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课件参考

时间:2019-05-11 20:5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陋室铭教案课件参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陋室铭教案课件参考》。

第一篇:陋室铭教案课件参考

《陋 室 铭》

一、整体把握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二、问题研究

1.关于本文的体裁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因而很多人认定它是骈体文,这似乎欠妥。骈体文的双句当用“四六句”,不能用杂言;又要讲求声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这些特点本文都不具备。其实,本文的体裁在文题中早已点明,就是“铭”;能把“铭”的体裁特点作简明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为有益。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将汉崔瑗所作《座右铭》写在自己的屋壁上。李善说:“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此话有理。我们今天读《陋室铭》,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2.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答:《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课文诵读指导要点示例

1.《陋室铭》

①铭是韵文,可以叫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先不提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③第二层写“陋室”。“苔痕”二句写环境(可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可问学生共写几件事),读时须一事一顿。六句中有虚笔(可让学生说,即“往来”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

④第三层是结束语。“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两句。可问学生:作者写这一层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则我之陋室亦不陋矣!)本层也可用调侃语调读,要读得有点韵味。

⑤读毕还可以再问:“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互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目的是以此贯穿全文,达到整体把握。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第二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第三篇: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一、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二、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

1、听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语速(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

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

(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

(二))

关注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壮语后置、定语后置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6)、点一生试译课文

三、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四、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记忆又回到了几年前:在学习了《陋室铭》后,有个同学在日记中抒发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他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这篇古文,编教材的老师编这个是要干嘛?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即使写座右铭也没有做作地用陋室来警戒自己呀!”不知在坐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看法?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六、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课堂实录 金华四中 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屏显:走近作者

】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师:他照样名扬天下。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学生齐答:不会。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

——《陋室铭》说课

襄阳市第七中学

王俊华

一、眼中有文本,突出教材核心地位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脑中有目标,彰显文本德馨主题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又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心中有方法,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一)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多媒体辅助法

【设计理念】“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本课中,我把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辅以适时点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研读课文,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琅琅书声中,品味,理解,感悟。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解决难点问题。

四、胸中有流程,达到授之以渔效果

本节课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走进陋室

伴着悠美的古典乐曲,多媒体播放“梅”、“竹”、“松”的画面,教师吟诵经典诗句导入新课,然后教师破题,介绍铭文特点。

【设计理念】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所以,导入时诗句的点缀既营造了课堂典雅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朗读感知,踏访陋室

在此我安排了四读蓄势:

1、初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找出韵脚,男、女生接读)

2、译读(学生运用“替、留、调、删、补”的翻译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3、疑读(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畅读(学生流畅的读文后,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包括: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环节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由易到难,突出层次。学生通过四个步骤的读,丰富了文言知识积累,感知了文本内容,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品读文章,赏析课文亮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美读品味,欣赏陋室

1、理内容

学生品读探究:

⑴ “陋室”“陋”的理由。

⑵ “陋室”“不陋”的理由。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明确:

①环境雅

②情趣雅

③心志雅

2、悟主旨

(1)文章哪句话能统领全篇?

(2)教师补充介绍《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室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明写法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托物言志)

【设计理念】“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本环节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和品思结合的方式,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赏文赏情明写法,边读边思悟其间。既让学生深入领悟了文本内容,又培养了鉴赏能力。

(四)探究感悟,话别陋室

此处插入【课堂实录】

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畅谈感受,话别陋室。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 “对话”中,感悟到更多的语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从而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完善。学生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五)积累名篇,铭记陋室

学生赛背课文,积累名篇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有时读懂一篇文,读破一片心,或许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让学生牢记铭文,慢慢地去品。

附:板书设计

刘禹锡 环境雅

陋室不陋

情趣雅

心志雅

【设计理念】本节课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板书设计。它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是整个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精炼再现。

五、课后谈收获,总结教学得与失

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本语言积淀为学生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学习,读中培养语感,品中揣摩美词,悟中升华心灵,学生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我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1、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继续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2、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讨论会偏离中心,教师应适当的调整讨论的进程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3、今后教学中继续凸显“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有真正落实到“读”,学生才能够理解文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5、

第四篇:陋室铭 教案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理解本课特殊句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二、教学重点 :

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背诵、默写全文。

三、教学难点 :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法。

四、教学步骤

环节一:课前导入(此环节2分钟)

(一)安排课前2分钟学生演讲

要求:学生提前做好演讲准备,演讲的内容为“我眼中的郑板桥”。重点介绍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精神品质,尤其是他所说的“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这句话。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板桥故居,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环节二:作者简介(此环节3分钟)

(一)学生相互交流预习的心得。(请一个小组派代表读一读有关刘禹锡介绍及本文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刘禹锡,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我们已经学过他的诗词有《竹枝词》《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

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知县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到城南门,临江而居。他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就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于是又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位于河边,附近有一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触景生情,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最后,知县只给了他一间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他搬家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仅斗室。于是,他内心的小宇宙就爆发了,写了这篇陋室铭。文章体裁:

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 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给陋室作的铭。

环节三:朗读并感知课文。(此环节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

德馨(dé 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

5、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环节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此环节9分钟)1.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翠。(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环节五: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此环节10分钟)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作用:以虚衬实。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事。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此题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类比”,教师就大力表彰。)【类比】

5.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6.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学生回答此题后,教师要顺势引出作者的文本思想)【用典】

1.陋室真的陋吗?

2、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3、这种写法叫什么? 文章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托物言志。

环节六:诵读——写法借鉴(此环节8分钟)

(一)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基础上,大声地进行诵读。要求熟读并达到最快的背诵。(3分钟)

(二)理解“托物言志”:谁来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小组讨论。

对于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有人很欣赏,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刘禹锡在这样的陋室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不好的现象不去抗争,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这两种不同意见,你怎样看?说说你个人的看法。

此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教师要容许不同的声音。环节七:结束篇(此环节2分钟)

1、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的发言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铭文,它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是啊,“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老师在此也送给你们一副对联:清贫能乐道,德馨陋室明日月;堕落可丢人,气贯长虹照春秋。

2、再读经典。学生再齐读课文,教师播放轻音乐配音。

3、布置作业并下课。

第五篇:陋室铭 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五通佑君中学

鲍凌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研习欣赏书法,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也可以培养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两副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陋室铭》),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此文。

(板书:陋室铭)

二、释题

1、陋室:

2、铭:

3、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哪些字押韵?韵脚是什么?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2、写作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四、初识陋室

1、老师指出读文言文的方法

2、抽读

3、老师指出文中重点的字词

苔(tái)痕 案牍(dú)鸿儒(rú)吾(wú)西蜀(shǔ)

苔(tái)痕

4、听录音,画节奏

5、生自渎、齐读

6、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五、走进陋室

1、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

3、屏显难词难句

4、齐读全文翻译

六、感受陋室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2、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7、再读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8、纵观全文,文章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9、本文是铭,是警戒自己,还是称诵功德吗?

(作者通过写陋室来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远大的抱负)

10、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字词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衬托

夸朋友

对比

话生活

类比

立志向

下载陋室铭教案课件参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陋室铭教案课件参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

    陋室铭 教案

    16. 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感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二、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句,......

    《陋室铭》教案大全

    陋室铭教案 霸州市三中张焱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重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20101110237 卓越文一 孙丽萍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德馨等的重点实词,积累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铭‛的特点。 3、学习......

    《陋室铭》教案(集锦)[合集]

    《陋室铭》教案(集锦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通用)范文大全

    《陋室铭》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关于《陋室铭》教案集锦大全

    关于《陋室铭》教案范文集锦十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