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时间:2019-05-11 20:4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第一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第一大题是论述类文本,共9分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的表述和概括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2.题干要求选出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段,选项c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段,A项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知,“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知,“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

第二个阅读分析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的主旨、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D项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路为“朴实”。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理解“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内涵,理解“自处”“待人”的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

第三个大阅读题是小说《宝物》(1)A

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类大题事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默写,共35分。

第10小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代词“之”,虚词“耶”“岂”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代词“之”,虚词“耶”“岂”等,结合理解句意即可断开。

1小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根据文本内容“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

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可知,选项B“误认为是赵希乾买的肉”错误,而是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

13小题.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恶”译为讨厌、厌恶,“烦数”译为频繁询问,“必”译为一定,“无乃......耶”译为恐怕......吧?(2)固定人名保留“建武”“希乾”,“衡”译为比较,“诸生”译为大家,“以”译为把,“奖劝”译为奖励劝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建武”“希乾”;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恶”“必”“衡”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诗歌赏析题。

存在问题:诗歌理解正确,但是答题不够规范。答题没有步骤。

3、默写情况糟糕,问题严重,错别字让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即使是考过上十次的默写,照样是该错的错,不该错的还错。甚至有学生背诵对了六个,可惜每句都有错别字。足以让改卷老师“潸然泪下”。对策:意思记忆。

第三类考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例如:成语,病句、语句连贯、漫画题。试题内容较为简单,答案容易找,成语,对策: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四类写作,共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海明威历经生命磨难,领悟了: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对手”。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他(它)”身上照见了自我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从“他(它)”身上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他(它)”。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

这题材料作文,有三个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对手”这一话题展开的。其中一二两个材料是相对立的两个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哀叹自己遇到了强硬的对手,第二则材料则是强调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第三则材料则是列举了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对手。所以,从这些材料内容出发,本题材料的意思范围,其实就是谈一谈你对“对手”的认识与理解,更倾向于哪一种对手。也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对手:感谢对手、尊重对手、祟拜对手、敬重对手等等,这也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立意。

另外,语言粗糙。我们讲求语言朴实,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优美,锤炼语言是作文的核心要求。再者学生作文不重结构,随心所欲,信马游缰,以至作文思路混乱,应考能力有待提高。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要求高二的学生掌握常见议论文的些方法,看来任务还较为艰巨,需要多花点心思。

第二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中学 2012 年秋期中考

高一年段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试卷特点】

1.本次高一语文考试用卷在内容上兼顾课本语文知识积淀及课外语文能力发展,力求体现新教材特点、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结构上与去年市统考卷题型相仿。关注高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开放思维、创新能力。

2.个别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象文言文,现代文;题量适中。

【成绩概况】

1.全年段的总平均分86.32及格率41.12最高分114;各个班级

除实验班外各班较为均衡.2.背诵得分较为理想,说明他们的课外落实程度较好,3.文言文得分比较不理想,这主要跟这次的试题较难和他们还

没经过系统的复习有关,以后可以在题型的答题技巧上多些指导.4.作文总体较差,需加强训练.5.其他详见成绩分析表.【答题分析】

1.教学成效:

⑴背诵的得分情况说明学生课后落实程度较高.⑵能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现象.⑶能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简单技巧,得分情况较好.2.存在问题:

⑴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态度不是很端正,每班都有个别学生上课

睡觉讲话的现象出现.⑵知识面较为狭窄,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写作水平的发挥.⑶作业不能很好的按时按量完成.⑷预习课堂复习不能有机统一.【教学策略】

1.强化夯实基础,强调积累.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特别是语文.2.让学生多读书报杂志,拓宽他们阅读面.3.加强练习训练及检查.4.课堂中适当加入些解题技巧的指导

第三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反思范文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三江中学

王进

这次的语文试卷,突出了基础性、实用性以及能力考查,基本上涵盖了教材要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是一份结构较为合理,难度适中稍偏大的期中考试卷。现对本试卷作具体分析如下:

一、试卷特点

1、试题结构合理,知识点考查全面。

整份试题紧扣大纲要求,从语言积累及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四个方面,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的形式对必修1 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积累及运用考查内容涉及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语言表述、文学常识、仿写等,知识点覆盖率高。考查内容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并轨,难易适中,切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2.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相映成辉。这样既重视课内知识的考测,又做到了课外阅读能力的的考测。考题涉及理解、分析、运用三个层级的考测,形成梯次,同时也提醒学生,注重课本学习。3.注重实用性,生活化明显。

如:一幅漫画“购房”和“开车安全”都体现了实用性、生活化的特点。

二、存在问题

1.积累及运用: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点多、面广,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客观选择题共有十二个,满分值为36分,平均得分18分,难度系数为0.6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还不扎实。

2.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文智力技能。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能全面检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鸿门宴》分值为20分,平均得分为13分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课内阅读得分高于课外阅读得分。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朗读训练及对精彩语段的赏析,对重点、难点的讲析透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较好。但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机会太少,缺少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同时对阅读能力弱的同学进行能力迁移的训练少,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弱。

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简练、不规范、等问题,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

3.作文 内容空洞,不能表现学生的个性、格式错误、错别字多、标点不规学生审题不清,不理解幸福的含义,导致文与题的要求相距甚远,了不小比例的失误。满分为60分,样卷中最高分为54分,最低分为28分,平均分41,得分率为0.67。不过,大部分学生作文基本上都达到了写作的要求,在抽样试卷中的作文虽有题材新颖独到、构思巧妙、表达流畅的优秀作文,但不乏存在构思、选材平淡范的毛病,说明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重视作文技法训练和模式化训练多,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三、教学反思及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常抓不懈,同时各种知识要学得准,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不应该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迁移能力,所以决不可舍本求末。另一方面,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语文能力,我们应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抓好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实例,切实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研究课题。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有效地培养能力,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和本质所在。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课堂的教学积累,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立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2016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2016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一、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全段五个班实考人数215人,段平均分73.99,合格率64.32。全年级段各班差距不大,比较均横。本次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的幅度不大.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观念淡薄,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如:写汉字“因势利导”、“卧薪藏胆”“博学多识”“文化底蕴”错字较多、语法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好.、课外名著阅读不细等;二方面是因为学生平时学习时读死书,举一反三能力极差,所以对一些阅读分析中的变形题做的不好,比较阅读的能力差,.因此学生的总体成绩提高的不快.虽然有如此诸多漏洞,但是:学生学习也有其令人欣慰的一面,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提高.阅读分析及写作能力提高幅度也较大.而且出现了若干同学跨入优秀行列的现象.可见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悟性还是相当高的,而且能做到学以致用.二、逐题分析(1)基础知识部分

本题共6道小题,共28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词音形的正确书写及正确理解运用.还有仿写对偶句, 古代诗词的理解默写,对文学名著的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给一则消息拟恰当的标题。(2)阅读

本题有三道大题,其中包含一篇课内现代文阅读,一篇课外现代文的阅读及课内文言文阅读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1、课内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语段出自《藤野先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学习理解.考查分以下几方面:指出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修辞手法,重点句子在语段中的作用等。2.课外现代文阅读

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记叙文的能力,针对记叙文的几个知识点,概括选文大意等进行语段的阅读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归纳筛选信息的能力。

3、文言文阅读

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实词理解、重点句翻译、朗读停顿的认识,以及对选文大意的概括。

而节选的课外文言文浅显易懂,学生得分率较高。4.习作部分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给作文提示,按话题作文,请捕捉触动过心灵的生活,以“祝福”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能写一篇任意文体的文章。

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成绩:

本次检测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取得的成绩,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提高,而阅读分析能力却有待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来抒写真情实感。文学常识及文言诗文的默写也有一定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别字辨析能力差。2.对偶句的修改不准确。

3.对课内阅读平时听课情况不好,识记不准确。

4.个别学生习作不认真,对话题作文中话题理解不透彻。5.对课外阅读理解不透彻

6.对课外的知识涉猎太少,知识面窄。

四、综合分析

(1)取得成绩的原因:

本次检测学生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方面及写作都有一定的提高,其根本原因是:本学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平时的每周一篇作文和日记,它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在平时能注重对学生文言诗文的诵读,默写。故检测时学生基础知识成绩比较乐观。(2)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分析本次检测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平时教学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力度不够,还应再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广泛地去涉猎,文学作品及优秀作文,课外资料,知识多积累,扩大其视野。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浓,这是导致总体总体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4.也有一部分学生重理轻文思想严重,认为语文无需下功夫也能学会。(3)教学工作的思考及改进教学的措施与教议。

通过以上分析,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应着力转变教学的理念,彻底转变角色,教学中竭力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注重文本对话,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加强各种语文能力训练,设计多角度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各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多方面的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五、试卷评价

本次试卷覆盖面较广,难易度适中,能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今后语文教学及中考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试题基础知识覆盖面不十分全面,缺少词义的理解应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八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质量分析 [篇2]

一、试卷基本内容分析

本张试卷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检查,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察。试题形式新颖灵活,发挥了对语文教学的检测与导向作用,尤其是课外阅读试题的命题设置,较好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的整合,在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同时,测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人生观等深层次的素质。

试卷的结构主要分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和“作文”三大块,;从考查内容上看,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为灵活,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注重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艺术性,让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生的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总体上看,本次考试的试卷既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更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大面积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的质量,试卷的导向性较好。

二、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共89人,全部参与考试,最高分80.5分,最低分25分,总体考试情况良好。但两极分化较大。

三、答题情况分析

1、“积累与运用”(22分)。学生的得分率不高,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根据解释写词语和病句修改错误严重,古诗词默写失分较多,错字现象严重,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概括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题量较多,分值较小。

2、阅读部分(33分)。得分率不高。课内的文言文阅读,大部分同学得分在8分以上(满分10分)。但是课外现代文阅读题,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答非所问,失分严重。有一些同学审题不够清楚,一些自由发挥题,不愿多写字,导致不能得满分。

3、作文部分(40分),这次作文是半命题作文,从学生写作情况看,出现的问题不少:①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都不能把握题目的含义。②叙写比较平淡,没有写出初中学生真实感受,泛泛而谈,没有表达初中学生应有的思想层次。③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离题的现象,另起炉灶。作文的分值较高,100分的试卷,作文应该只有35分。

4、卷面分(5分)。学生的卷面较差,涂改现象严重。100分的试卷5分卷面分有些高了。

四、今后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积累、诗文积累(包括名著)及文化常识积累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来是初中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运用语言的生活情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只有让语文走向生活,才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课内外结合,做好阅读训练

“语文课标”提出,阅读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 “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实践。平时教学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用好教材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如佳句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故事缩写、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进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3、要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

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

第五篇: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定稿)

高 一(上)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C 《论语》全书共20篇,前后篇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在形式上,有的是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有的采用问答形式,也有的是交谈形式,还有少量夹叙夹议性的。D 密考伯坐牢前告诫大卫,“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刚说完这番话,就向大卫借一先令买酒喝。他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称做“密考伯主义”。(《大卫·科波菲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7题。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活儿,那么工资减少而被带工老板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等方法。

实际上,拿莫温对待外头工人,也并不怎样客气,因为除了打骂之外,还有更巧妙的方法,譬如派给你难做的“生活”,或者调你去做不愿意去做的工作。所以,外头工人里面的狡猾分子,就常常用送节礼巴结拿莫温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拿出血汗换的钱来孝敬工头,在她们当然是一种难堪的负担,但是在包身工,那是连这种送礼的权利也没有的!外头工人在抱怨这种额外的负担,而包身工却在羡慕这种可以自主地拿出钱来贿赂工头的权利!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家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

D.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9.对最后文字表达效果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段整句,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B.这是一段散句,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C.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D.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的关切与同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物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D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原谅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无畏的一组是()

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②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③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⑤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 ①④⑥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荆轲心思缜密,颇有谋略。到达秦国后,先厚遗秦王宠臣蒙嘉,让他在秦王面前美言,打 消秦王疑虑,使秦王相信燕国的“举国为内臣,贡纳赋税”的投降之举。B荆轲思维灵活,镇定自若。到达秦朝大殿上,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一句

“北蛮夷之鄙人”便化解了危机,解除秦王和群臣的疑惑,显出荆轲的镇定和灵活机变。C荆轲胆大心细,计划周密。藏匕首于地图之中,图穷匕见之时,抓住时机,左手把袖,右 手揕之,出现“荆轲逐,秦王走”的局面。正因为计划的周密才让秦王在朝堂上陷入危险 之地,在夏无且用药囊击伤荆轲左腿后才失败。

D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其英雄气概震慑秦朝群臣。在刺杀失败后,并不胆怯,而以 轻慢坐姿傲视对方,虽然刺杀失败,但其英雄形象永不磨灭,流传千古。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分)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3)荆轲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梅 流沙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

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1)梅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本诗的主题对你有怎样的启示。(4分)

15.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再别康桥》)

(3)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4),不仁;,不知。(《烛之武退秦师》)(5)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6)项伯亦拔剑舞,庄不得击。(《鸿门宴》)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21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16、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

17、文中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文章

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B(解析:A荆jīnɡ

C 惩chénɡ 当dànɡ

D 弄lònɡ)

2、答案D(解析:A 廖—寥

蜜—密

B 璧—碧

C 躅—蹰

沧—苍

座—坐)

3、答案:C(解析:精明,精细明察,机警聪明;精悍,(人)精明能干,(文笔)精练犀利;管治,管辖统治;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事物);嬉笑,欢笑戏乐;嘻笑,嗤笑,强笑之意)

4、答案:A(解析:B “饮冰室文集”加书名号,C 冒号改为逗号,D 863加双引号)

5、答案:D(A成分残缺,“百折不回”后加“的气概”;B 语序不当,先讲实现重大突破,再讲创造奇迹;C句式杂糅,“大约包括”和“由„„组成”杂糅)

6、答案:B(解析:B项是佩葛蒂来安慰他)

7、答案 :C

8、答案 :A

9、答案 :D

10答案 :C(解析: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觉得奇怪”)

11、答案:B

12、答案:C(解析:并非夏无且击伤荆轲左腿,是秦王“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3、(1)译文: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厌”“阙”“图”宾语前置各1分)

(2)译文: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大行”“细谨”“辞”“俎” 各1分)(3)译文:荆轲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残忍了。将军的父母以及同族的人,都被杀死了。如今又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悬赏征求您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深”、“戮没”、“千金,邑万家” 前省略 “以”、“奈何”各1分)

14、(1)答:梅身上体现出了高洁、忠贞(坚守)的特点。(一点1分,共2分)当“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体现出了它高洁的品格;“她的爱情来得最迟”,“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则表现出了其性格中忠贞、坚守的一面。(一点1分,共2分)

(2)答: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追求,就像梅把自己许给白雪一样。人不但要有追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要始终坚守如一,这样做虽然“笑得最晚”,但是一定会是“笑得最美丽”。(启示2分,结合诗歌2分)

15、(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且贰于楚也

(4)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常以身翼蔽沛公

16、①江南的小巷让人从现实世界回溯到历史之境中。(2分)

②雨后的江南小巷让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让人暂离现实的纷繁,暂脱尘世烦扰。(2分)

17、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2分)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2分)喜:①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实与虚)(2分)

18、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1分)

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2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19、答案:A E(6分)(解析:A、作者采用的不是以时空为序,是移步换景的方法; E、作者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并被眼前的嘈杂与躁动取代而倍感落寞。)六、七参照2013年江西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下载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定稿)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谄媚(chǎn) 彳亍 (chù) 着陆(zhuó) B、弄堂(lòng) 河畔 (pàn) 开辟(bì) C、戮力(lù) 菲......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日期:2010年5月24日 出处:长海高中 编辑:chgzlw 阅读:72次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备课组 刘蔚 本次期中考试采用岫岫岩高中试卷,现做......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题范围: 试题内容覆盖了必修三第一、二、三章的全部内容,和必修四的1.1至1.2的内容。做到试题内容、内容比例、题型比例符合标准......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数学备课组 这次数学月考范围是集合与函数(到指数函数为止)两大块。这两块的特点是:符号多,概念多,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与初中的数学明显不一样,很多学......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精选]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对试卷的评价 1、本次考试属于检测性考试,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大多数学生完成。考试范围为政治生活的前两个单元。 2、本次考试侧重于对政......

    高一期中考试英语质量分析(大全)

    高一英语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本次考试题型,分为听力部分、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六部分,各部分难易程度不同。大部分题都比较基础,但和平时的练习比较......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1-2012第一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年级思想政治质量分析中学政治方彩艳今年高一年级只有一个班,共29人,从平时的上课情况来看,课堂反应很不错,学生配合积极,发言踊跃,由于月考没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