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课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学的出发点:稀缺性
(一)资源的稀缺性 1、资源
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的那些物品和劳务。资源可以分为: 资源 自由资源
如空气、水
经济资源
如生产要素 2、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书P1)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们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生理需要: 第二、安全需要; 第三、社会需要; 第四、地位需要; 第五、自我实现需要;
这些需要是一个接一个产生,底层需要满足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要。(2)多用性
指同一资源有多种用途,如钢铁可以用来造机器、修铁路、造房子等等。
(二)经济学的定义
资源的稀缺性———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必然产生经济学
如阳光、空气可以轻易取得,不费任何代价,不需要任何组织来管理它的使用和分配,这样经济学就不存在了。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的分配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衡量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的标准
(一)机会成本(书P2)例如:
有一块土地
种植粮食
获8000元收入
种植蔬菜
获9000元收入
种植棉花
获 10000元收入
一般原则:应选择预期收益最高、机会成本最小的行动方案。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定义(P2)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状况: G 点: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ABCDEF点:可能且有效率.H点:不可能达到。
三、经济学的选择问题
选择就是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即哪些产品应该生产?哪些产品不应该生产?在被安排生产的产品中,哪些多生产一些,哪些少生产一些?
(二)如何生产
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生成方法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组合。生成方法 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
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
(三)为谁生产
即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分配。先满足谁?后满足谁?关键是确立一个原则 分配原则
市场原则(效率原则):效率高,公平差
公平原则:效率低,但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由谁做出决策
即由谁作出关于资源配置和利用(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决策。
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由居民的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计划经济体制———用计划来解决。从理论上讲可以使资源有效配置,但实际效果不佳。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解决,优点是资源配置效率高,但缺少公平。
混合经济体制——凭借市场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国家干预解决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结合上述两种体制的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经济体制。
四、理性人假设与合成谬误
(一)理性人(书P4)理性人的行为动力——自己的利益; 理性人的行为目标——最大化或最优化,理性人的原型——斯密<国富论>中的” 经 济人”,(二)合成谬误 微观和宏观,微观是基础,但宏观并非是微观简单的汇总和叠加。如“谷贱伤农”,储蓄对个人是有利的事情,但整个社会都储蓄,会因为减少消费,而最终会减少收入。
第二节 经济学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一、经济学的方法
(一)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
均衡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即平衡。经济学:(书P6)供给=需求
2、边际分析 总量分析平均量分析
边际增量分析:能预测未来从而作出正确决策 例如:读书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不读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读 增量成本 = 增量收益
读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用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
如:政府的财政赤字政策将会降低失业率,使价格上涨。
2、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如“因为失业问题远比通货膨胀问题重要,所以政府的财政赤字是一个好政策。”
(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书P7)
假定禀赋不变
假定偏好不变 假定技术不变
假定制度不变等等。
犹如观察一张不动的照片。仅对这一均衡状态进行分析,注重结果,而不分析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
对一个均衡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演变过程。犹如观察几张不同时点的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
3、动态分析
对均衡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四)经济理论的表达方式 有三种表达方式
1、语言文字:丰富
2、几何图形;直观
3、数学模型:精确
二、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
(一)经济学的发展
1、重商主义:
经济学的早期阶段(15下半叶—17世纪下半叶)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形成与确立的时期。
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孟克列钦、让。巴蒂斯特。克尔培等。基本观点——金银形态的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政策主张——国家干预
特点——研究只涉及流通领域,未涉及生产领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2、古典主义经济学:
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76年—1870年)
主要代表——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等。标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被称为是“斯密革命“ 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贡献——斯密构建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及基本信念
研究领域有——分工与专业化、价值理论、生产与交易、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发展、国际贸易等。
基本信念——人是利己的经济人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特点——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1870年—1936年)主要代表:英国的马歇尔,著作有:《经济学原理》
“新”的含义:一是新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
二是新的角度———将研究转向消费和需求(古典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而探讨价格如何使资源优化配置。政策主张:仍然是自由放任。基本理念与古典经济学一样。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4、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36年至今)
(1)凯
恩斯革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前)
标志: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发表为,称为凯恩斯革命即革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命。
主要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政策:国家干预。
主要贡献: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及基本内容(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50年代—60年代末)
出现了①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主要代表:美国的萨谬尔逊
② 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英国罗宾逊夫人(3)自由放任思潮复兴时期(70年代以后)出现不同流派:
货币学派——美国费里德曼为代表 理性预期学派—-美国卢卡斯为代表 新凯恩斯主义
(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比较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习题-导论(一)
一、导论(一)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厂商与家庭在市场上如何扮演产品生产者(提供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供给者等行为;这些供需行为如何决定个别物品、劳务的价格、数量,以及这些市场的机制与政府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由于微观经济学分析的焦点是“相对价格”的决定于影响,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主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综合行为,所讨论的是一些总量与平均量变数的决定与变动。在这些总量与平均量变量中,最主要的有国民收入、就业量、失业率、平均工资、物价水平、外汇收支与经济增长率等,故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收入理论”。
4、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稀缺的,在给定技术的情况下,当把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时,我们必须放弃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产量(即次优的产量),就是生产当前物品的机会成本。
5、实证分析:经济学中两种分析方法之一,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6、规范分析:经济学中两种分析方法之一,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做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征在于,在规范分析中往往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得出对与错、是与否的结论。
7、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相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要的条件,但是并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8、动态分析:是分析均衡随条件的改变而进行调整的过程和路径。
二、单项选择
1、经济学是研究()。
A.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
B.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D.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
2、下属物品和服务哪些不具有稀缺的特性()。
A.空气
B.矿泉水
C.食物
D.安全保卫
3、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作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4、下列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问题
5、下列说法()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给予说明。
A.杀鸡焉用牛刀 B.物以稀为贵 C.买卖不成仁义在 D.薄利多销 E.以人为本
6、边际报酬递减意味着()。
A.投入越多,产出越多 B.投入越少,产出越少
C.最后投入的一个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总产出增加有递减趋势
D.如果你想得到一个特定的产出规模,你一定能找到一个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以实现确定的产出规模
7、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觉得主要由()做出。
A.政府
B.生产者
C.消费者和政府
D.家庭和政府 E.生产者和消费者
8、下列()是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范畴的。
A.电冰箱在夏季热销的原因分析 B.政府如何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C.对中国机关及实现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研究 D.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研究
9、经济增长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左移动 C.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滑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变动不能说明经济增长问题
10、当你走到大学校园时,这意味着你做出一种选择,下列费用()不能看做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A.因为你上大学而损失的打工所得
B.因为必须听课而损失的休息时间
C.住宿费和餐费
D.你必须缴纳的学费
11、经济学研究的四大问题可以归纳为()。
A.什么、为谁、何时、为什么 B.为谁、何时、什么、哪里 C.如何、什么、何时、哪里
D.什么、如何、为谁、谁做决策
1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为()生产。
A.政府
B.消费者
C.想买但是买不起的人 D.买得起,但是不想买的人
E.想买并且买得起的人
13、由市场配置资源以为着()。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规则(机制)实现的 C.政府能够决定谁获得多少消费品
D.要得到急需的物品你只能走后门
14、下列()符合经济学中有关经纪人的假设
A.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B.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C.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D.如果可能,我会买下全世界的黄金
15、实证经济学不意味着()。
A.它能回答什么问题 B.它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C.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数学和统计学是经常用到的分析工具
16、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区别在于()。
A.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 B.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行为 C.微观经济学研究产品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D.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狭小,宏观经济学研究涉猎广泛
17、下列()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
A.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B.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公平现象
C.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这一现象也许会保持到2005年
D.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你购买了微软公司的1000股股票,现在你愿意出售的话,你肯定能赚不少钱
18、下面有关政府决策的说法,()是正确的。
A.政府觉得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才存在 B.政府决策是对企业决策的替代 C.政府决策是对失灵市场机制的修补
D.政府决策不会像市场机制那样存在失灵的领域
19、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四个基本经济问题,()。
A.只有在市场经济国家才存在 B.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才存在 C.只有在混合经济国家才存在
D.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都存在
20、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家不仅注意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更注意研究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下列各种情况下,()体现为因果关系。A.利率水平提高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了 B.由于天气的原因导致交通受阻,造成最近城市市场上新鲜蔬菜的价格上涨了0.2 元钱
C.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城市下岗职工的人数减少了
D.美国军队进入海湾地区,构成对海湾石油运输和石油生产的潜在威胁,中国国内生产者加大了对煤炭资源的使用量
选择题答案
BABCA CEBAC DEBDC ABCDB
第三篇: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导论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6.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A.市场经济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A.计划经济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9.实证经济学(A.关注应该是什么C.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A.失业 B.通货膨胀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A.产品效用的不同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B.个体行为)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B.D.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
()
10%
B.1981
30000美元
()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D.消费品生产增加,如阳光、空气等,X物品的生产9%
其数量是无限的。年失业率超过。
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自给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经济体)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与外界交换。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7.计划经济:即国家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其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管理像一个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8.市场经济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9.混合经济和国家所有相结合,度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制问题,好的制度,能够使效率和公平得到较好的协调。10.微观经济学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11.宏观经济学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12.实证分析分析要求,观察到的事实,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13.规范分析标准。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14.存量:15.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16.局部均衡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17.一般均衡响、互相依存的前提出发,定。
18.理性人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完全是自私自利的。19.内生变量20.外生变量的变量。
二、单选题:1.D 2.B
三、简述题::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市政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生产的某种商品(或生: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
3.B 4.C
所指引,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5.B 6.B 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7.B 8.B 也是垄断与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
9.B 10.C 在这种制被认为是最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实证经济学具有客
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 11.C :即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即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
1.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答: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也就社会消费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现象。
2.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经济理想主义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最大。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该是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3.经济学中的均衡的含义是什么?
答:均衡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表示,当一物体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方向的不同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会有其它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即衡定的均衡。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第四篇:管理系统工程导论课件(精选)
第一章:系统思想: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观念、演化发展的观念。系统的定义: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系统特征:整体性、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相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系统分类: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其他。耗散结构理论:通过消耗外部的信息资源来使系统内部更为合理,向有序方向发展。1.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必要前提; 2.非平横态是有序之源;耗散结构——平衡结构 系统原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正反馈、非线性作用 钱学森:一般系统分类:1.简单系统(小系统、大系统),2.巨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一般…,特殊…))简单系统的分析和处理: 小系统:直接还原和综合 ; 大系统:直接…,借助大型或巨型计算机; 简单巨系统:统计力学、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 第三章: 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主要针对对象:工程系统—硬系统; 主要目标: 对系统工程一般过程清楚描述,实现最优化。基本内容:将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6个阶段和7个步骤,同时考虑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涉及的领域知识。时间维(X轴):1.规划阶段(系统调研;明确目标;设计思想;初步方案;制定方针、政策、规划)、2.设计阶段(可行性分析(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方案;优化方案)、3.研制阶段(实施研制方案(围绕总目标,注重人财物的结合);拟定生产计划)、4.生产阶段(部件(子系统)的生产、开发、研制;总系统的协调集成等)5.运行阶段(安装、调适、运行;完全系统目标)、6.更新阶段(评价、改进、更新)逻辑维(Y轴 方法和步骤)[核心]:1.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摸清状况、抓住实质)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原则:长远观点;总体观点;明确性;区分主次、轻重缓急;权衡先进性和可行性一般工程项目目标:运行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3.系统综合:结合系统的性质、目标、环境、条件等,提出备选方案(系统综合应反复进行;综合与分析是紧密相连的)备选方案的特点:强壮型、适应性、可靠性、可操作性; 4.系统分析: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技术,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建模、仿真、实验、计算、推理)特点:可能发现更好的新的备选方案;系统工程的大量工作集中于系统分析5.方案优化:对系统分析的结构进行正确的评价,筛选出符合目标要求的最佳方案评价对象:系统的备选方案; 评价依据:指标体系与分析结果评价目的:优选方案评价结果:备选方案与目标的一致性程度评价过程:又一次综合的过程。6.作出决策7.付诸实施 知识维(Z轴):主要专业:工程技术、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 霍尔管理矩阵:在三维结构中,时间维中的每一阶段和逻辑维中的每一步骤所对应的点可用代表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那么6个时间阶段和7个逻辑步骤构成一个6*7的矩阵矩阵的特点和作用:二维结构;显示阶段工作与整体进程;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览全局;全面完整,免于漏项,遵守规律,符合逻辑,目标明确,有利于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切克兰德“调查学习模式”: 针对对象:软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核心:“调查”、“学习”,方法:模型与现状比较目标:改善现有系统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软方法流程:问题现状说明(通过调查分析,对所研究的软系统的现状作出说明)→弄清关联因素(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概念模型(在难于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现状)→比较(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方案)→改善概念模型(随着分析的不断加深和”学习“的深入,对模型加以改进,找到更合适的模型)→实施(将方案付诸实施)两种方法论的对比: 针对对象:硬系统、软系统; 目标:最优化、不良结构系统问题议题; 方法:定量分析与评价、调查学习分析过程:结构化顺序式、循环式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钱学森 1980年代针对对象:复杂系统,开发的复杂巨系统特点:1.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取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式;3.强调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信息和知识综合集成; 4.实践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体的研究讨论厅体系“综合集成的实质:人(专家经验)+数据与信息+计算机技术=人—机系统→整体优势与功能→解决问题 技术与手段:人工智能;人—机结合人脑逻辑思维:微观、定量人脑形象思维:宏观、定性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综合集成方法运用的实践形式和组织形式。有三部分构成:机器体系(计算机为核心高技术集成)专家体系(科、技、政、文各领域、层次)知识体系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特点: 将物、事、人通过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结合起来,利用人的理性思维的定性、连续、多层次、阶序性,以及形象思维的综合、灵活和创意性,去组织实践活动,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和效率。基本概念: 物理:遵循物质运动的规律,工艺流程、技术路线、物理化学变化事理:处理事务的规律,如何把事办好人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经验情感,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理论过程:理解领导意图—调查分析(物理)—形成目标—建立模型(事理)—协调关系(人理)—提出建议 第四章: 系统分析是进行系统研究帮助进行有效决策的一种方法。在若干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各项事务的许多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利用系统方法,制定可行方案。并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以期寻求对象系统整体效益最大的策略系统分析的目的:辅助决策方法:系统方法作用:使决策者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选择; 有效利用人、财、物等资源;有效达到系统目标系统分析的要素: 内容:1.通过分析,明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 2.确定达到期望目标所需要的设备、技
术和其他资源情况; 3.建立各种替代方案所需要的模型; 4.计算和估计实现各种可行方案所需要的费用和产 生的效益 5.通过一定的判别准则选择最优方案系统分析要素:问题、目的与目标、替代方案、模型、评价标准、决策 系统分析的步骤:界定问题—确定目标—提出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效果—综合评价—(满意否)建议可行方案对系统分析步骤的理解:1.重视做好初步分析(5W1H方法是做好这段工作的基本线索)2.在规范分析中适当重视定量化、形式化分析(一般应尽可能地建立结构模型、数学模型或方针模型)3.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定性判断和定量分析的结合4.环境分析贯穿系统分析全过程5.在管理系统分析过程中,具体过程可能有一定调整。系统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的核心是一种分析研究系统的思路;定量方法:统计学、运筹学中个模型化与最优化方法、计量经济性、系统动力性、控制论、信息论等等定性方法:目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系统分析中的创造性方法与技术: 1.提问法(检核表法,是根据需要研究的对象,列出相关的问题,形成检核表,然后一个个核对讨论,从而发掘出解决问题的大量设想的创造性技术):①5W1H/5W2H ②检核表法2.列举法(二次会议法): 第一阶段,列举缺点; 第二阶段:探讨改进方案3.头脑风暴法: 会议规则:1.讨论问题不宜过小,不得附加各种约束条件2.强调设想新奇3.强调设想数量多4.鼓励与他人的设想结合提出新想法5.不允许私下交谈6.与会者一律平等7.不允许对提出的创造性设想做判断式结论8.不允许批评或指责别人设想9.不得以集体或权威意见的方式妨碍他人提出设想10.提出的设想部分好坏,一缕记载下来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忽视对问题的审定;过早得出结论;过分重视定量化或过分重视模型;模型选用不当;忽视系统分析的原则,抓住不准重点;数据有误;忽视主观因素 系统环境:相对于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的系统,它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联的、对系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事物构成的集合 系统环境分析的意义:1.环境是提出系统工程课题的来源2.课题的边界确定需要考虑环境因素3.系统分析的资料取自于环境4.系统的外部约束通常来自环境5.系统分析的质量要由系统所在环境提供评价资料。环境因素的分类;宏观与微观环境因素;直接和间接环境因素;可控与不可控环境因素;环境范围:国际、国内、区域;具体行业或领域特有的环境;常用基本分类(物理和技术环境,经济和事物,社会环境)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 1.SWOT分析法2.情景分析法(通过未来情景的设定和描述来考虑和分析系统)主要步骤:①明确情景描述的目的、基本设想和范围 ②对预测对象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进行分析预测③结合先相关数据资料,获得预测的定量数据④拟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 系统目标分析的意义: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出发点,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系统目标的正确与否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成败 系统目标分析的目的:1 论证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经济性2.获得分析的结果—目标集 系统目标分析的要求:稳妥、全面、目标体系 系统目标的种类:整体目标和分目标;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单目标和多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系统目标的确定:总目标的确定—建立系统目标集(目标树、确定目标系统的主要原则、确定目标系统的方法、目标冲突与协调)—目标冲突的分析—目标冲突的调节—目标间的价值权衡 系统结构:是系统结构保持整体性和使系统具备必要的整体功能的内部依据,是反应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的形态化,是系统中要素的秩序的稳定化和规范化。集合性、相关性和阶层性构成系统结构的主体内涵;而整体性是系统内部综合协调的表征;环境适应性是系统外部协调的表征。价值分析:用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来实现产品必要功能的一项研究、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管理技术和有组织的活动。它包含三个要点:1.价值分析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必要的功能; 2.其核心是功能分析,确定必要功能,剔除多余功能; 3.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努力。价值=功能/成本功能:产品的使用价值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含实现成本和使用成本 系统相关性分析:系统的功能属性不仅取决于组成要素的质量和合理性,还要取决于要素间的所保持的某些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涉及空间结构、排列顺序、相互位置、松紧程度、时间序列、力学或热学特性、信息传递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等方面。二元关系是相关关系的基础,其他关系都是在二元关系基础发展起来的;对复杂系统可先进行二元关系分析;具体可采用矩阵分析、因果分析等方式。二元关系的意义;明确系统要素的重要程度、输入输出关系、关系性质、对目标的影响等等。系统阶层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理论依据:系统都是以多层形式存在的。对于哪些因素应属于同一阶层,以及阶层之间应保持何种关系,以及阶层层数和阶层内要素的数量等都有许多重要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研究将从系统本质上加以深入对系统结构的认识,从而揭示事物合理存在的客观规律。系统阶层分析的主要内容:解决系统分层及各层组成及规模合理问题。1.系统的分解:2.系统的协调;系统阶层分析的标准:1.传递物质、信息和能量效率、质量和费用; 2.功能团有个合理结合和归属问题。系统整体性分析:整体性是系统结构分析的核心,是解决系统整体协调和整体最优化的基础。整体优化的可能性:1.要素集:关系集合阶层关系的合理分析是在可行范围内讨论的; 2.在对于给定目标要求下,要素集、关系集和阶层关系将有多种结合方案; 3.对于一定的价值目标,改变要素集、关系集和阶层关系的结合状态,可以看出系统输出的变化状态及优化方案。整体性分析内容: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和分析系统的整体结合效果; 2.建立反映系统特性的要素集、关系集和阶层关系结合模型; 3.建立结合模型的优选程序。提高系统整体效果的规律:“各司其职”、各组成部分必须按系统整体目标进行有序化、注意整体中协调环节和 链接部分、调整和处理系统中的矛盾成分和落后环节。系统评价的前提:熟悉方案;方案的评
价指标或标准系统评价的基本原则: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保证方案的可比性;评价指标要集成系统;评价指标应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系统评价的步骤:1.对各评价方案做简要说明; 2.确定由各分项大类和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或评价指标系统图 3.确定各大类及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整体权衡;4.进行单项评价,查明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5.进行单项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出大类指标的价值;6.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各大类指标是价值和总价值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政策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制定指标体系的几个问题:1.指标的大类和数量问题 2.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3.指标体系的提出和确定 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两两比较法、专家调查法 相对比较法(简单两两比较法): 1:比…重要;0.5:同样重要 0:比…次要对角线元素不可填;为防止某指标权重为0可设置一虚拟指标(其重要性低于所有指标)连环比率法:步骤:1.将评价指标以任意顺序排列;2.从上至下以邻近下一指标为基准进行判断;3.把最下面的指标分数设为1,重新修正;4.规范化 层次分析法(AHP):步骤:1.构建问题的层次结构模型; 2.层次单排序:建立判断矩阵,计算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计算组合权重,得方案优劣排序 第五章:系统模型系统定义: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模型定义:模型是实际系统的抽象或简化表示。模型的特征:1.是现实世界一部分的抽象或模仿; 2.能表征实际系统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3.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模型的分类:按表达形式:概念模型、数学、实物、图表、软件;按用途:功能模型、结构、计划、决策、评价; 按特性:静态与动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线性与非线性…… 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兼顾模型的现实性和易处理性;通过方框图简化系统内部关系;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模型的相关信息;注重信息的准确性;注意集结性 构造模型的一般方法:直接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比拟思考法(类比)、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 构造模型的步骤:1.明确构模的目的和要求; 2.收集资料和数据; 3.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4.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原因及相互关系; 5.确定系统结构; 6.估计模型中的参数; 7.实验研究; 8.必要修改 结构模型:系统的结构分析与结构模型;是表明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邻接矩阵中,全0的行对应的点为汇点,即无线段离开该点,为系统的输出要素;全0的列对应的点为源点,即无线段进入该点,为系统的输入要素 可达矩阵中的行元素,如果只有对角线元素为1,其余均为0,则该元素为汇点;列元素,如果只有对角线元素为1,其余均为0,则该元素为源点 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ISM): 核心:通过对可达矩阵的分析处理,建立系统问题的递阶结构模型 可达集:一个要素最终会影响到的要素的集合;先行集:影响某个要素的要素集合起始集:整个系统的源点的集合; 终止集:…… ISM工作原理:1.提出问题,组建专家组,收集并初步整理问题,形成初步的意识模型;2.意识模型的具体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包括通过人机对话,确定系统要素及其二元关系;利用关系传递性,推导系统可达矩阵;可达矩阵分解、缩约和简化,推导反应系统递阶结构的骨架矩阵并进一步推导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3 通过对要素的解释说明,建立系统解释结构模型;4.将解释结构模型与意识模型对比分析,得出分析结果。可达集R(Si);先行集A(Si);共同集C(Si)起始集B(S)={ Si |C(Si)=A(Si)}终止集E(S)={ Si |C(Si)=R(Si)}
第五篇:微观经济学练习题
第四章 一,判断题
1,当人们沿着需求曲线往下移动时,边际替代率递减
()2,当人们沿着需求曲线向下移动时,效用水平上升
()3,恩格尔曲线总是向上倾斜的()4,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劣质商品 p114
()
5,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和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同
()6,l劣质商品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总效应和价格变动的方向相反
()7,吉芬商品和劣质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带来的数量变化增加,而收入效应带来的数量变化减少
8,正网络外部性比如攀比效应:消费者愿意购买一种产品是因为其他人也购买了。
()9.负外部性比如虚荣效应:消费者希望拥有与众不同的产品
()
计算题 一,剧院经理把去该剧院的人分为两个群体:普通大众和学生。并且普通大众的需求曲线是:Q1=500-5P ,学生的需求曲线:Q2=200-4P 1,以纵轴表示P,横轴表示Q,在图上画出两条需求曲线。如果当前的价格为35美元,求各个群体的需求数量
2,求出各个群体在当前价格和数量下的需求价格弹性
3,如果每张票是35美元,在门票销售中剧院是否获得受益最大化?请解释 4,如果想获得最大化受益,对各个群体应该收多少钱门票?
第六章 一,判断题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般应用于至少一种投入要素固定不变的场合p189
()2,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我们知道边际产量是负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