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精选课件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教学时数:
教学设计: 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教学内容: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有一段话:“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最准确的概括。评价:
历史表明, 中国共产党始终一贯地把中国工人阶级命运同全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肩负着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解放及振兴的双重任务。它从来是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代表全体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肩负着双重使命。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945年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党章的总纲指出了我们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党不仅应当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集合体”。
党的十六大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进一步表述为“两个先锋队”,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能用符合客观规律的眼光观察世界,领导中国人民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土地革命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减租减息,解放战争的打垮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一化三改,直到三步走、小康目标,这些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心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同时,工人阶级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工人阶级的阶级特性是其他任何阶级都不具备的,它是最能摆脱阶级局限性的阶级,是惟一能够代表全体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阶级。因此,关于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进一步表述,不仅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阶级属性,而且使之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把“千千万万”的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组成“浩浩荡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军,从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
1、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明,许多革命先驱,许多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找到国家振兴和民族解放的出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先后进行了种种尝试,包括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戊戌维新以及义和团运动等,但都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指引中国人民找到了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并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鸦片战争到现在分成两个阶段,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界,前80年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后80年不仅建立起新中国,而且使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个事实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因此,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在不长的时间里,党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尽管我们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是党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克服了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国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到上个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进入新世纪,在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中,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路途上,中国共产党仍然一如既往,作为领导核心,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党的领导所解决的是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即要不要党的领导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的实现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就应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
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1、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2、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3、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4、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5、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6、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4、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5、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阅读书目: 1.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5.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胡锦涛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兴旺发右,朝气蓬勃,富有活力。选举结果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种族人民的心愿。我们党有了能够担当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的坚强团结的领导集体,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种族人民不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商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向党内外、国内外着重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种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履行好党的执政使命,必须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集体。党的十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必将团结带领全党全国种族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长远发展,一批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志,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党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全党同志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坚定成熟、团结和谐、永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一定能够更好地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团结带领全国种族人民继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同心同德,奋力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拼图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长远大计。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前快节奏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却以资源、能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这种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困扰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在国外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惨痛悲剧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们国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我们组讲的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我个人作为小组演讲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丰富、联系紧密,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十六大报告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断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反腐败坚持不懈动真格,三严三实抓落实,定点扶贫不松懈;宏伟目标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凝聚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必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领导科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一、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1.领导活动的产生 2.经验领导 3.科学领导
4.领导活动上升过程的形式
二、领导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1.领导工作实践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 2.领导工作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内容 3.领导工作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
三、领导科学的历史条件 1.社会实践条件和生产实践条件 2.科学技术条件
3.人类领导思想积累条件
4.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条件
第二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
围和特点
一、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领导科学的研究范围
三、领导科学的特点
四、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领导科学的目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
三、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 1.领导的属性 2.领导的特征 3.领导的类型 4.领导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 1.领导就是服务
2.搞好服务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二节 领导者
一、领导者的含义 1.领导者的概念 2.领导者的本质属性 3.领导者的特征
二、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被领导者
一、被领导者的含义 1.被领导者的概念 2.被领导者的本质 3.被领导者的特征
二、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1.被领导者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2.做一个好的被领导者的要求
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社会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正确关系的表现
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第一节 领导的职能
一、领导职能的地位
二、领导的一般职能 1.引导 2.指挥 3.组织 4.协调 5.监督 6.教育
三、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 2.用人
3.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节 领导的原则
一、领导的总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 3.民主集中原则 4.群众路线原则
二、领导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 2.分层领导原则 3.权责一致原则 4.民主公开原则
5.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6.“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章 领导观念
第一节
领导观念与科学领导的关系
一、领导观念的含义 1. 2. 3. 4. 领导观念与人类意识的能动性 领导观念的社会历史性 领导观念网络系统 领导观念的变化发展
二、领导观念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 1.领导观念和领导行为的辩证关系 2.不同领导观念对领导行为的不同作用
第二节
时代与领导观念的更新
一、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 1.时代的概念
2.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时代的特点 4.知识经济的概念 5.激烈竞争的形势
二、传统领导观念必须更新 1.变革的时代需要更新的观念 2.正确看待领导观念更新
3.先进观念战胜落后观念的必然性 4.领导观念更新的基本方向
第三节 现代领导的新观念
一、依法治国观念 1.依法治国的概念
2.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的任务要求 3.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战略观念 1.战略的概念 2.战略的本质特征 3.树立战略观念的要求 4.战略观念与大局观念
三、现代化大经济观念 1.现代化大经济的概念 2.现代化大经济的特征 3.现代化大经济的丰富内涵
四、改革创新观念 1.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2.改革创新观念的广泛范围
五、新的价值观念 1.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2.在知识、人才、金钱等观念上需要更新内容
第五章 领导与决策
第一节 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
一、什么是决策 1.决策的概念
2.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 3.决策概念的狭义和广义之别
4.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含义、主要特点
二、决策的分类
1.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三、决策的模式 1.理性决策的模式 2.渐进决策的模式 3.综合决策的模式
四、决策在领导工作的地位
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原则、程序
一、科学决策的原则 1.科学决策的四个标准 2.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
二、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4.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三、追踪决策 1.追踪决策的概念
2.追踪决策的四个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第三节 决策中的领导者
一、领导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 1.决策体制的概念
2.现代决策体制的构成及其特点
3.决策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中枢系统 4.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的主要职责
二、领导者的抉择 1.抉择方式
2.对领导者抉择的基本要求
三、领导者与智囊团 1.智囊团的概念 2.智囊团的构成
3.智囊团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 4.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第六章 领导与选才用人
第一节 衡量人才的标准和领导
选才用人的意义
一、人才的特点与类型
二、衡量人才的标准
三、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选拔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二、人才选拔制度 1.选举制 2.考选制 3.荐选制
第三节 使用人才的原则和制度
一、人才使用原则
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 6.合理流动、适才适所的原则 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
二、人才使用制度 1.任免制度与培养制度 2.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 3.交流制度和回避制度
4.职务升降制度与辞职辞退制度 5.任期制度与退休制度
第七章 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与对象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教育 1.理论教育的含义
2.加强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政治教育 1.政治教育的含义
2.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 3.形势和任务教育
4.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三、公民素质教育 1. 2. 3. 4. 公民素质的含义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 1.疏导方针的含义 2.疏通和引导的辩证关系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5.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7.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原则
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情感交流法 3.个别引导法 4.榜样示范法 5.自我教育法
第八章 领导体制 第一节 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基本含义、特征及其二重性
二、领导体制的内容 1.领导组织结构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
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4.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5.领导人员的配置与管理制度
三、领导体制的作用
四、西方领导体制的变迁 1.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领导体制 2.企业领导体制
第二节 领导体制的类型(概念、利弊与运用)
一、集权制与分权制二、一体制与分离制三、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四、层次制与职能制
第三节 领导体制的改革
一、我国领导体制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征
二、领导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民主管理原则 3.法制原则
4.合理划分权限原则 5.活力与效率原则
三、领导体制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1.转变职能,政企分开,机构改革 2.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和程序 3.完善监督机制 第九章 领导者的素质 第一节 领导者素质概述
一、领导者素质的含义
二、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1.综合性 2.动态性 3.层次性
三、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第二节 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一、政治素质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2.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二、法律素质
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具有法治意识
3.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三、知识素质
1.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2.合理的知识结构 3.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能力素质 1.预测和决断能力 2.组织指挥能力 3.交际协调能力 4.应变创新能力
五、品德素质
1.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2.勤政为民,公正廉洁 3.坚持真理,弘扬正气
六、身心素质
第三节 领导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努力学习,加强修养 1. 2. 3. 学习目的的明确,学风端正 学习内容要选准 学习方法要得当
三、实践锻炼
四、制度规范,严格管理 1. 2. 3. 岗位职务培训制度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干部考核评估制度
第四节 领导集体素结构及其优化
一、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含义
二、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
三、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
四、领导集体素质的合理结构 1.梯形的年龄结构 2.协调的气质结构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互补的智能结构
五、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 第十章 领导方法 第一节 基本领导方法
一、基本领导方法的原理
二、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 1.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 2.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
三、基本领导方法的现代化发展 1.调查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2.通过科学预测增强领导决策和控制的预见性 3.积极疏通和拓宽党政领导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第二节 领导的日常工作方法
一、制定贯彻目标规划的方法 1.确定正确的目标 2.制订科学的规划
3.制订目标规划的注意之点
二、发挥机构人员效能的方法
1.设立机构的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2.制订工作规范和管理法规
3.运用动力原理加强对人员的激励工作
三、安排工作顺序和时间的方法 1.集中精力抓大事 2.加强工作的计划安排 3.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 4.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四、信息沟通和利用的方法
五、主持召开会议的方法 1.会议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主持召开会议的方法 3.重视会议的经济成本核算
第三节 领导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含义
二、领导方式的类型
1.2.3.古代家长式个人专制下的领导方式类型 现代社会的领导方式类型 社会主义的领导方式类型
第十一章 领导艺术
第一节 领导艺术与领导经验、领导科学的关系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1. 2. 领导活动与政治活动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领导经验、领导科学、领导艺术之间的关系
三、领导艺术的特征 1.经验性 2.实践性 3.创造性 4.灵活性
第二节 领导艺术的主要表现
一、用权的艺术 1.要谨慎用权 2.要讲求实效 3.要相宜授权
二、待人的艺术 1.待人的基本态度
2.对待上级、下级和同级的态度 3.掌握谈判的艺术
4.领导者与广大群众的会见
5.要慎重对待许诺
三、理事的艺术
1.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抓住中心与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3.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4.明晰性与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5.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统一 6.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提高领导艺术的途径
一、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
二、划清领导艺术与政客权术的界限
第十二章 领导作风
第一节 领导作风的实质和作用
一、领导作风的含义和本质 1.领导作风的概念 2.领导作风的实质
3.社会主义领导作风的基本的要求
二、领导作风的作用
1.保证领导活动的性质和事业的方向 2.有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和发挥 3.增强领导者权威的影响力
三、社会主义领导者作风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一、领导的思想作风
1.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4.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二、领导的工作作风
1.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作风 2.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 3.勇于负责、机敏果断的作风 4.严于律己、为人表率的作风
三、领导的生活作风
1.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2.清正廉洁、为官从简的作风 3.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
第三节 改进领导作风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二、投身实践,接受监督
三、从严要求,从我做起
四、健全制度,严肃纪律
第十三章
领导效能考评 第一节 领导效能的含义、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一、领导效能的含义
二、领导效能的基本内容
三、领导效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领导效能考评的意义
第二节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一、讲政治的原则
二、统一规范的原则
三、贡献为主原则
四、客观公正原则
五、民主公开原则
第三节 领导效能考评的方法
一、目标考评法
二、群众评议法
三、定量分析法
四、比较考评法
五、模拟考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