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领导班子调研报告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领导班子在农村基层工作起着核心作用,乡镇干部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起着出思路、谋发展的主导作用,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十分重要,关系着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层政权的巩固。通过对本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现结合实际,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乡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一)领导班子基本情况
目前,本县共辖12个乡、镇,2个农牧业开发区,1个农场,设乡镇场区党委15个,乡镇政府12个、开发区管委会2个、场1个,乡镇场区享受副县待遇2名,科级干部169名,其中:男性149名,占88%;女性20名,占12%;汉族113名,占67%;少数民族56名,占33%;领导干部151名,占89%;非领导职务干部18名,占11%。第一学历大专以上30名,占18%;第一学历中专及以下139名,占82%。30岁及以下6名,占3%;31岁至35岁40名,占24%;36岁到40岁48名,占28%;41岁至45岁51名,占31%;46岁以上24名,占14%,平均年龄40.2岁。
(二)干部队伍整体情况
目前,本县共辖15个乡镇场区行政及参公编制干部共457名,其中:男性302名,占66%;女性155名,占34%;汉族297名,占65%;少数民族160名,占35%;大专及以上学历189名,占41%;中专及以下学历268名,占59%。35岁及以下206名,占45%;36岁至40岁108名,占24%;41岁至45岁86名,占19%;46岁及以上57名,占12%。
事业编制干部905名,其中:男性522名,占58%;女性383名,占42%;汉族533名,占59%;少数民族372名,占41%;大专及以上学历588名,占65%;中专及以下学历317名,占35%。35岁及以下412名,占46%;36岁至40岁238名,占26%;41岁至45岁118名,占13%;46岁及以上137名,占15%。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着眼于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增强服务群众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
1、乡镇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将一批工作有魄力、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选拔至乡镇任职,2006年、2011年两次乡镇党委换届共提拔41名35岁及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且每个乡镇都配有1-2名30岁左右的干部的年轻干部,2008年以来,共有300余名年轻干部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考试进入乡镇工作,有效改善了乡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及活力。
2、乡镇干部的学历呈现不断提高趋势。通过公开招录大学生、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等措施,使乡镇干部学历大幅度提高。目前乡镇干部中在职研究生学历1名,大学学历名,大专学历名。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乡镇干部比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时增长%。
3、乡镇干部在保持相对稳定性。县委严格控制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在规定任期内的职务变动,目前,任乡镇场区党委书记3年以上的有14名。对新招录的工作人员,一般要求在乡镇工作不满3年的禁止调动工作。通过保持乡镇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进而促进乡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民族结构、性别结构有所改善。目前,乡镇党委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人数有所增加,各乡镇党委共有25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比2006年换届时增加3名;共有10名女干部,比2006年换届时增加3名。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以及保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1、突出“政治上坚定”的导向。近年来,县委始终把解决干部政治上强的问题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途径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尤其对乡镇党委书记的选用,要求更高,对政治上不坚定、大局意识不强、民族情绪严重、思想上及行动上不能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的干部,即使工作能力较好、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也坚决不予提拔重用;反之,对那些政治素质较强的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则优先考虑。
2、突出“以绩取人,群众公认”的导向。坚持看政绩和贡献,交叉看、全面看,把群众“公认”作为考察提拔干部的重要一环。对群众认可、工作实绩好的干部予以奖励表彰或提拔重用,如在近年来的科级干部年终考核中,县委对考核为前三名的乡镇(部门)均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连续三年考核为前三名的乡镇党委书记,则在地委选拔后备县级后备干部时予以推荐。
3、突出“关爱基层,倾向一线”的导向。县委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乡镇一线干部,有意识地培养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乡镇基层干部,2005年出台了《加强乡镇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选拔干部向乡镇一线倾斜(原则上要求今后无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不予提拔任用)、提高乡镇干部政治待遇、为乡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出台了《巴里坤县乡(镇)场(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乡镇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实行业绩考核奖励制度,奖金发放不搞平均主义、不搞一刀切,根据每位工作人员业绩考核结果发放,极大地提高了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选拔干部重视基层工作经历,现任的12名乡镇党委书记中,在任现职前,有3名曾任乡镇党政正职;7名曾任乡镇党政副职。26名乡镇党委副职中,在任现职前,有22名曾任乡镇党政副职。进一步形成了“基层出干部,领导干部来自基层”的用人导向。
4、注重把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导向。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对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以及妇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并注重选拔高学历的干部到乡镇领导岗位任职。2006年、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及2007年乡镇人大和政府换届中共提拔67名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中,25名少数民族干部、10女干部被选任进入乡镇党委任职。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使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
加强教育培养,是全面提高乡镇党委书记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基础。为全面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县委对乡镇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加强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县委组织部和党校共同研究制定培训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县委党校教学平台,对各乡镇领导干部及业务骨干进行了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贯彻民主集中制观念、文化素养、领导艺术为主,辅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等能力培训。2008年以来乡镇干部共在地、县党校培训180余人次。在此基础上采取送出去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培训。让乡镇干部到区外学习培训或挂职,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借助广东援巴优势,开辟了干部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先后派20余名乡镇干部赴广东(港澳)、河南等地参加各类培训和参观考察,这种跨地域、跨发展阶段的培训,使乡镇干部能够零距离地了解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亲身领略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和观念。
(四)注意储备优秀年轻干部
县委针对乡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断层”现象,并根据乡镇科级后备人选的不同情况,经常研究分析,从提高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入手,加强年轻干部的锻炼和培养,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地选派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或情况复杂地区锻炼,并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乡镇科级后备干部队伍。2009年下派12名30岁以下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至2011年1月乡镇党委换届时,12名年轻干部中,有6名被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任职。
(五)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管
1、强化上级监督。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任前谈话、诫勉、函询等,做到事前监管;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做到事中监管;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乡镇党政正职“凡离必审”,并把监督触角延伸到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约束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行为。
2、强化内部监督。要求各乡镇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保证质量,乡镇党委书记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相互提醒。
3、强化制度约束。县委相继出台了《科级领导班子及科级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县一般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巴里坤县委组织部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谈话和函询的制度》、《巴里坤县乡(镇)场(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有效约束了干部日常行为。
三、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虽然本县在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较以往有明显好转,但对照建设一支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的要求,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干部结构不尽合理。本县自2001年以来,未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全县干部编制 “局部空编、整体超编”,虽然近几年通过公开招录、选派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等措施,为乡镇基层补充了一些“新鲜血液”,但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乡镇基层干部普遍年龄偏大、部分专业岗位人才严重短缺,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均不合理。目前,全县乡镇科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0.2岁,第一学历大学学历的仅有9人,占乡镇科级干部总数的5%。乡镇36岁以上干部占55%,国民教育高校毕业的“科班出身干部”较少,绝大多数干部在参加工作时,学历仅为高中或中专,大多为边工作边深造,后继教育取得的学历“含金量”较低。乡镇领导班子中,业务型领导偏少,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涉农、法律、经济等专业毕业的领导干部较少,部分从部门提拔下派乡镇任职的年轻干部,工作热情高,但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制约着乡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发挥。目前,169名乡镇科级干部中,第一学历涉农专业47名、占27%,高中学历50名,占30%。
(二)干部成长周期较长。目前,本县乡镇党政正职中,大多数是在乡镇成长起来的干部,大多数都曾在乡镇任过副职,12名乡镇党委书记中由一般干部晋升到副科级干部时间为10年以上的就有9名,占75%,由副科晋升到正科级干部时间为6年以上的有6名,占50%。乡镇干部成长周期普遍较长,致使乡镇领导干部年龄相应偏大。因乡镇领导职数有限,2010年以前也未设非领导职务,在乡镇能够得到提拔的干部较少,一些干部年青时工作上还较为积极,但一旦年龄超过35岁,若仍未得到提拔使用,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得过且过,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干部“出入口”不畅。因现有体制限制,乡镇干部在录用、交流等方面还存在“出入口”不畅等问题。一是来源不足。自2001年以后,本县未分配学生到乡镇机关、站所工作,只有近几年通过公开招录,录用了一些年轻干部,但因编制制约,为数不多。目前,乡镇工作一线干部,主要是2001年以前分配的中专生或是八、九十年代以工代干的干部。二是城乡干部交流、乡镇之间干部交流难度较大。从工作环境、家庭因素方面来讲,一般县直机关的干部,若非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任职,大多不愿意去乡镇工作;农业乡镇干部、城郊乡镇干部不愿去边远或牧区乡镇工作。年龄稍大一些的干部图安逸,也不愿意去别的乡镇工作,形成了边远和牧业乡镇空编缺少干部,农业乡镇、城郊乡镇超编的乡镇之间不平衡现象。三是乡镇大多数干部编制为事业性质,有一些事业单位站所干部工作方面比较优秀,但因领导职数的限制,加之事业单位不能逆向流动的管理机制,除新招录的年轻干部或优秀乡镇科员,站所干部往往因身份限制能够得到提拔或进入县直机关工作的机会较少,很多干部从一参加工作就在一个乡镇,直至退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难调动,导致乡镇干部队伍活力不够。
(四)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一是思想不稳,工作主动性差。个别干部由于身份限制提拔晋升无望、长期在一个环境工作或年龄过大等原因,思想消极,不主动适应工作,不主动承担责任,不主动履行义务,在机关和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是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强。个别干部还带着“老思想”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欠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人本意识,不能与时俱进的开展工作。三是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一些干部对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认识不够。认为乡镇工作主要靠经验、靠面子去开展,协调能力好就行了,没有必须再去学习,解决问题停留在表面或当前,还缺乏对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
(五)干部待遇有待改善。在激励机制方面,乡镇干部晋升空间较小,导致一部分乡镇干部产生悲观思想。加上乡镇干部出口不畅,交流、提拔到县直单位的不多,干部流动难、流动慢的问题突出。目前,全县在乡镇工作10年以上的科级干部达128人,占乡镇科级干部总数的76%。乡镇干部因工作环境艰苦、无瑕兼顾家庭等方面问题,加之乡镇干部的管理约束缺乏有效手段,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一部分乡镇干部主观能动性缺乏。在待遇方面,乡镇干部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农牧区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矛盾较多,有时得不到农牧民的理解,心理压力较大。
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编制和人力资源,加强和改善干部队伍建设
1、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业务技能培训班,采取乡镇干部与农户一起兴办农业推广基地、科技示范点,帮扶农民发展经济项目等有效形式,加强对乡镇干部在农牧业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乡镇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村经济建设。
2、合理使用乡镇各个年龄段干部。在加大对乡镇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的同时,注重兼顾各个年龄段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在领导班子搭配时,充分考虑中年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等因素,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适时解决他们的政治待遇,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从而形成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老中青合理搭配的领导班子结构,班子凝聚力、活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加大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按照“培养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思路,将一批具备发展潜力,但缺乏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安排到乡镇、村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既能有效提高年轻干部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导致工作开展较为艰难的局面。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通过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优化乡镇干部队伍提供条件。同时,加强干部交流工作,采取措施,促进干部在县直和乡镇之间,不同岗位中进行交流。二是灵活设置机构。乡镇机构设置上要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设立机构,确定有充足的力量来抓经济、促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待遇
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有计划地注入新鲜“血液”,稳定干部队伍。一是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在生活上、工作中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尤其在干部人事调整中,对一些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年轻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任用。对一些在同一岗位或长时间在乡镇任职的干部要相应地给以一些优惠政策。并建议自治区财政部门在乡镇干部现有工资基础上,适当增加边远津贴、交通补助、加班费等,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帮助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镇机关基础设施,重视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外出参观考察,这样既丰富广大干部的业余生活,又能扩大干部的视野,增长见识。三是对在乡镇基层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要缩短提拔周期,在落实“连续担任乡镇党委书记8年以上的,经考核称职者„报请享受副县待遇”这一政策时,时间不宜太长,6年为宜。因为乡镇党政正职任职时间较长时,就会产生懈怠心理或“熬待遇”的想法,县委在调整干部时,只要乡镇党政正职无大错,对5、6年以上的乡镇党政正职一般不予调整,长此以往不利于乡镇工作的开展。对任乡镇副职6年以上的也要酌情考虑其待遇问题。
(三)强化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素质
要结合当前乡镇工作实际,突出培训教育和交流锻炼两个重点,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锻炼。一方面要强化培训,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组织调训与乡镇自主培训、在职学历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灵活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现场交流会等方式,定期邀请专家就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建设、依法行政、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开展培训,不断提高乡镇领导班子和乡镇干部科学执政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带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交流锻炼机制,把干部交流同干部挂职锻炼结合起来。在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采取在经济部门、农业部门、信访部门挂职锻炼,乡镇之间交流锻炼,选派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锻炼等形式,开宽眼界,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后备力量的建设
分近、中、远储备一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储备时,对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注意发现和挑选一些拥有高学历、熟悉宏观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3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有计划的从县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政治强、素质好、懂技术、善管理、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拓宽后备干部来源,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储备一批专业型乡镇党政正职后备干部。对年轻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要采取下派、挂职等措施,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加速锻炼成长。对储备为近期的,且已培养成熟的,乡镇领导班子出现空缺岗位时,及时提拔重用,做到备用结合。
第二篇:乡镇领导班子调研报告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领导班子在农村基层工作起着核心作用,乡镇干部在农村基层工作中起着出思路、谋发展的主导作用,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十分重要,关系着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层政权的巩固。通过对本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有关情况的调研,现结合实际,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乡镇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一)领导班子基本情况
目前,本县共辖12个乡、镇,2个农牧业开发区,1个农场,设乡镇场区党委15个,乡镇政府12个、开发区管委会2个、场1个,乡镇场区享受副县待遇2名,科级干部169名,其中:男性149名,占88%;女性20名,占12%;汉族113名,占67%;少数民族56名,占33%;领导干部151名,占89%;非领导职务干部18名,占11%。第一学历大专以上30名,占18%;第一学历中专及以下139名,占82%。30岁及以下6名,占3%;31岁至35岁40名,占24%;36岁到40岁48名,占28%;41岁至45岁51名,占31%;46岁以上24名,占14%,平均年龄40.2岁。
(二)干部队伍整体情况
目前,本县共辖15个乡镇场区行政及参公编制干部共457名,其中:男性302名,占66%;女性155名,占34%;汉族297名,占65%;少数民族160名,占35%;大专及以上学历189名,占41%;中专及以下学历268名,占59%。35岁及以下206名,占45%;36岁至40岁108名,占24%;41岁至45岁86名,占19%;46岁及以上57名,占12%。
事业编制干部905名,其中:男性522名,占58%;女性383名,占42%;汉族533名,占59%;少数民族372名,占41%;大专及以上学历588名,占65%;中专及以下学历317名,占35%。35岁及以下412名,占46%;36岁至40岁238名,占26%;41岁至45岁118名,占13%;46岁及以上137名,占15%。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着眼于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增强服务群众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
1、乡镇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将一批工作有魄力、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选拔至乡镇任职,2006年、2011年两次乡镇党委换届共提拔41名35岁及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且每个乡镇都配有1-2名30岁左右的干部的年轻干部,2008年以来,共有300余名年轻干部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考试进入乡镇工作,有效改善了乡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及活力。
2、乡镇干部的学历呈现不断提高趋势。通过公开招录大学生、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等措施,使乡镇干部学历大幅度提高。目前乡镇干部中在职研究生学历1名,大学学历名,大专学历名。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乡镇干部比2006年乡镇党委换届时增长%。
3、乡镇干部在保持相对稳定性。县委严格控制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在规定任期内的职务变动,目前,任乡镇场区党委书记3年以上的有14名。对新招录的工作人员,一般要求在乡镇工作不满3年的禁止调动工作。通过保持乡镇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进而促进乡镇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民族结构、性别结构有所改善。目前,乡镇党委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人数有所增加,各乡镇党委共有25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比2006年换届时增加3名;共有10名女干部,比2006年换届时增加3名。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以及保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1、突出“政治上坚定”的导向。近年来,县委始终把解决干部政治上强的问题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途径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尤其对乡镇党委书记的选用,要求更高,对政治上不坚定、大局意识不强、民族情绪严重、思想上及行动上不能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的干部,即使工作能力较好、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也坚决不予提拔重用;反之,对那些政治素质较强的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则优先考虑。
2、突出“以绩取人,群众公认”的导向。坚持看政绩和贡献,交叉看、全面看,把群众“公认”作为考察提拔干部的重要一环。对群众认可、工作实绩好的干部予以奖励表彰或提拔重用,如在近年来的科级干部年终考核中,县委对考核为前三名的乡镇(部门)均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连续三年考核为前三名的乡镇党委书记,则在地委选拔后备县级后备干部时予以推荐。
3、突出“关爱基层,倾向一线”的导向。县委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乡镇一线干部,有意识地培养长期在一线埋头苦干的乡镇基层干部,2005年出台了《加强乡镇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选拔干部向乡镇一线倾斜(原则上要求今后无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不予提拔任用)、提高乡镇干部政治待遇、为乡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
出台了《巴里坤县乡(镇)场(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对乡镇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实行业绩考核奖励制度,奖金发放不搞平均主义、不搞一刀切,根据每位工作人员业绩考核结果发放,极大地提高了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选拔干部重视基层工作经历,现任的12名乡镇党委书记中,在任现职前,有3名曾任乡镇党政正职;7名曾任乡镇党政副职。26名乡镇党委副职中,在任现职前,有22名曾任乡镇党政副职。进一步形成了“基层出干部,领导干部来自基层”的用人导向。
4、注重把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导向。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对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以及妇女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并注重选拔高学历的干部到乡镇领导岗位任职。2006年、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及2007年乡镇人大和政府换届中共提拔67名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2011年乡镇党委换届中,25名少数民族干部、10女干部被选任进入乡镇党委任职。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使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
加强教育培养,是全面提高乡镇党委书记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的基础。为全面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县委对乡镇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加强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县委组织部和党校共同研究制定培训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县委党校教学平台,对各乡镇领导干部及业务骨干进行了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贯彻民主集中制观念、文化素养、领导艺术为主,辅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等能力培训。2008年以来乡镇干部共在地、县党校培训180余人次。在此基础上采取送出去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进行培训。让乡镇干部到区外学习培训或挂职,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借助广东援巴优势,开辟了干部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先后派20余名乡镇干部赴广东(港澳)、河南等地参加各类培训和参观考察,这种跨地域、跨发展阶段的培训,使乡镇干部能够零距离地了解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亲身领略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和观念。
(四)注意储备优秀年轻干部
县委针对乡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断层”现象,并根据乡镇科级后备人选的不同情况,经常研究分析,从提高政治素质、工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入手,加强年轻干部的锻炼和培养,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地选派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或情况复杂地区锻炼,并坚持备用结合、动态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乡镇科级后备干部队伍。2009年下派12名30岁以下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至2011年1月乡镇党委
换届时,12名年轻干部中,有6名被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任职。
(五)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管
1、强化上级监督。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任前谈话、诫勉、函询等,做到事前监管;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做到事中监管;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乡镇党政正职“凡离必审”,并把监督触角延伸到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约束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行为。
2、强化内部监督。要求各乡镇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保证质量,乡镇党委书记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相互提醒。
3、强化制度约束。县委相继出台了《科级领导班子及科级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自治县一般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巴里坤县委组织部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谈话和函询的制度》、《巴里坤县乡(镇)场(区)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有效约束了干部日常行为。
三、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虽然本县在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较以往有明显好转,但对照建设一支高素质乡镇干部队伍的要求,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一)干部结构不尽合理。本县自2001年以来,未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目前全县干部编制 “局部空编、整体超编”,虽然近几年通过公开招录、选派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等措施,为乡镇基层补充了一些“新鲜血液”,但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乡镇基层干部普遍年龄偏大、部分专业岗位人才严重短缺,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均不合理。目前,全县乡镇科级干部平均年龄为40.2岁,第一学历大学学历的仅有9人,占乡镇科级干部总数的5%。乡镇36岁以上干部占55%,国民教育高校毕业的“科班出身干部”较少,绝大多数干部在参加工作时,学历仅为高中或中专,大多为边工作边深造,后继教育取得的学历“含金量”较低。乡镇领导班子中,业务型领导偏少,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涉农、法律、经济等专业毕业的领导干部较少,部分从部门提拔下派乡镇任职的年轻干部,工作热情高,但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制约着乡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发挥。目前,169名乡镇科级干部中,第一学历涉农专业47名、占27%,高中学历50名,占30%。
(二)干部成长周期较长。目前,本县乡镇党政正职中,大多数是在乡镇成长起来的干部,大多数都曾在乡镇任过副职,12名乡镇党委书记中由一般干部晋升到副科级干部时间为10年以上的就有9名,占75%,由副科晋升到正科级干部时间为6年以上的有6名,占50%。乡
镇干部成长周期普遍较长,致使乡镇领导干部年龄相应偏大。因乡镇领导职数有限,2010年以前也未设非领导职务,在乡镇能够得到提拔的干部较少,一些干部年青时工作上还较为积极,但一旦年龄超过35岁,若仍未得到提拔使用,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得过且过,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干部“出入口”不畅。因现有体制限制,乡镇干部在录用、交流等方面还存在“出入口”不畅等问题。一是来源不足。自2001年以后,本县未分配学生到乡镇机关、站所工作,只有近几年通过公开招录,录用了一些年轻干部,但因编制制约,为数不多。目前,乡镇工作一线干部,主要是2001年以前分配的中专生或是八、九十年代以工代干的干部。二是城乡干部交流、乡镇之间干部交流难度较大。从工作环境、家庭因素方面来讲,一般县直机关的干部,若非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任职,大多不愿意去乡镇工作;农业乡镇干部、城郊乡镇干部不愿去边远或牧区乡镇工作。年龄稍大一些的干部图安逸,也不愿意去别的乡镇工作,形成了边远和牧业乡镇空编缺少干部,农业乡镇、城郊乡镇超编的乡镇之间不平衡现象。三是乡镇大多数干部编制为事业性质,有一些事业单位站所干部工作方面比较优秀,但因领导职数的限制,加之事业单位不能逆向流动的管理机制,除新招录的年轻干部或优秀乡镇科员,站所干部往往因身份限制能够得到提拔或进入县直机关工作的机会较少,很多干部从一参加工作就在一个乡镇,直至退休,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难调动,导致乡镇干部队伍活力不够。
(四)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一是思想不稳,工作主动性差。个别干部由于身份限制提拔晋升无望、长期在一个环境工作或年龄过大等原因,思想消极,不主动适应工作,不主动承担责任,不主动履行义务,在机关和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是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强。个别干部还带着“老思想”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欠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人本意识,不能与时俱进的开展工作。三是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一些干部对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认识不够。认为乡镇工作主要靠经验、靠面子去开展,协调能力好就行了,没有必须再去学习,解决问题停留在表面或当前,还缺乏对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
(五)干部待遇有待改善。在激励机制方面,乡镇干部晋升空间较小,导致一部分乡镇干部产生悲观思想。加上乡镇干部出口不畅,交流、提拔到县直单位的不多,干部流动难、流动慢的问题突出。目前,全县在乡镇工作10年以上的科级干部达128人,占乡镇科级干部总数的76%。乡镇干部因工作环境艰苦、无瑕兼顾家庭等方面问题,加之乡镇干部的管理约束缺乏有效手段,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一部分乡镇干部主观能动性缺乏。在待遇方面,乡镇干部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农牧区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矛盾较多,有时得不到农牧民的理解,心理压力较大。
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编制和人力资源,加强和改善干部队伍建设
1、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业务技能培训班,采取乡镇干部与农户一起兴办农业推广基地、科技示范点,帮扶农民发展经济项目等有效形式,加强对乡镇干部在农牧业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乡镇干部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村经济建设。
2、合理使用乡镇各个年龄段干部。在加大对乡镇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的同时,注重兼顾各个年龄段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在领导班子搭配时,充分考虑中年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扎实等因素,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适时解决他们的政治待遇,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从而形成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老中青合理搭配的领导班子结构,班子凝聚力、活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加大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按照“培养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思路,将一批具备发展潜力,但缺乏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安排到乡镇、村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既能有效提高年轻干部的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因人力资源不足而导致工作开展较为艰难的局面。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坚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通过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优化乡镇干部队伍提供条件。同时,加强干部交流工作,采取措施,促进干部在县直和乡镇之间,不同岗位中进行交流。二是灵活设置机构。乡镇机构设置上要通过因事定岗、因岗定责来设立机构,确定有充足的力量来抓经济、促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待遇
适当提高乡镇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有计划地注入新鲜“血液”,稳定干部队伍。一是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在生活上、工作中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尤其在干部人事调整中,对一些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年轻乡镇干部,要优先提拔任用。对一些在同一岗位或长时间在乡镇任职的干部要相应地给以一些优惠政策。并建议自治区财政部门在乡镇干部现有工资基础上,适当增加边远津贴、交通补助、加班费等,切实提高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帮助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镇机关基础设施,重视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组织乡镇干部外出参观考察,这样既丰富广大干部的业余生活,又能扩大干部的视野,增长见识。三是对在乡镇基层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要缩短提拔周期,在落实“连续担任乡镇党委书记8年以上的,经考核称职者„报
请享受副县待遇”这一政策时,时间不宜太长,6年为宜。因为乡镇党政正职任职时间较长时,就会产生懈怠心理或“熬待遇”的想法,县委在调整干部时,只要乡镇党政正职无大错,对5、6年以上的乡镇党政正职一般不予调整,长此以往不利于乡镇工作的开展。对任乡镇副职6年以上的也要酌情考虑其待遇问题。
(三)强化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素质
要结合当前乡镇工作实际,突出培训教育和交流锻炼两个重点,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锻炼。一方面要强化培训,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组织调训与乡镇自主培训、在职学历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制。灵活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现场交流会等方式,定期邀请专家就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建设、依法行政、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开展培训,不断提高乡镇领导班子和乡镇干部科学执政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带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交流锻炼机制,把干部交流同干部挂职锻炼结合起来。在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采取在经济部门、农业部门、信访部门挂职锻炼,乡镇之间交流锻炼,选派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锻炼等形式,开宽眼界,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乡镇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乡镇党委书记后备力量的建设
分近、中、远储备一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储备时,对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注意发现和挑选一些拥有高学历、熟悉宏观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3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有计划的从县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政治强、素质好、懂技术、善管理、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拓宽后备干部来源,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储备一批专业型乡镇党政正职后备干部。对年轻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要采取下派、挂职等措施,丰富工作经验,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加速锻炼成长。对储备为近期的,且已培养成熟的,乡镇领导班子出现空缺岗位时,及时提拔重用,做到备用结合。
第三篇: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调研报告
2021是乡镇乡换届之年,XX市认真落实《关于认真做好市乡镇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全国市乡镇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自觉把换届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有序推进乡镇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着力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乡镇级领导班子。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换届始终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换届工作的根本保证。各乡镇从换届一开始,就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着力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抓好换届组织实施,牢牢把握换届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文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对市乡镇乡领导班子换届提出明确要求,成立由书记任组长的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一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是明确联系领导的包保责任、“五人小组”的连带责任、考察组的督导责任和代表团长、界别召集人的具体责任等,并细化形成70项责任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二是制定《乡镇换届选举应急处置预案》,成立由乡镇委书记任组长,纪委监委机关和组织、宣传、政法、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换届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三是制定换届期间专用政治素质正反向测评表,严格审查乡镇级领导班子换届提名人选,对符合提拔正处级、副处级领导岗位条件的干部进行行政素质测评,为乡镇区换届人选调整配备把好基本素质关。四是结合本地实际,加大换届分类指导力度,加强对各乡镇换届工作的督促指导,编制《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指导手册》,以“流程图”方式标注换届考察工作责任主体、重点任务、程序步骤,建立市委常委联系指导乡镇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机制、市领导包保联系乡镇级换届工作制度,明确5方面25项具体工作任务以及指导重点、责任、时限等,组建市级换届督查指导组,由X名市委常委带队“一对一”指导乡镇级换届工作,制定《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流程》,细化换届选举指导流程及步骤,为各乡镇市抓好换届工作提供遵循。
二、聚焦“关键少数”优化班子配备,进一步增强整体功能
党政正职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选好配强了,就能够把整个班子带起来。XX市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注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经受重大斗争考验、善于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局面能力强的优秀干部担任党政正职。各乡镇着眼事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加强分析研判,精准科学选配,进一步提高乡镇级领导班子配备水平。一是提前对领导班子运行、功能结构、优化方向、职位职数、干部储备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特别是对关键岗位干部进行系统分析。统筹考虑干部经历、专业、能力等,将在三大攻坚战等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择优选配进旗乡镇党政班子。二是结合换届大力选拔综合素质好、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相应专业背景、专业能力的干部进入乡镇级领导班子。集中会诊班子存在的短板弱项,选配熟悉产业经济、空间规划、科技创新等工作的干部补充到班子。三是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型干部,在XXX名乡镇换届考察提名人选考察对象中,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占XX%,有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经历的占XX%。从全市范围内统筹交流选派X名非党干部、XX名女干部和XX名企事业单位干部进入乡镇级领导班子。四是综合采用丰富任职经历、重要岗位转任、事业单位调任等方式,将XX名乡镇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结构性干部提前调整到位。五是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实际和换届工作需要,将经过扎实岗位历练的XX名40岁左右、XX名35岁左右的干部选为乡镇党政正职。
三、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蓄好年轻干部“源头活水”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XX市在换届中大力选拔那些政治过硬、历练扎实、业绩突出,特别是在三大攻坚战、艰苦复杂环境、急难险重任务中经受磨砺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一是探索“点将”培养制度,对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干部,有针对性地放到吃劲岗位重点培养,适当缩短副职岗位时间,相应增加正职岗位时间。二是实施“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政法干部到基层任职专项行动”,XX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级党政领导班子。三是着眼换届需要,采取“挂职安排、任职管理”的方式,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XX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市乡镇挂职。四是坚持早摸排、早培养、早布局,提拔或转任XX名“80后”年轻干部到区乡镇领导班子任职。五是围绕破解领导班子中“同龄化”、“同质化”等问题,将综合素质好、年纪轻、有发展潜力的XX名优秀年轻干部交流到乡镇党政班子,平均年龄XX岁。
四、严把代表委员人选关,推动换届选举规范有序严密细致
产生好代表、委员是换届的基础工作,组织好大会选举是换届成功的重要环节。XX市强化党组织主导作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人选资格条件,确保换届选举规范有序、严密细致、扎实到位。一是参照干部选拔任用政治素质负面清单和法律法规、政协章程相关规定,明确不得推荐提名或继续提名为代表、委员人选的10种情形。二是建立代表委员资格条件联查联审机制,严把“两代表一委员”和拟提名人选政治关、廉洁关。三是制定《党代表推荐提名负面清单》,将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涉黑涉恶、身份弄虚作假等10种情形的列为“不宜人选”,严防“带病提名”。四是对代表、委员初选人选开展信用审查,对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取消资格。五是合理确定代表结构,少数民族代表占比上升XX%、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比上升XX%。制定《乡镇级党代会大会日程参考模板》,派出X个指导组全程督导党代会选举工作。
五、强化换届风气监督,确保换届过程清明清正清新
换届风气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对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集中检验。一是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相关人员深入学习换届政策法规和纪律规定,确保“十严禁”纪律要求入脑入心。二是广泛开展换届纪律宣传教育,在媒体公布“十严禁”纪律及受理举报渠道,印发《严肃换届纪律资料选编》等宣传资料XX万余册,签订承诺书XX万余份。三是选编“破坏选举、公款拉票、违反选举纪律”等6篇典型案件,特别收录了本市查处的“打招呼拉票”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四是制作党员干部换届负面言行“口袋书”,通过漫画形式明确换届纪律红线。组织全市XXX余个基层党支部开展“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主题党日活动。五是深入开展换届纪律双承诺,全市共签订换届纪律承诺书XXX份。制定换届舆情应对预案,加强对换届相关舆论的引导和舆情处置,防止不良炒作。编排严肃换届风气快板书,通过民俗快板巡演传唱形式,营造严肃换届纪律的浓厚氛围。六是坚持严的主基调,强化风险意识,狠刹歪风邪气,确保风清气正。建立换届风气监督和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每月盘点、每季调度工作机制,对各区乡镇党委落实换届风气风险防控情况进行常态化督促检查。七是建立换届举报工作台账,规范举报受理、办理、查核、督办、办结工作流程。针对换届期间易发“四风”问题,印发通知严肃干部调整工作纪律,畅通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综合举报受理平台,完善举报查核工作机制,严禁领导干部在职务变动后组织或参与“饯行宴”“接风宴”。
第四篇:++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调研报告
**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调研报告
中共**区委组织部 2012年2月14日
根据省、市委的安排和部署,我区分别于2011年3月下旬和12月底圆满完成镇党委和镇人大、政府的换届工作。针对新产生的乡镇领导班子,区委组织部专门抽调人员组成了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的调研小组,精心计划、实地走访,通过召开座谈会10余场/次,与部分干部单独约谈,基本掌握了我区乡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认真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基本情况
**区下辖**镇、**镇、**镇三个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共**人,其中党委班子**人(包括书记**人,副书记**人,党委委员**人);人大班子**人(包括人大主席**人,副主席**人);政府班子**人(包括镇长**人,副镇长**人);兼职**人,占**%;新进班子成员**人,占**%。女性领导干部**人,占**;平均年龄为**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人,占**%;研究生学历**人,占**%,大学学历**人,占**%,大专学历**人,占**%,无大专以下学历。
二、主要做法
(一)以学习为先,丰富载体抓培训。
将学习培训作为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将理论修养作为班子干事为民的重要素质,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丰富学习载体和培训内容,学政策、学法律、学典型,“比、学、赶、超”氛围进一步浓厚。一是坚持开展集中学习,利用每周五下午开展机关集中培训,将集中培训作为打基础、提能力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镇采取班子成员轮流讲的方式,围绕不同分管业务进行“专项培训”,实行“一会一主题”,不断扩大学习内容的覆盖面,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并在学习的同时解决了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了“学习型机关”、“和谐型机关”的建设步伐。二是鼓励个人学习,**镇积极引导班子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围绕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作出个人学习承诺,成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对践诺情况进行跟踪督查,鼓励班子成员养成“月读一本书,周写一篇文”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增加理论知识精度和深度,进一步优化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体系。三是强化专题学习,以省行政学院开办乡镇长培训班为契机,不断提升乡镇长的理论知识水平和领导驾驭能力,我区已组织**名镇长参加了乡镇长培训班,段园镇镇长冯轶将于今年**月份赴**参加第**期培训。四是强化实践学习,将工作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水平、凸显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镇结合“五级书记大走访”和“三走进三服务”活动,鼓励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国家政策、解决群众困难,共走访群众**余户,解决群众困难**余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以制度为基,强化管理抓落实。
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目标责任、严格绩效考核、兑现奖惩措施,乡镇工作作风明显改观。**镇均建立了科学详细的分管制度,明确分管业务,细化分管职责,形成了“一把手”抓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抓部门,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镇给各部门均签署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目标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直接与分管领导挂钩,年终兑现奖惩。**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机关绩效考核办法》,对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及一般机关人员实行加减分制度,细化了考核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化了机关效能建设。**镇均制定了风险押金制度,每位分管领导干部均于年初缴纳一定金额的风险押金,于年终考核测评之后,根据一年工作情况确定返还金额,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镇结合区“一联一帮一包”制度,完善了包保责任制,每位分管领导干部均有所负责村、社区、企业等,创新了对“联、帮、包”制度的落实。
(三)以民主为上,科学决策抓活力。三镇领导班子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将民主政治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把手”广纳意见,班子副职积极建议,不断打造讲民主、有活力的领导班子集体。**镇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坚持原则,相互补台,坦诚布公,在机关内部营造出民主、公开的工作氛围,以开放民主的政治环境、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科学决策和顺利开展;建立健全党委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政务财务“双公开”等一系列制度,重大事项由班子成员会议集体决定,力保决策的科学性。**镇建立健全了监督机制,党委班子每年召开两次以上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生活会,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推进科学谋划。**镇在工作中,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切实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在加强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同时,注重班子团结,党政一把手之间、副职与正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能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分工不分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班子更有活力、决策更加科学。
(四)以廉政为要,严肃法纪抓正气。
2011年是“换届年”,结合严肃换届纪律,确保风清气正的要求,**镇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进反腐工作,努力营造镇党委政府换届风清气正的良好换届环境,并以此为契机掀起新一轮廉洁从政抓正气的高潮,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教育,**镇通过送发相关文件资料3000余份、印制换届纪律提醒卡5000余张、播放警示教育片3场/次等方式,广泛开展廉洁从政警示教育活动,教育班子成员自觉、自醒、自警,切实做到遵法纪、树正气、做表率,2011年未出现一例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强化监督,**镇正科级领导干部认真落实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如实、认真填写个人财务等报告事项,接受组织监督;切实执行年终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制度,通过书面报送和口头述职述廉向组织和代表汇报一年来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情况,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镇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班子成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镇通过建立健全《来人接待制度》和招待费在财务单独列项等相关制度,杜绝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现象;**镇大力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实行纪委负责人和部门单位负责人谈话制度,发现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敲警钟。同时,切实实施“阳光工程”,大力推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扩大监督渠道,提高监督实效。乡镇领导班子廉政风气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严肃治理,认真执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惩治标准,发挥预警作用,2011三镇均未发生贪污腐败案例。
三、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我区乡镇班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面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纷繁事务与发展压力的矛盾。我区是城市东扩的前沿,承载着“扮靓北大门,建设新杜集”的重大发展任务,如何发挥**镇“飞地”优势,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如何为我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等都是摆在乡镇面前的重要任务。然而,“部门千条线、乡镇一根针”。上级部门条条线线的工作任务都非常重要,但其最终的落实者都在于乡镇。如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工作都是乡镇党委、政府的日常性中心工作,也是硬任务,常年跟踪检查,乡镇疲于“应付”,且多数实行“一票否决”,致使乡镇党委、政府不得不腾出更多时间、人力、精力“应对”检查,从而相对弱化了乡镇班子抓经济、促转型、谋发展的力度。
(二)新的挑战与锐意进取的矛盾。随着我区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机遇、挑战随即出现,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是摆在乡镇面前的现实课题。部分乡镇领导干部从事基层工作数十年,经验丰富,缺少开拓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自身知识相对滞后,乡镇队伍综合素质可能成为制约快速发展的一条“减速带”。
四、解决措施
(一)重视学习提能力。一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他们切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二是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等制度。三是以端正态度、创新制度、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为重点,在班子成员中开展主题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各班子成员在态度、学识和能力上有一个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二)完善机制增活力。进一步完善干部提拔、任用、交流机制,增强干部交流力度和覆盖面;切实落实上级关于人才建设文件精神,发现、培养优秀人才,大胆使用思想道德优、综合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年轻干部,从而提升干部的工作活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
(三)科学考核强动力。立足实际,根据乡镇具体情况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一是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围绕各镇工作重点,科学设置考核内容,进一步增加对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发展实效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进一步增强乡镇发展动力。二是优化设计考核方式,将平时考核与考核同换届考察与任职考察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增强考核方式的系统性。三是合理运用考核结果,以思想道德为本,务实肯干为重,鼓励乡镇领导干部树立“肯干”的思想态度,培养“会干”的工作能力,形成“快干”的工作作风。
第五篇: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乡镇领导班子
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中共XX县委组织部
(2011年12月)
按照市委组织部通知要求,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县乡镇领导班子现状,切实加强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我县组织开展了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争求意见函、深入乡镇实地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夯实了基础。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共辖10个乡(镇),共有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90名。其中,党政正职20名。女干部13人,占14.4%;少数民族11人,占12.2%;中共党员90人,占100%;今年换届后,我县乡镇党政班子搭配更加合理规范,年龄结构、知识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在年龄搭配上,分布在31到51岁之间,平均年龄39岁,其中35岁以下29人,占32.2%;36—50岁59人,占62.6%;51岁以上2人,占2.2%。在知识结构上,所有乡镇班子成员文化程度均为专科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人;大学学历的71人,占78.9%;专科学历的18人,占20%。所学专业文科类76人,理科类14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重点围绕提升科学发展能力、服务群众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解决突出问题能力等四个方面来抓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培养锻炼出一支本领过硬、战斗力强、素质全面的乡 1
镇干部队伍。
1、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紧紧围绕县委“项目富县、产业富民”战略,制定了《在项目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选拔任用办法》和《关于在项目建设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倡导完善“体现不同职责定位和个性特色差异”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了乡镇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1年,结合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将一批工作有魄力、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选拔至乡镇任职,且每个乡镇都配有1-2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今年又从县直各部门下派6名年轻同志到乡镇任党政副职,从乡镇年轻干部中提拔19人到领导班子岗位,有效改善了乡镇领导班子队伍的年龄结构及活力。
2、开展深层的教育培训。在内容上把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县委主要工作思路、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招商引资、土地利用等专业性知识作为重点,切实提升乡镇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专题培训、经验交流、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地对乡镇干部进行轮训,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邀请多年在乡镇任党委书记的同志为乡镇干部现身讲课,得到乡镇干部的欢迎。同时,进—步加大与外地先进地区开展培训合作力度,让乡镇干部走出去,到经济发达地区吸取先进经验和理念,拓宽眼界,打开思路。
3、实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一是强化上级监督。对乡镇领导干部实行任前谈话、诫勉等,做到事前监管;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做到事中监管;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乡镇党政正职“凡离必审”,有效约束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经济责任行为。二是强化内部监督。要求各乡镇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保证质量,乡镇党委书记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相互提醒。三是强化考核监督。规范考核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健全科学合理、注重实效、导向鲜明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对日常工作,坚持周报月查季考的经常性考核,增强工作节奏感,确保工作整体推进。对重点工作,坚持责任制考核,增强工作责任感,确保工作重点突出。对突发性事件处理,坚持阶段性考核,随时掌握对突发性事件、复杂问题的解决处理进度,要科学利用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问题
1、领导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乡镇领导班子的“档案”学历相对较高,大部分是大学文化,但他们第一学历相对偏低;有些领导理论素养和水平虽然较高,但在统筹乡镇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个别乡镇领导不注重平时学习,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不能胜任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特别是今年我县提出了“抓项目、惠民生、强党建”的工作目标,更要求乡镇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发展经济工作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干部的思维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乡镇工作重心的转移,乡镇领导干部的思维观念应与之相适应。但从目前现状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转换。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按照上级文件和指示安排部署工作,不能实现“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换,没有把工作重心主动定位到研究市场、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上来。
3、领导方式创新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农村新的问题不断显现,一是关注自身价值在社会中实现,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要求得到尊重,二是经济权利保护问题,如土地经营权、森林经营权。三是农民外出务工等带来的问题需要化解。这就要求乡镇领导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变化,正确把握农民的合理请求,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归类,找出解决方法。
四、对策及建议
1、从选优配强班子抓起,科学选人用人。一是要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配合默契、充满活力的坚强集体,从而增强干劲,增添活力,提升整体功能。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牢固树立“注重品行、注重实绩、注重民意、注重基层”的“四注重”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着力建设蓬勃向上、干事创业的优秀干部团队。二是要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要严格按照
“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党政正职。同时,综合分析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情况,充分考虑干部的能力特长、气质特点、工作阅历等因素,实现领导班子成员年龄上的梯次配备、知识上的相济互补、气质上的刚柔相容、经历上的多元丰富,促使乡镇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更趋合理、合力作用充分发挥。三是要正确处理结构需要与素质要求的关系。结构欠缺会影响战斗力,诚然要高度重视乡镇领导班子的结构效应。但是,也决不能为满足班子结构需要,而忽视或弱化对干部素质的要求,务必要杜绝因片面追求“结构完美”降低用人标准的现象,绝不能配备素质不优、业绩平平的“结构适应型”干部。结合实际需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采取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等方式选拔年纪轻、文化高、专业精、能力强的各类人才进班子,促进人才资源的聚集和优势互补,激活乡镇领导班子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2、从提升素质抓起,加强教育管理。要继续抓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学习型党政领导班子。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领导的政治理论素质。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坚定。要始终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乡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环节,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乡镇领导领导要努力加强自身学习,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坚持工作、学习“两不误”;二是要切实抓好乡镇领导班子集体的学习,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明确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每次中心组学习都要有中心内容,有专题辅导或发言,有解
决的重点问题。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三是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当前,最重要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乡镇领导能够自觉地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要坚持抓好现代经济与管理知识,特别是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以及适应农村工作和本职岗位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乡镇领导领导真正成为乡镇工作的行家里手;四是健全学习评价激励机制。建立领导领导学习档案管理、理论学习考核等制度,确保学习取得实效。领导领导学习情况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领导的重要依据,形成上下互动式、交流式、监督式的学习环境,逐步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迈进。
3、从转变政府职能抓起,改进工作方式。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察民情、识县情、动真情,开展调研问计于民,分析检查纳谏于民,整改落实取信于民。一是坚持和完善联系点制度。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改进作风,密切同基层和群众的联系。班子成员要以“联村(社区)、联企业、联农户”为基本形式,建立联系点,经常走访了解村、企业和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主动为他们提供服务、解决困难,确保群众满意。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处理重要来信来访,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乡镇领导班子要
结合工作实际,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努力形成工作在一线开展、经验在一线总结、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的“一线工作法”。注重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的作用,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掌握基层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基层矛盾,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三是加强乡镇领导班子自身执政能力建设,要在工作思路上应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型转变。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程度、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空间,传统的行政管理只能在农村经济活动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就迫切需要乡镇政府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着眼,以群众是否需要和需要什么,作为乡镇的职责,从过去“管、收、批”的干预型越位政府,转变为“扶、帮、助”的服务型补位政府,把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