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大计课件和100分答案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中央的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围绕依法治国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三个文件:一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二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三是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这三个文件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体,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认为这三个文件的关系是,公报是《决定》的纲,集中了《决定》的要点、亮点,决定是核心,是本体,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说明是对《决定》最为权威的注释。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别加以介绍。
第一,《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决定》的要点。
第三,为什么必须依靠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一共分为三大板块,其中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了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了第二板块。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
(一)第一板块的主要要点
在第一板块当中决定从总体上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其中第一部分,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总论的导言部分和第一部分是最为重要,是从总体上对整个决定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第一,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决定》中明确的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段话集中体现了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二,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决定》当中明确的指出全面推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段文字集中的表达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第三,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在《决定》中讲到的基本原则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可以把它归纳为“一条道路、两个实现、三个统一、四个维护”。也就是在《决定》中对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包括这四个部分。
“一条道路”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提法在整个《决定》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对于这一点在《决定》的后边也做了一个解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具体讲到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一个原则”是“两个实现”。在《决定》当中表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其中两个实现,一个是实现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这两个实现,依法治国要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个统一”。在《决定》中讲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也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这三个做到有机的统一,我们把它简称为“三个统一”。
“四个维护”。在《决定》中表述: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其中分别讲到了“四个维护”。
这些内容,就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把它概括为“一条道路,两个实现,三个统一,四个维护”。
第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以把它概括为两个建设,一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决定》当中还有进一步的解释,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就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依靠和利用这个总抓手来贯彻实施依法治国。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一个高度的概括,把它概括为两个建设。紧接着又对这个总目标做了一个进一步的具体的阐述,具体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接着讲到要形成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是指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整的党内法规体系。这就是在《决定》中对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有一个高度的概括,就是两个建设。还有一个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明,其中包括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从制度层面的概括。再有就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进行概括。最后又把它集中归纳为形成五大体系。坚持依法治国还强调“三个依法治国推进”,也就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当中,还提出了三个依法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依法推进”,要做到三方面共同的推进。
此外在关于总目标的表述中还提到了有“三个法治建设”,就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法治建设”。在总目标当中,还有一个提法叫“四个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总目标当中还有一个表述就是两个促进,具体说就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说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当中,除了前面的“高度概括”、“两个建设”以外,下面还有“五大体系”、“三个依法推进”、“三个法治建设”、“四个实现”和“两个促进”。这一些内容都是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下,体现了总目标的具体的内容。第五,实现
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原则。在《决定》当中提到了五个原则,或者叫“五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是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原则。
第六,强调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第一板块中,做了这样具体的表述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的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关于这个问题,在《决定》的第七部分又做了一个全面的具体的展开,后面再做介绍。
第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在《决定》中强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些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可以概括为六大任务。这六大任务在《决定》的后面分别进行了展开和进一步的阐述。
(二)第二板块的主要要点
第二板块当中包括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了论述和部署。
第一,也就是说在第二部分,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在这个部分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四个方面展开。
第二,也就是说第三部分,是介绍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其中,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进行的展开。
第三,也就是《决定》的第四部分,讲的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所以在这一部分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展开。
第四,也就是《决定》的第五部分,介绍的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在这一部分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护和化解纠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展开。以上是简单的介绍了第二板块的主要内容。
(三)第三板块的主要要点
第三板块是由《决定》的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组成的,其中有这样一些要点。
第一,也就是在第六部分,是加强法治工作建设。其中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的展开。
第二,《决定》的第七部分,就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在这部分中,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快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七个方面进行了展开。
以上是我国讲的第一部分,就是《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决定》的要点
本文就《决定》中,几个比较重要的要点做一些介绍。
(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决定》通篇贯穿着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在第一部分刚才介绍当中已经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下面把第一和第七部分结合起来,概括的介绍其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依法治国基本原则中的“三个统一”。刚才介绍了这“三个统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也强调,实现这个总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来实现。
第三,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原则中有“五个必须坚持”,在“五个必须坚持”中的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的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要坚持党的领导。通过以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决定》当中,对于党的领导问题,坚持党的领导,是多次反复强调的。
第五,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前面也讲到在《决定》当中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这段话含着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决定》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了“三个统一”。
第一,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第二,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第三,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这就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的“三个统一”。
在《决定》当中还提出了“四个善于”。
第一个“善于”是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第二个“善于”是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第三个“善于”是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第四个“善于”是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三个统一”和“四个善于”都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的具体要求。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在依法治国当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第六,要建设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主要集中在《决定》的第七部分来展开。是从七个方面展开的,即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现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这样七个方面来展开的。第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在《决定》中也谈到了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就讲清了关于党和治党的关系,治国治军和治党的关系以及党的建设和法治的关系。另外在决定中也谈到要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党本身也要坚持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来开展他的活动。
在《决定》中还具体的讲到了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力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这段文字表述当中,强调的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以及任何人都要尊重执行宪法受到宪法的约束、监督。这点来讲,也包括对于我们党对于我们国家的领导,对于我们的政府应该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因为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也包括这些各种政党、社会团体,所以这个方面也做了很明确的阐述。在《决定》中还提到了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当然这条也对我们的党,对我们的执政党,对我们的领导都是应该适用的。在加强党的领导部分。
第八,党担负着领导法治建设和依法加强自身建设的双重重任。国家、政党、军队都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依法治国广义而言应该包括依法治政,依法治党,依法治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理解依法治国的时候,应该做比较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在《决定》当中具体的提出要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我认为这实质上也是强调要依法治党,换言之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应然是依法治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形式。在《决定》中也反复强调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里头辩证关系是非常清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强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整个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必须做妥善的处理。如果不能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实施。
(二)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在我们这个《决定》中,从社会各界来讲,普遍反映一个很突出的亮点,就是突出强调了宪法的作用。在这次《决定》当中,对这些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且突出强调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这些提法在国内,在党的正式文件当中应该说是首次提出的,而且提的高度是非常高的。我们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来讲,要做一个充分的理解。首先在介绍这些基本的要点,在这个问题上,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当中,在《决定》中,讲到五个要点。
第一,《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这也就是我们讲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法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法。
第二,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个提法是非常明确的突出了宪法的主导作用和它的主导地位,也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当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亮点。
第三,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把宪法的审查问题,宪法的监督问题提到了日程。关于违宪的监督检察问题,以前在学术界社会上存在很大争议,现在《决定》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意味着我们将来要逐步的实现很好的体现宪法的权威,要很好的利用宪法来规范我们各方面的活动和行为。
第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这个提法也是比较新的。对社会的各界,各个民事主体都是适用的,也就是在法治建设当中,立法也要按照宪法的精神来进行。
第五,就是切实加强宪法监督。在《决定》中,对于切实加强宪法监督,有一些很具体的措施。
①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机制,这就重申了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要履行宪法监督职能,要做好这项工作。
②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③加强备案审查制度,把所有规范性的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自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的。对于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来讲要加强在宪法监督之下的备案审查制度。
④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今后凡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个制度的提出应该是新建的,有待于今后来具体的实施。这些做法本身措施本身都是为了提高宪法的权威性。
⑤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要使全国人民都了解尊重和崇尚宪法。
⑥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全民当中进行普宪的教育,使大家提高宪法意识。
(三)完善立法体制
在依法治国当中,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立法是首当其冲的,只有立法以后我们才有法可依。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决定》中,也具体的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方面。
第一,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这仍然体现的是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问题。
第二,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我们立法机关,特别是全国人大的立法的机制和体制。
第三,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众所周知,全国人大已经在立法方面有一些专门委员会,也有一些工作委员会,在这些原有的工作机制上,要增加设置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要进一步体现相关的立法的透明度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度。
第四,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决定》中也讲到了,目前我国在立法问题上现实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一些错误的倾向,包括部门利益化、地方保护主义、对于立法工作的干扰和影响等等。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决定》提出了这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性是很强的,对于我们依法行政、依法立法,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五,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制度。我认为第三方评估就是要在我们立法部门和受委托的立法机构的基础上,再引入第三方,它不是立法机构,也不是直接受托立法的机构,是来自社会,跟这两个机构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就能够站在更超脱、更公正的立场来评价和衡量有关的立法。对我们提出的立法草案进行评价,进行分析和批评,使它进一步更完善,所以这一新的制度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加强法律解释工作。也就是解释立法。从现实来看,我们国家虽然有立法法,也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国家在立法的法律解释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由于我们法律解释工作存在的差距,所以在我们国家大量是依靠司法解释,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它不能代表、代替立法部门的法律解释。所以这两者是不可替代,现在就是针对存在的这些不足,提出了要加强法律解释,主要是针对的立法解释。当然作为司法解释也可以理解为是法律解释的另一个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其中,探索委托第三方探索起草法律法规草案,这个做法是比较新的,因为我国现行的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来进行的,现在探索委托第三方这是一个新的创新和探索。这也是社会各界过去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现在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了一个探索的方案,是值得很好的探索和实验的。
第八,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这个机制现在也是讲要探索建立,其中,要增强科学立法,增强科学立法的科学性,要强调吸收各界的宝贵的意见进行反复的论证。
第九,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这个是讲到了具体的立法程序上的问题。对于立法程序,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特别讲到了对于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反响,大家对于这些还是持一个非常积极的支持态度,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积极意义的试探做法,是值得推广的。
第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对于我们国家现在立法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领域,《决定》中对特殊的重点领域有非常具体的介绍和阐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营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其中,一方面是呼应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法治的层面进一步做了展开。这段表述当中,围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样一个核心内容,也就是现在进行的是市场经济,针对市场经济就要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段文字中,多处出现了产权、财产权等字眼。这些讲的是产权和财产权,也就是通常讲的私权,那么在加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方面,要想进一步的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核心是围绕着产权,特别是财产权。
《决定》进一步强调说“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撰《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法治保障。”在这段文字中,仍然是围绕着产权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在内的这样一个核心,并且明确提出了要编撰《民法典》,这些在私法领域中,都是今后面临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建设。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这个任务也是非常繁重和重要的。在《决定》当中明确的指出,政府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所以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所以说在《决定》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具体来讲也提出了很多要点。
第一,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做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第二,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第三,推进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四,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第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等等,总之就是加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第六,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第七,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第八,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管。
第九,完善审计制度。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加强法治政府的建设,更好的使我们的政府能够依法行政。
(五)提高司法公信力
为了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全会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追究责任制度,这是针对领导干部。
再有就是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制度,这是针对的行政机关的。另外是,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实际上,《决定》中的内容是非常多,上述内容只是很简要的介绍了一下。实际上,要做到这些,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和努力的。很明显这些内容既是很重要的,很多也是《决定》中非常突出的亮点。
三、为什么必须依靠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什么必须依靠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从个人的学习体会出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的进步。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实际上皇帝的统治就是所谓的人治,皇帝一人高高在上,他说了算,那是典型的人治。由于封建社会的存在和影响,所以人治的影响在一些国家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过来的这些国家。作为中国来讲,应该说封建社会有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所以封建的东西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在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来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比如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79年开始,国内的学者就开始探讨依法治国的问题,从这种探讨到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决议》当中以党的决议的形式第一次出现了依法治国的提法。1997年9月份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具体讲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五大的《决议》中,应该对依法治国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具体的阐述。党的十六大就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高度,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建设的思想。
从这些回顾中,可以看到,我们讲依法治国并不是偶然的,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结果。从人类历史上来讲,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我们国内来讲,开始注意研究依法治国到最后写进了党的《决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在党的全体代表大会上专题来研究依法治国,这是在法治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人治是按一个人的意志办事,而法治是多数人自治;人治通常强调的是事后立规行事,而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规规则办事。总而言之,法治是可以代表多数人民的利益的;而人治,往往可能集中体现的是少数个别人的意志。所以,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很大进步。从现实来讲,现在强调加强依法治国也是一个在法治建设当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同时,逐渐将我们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的提出了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依靠法治,特别是要依靠法治来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所以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治。
第三,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法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提出的这个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想真正的落实这一战略,使我们中国能够持续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必须依靠法治。
第四,治腐、反腐、防腐必须依靠法治。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针对这个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务扩大为财务和其他财产性利益”。从这段话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加强依法治国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治腐、反腐、防腐的问题,也要必须依靠法治。
第五,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法治。现在我们正在致力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创新争取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实现中国梦,必须也需要依靠法治。
第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因此要想真正的实现依法治国,任重道远,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任务也是艰巨的。所以更需要全国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更好的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奋勇前进。
第二篇:依法治国 保障国计民生答案100分与课件
一、看清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新要求
关于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新要求,也就是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国际大背景、国内大环境。现在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和大环境是什么?
(一)坚持四条原则正确认识形势
怎样正确认识形势,现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形势,要坚持四条原则。
第一,坚持辩证法,防止片面性。总书记讲,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成绩,还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倒退;既要看到真善美,还要看到假恶丑;既要看到我们有最美的教师、最美的警察、最美的村官等时代先锋、优秀模范人物,还要看到没有最黑只有更黑,没有更贪只有更贪。总体来讲,坚持辩证法,防止片面性,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尤其是对毛泽东时代,对计划经济,不要否定一切;对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不要肯定一切,两者都要两点论、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打着歌颂改革开放的旗号,否定毛泽东时代,否定计划经济,我们不要上当。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毛泽东时代和计划经济给我们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上、物质上、思想上的基础准备,不能否定。总书记讲,如果全盘否定毛主席,就要天下大乱。总书记还讲,红色基因代代传。天安门广场已经唱了两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去年国庆的时候一次,今年9月份一次)。前年,习近平访问古巴,唱了一首歌,什么歌?《东方红》。所以,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红色基因代代传。
第二,不丢老祖宗,又要新发展。我们共产党的老祖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主要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不能丢,同时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就叫“不丢老祖宗、又要新发展”。
第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八个字是孟夫子讲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的警示都是这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者讲生于忧患,失败是成功之母;反过来,死于安乐,成功是失败之父。中国共产党90多年了,我们掌握政权以前,国内外敌人、国民党反动派想把我们“骂杀”或“棒杀”,骂我们是土匪,蒋介石对我们围剿。我们生于忧患,转危为安,百折不挠,兴旺发展。今天我们新中国成立整整65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要高度警惕死于安乐。“反对四风”就是防止死于安乐。总书记讲,要防微杜渐,不要温水煮青蛙。什么叫温水煮青蛙?死于安乐,和平演变。
第四,观点可以不同,事实只有一个。观点可以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只有一个,可以讲不同的观点,但是必须尊重事实,不能歪曲,更不能捏造。有的领导、专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包括对党史、对国史,“歪嘴和尚念经”。这就不是观点和学术研究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政治品格、职业道德乃至人格的问题。你不喜欢毛泽东可以,你不喜欢毛泽东思想也可以,你不喜欢周恩来总理也可以,你不喜欢计划经济都可以,但是你不要造谣,你不要捏造事实。
大家要记住八个字:“独立思考,识别是非”。对领导、对专家,可以相信,不要迷信;可以服从,不要盲从。相信不是迷信;服从不是盲从。一定要独立思考、识别是非。现在我们的媒体很发达,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很发达,同时鱼龙混杂,真的假的,乱七八糟的、颠三倒四的什么都有。你怎么识别,大浪淘沙。这是一杯茶,我喜欢喝茶,味道好极了,这是我的观点。老李不喜欢喝茶,喜欢喝咖啡,可以。老赵喜欢喝牛奶,可以。老孙喜欢喝矿泉水,可以。观点可以不同,爱好可以不同。但是,不能因为你们不喜欢喝茶,你们就老说我杯子里不是茶,而是牛奶、咖啡、矿泉水。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现在问题是,我们有的领导、有的专家就是这样,有的还是所谓的“权威”。所以我们认识形势,一定要注意这四个原则。
(二)“开局良好、形势喜人”与“内忧外患,形势逼人”
按照这四个原则讲形势。总的来说,十八大以来,将近两年,我们的形势是十六个字。
前8个字:“开局良好、形势喜人”。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党中央开展一系列工作,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方面,大快人心。反对“四风”,要害的问题是什么?天下归心,这个是要害的问题、核心的问题。1948年国民党垮台的前夕,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赶快收拾人心》。文章登了,但是国民党没有那么做,结果国民党越来越失去人心,最后丢了江山。十八大以前,2012年,我们有省级报纸也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也叫《赶快收拾人心》。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收拾人心,反对“四风”,实质的、核心的问题是群众路线的问题、生命线的问题、收拾人心的问题,“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反腐败的问题,打老虎的问题。该不该打?该打,还要打。顺口溜“老虎打不尽,歪风吹又生,抓了***,还有后来人”。王岐山讲这是新的开端。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得提防大老虎们联手反扑。
当然,我们输不起、我们松不得、我们等不及。请大家回想一下,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当选总书记以后,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亮相。全世界现场直播讲了十分钟多一点的话,评价非常高。现在看,我当时理解还不深,现在理解越来越深了。他说,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承载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现在看,我当时理解还不深,我们等不及了,腐败在向我们进攻,我们必须自卫反击,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叫等不及。王岐山这次讲“输不起”,这一次“八项规定”也好、反对“四风”也好、依法治国也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也好,我们输不起了,什么意思?以前我们输过,输了不只一次。我们原来贪污800元开除党籍,后来2000元,现在规定5000元就可以开除党籍,贪污受贿10万元以上,最高可以处以死刑。我们执行了吗?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这一次必须纠正。这一场斗争我们输不起,如果我们这一次再输了,我们共产党还能存在吗?还能执政吗?恐怕就名存实亡,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老百姓的等待不是无限期的。等不及、输不起,怎么办?松不得,不能松。有人说,太严了。是不是太严了?总书记讲,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我们松不得,一旦反弹,不得了。想想我们反弹了多少回,十五大抓得好,第三年反弹;十六大再抓,第三年又反弹;十七大还抓,第三年还反弹;十八大又抓。有的人说,别着急,咱们裤腰带紧一紧,肯定要不了三年又反弹。行吗?不行啊,这一次是不能反弹,开弓没有回头箭。同志们,就这个形势,所以等不及、输不起、松不得。但是,这将近两年的时间开局良好、形势喜人、天下归心、大得人心。
还有8个字,“内忧外患,形势逼人”,既要看到形势喜人,还要看到我们既有内忧、又有外患。
总书记的头脑非常清晰,把问题看得非常深透。9月30日国庆招待会,他说,“过去,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铸就了我们共和国的辉煌。今天,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大的辉煌。”有些风险我们可以预见,有些风险我们是难以预见的,而且是各种风险。总书记讲,“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党不能骄傲自满,国家不能骄傲自满,领导层不能骄傲自满,人民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慎终追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书记10月8日又讲,“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
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现实的问题,我们还能执政多少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执政党连续执政没有一个执政党超过75年。苏联国家74年(1917年到199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72年,拉丁美洲第一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72年,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这就是个怪圈。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50年代就说了,中国共产党垮台,第一代不可能,第二代没希望、第三代差不多、第四代完蛋了。一代25年。我们老百姓说富不过三代,又是75年,这是个魔咒。我们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吗?对。但是这是目标,承诺、宣言、蓝图,不等于现实。能不能改变这个魔咒,能不能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都是问号,不是句号。总书记反复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苦口婆心,用心良苦。我们现在是一条道路两种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好了,光明;走错了,翻车。所以,总书记又讲,“我们国家无论是在体制、制度上,还是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我们搞得好,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如果搞不好,苏联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同志们,总书记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了,我们该警醒了吧。我们要小心上当,被人捧杀。有人鼓吹“我们的GDP今年就要超过美国了,就要跟美国平起平坐了”。这叫什么?GDP陷阱。我们这30多年,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有意无意地给我们设计了一个“GDP陷阱”,我们一只脚进去了。所以,《人民日报》大声疾呼:尽快走出“GDP陷阱”还来得及,否则两只脚都下去。GDP是必要的,但GDP不是万能的,GDP不等于综合国力,GDP不等于老百姓的收入,GDP挂帅是错误的,“GDP陷阱”是危险的。这才是我们对待GDP全面的辩证的态度。讲一个数字大家就明白了,这些年我们GDP创造的财富60%流向外资、跨国公司的汽车领域。前几年我们的口号是用我们的市场换外国的技术,大量的合资。现在呢,我们的汽车市场被人家占了,人家的技术给我们了吗?60%的财富被人家拿走了。即使我们的GDP超过美国又怎么样?咱们以史为鉴。1894年,120年以前,甲午战争时,我们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我们的北洋舰队曾经亚洲第一!结果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丧权辱国!9倍的GDP有什么用啊?所以我们尽快走出“GDP陷阱”,不要被人捧杀了。
外患呢?看看我们的周边环境,看看国际局势。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是天下从来没太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明年结束70年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开打呢?去年俄罗斯的专家课题组发表了报告,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10年内爆发。当然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但是,居安思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宁可有备无战,不要有战无备。所以,总的认识形势16个字,“开局良好,形势喜人;内忧外患,形势逼人”。
所以,总的认识形势16个字,“开局良好,形势喜人,内忧外患,形势逼人”。
(三)世情、国情、党情、官情、社情、民情
讲形势要讲“六情”:世情、国情、党情、官情、社情、民情。
——世情。简而言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们要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对于外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要存在幻想。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中唱道: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我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朋友来了我们好酒好肉;豺狼来了,那就要用猎枪了。心里要有数,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是自己人。看看我们的周边环境,不如50年代了,不如毛泽东时代了,内忧外患,风云变幻。
——国情。有喜有忧,喜忧参半,要知耻后勇。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国会发表演说讲,尽管韩国的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但是仍然处在危机之中。这就叫知耻后勇。我们呢?也必须知耻后勇。稳中求进是对的,但还要讲讲内忧外患,讲讲我们潜在的经济风险和危机。《人民日报》讲得好,八个字:少讲成绩,多讲问题。
——党情。我们党的情况,一进一退,有进步有退步,怎么办?要廉政、勤政。什么是进步?我们原是地下党,现在是执政党,这是进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原来50多个党员,现在8600多万,这是多大的进步啊!什么退步了?我们党员的质量退步了,我们的党风退步了,我们党的威信退步了。所以,要收拾人心。邓小平都讲了,要努力恢复到50年代最好时期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说明现在不如50年代,那就是退步了。正视问题,不丢人,有问题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要不承认问题反而丢人,那叫欲盖弥彰。
要廉政勤政,把廉政放在第一位,尤其是现在,廉政与勤政两者相比,廉政更重要,当然勤政也不能丢。腐败现在是我们的万恶之源。不要把腐败仅仅看成经济问题。还有看不见、摸不着、危害更大的一种腐败。是什么?良心、价值观、灵魂的腐败。所以,《光明日报》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标题就叫《警惕灵魂腐败》。这个危害更大,治理起来更难。我们人眼珠应该是黑的,心应该是红的,可是现在有些人颠倒了,眼珠红了、心变黑了,灵魂腐败了。这不是退步了吗?我们不该警醒吗?
——社情。一安一乱,一方面大局安定,另外一方面乱象丛生。怎么办?要依法治吏。前面说到我既有信心、又有担心。担心有些“歪嘴和尚是把经念歪了”。依法治国治什么?依法治国是治吏,不是治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毛泽东讲了这个话,总书记也讲过。我们现在有些贪官、有些奸商根本不讲礼义廉耻,已经到不要脸的程度了。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或者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讲党性修养、改造世界观、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等,为什么?把天使那一半发扬光大,越多越好;把野兽那一半改造、压制、取消。没有天使那一半,那不就是野兽呢?所以我讲三句话,第一,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什么是先进性?战争年代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现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总书记有句名言,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什么叫天职?天职就是与生俱来的职责。你只要入党了,你就得为人民服务,否则就不要入。母鸡就得下蛋,猫头鹰就得抓老鼠,这就是天职。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民币服务。一字之差,差
十万八千里不止。总书记还有话,说“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你可以发财,那你辞官经商,但是你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那不行。所以要依法治吏。总书记在四中全会上引用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请注意还有一句名言,“老百姓犯法好比污染了水流,官员犯法污染的是水源”。所以,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吏、治官,不是治老百姓。我们回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多少个朝代、多少个皇上,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三部曲,开国几代,官清民安;过上十几年、几十年,官赃民乱;到最后,官逼民反,改朝换代。然后又来了官清民安、官赃民乱、官逼民反。毛泽东当年怎么讲,我们共产党井冈山、山大王、落草为寇,蒋介石骂我们是“毛匪”骂我们是“共匪”,没错,我们就是山大王,蒋介石把我们逼上梁山井冈山,但是我们是革命的山大王,是马克思主义的山大王。
——官情。一清一赃。有清官、有赃官,要任人唯贤。说老实话,腐败古已有之,今后还会有;中国有,外国有,和人类社会是伴生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腐败压制倒、反对倒、打击倒、惩戒到最底层。老百姓看得很清楚,说毛泽东时代清官很多、贪官很少。发现一个收拾一个,该杀就杀。1952年我们立即执行42个,死缓9个。名气最大的、功劳最大的、地位最高的是刘青山、张子善。我们常说杀了两个人管了几十年,实际上不是两个人而是42个,这才换来30年的政通人和、清平世界。所以邓小平讲,总书记这一次又讲,我们的主要倾向是软、松,而不是严过头的问题。老百姓又讲,现在清官太少、贪官太多。怎么办?要任人唯贤。应该要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宁那样的人,所以中央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首先要看德。缺德的,本事再大不能用。德才兼备,兴国利民。有德无才,那是误国误民。德才兼备是正能量,有德无才是零能量,缺德歪才祸国殃民是负能量。10月8日,总书记讲了四个字:“树倒根存”。他是讲“四风”问题。封建专制统治两千多年,这根大树根深蒂固。人治、专制、封建这棵大树,还没有全倒。在现实生活中,人治的影子不难发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谈何容易,任重道远。所以,王岐山同志讲,治病树、拔烂树。我认为还得再加三个字“挖烂根”,否则“抓了***,还有后来人”。要治本,连根拔。不要像割韭菜一样,树倒根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三尺非一日之暖,破冰三尺非一日之功”。什么叫任重道远、什么叫攻坚克难。融冰三尺我们做到了吗?开始做。破冰三尺呢?早着呢、远着呢,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的责任、我们的担当。
——民情。一歌一怨,要安居乐业。一方面歌舞升平,另一方面怨声载道。不要老听歌舞升平,也要听怨声载道。怎么办?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天下太平了。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好啊,全世界恐怕找不到第二个。
可是现在呢?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养老难,不止三座大山。我们对不起老百姓,老百姓把我们送进了中南海,打下了江山。现在难的地方往往还都是革命老区,你说老百姓心里怎么想?当年我们舍家抛子,掩护你们、支援你们,你们得了江山,当了官了,发了财了,把我们忘了,不管我们了。现在许多事情我们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的GDP哪去了?我们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的财政收入哪去了?与印度相比,印度的GDP比我们少,印度也是10亿多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去年我们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占当年GDP不到4%,印度6%,巴西8%。我们的GDP比他们多,钱花哪儿去了?我们这个蛋糕确实做大了,可是怎么分?两极分化,基尼系数多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是0.478,我认为这是个很保守的数字。所以,我们好多事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到底8个字:为谁执政、为谁花钱。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分配。10月29日《报刊文摘》中写道,我们全国每年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光招标投标的,每年10万亿,其中腐败成本8%,也就是8千亿!8千亿是什么概念?根据我们以前在一些地方试点的经验,全民免费医疗一年一个人平均400块,按14亿人算,5600亿够了。所以反腐败要坚决地反,腐败是贫穷的根源。
所以,讲形势,我们要认真总结反思建党90多年、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教训,认清两种前途,努力争取光明的前途,避免失败的前途。这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理论问题,而是很现实的问题。总书记给我们澄清了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2012年11月15日当选,第一次出访去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总书记讲,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请注意,他澄清了一个大是大非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邓小平从来没讲过改革开放不问姓社姓资,没有!都是一些“歪嘴和尚念经”,忽悠蒙骗,别有用心。这次总书记亲自讲,而且在广东讲,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的、有立场的、有原则的。什么方向?社会主义方向,姓社。什么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的立场,而不是少数人、特殊利益集团的立场。什么原则?拿邓小平的话讲有两条原则:第一,公有制占主体;第二,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必须把姓社姓资搞清楚,两种改革观,两种前途。
背景讲清楚,环境讲清楚,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央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新任务呢,新要求呢?我认为,大家讲任务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不要就法治论法治。不要也不能局限于依法治国这一个主题,视野放宽一点、立足点高一点、想问题深一点。
总书记讲十八大以来三个全面: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认为再加一个,第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四个全面”、一盘棋、大战略、大格局,这就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大战略、大格局。第二,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和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紧密结合起来。前面讲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16000多字、总书记的说明一万多字加上公报一万多字,光看这三万多字不够,要和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学,才能了解、理解、领悟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思想、来龙去脉。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包括这一次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讲话的精神,归纳起来四句话、32个字:第一,忧党兴党,巩固政权。忧党为了兴党,兴党先要忧党。第二,改善民生,争取人心。第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理论、是实践,对的我们坚持,错的我们就要改正,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第四,继往开来,实干兴邦。大家抓住这四句话、32个字,全面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总书记系列讲话,包括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以及依法治国的问题。这四句话其实都是总书记的原话,给大家提炼出来供大家参考。所以没有共产党员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老百姓就没有共产党。我们千万不要打仗的时候才想到老百姓,千万不要人为地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总书记讲,在我们新中国绝对不能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老一辈革命家讲,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所以,说一千道一万,要赶快收拾人心,这是焦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含义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含义,这个都有文件(公报、决定、说明),简单说一下就行了。归纳这三万字有七个重点。
(一)指导思想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重要讲话,用十个字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就是五个坚持。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的老鼠要中国的猫来抓,西方国家的猫抓不了中国的老鼠,全盘西化搞不通。现在有些海归在那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海归有钱学森、李四光,也有秦桧,被人收买了策反了潜伏到我们共产党内,这样的海归他替谁说话替谁制定文件,所以独立思考,识别是非。
(三)总体目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重大意义
关系我们的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人民的安定幸福。我们要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法治保障,也就是要切实保障国计民生。我提了一个“新三民”,保障民生、维护民权、发展民主。
(五)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基本方针
十六个字,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跟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有关系,人人有责。在全民守法的范围内奉公守法。
(七)六项任务
文件里一目了然。
三、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求真务实、以身作则
关键在党,成败在党。因为我们是唯一的执政党,我们不搞两党制、不搞多党制,成了在党、败了在党,事在人为,好坏在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正本清源,又要拨乱反正。什么叫政绩?GDP是政绩之一,但不是根本问题。
所以,这次总书记又给我们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成绩。共产党不抓党,那是不误正业。中国共产党自己不抓党、自己不管党,自己不反腐败,这就是自毁长城。所以最大的政绩就是抓好党建,防止“GDP陷阱”。
总书记还讲,管事就要管人,管人就要管思想、管作风。最高人民检察院讲到,群体事件背后往往都有腐败。所以,依法治国必须依法治党,治党必须首先治官,治官必须首先治高官,治高官必须从严,必须除恶务尽,零容忍。关键是治官,特别是省部军级高级干部,防止“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要从上往下治,不要从下往上治,不要搞错位了,不是说局级干部不重要,不是说处级干部不要怎么样,关键问题、首要问题是上梁——高级干部。所以我们要防止“贼喊捉贼防腐败”,要防止“违法乱纪灯下黑”。王岐山这次讲了,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他说,谁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为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海外的媒体讲,绝对不要低估总书记的决心。中国现在害的一种病叫“社会病”,我们都是受害者。总书记这回讲,如果食品安全长期做不好,就是执政不够格。我们不要挑战老百姓的耐心,不要挑战党中央的权威。
领导带头求真务实,这是关键。打个比方,把党比作母亲,母亲有病了,不是感冒,不是皮肤炎,是肺结核,传染性很大,危害性很大,反复性很大,但不是肺癌,更不是晚期,现在治来得及,“吃药”,“打针”,“开刀”,“手术”,攻坚克难,壮士断腕。我们有动机和目的、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帮“母亲”治好贪腐之病。我们党有“腐败病”,我们慷慨激昂、我们深恶痛绝、我们怨声载道、我们义愤填膺,我们的出发点、落脚点是惩恶扬善、扶正黜邪,使我们的党正本清源、兴旺发达、长期执政。现在的形势太复杂,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也在叫嚣“反腐败”,他们要把共产党推翻,他们要取而代之,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那么善良,这就叫斗争。阶级斗争是存在的,邓小平讲扩大了不对,缩小了也不对,党章规定敌我矛盾是有的,严格区分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邓小平讲解放思想既要反对教条主义还要反对修正主义,邓小平讲既要反左又要反右,我们这些年在这些问题上、理论上、实际上值得反思。
求真务实,兴国利民;弄虚作假,祸国殃民。现在我们面临两个陷阱,一个是前面讲的“GDP陷阱”,还有一个陷阱是“塔西佗陷阱”。这是将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领袖执政的感受,就是说执政者一旦失去公信力,不论你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不论你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老百姓都不相信你,这就叫“塔西佗陷阱”。我们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党委掉进了“塔西佗陷阱”,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狼来了”的故事。执政为民,首先要取信于民,没有公信力还讲什么执政为民。为什么有些地方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这是什么?这就是“塔西佗陷阱”。这像《红楼梦》里讲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的教训太多了。所以,总书记讲,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继往开来,实干兴邦,否则另一种前途就是白日做梦、就是亡党亡国。
所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的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公、为民、为工农大众。
谢谢大家。
第三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三农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性问题(推荐)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三农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
本性问题
【理论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命题预测】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总述观点,明确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一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因此,我们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国情省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结合政策,为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次,推进制度创新是重点,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最后,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要深入研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找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短板。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掉队。【分条理、步骤提出解决方法】
第四篇:2018国考面试热点三农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性问题范文
2018国考面试热点三农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性问题
【理论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命题预测】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总述观点,明确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这一主要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总书记深刻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因此,我们必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国情省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次,推进制度创新是重点,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最后,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要深入研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找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短板。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举习近平
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掉队。
国家公务员面试礼仪:
面试礼仪指用人单位通过衣着、装扮、语言、手势、表情、笑容、眼神交流等方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胜任所报职位的工作能力。那么什么样的礼仪能让考官眼前一亮,留下好印象呢,中公教育给您如下建议。
在着装方面要着正装,即正式场合的装束,并不一定非得是白衬衣黑裤子,只要做到大方自然、整洁利落就好。衬衣的颜色、款式有很多种,女生如果不喜欢裤子,也可以选择裙子,当然绝对不能穿露肩装、透视装等一些不符合公务员气质、身份的奇装异服。
1.妆容
化妆一定要坚持素淡的原则,切不可浓妆艳抹。当然化妆与否,并不是面试考场的硬性要求。而是为了提升自身形象气质,获得考官的认同、赏识,也代表着你的认真和重视。如果你化妆之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身形象,建议化个淡妆,使气色更好人更精神;如果你化妆之后,显得不够稳重,也可以不化妆,简单的修眉、遮瑕即可。
手指甲要修剪得体,不要留的过长,不要涂艳丽的颜色。2.坐姿
在面试中,坐资很重要。我们说坐的时候仅坐作为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上身直力,腿分开与肩同宽,手自然放在前面的桌子上,微笑面对考官,给人一种镇静自若,胸有成竹的感觉。如果你坐时,双手紧握握,或者不断揉搓手指,会让对方感到你缺乏信心,或显得十分紧张,而且在答题时也要注意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那些小动作都是你缺乏自信的表现。
3.言谈举止
面试是个严肃的场合。对于考生而言,在答题时最好结合个人的气质及性格来设计自己的语气语态。如果你的理论知识储备丰富,可以用相对专业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展示你渊博的学识,但要切记假大空;如果你没有渊博的知识,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条理清晰的把你的观点阐述清楚即可。在进场、出场的走路仪态上,既不要过于随意,也不要过于僵硬,大方自然,让考官看得舒服即可。
第五篇:7238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党课讲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的千年大计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特别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这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社会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所走的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力图开创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社会文明。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判断。随着人民对包括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对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一起来,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两次大会都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两次大会提出的“美丽”都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一对应。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美丽”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高度去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抓紧抓好。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作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
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另一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而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自然基础。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和其他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定位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定位中的“和谐”当然包括人与自然和谐。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从普遍规律的高度进一步论述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之间的联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本质一致,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从思想文化渊源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论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家认为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都是道的显现或衍生,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本性和内在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家主张“万物殊理,道不私”“物无贵贱”等,道家也认为每一存在物在自然界有机整体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庄子曾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牲,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儒家传统中,王阳明认为人与万物具有共同本原:“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张载也曾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
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都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都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我们要注重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义上,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物质前提的思想。他说:“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劳动过程提供活动场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此,我们要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意义上,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研究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内涵和相应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三、可持续发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具体表述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表述
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理论在20世纪的最重大成果,其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中提出,“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这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最早表述。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又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五个统筹”中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为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根据新的实践对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各个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第四条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九条又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因此,我们要注重从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重要论述。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入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和新发展理念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究和思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重大问题。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哲学原则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论述落实到行动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从哲学高度看,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这一思想是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得出的必然结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具体化,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原则。落实这一思想,就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人与自然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是同归于尽的关系。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可能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等,这些论述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为此,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观,这种整体观的核心在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生态系统视为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论要求,将经济发展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二)按照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是说,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说,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要以环境保护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人有生态需要,而绿水青山能够满足这一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核心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协调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唯物辩证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如同西方深层生态学所主张的绝对统一,也不是如同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绝对对立。人与自然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既能动又受动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能是“和而不同”。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形成了人类的生产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坚持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能既保证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是我们党对传统发展观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反思,意味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进步有了全新理解。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也是辩证统一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人之所“得”,而忽视自然界之所“失”;不能以生态系统的“不经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系统的“经济”;也不能以自然界的负增长,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可见,环境治理绝不是用环境保护来阻碍经济发展,而是对以往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负面生态后果的补偿。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实质是对传统发展观之不完满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推动发展方式的转换。不是全盘否定全部发展,而是否定过去破坏环境的那种发展,从而推动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向。
(三)运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实践的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发展和永恒发展原则。从永恒发展和不断实践的维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既肯定了当代人的发展权,也肯定了后代人的发展权,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不断实践和永恒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理念。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环境需要相统一。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对环境的需要,因此“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物质需要与环境需要统一,就是全面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退却与战略性转移相统一。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此,在产业结构上,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绿色产业,就意味着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对后者的战略性退却就是向前者的战略性转移,二者此消彼长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退却与战略性转移统一,就是全面发展。三是消费方式上节约资源与反对浪费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倡导节约就是反对浪费,两者统一就是全面发展。
(四)将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严守生态文明的原则底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问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相关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环境责任、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建设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做到有章可循,又要塑造良好的生态理性和生态精神,做到严守各项制度和规范。不仅要有制度,而且要有遵守制度的人。为此,必须将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与生态文化建设统一起来,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文化塑造人的思想,两方面统一起来,推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承担起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