了,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漫衍局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本身先读一读,结合古迹的汗青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同等?
6同学们没关系本身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相互改正读得不当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领会,听后改正.
10师读两部分雷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形貌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怀的两句,齐读赞美古代庖感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日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古迹吗?
2.文章仅称赞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部署作业
1.讲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明图文联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使用如许的情势举行教学.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了三篇文章,虽然描述的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学习后学写一篇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赶海》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趣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因此它是完成后面教学任务的桥梁和铺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充满趣味。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的抒写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颇具所谓圆合之美。
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b)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段话。
(c)能理解课文内容
(d)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说桥头人生活在海边,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讲:赶海是有点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尤其是像赶海这样的事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谁来充当小作者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的事?”“为什么螃蟹不甘束手就擒呢?”,“我”又是怎么捉拿“武将”?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情景。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非常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的掌握知识。
四、说学法
(一)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新时期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也就完成本课的重点,难点。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赶海》这一篇课文,那么赶海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简要说说。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人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童年是幸福的,那么课文中的小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让我们也跟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赶海的乐趣。(教师板书11赶海)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并结合课文的图画,把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起来了,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就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首先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接着提问:“是什么勾起了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唱《大海我的故乡》)教师提醒:在朗读时,带上对赶海趣事幸福甜蜜的回忆,朗读时要充满对大海故乡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每当……便”说明了什么?然后用导语过度下一自然段:赶海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有趣,那么我童年赶海时是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
2、讲读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文中哪个词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
(2)、“我”初到海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
(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样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浪花回头,追赶浪花
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作者赶海时的喜悦心情。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悟赶海的乐趣,以及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发动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本自然段运用恰当的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
3、讲读第三自段
这一自然段类似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他们找出:
(1)、在海边“我”看到人们在干什么?
(2)、这些动作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的?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4)“我”又有什么活动?
(5)、你觉得哪个场景最有趣?
(带着问题阅读,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样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趣
抓海星捉捞捡捉蟹、虾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细读第四段,展开想像,理解课文内容。
(2)、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不得不回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赶海的人们都带些什么东西回家?(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有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一大堆“来之不易的海鲜”,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三)、总结
总结在升华,我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
(四)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看到与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赶海的趣事,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11赶海
浪花回头追赶浪花
趣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文包诗”的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我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课文,因为我的孩子们喜欢。我的孩子们喜欢这类课文,是因为这类课文所写之事往往浅显易懂,文中所包的诗也往往是他们似曾相识或早已熟背的,特别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够帮助孩子们自己读懂古诗,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李广射虎》就是这样一篇“以文包诗”的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课文生动地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在朦胧的月光下,树林深处风吹草动,误以为虎,箭射入石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了李广将军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所写之文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古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文由介绍《塞下曲》开篇,引出“飞将军”李广。第三、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二、说教法学法
我想男孩子会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也许因为他们有崇拜英雄的天性吧。所以我想初步感知课文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难的是:一字词的理解,如神勇无比、影影绰绰等;二是对“飞将军”的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为什么能将箭射入石头中?对于这一点,我想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的是李广力大无穷,对“神勇无比”的体会则需要通过李广的心理活动“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李广的动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来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则进一步说明了李广的力大无穷和神勇无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是重点。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两行诗的内容,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后两行诗的情境。
对于以上难点,我设计了从故事中理解古诗,通过古诗来讲故事这两个环节,并穿插表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
师: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诗--《塞下曲》,你还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哪些词语你还不理解呢?
2、生交流,师相机板画。师:这首诗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读吗?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1.学习3、4自然段
(1)过渡: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诗中的哪些小问号,你能解决了?
(2)生自读课文,尝试解决小问号。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满满的样子,看来你们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师读完了这个小故事后,对“夜引弓”还不理解,你们能帮帮我吗?
A“将军夜引弓”中的小问号
1、你从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导学生:我是从“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机板书:拉弓猛射)
2、(将军是怎样引弓的?)你具体从那些词语中理解的。
从中体会你到了什么?(李广射虎威武,神勇无比)
3、大家想不想学一学李广?老师做了一张简易的弓和箭,谁来表演一下。
4、点评:说说他表演得怎么样?
5、说说你的体会。(射箭不容易,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过渡:这只是一把简易的弓箭,小朋友拉开它都觉得费劲,要拉开李广将军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气。
6、那请小朋友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广力气大,神勇无比)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
这些句子中,除了李广气力大,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的?
(猛然间连忙)看出李广非常机敏,神勇,果断。
7、指导朗读。师:体会了这么多,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师:对于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生评
指名再读,师:这就是将军夜引弓。
8、(将军为什么要引弓呢?)(将军为什么认为有老虎呢?)(板书:以为有虎)引出“林暗草惊风”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沙沙的声音。”说说你的理解
9、师:李广将军夜间外出巡逻,树林深处风吹草动,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林暗草惊风),李广将军以为有虎,便“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将军夜引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广将军射虎时的情景。
过度:李广将军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寻白羽”,却“没在石棱中”这些词语,你又是从哪理解的呢?
B“平明寻白羽”中的小问号
“没在石棱中”中的小问号讨论。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板书:清晨)“石棱”实物教学
2、师:第二天清晨,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猎物,
(相机板书: 寻找猎物)
相机出示:“呀!大家全都惊呆了。……”为什么全都惊呆了?
仅仅惊叹射中了巨石吗?
大家惊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相机板书: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没在石棱中。
3、从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你体会到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4、指导朗读:白羽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不光将士们的惊讶,我们也惊呆了,你能读出这惊讶和对李广将军的佩服吗?
三、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学习§3、4,明白了《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还知道了李广不愧是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
师:你们佩服李广吗?让我们想着故事的经过读一读《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你能再读一读课文的§3、4,体会诗的意境,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读出你对他的佩服吗?
(一二两大组读§3三四两大组读§4)
3、师:《塞下曲》这首诗,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着古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师相机插话,这就是“林暗草惊风”……
4、练习背诵古诗。
(1)自由练背。师:李广将军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这首诗记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吗?
(2)背给你四人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还可以大家一起背!
(3)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起来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我们课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首。这里面也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神勇无比 拉弓猛射
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根据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7个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
2、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3、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导入感受神话的美丽。导入课题:今天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为这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检查词语认读,为学好课文奠定基础。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感知故事大意。指名说说课文大意,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设计意在训练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再读课文,体验水罐神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非常神奇的地方。
(2)交流汇报:让你觉得神奇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引导读出神奇的味道。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学贵有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此时鼓励学生质疑,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4、品读重点,感悟母女博。
(1)快速默读全文,寻找爱的足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着重顺学而导以下句子。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①反复读一读四个句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小姑娘非常想喝水?
②小姑娘把水给了谁?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③从母亲身上你又见到了什么?
④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句,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学习的性质要求我们既要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要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此设计从课文整体入手,品析文本的重点句子,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引伸拓展,让爱层层递进。
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向学生提出疑问:
(1)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学生明白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2)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
四、说板书设计。
七颗钻石
爱心
第五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12.《荷花》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的切合于生活实际,即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地同时,能够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的做好。
第三环节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
1、借助比较区别;
2、借助想象展开;
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六、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2.荷
花 闻 清香
荷叶 舞蹈 蜻蜓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八、作业设计: 1.流利的背诵课文
2.假如你看到了一池荷花,你会如何想呢,以此来写几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