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的说课稿
《水》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它不仅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小学科学课中有关“水”的内容的起始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重要的物质,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地球和宇宙”中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这一课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对水的已有认知进行讨论和梳理,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的基本属性,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环节由“已知—再感知—科学认知”环环相扣,逐步提高。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更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和梳理,从而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这也是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但是,他们对于水的熟悉程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多依赖对水的零散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再在理性层面的支撑下,去拓展对其他物质的认识,最后在上升到科学认知的层面,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将这节课放到整册教材和本单元考察,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3)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有效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须和基础,本次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三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水、醋、牛奶)、石头、木头各一块、树叶一片、网状图、分类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1张;
给全班同学准备: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
(一)说教法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关于具体事物感知信息的储备是比较单薄、零散的,只有经历了实打实的感性认知阶段,科学思维活动与认知建构才有可能达成。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以“找水”和给物质分类这样比较贴近“玩中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并从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逐步使学生掌握本课科学概念。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动画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而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也有老师的指导、答疑;既有师生互动,也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5、此外,本节课还采用了教学中最常见的讲解、归纳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分组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发展、创新,最大程度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本次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课
以动画片的播放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由三个活动构成。
1.我们知道的水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水”已有认知进行回顾,并根据回顾及时填写气泡图。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记录,并不清楚及时记录的好处,教师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气泡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网状图的填写及后面的交流;
第二步认识网状图,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对水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由小组成员交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网状图,完善对水的认识。
2、水在哪个袋中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找水”的活动,来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一环节重在引领学生运用摸、摇、听、闻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给物质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同时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本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认识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匮乏,及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我们的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讲解的知识简明、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们就设计这样的板书。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画在课题上的心形,相信比话语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们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完成了此次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科学概念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的说课稿2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在那个极其缺水的小山村里,校长为了孩子们,为了来支教的荣子老师,每天到七、八李外的山泉去拉水,即使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也不例外。桂叶老师因此节约每一滴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一切生命,而文中滋养孩子们成长的不光是那甘甜的水,更是老师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它就是那股山泉,流过每个孩子的心头,流进荣子的心田,他打动了荣子,是使她再次回到这里任教。通过学问,从水中感受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围绕本学段学生及教材的特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教学这篇文章。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疏通文脉,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反复朗读等方法,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个性化的体验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水源的缺乏和艰难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及文本的感悟,体会校长和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语:那偏远的小山村,极其缺水,人们要走上7、8里地才能找到水源,在圪坨水是如此珍贵,在这儿发生了一件与水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课文,感知内心
(一)研析词句,体会珍惜、节约水
1、水对于这个学校,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珍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课文1-4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擦得明光锃亮,每天都要擦上几遍,像呵护一件贵重的家具。”从中学生会感受到:瓮只是极其普通的盛水器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桂叶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是盛着极珍贵的水,所以要极干净。从“呵护”“贵重”使学生体会到桂叶老师把它当珍宝一样来爱惜、呵护,把它看得如此珍贵,正是因为水的珍贵啊。
桂叶一看到水就“神经兮兮”的。从哪里看出她神经兮兮的?
(1)学生会说a她立了一个神经兮兮的规矩:两人合用一盆洗脸水,这多脏啊。
b她每天检查学生是否洗脸,还让没有洗脸的孩子也用这盆水洗脸,这么多人用一盆水洗脸,真脏啊,神经兮兮的。
c他把这洗脸水洒在教室里,孩子们还说真香,神经兮兮的。
(2)追问:桂叶为什么会这样神经兮兮的呢?(找到:桂叶的话:“圪坨缺水,得到7、8里外的山泉去拉。”)那样脏的水,孩子们为什么还说:“真香”(学生会说: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气息,对于异常缺水的山村孩子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同时从这洗脸水中孩子们还感受到桂叶老师对他们的爱,空气中因水,而弥漫着爱的芬芳,所以说真香。)
(3)在次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调皮、挤着眼,瞪”读好3、4小节。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咀嚼文字,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进入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拉水的艰辛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教师导语:桂叶老师会这样珍惜、节约用水,不仅因为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更重要的是取水的路途是那样的艰辛,那样的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小节,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出来?
第一步想象说话,走近校长
1、从“每天吃过早饭,校长就去拉水,上第二节课时,才能赶回来”学生体会到拉水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
2、从“校长是桂叶的爹”学生体会到他的年纪大了,拉水对他来水,很吃力。
3、从“校园外有一个坡,帮忙推车校长满头的汗”体会拉水路上困难很多。
教师追问:这一路上只有这一个坡吗?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雨天,大雨滂沱,老校长……(学生可能会说: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吃力的拉着水车,艰难地向前走着,汗水浸湿的衣衫,嗓子眼干的像火烧一样,但是他坚持着;雨天,大雨滂沱,山路更加泥泞,老校长拉着水车,一步一滑地走着,滑倒了,爬起来,再滑倒,再爬起来……)
教师小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校长正是这样每天坚持去拉水的。
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拉水的艰辛。
4、在说的基础上追问:他是为谁拉水的?(为孩子们,为老师)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校长?(热爱孩子,关心老师)(板书:全心的关爱)
第二步创设情境感受校长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伸出手来都冷得叫人瑟瑟发抖,老校长却还要去拉手,冬天的山泉是怎样的?学生感受“山泉周围结冰”取水更困难,“半小时才能装满”体会取水的时间更长、更冷。“有时拉回的不是水,而是冰”(学生体会道路湿滑,天气寒冷,取水、拉水,比以往更能。)
引读第六小节。
第三步角色体验感悟校长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下了三天三夜大雪,给取水增加了难度。
1、自由读第九小节,品读父女的对话,学生感受(a校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为了孩子即使路再难走,也要去,女儿对父亲的关心、担忧;b从“胡闹”、“眼看放寒假了”,“二十几年了,没有随便放假。”感受老校长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第七小节。
3、校长就这样去了。到了中午,还没见校长回来。出示填空:桂叶急了,说:“我爹咋还不回来呢?”荣子心想:,荣子说:“路不好走,咱去接一下吧。”她们出了村,朝山泉那边走去。走着走着,荣子的心忽然开始猛跳,她在坡沟下看到了那辆拉水的平板车,车上的水罐滚了下去,落在几步远的地方。荣子心想:
又往前走了几步,荣子的心狂跳起来,她看见校长躺在水罐的旁边,一条腿淌着血,荣子心想。(学生会说:校长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是山路太难走被困住了吗,天哪,出了什么事,校长怎样了,他有没有受伤校长,你的腿怎样了,疼不疼,为了孩子们,您冒着这么大的风雪去拉水,受了这么多的苦,现在您的腿受伤了,今后可怎么办呀。)
4、读课文10-14小节,荣子听了校长的话,仍不住潸然泪下,等下只见她正伏案写着什么?他会写给谁,写些什么?(学生会说:写给校长:感谢他这么多年来默默得为山村孩子们作出的奉献。会写给学生们,告诉孩子们她们的校长是怎么为她们拉水的,这水里包含着老校长对她们那浓浓的爱意。写给当地的政府,建议修好路,开凿水窖。写给他城里的领导,告诉她们他愿意在这里执教,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这样层层深入,感受体会校长全心关爱,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研读思考,整体回归
1、引读第15小节
荣子明明知道小山村缺少,生活如此艰苦,他为什么会再回到这里?(学生会说:荣子被老校长及桂叶老师这种无私奉献,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无限热爱所感动,他觉得她们就是那一股甘甜的山泉,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荣子希望自己也成为这其中的一滴,与她们一起,浇灌那可爱的幼苗,让她们茁壮成长。)
2、为什么用水为题(学生会说:水融入了老师和校长对孩子门的关爱,这水滋养了孩子,感动了荣子,是他也愿意,成为那水,滋养更多的孩子。)
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设计写话:当校长看到荣子时,她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
这样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文走向实践,通过文章内容的内化、表达,从而使学生以人物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
《水》的说课稿3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观察水》。
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一起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同学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同学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同学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同学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币上杯口上水外表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外表张力。课时布置二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同学经历水的毛细现象,外表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外表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规范要求,以和同学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
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知识方面,了解水能发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外表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同学伙伴的协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说课稿和学法指导作如下考虑: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同学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同学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沛重视同学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议让同学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同学自行获取信息,让同学自已找水喝。
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同学感官,集中同学的注意力,迅速让同学进入角色,激发同学对水的探究欲望。
交流已有储藏,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同学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让同学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同学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尝”。通“过让同学说一些生活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同学从已有的储藏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同学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同学想方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同学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同学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同学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方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设给同学,体现给同学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同学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同学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同学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同学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同学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同学强行记住这一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同学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同学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同学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外表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沛让同学进行猜想,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同学的心灵,关于水的外表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水的外表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同学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同学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外表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同学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归纳总结,让同学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偏重于情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同学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同学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同学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和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存地给我指出来。
第二篇:《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说课稿1
我说课的课题是《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水》是精讲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展开。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迪。(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紧扣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描写。作者开篇就展示了人们挑水的艰难,运用了喝酒和喝水的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接着紧扣这一中心展开描写。先写由于雨水稀少,所以每个人都期盼下雨,并且在下雨天用窖储水,在下雨天到雨水中洗一个痛快澡,体现了水的珍贵。继写储藏水窖的水更显珍贵: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防止小孩子随意动用,自然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待到“我们”四兄弟像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时,母亲才打开水窖,只打一勺水从“我们”头顶缓缓倾注,可见多么珍惜;这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全身,却又不多不少,几乎没有一滴水浪费,这不只是母亲技巧高超,而且更见她节约用水,水的珍贵不言而喻;至于末了的母亲将“渴”说成“饿”,虽然不无幽默俏皮,却是语意双关,加上母亲又锁上水窖,显示了人们渴求水、珍惜水、水的无比珍贵。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典型,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中心,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理念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四、学习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窖、储、钥、匙、勺、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具体的语句,体会“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学生能够从中懂得珍惜水资源。
五、教法、学法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分别为自学跟踪和合作展示。在自学跟踪课堂中,同学们已通过独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等方式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而本节课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更好地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呢?在导学案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切入点,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无论是哪门学科想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在学会、乐学、创学的过程中高效地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必须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老师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小组代表评价并给予小组打分的机制管理,来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促使小组的展示更加精彩,在导学案中,我已给予适当地方法指导。如:在如何品析重点语段方面,我指导学生去捕捉句中的重点词,抓住句中的数量词和孩子一系列高兴的动作来体会水的珍贵;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西南地区的旱灾,你又有何新的感悟,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水》说课稿2
课文简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并体会文中生动描述的方法和全文所采用的“反衬”的写作方法。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的情感。
4、继续养成边读边想、细细品味、圈画批注等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融课文内容探究、语言形式学习、良好习惯养成于一体。既有终点目标的达成要求,又有达成目标的过程、方法渗透。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2—6自然段,通过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说学法: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如“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简单的几句话,却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
《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在那个极其缺水的小山村里,校长为了孩子们,为了来支教的荣子老师,每天到七、八李外的山泉去拉水,即使三九严寒,大雪纷飞的日子也不例外。桂叶老师因此节约每一滴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一切生命,而文中滋养孩子们成长的不光是那甘甜的水,更是老师对孩子们的那份无私的爱,它就是那股山泉,流过每个孩子的心头,流进荣子的心田,他打动了荣子,是使她再次回到这里任教。通过学问,从水中感受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热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围绕本学段学生及教材的特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教学这篇文章。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疏通文脉,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反复朗读等方法,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个性化的体验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感受水源的缺乏和艰难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及文本的感悟,体会校长和老师对学生的那份关爱与责任,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语:那偏远的小山村,极其缺水,人们要走上7、8里地才能找到水源,在圪坨水是如此珍贵,在这儿发生了一件与水有关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知内心
(一)研析词句,体会珍惜、节约水
1、水对于这个学校,这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珍贵,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课文1-4小节。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第一、二小节
“擦得明光锃亮,每天都要擦上几遍,像呵护一件贵重的家具。”从中学生会感受到:瓮只是极其普通的盛水器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桂叶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是盛着极珍贵的水,所以要极干净。从“呵护”“贵重”使学生体会到桂叶老师把它当珍宝一样来爱惜、呵护,把它看得如此珍贵,正是因为水的珍贵啊。
第三、四小节
桂叶一看到水就“神经兮兮”的。从哪里看出她神经兮兮的?
(1)学生会说
a她立了一个神经兮兮的规矩:两人合用一盆洗脸水,这多脏啊。
b她每天检查学生是否洗脸,还让没有洗脸的孩子也用这盆水洗脸,这么多人用一盆水洗脸,真脏啊,神经兮兮的。
c他把这洗脸水洒在教室里,孩子们还说真香,神经兮兮的。
(2)追问:桂叶为什么会这样神经兮兮的呢?(找到:桂叶的话:“圪坨缺水,得到7、8里外的山泉去拉。”)那样脏的水,孩子们为什么还说:“真香”(学生会说:空气中弥漫着水的气息,对于异常缺水的山村孩子来说这是极其珍贵的,同时从这洗脸水中孩子们还感受到桂叶老师对他们的爱,空气中因水,而弥漫着爱的芬芳,所以说真香。)
(3)在次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调皮、挤着眼,瞪”读好3、4小节。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在朗读中咀嚼文字,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进入文本,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拉水的艰辛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分三步突破难点
教师导语:桂叶老师会这样珍惜、节约用水,不仅因为取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更重要的是取水的路途是那样的艰辛,那样的困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小节,想一想,你从哪里看出来?
第一步想象说话,走近校长
1、从“每天吃过早饭,校长就去拉水,上第二节课时,才能赶回来”学生体会到拉水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
2、从“校长是桂叶的爹”学生体会到他的年纪大了,拉水对他来水,很吃力。
3、从“校园外有一个坡,帮忙推车校长满头的汗”体会拉水路上困难很多。
教师追问:这一路上只有这一个坡吗?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雨天,大雨滂沱,老校长……(学生可能会说: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老校长吃力的拉着水车,艰难地向前走着,汗水浸湿的衣衫,嗓子眼干的像火烧一样,但是他坚持着;雨天,大雨滂沱,山路更加泥泞,老校长拉着水车,一步一滑地走着,滑倒了,爬起来,再滑倒,再爬起来……)
教师小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校长正是这样每天坚持去拉水的。
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拉水的艰辛。
4、在说的基础上追问:他是为谁拉水的?(为孩子们,为老师)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校长?(热爱孩子,关心老师)(板书:全心的关爱)
第二步创设情境感受校长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伸出手来都冷得叫人瑟瑟发抖,老校长却还要去拉手,冬天的山泉是怎样的?学生感受“山泉周围结冰”取水更困难,“半小时才能装满”体会取水的时间更长、更冷。“有时拉回的不是水,而是冰”(学生体会道路湿滑,天气寒冷,取水、拉水,比以往更能。)
引读第六小节。
第三步角色体验感悟校长
眼看就要放寒假了,下了三天三夜大雪,给取水增加了难度。
1、自由读第九小节,品读父女的对话,学生感受(a校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为了孩子即使路再难走,也要去,女儿对父亲的关心、担忧;b从“胡闹”、“眼看放寒假了”,“二十几年了,没有随便放假。”感受老校长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第七小节。
3、校长就这样去了。到了中午,还没见校长回来。出示填空:桂叶急了,说:“我爹咋还不回来呢?”荣子心想:,荣子说:“路不好走,咱去接一下吧。”她们出了村,朝山泉那边走去。走着走着,荣子的心忽然开始猛跳,她在坡沟下看到了那辆拉水的平板车,车上的水罐滚了下去,落在几步远的地方。荣子心想:又往前走了几步,荣子的心狂跳起来,她看见校长躺在水罐的旁边,一条腿淌着血,荣子心想、(学生会说:校长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是山路太难走被困住了吗,天哪,出了什么事,校长怎样了,他有没有受伤校长,你的腿怎样了,疼不疼,为了孩子们,您冒着这么大的风雪去拉水,受了这么多的苦,现在您的腿受伤了,今后可怎么办呀。)
4、读课文10-14小节,荣子听了校长的话,仍不住潸然泪下,等下只见她正伏案写着什么?他会写给谁,写些什么?(学生会说:写给校长:感谢他这么多年来默默得为山村孩子们作出的奉献。会写给学生们,,告诉孩子们她们的校长是怎么为她们拉水的,这水里包含着老校长对她们那浓浓的爱意。写给当地的政府,建议修好路,开凿水窖。写给他城里的领导,告诉她们他愿意在这里执教,直到他的生命结束。)
四、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设计写话:当校长看到荣子时,她们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
这样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文走向实践,通过文章内容的内化、表达,从而使学生以人物的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
第三篇:《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1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课《生命与水》。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生命与水》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及科学喝水,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根据新课标要求,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的本课时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3、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说学生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独立阅读能力较强。阅读时能为文章作批注,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作为农村学生,学生视野不开阔,活跃不思维,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导读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确定的。教学时,始终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来贯穿整堂课,同时,还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节课的关注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鼓励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主要的步骤有三步:
(一)、预习案
围绕目标1,设计了三个小题,依次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归纳主要内容,学会质疑等方面的预习情况,同时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探究案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主要设计了四个探究点,其中探究点一(水在人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和探究点二(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应注意哪几方面?)解决教学目标2。探究点三(完成课后第二题,思考)和探究点四(课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解决教学目标3。这部分注重学生的自学与交流合作,在每个探究点后都有学法提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训练案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主要设计了两个小题,一是阅读文段及观看课件后谈感想,一是习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练习列提纲。
五、教学反思
《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语言通俗易懂。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很好上,但为了适应新形势,我尝试采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字词;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重难点;通过阅读资料开拓视野。教师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中擦亮智慧的火花,在教师的点拨、谈话中时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虽说一节课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但我坚信只要常抓不懈总会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那么一天。
2、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学习。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的使我们的学生会学习,再不是机械的学习而是有法可循。比如:自学字词的方法;捕捉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列提纲的方法。
3、多媒体的适当使用,激励学生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乐学、愿学。
4、遗憾。
一是学生的预习没有落到实处,导学案发下去后,未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导致在预习案时耗时太多,使后面的环节用时紧张。也导致第二个遗憾: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小组合作交流时不能准确的得出要点,因时间原因,被我夺权,未充分展开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今后,我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受益,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夯实基础。
《水》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⒊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⒋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⒈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⒉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
《水》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根据大纲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能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课文部分。
情感要求:感知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难点的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身处农村,很少游历他乡,现在的认识水平不够理想;本课的语言清新优美,修辞运用非常恰当,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极有帮助。同时,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以前接触少,对游记的写作方法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如下:
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我用了以下方法:
1、多媒体直观教学。文字毕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展示周庄的美景,先让学生对周庄有一个清新、鲜明、深刻、直观的印象,再牵移到文字上的周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课堂活动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诵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设计
1、观赏视频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拉回教室,所以我设计的一个这样的开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旅游,我们到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江南古镇周庄去走走,去领略它第一水乡的独特风韵。
多媒体播放周庄水乡的视频。舒缓的音乐,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2、听读感知。
新课一开始,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周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有效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听完朗读后,要他们完成了我事先布置的感知任务:
1)、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 (4—6自然段):描述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作者对周庄的整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连在一起的事物(这些事物指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等) 。让人不由想起马致远的一句词:小桥流水人家。
3)、作者对这样印象的评价: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这样景象指:
水中倒影—色彩斑斓
水上石桥—风采各异
水傍古镇—古镇和水浑然一体
5)、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分别是:
第一次,时间是仲春,作者看到的是周庄的雨景,水墨画;
第二次,时间是冬天作者看到的是周庄雪后的景色,好像一幅 版画;
第三次,时间是春夜,作者看到的是正在办旅游节的周庄,好像一幅油画。
3、朗读感悟
周庄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吸引作者去游历,去观赏,原因在于周庄水乡多姿多彩,动人心弦的情韵所在,下面我们踩着作者的足迹,跟随作者去领略周庄的多种风韵。
我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表现作者三次游周庄所见之景的风景图片,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指名三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课文有关内容作画面解说,这种三管齐下的虚拟旅游形式让学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很快感悟出不同时节周庄风景的不同意境。
烟雨笼罩的周庄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冰雪融化的周庄让人领略到一种典雅古朴之美;张灯结彩的周庄有一种色彩斑斓之美。
4、学生自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从中品味本课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学生语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学生朗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真正融进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由于有了之前的感知和理解,这一情节的设计使课堂在优美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当同学们读到“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精彩的画面:远远望去,薄雾隐隐约约,如梦如幻,恰似一缕纱巾,缠绕在少女的腰际,伴随着轻风飘荡。
此刻,同学们已经能真正融入课本进行有创意的的个性朗读了。他们的语感无形中增强了,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对游记散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探究写法。
趁着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契机,我适时安排他们探讨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先略后详,逐步加深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我就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作者在写了前两次游览周庄之后,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次游览周庄?
7、课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结束。周庄水乡就像这首歌中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美丽动人,多姿多彩,让人向往。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是壮丽的河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四、教学反思
上完《周庄水韵》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的教学思潮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教学是远不能很好的诠释新课标的,那种单一的资源是一种缺失。我们就自觉地、迅速地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变,尽可能地学会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资源,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去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建构一个多维的教育教学新时空,一个生动无比的活力四射的创意平台。
《水》说课稿4
一、教学资源分析:
《保护水,节约水》是北师大版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分为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咸水是咸的,不能喝,只能喝淡水。并且让学生调查生活周围有哪些污染水和浪费水的现象。并且让学生制订保护水、节约水的计划。从而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养成关心周围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懂得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道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虽然大部分人们喝上了自来水,不再为生活用水而烦恼。但是,人民却不懂得好好去保护水、节约水。人们生活周围水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结合当前地球上用水缺乏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围绕“污染水和浪费水的现象调查”、“制定保护水、节约水的计划”进行教学,这写重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体会保护水,节约水的好处。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用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通过看一看、诵一诵、说一说、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的的生活态度。
3、知识与技能:在实验和看课件中了解地球上有哪些淡水资源,以及感受可饮用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
4、行为与习惯:积极参加保护水、节约水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护水、节约水的行为习惯。
四、课程资源整合:
文本资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题目是《保护水,节约水》。
媒体资源:
自制Power point课件。
动态资源:
1、学生收集自己周围水污染和浪费水现象的照片。
2、学生填写调查表,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保护水和节约水的计划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有了水才有我们美丽的环境,才有我们生机勃勃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水资源。好吗?(激情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实验:尝一尝,辨一辩,认识淡水和咸水。
(1)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杯水。大家来喝喝,看看这一杯水是什么味道的?
(2)师:老师手上也有一杯水,谁想喝喝,这也是淡水吗?什么味道的?
(3)师:地球上哪些水是咸的?一、尝一尝,辨一辩,认识淡水和咸水。
1、学生喝后,让学生说出是没有味道的水。认识到这一杯水是我们平常喝的淡水。
2、可让一到两个学生喝。让学生说出老师手中的那杯水是咸的。从而认识到水资源分为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
3、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让学生说出咸水多。
(目的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水资源分为咸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使活动“活”起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看课件,认识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的所占的比例。 过渡:究竟地球上是淡水多还是咸水多?
[让学生认真地看课件,了解介绍海水(咸水)占地球上水资源的比例和淡水占地球上的比例。
通过看课件,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淡水资源占的比例,从而认识到淡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
5、师:对,地球上是咸水多,大家请看课件(介绍海水(咸水)占地球上水资源的比例和淡水占地球上的比例。)
6、通过课件,了解淡水资源所分布的地方。
(学生通过看课件了解到淡水资源主要有:江、河、湖、泉、冰川和地下水等。
设计意在了解淡水资源的分布,增长学生对淡水资源的认识。)
7、师:地球的水资源丰富,可是能让人直接饮用的淡水却是很少很少。打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水是一桶。那么,我们可以饮用的却只是一小勺子。让学生明白到我们喝的淡水是非常少的。
过渡:师:我们平时饮用的淡水是从哪儿来的?
8、学生汇报后,看课件(三),了解我们的淡水资源分布在什么地方。
9、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进行汇报。
10、实验:干净水变成污浊的水,让学生初步认识水污染。 7、教师手中举着一支纯净水,说:“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支纯净水(向瓶中滴墨汁),这杯水变成怎样呢?
同样,河水受污染了,会变成非常脏,大家都不敢喝和用。 7、引导学生说出水受污染了。让学生认识到水受污染了,是不能喝和水。 意在让学生明白干净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浊的水的。
11、了解当前水污染的现象,学生汇报自己调查水污染的现象。并且认识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师出示课件(四)水污染的现象
师:课前,大家已经去调查我们生活周围环境水污染的现象,现在请大家把调查到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师:同学们,水资源受污染越来越厉害,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能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随机板书:保护水)
12、师:我们怎样做才是保护水呢?课件(五)出示:我们怎样做才是保护水呢?
13、老师再归纳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过渡:我们只是单单保护水,行吗?看课件(六),了解中国缺水的现象。
14、小结:的确在我国缺水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在今年,我们广东也遭受了50年以来罕见的干旱。所以,我们除了保护水以外,还应该怎样做?
二、调查水污染的状况,齐来保护水。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小组交流后,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投影调查到的内容,并且说一说水资源受污染的程度。
3、学生认真地思考,然后回答。
4、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5、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引导学生说出还要节约水。师板书:节约水
通过让学生亲身去调查水污染的现象,让他们知道水污染离我们并比是很遥远的,而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唤醒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汇报调查浪费水的现象,号召大家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12、可是老师在前几天看到同学们这样的行为。大家请看录像:浪费水的现象。看完后,看看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活动三、调查浪费水的现象,节约水,从我做起。
1、先让学生看录像,再指名谈看法。 设计意图在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他们的浪费水的思想得到转变。
2、师:录像中的两个小朋友这样做,是浪费水的行为。我们的自来水是怎样来的?看课件(六),自来水的处理过程。自来水来得容易吗?看课件,认识自来水的制作过程,。
3、教师总结:的确自来水是来之不易的,每一滴都凝聚了工人叔叔的汗水。浪费了水,就是没有珍惜工人叔叔辛勤的劳动。
4、师:浪费水的现象是无处不在。课前同学们调查了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现在请大家交流。
5、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调查到浪费水的现象。(可以说自己的,也可以说别人的。)然后,再派几个学生来汇报。
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到自来水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该如何怜水、惜水。
6、明辨是非,制订保护水、节约水的计划。出示课件(七),共有四幅图,题目是“谁√谁Ⅹ”。(四幅图中有两幅是浪费水的现象。有两幅是节约水的现象)
7、师小结:浪费水的行为是可耻的,我们应该学习上面两幅图的小朋友那样去节约水,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水,节约水,让我们从我们做起。板书:从我做起。
8、师:节约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教师归纳方法有:一水多用、关紧水龙头等。)
9、师:只是我们保护水、节约水,行吗?
10、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水,节约水,让我们的水更加清澈,让我们的学校和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3、先在学生在小组里说,再让小组长派一些学生到讲台上说。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说在家里怎样做?在学校里怎样做?
引导学生说:“还可以提醒身边的人一起来保护水、节约水。”
11、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写一些提示标语、画宣传画、建立护水行动组、制定节水的计划等方法来提醒身边的人保护水、节约水。
(意在导引学生明辨是非曲,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他们初步的判断能力。
意在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劝说保护水、节约水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水》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活动《会说话的水》。
一、说教材
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但是却以不同的形态、类别存在于世界上,除此之外,水还有不同的声音,就像会说话一样,在学习散文诗《浣熊和小溪》的基础上,孩子已经知道,溪水在“说”叮咚叮咚,小河在“说”哗啦哗啦,大河在“说”空通空通,江水在“说”哗哗哗哗。这些特别的声音都吸引着孩子们,大班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事物充满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验证实验的结果,同时利用影像和音频来加深孩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留下深刻的感受。
二、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的目标。
1、能仔细听辨不同的水声,对不同的水声产生的原因和现象有探索、发现的兴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并愿意主动尝试和操作。
我的活动重点是能仔细听辨不同的水声,了解不同的水声产生的原因和现象。 活动难点是了解不同的水声产生的原因和现象。
三、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的准备: 1、2个大小不同的装适量水的塑料瓶(6套)
2、装适量水的保温杯、塑料杯和玻璃瓶各一个
3、录音资料:雨量大小不同的音频
4、影像资料:瀑布和小溪流的影像
四、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说一说——实验操作,探索“水”说话的原因——看一看,听一听——总结与延伸活动。
具体过程如下:
(一)说一说:根据散文诗《浣熊和小溪》,引入水的发声。
1、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浣熊和小溪》中提到的各种水,包括溪水、小河、大河和大江,引入水说话的主题,并且说出它们各自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
2、谁能说说这些溪水、小河、大河和大江是怎样发出声音,怎样说话的?孩子的回答会是流动。
由此,我导入活动的第二部分
(二)尝试操作,探索水说话的原因。
本环节重点用的是操作法,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1、根据孩子说江水、溪水等是因为流动和发出声音的回答,展出实验中的大瓶子和小瓶子,让他们想想办法如何让这些瓶子和杯子里的水说出话来,发出声音。孩子自己探索方法摇动瓶子会让水发出声音。
2、实验1,每个小组一套的大瓶子和小瓶子,孩子亲自动手操作,仔细辨别其中声音的大小不同,讨论为什么声音会大小不同。结论是瓶子大小不同。
3、展示第二套材料,保温杯、塑料杯和玻璃杯,进行操作实验2同样是亲自动手操作,摇动瓶子,辨别声音的不同,寻找声音不同的原因。结论是因为杯子的不同材质。
(三)看一看、听一听
主要是播放视频和音频,使他们的手、脑、眼、嘴并用,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的融入学习中。
1、播放视频,屏幕上视频的直观影像更会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官。播放视频分别是大瀑布和小溪流的视频,提问大瀑布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响?看了录像找到水发出不同声音的原因?结论是大瀑布从高处流下,并且水量很大,声音很大。小溪流水量小,从低处流下,声音就小。
2、做一个小游戏,让孩子听滴水声、溪流声、雨声和瀑布声的音频,让他们猜一猜那些水在说话,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听觉,分辨不同的水的声音。
(四)总结和延伸活动
1、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发现活动中水的发声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水会发出更多奇妙的“说话”声,让孩子在生活中仔细找找回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2、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在科学探索区中,幼儿继续探索,再次验证环节2的实验操作。
《水》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向这么多优秀老师学习,我深感荣幸。
我今天要讲的是水的净化,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由于这一课题中过滤是初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而且硬水软水的鉴别和硬水的转化是中考的常考考点之一,所以我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首先从图片上的洪水引出要对水进行净化,而根据用水的目的不同,水的净化程度也不同。然后再问学生知道这是哪,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吗,学生回答后再介绍:我们看到的是我县的一所农村初中,学生们都很熟悉,也是我曾经呆了快要十年的学校,由于今年六月份的特大洪水灾害,而使整个学校被洪水浸泡,学校不得不停课,更糟的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那口水井也被洪水淹没了,学校快要陷进一个无水饮用的状态。这样就让学生们会想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快要没水喝了,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让学生们有一个迫切的心理,就是要去帮他们解决饮水问题。怎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有人就会说要给他们装自来水,从而引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我是通过让学生带着自来水厂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步骤对水进行处理,每一步又是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去看自来水厂的水处理过程的视频。看完之后再结合课本上的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图,让学生们来分析每步所起的作用。因为还没有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回答起来没那流利,所以这时老师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最后再归纳一下这一过程,使学生有一个重点的印象。
之后再回到洪水现场:洪水已经退去,学生们正努力地打扫校园。由于自来水现在是装不成了,而饮水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对已有的水进行净化,从而引出一起去探究净水的方法,好能帮助那所学校解决饮水问题。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也有强烈的学习渴望。
要想对水进行净化,就要先分析从洪水中取出来的水中所含的杂质,再与纯水进行对比,得出自然界的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混浊,从而得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再提问:如果你家的饮用水这样,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们都知道这样浑浊的水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使其中的杂质沉降下来,从而引出静置沉淀法。然后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静置沉淀法能除去部分密度比水大的杂质,但密度比水小和差不多的却会悬浮水中或水面,那样的杂质又该如何除去,这就引出了吸附沉淀法。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过预习,且通过自来水厂净水的视频都知道要吸附那些杂质可以采用加明矾来作吸附剂。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加了明矾后,水中的杂质会被凝聚成大颗粒,密度比水大,从而沉降下来,这也是农村常用的净水方法。
由于活性炭也是吸附的作用,所以学生们可能会搞混,因此讲了明矾的吸附作用后,紧接着讲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作对比。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活性炭的作用,老师只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归纳即可。学生知道木炭活性炭的作用后,再接着问:一杯既有泥沙又有颜色和臭味的水经过图中的活性炭层后出来会怎样?活性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讨论后抢答。老师只要注意引导归纳学生的回答,且作出正确的分析:这样出来的水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同时注意提醒一下,由于重力作用所以入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再展示活性炭的用途。
再回到加明矾吸附后水中悬浮的杂质沉降下来了,问学生这些沉淀该如何除去?
学生们马上会想到可以过滤,从而引出过滤法。然后再问学生过滤的作用和用品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再问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实验探究和一段过滤操作的视频,以及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们讨论后回答,老师注意引导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要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等学生把这一些都理解了之后,学生们就开始分组做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要先提醒如何操作,并布置实验过程中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寻察,记下学生们的错误操作,并且在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观看老师的操作,找出错误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抢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再对三种不同方法对水净化后的清澈程度进行对比。
通过这几种方法净化后的水已经是清澈透明的,然后问:这样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就能安全饮用吗?从而得出通过以上方法净化后的水仍然是混合物,引出还要进行消毒,然后让学生说说消毒的方法。
到这里这个课时的新授任务就已经完成,和前面提出的帮助那所农村初中净水相呼应,再总结一下该如何净水。之后老师介绍煮沸后水仍非绝对安全饮用,为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水?这两个问题来激起学生对下一课时的学习渴望。
让学生们想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他们有什么收获,从而组织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在这里我通过声音来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重点内容。
通过五道和本节重点内容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应用,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在下课前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下,做个简单的自制净水器,课后分组实施,并带至学校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更好。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
《水》说课稿7
这篇《水》说课稿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一课。它不仅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小学科学课中有关“水”的内容的起始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重要的物质,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世界”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地球和宇宙”中它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这一课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对水的已有认知进行讨论和梳理,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的基本属性,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环节由“已知—再感知—科学认知”环环相扣,逐步提高。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更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和梳理,从而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这也是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关。但是,他们对于水的熟悉程度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他们的思维活动更多依赖对水的零散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将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再在理性层面的支撑下,去拓展对其他物质的认识,最后在上升到科学认知的层面,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将这节课放到整册教材和本单元考察,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3)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有效的材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必须和基础,本次活动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以下材料: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三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水、醋、牛奶)、石头、木头各一块、树叶一片、网状图、分类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1张;
给全班同学准备: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
(一)说教法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鉴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关于具体事物感知信息的储备是比较单薄、零散的,只有经历了实打实的感性认知阶段,科学思维活动与认知建构才有可能达成。所以,我们主要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以“找水”和给物质分类这样比较贴近“玩中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到其中,并从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顺序,逐步使学生掌握本课科学概念。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动画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而学生的观察过程中也有老师的指导、答疑;既有师生互动,也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5.此外,本节课还采用了教学中最常见的讲解、归纳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说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储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获取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调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分组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发展、创新,最大程度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本次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课
以动画片的播放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形式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由三个活动构成。
1.我们知道的水
该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对“水”已有认知进行回顾,并根据回顾及时填写气泡图。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记录,并不清楚及时记录的好处,教师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气泡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网状图的`填写及后面的交流;
第二步认识网状图,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对水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由小组成员交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共同完成网状图,完善对水的认识。
2.水在哪个袋中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找水”的活动,来认识水和其他物质。这一环节重在引领学生运用摸、摇、听、闻等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给物质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同时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三)课堂小结本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认识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匮乏,及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我们的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用“温馨提示”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它可以把讲解的知识简明、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本课我们就设计这样的板书。教师在活动结束时画在课题上的心形,相信比话语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们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知氛围,完成了此次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科学概念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水从哪里来》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人与自然要和谐地发展,要关注生态环境,注意保护环境 ”为主题展开。
《水从哪里来》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小熊、小鹿、山羊都想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狐狸用事实使它们懂得了这个知识。课文寓科学常识于故事情节中,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好学易懂。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循环的自然常识,培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由于本课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如何让小朋友们了解小动物是怎么得到水循环的自然常识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演示法、点拨法。通过课件演示,老师的点拨,使水的水的循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容易理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通过学生互相朗读、互相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小朋友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那么你知道水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每天用这么多水,水会用完吗?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14课《水从哪里来》。此导语从我们平时的生活说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2 : 初读课文,复习字词
首先,我用课文录音来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引出上节课学习过的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我首先请学生自己读课文,通过巡视指导,来检查学生课文朗读的情况。接下来,出示幻灯,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读课文,互相讨论问题的答案。再通过集体反馈的方式,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最后,课件演示,老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借课后题“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交流、互动、评价,揭示出小动物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
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环节5 :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处:巩固知识点,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水》说课稿9
一、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使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着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分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了解水的基本特性,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2.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在:尝试操作,了解水的(三个)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动的、能溶解物质)。
三、活动准备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达到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两只鱼缸(一只有(水、)金鱼,一只内有(米、)塑料球)
2.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搅拌棒
3.每组一份糖、盐、菊花精、
四、活动过程
以目标为指导,我吧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1.出示鱼缸,对比观察。2.分析讨论,大胆表述3.幼儿操作,探索解决4.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第一环节,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1)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另一个鱼缸里有米。开始部分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两个鱼缸,简洁明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大胆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据老师的提问,先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随后老师小结提升:水是透明的。)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引导者
第三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在试试、玩玩中了解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操作实验。1.流动性实验,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1)谁来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在幼儿讲述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提供的都是一些会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儿就更能充分的体会到水是具有流动性的。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加深了对水的特性的认识。
2.溶剂性实验,教师给幼儿每人提供一根搅拌棒,每组一些糖、盐、菊花精、刚刚做实验用的那半杯水,教师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搅拌棒对其进行搅拌。(1)谁来说说看,刚刚你放了哪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师小结:原来有的东西会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吗?把幼儿在实验中又拉回到了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可溶解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也巩固了幼儿对溶解的含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后再研究研究。老师以一个追问,拓展幼儿的思维,使活动更具延伸价值。)
第四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在想想、议议中知道水的重要性(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动的,还能溶解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没有水的危害。(2)如果水脏了、被污染了,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里的死鱼。观看后请幼儿说说图片上的内容,(3)随后老师小结:水很重要,动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没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引导幼儿说说,如节约用水、不乱认垃圾等,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本次活动中,我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以幼儿为主的操作实验。
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
二、以教师为导的小结提升。
在科学活动中,老师的小结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提炼、加深印象。在每一个观察、实验后,我都注意简明地小结,提高科学活动的严谨性。
三、以情感为续的活动价值。
本次活动设计不仅注重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知识、技能的提高,同时注意激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愿望,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使活动有可续性发展。)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中班科学《有趣的水》的说课内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水》说课稿10
一、主题说明
大部分的孩子喜欢开水龙头玩水,喜欢听哗哗的流水声,更能通过手对水的触觉在心理上产生兴奋、舒畅与快乐的感觉。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我们设计了以“玩水”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本主题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学会节约用水,保护、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初步认识水的特征及对人类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熟悉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探索欲望.
二、主题目标的预设
情感目标:在尝试活动中,增强幼儿对人类生存资源的认识,体验游戏和自由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及生命的热爱。
态度目标:让幼儿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合作,激发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欲望,初步感知水的特性。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对事物的探索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感知水对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技能目标: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各种实验及操作活动。
三、主题思考网络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主题探究计划的预设
1、整体计划:主题探究进程的预设
2、周计划预设
第一周
活动一 科学活动――帮水宝宝搬家
活动二 语言活动――洗澡真舒服
活动三 科学活动――小水滴旅行
活动四 英语活动
活动五 音乐活动――泥娃娃
活动六 体育活动―― 结冰了 融化了
活动七 数学活动――认识数字
第二周
活动八 社会活动――关好水龙头
活动九 体育活动――玩沙和玩水
活动十 英语活动
活动十一 健康活动――五颜六色饮料
活动十二 科学活动――我们一起来玩水
活动十三 数学活动――数的形成
第三周
活动十四 歌表演――干净的小手
活动十五 科学活动――玩泡泡
活动十六 英语活动
活动十七 艺术活动――绘画 水中的鱼
活动十八 语言活动――大家爱清洁
活动十九 数学活动――按物取数
第二周教育活动计划(略) 第三周教育活动计划(略) (略)
《水》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茎输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
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
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2、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
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水》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地球上的水》,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孩子身处美丽的长江之滨,拥有非常充足的水资源,干净的自来水的使用使他们无法或者很难体会到世界上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那么如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内心产生感悟:地球上的水资源太少了,我们要节约水。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水污染的三种不同分类情况以及常用的节水措施。
② 能力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能善于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③ 情感目标:能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为了很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除了准备一些必须的材料和实验器材外,还要求学生课前查找地球上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节水、护水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改革凸现了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课始至终我都注意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以生动的课件演示,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自己主动去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但淡水资源却十分地缺乏,有效激发学生保护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的设想,我设计了3大教学板块:1、感知淡水资源的缺乏,2、认识水污染现象,3、提高节水意识。
1.感知淡水资源的缺乏:
本环节围绕“一大一小”展开,“一大”是指水的存在范围大,美丽的水体图片的欣赏不但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广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展开的地球平面图”和“美丽的蓝色星球图”的出示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到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要远远大于陆地的面积,认识到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大水球”,让学生脑中形成“地球上的水很多”的印象。“一小”则是说可供利用的淡水存量小,前面的介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他们可能很难一下子体会到这个“小”,于是我使用了圆形统计图的形式,将咸水与淡水的比例关系进行形象的比较,先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淡水少”的概念,然后淡水资源的分布比例表又浅显地向学生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人类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很少很少。为了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差距,接下来我边操作边给学生打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然而,就是这宝贵的一滴水又遭到了人类不同程度的污染。
2.认识水污染的危害:
三年级的学生初涉科学,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比较少,所以对“水污染”的理解有一定的认知障碍。但生活是一本活教材,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认识就是新课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这个教学板块中,我设法把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延伸。所以我设计了“家乡的水”这张调查表,课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我们天天使用的是净化了的自来水,而身边的很多河流、水井里的水遭受了人们很严重的污染,这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适时的点拨、总结、提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了水污染的各种现象。
当学生了解了水污染后,让学生再谈谈由于水污染而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从而意识到水污染的极大危害。该环节中,可能会因为学生年龄小,经历少,认识不会太深,我又借助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大量的悲惨画面,让学生震撼,激发心灵的危机感、紧迫感。
3.提高节水意识:
当学生已经意识到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护水、惜水、节水”的思想共鸣。接下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净化水、淡化水的两个小实验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而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同时几个常见的“家庭节水小妙招”也给学生指明了在今后的生活中节水的方向。最后一句发人深省的广告语引发学生的深思,将本课的节水、护水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行为动因,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最后我又布置学生在课后做这样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有清水和洗发水的容器中,观察两种不同的生长情况,以便学生进一步体验水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当然,以上只是教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初步解读,从而形成的教学预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的知识基础将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我将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并进行及时的调控,努力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水资源知识的过程中,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他们的内心孕育下一颗公民责任的种子。
《水》说课稿13
《哪杯水多》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而这些亲身体验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从本单元设计意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我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认知目标: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能够准读取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探究习惯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关心身边的科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我进而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引导学生比较水的多少定为重点,把正确使用量筒准确读取数据作为难点。
为了顺利完成本次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杯子水 量筒 多媒体课件。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对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不是唯一。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文字少,图画多;问题少,活动多,根据教材模块化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四个活动分别是:观察活动、研讨探究活动、测量活动、自由活动。
一 观察活动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在课的一开始就要激活主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拿出 从家里带来的形状各异、大小各异的杯子,从中挑出三个,倒入水,让学生凭感官比较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为什么?由于杯子的样子不一样,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的下面粗,瓶口细。所以学生看法不一,争执不下,同学们对这种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作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 组织研讨探究
怎样比较三杯水的多少呢?为同学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然后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多多,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大杯子,再用尺子量出水位的高低;有的同学说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小杯子,看能倒几小杯;有的同学在纸杯上划线。有的同学的办法更奇妙,在每个杯子里加入同样多的盐,再通过尝水的咸淡来判断水的多少……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我十分欣喜。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安排这项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愿望,又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科学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培养合作意识;要求记录员要作好记录,记录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有的小组制成简明的表格,有的则用文字来做简要的说明,目的是培养学生做记录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意识到要准确的比较水的多少,必须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方法,这又为下面认识量筒打下了铺垫。
比如,在纸杯上画线,其实,就是一个量筒的雏形,那么,有没有一种类似于它的仪器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同学们猜测后,即而出示量筒。在学生认识量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测量活动。出示量筒。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观察后,提出诸如这种仪器叫什么?上面的刻度代表多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的球抛向学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或其他途径懂得这方面的知识。球便被他们接住,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以思维激活思维,让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我将补充完善后的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小小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为了突出重点,我以精当的板书把学生的实验形式及量筒的名称、用途、单位一一通过板书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三 测量活动
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用途、单位后,我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我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请各小组取回去认真观察,读出数来。这时,问题又出来了,量筒里的水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大家读得不一样呢?面对大家的疑惑,我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来显示观察者的视线与水的凹面下缘相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同学们反复测量,读出每次测量的结果,并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同学们兴致盎然。
四 自由活动,自制量筒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自己做个量筒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办法,小组成员讨论谁的办法行得通。再一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完成自制量筒,并用自制的量筒测量一盒奶、一杯饮料或其他液体的体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生活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愿望,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善于观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作好记录,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方法、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淡化教师的教,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水》说课稿14
说活动教材
雪糕,相信每个孩子都喜欢吃,因为很甜!这就让幼儿在第一时间对这个故事产生了一些幻想和好感,相信会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有帮助。这篇教材虽然是老教材,但给人的感觉很温馨,这不禁让我有很多联想,又何况是天真烂漫的这群孩子呢?
这一篇语言教材——《甜甜的雪糕水》是选自老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其中蕴涵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值得我们现在的孩子去领悟、去欣赏、去学习。我们可以透过这篇教材,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玲玲的刻画是鲜明、生动的,爷爷和玲玲的对话也是很生活化的对白.从一根冰棍这个点影射出丰富深刻的教育层面,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件事“吃冰棍”展开,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拓展,这篇语言教材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孩子们的社会生活与从前相比大不一样了,生活条件也明显提高,但孩子们却渐渐淡薄了对身边老人们的关心和尊重意识。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他们的救世主,自己永远是他们的心肝宝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切都是孩子们说了算!在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从来都不曾想过去关心、尊重老人,相反,只见老人们为孩子的起居生活操心,可见这里的爱并不平衡……因此,这篇语言活动教材将会用故事特有的内涵和寓意沁入孩子们的内心。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这个语言活动倘若能顺利地实施开展。可谓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
如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元化的。尽管分成了五大领域,但是教育本身还是相互串联的,有间接乃至直接的关系。虽说《甜甜的雪糕水》是以语言中的故事为主线。但却和社会领域中的尊老美德始终有关联。所以,这个教材体现了生活性、教育性的特点。透过这篇教材,我们可以明白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是一门内涵很丰富的学科,它包含了审美、思维、表述、创造、品德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要点。在今天,语言教育所包含的这些内涵,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应具有的基本能力。
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小班幼儿知识能力框架的结构特点,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订了我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如下:
(1)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化、尝、甜。
(2)通过动手操作制作“雪糕”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尊重、关心家人,体验互爱之情。
【分析】
从拟订的三条目标来看,第一条为主导目标,第二条为能力目标.第三条为情感目标。我通过利用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从而突破主导目标;通过老师的直接和间接讲解指导.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目标所提出的要求;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分量是很重的,因为故事本身就影射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要突破这条目标.前两条的辅助工作就要做到位。通过老师的分析,幼儿之间的讨论.从而教育幼儿体验互爱、尊老之情。
2.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的意思,例如:化、尝、甜等。并懂得要尊重、关心身边的老人。
【分析】
我制订的重、难点往往从目标本身出发,因为是语言活动。又是故事为主轴,所以理解故事就显得非常重要,故事后的深刻寓意也是本次活动的重心,所以我把重点定位在此。通过教师层层深入的讲解和教具的演示,形成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气象,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掌握重点词的内涵,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对白,突破活动的重点部分。
3.活动难点:愿意和老师一起动手自制“雪糕”,并能大胆地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周围的老人。
【分析】
这个活动的难点部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因此突破难点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是自制“雪糕”,幼儿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更多地要依赖老师的辅助,所以把这个定为难点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小班的幼儿有一部分比较内敛,不太敢接触陌生人,倘若他们能真正关心周围不熟悉的老人,相信在家也一定会爱自己的长辈,所以教师借用鼓励的口吻与幼儿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很重要,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将会对他们今后生活和个人的性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说活动准备
1.前期知识准备
本次语言活动将与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联系起来。将本次活动列入子课题开展活动。让幼儿懂得要关心家里的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另外,通过家园共教的方式,鼓动家长作好协助工作.并请家长时刻提醒幼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尊敬长辈,从而让幼儿受到教育。
2.在活动中的准备
利用电脑、多媒体自制动画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加工,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对话的指偶(爷爷、玲玲和妈妈)形象。为幼儿提供制作“雪糕”的材料(水、糖、容器等),另外还有画彩色“雪糕”所需要的纸张和彩色油画棒。
在此,我要重点提示一下幼儿进行语言活动的位置。因为语言活动后阶段有操作活动作为延伸,所以合理的活动位置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幼儿画“雪糕”可以设立在美工区活动中,可以在美工活动区添加一些“雪糕”外壳和包装袋,让幼儿透过活动对“各种各样的雪糕”有更深入的认识。自制“雪糕”可以在烹饪室进行活动,这样兴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心理准备
利用周末,可以带幼儿去社区看望老人,和他们进行亲密接触,这样有利于幼儿增进对老人们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对象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一来,幼儿在参与本次语言活动中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心理体验。
说活动设计流程
本次活动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雪糕”为切入口,逐步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让幼儿很自然地了解故事中的内容。因为故事十分生活化,所以我利用了谈话法、讲解法、多媒体动画的引用等方式,让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词汇。在故事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这也是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的初衷所在。
1.教师出示“雪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课题
(1)老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夏天)刚才,一个叫玲玲的小朋友拿给我一根“雪糕”呢!(边说边出示一根“雪糕”)
(2)老师:玲玲要给我们小朋友说一件发生在她家里的事情。
2.通过欣赏多媒体故事动画,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深入课题
(1)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动画故事。
(2)幼儿和老师一起欣赏动画故事。
(3)提问:
故事中有谁?(玲玲、妈妈和爷爷)
雪糕是谁买来的?(妈妈)
玲玲把雪糕给谁吃了?(玲玲把雪糕给爷爷吃了)
玲玲的雪糕后来怎么了?(变成雪糕水了)
3.教师利用指偶讲故事,重点让幼儿理解关心老人的重要性——
升华课题
(1)教师利用指偶讲述故事一遍,幼儿主要倾听对话,并进行模仿。
(2)教师提问:
玲玲为什么要把雪糕先给爷爷吃?
雪糕化成水后为什么是甜甜的呢?
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把雪糕给谁吃呢?
(3)幼儿思考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4)教师作小结:玲玲是个有礼貌、懂道理的好孩子。我们小朋友都要向玲玲学习,从小就要学会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活动延伸:将语言活动隐含到美工活动中去。
(1)老师:玲玲很能干,老师相信我们班上的小朋友同样很棒!老师请你们来画一画“雪糕”,或者和老师一起来制作“雪糕”,一会送给管大门的爷爷、奶奶好吗?
(2)幼儿分两组开始活动。
美工区:画彩色的“雪糕”。
生活区:制作“雪糕”。(老师重点指导)
(3)请幼儿完工后,把“雪糕”送给管大门的爷爷、奶奶及保育老师等,并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自然结束)
说活动设计特色
1.根据《纲要》精神,我将老教材新设计,重点突破在一个“活”上。设计的四个环节都十分有动感,我的设想是让幼儿始终是保持动的状态。例如:幼儿之间有互动式的讨论,幼儿有机会动手画“雪糕”,动手制作“雪糕”,欣赏多媒体动画,从而代替了原有的教学挂图,所以这也是动态的。因此,整个教学活动会让人感觉很鲜活。
2.语言活动多元化的设计,又是一大亮点。在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将活动设计得多元化才能符合幼儿的需求。本次语言活动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从主题中提炼,从主题中生成。另外,结合区域活动.既发挥了园本课程的特点,又不让语言活动显得不够有生机。
3.教师的提问更具针对性和开拓性。语言活动中的提问是十分关键的.因而如何问得“准”?如何问得“巧”?就成了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虽然,我的每个环节都有提问,但各有各的特色,每个提问的背后是什么?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怎样的影响?我考虑的教育因素很多,所以提问也就设计得比较有高度和深度。
《水》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科学知识:
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和溶解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本领。
2、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三、教学准备:
烧杯(红水)、纸条、布条、粉笔、塑料尺、玻璃棒、放大镜、黄砂糖、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老师谈话导入,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古人云:学贵思疑。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在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于是老师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之后,老师又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杯装得满满的水中是否能放东西,能放多少个曲别针。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和老师一起实验验证,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时,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第四篇: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光一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环节:
三、说教法: 1.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既有学生自由朗读后对课文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2.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不但加大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依次出示图片:苍翠有力,生机勃勃的狗尾巴草;生气全无的狗尾巴草(由此可以适时引领学生理解“风干”、“晒干”,让学生理解我们四兄弟对水的渴求)。再如:配乐的小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水”带给我们四兄弟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另外,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中还加入了动画朗读、读水的美文、水的化学知识和“母亲水窖”、“西北缺水”这两段视频。这些辅助教育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领略课文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缺水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马朝虎的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
2、(播放课件)观看缺水图片,增加感官刺激。同学们,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3、所以,(出示文字)指名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理解“最珍贵”,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珍贵?再指名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5、过渡:正因为村子里缺水,几乎没水,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珍贵。轻轻地打开书,找一找,课文的哪一句话具体描写了缺水,看谁能很快找出来? 指名学生汇报读。相机出示文字:
(2)导语:这段话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法,你注意到了吗?(课件凸显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你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指名读。(3)指名说说读完之后的感受。(相机板书:苦)(4)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段话。
6、引读:(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二、学案汇报,小组交流
1、课文具体通过2件事说明了水的珍贵,哪2件?(板书:天浴勺浴)
2、课文通过哪些语句来描述水的珍贵?哪些词句让你触动最深?请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小组里汇报交流。友情提示:
1、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抓住某个词谈体会。组员可以及 时发表意见,可以补充,可以反对。
2、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有新的收获,请及时记录下来。你们的合作一定会很愉快,加油!
三、品析“天浴”,感知“痛快”。
1、导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
2、学生汇报朗读。师问:你平常几天洗一次澡?让你一个月不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让你2个月不洗澡呢?3个月呢?一年呢?
3、导语:一年没水洗澡的我们,今天终于盼来了老天爷的一场雨。听,(雨声加文字课件)让我们在雨声中自由地大声朗读,圈一圈,画一画,哪些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4、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脱得光溜溜”,你为什么要脱得光溜溜? “奔跑跳跃”,用一个词语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大呼小叫”,你会叫什么?
“痛痛快快”,什么让你感觉最痛快,相机引导学习“吃”的用法。
5、起立在雨声中齐读这段文字。
6、在缺水的日子里,这样的幸福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幸福之前,是什么?这短暂的幸福之后又是什么呢?
7、引读:难怪作者感叹:(出示文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品味“勺浴”,感受“舒服”
1、导语: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天浴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乐),勺浴部分哪些句段让你感受最深呢?
2、理解“晒干”“风干”。从这2个“干”字,你读懂了什么?
3、导语: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水)那我们赶快跳进河里,赶快冲到淋浴下痛痛快快地洗个够。可以吗?为什么?母亲怎么为我们解暑呢?(一勺水)这么少的水怎么能洗澡呢?指名读。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2)四兄弟“啊啊”地会说什么?
(3)引读:难怪作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出示文字),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升华“勺浴”,感受舒服背后的艰苦。
(1)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种舒服的感觉。(出示文字)
(2)学法迁移,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默读这一自然段。并做上批注。
(3)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①四个“滑”,平时你洗澡时水从你的头顶怎么下来?(“冲”、淌、流”)把“滑”换成它们,好不好?带进去试着读一读。说说不能换的理由。②“倾注”,反衬出水的稀少,水中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爱。③“吸吮“为什么不用“吮吸”? ④“刚好”、“几乎”,少水,让母亲练就了一身勺水洗澡的本领。(4)想象说话:(出示文字)
勺水冲凉,舒服,就像妈妈的手抚摸过我的身体; 勺水冲凉,就像春天的风; 勺水冲凉,就像。
(5)引读:马朝虎先生,仅仅用了135个字,把勺水冲凉的舒服淋漓精致地写了出来,那是作者对水的呼唤呀,谁能试着把作者的感觉传达出来? 读第五自然段。指名配乐读,齐读。
5、找“笑”,体味母爱。
(1)导语:母亲想洗吗?难受吗?可母亲的表情呢?(笑)(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笑,从这些笑中,你又读懂了什么?(3)汇报交流: 一笑:轻轻一笑
二笑:对生活的乐观(相机理解“饿”)三笑:(出示插图)看着我们四兄弟舒服,母亲也就高兴了。对孩子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插图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引读:难怪作者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文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五、回归全文,归纳写法
1、老天爷的一场雨和母亲的一勺水给了我们无比的欢乐,这欢乐的背后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2、缺水给一方人带来了“苦”,但作者却用大力的笔墨写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么写?(对比、反衬,增强感染力)(板书“反衬”)
【设计意图: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阅 3 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引读:有水的快乐更加交织出没水的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将文章的这句中心句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又体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缺水的资料。
2、播放视频:今年,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缺水的画面。
3、同学们,从马朝虎的村子回到我们的今天,此时,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肯定有话要说。可能是反省自己以前用水的毫无节制,可能是因为用水的毫无困难,所以感受到的一种幸福,也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节约用水方面的行为,不管是什么。只要同文本进行了交流,就都是一种学习后的收获。】
4、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入到爱水、护水的行列里来,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5、作业:(1)呼吁身边的人加入到珍惜水的行列中来,写一份倡议书。
(2)课后阅读《柳叶儿》,体会文章中的苦乐和作者苦中作乐的态度。【设计意图: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是不低于100万字。】 板书设计:
26.水
天浴
苦乐
反衬
勺浴
第五篇:《水》说课稿
《水》说课稿1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周庄水韵》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而《周庄水韵》的作者更是用优美的文笔将水乡古镇的美景及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
我认为,课文包含一种韵致(宁静素雅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两相联系(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三次游历(两略一详细),四幅画面(“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四种方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描写景物,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作为一课时的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水乡动人的'情韵,体会“水韵”的内涵。
2.品味本课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3.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课的语言清新忧美,修辞运用恰当,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极有帮助,为此,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如下:
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按照感知——理解——欣赏——评价的认知规律教学。先整体感知,再局部赏析,最后再评价。引领学生走进课本,亲近周庄,走出课本,评价周庄。这样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法方面:课前预习法,诵读感知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在背景音乐《梦里江南》的优美旋律中,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显示的周庄风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的情韵,进而让学生明白: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同时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美文《周庄水韵》,这里有独特的风景,清新的语言,更有难以言说的韵味。
【设计意图】: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大于老师的语言的,从这点来说,直接入题省时省力。
(二)讲授环节: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速读课文,揣摩题目中“韵”字的内涵并请你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题的理由。
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四幅画面?
【设计意图】:本文围绕着“水韵”来选材做文章,学生拟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梳理再创作。在说明拟题理由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而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二读课文,品味语言:(13分钟)
1. 观察图片,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出与画面有关的语段,注意语气、语调和停顿。 (配《高山流水》音乐)
2.找出你最喜欢的画面中最喜欢的语句大声朗读并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思路说说你的理解。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强调:语言使用的技巧方法: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②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描写景物。③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④运用比喻等修辞法描写景物。
【设计意图】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清新隽永,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品析语言不仅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景色之美,深入解读文本,更能够学会写作方法,进行语言积淀。
▲三读课文,理清脉络:(12分钟)
细读文中写作者游周庄的部分,完成下列表格(合作完成)。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次 数
时间
观察角度
作者印象
景物特点
详略安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水韵”这个文眼,从而理出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写景的方法和顺序,也体会多姿多彩的水韵美。
▲整体评价——走出文本,评价周庄。(3分钟)
展示两幅未来周庄图,一幅古朴典雅、青瓦白墙、木橹轻摇,一幅高楼大厦,水星点点。让学生对比讨论,哪一幅更适合周庄的未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做出评价。促使学生走出文本,思考周庄的历史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保护古典人文景观的意识。
(三)课堂小结(2分钟)
周庄水韵
陈卫星
江南水乡好,周庄天下闻。
小桥流水美,水墨版画真。
七彩梦幻奇,节日更缤纷。
古镇典雅景,语言清丽新。
悠悠水乡韵,入眼更入心。
【设计意图】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三原则:有趣、有用、有关。
六、板书设计:
总述 小桥流水人家图
春雨迷蒙水墨画 雨中周庄
分述 冬天雪后动感版画 雪中同庄
春夜节日七彩梦幻图画 节日周庄
七、布置作业(7分钟)(音乐《滴水的月光》)
以“逛(游)----”或“雨中行”“烈日下的------”为题,写一篇描写“所见所闻所感”的小短文(200—500字),要求用五个以上的比喻句。
【设计意图】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指导。
谢谢!
《水》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向这么多优秀老师学习,我深感荣幸。
我今天要讲的是水的净化,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由于这一课题中过滤是初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而且硬水软水的鉴别和硬水的转化是中考的常考考点之一,所以我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
首先从图片上的洪水引出要对水进行净化,而根据用水的目的不同,水的净化程度也不同。然后再问学生知道这是哪,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吗,学生回答后再介绍:我们看到的是我县的一所农村初中,学生们都很熟悉,也是我曾经呆了快要十年的学校,由于今年六月份的特大洪水灾害,而使整个学校被洪水浸泡,学校不得不停课,更糟的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那口水井也被洪水淹没了,学校快要陷进一个无水饮用的状态。这样就让学生们会想自己的亲戚或朋友快要没水喝了,制造了一个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让学生们有一个迫切的心理,就是要去帮他们解决饮水问题。怎样可以更快的解决,有人就会说要给他们装自来水,从而引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我是通过让学生带着自来水厂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步骤对水进行处理,每一步又是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去看自来水厂的'水处理过程的视频。看完之后再结合课本上的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图,让学生们来分析每步所起的作用。因为还没有学习水的净化方法,回答起来没那流利,所以这时老师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最后再归纳一下这一过程,使学生有一个重点的印象。
之后再回到洪水现场:洪水已经退去,学生们正努力地打扫校园。由于自来水现在是装不成了,而饮水问题迫在眉睫,只有对已有的水进行净化,从而引出一起去探究净水的方法,好能帮助那所学校解决饮水问题。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也有强烈的学习渴望。
要想对水进行净化,就要先分析从洪水中取出来的水中所含的杂质,再与纯水进行对比,得出自然界的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混浊,从而得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再提问:如果你家的饮用水这样,你会如何处理?
学生们都知道这样浑浊的水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使其中的杂质沉降下来,从而引出静置沉淀法。然后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静置沉淀法能除去部分密度比水大的杂质,但密度比水小和差不多的却会悬浮水中或水面,那样的杂质又该如何除去,这就引出了吸附沉淀法。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过预习,且通过自来水厂净水的视频都知道要吸附那些杂质可以采用加明矾来作吸附剂。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加了明矾后,水中的杂质会被凝聚成大颗粒,密度比水大,从而沉降下来,这也是农村常用的净水方法。
由于活性炭也是吸附的作用,所以学生们可能会搞混,因此讲了明矾的吸附作用后,紧接着讲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作对比。然后让学生们说说活性炭的作用,老师只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归纳即可。学生知道木炭活性炭的作用后,再接着问:一杯既有泥沙又有颜色和臭味的水经过图中的活性炭层后出来会怎样?活性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讨论后抢答。老师只要注意引导归纳学生的回答,且作出正确的分析:这样出来的水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同时注意提醒一下,由于重力作用所以入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再展示活性炭的用途。
再回到加明矾吸附后水中悬浮的杂质沉降下来了,问学生这些沉淀该如何除去?
学生们马上会想到可以过滤,从而引出过滤法。然后再问学生过滤的作用和用品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再问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实验探究和一段过滤操作的视频,以及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们讨论后回答,老师注意引导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要做,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等学生把这一些都理解了之后,学生们就开始分组做实验,不过在实验之前要先提醒如何操作,并布置实验过程中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寻察,记下学生们的错误操作,并且在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观看老师的操作,找出错误的地方,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抢答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再对三种不同方法对水净化后的清澈程度进行对比。
通过这几种方法净化后的水已经是清澈透明的,然后问:这样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就能安全饮用吗?从而得出通过以上方法净化后的水仍然是混合物,引出还要进行消毒,然后让学生说说消毒的方法。
到这里这个课时的新授任务就已经完成,和前面提出的帮助那所农村初中净水相呼应,再总结一下该如何净水。之后老师介绍煮沸后水仍非绝对安全饮用,为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纯度更高的水?这两个问题来激起学生对下一课时的学习渴望。
让学生们想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他们有什么收获,从而组织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在这里我通过声音来提醒学生该注意的重点内容。
通过五道和本节重点内容息息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应用,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在下课前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设计一下,做个简单的自制净水器,课后分组实施,并带至学校比一比哪一组做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更好。
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
《水》说课稿3
说教材: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文章有概括,有详写,有细节,有动作,有语言,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给小读者以深刻启示。
说学法:
1、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力求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以学生的自读感悟为主,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如“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简单的几句话,却给予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人们对水的珍惜和渴求。
2、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课堂中不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光一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就设计了如下环节:
说教法:
1、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既有学生自由朗读后对课文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我们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不但加大课堂的容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依次出示图片:苍翠有力,生机勃勃的狗尾巴草;生气全无的狗尾巴草(由此可以适时引领学生理解“风干”、“晒干”,让学生理解我们四兄弟对水的渴求)。再如:配乐的小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水”带给我们四兄弟的酣畅淋漓的感觉。另外,我们的多媒体教学中还加入了动画朗读、读水的美文、水的化学知识和“母亲水窖”、“西北缺水”这两段视频。这些辅助教育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准确地领略课文的精髓,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缺水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马朝虎的村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
2、(播放课件)观看缺水图片,增加感官刺激。
同学们,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3、所以,(出示文字)指名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理解“最珍贵”,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珍贵?再指名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5、过渡:正因为村子里缺水,几乎没水,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珍贵。轻轻地打开书,找一找,课文的哪一句话具体描写了缺水,看谁能很快找出来?
指名学生汇报读。相机出示文字:
(2)导语:这段话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写法,你注意到了吗?(课件凸显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你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指名读。
(3)指名说说读完之后的感受。(相机板书:苦)
(4)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段话。
6、引读:(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二、学案汇报,小组交流
1、课文具体通过2件事说明了水的珍贵,哪2件?(板书:天浴勺浴)
2、课文通过哪些语句来描述水的珍贵?哪些词句让你触动最深?请结合课前的预习,在小组里汇报交流。
友情提示:
1、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抓住某个词谈体会。组员可以及
时发表意见,可以补充,可以反对。
2、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有新的收获,请及时记录下来。
你们的合作一定会很愉快,加油!
三、品析“天浴”,感知“痛快”。
1、导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
2、学生汇报朗读。师问:你平常几天洗一次澡?让你一个月不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让你2个月不洗澡呢?3个月呢?一年呢?
3、导语:一年没水洗澡的我们,今天终于盼来了老天爷的一场雨。听,(雨声加文字课件)让我们在雨声中自由地大声朗读,圈一圈,画一画,哪些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4、交流。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脱得光溜溜”,你为什么要脱得光溜溜?
“奔跑跳跃”,用一个词语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大呼小叫”,你会叫什么?
“痛痛快快”,什么让你感觉最痛快,相机引导学习“吃”的用法。
5、起立在雨声中齐读这段文字。
6、在缺水的日子里,这样的幸福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幸福之前,是什么?这短暂的幸福之后又是什么呢?
7、引读:难怪作者感叹:(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品味“勺浴”,感受“舒服”
1、导语: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天浴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乐),勺浴部分哪些句段让你感受最深呢?
2、理解“晒干”“风干”。从这2个“干”字,你读懂了什么?
3、导语: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水)那我们赶快跳进河里,赶快冲到淋浴下痛痛快快地洗个够。可以吗?为什么?母亲怎么为我们解暑呢?(一勺水)这么少的水怎么能洗澡呢?指名读。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四兄弟“啊啊”地会说什么?
(3)引读:难怪作者道出了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升华“勺浴”,感受舒服背后的艰苦。
(1)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种舒服的感觉。(出示文字)
(2)学法迁移,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默读这一自然段。并做上批注。
(3)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依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教学。
①四个“滑”,平时你洗澡时水从你的头顶怎么下来?(“冲”、淌、流”)把“滑”换成它们,好不好?带进去试着读一读。说说不能换的理由。
②“倾注”,反衬出水的稀少,水中渗透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③“吸吮“为什么不用“吮吸”?
④“刚好”、“几乎”,少水,让母亲练就了一身勺水洗澡的本领。
(4)想象说话:(出示文字)
勺水冲凉,舒服,就像妈妈的手抚摸过我的身体;
勺水冲凉,,就像春天的风;
勺水冲凉,,就像。
(5)引读:马朝虎先生,仅仅用了135个字,把勺水冲凉的舒服淋漓精致地写了出来,那是作者对水的呼唤呀,谁能试着把作者的感觉传达出来?
读第五自然段。指名配乐读,齐读。
5、找“笑”,体味母爱。
(1)导语:母亲想洗吗?难受吗?可母亲的表情呢?(笑)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笑,从这些笑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
一笑:轻轻一笑
二笑:对生活的乐观(相机理解“饿”)
三笑:(出示插图)看着我们四兄弟舒服,母亲也就高兴了。对孩子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插图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引读:难怪作者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文字)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五、回归全文,归纳写法
1、老天爷的一场雨和母亲的一勺水给了我们无比的欢乐,这欢乐的背后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2、缺水给一方人带来了“苦”,但作者却用大力的笔墨写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么写?(对比、反衬,增强感染力)(板书“反衬”)
【设计意图: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更让我们要珍惜水资源,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引读:有水的快乐更加交织出没水的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出示文字)齐读。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将文章的这句中心句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又体现了教学的前后呼应。】
六、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缺水的资料。
2、播放视频:今年,我国云南、广西等地缺水的画面。
3、同学们,从马朝虎的村子回到我们的今天,此时,你有什么想要表达的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肯定有话要说。可能是反省自己以前用水的毫无节制,可能是因为用水的毫无困难,所以感受到的一种幸福,也可能是一些具体的节约用水方面的行为,不管是什么。只要同文本进行了交流,就都是一种学习后的收获。】
4、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加入到爱水、护水的行列里来,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
5、作业:呼吁身边的人加入到珍惜水的行列中来,写一份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26、水
天浴
苦乐
勺浴
反衬
《水》说课稿4
A、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为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使学生体会到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生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数据解析、具体情境分析等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分析、对比,从而认识到水对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认识,也感受到过植物器官中蕴含着的水分,这些经验和体会是本节课学习很好的铺垫。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和自然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性情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是学生在乐学好思的课堂氛围中求知。
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较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
☆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单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通过同学们彼此提出问题来解读隐藏的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B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生物学科在课程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科学、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我结合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数据分析,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尝试解读数据,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关爱绿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与绿色植物的和谐发展
2、增强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C.课堂结构设计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力求按照情景体验,认知生成实际应用,能力锤炼的教学顺序来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物学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设计活动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把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实情分析,完善认知
资料分析,归纳特点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关注家乡,形成感知
技能训练链接生产,锤炼技能
总结感悟,延伸认知
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D.教学媒体设计
1、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教师:干燥的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烧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学生:直尺、笔,练习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调查宁夏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宁夏植被类型
2、多媒体课件
△素材准备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数据表
2)小麦生长发育期需水量数据
3)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文字和图片方便、高效,信息量大,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
E、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从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的形式采取的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和口语评价也适时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思维。
2、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恰当采用激励与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激励与批评是学生兴趣的生长剂,是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良表现则应及时纠正,帮助学生良性发展。
F.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堂实录片段一)
设计:通过展示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水与生物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谈谈身边植物需要水的实例,自然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心理活动和认知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通过观察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宏观上让学生认识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接着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绿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实际例子,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体验(课堂实录片段二)
设计:学生设计实验一起动手找一
找植物体内的水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无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必要,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真切地感悟和体会到“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科学实验的结果。
2、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设计:出示科学家有关植物含水量的统计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结合刚才的探究,从而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当学生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再读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不仅有强列的认同感也更容易解析数据背后的科学内涵,为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结论奠定基础。
3、实情分析,完善认识(课堂实录片段三)
活动一:学生观察缺水植物,诊断病症,并与足水植物对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态这一结论。
活动二:模拟施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做,得出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根吸收并进一步运输到其他器官这一结论。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所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结合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浅谈,教师再加以讲述,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利用实际情景,具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识的呈现鲜活生活、有血有肉。
4、资料分析,探究特点(课堂实录片段四)
设计:课件出示一组不同地域植被分布情况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信息,请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问题?进而得出水影响植物分布这一结论。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宁夏当地水资源和植被分布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设计意图: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查阅宁夏当地水资源植被分布情况,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链接生产,锤炼技能(课堂实录片段五)
设计:利用小麦不同生长期需水量的实验数据(课本中的技能训练)我结合课本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依次完成,这三个任务分别是:
任务一:将文中信息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
任务二:将表格反应的信息转化成问题,提问你班里的好朋友。
任务三:根据表格中信息向当地农民提出科学灌溉的建议。
设计意图:知识是为生产服务的,解读实验数据是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利用了小学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作品交流时的自评和他评锻炼了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任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素养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任务三则是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略动脑筋就能解决,同时在其中渗透节水教育。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并且在不同的设计和答案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乐学。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课堂实录片段六)
设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和感悟?或者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活动方式:同桌对讲,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后继续探索,实现知识的延伸。
(五)课后实践活动
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实践活动:
1、为生活在你身边的植物及时浇水
2、创作或收集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并为你周围的人做宣传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行动体现“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论认知,引领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理念。
(六)结束
设计:用两幅漫画愉快结束本节课
NO1:小水滴为植物浇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给水管保暖
设计意节课,图:轻松、愉快中结束本再次倡导节约用水,爱我家园。
G.板书设计
保持直立姿态
无机盐溶于水才
能被吸收和运输
用于蒸腾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响植物分布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评析
本节课的亮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新颖独特,不拘泥与形式、模式,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如实验材料小组同学自由选择,探究方式自行设计,让学生在尽乎玩耍的过程中,凭经验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堂实际授课中,看到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实验方式多种多样,但却都围绕主题,达到了探究效果。这对生物课中类似本节比较简单的知识,给教师在处理探究性教学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在处理时也充分显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仅以知识为载体,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体现在以科学家得到的一组数据为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任务串,即由知识目标过渡到技能目标最终达成情感目标,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图文、图表转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识图、析图、作图、用表的能力,最终的落角点却是珍惜水资源,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关爱人类自己。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反馈小结处理也很有特色,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获,设计问题,自己指定班里的同学来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问的、有答的、还有提出疑义进行补充的、甚至有对问题该提不该提、提得好不好进行评说的。下课了很多同学还在争论着。这些自评、生评、师评、他评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表现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具体运用。
4、对安全使用酒精灯的提示,显示了教师注重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的体现。在学生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语言是‘我们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看得出学生对当这个“代表”还是很积极、很自豪的。这些鼓励语言的恰当使用,给听课者的感受是:亲爱的老师又回到了学生们中间。
本节课值得商榷之处:
1、学生的思维火花给激发了出来,回答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注意倾听学生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表现在与自己课堂预设不符合时,就忽略了学生,不感放手,有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急于求在的感觉。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增加教学的机智,更快提高教学的技艺。
2、有时为了课的简洁,中间过渡语言的省略,使得问题交待不够明确,影响了课的流畅。
《水》说课稿5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得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现象这一过程。
4、【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糖含在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会慢慢的化了。
师:如果把糖和食盐放到水又会发生什么呢?(揭示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食盐)
生:是食盐。
师:那你们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教师做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1、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
2、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做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4、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作业:写实验报告单
板书设计:
课题: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变化的比较
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孩子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孩子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孩子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孩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孩子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孩子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孩子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孩子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孩子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孩子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孩子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孩子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孩子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孩子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孩子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孩子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孩子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孩子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孩子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孩子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孩子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孩子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水》说课稿7
一、学情分析:
棋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公园里,树荫下、小街边经常可以看见一群群棋迷的身影,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被此吸引。我们让象棋、围棋、五子棋,跳棋艺、斗兽棋、飞行棋等各种游戏棋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经常更换新游戏棋放在区域角上,目的是让幼儿在棋类活动中得到了积极有效的发展。每当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便会一起拥向那个区域,而且平时十分调皮的孩子此时却显得非常的专心,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之中,看到如此情景,我们觉得棋类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沉下心来,改掉孩子自私、退宿、缺乏自信、碰到困难就哭的坏习惯。但是孩子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对下棋的乐趣,他们渴望手中的棋子和下棋的规则能顺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甚至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棋,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经验,结合保护水资源知识,开展了“水娃娃漫游棋”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感受交流、创造表现的空间,为孩子的`需要和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根据我们大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幼儿在已有的玩棋经验上,尝试制作棋谱。
2.进一步积累水资源的相关经验,体会保护水的重要性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此次活动的重点定为于引导幼儿尝试制作棋谱,难点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线路来设计棋谱。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在幼儿漫游的过程中老师利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水娃娃在途中碰到的一些事情,通过回忆,让幼儿丰富护水知识,增强护水意识,体会保护水的重要性。
整个活动过程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通过体验漫游共同完成棋谱——合作创作各种棋谱——介绍棋谱。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第一环节以邀请幼儿一起体验漫游,通过回忆来讨论棋盘内容,共同制定规则,完成棋谱。第二环节为2人合作创作棋盘,要求是创作的线路要和别人不一样。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幼儿2个人先商量今天所设计的棋谱的棋盘内容和游戏规则,接着分配好任务。第三环节为幼儿作品讲评,幼儿介绍今天所设计的棋谱的规则、线路等。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已有的玩棋经验上,尝试制作棋谱。
2、进一步积累水资源的相关经验,体会保护水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漫游图2幅。
2、护水知识图片若干,记号笔、纸、剪刀、浆糊若干。
活动过程:
(一)体验漫游,激发兴趣,培养知识迁移。
1、游戏《水娃娃漫游记》(背景音乐起)(幼儿跟着水娃娃按地面上的漫游图漫游一圈,教师边讲述故事)
2、回忆,出示漫游小图:
(1)水娃娃是从哪里出发的?(蓝色箭头标记)
(2)漫游途中它经过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水娃娃为什么哭了,后来怎么会笑的?)
(3)水娃娃最后回到了哪里?(插上小红旗)
(4)生活中哪些行为也是污染水的?我们该对他们说什么?
3、这次漫游真是太有意义了,你们觉得像我们平时玩的什么?(幼儿回答:游戏棋)
4、那么游戏棋上还要有什么的?(游戏规则)
5、师幼共同商议添加规则。师提示:图片内容是保护水资源的,我们怎样奖励呢?(前进)前进几步呢?是破坏水资源的我们怎样惩罚它呢?(停止或后退)后退几步?
6、小结:游戏棋上要有起点、终点、前进方向、游戏内容、还要有游戏规则。
(二)2人合作制作水娃娃漫游棋。(背景音乐起)
1、我们制作的漫游棋水娃娃好喜欢哦,现在它的好多朋友都来了,它们说都去漫游过,而且去过的地方都不一样
2、商量棋盘内容,游戏规则。
3、分配任务,合作完成棋盘。
(三)作品讲评。(幼儿介绍棋谱)
《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二单元“春潮”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赞美了春天的美丽。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由于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多种句式,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同时把《三月桃花水》安排在《春潮》之后,便于与《春潮》对比阅读,感受两篇文章的不同。
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知识目标:
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出示课件4)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标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我遵循“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回顾”的阅读规律,采用“层进性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的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这节课,我主要教给孩子们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再抓住段后的省略号,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流程:(出示课件5:)
情景渲染,直奔重点
与作者对话,品词悟情引发共鸣
层进对话,感悟美景与文本对话,感受“水声如琴声”
小组间对话,想象“水清如明镜”
对比阅读,感受风格的不同
熟读成诵,自主积累
回顾重点,总结全文
推荐作业,自主选择
板块一:情景渲染,直奔重点
上课伊始教我与学生谈话:(课件展示)学生通过欣赏美妙的画面,聆听潺潺的水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此时我问: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水声如琴声水清如明镜)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顺利回答老师的问题轻松又积极。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景,又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回到了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二:层进对话,感悟美景
(一)与作者对话,品词悟情引发共鸣
(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学生自由朗读,重点体会红色的词)
让学生抓住“一千朵樱花”、“一万个小酒窝”以及动词“醒来”、“舞动”、“流淌”和“回旋”联系生活实际,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指名汇报,谈体会。我这样问:孩子们,想一想一千朵樱花就是_一朵朵浪花___,那一万个小酒窝就是一个个波纹、一张张笑脸啊!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如何?(惊奇、兴奋、激动)读出你的惊奇、兴奋、激动。
这样抓住重点词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二)与文本对话,感受“水声如琴声”
1、方法引领,自主阅读
我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我深情地说:瞧!大地复苏了,河流醒来了!听,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出示课件:找出和下面两句话相对应的段落,读一读。)这一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快速做出正确的回答,因此直接切入重点: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用“﹎﹎”划出声音特点的词,并做简单的批注。(出示课件)学生汇报。正因为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的目的明确,学有所获。
⒉方式多样品析词语,突破难点。
通过品味词语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力,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此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应和”、“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就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做了铺垫。
①师生合作理解“应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表演拖拉机的轰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波
声,共同表演理解什么是“应和”。
②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催促”。
先问:水浪声的特点是什么?(急)你从哪里看出来?(催促)它催促人们干什么?(开犁播种)是啊!春雨贵如油,正是播种的大好时节,谁能不急?谁来读出你的急。(指名读)学生读完后,我说:村民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赶快开犁播种吧!此刻孩子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课文,会情不自禁地答:好嘞!马上行动。
③联系生活经历理解“纤细的低语”和“谈心”。
“纤细的低语”是什么?(小声地说话)什么是谈心,你经常和谁谈
心?它们在谈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指名让平时比较好的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
⒊感情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有感情的读是学生感悟的真情流露。我抓住这
一时机让学生通过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形式,层层深入文本,达到人文合一。
4、提炼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美妙的琴声拨动了你我的心弦,如果说美妙的画面丰富了我们的视野,那么优美的文字则更滋养我们的心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修辞手法,此时让学生找找这一段的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5说话训练,回归重点。
叶老曾说:“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练的。”阐明了训练的重要性。所以课堂上,我抓住一切可选用的机会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出示课件:说话训练:是_________的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学生根据理解会说是竖琴的声音,是浪花的声音,是纤细的低语等。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能力,又回顾了这一小节。
(三)小组间对话,想象“水清如明镜”
1、小组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五六分钟之后小组展开汇报:学生或有感情朗读或展示自己的画,这些成果其实都是学生对文字理解、感悟的表现。
2、了解省略号的妙用。
教学省略号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教师补充资料的形式进行。(课件出示:是啊!三月桃花水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想象一下,它还看见了什么?瞧,从省略号的背后老师也看见了——(教师补充图片,体会省略号的妙用。)这时让学生想象读、比赛读,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三月桃花水如明镜一样美丽。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此时学生情感被激发,感情自然流露,师生接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达到了情景交融。
(四)对比阅读,感受风格的不同
北师大版教材十分注重单元整合,提倡单元备课,因此本环节我将风格迥异的《三月桃花水》和《春潮》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风格的不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轻柔的三月桃花水较难把握,因此我准备配乐范读3——6自然段。我对孩子们说:“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江南春天的诗情画意,处处洋溢着阴柔之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愿意听吗?师配乐朗读三月桃花水第3自然段。(生谈感受)
孩子们,还记得气势磅礴的二月《春潮》吗?让我们一起朗读《春潮》第3自然段,再次感受春潮不可抗拒的威力。通过师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的风格不言自明。
第三:熟读成诵,自主积累
本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语言优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因此,课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积累空间,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四:回顾重点,总结全文
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此时回顾重点,总结全文使文章从整体——部分——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当学生回顾课文后,我总结:孩子们三月桃花水像竖琴,像明镜,更像一把小提琴,弹奏着春天美妙的旋律。(板画)
第五、推荐作业,自主选择
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结合教材对学生摘录笔记的要求及单元目标,我设计了较灵活的作业:
1、摘抄积累《三月桃花水》中优美的段落。
2、将《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读给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感受春水的美丽。
四、说板书
随机板书,凸显重点
板书是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基于这一目的我板书围绕“水声如琴声水清如明镜”进行,达到图文并茂。
整堂课教学,我始终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感受文本的内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和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今天的说课就算抛砖引玉,有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水》说课稿9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发生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喜欢玩水,对于水是非常熟悉的。油,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油和水两者不可以混合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让幼儿通过探索和观察,了解水和油的不同特性,知道水和油是不可以混合在一起的,从而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探索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水油分离》。
说教材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本次活动让幼儿利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进行实验探索,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说活动目标
根据《指南》和《纲要》的指引并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水、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有趣现象。
2、能力目标:操作中能细致观察,初步用绘画方式记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3、情感目标:体验科学小实验的乐趣,乐意探索身边的'事物。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水、油混合时互不相溶的有趣现象。
难点:操作中能细致观察,初步用绘画方式记录并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说教法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教法:
1、提问启发法:通过提问,调动幼儿对水和油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兴趣。
2、观察引导法:在幼儿进行实验探索时,通过观察及时给予引导。
3、尝试操作法:在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获得实验结论。
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运用了四种学法:讨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体验交流法。
说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猜猜它是谁”,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它是谁”的游戏:有一种东西真奇妙,没有颜色也没有味道,但小朋友们每次运动完或者起床后都会喝,这是什么呢?(水)
那水可以干什么呢?
(2)出示装油的瓶子,让幼儿大胆猜测。
(3)师:你在哪里见过油?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环节设计意图: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我运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回忆水和油的用处,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油和水是否会相溶。
(1)师:有一位粗心的厨师不小心把水和油倒进了一个瓶子里,我们一起来猜猜水和油会混合在一起吗?
(2)幼儿大胆猜测,并表述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并将人数记录在大记录单上。
环节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让幼儿通过猜测、交流的方式来预测水和油是否会混合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3、幼儿第一次自主实验,探索油和水是否会相溶在一起。
(1)油和水倒进一个瓶子里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2)出示材料并交代实验要求。
(3)幼儿自由交流操作后的发现。
(4)教师小结:水加入油里面,两者并不会混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指南》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和探索,并通过交流分享得出油和水是不会相溶的。
4、幼儿第二次探索,油和水搅拌后是否会混合在一起?
(1)提问:用工具将油和水进行搅拌后是否能混合在一起?幼儿带着问题再次自主尝试。
(2)教师出示并讲解记录单,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3)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分享自己的记录。
环节设计意图:活动进行到这里,孩子已经了解水油互不相溶。但为了强化幼儿对于水油互不相溶的理解,在这里我继续设计了探索小实验,让幼儿通过搅拌发现水油还是不能混合,并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进一步强化幼儿对水油互不相溶的理解。
5、教师小结:原来不论是把油倒在水里还是用筷子搅动,最后结果都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他们都是分离的,油是不溶于水的。
说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常见的水和油来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系列的探索活动。实验步骤简单易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符合中班孩子的认知发展。活动中也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探索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和交流获得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材料的生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究周边事物的兴趣。
说活动延伸
那油和水放在一起,一天以后或者一个星期以后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把混合的水和油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可以继续观察。
《水》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习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自主学习。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习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这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洋溢着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文章篇幅虽短,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对偶,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
3.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桃花水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相较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桃花水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设置“以读为主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层进性教学模式”,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引导性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水的美丽与生机,激起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指导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点拨重点交流的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引导思考:读完文章后,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样的景象?
2.合作交流,把握内容。
(1)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课文把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明镜),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
(2)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2):总写桃花水到来时动听的声音、明洁的光芒、流动的形态。
第二部分(3—6):分写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明镜,表现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表达对桃花水由衷的赞叹。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学生结合课文交流: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理解:①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②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出示对应的景物图片,引导想象说话,感悟美丽。
引导想象说话,感受美丽。
2.感悟语言:文中哪些语言让你觉得非常优美?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再和同学说一说。
3.感情朗读。
(五)课文小结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水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水》说课稿12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②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
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讨论: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
(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
(6)猜想结论。
(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
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看课文中的插图。
3、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物体?
(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
四.总结交流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巩固练习: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
②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
3.谈话激趣:
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
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
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
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
说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水》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日月水火》是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本单元共安排了6课,体现了3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本课为看图识字,配有4幅插图,右下角分别写出了古代的象形字,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素材,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识字方法。本课教学任务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据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会读“日、月、水、火”4个生字,认识“横折钩”1个新笔画。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会用这个字组词或说句子。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因为这是一群刚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本课使他们第二次接触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把横写平,竖写直都很困难,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定为: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的书写日和月。
二、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在课堂上面临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字枯燥的。无趣的,而天性好动的性情又使他们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很难持久,基于此,我会将学生的养成教育贯穿课堂始终,用自然的提示语,表扬话,手势动作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睛,注意力始终保持。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组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讲故事,图画,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四、说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的确,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新课标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学生也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我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处处催化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五步:
1。图画导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故而上课伊始,我将贴出笑眯眯,暖融融,孩子非常喜欢的太阳公公,来认识太阳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本科教学之内,但这是孩子每天都见到的一定非常想认识。所以信手拈来,既不费力气,又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听故事,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六七岁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生硬的讲解这个字第一笔什么,第二笔什么,你应该怎样怎样写,无疑使孩子感到学汉字是枯燥的,没有意思的。如果让刚学汉字的六七岁孩子在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图画中学习汉字,无疑是激发学习汉字的好方法。所以,我以“日”字为例,安排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画太阳,讲一讲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为孩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让孩子亲身体会古人造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使汉字不仅仅是方块字,而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更加生动。也为下面的自学打下基础。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能力,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孩,于是我安排了为形声字配图,再与现代字相对应的找朋友游戏,让他们自己学习汉字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找,叫名字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音、形的记忆。
3。了解字义,积累词语
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大量的组词,说句子,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是词,说得最多的是句子。而现在的小孩,接触面广,家庭教育好,组词说句子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我只是将从前他们从生活中积累来的重新雾化出来,与小伙伴交流,并让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字义,更明白生活中留心学习,积累你会学到许多字。
我就不一一举例,重点说说“水”的处理:我将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水?估计学生能够说出来:汽水、河水、江水湖水溪水泉水露水
海水自来水白开水
(课件出示词语—————词语中的“水”用红色显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些词的谁都在后面,我将给与肯定:
同学们真会观察,这些词“水”字都在后面,你能不能组个词,让“水”字在词语的前面呢?我估计他们也许说不出来:这时我可以给与提示:我们喝水用……,苹果、香蕉梨都叫……如水杯、水库、水泥、水果、水牛、水草、水壶等等。意在让学生明白用这个字组词不仅仅可以在后面,还可以在前面甚至中间:如:洒水车。以此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新课标中对低年级段做出这样的规定: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里我就通过安排让学生组词,让“生字开花”,完成识字量。
4。学写生字,但求端正
这里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
1、看:“日”字和“月”字的笔顺跟随,认识新笔画“横折钩”,说一说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边说笔画名称边书空)
2、观察:田字格里的日和月,写的时候哪一笔最关键?(“日:字中间的一横要落在横中线上)“月”字的第一笔撇要写的长一些。
3。、示范:教师在田字格里写范字,学生观察。
4。、练习:学生描两个,写一个。
这一环节中,我将在行间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写字姿势,对于写不好的学生手把手的教,对于写得好的给小红花予以奖励。而我的奖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从而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会变成一种动力,从而激发他们今后主动、自觉地观察字形、练习写字;
5。拓展延伸,留有余地
最后将学生课前的两首古诗:锄禾与静夜思。出示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原来有我们学过的汉字。意在让学生明白优秀的诗文,好听的故事就是有汉字组成的,等您们积累多了,也能自己读书看报,写文章了。点起学生心中想要多学汉字的火把,更希望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三《口耳目》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口耳目》是识字,写字教学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 ノ丶”3种笔画。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难点是识字形。
二、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
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
(1)闯关游戏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合作、互助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设计及依据如下:我采用循序浙进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由图文结合识字向形义结合识字。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学生不仅会认,并且学会书写。
具体环节如下:
(1)识字游戏。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自己识读教师出示的前6个汉字。并说说自己是从哪里认识这些汉字的。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识字
①将上一环节认得的字,与每个生字所指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这是一个学生理解字,由形到义的过程。运用图片和教师讲解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
②出示另6幅图片,观察这6幅图片所画内容,通过以上学习汉字的经验,找出与现在6幅图相应的汉字。并说说图上物体与汉字的联系。这种直观的图文结合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练习写字
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当学生学会运用形义结合,识记汉字之后,有很强烈的书写愿望。而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为学生进一步自学生字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本课采用游戏合作,互助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不仅让学生记住字形,而且还了解字议,增长了见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一《a o e》
《水》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下面我围绕着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是上一节课《水》的延展和提升,是从水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
水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在这一个单元将具体展开。
本单元认识水是通过《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四节课从水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逐步实现的。其中《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是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的升华。
本课我设计了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比较活动。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对比水和食用油;二是比较它们的液滴和“轻重”;三是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如何比较食用油和水的区别,怎样观察,一步一步清晰的展示出来,让每一步骤流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操作更规范。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展开对水和食用油的认识,有助于液体概念的进一步建立。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特别是对形象的动画,图像格外有兴趣。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课件的运用对学生认识的培养、知识的掌握有着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好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关键点是学生设计并会做水和油的对比实验。
四、说教学准备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两张。
五、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件资源引导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讨论、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总的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利用生动的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合作等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1)课件激趣,直接导入
首先课件中出示观察水和食用油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出示教具:一杯水和一杯油,
抛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两杯液体,一杯是油,一杯是水。你们想想看,怎样知道哪杯是油,哪杯是水?大家能不能把它们区分开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比较”,同时板书课题: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2)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的课程理论指导下,课堂上,我通过课件把实验的操作要领演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减少了进行演示实验时的不必要的环节。进行演示实验需要准备很多器材,而且有些实验因缺少材料而无法进行等因素,我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来完成。不仅弥补了材料缺少的劣势,而且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将本环节分为五步来完成。
这一环节里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维恩图,画面的逼真性、情节的趣味性和色彩的生动性,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以降低思维的坡度,加速思维的成功,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
(3)归纳总结
为了让学生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做以总结:说说你在今天这堂课的收获,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引导学生在总结评价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布置有延伸的作业题,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老师能够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水》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