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斯宾塞(1820--1903)英国思想家。他建立了实科教育体系,认为要学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代表作:《教育论》。(三)多样化阶段特点:新论迭起学派林立1、实验教育学2、实用主义教育学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梅伊曼(E.Meumann,1862-1915)[ 德国]拉伊(W.A.Lay,1862-1926)[ 德国]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思辨的。杜威(1859 ~1952)Dewey,John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 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教学凯洛夫(1893 ~1978)Kairov,Ivan Andreevich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 苏联]:《教育学》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界也出现一批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蔡元培陶行知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四)深化阶段特点:教育学科体系庞大,一些学科走向了综合与分化;新的研究成果、方法运用在教育理论的研究中,促使教育学不断向纵深发展。代表人物与著作:布鲁姆[ 美国〕(B.S.Bloom)《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布鲁纳(Jerome Seymorr,Bruner 1915 -)布鲁纳〔美国] 《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结构理论;提倡发现学习。赞可夫[ 苏联](1901-1977)
《教学与发展》应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批评了苏联的教学理论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保罗?? 朗格朗(Lengrad,P):1965 年终身教育思想材料1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路遇未请假擅自回家的学生。老师:(吆喝)嗨,你过来!学生:(不快地)干吗?老师:(责问)你为什么不请假就回家?学生:(不耐烦地)家里有事。老师:(生气地)你怎么这个态度?学生:(抵触不满地)我怎么啦?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方法另一班主任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正好被班主任碰到。老师:(温和地)xx 同学,今天来迟了,是家里有事,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学生:(难为情地)不是。老师:(委婉地)你今天起床迟了?昨晚睡得太迟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学生:(由衷地)老师,我明白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材料2 初一有一位男生拿了母亲给他的100 元钱到小卖部去买饮料,没曾想这张百元大钞是一张假钞。小卖部的老师一开始并没有验出,事后交到财务处才知道,因为当天只有这位同学使用过百元大钞,所以便与班主任取得联系,那位同学也承认是他母亲在明知假钞的情况下让他拿到学校来使用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做人要有诚信,不能贪小。没想到孩子的母亲却对自己的孩子讲了这样一番话:你怎么这么傻,老师一问你,你就说实话,你不会坚决不承认?这样老师对你也就没办法。(大意如此)真难以想象,母亲的这一番话语,会给孩子照成怎样的影响。1、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做好教书育
人工作3、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理论水平总之: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资格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一位好父母请大家阅读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 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
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 没有美与丑? 善与恶? 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 否!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姚鼐《登泰山记》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东海)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 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李仁甫:(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成才导报),2002 年1 月15 日。思考:有的老师没有学过教育学却成为了优秀教师。教育工作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职业,教学的成功依赖于长期的摸索,与学习教育学无关。如张思明、钱展望等等。在师范大学,教育学不受欢迎,没有开设的价值。你同意上述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1.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2.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3.努力思考教育问题4.善于交流和对话5.在教育研究中进行学习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思考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3.比较西方传统派和现代派的教育思想。4、阅读其他相关的教育学教材,把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其他教材的基本框架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提出自己的看法。5、阅读教育经典名著,并写读书笔记。教育学(Pedagogy)教育学是一种教人以道德的艺术.――(德)黑格尔如果在大学里有医学系甚至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那就只能证明,一直到现在人还是对他的身体的健康比对他的精神的健康看得重些,对未来一代的财富比对他们的优良教育要关心得多。――(俄)乌申斯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思考: 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有什么差别?迷惑的双眼案例:一个母亲因孩子把他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的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教师幽默的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教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教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不过,你可以采取方法补救。”教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
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能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学习教育学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及其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的理念。教学重点:教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理念教学难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二层含义广义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狭义教育学: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基本观点教育现象说教育规律说教育事实说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第二篇:教育学PPT文本
教育学
•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三、教育学的创立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
一、教育学的概念【识记】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 • 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 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 • 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
三、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代表人物
•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 代表人物
•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 代表人物 •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 •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2、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3、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
代表人物: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强调定量研究
•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
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
发展的差异性。
• 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就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洛克撰写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我的教育信条》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体系
D教育问题
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4、强调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这个观点所体现的教育思潮是()A文化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5、德国教育学家拉伊的代表作是()
A《实验教育学》
B《实验教育学纲要》 C《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
D《普通教育学》 • 试题
6、《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7、主张“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培根
8、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鲍尔斯
B杜威
C狄尔泰
D凯洛夫
9、在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
A《普通教育学》B《教育漫话》C《林哈德和葛笃德》D《大教学论》
10、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分析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定义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
一、“教育”的定义【识记】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识记】
•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 特征:
•(1)
教育水平低。•(2)
教育没有阶级性。
•(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 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2)
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2)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
师生关系民主化。
•(5)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 特征: •(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 1.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视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 2.生产性: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 4.未来性: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 5.国际性: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 6.终身性: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第二章
学校 •
一、学校概说 •
二、学校文化 •
三、学校管理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 •
一、学校概说
• 学校的定义【识记】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有与学生数量想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
•(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 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
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
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
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
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
二、学校文化
• 学校文化的概念【识记】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 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手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学校管理
• 管理的概念【识记】
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胃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
(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 学校管理基本的方法【识记】
•(1)行政管理方法
•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识记】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公主管理
• 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 1.信息传递
•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 2.控制 • 3.激励 •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
•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 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2)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3)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4)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5)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 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
• 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应诉。•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 •(1)
一般性指导 •(2)
针对性指导 •(3)
分类指导 •(4)
个别指导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
(2)
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通的方式。
(3)
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章
学生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识记】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三、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识记】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
教育不等于发展
•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学生主体性与教育
一、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
教师
一、教师职业
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一、教师职业
教师概念的含义【识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指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这是就教师的职业特质而言的。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就教师的工作目的而言的。教师地位的含义【识记】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其中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治地位则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在政治上应享有的各种待遇;文化低位体现了教师在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中的地位。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只是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制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定进行管理。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二、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
教师资格分类【识记】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件【识记】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识记】
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受委托的的高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认定程序:
1、提出申请
2、受理
3、颁发证书。教师培训的含义【识记】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考核的含义【识记】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设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任职条件
3、职务评审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2.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工作态度 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4.工作成绩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的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
2.公正性原则 主要只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办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3.准确性原则 指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识记】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识记】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识记】 •(1)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2)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
•(3)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
•(4)
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识记】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 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建国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重要任务。”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7-1978年,以毛泽东的指示为直接指导所形成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也考虑到了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及其规律的适应性,在不同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这段时期中,许多提法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主导下提出的,也曾产生过消极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
1986年以来,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德育的概念【识记】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 智育的概念【识记】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 体育的概念【识记】
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和体能的活动。我们这里所讲的体育是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型和娱乐性。
• 美育的概念【识记】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首先是指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其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再次,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这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对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促进上。(3)娱乐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能够使学生在劳累之后在体力和精神上得到恢复和放松。
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指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指那个键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将定那个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项内容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一)传授知识
(1)如何界定知识,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知识概念;(2)如何认识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的关系。
(二)发展技能
(1)技能概念的理解
(2)技能发展与智力发展的联系
(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四、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与课程论 课程的概念【识记】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是知识:在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样的课程主要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程。容易导致“重物轻人”。
课程是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
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二、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三、课程的一般范畴
课程包括哪些基本范畴【识记】
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语、数、英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每一课的具体目标)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课程的一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发展变化: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如我国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四、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五、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有效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4个特征:(1)有助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
(1)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2)顺序性:主要指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3)整合型:是指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组织学习经验的具体步骤:(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等(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1)
确立评价目标
(2)确定评价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
(4)利用评价结果 第八章
教学(上)
一、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的任务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四、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八、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九、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定义【识记】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二、教学的任务【识记】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的本质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四、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识记】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教学模式的分类【识记】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的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五、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原则的概念【识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六、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识记】 各种原则的含义和对教师的要求: 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只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这是教学系统性的根本保证。•(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育艺术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的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的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 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七、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识记】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八、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识记】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变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
九、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为15~25人。第九章
教学(下)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三、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四、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识记】
各种方法的概念和要求: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实验法
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
(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
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4)科学掌握练习量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 要求:
•(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 •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识记】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2)探究-研讨法
•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 特征:
•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 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 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其具体运用包括以下6个阶段:
• a.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 b.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
• c.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 • d.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
• e.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 • f.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 •(4)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
尤其用于外语教学。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具体做法:
a.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b.用跨学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 c.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5)范例教学法
发端于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者: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的基本特征(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过程:
a.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c.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d.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6)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完整的人”
根本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特征:
a.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b.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c.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d.强调人际关系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计算机的发展及其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四、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那些基本环节【识记】
一般过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
其他过程: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展示与交流 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
备课(基础)
a.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b.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
c.设计教学过程。完成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2)
上课(中心环节)a.教学目的明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教学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过程紧凑
e.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最根本)
(3)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
a.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c.布置作业是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d.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4)
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第十章
学生集体和集体教育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与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
二、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三、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一、学生集体的概念与学生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 学生集体的概念【识记】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学生集体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狭义的群体概念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针对性;再次,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第二,要耐心引导;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
• 2.目标一致的原则
•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二、学生集体的基本组织形式 • 班级的概念【识记】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当今,人们对班级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为班级授课制的简称,意指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另一种理解为班集体的简称,意指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 班级的组织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
三、班主任与班集体的相互关系 •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班主任在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意志意志。•(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 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 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 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 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 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
• 最后,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基本任务与工作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原则、过程与方法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基本任务与工作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识记】
1.干预与矫正。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2.预防与发展。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1)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2)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3)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二、学校咨询与辅导的目标、原则、过程与方法 咨询的目标与原则【识记】
咨询者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主要咨询方法【识记】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 1.鼓励表达 2.深入共感 3.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5)关于团体咨询(6)关于环境因素 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询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测验的类型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
三、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五、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六、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
一、测验的类型
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分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标准参照性测验
二、良好测验的标准 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1)便于组织(2)测验便于实施(3)容易评分(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
3.有效性:(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
4.难度
5.区分度
三、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识记】
(一)确定试题内容:
(1)确定知识点
(2)确定认知水平
(3)设计双向细目表
(二)选择试题类型:
(1)客观题
(2)论文题
(三)评分:
(1)等级分
(2)百分制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五、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
(2)教育分寸
(3)本学科的知识
(4)发展学生的思维(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
(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
(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
(5)语言表达
(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六、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
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一)建立评价目标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2)情意目标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
(1)学生的智能、性向等
(2)学生的环境
(3)身体的评价目标
(二)选择评价样本
(三)收集评价信息
1.观察 2.检查作业 3.考试 4.家访 5.轶事记录法
(四)报告评价结果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则
一、教育与法律
二、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三、法律责任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五、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一、教育与法律
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法律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它不进表现为法律数量的大规模的增长,而且表现为法律地位的增强,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的愈来愈大规模的功能扩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
教育法--第一个层次;
部门教育法--第二个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第三个层次;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第四个层次
二、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识记】
具有两种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识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识记】
国家公民;受教育者;未成年人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定义【识记】
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狭义:第二性义务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1)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
(2)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
(3)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根据违法主体: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2)超过时效(3)情节显著轻微(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责任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四、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学校事故的定义【识记】
学校事故包括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
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
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责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 特点:
•(1)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具有强制性
•(4)责任形式的财产责任 • 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公平原则所组成的体系。• 如下特征:
•(1)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根据民法规定,在当事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就是说,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也存在着公平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2)实行谁主张谁举证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在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主要由受害人就加害人的过错问题举证。
•(3)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但受害人的轻微过失一般不影响加害人的责任。
•(4)加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对其赔偿的范围有一定的影响。
•(5)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过错负责,而不对第三人过错所致的损害负责。• 免责条件:
•(1)依法执行公务(2)正当防卫(3)紧急避险(4)受害人的同意(5)自助,以及受害人有故意(6)第三人的过错(7)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其中(6)(7)与学校事故有关)• 责任形式: •
主要是侵权民事责任。基本形式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恢复原状(6)赔偿损失
(7)消除影响
(8)恢复名誉
(9)赔礼道歉 • 制裁方式:
民事制裁方式。包括: •(1)训诫
•(2)责令具结悔过
•(3)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以及罚款、拘留 • 学校事故分类标准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 学校事故的分类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 • •
• • • • • • •
• • • • • • 当承担部分责任。(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五、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法律救济的定义【识记】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教师申诉制度【识记】
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 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识记】
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 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第三篇:教育学课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
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8)
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9)
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15)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
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
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
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
3、学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
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
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
4、当代教育学发展(12)
5、教育学研究方法(13)
第二章:人、教育、社会
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
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p34)
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
[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
[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
[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p36)
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因此,人的发展必须立足社会现实,又应该力图超越社会现实和自身现实。
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与教育)(p38)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在调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方面起着中介转化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中的地位(p38)
1、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
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转化。
2、教育的基本着眼点(p39)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和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只有通过把人的发展提高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上,才能促进矛盾的解决。
二、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身心发展)的作用(p39)补充:
1、人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p34)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p34)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p35)书上:(p39—49)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遗传、成熟)、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活动(主观能动性)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引导、培养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加速个体发展功能
即时的价值和延时的价值
6、学校教育的制约性(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p49)
内部: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能否尽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次,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外部: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
1、经济功能: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条件(p49—53)
2、政治功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p54—56)
3、文化功能: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p57-58)
4、教育与科学技术(补):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p23)
5、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p59--61)联系: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各功能之间有矛盾性(人们对教育功能的期望不同,希望发生功能的方面就不同)
特点:间接性(教育的功能通过人来实现的)、隐含性(社会功能比较隐蔽,其提供的精神性力量很难发现与度量)、潜在性(教育功能在实现之前是潜在的,滞后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立竿见影)、超前性(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有时会超前)
第四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
经济: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教育结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5—66)
政治:政治制约教育领导权;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制约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性质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67--70)
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重功利轻发展、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71—72)
补充:(26--27)
学校文化概念、核心、特点 校园文化概念、核心 学生文化特征
科学技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响应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23)
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73—75)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81)
2、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91)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91)利用教育规律: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3、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116)补充:
2、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对新一代的期望)(46)
3、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47)
4、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47)
5、教育目的的意义: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47)
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7)
7、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还要依据人自身发展需要(48)
8、教育目的的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阶级性。(48)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
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117)
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124)
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
(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
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130—141)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
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51)(142)
3、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143)补充
4、素质教育(52—53)
第五节、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144--146)
第五章、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改革理论
1、教育改革: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148)
2、教育改革理论:有关各个门类和层次的教育除旧布新、良性发展的知识体系。(151)
3、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未来薪金和偿付的源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舒尔茨是奠基者。(156)
4、人力资本理论的双重效应:(157-161)
(1)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2)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改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3)促进国家和经济界对教改的干预(4)投资和效应的研究规定了教改的重点(5)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正面)(1)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未能科学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教育经济功能过分夸大,其它功能遭到漠视,教育目标极为功利,成为培养经济人。(3)过于强调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致使政府超越现实需要,扩大教育规模,导致教育供给大于需求。(负面)
第二节、教育改革实践概览 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教改目的不仅是局限于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修补,还要从整体上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出适合个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要求的新教育。(187)
第四篇:PPT课件心得体会
ppt课件的学习体会
上传: 武锋 更新时间:2012-5-6 12:00:27 对我们教师来说,powerpoint课件是最早接触的。利用powerpoint可以创建出非常漂亮的幻灯片文稿,这些幻灯片中既可以有文字,还可以包含图画,表格,统计图表,组织结构图,甚至可以有声音,乐曲和动画效果,还可以为这些幻灯片设计出统一或不同的背景。利用powerpoint可通过各种形式放映幻灯片,我们可以在本地的计算机上直接播放制作好的幻灯片,也可连接到特定的投影仪上进行曲放映:既可以在完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放映,也可以由使用者手工控制播放:可以令每张幻灯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到屏幕上,使得放映效果生动有趣。这次培训,主要学习了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动画的设置、声音的添加、影片的添加,设置不同的背景,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个人主页,还有如何将powerpoint课件转化为flash课件。
通过培训我对制作课件有了新的认识: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不同的制作软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制作软件。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为期不久的教师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就快结束了,这次研修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便捷的网上研修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网络已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教师培训活动也可以方寸间通过网络轻松搞定。通过本次学习,真切的感受到网上培训的益处。这种网络研修显得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我可以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由地上网学习,不必挤出大块时间去参加培训班。
二、丰富的学习途径
一进入课程学习界面就看了徐老师就为我们学员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学习又创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在学习讨论区,你也会有所收获,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的问题,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同时,如果你能解决他人的疑问,你也可以为他们支招。通过学习,还觉得徐老师的课程学习内容划分清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我一目了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深度的ppt制作
在这一次的学习中,我通过对每个章节的仔细学习,才知道平时经常用的ppt有如此强大的教学课件制作功能,可以说我之前所掌握的知识ppt课件制作功能的冰山一角。现代教育教育多媒本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运用越来越多,多媒体以它更直观,更灵活,更易让学生理解的特点使它成为许多教师教学方法的首选。而之前我只是对ppt课件的制作有一点认识,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鲜活的实例,让我对ppt课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今后的课件制作方面,我会把所学的制作技能运用其中,制作出更加实用、高效的教学课件。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及技巧,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制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让我明确了本次研修的目标、内容、使自己由传统化教师向现代化教师发展!通过本次远程研修,我收获颇丰,相信会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感谢徐老师的帮助。篇二:ppt课件制作培训心得体会
课件制作培训总结
水字桥完小:吴春艳 这次课件制作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这颗求知的心。虽说只有短短5天,但在各位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耐心的讲解、指导之下,收益匪浅,感受颇深。我毕业一晃已经十多年了,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需要好好地充充电,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对我来说太及时了。因此我在这次培训中十分投入,切实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
另外这次培训还特别应该感谢班主任王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每个学员都十分感激王老师的辛勤工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有了初步了解,返校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多学习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尽快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尽快成为一名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教师。篇三:高效课堂和ppt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和ppt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的时间在明珠双语学校听了小学高效优质课,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让我深切到高效课堂:要求老师的教学是高效的,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效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合作、和谐的探究,并且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进其所。就此,谈一谈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生动活泼。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因为意识决定形态。在学习上的快乐对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数学是理性很强的学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教学中寻找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我课堂设计的重点。
2.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有理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合理进行分组,让课堂精诚团结。
在学生群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引导者,及时点拨。合作学习的好处:第一,培养和训练了口头表达力;第二,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由于自尊心学生会在小组中更好调整自己的状态,争取组员间的认同。
4.运用电教手段,让课堂丰富形象。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生成更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数学味的魅力课堂,也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还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命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将主动把高校课堂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成熟、更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
另外,在进行高效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大多数老师运用了ppt课件制作。
powerpoint是目前最常用的演示设计工具,由于它多媒体的功能强大而又简单易学,所以很多教师都以powerpoint为工具制作课件。powerpoint内置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外部众多文件,能够满足一般教学要求。但ppt课件制作时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演示文稿的内容结
构层次不清晰、幻灯片中加入很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和动画、选用了不恰当的模板和色彩搭配等等,以致很多学生起初觉得多媒体授课很花哨,但不久后就失去了兴趣。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
学生在一节课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善于运用无意注意规律以及充分利用两种注意的转换规律,则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而声音、视频、flash动画等形式的变换和合理使用都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习效率。
二、认真钻研教材,作好制作前的充分准备
课件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通常情况下是实际制作所花时间的几倍。因为前期工作包括了教学设计、编写脚本和素材的搜集。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件的成功与否。编写脚本则主要是将教学设计编写成思路清晰、流程精炼的“剧本”。而这两者也是真正意义上上课教师的智慧体现。课件中所使用的素材质量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突出教学重难点,有效呈现教学内容
在具体到制作每一张幻灯片时,我们更加要考虑到适用、适量和适当原则。当然充分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利用声、光、动画等听觉和视觉效果设计多媒体课件,会使之更加生动。可是很多老师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把手头搜集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不管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统统堆砌在课件
之中,课件毕竟是为教学服务的,过多、过于花哨的多媒体素材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个过程,任何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都只是一个辅助手段。ppt使教师能够把一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原理和过程用多媒体素材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但课件不是一节课的全部,整个课程仍要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我们不必把课件做得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那么轻易地展示出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通过课件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思考,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总之,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和ppt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九龙镇中心小学 张玉洲
2012年5月2日
高效课堂和ppt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九龙镇中心小学 张玉洲
2012年5月2日篇四:ppt课件制作培训心得体会
课件制作培训心得体会
暑期的7月15日至15日,本人有幸参加了课件制作培训学习,虽说只有短短5天,但在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耐心的讲解、指导之下,收益非浅,感受颇深。因为,本人大专毕业一晃已经十多年了,信息技术发展又日新月异,因此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真的需要好好地充充电,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对我来说真的太需要了,因此我在这次培训中也十分投入,切实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
另外这次培训还特别应该感谢班主任姜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每个学员都十分感激茅老师的辛勤工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篇五:学习powerpoint2010心得体会
学习powerpoint2010心得体会 最近参加了powerpoint2010培训,学到了很多的ppt制作相关理论和ppt课件制作技巧,真是受益匪浅。对我们教师来说,powerpoint课件是最早接触的。利用powerpoint可以创建出非常漂亮的幻灯片文稿,这些幻灯片中既可以有文字,还可以包含图画,表格,统计图表,组织结构图,甚至可以有声音,乐曲和动画效果,还可以为这些幻灯片设计出统一或不同的背景。利用powerpoint可通过各种形式放映幻灯片,既可以在完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放映,也可以由使用者手工控制播放:可以令每张幻灯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切入到屏幕上,使得放映效果生动有趣。这次培训,主要学习了在powerpoint基础操作,基本编辑,音/视频处理演示文稿中动画的设置、,设置不同的背景,艺术字与自选图形,表格等。通过培训我对制作课件有了新的认识: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不同的制作软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制作软件。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一次的学习中,我通过对每个章节的仔细学习,才知道平时经常用的ppt有如此强大的教学课件制作功能,可以说我之前所掌握的知识ppt课件制作功能的冰山一角。现代教育教育多媒本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运用越来越多,多媒体以它更直观,更灵活,更易让学生理解的特点使它成为许多教师教学方法的首选。而之前我只是对
ppt课件的制作有一点认识,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鲜活的实例,让我对ppt课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今后的课件制作方面,我会把所学的制作技能运用其中,制作出更加实用、高效的教学课件。
第五篇:《老王》ppt课件
《老王》ppt课件
篇一:《老王》教学课件结构图
《老王》教学课件结构图
永城二初中王红庆
篇二:《老王》公开课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
安达市第七中学 陈文晶
知识与技能: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
难点:领会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渗透出来的爱的博大。
教学方法 :
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评价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ppt出示:课间播放相关图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心里会有哪些感想呢?(生答)是的,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ppt出示:杨绛(jiang),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师:“文革”期间,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这个时候,结识了三轮车夫老王。
(三)走进文本,细品人物。
1、跳读课文——理解老王生活之苦
师: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老王的姓名、外貌特征、职业、家庭、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不知道名字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苦如果让你结合老王的生活处境用苦组个词:“艰苦、悲苦、凄苦 ”
2、浏览课文——理解老王心地之善
师: “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
明确: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老王为我们做了哪些事。”
明确:主动半价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加高三轮平板,临终送香油鸡蛋。”
师: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
3、精读课文——体验感动。
师: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病入膏肓的他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作者看似平淡简洁语言,字里行间却有着丰富的意蕴,悄悄地触动你我的心弦。
让我们精读课文8—16段,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拿出笔圈点,同桌讨论。“好文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每读一遍都会有很多收获。
ppt出示: 触动了我,因为。
词语赏析:
预设:①
在门框里。”(镶嵌采用造句法,改变语境品析)
“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活动的样子。“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行动已经不方便了。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直”字用得好,表现老王的行动之苦,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要登“我”的门给“我”送物品,表现了老王的人性光芒。?” 他只说:“我不吃。”(采用换词法品析)示例:“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地透露出作者见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说不出的辛酸和感动。
④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同属社会底层的人们人性的冷漠、麻木。作者对于老王的关心还不够,对于老王的死竟然毫不知情,关心海不够。
4、回视课文——理解杨绛一家的善。
师:杨绛看似平淡的寥寥数语,把善良的老王牢牢地刻在我们心中,可能一辈子你都无法忘却。面对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不幸者老王,杨绛一家为他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视课文,迅速找出杨绛一家为老王做的事。
明确: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师:由此可见,杨绛一家人也是善良的。
(三)真情碰撞,叩问良知。
1、师:是的,不幸者老王和幸运的杨绛一家就是这样用善良 篇三: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老王》
老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9课
老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善良、质朴的性格特点。
2.揣摩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
3.体会课文中作者对老王“愧怍”之情的含义,并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作者对老王“愧怍”之情的含义,并作出评价。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互动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理解。
2.搜集了解有关杨绛的相关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材简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如鲁迅的《阿长和<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以及余秋雨的《信客》及本课《老王》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各种人物关系之间的“爱”,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
《老王》讲述的是作者和一个普通车夫之间的故事。杨绛的语言平和温婉,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了老王的身世、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久久“愧怍”的心情。在文中,我们不
仅看到了老王善良的品质,更能发掘作者在自己遭遇不幸之时依然深切关怀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这背后可贵的精神。文章将这些深重的情感寄寓在看似平淡的细节中,细细揣摩方见其深意,足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顾已学内容(PPT1)
二、问题探究
1.最后这次见面中,你能感受到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他对杨绛怀着怎样的情感?(PPT2)老王是一个质朴的、真诚的、善良的人。他把杨绛视为最重要的朋友。
2.老王在杨绛心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呢? 值得信赖的车夫
生命中很重要的朋友
一个值得怜悯的人(PPT3)
三个答案依次出现,问同学这个短语恰当么?请说出理由。
引导同学得出第三种答案最确切。与刚才的回答有了不同。
3.从我们最后一次会面时,作者是如何对待老王的找找原因?
(1)朋友来访,我们的心情是惊喜,作者的情绪“吃惊”、“害怕”
(2)朋友来访,我们一定会盛情邀请坐、喝茶,而面对老王登门拜访,害怕得“忘请老王坐、喝茶”
(3)你的朋友送你礼物,你会怎么做?下次回礼
作者呢?“拿钱”
(4)生病的朋友腿脚不便,我们会送行,杨绛只是“担心”,并未去搀扶。
(5)得知朋友生病了,好朋友及时探望;杨绛“不探望他”“十多天后碰见老王,才问情况”。因此,杨绛对老王是种怎样的情感?同情、可怜。
4.从之前的几次交流中看是否也是这样呢?
(1)由于他的眼睛瞎,别人不愿坐他的车。——杨绛照顾他的生意,经常坐他的车。同情
(2)别人诽谤老王由于不老实得了恶病导致眼瞎——杨绛却认为这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是更深的不幸?同情。(PPT4)小结:作者主要都是由于同情老王处境艰难,才对他给予帮助。并没把他视为朋友。
5.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多年后杨绛对老王仍感到愧怍?现在有更多体会了么? 说说你的想法。(PPT5)老王倾其所有,把杨绛当作自己的挚友。而杨绛一直将老王视作弱势群体,同情他,却从没把他当作朋友,平等相待。这是作者苛责自己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1.杨绛与老王为什么没能成为朋友?(PPT6)(1)各方面的差距(环境、素养等造成的无共同理想、追求),无共同话题。
(2)杨绛当时的处境怎么样?课文提示了么?“文革”、“干校” 坐车——不敢坐车(3)其实,在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钟书和大多数高级知识分子一样遭到迫害,后来更是被下放到干校,遭受了很多难以想象的肉体、精神的折磨。干校是文革期间囚禁、迫害干部、知识分子的场所,当时被戏称为“牛棚”。有位诗人绿原曾写过一首诗歌,反映在干校的真实生活。
这时“牛棚”万籁俱寂,四周起伏着难友们的鼾声。
桌上是写不完的检查和交待,明天是搞不完的批判和斗争
?? 绿原《重读〈圣经〉》
——“牛棚”诗抄第n篇(PPT7)(4)杨绛自己也对干校的生活有过这样的描述:
那块地硬得真象风磨铜。我费尽吃奶气力,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他们也挖得吃力,说得用鹤嘴镬(jué)来凿。我的“拿手”是脚步快。他们没停手,我也没停脚。。大家狠干了一天,挖出一个深潭,可是不见水。我们的“小牛”是“大男子主义者”。他私下嘀咕说:挖井不用女人;有女人就不出水。菜园班里只两个女人,我是全连女人中最老的;阿香是最小的,年岁不到我的一半。她是华侨,听了这句闻所未闻的话又气又笑,吃吃地笑着来告诉我,一面又去和“小牛”理论,向他抗议。——选自杨绛《干校六记 二 凿井记劳》(PPT8)
(5)和上一篇诗歌比,有何不同?但所有痛苦在她笔下能感觉到么?
不动声色,反倒有种幽默和乐观。时年杨将近60岁了,还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更有各种批斗成为家常便饭。与《干校六记》一样,《老王》的故事同样发生在这个特殊时期。
2.这也是杨绛真实生活的写照。实际上,她不再是个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与亲人分离,活动受到限制,身心惨遭无情践踏与折磨。
作者把自己与老王交流的岁月里曾遭受的痛苦经历在文章中轻描淡写,表述得十分隐晦,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幸运者。却向天下读者坦诚对一位亡故的不幸者充满愧疚。现在,你能理解杨绛么?杨绛是个怎样的人?(PPT9)(1)勇于反思自我(2)对劳动人民尊重、关爱(3)追求平等
(如果时间充裕)请你向杨绛说几句话,让她从这种“愧怍”中得以释怀。
(参考:在当时恶劣的处境下,你已经尽其所能,做得更完美些近乎是种苛求;老王若得知你对他的思念,牵挂,一定很欣慰;老王的不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同学们都非常理解杨绛。)
3.我想,杨绛也许仍将对老王保留这份“愧怍”,这源于她作为作家与身俱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读了杨绛的《老王》,我们看到了这个不幸者身上的闪光点,他质朴、善良、真诚。
品味杨绛的文字,我们更体会到了这个善良的作家对不幸者的尊重与关爱,对灵魂的自省。不幸的老王结识了杨绛应是他的幸事!杨绛对老王的愧怍足以告慰这个安息的灵魂。(PPT10)
五、作业:(PPT11)1.《语文作业本》其他部分
2.课外阅读《我们仨》
教案使用说明:
该教案中的教学过程根据上课的各个环节依次进行精心编制,每个环节对应一张或数张幻灯片使用。(标注的PPT页码不包括课件片头的序号)
该教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在教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进而提升阅读记叙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