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思的说课稿
秋思的说课稿【精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思的说课稿【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凄婉的背景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组枫叶落叶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很快的走进了作者的心田。而将思乡的情怀,思乡的诗句,由古至今通过PPT演示娓娓道来,仿佛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悟千古思乡情。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希望我的古诗教学课堂上学生会闪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第二篇:《秋思》说课稿 小麦
《秋思》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六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秋思》。
一、说教材:《秋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思乡情,而《秋思》是诗人张籍借助给家人写信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二、说学情:根据对教材地位和内容的分析以及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读懂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集有关张籍的资料及有关秋天思乡的古诗。课时:1课时
三、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教学法。
四、说学法: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方法,本课通过个别朗读、师范读、分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感悟文本,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思、以读悟情的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为了突破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说自己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枫桥夜泊》,本环节意在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并且为本诗的理解及拓展部分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新诗
借助学生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枫桥夜泊》,点拨:古人对“秋”别有一番风味,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由此引入课题并提出疑问,在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季节呢?引发学生思考。
由通俗易懂的古诗引入,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中来。顺势板课题,生理解课题,通过解题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这时出示诗人的背景资料,通过知诗人对了解诗意有辅助的作用。
(三)读诗、解诗、悟情
在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来理解本诗。
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这时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自己与教师读的不同之处,试着再次试读,读准字音。
在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读几遍之后,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上节课《泊船瓜洲》的学习,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不难理解。趁热打铁,整首诗没有一个“思”字,从哪看出诗人思念家乡?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抓住“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重点点拨“见”“恐”字,启发提问:秋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诗人见到了什么?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那么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心里涌起的千愁万绪,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的话,而一时间也不知从何说起,引导学生想象,通过对诗人背景的了解知道他离家十年,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妻子、小孩,肯定有许多的话要说,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诗中,感受诗人对亲人无比的思念之情,在这个基础上带着对古诗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读,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感受。
顺势点拨“复恐”二字,这是心理的描写,而正是这种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老师补充资料:其实张籍已经多次请辞回家乡,但官府一直没答应。启发学生感受诗人这么多年在外不能回家,对妻子的愧疚、对小孩及父母的牵挂、担心,每当节日看到一家团圆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许多的话还想要说,引导学生说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带着理解再朗读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慢慢的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里。
趁热打铁,再启发,送信的人就要赶路的,他还想说些什么呢?老师再补充资料:张籍自幼家境贫寒,又患有眼疾,差点失明,他带这病痛一人漂泊在异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再带着理解朗读,对诗人的思乡情更深,在经历了这样的品读之后,相信学生对于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更加深入。
(四)拓展延伸环节
再创设情景,师吟唱,学生跟着唱,我想韵律更能带动学生进入到诗境当中。此时,让他们带着对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再次朗读古诗,会有更深的感受,并尝试背诵。通过以上几个环节设计,能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五)布置作业
为了延伸学生的想象及提高写作水平,这个环节设计了小练笔:把《秋思》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思念家乡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篇:天净沙 秋思 说课稿
《天净沙 秋思》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用9个意象描绘出萧瑟的秋景,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之思,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所以,学习该课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元曲这种艺术形式,还能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秋思”之感。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及曲中出现的意象,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拥有对古代诗歌作品的感悟力。依据:对于古代诗歌,能够熟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体会曲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作曲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体会本曲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
(对教材的把握是能够上好课的关键,然而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说学情
《天净沙 秋思》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的元曲,所以对于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现在的学生没有古人的离乡漂泊的经历,所以较难体会到那种思乡的愁绪,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
(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我对教法有以下设想)
三、说教法
诵读法、问答法
依据: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读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渐渐体会到诗词中景物所包含的感情,并在读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试图体会作曲者的秋思、愁思、乡思。
(说完了教法,我想来谈谈学法,学生的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是教学的核心)
四、说学法
诵读法、探究法、联想法
依据: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秋思”这个话题(联系课文)进行讨论,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本曲。
(下面是我说课的重点,说教学程序)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是个很关键的步骤,我想通过配乐朗读,学生朗读和默读以及讨论学生读后的感受来开展我的教学活动。
依据:在阅读与交流中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作者情绪之凄美。并明白曲中的情景交融以及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一)导入
配乐朗诵(利用多媒体),读后简单介绍关于元曲和马致远的生平。
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前人论曲,无不推崇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二)自主分析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再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本曲的内容。本曲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都请同学们用勾画出来,我们接下来还会一起讨论分析。(教学重点)
(三)感受意境
1、全班思考讨论:请同学们再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 从画面中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思考: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什么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体现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四)课外拓展
对比阅读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这就是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下面是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本课应以景与情的交融为重点来设计,表达出“断肠人”的秋思、愁思、乡思。)
六、说板书设计
近景:枯藤 老树 昏鸦
中景:小桥 流水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远景:古道 西风 瘦马
情景交融 哀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一份简单而不简约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并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并默写《天净沙
秋思》
2、搜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词,并交流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3、读了这么多关于古人对秋天的感悟,你又是怎样认识秋天的呢?写写你的想法。(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1、识记能帮助学生增加古典知识的积累。
2、古人对于秋天有不同的认识,有悲秋的也有赞秋的,在搜集过程中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3、自由发散,学生对秋天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说课人:康平二中 王光宇
一、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2、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三、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环节
(一)激趣导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喜欢古典诗歌吗?最喜欢哪首?哪句?背一背。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不同时期,它又不同的形式在盛行,我们知道,在唐代,最盛行诗,后来又在诗的基础上,出现了另一形式,就是词,并在宋代盛行,到了元代,在唐诗宋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曲,并达到了鼎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元曲中的经典之作。
环节
(二)创设意境,初步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预习,介绍作者马致远,并初读这首小令。明确整首小令的感情基调,然后配乐朗读。
环节
(三)品析意象,理解体会。
用PPT展示问题,让学生抓住一组意象,来描绘画面,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借机点明“列锦“写法,教师仿写一首,让学生对比,体会作品凝炼的语言。重点解释“断肠”一词,让学生深入理解主旨。
环节
(四)创设意境,深入体会。在这一环节中,PPT展示马致远的经历,体会其内心的愁苦,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播放演唱版的《天净沙.秋思》,闭目倾听,走入作者内心。
环节
(五)转换角色,进行练笔。
让学生以“看到眼前景物,我思绪万千.....”开头,写一写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环节
(六)总结主题及写法 环节
(七)布置作业
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加深对整首小令的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重在突出重点,用简明的文字,体现出这首小令的主题,写法。
第五篇: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毕京京 纪家春华中心学校
《渔家傲.秋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渔家傲.秋思》,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渔家傲.秋思》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课中的一首宋词,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范仲淹的思家及壮志难酬的情怀并背诵本词。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范仲淹其人其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把握词文感情基调;结合具体词句,揣摩词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范仲淹借描述景物来抒发的忧国思家的情感。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具体词句,揣摩词文情感。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范仲淹借描述景物来抒发的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词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法——熟悉内容,感受情感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5、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三、说学生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和积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词有一个初步了解,对词的内容也有了自己的感悟的能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点拨法,充分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学生的素质及基本功的参差不齐,还需要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明确。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
采用情景设置,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在词的风格上设下悬念。
2、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环节二中我通过播放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全班理解性的齐读等方式初步感知词意、词情。
3、品。同学们通过讨论及合作的方法对上片进行通译,并思考写了哪些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抒了什么情?上阕的写景和下阕的抒情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引导得出本词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壮志难酬之情。)
4、背诵
检查学生对于这首词的接受情况。
5、作业
让学生通过对其他词的对比来感受每首词的不同风格。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我设计的板书会让学生对词的内容及情感有清晰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词的脉络。以上,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