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课件:古代诗歌鉴赏01(感受命题类型))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90字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续写赏析小结 1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分析 2 上下诗意的衔接 3 前后首尾结构的照应 4 联系诗歌主题形象 四仿写赏析
一般为两首诗对照赏析命题人给出其中一首诗的赏析要求考生仿照命题者的赏析对另一首诗进行赏析 例105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例06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二词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二词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小结 仿写鉴赏题 一揣摩所给出的赏析文字的主要信息分析其提供了哪些暗示用什么样的表述格式 二把握两首诗的主旨主要表达技巧和结构特点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五比较赏析 一般为两首诗比较赏析做这类题目注意 一把握两首诗的主旨主要表达技巧和结构特点 二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例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
发
对
name=baidusnap0> name=baidusnap1>
在给极为少的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对某诗歌进行赏析要求考生有比较高的鉴赏能力 例507湖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颈联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颈联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1.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试内容 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元曲以格律诗和词为主以唐宋诗词为主 题材写景思乡咏怀咏史送别咏物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体裁风格 手法象征用典对比衬托直接胸臆动静虚实情景交融 2.题目类型
从设题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判断赏析问答赏析续写赏析仿写赏析综合赏析等 从材料数量上看可以分为独诗赏析比较赏析湖南2006年等 表达方式分类 叙事诗 哲理诗 抒情诗 创作分类 文人诗 民间诗 形式分类 诗词曲 古体诗近体诗 题材分类 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 思乡诗 闺怨诗 田园诗 山水诗 政治诗 借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 时间分类 古代诗 现代诗 诗的分类 格律诗 自由体诗 一基础知识诗歌类别 诗歌 古体诗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近体诗 律诗八句 绝句四句 七律 五律 七绝 五绝 押韵平仄对仗 字数句数 词 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 曲 有宫调曲牌限制格律 可分为杂剧散曲 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小令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诗 ①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
而有自然隐逸狷介不羁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④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安史之乱后有反映战争创伤忧国忧民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⑤北宋诗重义理 ⑥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丧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⑦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⑧清诗多为遗民诗革新诗 一判断赏析
对他人的赏析进行判断与主观题相比难度较低现在只有少数省市采用这种考查方式 例06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jì 经营 补注此理这种生活方式胜高好无为不要忽急着轻易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A题干是对整首诗的理解从全诗看主要内容是写与邻人相处的和谐登高赋诗只是交往中的一个片段×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B题干错在对斟酌对象的诠释是有邻人过门便大呼小叫进来喝酒而不是斟酌诗×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C题干错在是披衣言笑而不是披衣起彷徨×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D E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1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2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1分 曲牌 例0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3题8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B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3. 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2分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2分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小令题为《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上片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 下片转入对向往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淡泊自在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二问答赏析
为大多数省市所采用就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提问要求考生简要回答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例06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案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三续写赏析 命题者对某首诗的前部分进行赏析要求考生续写湖南省近年曾采用这种考查方式 做这类题目要注意整体把握所要赏析的诗的主旨主要的手法结构思路揣摩命题人所给出的赏析文字的主要信息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77字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64字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68字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 例0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8分
class=“ad_box”>
第二篇:201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徐州三中201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 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清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试题】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借代、反问。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注】崔与之:南宋名臣,广东人。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当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
(1)“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3分)拟人。(1分)借写青梅、流泉责怪自己背约,既委婉表达了思家而不能归的复杂心情,又烘托出殷切的报国之意。(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1)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或“用典”,且简析合理也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描写清明时两种不同景色,以喜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 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1)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贺铸①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就写了这首悼亡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3(1)词中有一处生活细节十分感人,请将之找出来并简析感人之处。
【答案】(1)“挑灯夜补衣”。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到妻子勤劳,对丈夫温存体贴,妻子已逝,词人在孤独寂寞中回忆起温馨的往事,发出“谁复挑灯夜补衣” 伤感的感慨,十分感人。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意对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 分)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 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分)
(1)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的忧虑。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师版)
一.【高考要求】(2003年): 鉴赏评价 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欣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保留节目”。在2002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02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一)2002年高考题借鉴
A、试题: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B、简析:
试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是很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高考的“古代诗歌欣赏”考什么?可能怎么考?
A、诗体范围预测:
2003年高考,估计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B、考试内容预测:
①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④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柳”)。
二、【复习建议】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注解往往也包含了很关键的信息,在考场上当然要充分利用。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参考《金版》P149和印发资料)
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p160《中国文学的鉴赏》、p24《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第五册p150《唐诗简介》和读本中的有关文章。
三、【审读作品,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
言,不
能
给
人
以
今
昔
对
比的变
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生”字写出明月从深沉广阔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结合得准确传神。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四、【方法点拨】
1、问答型: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白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1)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2)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字、词、句加以分析阐述。【注意】
1、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2、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例题示范】: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难点解析】 关于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情感的赏析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六、【综合练习】
读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3、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4、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 “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设问:⑴、诗
歌
表
现
了
怎
样的思
想
感
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1)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答:(要点: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答:(要点: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3)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要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
(李益可能是多数考生不大熟悉的诗人,但诗的内容易于把握,考生“就诗论诗”即可读懂,不需要背景资料,不需要“注释”的帮助。
三道题目,前两道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道题让考生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道题形成的梯度符合考生阅读这首诗时认知活动展开的规律,同时为考生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
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中的看法。
答:(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按6分计算)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参考答案:(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 __和第三中的__ 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 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帖。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情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皆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流莺时一声”,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第四篇:2016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见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鉴赏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例2: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例3: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又照泪痕干?
[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帷。
这首诗是杜甫落入安史叛军之手,身陷长安时所作。题为《月夜》,当是诗人看到长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却是从鄜州闺中的妻子落笔,“只独看”,写出妻子的孤独,写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的夫君,已饱含着辛酸;而小儿女们天真幼稚,“未解忆长安”,更是饱含辛酸。第三联通过妻子独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湿”愈重,“寒”愈甚,忆念便愈深。而这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时,自然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愿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独看”而泪痕不干,显然是写出了离别之苦。但是,诗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妻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的,因此在评述这首诗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时,还要再深一层,即“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双照”的希望表达着诗人对结束**的企盼。想到这一步就涉及到本诗的社会意义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时,一般会提供注释给考生一定程度的帮助;如果不提供帮助,那一定是在高中毕业生知识背景之中的。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例4: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四、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越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是2003年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卷的第20题。答案是:(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两首唐诗属于诗的何种体裁自不必多说,这里只对后两问作分析。
韦应物的《闻雁》前两句的“故园”、“归思”便点出了思乡之情。从解读这首诗来说,更要研读后两句。韦应物家居长安,而现在身处淮南,两地相隔千里以上。而现在适逢秋夜,外面的秋雨下个不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这秋天的暗夜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斋的空寂,这样的环境气氛,不免触动归思。“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我的故园是那样的渺远,我的归思正绵远悠长。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由远而近(“来”)的雁鸣之声。这声音在秋天的雨夜显得格外凄清,引发诗人联翩的浮想;雁是南归了,我却不能归去!
赵嘏的《寒塘》则是另一种写法。前两句写自己早起临水梳洗,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的景色。这两句点明时序“秋”,这是触动离愁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暗示漂泊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令人想到“羞将白发照绿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名句,换言之,第二句的“秋”不仅指秋天的景色。于是“乡心正无限”便极有力度。“一雁过南楼”,看似写景,言外之意其实是雁归人未归。因此本诗写雁,与韦应物写雁,其作用是相同的。
有此理解,形成后两问的答案便很容易了。
五、练习与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 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1)这首描写了什么景象?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答:(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附:答案及简析
1.(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2)答案要点: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2.(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4.(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云涌、雷鸣,渲染出“风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暴风雨将至,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第五篇: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减数分裂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减数分裂1 前言:各位老师您好,你现在打开的是关于生物课件-高中三年级生物课件 名为《[课件]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减数分裂1》的课件,该课件更新于2010-10-28 12:26:37 现在您可以免费下载课件到您的电脑里,[课件]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件-减数分裂1课件大小为13.0 KB,今天已经被下载0次,本课件从更新以来一共已经被广大教师下载0次,欢迎您下载使用。
【课件简介】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②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③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并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做对比。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规律性变化。⑤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②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③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4、学科方法训练点:进一步掌握通过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而确定它们所处的分裂方式及时期的方法,并熟悉每一个时期的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情况。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解决办法] 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2)为什么说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 [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2)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有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从教材P103图上看,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4条染色体了。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针对相应的重点内容做相关高考题,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回顾细胞分裂方式。2.回顾减数分裂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3.推论联会,四分体时期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数量。4.分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5.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复述精子形成过程。6.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7.总结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8.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列比较表。9.理解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找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区别;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言:(课件的第一页图片为蚜虫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而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 1.减数分裂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讲 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2.精子的形成过程讲 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及动画图像。)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答出: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要求学生答出: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无单体变成有单体,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教师指图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学生应答出:两个。)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答:四个。)人呢?(答:23个。)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教师提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学生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NA分子:(答:8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生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在此基础上,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答:B是有丝分裂,A、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注意强调以下三点: ⑴.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⑵.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⑶.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用多媒体教学银幕显示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动画)。讲 述:请学生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答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两个的区别)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示减数分裂图解,即教材P104中图5-8)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DNA、染色体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请学生分别说出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数目情况绘成下图: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其中,有丝分裂是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则要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那么,把这两种分裂方式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呢?(请学生总结,可前后左右邻近的学生互相讨论,在归纳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列成下表:)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答:不会,因为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有性生殖细胞又会经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将恢复.讲述: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请学生看教材P106图5-12,及课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在一起,因此,合子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体细胞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但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就是这个意思。(讲述时,结合图中的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使学生更直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多媒体银幕逐步展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穿插相关的练习)(三)板书设计减数分裂
一、概念:有性生殖的生物 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二、过程及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
三、与有丝分裂的区别判断时期→判断分裂方式
四、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子代获得双亲的遗传物质,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四)课后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一轮复习——语言 【真题再现】 (全国卷Ⅰ)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
古代诗歌复习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广东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06
古代诗歌鉴赏06 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 一、第一轮复习的总体思路: 1、善待课本,巩固双基,降低重心、挖掘隐形关系 2、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认真对待课堂 3、讲究方法,立足实效、归纳技巧 4、重视......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函数与方程 一.考试说明: 1.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理解并掌握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精选]
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v加入收藏 v上传资料 v网站地图 v设为首页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网站首页 课件站 教案站 资料站 试卷......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六) 备考方略 古诗词鉴赏方法点拨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