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七年级语文试卷,是一份难易适中、考点明确,结构合理规范,内容科学严谨的试卷。试卷围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有利于导向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考查内容和题型的设计上,适当创设了新考点、新题型,体现了 “稳中求变、适度创新”的特点。
一、答题情况分析
1、积累与运用
从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主要涉及到 古诗词名句的“默写”、“名著的导读”、“语言的运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总体来说并不是很理想。古诗词名句的“默写”,这是一个重要题型,是学生考试中必考的题目。这种题型一般有三种类型:机械型默写,即给出上句,要求写出下句,或给出下句,要求写出上句以及要求背诵出某首诗;理解型默写,即给出有关诗句的理解,要求写出相关的诗句;运用型默写,即给出一定的背景,按要求填写出相关的诗句。答题中出现较多错别字,或者答非所问,乱用另外一首诗的语句的混用现象,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较注重机械的记忆,但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出现错字率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古诗文。词语释义题,这是学生的一个弱项,很多学生对成语的整体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成语中某个字词的理解就能力显得非常薄弱,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语言连贯题。此题着重考查句子内部结构的一致,逻辑的有机联系,上下语言环境的协调等。此类题主要是考查检测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
2、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掌握能力。阅读文段选自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黔之驴》。第18题解释加点的字;第19题翻译一句话;第20题是对文中某句话的描写内容及其目的。
第18题,跟第17题类型一样,同是考查的是理解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从答题情况来看,能拿满分的学生不多。总的来说,“古诗文阅读”部分得分情况比较理想,学生的得分多数在6分以上,失分主要是第18道题。从中看道现在考试的考查范围虽然比较宽广,不受拘束,但只要还是集中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因此以后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具体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学生在复习时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3、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部分总共三个语段,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与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鉴赏与评价能力。命题形式也无外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体现了语文新课标“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此外,试卷中出现的课后原题,也有助于教师钻研教材,重视课文教学和关注学生的课文掌握程度。
4、作文
作为情感话题作文,考生不会有太大的写作难度,一般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文字表达上看,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学生必须明确记叙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文章体裁上不能沦为“三不像”,否则体裁不正确,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二、今后教学建议:
1、遵循母语学习规律,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大量的事实证明,语文能力的形成,其关键不在于汉语知识学了多少,而在于语言积累是否丰富,语感的积淀是否深厚。因此,语文的教与学必须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多读多背至少有以下四方面作用:①积累语言材料;②储存语言模型;③积淀语感;④接受文化熏陶。如果我们能认真落实,学生将受益匪浅。
2、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对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三个层次,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光记住答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在怎样解出这个正确答案的解题过程、思路。
3、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报刊,做好一些摘抄,背诵有关课内外诗句、名言警句。
4、作文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
今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符合课程标准理念和学业考试命题的基本原则。试卷注重于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卷内容的人文特性,给学生以人文熏陶;注重于能力这个核心点,重视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尤其重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具体语言环境与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理解分析、概括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去年相比,贯彻了稳定中求变化、继承中求发展的命题思路,既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又有一定的变化,难度有所提高。
二、定量分析
各题平均分及难度统计(样本容量=100)
题号
一
45二
(一)应得分
8平均分
14.9
1.44
1.513.42
2.52
2.06
15.6
1.58
5.02
得分率
93.1
75.5
88.4
50.67
51.5
93.5
62.75
题号
9二
(二)314
二
(三)应得分
平均分
5.8
1.91
8.9
0.91
1.42
2.96
1.71
1.93
12.36
得分率
96.6
69.7
47.3
85.5
64.3
75.75
3.44
1.58
2.04
4.56
1.42
50.67
四
卷面
总分
2.42
0.44
33.88
2.98
75.98
84.7
99.3
75.98
从上表可看出:
1、整份试卷的得分率为75.98,得分率最高的是“卷面”,说明学生书写认真,整体水平在提高。
2、得分率在90以上的是1、3、8、10小题,说明七年级的学生的默写、文言文翻译掌握得的不错。
3、得分率较低的是4小题,说明七年级的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还不够。
三、定性分析(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体现在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古诗词默写这两个小题上。
第二是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尤其是一些文学常识及课文写法模棱两可,致使学生失分率很高。
第二大题
(一)第6题典型错误:《塞翁失马》体裁是什么,学生不知道,节选自哪里,学生记得不牢,是瞎填的。原因分析:对课本文学体裁模糊,不求甚解。老师在讲解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第9题典型错误:对“父”和“亡”这两个字细微的品位不到位。分析:脱离语言环境,孤立地就字论字。
第10题得分率较高。
(二)第10题典型错误:整体把握不够,回答不全面。很多学生只答到其中的某点。原因分析:对文章阅读不到位,有些学生先看题,马上去找内容。
第11题品析不到位。
第12题得分较好,大多数学生能看出秋天特有的景物。
第13题典型错误:对《春》背的不熟,很多同学不写,可能是忘了,或者是根本不会背。
(三)第15题考查分段。有的学生段落分不清,原因是理不清事件,其次是概括内容时太啰嗦,不简洁。
第16题得分率很高。
第17题重读的词找不准,语感不强,自然分析不到位。
第18题“苏醒”学生不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不到位。
第三大题
本次作文是命题作文,学生能根据题目选取材料进行写作,事例贴近生活经历,语言、情感的表达都比较真实、朴素。有一部分学生选材新颖,情景交融,技巧高超,有良好的写作水平。从随机抽样成绩统计来分析,作文中最低为2分,只是写了题目,还有个别的写了2行,还有的字数未达到要求,但能扣住主题,有具体的事例,但未能详写,最高分为39分,平均达到33.88分,对于七年级学生,他们能写出如此较高水平的作文并非出自偶然。原因与背景:①所出作文题让学生有内容可写,链接了他们的生活经历,便于写出其内心的真实感受。②语文教师在平时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作文阅读教学,并进行了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创新。
这份试卷上仍摆脱不了作文的几点困惑:
1、中心不突出。题目中“相亲相爱”在文中没起作用,大多数同学就只介绍家里的人,而没有体现“相亲相爱”这一主题,家里的成员孤立行动,没有融合在一起,体现一家相亲相爱的情景,不够生动感人。
2、选材陈旧。半夜,妈妈送“我”到医院;爸爸怎么教育“我”,类似这样的选材占大部分。
3、有明显套作文现象。把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或别处看的文章套进去,不管合适的程度。
4、写事只管自己叙述,不让文章中的主人公“说话”,故事情节不集中,缺少感染力。
5、标点符号不能正确运用。有个别学生一逗到底,有的一点到底,甚至还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都没有。
当然,这些现象并不是仅此一届学生,这也应是目前小学、初中阶段学生考试写作中出现的共同问题。
四、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1、试卷的难度尽量与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吻合。
2、灵活运用资料,力争试卷所出问题原创。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语文试卷,是一份难易适中、考点明确,结构合理规范,内容科学严谨的试卷。试卷围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有利于导向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考查内容和题型的设计上,适当创设了新考点、新题型,体现了 “稳中求变、适度创新”的特点。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1、试题紧扣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体现语文课程及评价理念,“淡化选拔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个别差异,促进学生发展”。本次语文卷从形式上看,它延续了近几年来的试卷模式,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和附加题”五大板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查,由浅入深,有层次性;难题少,基本题多,难、易题所占比例得当,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2、从考查内容上看,突出语文学科特点,重视语文知识和文化积累。如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一、二部分)(1至16题)共51分,占试题总分的42.5%,着重考查学生对优秀诗文、名言警句、成语、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与运用。这不仅是教材教学要求中应知应会的内容,而且同《新课标》多次强调的文化积累、文化建构的要求是一致的。又如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题第5小题和现代文阅读第13小题,就是考查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言运用的能力。这就注重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生活性、艺术性,让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生的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个性体验。特别是作文,体现得更加明显作文题目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丰富了学生情感表达,让学生人人有话说,因此不管是内容还是文题拟定都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提倡个性化。
从总体上看,本次考试的试卷既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更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大面积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的质量,试卷的导向性较好。
二、答题情况分析
1、积累与运用(共7道题)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这道大题,共有7道小题,从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主要涉及到 古诗词名句的“默写”、“名著的导读”、“语言的运用”,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总体来说并不是很理想。
2、古诗文阅读(共3道题)
古诗文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掌握能力。部分得分情况比较理想,学生的得分多数在6分以上,失分主要是第8道题。从中看道现在考试的考查范围虽然比较宽广,不受拘束,但只要还是集中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翻
译的能力。因此以后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具体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学生在复习时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3、现代文阅读(共12道题)
“现代文阅读”部分总共三个语段,共37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与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鉴赏与评价能力。命题形式也无外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课外阅读以及穿插其中的个性化、开放性的试题,体现了语文新课标“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此外,试卷中出现的课后原题,也有助于教师钻研教材,重视课文教学和关注学生的课文掌握程度。
四、作文(第21题,分值40分)
从命题形式看,半命题作文既能给学生一定的限制,又能让他们更真实地展示自己的真实写作水平;从内容主旨上看,作为情感话题作文,考生不会有太大的写作难度,一般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文字表达上看,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学生必须明确记叙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文章体裁上不能沦为“三不像”,否则体裁不正确,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三、今后教学建议:
1、遵循母语学习规律,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大量的事实证明,语文能力的形成,其关键不在于汉语知识学了多少,而在于语言积累是否丰富,语感的积淀是否深厚。因此,语文的教与学必须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多读多背至少有以下四方面作用:①积累语言材料;②储存语言模型;③积淀语感;④接受文化熏陶。如果我们能认真落实,学生将受益匪浅。
2、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对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三个层次,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光记住答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在怎样解出这个正确答案的解题过程、思路。
3、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报刊,做好一些摘抄,背诵有关课内外诗句、名言警句。
4、作文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霍彩霞
一、试卷结构分析
1、基本情况:
七年级三、四两个班共有136人参加考试,及格48人,优秀0。学生成绩很不理想。
2、结构分析:
此次测试的三个方面,一是积累部分,二是阅读部分,三是写作部分。分值:120分;积累部分既有对基础知识字词的识记理解,还有对文学常识的了解,既注重基础,又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的设计很合理。
3、学生失分点点评:
①、积累部分:字词部分失分较多。因为学生对字词的把握不够重视,掌握不牢。现代文背诵学生失分比较严重,原因是学生没有注意语文知识的积累,没有记住课内需要背诵的内容。
②、阅读部分:阅读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我们感觉学生阅读能力差还是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品析这两个环节做得不够好,没有让学生多读多悟。
③、写作部分:本次写作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学生词汇贫乏,作文内容空洞,学生还是感到无话可写,看来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要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是让要学生积累词汇,其次是要让学生知道写作方法。
二、试卷总评
此次测试题我认为设计合理,既注重了双基主体,又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既有课内阅读又有课外阅读,写作部分注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体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1、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是课堂,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今后的教学,我们将加强读、品、析环节,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利用好教材的配套资料。此次检测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不理想。探究是很好的教辅材料,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今后我们将切实利用好探究,使探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要把探究做好,使每本探究,使每个问题都让学生掌握。
3、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语言的品析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必要培养学生品析语言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说为我们当前的最薄弱环节。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目标提高了,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没有跟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逐渐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五篇: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分析
XX中学
七年级()班
分析人:
2014年1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分析
XX中学XXX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知识考查
试题的考点覆盖了上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课有所倾斜,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语文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中,古诗文默写,语言运用,名著阅读,都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2、课内外阅读注重能力的考察
例如:课内阅读,侧重对精彩片段的考察,不再是知识点的机械问答,而是,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从文中找出想关的信息。
课外阅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考察学生对写景技巧的掌握,让学生自己用语言组织几幅图画,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把握。
二、学生答题情况
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中有失分现象,主要出错在(一)审题不清,问题要求在古诗文中任选4小题,很多同学
全部填写,名著导读部分,寓言故事不是来自于书本的寓
言,学生仍然按照书本的寓意来解答,答非所问。
(二)错别字较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欲”写成“玉”
古诗文填空错别字特别多。
(三)知识面较窄,文中课外知识考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此
可知,课外积累不够。
第二大题阅读理解,问题存在有这些方面
一、感知短文内容的能力不强,对于课外阅读,学生感到很陌生,无从下手,没有把握住“中心”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答题技巧不都娴熟,对于“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话语的意思,抓不住重点,修辞、说明方法、表现手法、叙事方式、描写方法,有的同学知道运用了什么手法,但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同时大多学生不会结合本文分析。
三、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有的同学虽然领悟能力很强,但是语言贫
乏,或者是出现表意不明,语序混乱等语病。
像列举总结文中有几幅图一题,许多学生就不善于抓住关键词来总结,而这些关键词都在文中清清楚楚的出现了。
三、建议与策略:
1、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本次考试中,部分学生字词、默写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七(4)班整体学习氛围较好,但学生容易眼高手低,许多学生手中握有《完全解读》、《作业与教案》等资料,对知识点就不愿意反复识记,重点理解,字词的注音、声调都把握不准,同时,翻译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以后的教学中,坚决纠正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狠抓、严抓、夯实基础。
2、培养阅读能力,要立足于课堂。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对于课内知识点以理解、识记、体会、运用的四个阶段,由浅入深,有层次的教学。
加强语言组织能力的运用,从“修改病句”、“仿写句子”等
题入手,加强训练。
3、、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拓展课堂、拓宽眼界、拓深思维。培养学生紧扣文本、筛选信息、理解内容的能力。对于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现手法将在练习和阅读中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生考试情况总结
表现优异的学生有:等
进步较大的学生有:等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