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范文]

时间:2022-06-26 01: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灵活处理教材,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的3点: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练的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合作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正确计算。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我认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强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大方面是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但注意力不稳定。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口诀教学比较单一,要上好本节课,最需要的是创设生动的情境,采用有趣的小游戏和小竞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空间,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二、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我运用了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也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要求。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此,课中我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体验,我把本课设计成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和不同层次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五、教学程序

接下来我来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方式,我采用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复习铺垫中,我就采用采蘑菇和开锁游戏,让全班同学回忆“2—5的乘法口诀”,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迁移,探讨新知。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课中我创设“去参观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准备题的学习,为新课中的编写口诀打基础;接着,我让学生动手用三角片摆小鱼,共同学习“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这两句口诀;然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编写口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练习的设计我力求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6个练习:夺星星、摘苹果、夺锦旗、夺红花、我能行、用数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应用新知识。

(四)创新评价,总结全课这是教学过程最后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总结在一节课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把总结全课设计为: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表现和在本节课中的收获,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接着通过提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学生带到另一个高潮。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又达到本节课的升华作用。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56——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一、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使学生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实物图案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三、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制作。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图形纸、钉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情景导入

(一):欣赏录像。

(课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游的景象)

二、观察、操作——探究特征

(一)、观察,初步感知

1、认识对称

观察照片,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师课件点击放大剪纸图。)

生:它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课件点击返回)那其它物体有没有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呢?

2、揭示对称

像这样物体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它是对称的。那这些物体它们都是对称的。

3、扩展认识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对称的呢?(课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之间自由说,全班交流)

(二)、操作,体会特征

1、从物体到图形的认识

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电脑出示按天安门、飞机、奖杯、蝴蝶等实物画下来的图形)

继续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任选一个图形,在小组内合作,尝试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它

们是对称的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交流反馈。演示折纸过程:对折后两边是对称的板贴:对折

师:那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把图形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对称(一模一样)的。

师:那其他图形也是这样的吗?师加以补充:像这样,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一样(对称),称为完全重合。板贴:完全重合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请电脑老师来演示一下。(电脑演示:2个对折完全重合的过程)。请大家把其余的两个图形再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小组交流述说)

师: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点名回答)

生:它们对折后两边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贴课题:轴对称图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学生讲轴对称图形),那谁来说说这三张图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点名回答)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师:如果把刚才对折后的图形打开来看看,还发现什么呀?

生:一条折痕。

师: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电脑演示对称轴)(板贴:对称轴)

师:你能找出另外两张图形中的对称轴吗?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二、识别,加深体验——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今天,一些图形娃娃也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它们有个要求(电脑出示P57“试一试”)要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能满足图形娃娃的要求吗?组长拿出信封中的图形,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选的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小组合作操作)

师:(点名回答)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学生投影展示)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点名回答并投影展示)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同学们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请2—3名学生说)

三、训练,巩固特征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棒啊!下面吴老师呢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一)师:(课件出示第58页第1题)这是我们生活中常会看到的一些图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直接提问,课件演示1—2个是轴对称图形,对有疑问的再演示)

(二)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就让我们在抢答游戏中把它们找出来吧,看谁的反映最快。

(教师举字母卡片,学生抢答)

(三)师:(小结)为什么N、S不是轴对称图形呀?

生:(上来动手折一折)因为它们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所以轴对称图形一定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一起说)

四、做一做——内化新知

(一)教学例2做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呢?请组长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各显神通吧,看哪个小组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最美了。(小组合作设计,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请2种不同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讲讲他们的做法)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做出来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学生讲完全重合)(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并把一些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二)师:昨天吴老师也剪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电脑出示P59第4题)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你能连一连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9页,在书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再点名回答,电脑相机演示连线)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你的小组同学。

(学生小组交流,再点名回答)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还学会了做轴对称图形。)

六、巩固练习

(一)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啊!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国旗,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旗吗?(电脑出示P59第5题)你能在下面一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我们用手势来表示,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轴对称图形你就摇摇手,明白吗?

(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达,老师在电脑上演示)

(二)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电脑出示P58想想做做3)画出下面每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翻开书到P58,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再电脑演示,做对的举手)

七、看一看——拓展延伸

师:轴对称图形以其特有的对称美,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对称的建筑,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电脑配乐欣赏著名的建筑图片)

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雅虎、百度网站去查阅一些有关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

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意义.2.掌握读法法则,会读万以内的数.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绘图纸)、计数器、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三位数,引导学生读数.(题目自拟)

2.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指导学生数绘图纸小方格的数目(或投影出示).(参照教科书上例5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学过的计数单位.

2.教学例6.(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指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教师提示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注意什么?

(2)从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千零五.

①启发学生观察万位在右起第几位?

②数到整十、整百、整千和一万时怎样拨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一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万.

使学生明确:千和万两个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

(4)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①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个一个地数到四千零八.

② 从四千九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五千零五十.

③ 从八千五百,一百一百地数到九千五百.

3.教学例7.(适时出示课件“计数器”)

(1)在计数器上出示 745、280、609,启发学生试读,并说一说怎样读的?

(2)在计数器上出示 3745、20xx、6009.

①出示数位顺序表.

②拨上3745,读出它的组成.

③拨上20xx,读出它的组成.

④拨上6009,读出它的组成.

(3)读数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读数时首先判断最高位是什么位.

中间有一个或两上0都读一个“零”.

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5)出示万以内数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做一做.

读下面的数,再说说各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2.读下面各数.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熟记7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策略及方法:

针对本节课知识教学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预设采用创设情境法、类推教学法、引导教学法、观察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预设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总结收获,回顾提高的模式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新知的学习来说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导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特征进行,利用答题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即是对学生已掌握的2——6的乘法口诀的再次温习,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整体猜想——编口诀——验证口诀——记忆口诀这几个步骤来完成的。推导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之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编制口诀的思路与方法。对于7的乘法口诀,我不再做过多讲述,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迁移,大胆实践,尝试着自己编写口诀。教师从中抓住学生汇报的契机,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说出所思、所想,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进行知识的互补、沉积与积累。观察比较,记忆口诀。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诀记忆之后,采用全班一起背、开火车背、对口令等形式,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愉快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接着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个环节体现了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这样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其应用意识的培养。

4、总结收获,回顾提高。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和遗憾,使学习的氛围和谐,在和谐中发展。

总之,本节课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材把编制乘法口诀让学生去完成,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我在设计教学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了解学生作好必要的铺垫低段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理解模糊。在加减法估算之前,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估算却与精确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经验,学生不理解教师的意图,急着精确算。若单刀直入,就会导致学习开始阶段的目标不明、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认为不妨先来一段前奏,为学生带带路,作好认知与心理上的铺垫,待水到渠成之时再展开教学。于是,课始,安排了一个环节,通过猜人数、猜体育用品的价格、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揭示估算的意义:不追求准确的结果,而只需一个数值范围。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情境,尽量将学习材料生活化,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学生亲身体验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身临其境的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老师买体育器材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在探究100元钱买三件运动器材够不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很多方法: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用连减的方法、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老师都应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出现多种方法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来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4、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和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校园运动会”这一主线展开,由估体育器材单价,到买体育器材,到估计运动员人数,再到运动员献爱心买礼品这些情景都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为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礼品的具体情境,“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大约需要多少钱?实际要多少钱?你们的钱正好够用吗?剩下的钱怎么办?多余的钱怎么办?”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新鲜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及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等内容,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为便于学生理解,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排列的有序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依据一定规律来处理排列问题,做到不重不漏,为以后探索其他有关的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排列的知识来解决,如数字组成数、照相时的位置安排等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时也可能运用到排列知识解决问题,但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排列”的数学思想只需感知,而不需教给他们“排列”的有关概念术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自主尝试学习解决问题,经历简单的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逐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说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作业纸。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构建知识坡度。

1、都说咱们二(2)(或1)班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数学广角闯一闯,有没有信心?(课件出示:数学广角)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有信心解开吗?(有)

2、(课件出示)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请学生齐读)

数字1、2摆在一起,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呢?(12或21)(板书)

3、那么12和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了位置)

4、你觉得可能是哪个数?

5、那12和21你能确定哪个是密码吗?(不能)

6、提示: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的较小数。(请学生齐读)(12)

点击“12”,课件演示锁打开。

(设计意图:教材中直接呈现了给出3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对于部分学生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先出示1和2两个数,利用开门密码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排列是有顺序的,也为后面三个数的排列提供了活动经验和思维方向。)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一)尝试学习

过渡语:欢迎顺利进入数学乐园!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开启“数学城堡”之门吧!还有没有信心?

第二道门出现。

1、狮子大王来提示!这道门的密码也是两位数,但它是由1、2、3当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

(课件出示:密码是用1、2、3组成的两位数,这个两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不一样。)

2、指名读提示,问:这个提示告诉我们什么?

3、追问:有可能是11吗?为什么?

4、谁先猜猜可能是几?(12、23等)

这么回答很乱,容易遗漏和重复。怎么把组成的两位数的情况不重不漏地全部找出来呢?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师介绍3张数字卡片)

5、(课件出示)要求:同桌两人分工合作,先商量怎么样摆出的数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并确定一人摆数,一人把摆出来的数写在练习纸的背面,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

学生活动,师巡视

(二)展示交流

师指名3组上台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并介绍方法:一个组到前边来汇报,要求2个人一起来。一个人摆卡片,一个人把

摆出的数在黑板上写出来。

预设:1、12、21、13、31、23、32 共6个

师:哪些同学跟他们一样?谁来猜一猜他们是怎么摆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师板:交换位置法)2、12、13、21、23、31、32 共6个(固定十位数)3、21、31、12、32、13、23 共6个(固定个位数)

请学生多说几遍:谁听懂了他们的想法?你再来说一说?

老师发现我们的小朋友真有办法,排数的时候能按一定的顺序来排,这样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了。

(板书: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展示课件(3种方法)并追问: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密码提示:第二把密码锁的密码是其中最大的两位数。你们说是几呢?

点击“32”,媒体演示锁打开。

(设计意图:教师点拨提升,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为承上启下,又让学生找出密码数:32,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我们到智慧屋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吧。(课件出示任务)

1、你能用数字9、3、7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

请写出来:

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适当指导。

(2)全班交流。

2、9 3 0

这三个数字能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请写出来:

小结:0不能排在高位!

3、任务二:帮照相。(练习二十四第1题)

数学城堡为了奖励你们刚才破解两道门,想给你们照个合影,你们乐意吗?

(1)学生先写一写。

(2)指名3位学生演示拍照位置展示。

(3)展示课前的拍照。

(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不同内容的活动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外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完成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没有十位上是0的两位数,这需要灵活地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

3.发现法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

3、本位观察。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二)联系生活实际

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

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

3、猜一猜游戏。

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拓展。

1、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乘法竖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简单的乘法竖式是在学生已有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学生多位数的乘法竖式做充分的准备。在计算时吗,学生往往忽略了竖式的摆放格式及积的位置,从而造成今后学习稍复杂的乘法竖式时的困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极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乘法的竖式写法,知道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用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但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设计

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电教手段,利用flash软件,设计了多个动画画面来进行辅助教学。大大的方便了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这一部分我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我首先出示这个画面,并说:秋天来了,天高气爽,请看,小天使来我们班做客了,她还带来两道题想考考大家呢。这么设计,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把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意境中来。在学生进行计算时引导学生回忆做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而为这节课的乘法竖式计算埋下伏笔。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这一环节我又出示这张画面,小天使见大家那么聪明,她又带来了一个问题,观察画面,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可能列出4+4=8、4_2=8、2_4=8三种算式,我选择4_2=8这个算式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初步尝试之后,我请做出来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让她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则结合学生的方法边板书整理边强调:当积是8时,8的位置应在哪?让学生明确:积的位置要跟第二个乘数2对齐。接着让学生认识乘法竖式中各部分名称。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探究新知的能力。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竖式计算后,我趁热打铁,又出示这样的画面说:你看,小天使难不倒你们,她走了,可小猴又来了。他在问我们呢:我一共有几个桃果?怎么列式计算?我想学生会有以下两种算法:5_7或7_5,我则强调第二种方法的算理:有5个盘,每盘7个,就是5个7,在学生理解算理后让学生根据算式列竖式计算并汇报计算情况。在学生汇报时我追问:这个算式的积是35,是两位数,你们是怎么摆放的?这个环节正是本课的难点。我预想到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正确,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进行判断,使学生再次明确当积两位数时,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了乘法的竖式计算。

3、练习反馈,巩固提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第一题我以填空的形式来让学生注意积的摆放位置。

第二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三个练习是多项填空题,这样的设计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巩固算法与算理。激起了全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回顾总结,点拨学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想今天的课大家也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能跟大家谈谈吗?(这样设计,让学生能总结出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积的各位要和乘数的各位对齐,让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同时,将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也表达出来,从而使课堂体验更丰富,让学生更加喜欢充满智慧与感情的数学课堂)。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理解1时=60分。

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制作钟表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对于时间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时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经常接触时间,并已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参与研究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运用演示法,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动画,演示时针分针运转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

运用引导法,概括看时间方法时,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运用延迟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选取的学习方法是:

让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一: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8时,1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设置组长,监督员,分享员)(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给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引导学生说出时针是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数60个小格掌握了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以致用,迁移转化,得出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的学习方式,以期待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例二3个钟表,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3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3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走过4,是4时多,分针是指向9,是45分,和起来就是4时4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3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8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2、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寻找时间的不同表示。打通书本与生活,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钟表图钟表图钟表图

4时5分4时30分或4时半4时45分

(4:05)(4:30)(4:45)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情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具体来说,有 4 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 2 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 “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 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教法及学法指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 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习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例7、例8及相关练习的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

(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学习万以数四则计算创造条件,也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写打下基础。

2、学情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千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学过了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所以这节课针对已学知识,重点放在中间带两个零和中间末位各有一个零的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生

活中的数学。

3、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在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教材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力图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获得主动发展。

4、目标预设

(1)借助计数器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从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感。

(3)通过读、写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如果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所提供的数据,学生会因离他的生活较远,感到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意义的,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结合练习的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2、整节课的教学程序合理、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先让学生试读、观察,然后将收集来的数分成两类:没有0的数和有0的数,使读数过程也分为两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识读数,让学生在尝试体验中总结规律。这节课的整个知识规律的得出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起到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连一连、摆一摆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巩固知识的理解,整堂课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盎然。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练习的材料,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出发,用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读数,在读数中总结自己读数的方法,并运用同桌交流、集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总结,读中感悟,所有读数方法都是由学生自己主体参与,尝试探索来获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铺垫助学)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看计数器上的数,复习数的组成。

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位,它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看计数器复习百位数301和310的读法和写法,注意中间带零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以及那当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复习数位顺序表,千以内数(中间和末位带零)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为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

(二)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合作探究)

1、学习千位数的读法。

(1)出示计数器表示的3745,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

(2)根据计数器分别写出不同数位上的数,学习千位数的写法。

(3)学习千位数的读法,提示学生要从高位读起,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其中的“千、百、十”是什么意思?(计数单位)

2、学习带零的千位数的读法。(黑板上出示计数器图片)

(1)引导学生从千位起,说出数的组成。

(2)两组计数器,分别是哪个档没有计数单位,没有计数单位的档应该写什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图片下面写上各个数位上相应的数字,书写时要与计数器数位对齐。

(3)两个计数器表示的数字20xx和6009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两个零)

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xx中间一个零,末位一个零,6009的两个零都在中间)

(4)复习百位数带零的读法,中间有零要读零,末位有零不读,所以20xx读作二千零八十。(在20xx中间的零下面写上“零”,在末尾的零写上“不读”)。

(5)学生判断,6009中间应该读一个零还是读两个零?举起一或二根手指头表示。

教师给予答案,万以内的数,中间有两个“0”的只读一个“零”。

[设计意图:通过从没有零到有两个零的数(位置不同读法不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四位数有两个零的数,由于零的位置不同读法也不相同。]

(6)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歌谣。从高位读起,中间不管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一个都不读。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读法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介绍旅游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同时,扩大学生们对单位名称的了解与掌握。

[设计意图:以旅游过程和见闻的方式展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读生活中的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获得知识的成功感。]

(三)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顺思导学)

1、让学生们独自根据读法在计数器上拨珠,再根据拨珠的结果写数。

2、指定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数的写法(要和教师给的数位线对齐)

3、课件上出示答案,让学生找出只读一个零的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写一写,判断等方式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写法的掌握。]

4、学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歌谣。

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就用“0”占位。

[设计意图:利用歌谣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中含有零的写法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练习:(应用促学)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够准确判断出是否正确,正确修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学生动手连线,集体订正。

3、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用 □3、□8、□0、□0四张数分别摆出只读一个零的四位数和一个零都不读的四位数。并将摆好的数写在练习纸上。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是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加深对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小结:(梳理评学)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歌谣。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比较大小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虽然班里的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数、读写数以及知道怎么样分析一个千以内数组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一部分学生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万以内数的读写经验。但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其实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探索、学习新知。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研究了教材,进行了预设,估计了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在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时候,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例如:三千零三,写作:303,三千五百,写作:350,三千三百,写作:330等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重点指导在读数写数时,先分析这是一个几位数,然后再读数写数,读写后数一数数位。比如:在出示了计数器后,先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回答:这个数是由几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个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写出的数应该是几位数?这样就知道没有数的数位要用0来占位,就不会出现缺少数位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洪海杰,来自道外区民主小学校。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认可。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9~51页。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是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同时沟通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表内除法(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诀再来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这要建立在学生已经对乘法口诀基本熟练的基础上。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的求商计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事实,教学本节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

在学法上,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情境学习,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总结汇报”4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

六、教学流程:

(一)根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复习环节设计了3道练习题,首先是开火车口算,并随机让学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接下来是用7、8、9的乘法口诀填空及齐背7、8、9的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时请学生一起书空,并齐读。

【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呢?根据学生回答六一儿童节,然后我说,是啊,六一儿童节是专属于你们的快乐节日,快瞧,有一些同学们已经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这时

出示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并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观察汇报后接着说,这些同学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孩子们肯定会积极响应,继而出示思考题:

(1)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3)怎样列式呢?

(4)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自主汇报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诀,教师随机板书。当学生解决了“平均每行挂几面?”这个问题后,教师有意识地改变条件:若挂7行,平均每行又能挂几面呢?学生汇报后请学生认真观察56÷8=7和56÷7=8这两个算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汇报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调换了位置,而且它们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算出商的并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2道除法算式。

解决主题图包含的所有问题后,教师进行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与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一样,就是想乘法口诀。

【创设了“六一”节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把解题过程与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过渡语设计:儿童节不只是小朋友们喜欢过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呢!几只动物宝宝们也在为节日做准备呢,不过,它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经历,相信这里他们会主动提出帮助请求。

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第一题是书后49页做一做,第二题和第三题是书后50页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采蘑菇两个练习,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最后一题是书后53页拔河比赛练习

此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导语设计:同学们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难题,还帮助小动物们做好了节日准备,你们真棒!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下面就请你来说一说好吗?

【让学生自由畅谈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自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七、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有趣味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个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

(一)、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使他们产生自觉记忆口诀的欲望。

2、能够归纳学习步骤,掌握乘法口诀的学习方法。

3、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有机地重组教材,以五环旗为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记忆5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设想:

教材主要包括数松果、算一算、练一练三大块,根据教材内容主要设计了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游戏、应用四大部分。重点从导入的处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安排、乘法口诀学习方法的掌握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1、重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程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非常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于是,我改变教材中数松果的情境,用北京奥运开幕式及运动员夺冠的片段为情境导入,以此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举行北京奥运会时人们各种兴奋欢呼的场面,在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和欢呼声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奥运的激情在不自觉中已被成功激起。然后出示奥运五环旗,由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教师再进行简单介绍。

2、重组教材,自主探究。

①五环旗及算一算两部分的整合。

在新课探究这一环节中,原本教材分数松果和算一算这两大部分,潜意识已经把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割裂为先用最基础的.数数的方法来解决,而后才是采用根据图意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学生对于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我将教材中的数松果这部分换成五环旗的内容,并与算一算这部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导入部分教学完后直接出示9面五环旗,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问以后,便将一共有多少个环?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应于自己知识基础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将这一环节安排小组活动,这样每个学生不仅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还能够获取别人的好方法。这样将教材的有效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空间,而且更能够适用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②、口诀的学习。

在学习口诀这部分内容中,设计时力求将情境图、算式、口诀三部分联系起来,整段教学流程突出简化二字。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出发,根据图意将具体的图抽象简化成用乘法算式表示,再根据有关5的乘法算式的规律,将5的乘法算式简化成5的乘法口诀,即看算式编口诀。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自觉产生记忆口诀的欲望。

③口诀的记忆。

在学生记忆口诀时,重点让学生观察口诀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因为发现了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记住口诀,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口诀,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利用规律去记忆口诀,即找规律记口诀。另外,在学生利用规律记忆口诀后,安排游戏看手指说口诀和对口令,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尤其是看手指说口诀这个游戏,更能激发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由于我们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所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游戏,根据整个小组伸出手的数量来说出口诀,这样学生更容易也更深刻地记住口诀。

3、归纳步骤,掌握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过程的基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结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学生才能逐渐地、独立地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同类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归纳出乘法口诀的学习步骤:①看算式编口诀;②找规律记口诀;③用口诀做算式。学生在掌握了口诀的学习方法后,在教学其他乘法口诀时,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迁移,便于学生真正的独立学习。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举办奥运时的欢乐场面。

2、介绍五环旗。

二、探究性学习

1、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①提出问题:A、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面五环旗,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B、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②解决问题:

A、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圆环?这个问题,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B、小组交流汇报:方法可能有数数(5个5个数)、列乘法算式等。

C、组织学生边数数边列出乘法算式。

2、编制口诀。(看算式、编口诀)

①小组合作,试着编一编。

②交流汇报:你是根据哪个算式遍出了哪个口诀?

3、理解口诀的含义。

举出其中几个乘法口诀让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口诀找规律。(找规律、记口诀)

师: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这些口诀?试着记一记。

三、游戏

1、看手指说口诀。

2、对口令。

四、应用

1、基本联系:练一练第2题(用口诀、做算式)

2、联系实际:练一练第4题。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拍手游戏与画一画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教学反思:

1、数学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我设计了这一节课,不管是导入,还是用多种鼓励形式,如拍手,并把鼓励与新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地变通教材,将生活融入教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2、数学活动化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倍”是一个很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拍一拍、画一画、猜一猜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概念到逐步建立倍的概念,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 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 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 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同时 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第八单元《有 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 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 口诀正确求商 。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 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

说课流程:

一、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 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 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 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 乘法》、第四单元《除法 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 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习过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 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 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 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 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 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二、说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 问,交流疑问,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 疑问难,深入研究 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 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 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三、说设计

1、前置学习: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 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 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 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解决

42÷6= 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 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 ÷ 9=8 (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第二关 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关 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 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 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较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

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采取了随机编排,而且例题大大减少,共只有3个例题。这样并不是降低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策略,可以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更多的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对后续学习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情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应的除法口诀。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课的创设意图,我创设了复习引入自主探究提升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

2、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总结灵活运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优化方法的选择。

五、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算。

2、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春游吗?在春游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好多好吃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呀?他们是怎么分的呢?(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老师板书:有24个苹果:

1、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1、学习例题1。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谁能说说: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是什么意思?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这种分法呢?

列式:244=

求商:这个算式的商是多少?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算式的商?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求出商。先在小组内交流摆学具求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244=6(个))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用过去学习的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吗?

师:请同学们想想24除以4,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出它们的商?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求出244=6

小结:在计算244,先看除数是4,就想4几得24,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求去商。

师: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是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6=

师:能用哪句口诀求出它的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246=4(盘)

师: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分小组议一议

①上面两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么算出来的?

②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小结:从上面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中,我们发现用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算出来的,这说明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让学生全面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全神贯注,集中思考)

(三)巩固深化、掌握方法。

完成课堂活动1、2题。

1、议一议: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34=12

124=3

123=4

(让学生根据图说算式的意义,通过说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开锁。(连线)

(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和相应的除法算式,乘、除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以此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55=

324=

366=

273=

244=

284=

182=

305=

(强调求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也就是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想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采用这种简明扼要的方式结尾,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在轻松、愉跃的心境下来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 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 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 竖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 全班交流。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16页《需要几个轮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和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借助摆三角形的活动编出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学了5和2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了一些编口诀的诀窍,所以3的口诀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较多的时间应用在熟练口诀和算式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小棒、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乘法转盘。

学具准备:

小棒,乘法转盘。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摆一摆、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儿童三轮车)同学们,谁小时候骑过儿童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

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二、实践操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师生对口练

一个“小”字有3笔,一三得三

,两个“小”字有6笔,二三得六。学生接着自己往下编。

(2)乘法转盘

师转动转盘,生说口诀。也可以掺杂2和5的乘法口诀。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记住口诀而不会计算或者会计算,没记住口诀。教师及时的给以补充和总结。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5×3=15 三五十五

6×3=18 三六十八

7×3=21 三七二十一

8×3=24 三八二十四

9×3=27 三九二十七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16页《需要几个轮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和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借助摆三角形的活动编出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学了5和2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了一些编口诀的诀窍,所以3的口诀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较多的时间应用在熟练口诀和算式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小棒、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乘法转盘。

学具准备:

小棒,乘法转盘。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摆一摆、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儿童三轮车)同学们,谁小时候骑过儿童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

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二、实践操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师生对口练

一个“小”字有3笔,一三得三

,两个“小”字有6笔,二三得六。学生接着自己往下编。

(2)乘法转盘

师转动转盘,生说口诀。也可以掺杂2和5的乘法口诀。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记住口诀而不会计算或者会计算,没记住口诀。教师及时的给以补充和总结。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5×3=15 三五十五

6×3=18 三六十八

7×3=21 三七二十一

8×3=24 三八二十四

9×3=27 三九二十七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内容的安排较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有很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采取分段编排而是集中编排。

同时也没有按照乘法口诀中积的大小来编排,而采取了随机编排,而且例题大大减少,共只有3个例题。这样并不是降低表内除法的口算要求,而是让数学学习内容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集中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策略,可以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更多的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对后续学习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情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能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的找到相应的除法口诀。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课的创设意图,我创设了复习引入自主探究提升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思路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

2、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遵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总结灵活运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优化方法的选择。

五、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算。

2、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春游吗?在春游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好多好吃的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下面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呀?他们是怎么分的呢?(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老师板书:有24个苹果:

1、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2、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1、学习例题1。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谁能说说: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是什么意思?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这种分法呢?

列式:244=

求商:这个算式的商是多少?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算式的商?

(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求出商。先在小组内交流摆学具求商的过程和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244=6(个))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用过去学习的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吗?

师:请同学们想想24除以4,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能求出它们的商?

生:可以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求出244=6

小结:在计算244,先看除数是4,就想4几得24,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求去商。

师: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是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6=

师:能用哪句口诀求出它的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246=4(盘)

师: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分小组议一议

①上面两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么算出来的?

②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小结:从上面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商中,我们发现用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算出来的,这说明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让学生全面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全神贯注,集中思考)

(三)巩固深化、掌握方法。

完成课堂活动1、2题。

1、议一议: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34=12

124=3

123=4

(让学生根据图说算式的意义,通过说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开锁。(连线)

(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和相应的除法算式,乘、除法算式与相应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以此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55=

324=

366=

273=

244=

284=

182=

305=

(强调求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也就是看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想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采用这种简明扼要的方式结尾,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在轻松、愉跃的心境下来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 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 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 竖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 全班交流。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 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 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 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同时 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第八单元《有 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 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 口诀正确求商 。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 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

说课流程:

一、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 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 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 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 乘法》、第四单元《除法 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 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习过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 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 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 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 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 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二、说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 问,交流疑问,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 疑问难,深入研究 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 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 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三、说设计

1、前置学习: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 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 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 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解决

42÷6= 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 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 ÷ 9=8 (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第二关 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关 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 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 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分析数据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以及估算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2)将美育融入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具准备:

答题卡、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课前准备:

放君山公园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师:“刚才我看到小朋友的眼睛睁的大大的、亮亮的,看的可认真了,那你知道这美丽的风景是哪里吗?

生:君山公园。

师:是啊!“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君山是我们岳阳著名的旅游胜地,这么美丽的风景区想不想去玩?(想)

师:那好,今天就去玩一玩,我们学校二年级的孩子也准备去呢。瞧!他们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准备乘船出发。(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二(1)23人,二(2)31人,二(3)32人,二(4)39人

师:二年级有四个班,你打算为他们安排几条船?

生1:每个班一条船;生2:两个班一条船;

生3:三个班一条船;生4:四个班一条船。

师:能把你的安排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汇报:方案一:23+31= 32+39=

方案二:23+32= 31+39=

方案三:32+31= 23+39=

师:你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乘船的方案,赶快看看为你们准备的大轮船,你们发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限乘68人)

师:谁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艘船不能超过68个人。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出去游玩要注意安全,那你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那种方案最合理呢?同学们分三个小组算一算,一小组算第一种方案,二小组算第二种方案,三小组算第三种方案,可以独立算,也可以同桌合作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注意找到算的最快的学生。

A、一小组算的最快的学生汇报:刚才我看你算的最快,你是怎么算的呢?聪明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听别人的好办法。

生:23+31=54,23+30=53 53+1=54

师:你听懂他的意思吗?(指生重复说一次)

谁有不同的方法?……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32+39=怎么算呢?

生:32+30=6262+9=71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B、汇报第二种方案。23+32= 31+39=

C、汇报第三种方案,32+31= 23+39=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那种方案最合理?(第三种方案)

通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知道了第三种方案最合适,我们在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相同数位相加,个位满十要想十位进一。)

(二)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口算练习。

师:安排好了乘船方案,现在我们出发去君山公园拉。公园到了,管理员阿姨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如果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的完成这些练习题,就将获得拥有这张优惠券的机会,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玩,想不想试试?

课件出示口算题: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练习一的题,每人独立做4道,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桌,但是不能帮忙做。

集体订正。

师:做对的学生请举手。恭喜你们获得了拥有优惠券的机会。

做错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诚实!你们错的是那道题,现在能改正吗?管理员阿姨觉得你们既诚实又可爱,也把这张优惠券送给你们。

2、选择游玩的项目。

课件出示:瞧!这就是管理员阿姨为大家准备的游玩项目,同桌商量选好项目后,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将算式写在练习卡右边的横线上。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2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平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确定位置》: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

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习: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4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DD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闯关”中内化

闯关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对课堂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德育渗透与运用新知相结合

师: “下课离开教室的时候,我最后一个走,听课老师也不能第一个走。那应该谁先离开呢?真棒!跟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挥挥手说再见吧!这一环节既巩固应用了所学新知,又渗透了文明礼貌的德育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22页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加减法,也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本节课的学习也是为了后面进一步学习乘法做铺垫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教学准备:准备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生准备20根小棒。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里、认知规律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准备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欢乐牧场好吗?出示例1图片,提问:(1)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

(2)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出示例1图

提问:大家看一看横放的小棒是一组一组放的,大家看看每组有几根?一共多少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试一试”出示例2图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2)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3图(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四、小结、布置作业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说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我校数学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存在两个学习误区:1、渴求实践,排斥理论。这种轻视、讨厌、逃避、拒绝理论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2、强于接受,弱于研究。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被老师“灌输”和“填充”,对研究型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而这对于培养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十分不利。

六、说教法学法:

1、理论解析法:由教师运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初步感受理论的价值。

2、案例分析法:理论必须用起来,学生才会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案例分析,为实践与理论之间架设起了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把理论逐渐内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

3、问题研讨法: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运用问题研讨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4、课外延伸,拓展学习时空。

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布置课后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我想,课堂学习时间的结束不代表学生学习活动的停止,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生成智慧,增强素质,体会那种由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八、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①加法算式

2+2+2=6

乘法算式:2×3=6读作2乘3

表示3个2相加

2表示相同的加数是2,

3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个。

②加法算式

3+3+3+3=12

乘法算式:3×4=12读作3乘4

表示4个3相加

3表示相同的加数是3,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个。

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9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青 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 窗2《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 初步认识》、本册第一、三单元《表 内乘法》和本单元信息窗1《用2~5的 乘法口诀求商》基础上学习的。同时 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第八单元《有 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利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 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用6~9的乘法 口诀正确求商 。

教学难点:

用6~9的乘法 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

说课流程:

一、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主要 还是形象思维,他们乐于 探究,渴望交流和教师的 称赞,他们经历了一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乘法的初 步认识》,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第三单元《表内 乘法》、第四单元《除法 的初步认识》和本单元第 一课时信息窗1的学习过 程。初步掌握了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 求商,从方法上来讲,学 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 这要建立在学生对乘法熟 练掌握的基础上。另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一个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对该类问题的熟练解决也 是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

二、说模式

1、合作,就是要切磋学 问,交流疑问,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2、探究,则是要求质 疑问难,深入研究 并解决问题。

3、自主,即主动,要主动 地在数学实践中丰富数 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三、说设计

1、前置学习:比比谁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通过知识的迁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标本是什么 吗?咱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 来制作标本吧。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着把你提出的数学问题解决出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发现数学信息,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语文数学学科的联系,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听、说的能力,同时训练学 生从活动中获取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

4、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42朵花能做7件标本,做一件标本需要几朵花?

小组交流汇报 独立解决

42÷6= 42÷7=

我们的方法是_________口诀:六七四十二

小结: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

小结:一句口诀可以求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根据情景图,小组合 作,提出问题并解决。

56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56÷8=7(件) 交流自己的想法。

72片叶子可以做几件标本?

72 ÷ 9=8 (件)使学生感受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放”的形式,经过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方法。

5、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第一关 我是小法官

设计意图:这道是基础题,为了加强学生对新知 识的理解 。

第二关 看谁算得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四道 算式 。

第三关 我最棒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 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回顾整理 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思考,自主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总结和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的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陈红霞,来自于xxx仙女二小,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 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 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 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 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 竖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 7×5=35(块)

3. 全班交流。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闫绪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第四单元《分桃子》。

经过教学实践和网络教研,我对本节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正式开始学习除法的意义之前进行教学的。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下一步学习除法,打下充分的认知基础。教材设置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动,将平均分的意义渗透于活动中,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义,具备较好的读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对于平均分也有一定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

在初稿中,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经过与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探讨,认为在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所以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目标:能借助学具或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团队精神,并且在交流中学会表达和倾听。

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对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处理

我曾经想把“分骨头”改成“18个骨头,每只小狗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狗?”突出另一种分法。但是经过研讨以及对《课标》相关部分的学习,我意识到教材实际上将平均分的几种情况渗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材要传达的信息。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编排。在练习中,增加了问题拓展、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开放性的问题。

平均分的今后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初步认识“平均分”,体会小数目平均分的过程。

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分不完的现象体验较少,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体验“分不完,有剩余”的平均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着以上原则,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卡通形象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小鹿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随着动听的《生日快乐》的音乐,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紧接着画面出示参加生日聚会的小动物和一大堆好吃的东西,好吃的应该分给谁,怎么分,分一分的问题自然提出。

论坛中有老师提出这个情境过于老套,建议换一些新颖的情境。但是经过考虑,我还是保留了最初的设计。我认为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还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情境,另外,这个情境与接下来“分桃子”的环节比较统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学生两人讨论,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感受“随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确“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二层次:利用“分小鱼”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用小棒代替小鱼进行活动,分好后,小组表演“分小鱼”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同时,侧重学生体会小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层次:利用“分骨头”的情境,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在此环节中,鼓励学生脱离学具,独立完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实际授课中,第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就超出了预设,孩子们直接选择了把8个桃子分成4和4,对其他“随意分”的分法产生了犹豫。经过和网友们的讨论,我意识到,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反应,恰恰是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已经获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教师应该预设到学生的反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所以在本节课的详案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为什么不敢说?学生可能说觉得这种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着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分法?为什么说这种分法公平?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巩固实践,拓展延伸

此环节在前期设计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习题进行设计的。在有余数的那道题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剩下的一个不能再分了?”“如果每个人再分到一个气球,至少还要拿来几个气球?”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分不完、有剩余”这种情况的理解,突破难点。

进过研讨,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我将“”分铅笔“一题增加了一问,让学生将“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还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题,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纸代替蛋糕,将一个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经过本次网络教研,我收获很多。对于本节课来说,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进行设计。对我自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众多老师和网友的帮助,我会将教研进行到底。

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

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

(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总结、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下载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剪一剪 教案

    《剪一剪》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

    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统计 教案1

    《统计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学地位: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它在整个计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 正弦定理说课稿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说课稿 卢龙县木井中学 贺永辉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卢龙县木井中学数学教师贺永辉,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人教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共5篇)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