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体会
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提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通过学习,我深深的知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我校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师德学习,并就当前师德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通过学习与讨论,受益不浅,感触颇多,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历史性战略任务。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今天,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更应该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师资保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华民族素有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优良传统。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人们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不约而同地想到的就是教师的启蒙和榜样作用。当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并在与时俱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我决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团结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行为规范,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何志巧
新
课
改
学习
心
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作为一名教师,我既感到一丝兴奋,同时也有一些疑惑:新教材怎么教,我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吗?经过假期参加的新课程培训以及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改革虽然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因为这次课改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集中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去实现。
面对新课改,教师首先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首先要用终生教育的理念引领新课改的方向。要有为学生终生学习、生活服务的理念,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交际、学会生存。其次教师还要有创新的教育理念。21世纪是个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才必须要具有创新的头脑,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创新,我们新的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使之具备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教育理念指导新课程的目标追求。此外,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可以说是“关注生命”“关注人性”。教师必须关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还必须具备多元智力理论,为新课程的个性教育提供依据。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具备发展性教育理念。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给予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是要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而且必须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够接受的。新课程条件下,如何通过教学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的。
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这些理念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是我们转变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强大思想基础。
开展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会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更应注意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堂教育要逐步从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以情境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逐步增强课堂行为和效果。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开口说。教师主动地与学生沟通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教师要对教学充满激情,平易近人,情感丰富而不失庄重,风趣、幽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政治学习活动中不,并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的途径、方式有很多。影视、文化,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等等,这些策略、方式都会使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盎然。给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必要的,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赏都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好政治的情绪体验,并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努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适应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不再是以前的“主宰者”,而应变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导引者以及课程的建构者与管理者。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设民主融洽的情境,要积极地参与学习交流。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责任更重大。在课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力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及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努力为学生创建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生学习主动权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会渐成风气。
新课程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不是要将过去全盘否定,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创新,并且要防止一些虚的东西充斥课堂,追求教学的形式美。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看教学气氛活跃,教学手段先进。但却华而不实,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太花哨了些,虚了些,教师和学生的表现,都折射出经过“精心设计”才端上台面的。课堂看似精彩纷呈,其效果如何,就值得思考。热闹之余,冷静下来,再三回味,有的素然无味,有的就是摆设,没有使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如果这样,课堂教学只注重“花样”,却真正冷落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怎会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在课学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员全程参与还是部分人局部的参与。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使我们的新型课堂更具体、更有效、更生动、更完美、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应用,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