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2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1 21:4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2》。

第一篇: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2

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插

息县彭店中学历史老师:马新军

历史是真实人物、事件组成的,历史课有它生动、有趣的一面,改变历史课堂中“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距离感和朦胧色彩,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想要很好的来解决的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知识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重现,这就能够较好的弥补以往历史教学内容不直观的弊端。其中多媒体教学及课件演示成为历史教学很好的帮手和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那么怎样把多媒体教学更好地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又成了新的要认识和掌握的问题。

一、课件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设计

不同形式的教育教材、不同教育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形式。初中历史教材侧重趣味性,以历史人物、事件过程知识为主。理论分析要求不高,它的编写符合了初中学生重直观感受,逻辑分析能力不足的生理、心理特征,所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具有科学性的。同时,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象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符合对人脑的科学利用。可以促使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相结合共同参与信息处理,较之传统的讲述法更符合科学,更能 充分发挥大脑的功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课件设计应直观、形象、生动

多媒体演示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记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

三、丰富有趣的课件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是课堂效果好坏的关键。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有很强的趣味性。但传统的单一死板的接受性学习,容易使学生厌倦,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而融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象为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可将历史人物图片绘画、新闻报道、知识竞赛、游艺活动、影视的收听收看等容入历史课堂,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感悟历史,进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幽索隐、深化知识、发现规律。在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以直接兴趣为基础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率。

四、利用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精心创设的历史情境,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的鸿沟,拨动学生的情感,从内心自然接受和形成历史观感。过去单靠教师的语言讲授创设历史情境,有点苍白和单调,如今多媒体演示教学可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历史情景,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了些内心体验和感受,更利于形象和思维融为一体。如在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中的“一国两制”时,我先放了段录像,让学生再度体验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情景,回顾完港澳回归后,再同学生共同探讨“一国两制”的有关问题,然后,我展示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居台湾思念家乡,于辞世前两年写下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让学生读,体味其中滋味。短短几分钟,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和渴望、盼望统一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段学习,学生接受了情感教育的洗礼,由情入史,由史生理,道德和心理 品

质得到了熏陶和培养,使“教”与“化”有机结合为一体。

五、课件具有强大的动态性

变化的事物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抓住人们的注意力。从人们的视觉上来说,传统的教学是静态的,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各项器官为学习服务,而多媒体演示教学有很强的动态性,可化静为动、化死为活,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为学习服务。如讲述《新航路开辟》一课时,可用动画将新航路的开辟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看到四位航海家的形象和船队的航行路线。这种模拟,使教师少费口舌,学生 一目了然、兴趣盎然,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课堂具有了节奏紧、容量大

历史课内容多,头绪杂,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陷入忙于板书、忙于描述那些学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于讲解那些学生费解的历史概念,结果也只是完成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而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呈现事先准备好的储存在电脑中的板书、图象图形、影视音乐等信息,不仅省出了板书的时间,而且直观形象的图文影视、图示板书将教师费尽口舌描绘讲解的人、事和概念以形象化、简单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知识容 量增大,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

七、多媒体课件是“美”的艺术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技术、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精心设计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撬开智慧大门的杠杆,但传统教学,由于受学生字体、时间、黑板的限制,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教学所出示的是事先精心准备好的板书,字体美观适中,还可根据需要使用不同颜色和布局,这种醒目、美观、鲜明、合理的板书能使学生形成视觉快感,得到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对学生不无裨益。

同时,教学中穿插的精美图片、优雅音乐也能给学生美的熏陶。

八、多媒体课件有较强的实效

历史的功用不在于记住那些陈尸枯骨、琐碎的事件,学生也不是装载知识的书橱。历史的功用而在于借鉴和启迪。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疲于完成教材上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较少顾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节奏紧凑的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伦理观,通

过潜移默化,影响其人生发展的轨迹。

多媒体教学正以其独特的、不容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走入误区,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会给中学历史教师带来负面的影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积累的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历史学科有其科学性、真实性。

眼下有关历史的影视、资料、图片举不胜举,对多媒体教学的确提供了方便,但鱼目混珠、真假难辩的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选材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鱼目混珠,以不真实的内容误导学生,导致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

其次,在材料运用上要科学。

一节课仅45分钟,教师要精于取舍,避免把一节课变成一个电脑材料展示课,应选取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进行展示,切换频率不可太快,要给学生反应的时间;声音不要太多,录象要剪辑适当,播放不宜过多过长,要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联想的空间。

再次,在课件设计上要科学。不要单纯追求课件制作的新奇生动,把多媒体课变成一个音响动画的大杂烩,而与教学内容、目的不符。应符合课堂学生视听

感官的需要和合理美观的要求。

最后,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略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 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

总之,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现代教育应该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任何现代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地位。而一位优秀教师的治学态度,做人原则以及为人处世、人格力量,甚至黑板上的板书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这大概就是美国尽管网络普及,但学校 教育并未因此而取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教学相长”,学生对历史课的期望与认识,促使我们必须不断的反思我们的教学,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进而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使古老的历史学科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焕发 出青春的光芒。

第二篇: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历史学科应该有它的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因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应该会给历史课堂教随着信息技术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苦的脑力劳动,是由“移置”到“裂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从现代教育技术角度上讲,它以全新的科技视角,寓教于乐,感染力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保留师生信息交流的双向特点的基础上,开通了学生与现代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信息具体化,能启迪思维,充分发展学生智能,培养能力,并开拓创新;现代教育技术中现代高新技术设备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勤奋学习,广泛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中师各科教学过程中,在加大学习内躯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和思维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学生们在课外读物中大都已接触过,如果利用电教媒体,把这些素材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起到较强的示范导行作用。像《甲午中日战争》这段教材,如果按照老一套,来讲述它的背景、经过、影响的话,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视听互动的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 1

和丰富的转场效果,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易于学生接受。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的共同参与过程。教学媒体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制约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和现象。其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理解和智能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诱因。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更有效地构建教育的问题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大量练习或简单机械重复的落后教学模式。因此,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逐步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为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合理运用其图、•形、声、色、像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历史真实情景,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使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地让学生接受了历史思想教育。比如我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纷争方面,曾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成语故事》进行剪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故事,让学生通过这种趣味性的传授知识的方式更清晰地感受到三国纷争、战事不断的历史场景,并引导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改变学习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以前看似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以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为目的的初中历史导探教学模式,我们已经过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训练。通过训练,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教手段,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进行教学,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概要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的状况;联系林则徐虎门销烟、广州三元里抗英等地方史知识,然后播放《鸦片战争》的录像片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和联想的情境;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的新结论。

总之,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度、适当”,当用则用,不当用是尽量不用。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在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处。

第三篇:如何应对新课程历史教学_2

如何应对新课程历史教学

邯郸市第一中学 吴洪广

河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近三年。今年将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首次高考。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经历了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教学实践和艰苦探索。在高考前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彰显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纵观这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可以清晰的看出,命题者始终坚持以落实课程目标为要求为主导的命题原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试题材料多元化,注重创设问题情景。这样的考查特点使得考试内容即不偏离学科知识,又使表达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内容,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提供了条件。二是突出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试题有的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总结答案,有的则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鉴别以获取正确判断,包括联系与比较、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知识应用方法,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三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试题或答案的开放性。体现了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决策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开放性的设问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做出有理有据的回答,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体现了探究性题目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教学启示:树立课程意识,“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明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历史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与此相适应,教师也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

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前提。从试卷体现出的通过提供多元材料、创设问题情景的考查特点看,注重“证据意思”、“过程方法”、“分析探究”,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阐述、探究问题的能力显然是新课程高考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提出来自材料而非教材,分析式的命题方式取代注解式的命题方式,过程与感悟被纳入到考查过程中,这应是对新课程材料命题方向的正确诠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新课程的教学导向变化,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坚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研究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猜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二、转变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尽管现在一再强调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而且研究性学习已列入高中新课程计划,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要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这显然有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历史本已岌岌可危的地位,可能得到进一步削弱。

教学启示:我们要及时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教”为“导”,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如近段时间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

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这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紧扣主干知识,注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实现能力与选拔测试的主要依托。但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考常新”,即遵循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试题尽量减少或避免一对一的知识层面问答,更多的体现为新情景的创设、材料的解读分析。题目设计更重视用历史事实说话,题干及其答案都不是简单移植课本内容,而是渗透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基本方法。试题使用新的史学观点,往往不是正面考查新观点,只是用它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或切入角度,答案仍然力求回到教材的知识情景中。另一方面,试题也注意了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程设计思路。(1)以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切人点,考查其在专题教学背景下对同一时期不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能力。(2)以所学专题历史现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或表现为考点,考查同一专题不同时期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并在总结其变化或规律中得出认识、判断。(3)以不同地域相关的历史事实为考点,考查学生中外联系与比较的能力以及对文明多样化的理解。

教学启示: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教学,构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与整体性。备考复习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特别是主干知识组织教学,对于各版本教材中超出课标范围的内容可以放心进行删减,不拘泥于具体知识的束缚。当然,如果教材内容对课标所规定的重点内容阐述不够充分的,一定要加以适当的补充。必须清楚教材只是我们达到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已,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同样的,无视教材的教学作用也不可取,每年的

考后,一线教师都会有种失落感,一轮又一轮的紧张复习备考,似乎都成无用功了!其实不然,受以往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影响,教师难于摆脱惯性思维而拘泥于学科知识点的史记掌握,忽略了课程要求的变化,忽略了高考价值的取向的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不是列举历史学界的各种研究成果和结论,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教材做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作用有三:第一: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的最基本知识:第二:教材为考试内容提纲了背景:第三:通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复习教学中,另一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一方面,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时间的同期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或并存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一团难理的乱麻。另一方面,课程受所规定的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

四、坚持能力立意,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

“能力立意”是恒定不变的高考原则。《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将能力要求表达为四个层面: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近五年新课程历史试题卷中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在不同程度上要运用上述的一种或多种能力要求,教材内容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侧重点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高考试题设问中,“论证„„观点”“驳斥„„理由”“分析„„原因”和“概括„„因素”等提示语,涉及“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以及“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等能力要求,以“论证和探讨问题” 的考核目标为主。虽然试题的设问颇为简洁,但思维力度还是比较高的,注重了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启示:以“四项能力要求”为依据,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应考技能的培养。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对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是教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复习的最好依据。四项能力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的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特别是新课程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时,避免绝对化;才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而不是死记硬背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得到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原来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

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教学启示: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新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六、不断反思教学,在感悟中努力提升自己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启示:写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结合自己教学反思的实践,我认为教学后记主要记录以下4点:第一、记录教学中的“缺点”。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这些失误,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认真进行分析、总结,使这种遗憾变成一笔宝贵的教学经验。第二、记录教学中的“亮点”。第三、记录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纷呈。第四、记录学生的“闪光点”。经验+反思=成长。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事事关心,持之以恒,在教学反思上一定会大有作为。

七、贴近生活与现实,体现学科特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又一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不回避的命题重点。近几年的新课程试题也都注

意了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这些题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作用,对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教学启示:复习教学中要注意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有机联系,落实“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功能,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汲取历史现象中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辨别各种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以丰富人们的情感,并通过对这种人性和情感的感悟建立起对社会、对现实的理想反思。为此,高考重视以时政热点问题或隐或现地契入试题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显现问题,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设定的“时代性”原则。应该说一些在现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影响至深的问题,未必是在表面上特别引人注目的“热点”,追寻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借鉴历史上与现实问题相关或同类的事情,是常见的测试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历史教学和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从学习历史与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相结合,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帮助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让学生在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

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学习探索,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最后高考成绩的好坏。但是经历过一轮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会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取得更大的成绩。参考文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汤因比:《历史研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樊树志:《国史概论》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第四篇:多媒体课件设计2

多媒体课件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的最佳效果,中小学教师普遍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要研究学科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开发设计。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首要原则。因为课件应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经过图形、动画、音乐、文字等处理,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所设计的情景之中通过一番思维上的探索,找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完成新一层次知识的建构。所以,我们在设计课件时,首先要考虑课件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多媒体课件设计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能把错误的观点、概念和原理传授给学生,课件作为固定的宜于普遍推广的教学工具,一旦出现科学性错误,造成的损失就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失误,它的负面影响是很难弥补的。

二、辅助性原则

虽然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工作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视觉、听觉、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对教学而言,它仅仅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始终要明确的一个设计原则:多媒体课件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电脑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所以在设计课件时应注意多样化,但是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目前,教师普遍反映,市场上购买的课件或网上下载课件不太适用,有些完全成了教材的翻版,用机器取代了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就违背了教规律。

为了使教师把课教活,学生学得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制作课件的行列。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整理和备课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使所教知识呈现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教师独到的设计意图。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顺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不但要考虑它的视觉效果,还应该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考虑它对学生的启示作用,切忌华而不实。只有这样,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关键特性,它向使用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同时也为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交互性也是多媒体课件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多媒体课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式处理。人机之间缺少“友好”的交互,严格来说还称不上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就在于检索方便,一目了然。无论你需要课件的哪一部分内容,只要一按鼠标,电脑就会把需要的内容迅速地呈现到你的面前,这为教师上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美术欣赏课教学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也可以全面地把系列作品逐帧观赏,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作品的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里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2、控制速度,演示分明。实际过程发生在瞬间,但在教学中为了讲清原理,必须分解动作。多媒体课件能够完全地适宜于不同的教师与学生,既可以放慢演示速度,也可以加快演示速度,操作鼠标或键盘就可以分解动作或连续运行,上课时,资料通过传输设备输送到银幕上(或大屏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思绪也随着画面的演示速度快慢而变化。电子课件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图像、声音、动画、文字全方位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良性刺激,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

3、分步提示,人机对话。学生采用多媒体课件自学或解答某些难题时,电脑能分步提示,按照不同的学习进度渐进,引导和指导学习。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课件的交互性,但这种交互性一直是针对教师的,总是想办法让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好操作,却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使用课件的交互性。一般情况下,课件使由教师操作使用的,而学生只能被动地顺着教师的教课顺序去看、去理解。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不可能在每一个地方都做详细的演示。因此,不少学生就很想课后自己使用课件去了解需要的内容。现在,课件在网上共享,学生就可以在可与时间从网上调出课件学习。将课件放在网上面对学生而言,可以改变目前课件服务的主体过多倾向于教师的弊病,实现课件在教与学上的统一。我们在设计课件的交互性能时,除了要考虑教师操作的方便外,不要忘了学生也是课件的使用者,要充分考虑学生上级操作,实行人机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艺术性原则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制作多媒体课件无疑是一种艺术创作,需要美术设计、绘画、音乐、微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多媒体课件除了对画面的要求较高外,对音乐的配置也十分讲究。一般来说,背景音乐以舒缓抒情、节奏平稳的旋律为宜,而且音乐的配置应根据内容来选择。如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欣赏,则应选择中国的古典音乐,或是中国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如果是西方艺术作品欣赏,则采用西方的音乐。此外,画面的呈现和消失方式也应富有艺术性,要想方设法把课件制作精美,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一般情况下,采用二维动画用于教学已经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当然,能够采用三维动画立体感更强,如片头可采用3D动画制作,视觉效果会更好,但不宜过分提倡和强调。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集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富有艺术性的多媒体课件可循环利用,并具有收藏的价值。

五、交流性原则

一般来说,每个教师对自己创作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敝帚自珍。如果不能做到使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愉快地接纳,其应用价值就非常有限了。教师们在课余时间里花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很多的课件,但往往是上完课或者评过奖之后,课件就被束之高阁了,使很多优秀的课件“养在深闺人未识”,或放在那儿“孤芳自赏”,限制了课件的交流和使用,也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现在各个学校陆续建立了校园网,这给多媒体课件的高效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果能把课件放到网上共享,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事。课件的使用率越高,就说明课件制作得越好,无形中也给课件提供了宣传的机会,使课件接受教学实践和社会的检验,既避免了相同内容重复制作又充分调动了教师使用课件的积极性,省时又省力。当然,别人的课件只能借鉴使用,我们不能一味的“拿来主义”,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做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更好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

要想制作出好的多媒体课件,必须把握好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环节及过程是:选题→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原型开发→稿本编写→素材制作→系统集成→评价和修改→发布和应用→升级更新,如下图所示

1.1 选题

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比较繁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投入的工作量比较大,在制作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选题论证工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选题工作,要选择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要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和动画效果的、不宜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对于那些课堂上较易讲解的内容就完全没必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

确定好教学目标后,才能有的放矢,做出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体课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一个优秀的课件不能只是教材的幻灯片演示,而应该增加它的生动直观的作用,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很关键。

许多课件只是将一堂课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将原本用实验或实物演示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内容用课件来演示。甚至课件内容就是大段课本内容的翻版。

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我们在选材立意时首先要考虑课件的开发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开发课件。因此,在确定课件开发主题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易进行演示的教学内容。例如,数学概念、物理中的分子运动、生物中的微循环等比较抽象概念或难以见到的现

1.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关键,课件的内容设计应当围绕学习者进行,这也是一种用户至上的设计思想。分析学习者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这样,对教育者来说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成为一个有准备的学习者。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起始能力分析、一般特征分析和认知风格分析。可以根据课件开发描述说明中定义的课件服务对象,对学习者的需求要有一个总体范围的估计。可以调查和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操作风格、注意度等,只有认真分析学习者特征,才能设计出符合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课件。

1.3 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是课件制作中的重要环节,课件效果的好坏、课件是否符合教学需求,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媒体和学方法,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依照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有效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知识点的排列顺序,根据教学媒体设计适当的教学环境,安排教学信息与反馈呈现的内容及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的方式等,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搞好教学设计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前提。

1.4 系统结构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实际就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总体设计,其设计的要点包括:页面设计、层次结构设计、媒体的应用设计、知识点的表示形式设计、练习方式设计、页面链接设计、交互计、导航设计等内容设计。

在进行系统结构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在获取学习资源上的要求。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设计者自己的口味,而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需求,我们要利用充分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才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首要目标。②要保证课件结构清晰、界面连贯、运行高效。我们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当结构良好,给用户一个文档结构统一、显示风格一致的用户使用界面。页面设计应美观大方,不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速地得到需要的信息,还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1.5 原型开发

在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设计制作出这个教学单元的课件原型,通过原型设计,确定多媒体课件的总体风格、界面风格、导航风格、素材的规格以及编写稿本的要求和内容。课件原型制作完成之后,技术人员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依据课件原型和制作稿本进行制作,课件的风格和特点要依据课件原型的风格和特点,技术人员也可充分利用课件原型的模板进行制作,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投入,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照搬和千篇一律,要体现出不同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

1.6 稿本编写

选好一个适宜的课件题目后,随即进行稿本的编写工作。稿本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系统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安排以及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设计出具体的表现形式,写出讲解的文稿,要显示的文体,所使用的图形表格、图片、动画视频等,还要写出页与页之间相连接的交互方式等具体内容。稿本描述了学生将要在计算机上看到的细节,它是设计阶段的总结,也是技术制作人员制作课件的依据。

稿本包括文字稿本和制作稿本,文字稿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描述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规划教学软件中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并对软件的总体框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制作稿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细节,例如,用各种媒体展示的教学信息;计算机提出的问题;计算机对学习者各种回答(正确的或错误的)的反馈等。

稿本编写类似影视剧的“编剧”,包括课件内容如何安排、声音如何表现和搭配、是否需要加入动画或视频、加在什么地方、课件如何与学生交互(包括按钮设计、热区响应、下拉菜单响应、条件响应、文本输入响应、时间限制响应、事件响应)等。可以说,稿本制作是整个课件制作的核心。一个课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件稿本的编写质量,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要素要搭配合理,衔接要流畅、自然。要注意的是并非各种媒体采用得越多,课件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初学制作课件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1.7 素材制作

媒体素材设计就是设计和构思为了表达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各种素材或各种媒体,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和虚拟现实等。媒体的选择是为所要表达的学习内容服务的,要克服媒体素材设计与学习内容相脱离的毛病,避免“为媒体表现而设计媒体”的现象,努力做到“为内容表现而设计媒体”,因此,在选择使用图像、声音、动画、活动视频等各种媒体时,目的是要表达学习内容、突出学习主题,不能不顾主题思想的表达,只顾追求时髦、好看。

稿本写好后,应根据系统的要求,要着手准备稿本中涉及到的各种素材,包括说明文字配音、图片、图像、动画、视频等,有些素材可以直接在素材库软件中找到,对于没有的素材,必须通过一些软件自己加工编辑而得到。素材的准备是课件制作中工作量最大、最繁琐的环节,课件制作人员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媒体素材制作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因此,下面分别就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素材的制作做一简要介绍。1.7.1 文字素材的制作

文字是课件中最基本的素材,其制作也比较容易,既可用多媒体创作软件本身的文字处理功能进行编辑,也可以用各种专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等)编辑复杂的文档。

1.7.2 音频素材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中所用到的音频素材主要有解说词、音效和背景音乐。音频素材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将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媒体上的音频信号通过播放设备输入计算机;二是过话筒和计算机的声卡录制声音;三是直接在计算机中运用声音软件制作音频信号。

背景音乐可从现成的音乐素材库中选取,文字说明的讲解、图像的配音可以先利用计算的声卡和话筒录入声音,再通过各种处理声音的软件将声音的音质和文件大小处理成需要的格式,常用的音频编辑软件有Soundedit、Waveedit等。

1.7.3 图形/图像素材的制作

学习者从图形/图像获得的视觉信息比较直观且易于理解和记忆,为了达到比较理想的视觉感受和艺术效果,要重视图形/图像的设计和制作工作。设计得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也会起到负作用。起修饰美化作用的图形/图像可以从现成的图形/图像素材库中选取,然后再用图像处理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符合课件制作要求;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图形/图像,如果有印刷资料,可以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把图形/图像资录入计算机,如果是实物或景物,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后再输入计算机,如果是视频或动态图像,可用抓图的方式抓取所需要的图像,将图像素材录入计算机后,再用Adobe PhotoShop、Corel Draw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美化或特技处理。如果是自己创作的内容,可以用Adobe Photoshop、CorelDraw、Firework、Freehand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创作。

1.7.4 动画素材的制作

教学内容中的动态部分可以用动画或动态视频图像进行描述,动态视频图像经常用来描述现实中能够看得到的事物,可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动画内容通常是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用以表达教学内容的连续的动态图像,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把抽象复杂、受时空限制、传统教学媒体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用动态图像表现出来,常用来制作动画的软件有3Dstudi、Animator、3 DMAX、Flash等软件。

1.7.5 视频素材的制作 要制作视频图像信号,必须有摄像机和视频采集卡(如果有数码摄像机可以不用视频采集卡),在正式拍摄之前,首先要对需要拍摄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好后用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再通过计算机上的视频采集卡输入计算机转换成数字化视频信号,最后用Adobe Premier等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在编辑的过程中,要保证声音与图像的同步,在需要背景音乐或解说的地方可以直接加入所需音频信号。需要注意的是:视频信号占用磁盘空间很大,因此,视频内容一定要简短精练。

1.8 系统集成

前面的工作做好后,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很多,如简单的有Powerpoint,常用的有Authorware、Toolbook、方正奥思、蒙泰瑶光、多媒体大师等。网络版有Microsoft Frontpage、Dreamweaver、Macromidea Flash等。还有一些专用的课件开发工具,如北大的CAI课件开发平台,清华大学的通用型CAI课件写作系统等。一般来说,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精通一、二种开发工具就可以了。

素材准备好后,用多媒作制作软件把各种素材按照稿本的要求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发现稿本的某些设计不太理想,还可以相应地修改稿本,反复地修改、调试,以使课件符合教学的要求。

1.9 评价和修改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课件进行评价和修改工作,它是课件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件质量的保证。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且是属于面向学习资源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它为提高课件质量提供依据,它的目的在于改进课件的设计,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需要,便于提高质量和性能;总结性评价是在课件开发结束以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对课件的性能、效果等做出定性、定量的描述,确认课件的有效性和价值,为课件更新提供改进意见,并总结课件制作经验。在课件制作过程,要根据评价结果合理地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课件质量效果。

1.10 发布和应用

课件制作完成后,用户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发布自己的作品:磁盘、光盘和网络。

多媒体课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就可以投入使用,除自己在教学中使用外,同时还可以进行交流、推广或发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课件后,可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课件投入使用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需要不断地收集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与升级,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要求,达到实用好用之目的。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222

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

建安中学

李春雨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像色于一炉,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北伐战争、长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文化大革命、19世纪美国领土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内容,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其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视频播放、图形动态演示、老师生动讲解点拨,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费时费力地划写描连,要美观便利得多,也更能顺利实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如:在讲授“19世纪末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时,先把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法国、英国、俄国六国的国名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看似互不关联的这些国家会发生怎样的组合呢?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间的关系。同时随着学生表述,我用动态图形生动准确演示其错综复杂的矛盾。这样不仅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并对这节内容提升到全面系统的认识,即:一个规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组矛盾(法德、英德、俄奥)→两大集团(同盟国、协约国)→世界大战。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师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历史教育教学当中。但在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应用实际,以及他人的经验教训,谈几点体会:

1、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往在上课前,我总是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课件得制作上,将上课想说的和要讲的内容基本上都体现在了课件当中。其结果导致,本节课的思路完全局限在课件里,人被课件牵着“走”。上课实际上变成了对自己劳动的成果的一个简单展示,而不是利用课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对教材重、难知识的讲解。我讲的负担是减轻了,但课堂很死板,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学生学得很费劲,这样就和我使用课件促进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一定要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完成教育教学好帮手。

2、信息和资源的补充应适度。利用多媒体,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直观和更感性的资料,从而使我们的枯燥的历史教育教学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并不是资料越多越好,资料的补充应该适当。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一度为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和生动,补充大量的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因为事先未经筛选,有些资料艰涩难懂,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即使是非常感性、易懂的材料,因为太多而占据过多的正常教学时间,导致最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应首先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所用的资料进行筛选,做到少而精,坚持适度和有效原则。

3、板书不能少。多媒体手段使用以后,教师的板书量大大减少,节省了很多上课时间,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有更大的发挥时间,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巩固和训练。但有些教师,误以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不用板书,上课时顶多写个标题。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有很大弊端。我们在使用幻灯片课件时,虽然每一张上面关于本节的重难点和知识结构体现得都很明确,学生当时也能看、听明白,但是,当最后一张幻灯片展示完以后,学生的思维也就断了,知识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不系统,遗忘得也快。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板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知识结构和主干知识,以便使学生在老师讲完后对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知识系统化;另外,也便于学生对笔记进行整理。所以,多媒体不能完全取代粉笔,多媒体和板书应该相互配合使用,板书可以少,但不能不写。

4、深挖教材,充分被课。实际不管上一节什么样的课,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吃透教材、用好教材,备好课是第一位的。只有先了解了教材,写出详细案(尤其是年轻老师),我们在制课件时才会有明确的思路;选材料时才会有针对性,才可以使所增材料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又不至于加重学生负担。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正在日益被应用和普及,而且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清楚,再好的工具也代替不了老师的讲,学生的学。多媒体只能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平时的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和改进,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下载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2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的穿2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 石门小学张波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辅助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计算机辅......

    浅谈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湖州中学弁山校区体育组李云涛摘要:多年的体育课教学,讲解、示范,练习成为一种体育课的定型规律......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新课程应用中的几点看法(精)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新课程应用中的几点看法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二战”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持续发展,越来 越多适用于教学的科技产品问世及......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范文大全)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 高传盛 【摘要】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中学历史课......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内容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合并处理组成一个交互性、集成性、可观性、教学形式多样性、虚拟性......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宕昌县实验中学 付占桃) 论文关键词:现代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摘要]自从多媒体介入教学之后,为历史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媒体课件已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从英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本站推荐]

    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集贤县第二中学单长春社会不断的进步,教学手段不断得更新,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适用性也很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需要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