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

时间:2019-05-11 20:2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

第一篇:《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

曹炳建:《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

2012-2-21 15:27| 发布者: 文青| 查看: 1795| 评论: 0|来自: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10期

摘要: 摘 要:现存明清《西游记》版本共14种。明代7种,可分为3个系统:(一)繁本系统,包括世本和李评本;(二)简本系统,包括朱本和杨本;(三)删本系统,包括杨闽斋本、唐僧本和闽斋堂本。清代7种,亦可分为3个系统:(一)删本系统,包...摘 要:现存明清《西游记》版本共14种。明代7种,可分为3个系统:(一)繁本系统,包括世本和李评本;(二)简本系统,包括朱本和杨本;(三)删本系统,包括杨闽斋本、唐僧本和闽斋堂本。清代7种,亦可分为3个系统:(一)删本系统,包括证道本、真诠本、原旨本、正旨本、含评本;(二)繁本系统,即新说本;(三)抄本系统,即《西游记记》。

关键词:《西游记》;版本;明代;清代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考察,现存《西游记》明清版本共有14种。其中明代7种,清代7种。下面分别加以叙述,以备学界查考。

一、明代《西游记》版本系统

明代现存的7种《西游记》版本,又可分为3个系统:繁本系统、简本系统和删本系统。

(一)繁本系统。这个系统现存有两种版本: 世本 全名《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因其多卷卷首题有“金陵世德堂梓行”等字样,故称其为世德堂本,简称世本。

世本今存世者有4套:(1)台湾外双溪故宫博物院藏本,可简称为“台湾世本”。此本上世纪20年代发现于日本村口书店,后被北平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购得,台湾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2)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藏本,可简称为“日光世本”。(3)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本,可简称为“天理世本”。此本某些卷有残缺。(4)日本浅野图书馆藏本,可简称“浅野世本”。此本缺前五十回。

现今发现的这4套世本,天理世本有封面。封面用大字分两行题书名为“刻官板全像西游记”,中间小字题“金陵唐氏世德堂校梓”。

以上4种世本,基本上应该是属于同一版次,但却经历了多次印刷。日本学者矶部彰曾经对读了台湾世本与天理世本,认为二者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却存在着个别“字形相违”、“叠字记号相违”以及个别插图不尽一致等现象。如台湾世本卷二十第四十三页正面“吃水遭”,到了天理世本的相应位置却为“吃水遭愆”,很明显是因为原版印刷过多,造成严重磨损,而天理世本却进行了“埋木补刻”[1]393。

台湾世本无封面,卷首有《刊西游记序》一篇,题 “秣陵陈元之撰”。《序》后为目录,共二十卷一百回, 每卷五回。卷次以宋代邵雍《击壤集》卷一二《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这20个字为排列次序。正文第一卷首行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月字卷之一”;第二行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题“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卷

九、卷

十、卷

十九、卷二十又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则题“书林熊云滨重锲”。版心上题“出像西游记”,偶题“西游记”。每回有两幅插图, 颇古雅精细。刻字端正可观。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

世本是《西游记》诸版本中最为重要的版本之一,在现存整个《西游记》版本系统中刊行最早。学者一般认为,世本卷首所载陈元之《刊西游记序》序末所署时间“壬辰”,指的便是万历二十年(1592),亦即世本的刊刻时间。但也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壬辰” 为嘉靖十一年(1532)。现存《西游记》的各种版本, 刊刻年代都没有超过世德堂本。所以,世德堂本应该是最接近作者原本面貌的版本。李评本 全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据李时人先生介绍,李评本流传至今共有十一种版本[2]162。中国大陆存有三种:其中两种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图书馆,字体略有差别,证明并非为同一版次的版本。1983年河南中州书画社以此两部相互参校影印出版。再一种存国家图书馆,有残缺。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为“金陵大业堂”本,缺第一回和第二回。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部,仅存三、五、八、十三等卷。日本藏有六种,其中四种分别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宫内省书陵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广岛浅野图书馆,另日本学者奥野信太郎、田中谦二亦各藏一种。据今所知,奥野氏收藏本后归于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矶部彰先生于 2006年据以影印出版。根据有关文字,此本实是《西游记》的删节本,并非真正的李评本(详情见后)。故李评本今知传世者当为十种。

以上各个版本,并非同一版次的版本,说明李评本曾经多次翻刻。当今中国大陆比较容易见到的李评本,一是中国台北天一出版社的影印本,一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3年的影印本。

天一李评本无封面。卷首有《题词》一篇,末署 “幔亭过客”,并有二处墨印:一处题“字令昭”,一处题“白宾”。《题词》之后为《凡例》,分别为“批着眼处”、“批猴处”、“批趣处”、“总批处”、“碎批处”。后为目录,一百回不分卷。目录后有附图百页,每页有图两幅,前后两幅图合绘一回故事,刻工精绝。正文部分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正文有眉批,又有回后总批。关于李评本的刊刻时间,学者多据有关图画上的刻工姓名判断。其第二回“断魔归本合元神”图中有“卓然”二字;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图中有 “刘君裕刻”四字;第一百回“径回东土”图右下方有 “旌德郭卓然镌”六字。刘君裕、郭卓然是明代徽派著名刻工,主要活动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学者据此认为此李评本当为天启、崇祯时所刊刻。

中州书画社影印本卷首《题辞》残缺,且无《凡例》。后为目录页。正文每回前有两幅插图,第九十四回插图缺。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正文有行间夹批,与天一版影印本眉批大都相同,只极少数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但总数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又有回后总批,总数亦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本封面分三栏,分别题“李卓吾先生原评”、“西游记”、“金陵大业堂重梓”。次为“题辞”。再次为目录。目录后为插图,每页前后两幅插图合绘一回故事;缺十五回下半页至十六回上半页,以及六十回到一百回的全部插图。正文部分缺第一回和第二回。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正文有夹批与回后总批。

李评本是仅次于世德堂本的《西游记》的重要版本。从文字上看,李评本最接近世本,和世本的字数大致相同,不像后来一些版本大量删节《西游记》的原文。但个别字句上两者也不尽一致:有些世本错讹的地方,李评本反而正确;有些世本正确的,李评本却出现了错误。正因为李评本和世本大致相同, 个别字句又不尽一致,所以二者可相互校勘。

(二)简本系统。这个系统现存有两种版本: 朱本 全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因其中题有“朱鼎臣编辑”等字样,故称“朱鼎臣本”,简称 “朱本”。

此本现存两套,系同一版次。其中一套20世纪 20年代发现于日本村口书店,后由北平图书馆购得,现藏台湾外双溪故宫博物院(可简称“台湾朱本”),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据以影印出版。另一套存于日本日光轮王寺慈眼堂(可简称“慈眼堂朱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本小说集成》据以影印。

朱本全书十卷,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次序排列。全书共六十七节,每卷三、四节至九、十节不等。正文每页上图下文。图画左右各有四个字,用来提示图画内容,如“太极初分 三皇治世”、“殷小姐施舍三藏饭”、“太宗问由藏诉苦难”等。文字部分半页十行,每行十七字。其书卷一书名之后题曰:“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因此学界称之为“朱鼎臣本”。又因为卷末有长方形牌记“书林刘莲台梓”字样,故亦有学者题为“刘莲台本”。

关于朱鼎臣其人,根据有关题记可知,他字冲怀,羊城(今广州市)人,庠生,是一位专门在福建建阳为书商们编辑图书的下层文人。

关于朱本的刊刻时间,各家观点也不一致。孙楷第认为朱鼎臣“当为万历间人”[3]82。郑振铎则说: “朱本虽未写明刻于何时,但观其版式确为隆、万间之物。”[4]259“就其版式及纸张看来,当是明代嘉隆间闽南书肆的刻本。其时代最迟似不能后于万历初元。”[4]247李时人认为,此书“应该刊于万历中叶以后,很可能是万历末期的刊本”[2]128。张锦池认为朱鼎臣主要“活动在万历后期,甚至于末年”[5]360。就笔者看来,“嘉隆间”说似稍显靠前,而“万历末期”说又似乎稍显靠后。因此,笔者认为定其为万历初元至中叶刊刻比较适宜。杨本 全名《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因其中题有“杨(阳)致(志)和编”字样,故学术界简称其为“杨本”或“阳本”。

就今所知,传世的杨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单行本,一类是《四游记》本。

杨本的单行本今存两种:

一种是明刻单行本,原藏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廉图书馆,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全书共分四卷,无封面和序跋等。卷一首题“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卷二、三、四题“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其它地方或题“三藏传”,或题“三藏全传”等。卷一第二、三、四行分别题“齐云阳至和(原缺)”、“天水赵毓真校”、“芝潭朱苍岭梓”,故也有学者简称其为“朱苍岭本”。全书上图下文。第一幅图左侧题有“书林彭氏(原本不清)图像秋月刻”字样, 字分两行。自第二幅图起,每幅图左右各题二字,如第二幅图题“天地”、“轮回”等。全书有图二百八十八幅。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九字。

再一种是清刻单行本,题“近文堂版,龙江聚古斋梓”。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西游记传》的合订本,其中《西游记传》就是以清刻单行本为参校整理出版的。

《四游记》本今知存世者有三种版本:

一是近文堂本。此本为嘉庆十六年(1811)书坊刊小型本。其中《西游记》内封题“唐三藏出身传”、“近文堂藏版”,故学者称为“嘉庆本”或“近文堂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此本。卷首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绣像,半页一幅。次为“新刊西游记传目录”,计四十一回,但正文却只有四十回。正文卷端题“西游记传卷之一”、“齐云杨致和(不清)”、“天水赵(左石;右上共,右下电)真校”、“龙江聚古斋梓”。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

二是锦盛堂本。此本为道光十年(1830)书坊刊大型本。其中《西游记》因其正文卷端题有“绣谷锦盛堂梓”字样,故学者称其为“道光本”或“锦盛堂本”。此本内封题“绣像西游记全传”、“(挖痕)堂梓行”。正文卷端题“绣像西游记卷之一”、“齐云杨致和编”、“天水赵毓真校”、“绣谷锦盛堂梓行”。卷二、三、四题“新到(刊)唐三藏西游全传”。上图下文。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

三是小蓬莱仙馆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此本。

关于杨致和其人,明刊本写作“阳至和”,号齐云;清代版本或题作“杨致和”,或题作“杨至和”。杨致和生平事迹不详。

(三)删本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有三种版本,又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个是世德堂本的删本系统。这一系统的删本都是根据世德堂本删节而成,都有“华阳洞天主人校”的字样,都保存了陈元之的《刊西游记序》。

杨闽斋本 全名《鼎镌京板全像西游记》。因其题款中有“清白堂杨闽斋梓”等字样,故学者们或称其为“清白堂本”,或称其为“杨闽斋本”。

这种版本据今所知尚存有两套:其中一套藏于日本内阁文库,另一套为日本奥野信太郎收藏。封面题“全像西游记”。扉页题“新镌全像西游记传”, 分两行排列,中间小字题“书林杨闽斋梓行”。卷首陈元之的《刊西游记序》被改为《全像西游记序》,序文和世本序文相同,但出现了错页现象,故不能连贯。序末所题撰序时间也与世本不同,题为“癸卯夏念一日”。学者们据此认为此本刊刻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目录页首题“鼎镌京板全像西游记”,其它各卷卷前题名大同小异。全书二十卷一百回。正文部分上图下文。图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各有题语, 如“天地混沌鸿蒙初开”等。文字半页十五行,行二十七字。卷一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闽书林杨闽斋梓”;其它卷或题“清白堂杨闽斋梓”,或题“闽建书林杨闽斋梓”。

杨氏清白堂是建阳比较著名的书坊。就今所知,所刻通俗小说除本书外,还有万历三十八年所刻的《三国志传》,题“明闽斋杨起元校”。由此可知,杨闽斋名起元,“闽斋”是他的字。唐僧本 全名《二刻官版唐三藏西游记》。各卷所题书名为“唐僧西游记”,故学者简称其为“唐僧本”。

此本今知发现三套。一套藏日本日光慈眼堂, 封面题“二刻官版唐三藏西游记”,中间有小字题为 “书林朱继源梓行”,因此学者们简称其为“朱继源本”。另一套藏于日本睿山文库,无封面,卷首陈元之的序文中“唐光禄”被改为“吾友人”,序末最后一行又题为“虎林王镆君拜书”。第十八回第一页图上刻有“全像书林蔡敬吾刻”的木记,故学者简称其为 “蔡敬吾本”。第三套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前缺序目,其中第五十六回系根据别书抄补,所以这应该是一种残本。

此本回目与世本相同。只是各卷所题书名为 “唐僧西游记”等。正文上图下文,文扁字,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文字同杨闽斋本大同小异。

再一个是世德堂本删本系统中的杨闽斋本和李评本系统的综合本。

闽斋堂本 全名《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因其书题有“闽斋堂杨居谦校梓”等字样,故学者简称其为“闽斋堂本”。

这个版本当即李时人所列李评本的十一种版本之一奥野信太郎藏本。此本后归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2006年矶部彰先生主持影印出版,并以“非卖品”的形式赠送各有关图书馆和学者。

此版本亦为二十卷一百回。未见封面。卷首有《批点西游记序》。序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署名“秃老”,后半部分可能是后加上去的。序末有“秃老批评”和“闽斋堂杨氏居谦校梓”的墨刻印记。序后为 “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窾言”,窾言比起李评本中的《凡例》来,增加了一些内容。接着是“标题”,实际上就是目录。正文第一行为“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卷之一”,第二行上题“倣李秃老批评”,下题 “闽斋堂杨居谦校梓”。正文上图下文。图左右各有题字。正文半页十五行,行二十六字。文中有夹批, 文上有眉批。眉批或批在栏框之上,或批于图画空白处。每回末有总批。

此书卷末有莲牌木记,题为“崇祯辛未岁闽斋堂杨居谦校梓”,可知此书刊刻于崇祯四年(1631)。刊行者名杨居谦,字懋卿,其书肆称为闽斋堂。杨居谦显然是继承了父亲的刻书事业,故将自己的堂号命名为“闽斋堂”。

从文字上看,闽斋堂本的版本主要根据杨闽斋本,但对杨闽斋本有增有删。其所增加处,主要当根据李评本,但也不排除参照其它版本的可能。

二、清代《西游记》版本系统

清代的《西游记》版本,今所知共有7种,亦可分为3个系统:删本系统、繁本系统与抄本系统。

(一)删本系统 1 证道本 全名《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证道本今所知有以下几种版本。

一是原刻本。原为郑振铎先生收藏,后归北京图书馆收藏。日本内阁文库、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亦有收藏。台北天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封面、扉页未见。首有《原序》一篇,序末题“大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次《丘长春真君传》一篇。又次《玄奘取经事迹》一篇,其中 “玄”字增笔为“伭”,显然是避清康熙帝“玄烨”讳,可知书刊于清朝康熙年间。目录页首题“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目录”,次题“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目录后为附图十六幅,每幅图后均配有诗。诗全取张伯端《悟真篇》卷上,惟次序有所不同。第一幅插图左下角有小字“念翼写”, 故一般认为图的刻工即为清初著名绘手胡念诩。正文首题“镌像古本西游证道书”,次题“西陵残梦道人汪憺漪笺评”、“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六字。正文每回有回前评,文中有双行夹批。正文版心上题“证道书”,中题“古本西游第某回”,下题“蜩寄”。全书卷末有黄周星所写跋文。

二是清代文盛堂刻本。此本扉页上端横书“圣叹外书”四大字。扉页下部右侧题有“西陵憺漪子笺注”、“秣陵蔡元放重订”等字样;左侧上部题“绣像西游证道书”,下部题“文盛堂藏板”。扉页后有《增评证道奇书序》,序后有题名为蔡元放撰的《读法》一篇,共五十六条,但是不是蔡元放本人所作,则不可确知。此本现藏浙江图书馆。

三是怀德堂刻本,藏大连图书馆。

四是怀新楼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

五是九如堂刊本。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录野云主人《增评证道奇书序》,并注明此序见于清九如堂刊本《西游证道奇书》卷首。

《证道书》的评点者是汪象旭和黄周星。综合相关资料可知,汪象旭原名淇,字右子,号憺漪子、瞻漪、残梦道人等,书斋名“蜩寄”。汪象旭藉贯或曰钱塘,或曰西陵,实为“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人”[6],大概 “出生于万历三十二年”[7] 24-27,即1604年。

黄周星(1611—1680),字九烟,又字太鸿,原籍应天府上元县(在今南京市)。入清后改名黄人,字略似,号半非,又号笑苍道人,因拒与清廷合作,赴水而死。黄周星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著有《夏为堂集》,包括诗文集,传奇《人天乐》,杂剧《试官述怀》、《惜花报》,戏曲理论著作《制曲枝语》等。

真诠本 全名《西游真诠》。

此本现存最早刊本为康熙丙子年(1696)原刊本。封面题“悟一子参解”、“长春真人原本证道书”、“西游真诠”。卷首有《西游真诠序》,序末署“康熙丙子中秋西堂老人尤侗撰”。尤侗序后为《真诠自序》, 序末题康熙甲戌年(1694)。再次为目录,共一百回。接着是图像,共二十幅,每幅都配有诗。正文题“西游真诠”、“山阴悟一子陈士斌允生甫诠解”。每回回末有题为“悟一子曰”的陈士斌所撰的长篇回评。

真诠本的版本流变情况相当复杂。今所知者, 除上述原刊本外,还有乾隆庚子年(1780)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影印)、芥子园刊小本、石印本、排印本等多种刊本,故其在清代流行甚广。

评点者陈士斌生平事迹不详。根据真诠本有关题署,他字允生,号悟一子,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他与尤侗为同时代人,大概生活于清代康熙中后期。至于《西游真诠》的评点文字,达到十数万字之多,冗长繁复,简直可以用连篇累牍来形容。原旨本 全名《西游原旨》。

此本的原刊本封面题“指南针”、“西游原旨”。扉页题“嘉庆十三年刊”、“长春真君著”、“西游原旨”、“素朴刘一明解”、“栖云山藏版”等字样。卷首有《山居歌》,后题“栖云山悟元子俚语”。后有《西游原旨序》,序末题“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后为《西游原旨再序》, 序末题“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素朴散人再序”。再后分别为苏宁阿、梁联第、杨春和等为本书所写的序言。全书二十四卷一百回。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卷末有张阳全所写跋语。

此本存世版本较多。其最早的刊本为栖云山本,刊刻于嘉庆十三年(1808)。又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湖南常德府护国庵藏版”本、常德同善分社本和民国六年(1917)根据原本的修补重印本等。

原旨本的评点者刘一明,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他是清代著名道士,也是道教内丹学的大家,西北地区全真教龙门派的第十一代宗师,著作有《道书十二种》等。由于其在道教理论上造诣精深,再加之他评点《西游记》20年之久,所以其评点文字可谓达到了清代的《西游记》讲道说发展的最高峰。

正旨本 全名《通易西游正旨》。

此本今知仅有眉山何氏德馨堂刊本。卷首有《序》,末署“道光岁次己亥孟夏既望记于眉山书舍, 受业何廷椿谨识”,由此知《序》为何廷椿所作,时间在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故一般亦认为正旨本即刊刻于此年。接着为《邱长春真人事迹》。再后为《西游正旨后跋》,署“无名子跋”。再后为《通易西游正旨序》,末署“无名子自序”。据何廷椿《序》中“先师志存阐道,弗以沽名,故并隐其姓字”,可知署名为 “无名子”的《西游正旨后跋》、《通易西游正旨序》均为张含章所写,并知此书为张含章评点。再后为《通易西游正旨目录》,共一百回,分为十四章。回目之后有图像四幅,分别为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四人;每幅图后都有题词。正文首题“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第二行上题“峨邑张含章逢源注”,下题“受业眉山友松何廷椿校刊”。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而评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双行夹批,一为回末总批。

评点者张含章(1730?—1829?),字逢源,室名曰“与善堂”,四川成都人。他平生兴趣广泛,不仅精通儒家的《六经》,而且精通道教修炼,还对算命、看相、看风水等有精深的研究。其著作主要有《原易篇》、《遵经易注》、《道学薪传》等。

此本虽题名《通易西游正旨》,实际评点文字却与《易经》少有关涉,而多为道教金丹大道之说,评点文字总体价值不高。含评本 全名《西游记评注》。其题署中有 “含晶子评注”等语,故简称“含评本”。

此本今知仅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封面题“西游记评注”。扉页中间题“西游记评注”,右题 “壬辰年开镌”,左题“翻刻必究”。卷首为《西游记评注序》,序末题“光绪辛卯六月含晶子自叙”。光绪辛卯,即光绪十七年(1891),可见这个版本是1891年成书,第二年刊刻的。序后为“邱真人西游记目录”。目录后有图像五幅,前图后诗。图为观音和唐僧师徒四人。正文上题“邱真人西游记”,下题“含晶子评注”。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三字。正文有回前、回后评,亦有双行夹批,评语多取真诠本相关批语。其评点者含晶子生平不详。

(二)繁本系统 新说本 全名《新说西游记》。

《新说西游记》国内外收藏较多。其最早的刊本为“晋省书业公记藏版”本。据其中《西游记总论》题 “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可知书成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并很可能即于本年刻版印刷。此本内封上部横题“第一奇书”,下部中间题“新说西游记”,左题“三晋张南熏注”,右题“晋省书业公记藏版”。卷首有《自序》,序后题“西河张书绅题”。另有印章三: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一为“张书绅字道存号南薰三晋古西河人氏”。接着是《西游记总论》,后题“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接下去按次序分别是:《新说西游记总批》,《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全部西游记目录赋》,《目录》。正文首页题“新说西游”、“晋西河张书绅题”。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正文中又有回前批、双行夹批和回末批。其后有乾隆己巳年(1749)的其有堂刊本。以上两种版本文字上比较相近。此后的版本有:善成堂刊本;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味潜斋石印本等。其中味潜斋石印本题“新说西游记图像”,光绪十四年(1888)刊,卷首有王韬所撰序,流行较广。

此本不仅为清代唯一繁本,而且补入了唐僧身世相关故事,因而是整个《西游记》版本演变史上最全的一种本子。评点者张书绅,字道存,号南薰,“故居在山西汾阳西南四十里与孝义市交界的西官村”[8]129-132。曾任广东同知,权大埔县事。在任清正廉明,后因“触当道怒,遂挂弹章”。张书绅自小喜欢《西游记》,长期关注相关问题。乾隆十三年,《新说西游记》撰成于张书绅广州同知任上。

(三)抄本系统 清抄本 全名《西游记记》。

此本是《西游记》版本史上现存的唯一一种手抄本,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1996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

首有《西游记叙言》三篇,分别题“咸丰七年丁巳重阳后三日庚寅力农人雨香盥沐谨识”、“戊午八年元旦戊寅日曹娥江人任蛟焚香恭赞”、“戊午中秋前三日甲寅学者达斋朱敦毅赘述”。正文首题《西游记记》,下题“咸丰岁在丙辰正月初六日甲子怀明戊午重阳后三日甲申重订”。中间题署不一。全书卷末题“咸丰辛酉十一年午月十五壬寅日成编”。咸丰丙辰为公元1856年,咸丰辛酉为公元1861年。可见早在1856年之前,怀明等已经开始评注《西游记》, 直到1861年才全部完成。

至于评点者怀明,生平事迹不详。曾在自署“会稽山樵子”、“曹娥江渔翁”,可知应是江浙一带一位避世的隐者。其评点文字亦多从道教内丹心法处发挥,故当是一位对道教内丹心法稍有心得者。在评点形式上多以词曲为评点文字,故可知应是一位对词曲比较熟悉的下层文人。就其评点文字来看,夹批、眉批、回前评、回末评一应俱全;其中以回前评和夹批数量居多,回末评和眉批相对较少。

最后需要说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分别参阅了矶部彰的《西游记形成史の研究》、太田辰夫的《西游记の研究》、李时人的《西游记考论》及吴圣昔的《〈西游〉新考》[9]等,特此注明,以示不敢掠美之意。

参考文献:

[1] 矶部彰.西游记形成史の研究[M].日本:创文社, 1993.[2]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3]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 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M]·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6] 黄永年.西游记(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98.[7] 王裕明.西游证道书成书年代考[J].明清小说研究, 2004(4):24-27.[8] 田同旭.《新说西游记》作者张书绅故居的发现[J].明清小说研究,2009(1):129-132.[9] 吴圣昔.西游新考[EB/OL].(2003-09-23)[2010-09-07].http://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W031)“西游记版本流变研究”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曹炳建(1952—),男,河南巩义人,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小说、西游记文化及西游记版本学方面的研究。

第二篇:《古诗文要籍叙录》读后感

《古诗文要籍叙录》读后感

汉语言文学102班 张晓庆

今天上了文学院开设的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原本认为艰涩的课程,在吴浩军教授的精心备课和个人实例讲述下被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心底也激情澎湃,对中国古典文献及其保存、保护有了更为崇高的理解和体会。

课后,为完成考察作业而拜读了葛兆光先生为《古诗文要籍叙录》写的再版序言。还未读过的舍友问起来:“你读完有没有千思万想汹涌出来的感觉?”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我的感受就是沉淀后的娓娓道来,而不再那般顶礼膜拜。

葛先生的这篇序言可一分为三。第一部分,提起中华书局重印旧着的事,十七八年后再版写序,自然回想起了当年的种种艰辛。为了给导师金开诚先生编写教材而接下撰写《古代文学要籍介绍》(后定书名为《古诗文要籍叙录》)的任务,当年还心高气傲的葛兆光先生决心抛开讲义,彻底推陈出新,这必然要面临巨大的考验。严寒酷暑、精力与时间的投入,除了这些都还烙印在葛先生的记忆中外,还有的,就是从故纸堆里发现资料的喜悦感。

第二部分,葛先生开始介绍《古诗文要籍叙录》,其体例有三:一是梳理文献的成书、刊刻和流传;二是考察内容的缺佚和真伪;三是讨论选本和注本的优劣。葛先生在考察古籍成书、对比校勘、注释讨论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不可人云亦云,要“在不疑处有疑”。

第三部分,也是要细读的一部分——文献学的意义。葛先生认为,他与导师金开诚先生的这次合作,是他后来做学问的基础,有了这些打底夯实,才有了后来的巨大造诣。目录学让人迅速查找资料,校勘学使人发现新知,“小学”用以判断学术,于是,葛先生重提了古典文献的意义。

读过葛先生的再版序言之后,似乎原本崇高而不可捉摸的文献与文献学,变得亲切了许多。对我们个人来说,背负着巨大的民族责任去学习文献学,虽是动力,却也是束缚。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的,对这一学问的学习,不像百米赛跑般激动人心,而更像马拉松——后半程见功力,学习文献学时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是积累,也将是本钱。

意义,在于个人的追寻,而不在于他人的灌输。用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来说服自己,“为什么”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一定要做下去!

第三篇:六朝佛教行记文献十种叙录

六朝佛教行记文献十种叙录

□阳清 刘静

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僧侣前往佛国求经巡礼者不乏其人,行记类文献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释法显《佛国记》、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记载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著作十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其学术价值不菲。除释法显《佛国记》保存较为完整,《慧生行传》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其它佛教行记大多亡佚不存。兹对六朝佛教行记文献进行叙录,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关键词:六朝 佛教行记 文献叙录 西域研究

东汉以来,佛教日趋兴盛。中土僧人多往佛国巡礼求经,备尝旅途之艰辛。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论曰:“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余。皆由踰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趾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实足伤哉”。一般情况下,西行高僧自撰行记与赍经翻译并行

[1]不悖,两类文献均产生于其归国之后。向达指出:“魏晋以降,佛教传入中国,西域大德,络绎东来;东土释子,连袂西去。历游所至,著之篇章”。虽

[2]为数不多,六朝佛教行记著作正是缘此而生。

今搜检《隋书·经籍志》,其史部地理类著录有沙门释法显撰《佛国记》一卷、沙门释智猛撰《游行外国传》一卷、释昙景撰《外国传》五卷、释法盛撰《历国传》二卷以及《慧生行传》一卷。又,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五述慧生等人求经之事,其内容实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宋云行记》为辅助,《道荣传》为补证。抑又,中古类书和古注屡次征引支僧载《外国事》,清代《晋书》补志诸作亦大多著录有此书。郦道元《水经注》亦征引竺法维《佛国记》多次。抑又,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十著录沙门昙无竭撰有“《外国传》五卷”,注云“竭自游西域事”;唐道宣《大唐

[3]内典录》卷四亦著录有《外国传》五卷,云“竭自述游西域事”。如此,[4]六朝佛教行记别行于世者曾有十种,惜其大多亡佚不存。兹依据其时间先后,拟列举并叙录现存文献,为后人提供学术参考。支僧载《外国事》

支僧载,学者或称曰支载、僧载、僧支载。此人不见于慧皎《高僧传》诸书,其它传记亦不可考,而前贤多谓其活动于晋世。清人丁国钧、文廷式、秦荣光等人同名著作《补晋书艺文志》即断定其为晋人。清代杨守敬,日本藤田丰八,今人向达、岑仲勉、陈连庆等学者亦以为然。至于更为确切的时间,向达认为他“漫游五印”“为时尚早于法显之游印度”。岑仲勉

[5]谓“载为西晋时人”。陈连庆指出,把支僧载定为西晋时人不妥,“僧载

[6]当是东晋时人,其赴印度旅行当在笈多王朝的极盛时代”“支僧载所记当是海护王当政时期”“支僧载的年代约略和月护王、海护王相当(320—380年),它相当于东晋元帝太兴三年至孝武帝太元五年之间”。要之,支僧载

[7]于法显之前西游佛国,并藉此写成了行记《外国事》。至于其国籍,向达推测他为“晋时自月氏东来沙门之一”。陈连庆亦赞成此说。岑仲勉则强

[8]调“未能即姓而遽定其国籍”。支僧载撰著《外国事》之动机,应与同时

[9]代佛教行记类似,惜其或赍经未传,或未能参与译经,故而隋唐经录阙载。《外国事》一书,秦荣光或题《外国传》。该书早佚,今存有逸文数则,中世古注和类书均有征引。为搜辑和整理佚文,清代陈运溶以及向达、岑仲勉、陈连庆等学者都曾倾注心血,今存陈运溶、岑仲勉两种辑本。前者有佚文23条,收入《麓山精舍丛书》第二集《古海国遗书钞》,后者有佚文21条,乃岑撰《晋宋间外国地理佚书辑略》中部分内容,收入《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年版)。相较而言,陈、岑两种辑本虽然各有短长,但是岑辑本后出转优。释法显《佛国记》

法显生平相关资料,主要有《佛国记》、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显法师传》、慧皎《高僧传》卷三《宋江陵辛寺释法显》、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三附传、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五附传等。据其自撰行记,“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后秦弘始元年(399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自发迹长安至度葱岭,继而至北天竺、西天竺,约404年至中天竺(中国)摩头罗国,继而又至东天竺,于409年离开多摩梨帝国海口,“汎海西南行”“到师子国”,又浮海至耶婆提国,终于412年还至青州,“凡所游历,减三十国”,瞻仰城池和佛迹无数,“艰难具更”,不胜枚举。据《开元释教录》,法显

[10]“本姓龚,平阳武阳人”,出家受大戒后,“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安帝隆安三年(399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前往佛国求经巡礼,历经数国,亲睹灵验,“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东还”“复随他商侣东趣广州”,因遇大风浪而随流至青州,后“南造建康,于道场寺,就外国禅师佛陀跋陀罗,译《大般泥洹经》等六部,撰《游天竺传》一卷”“后到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根据相关文献作大体推断,法显

[11]从长安出发之时,已达五十八岁以上高龄,其佛国之行更加令人钦佩。

法显带回并翻译有多部佛经,对佛教戒律和毗昙学居功至伟。《佛国记》则是他对自己历时十五年之长途旅行的亲笔记录。早在唐代之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已充分吸收了书中的诸多记述。此书在历代史志、正史补志以及中世佛教经录中多有著录,各种大藏经亦有收录,诸多文献均有征引,又有《法显传》《释法显行传》《法显行传》《高僧法显传》《法显记》《佛游天竺记》《佛游天竺本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游天竺记》《释法明游天竺纪》《法明游天竺记》等众多名称。其最早印本,藏于宋代《崇宁万寿大藏》《毗卢大藏》《思溪圆觉藏》《思溪资福藏》《碛砂藏》和金代《赵城藏》等大藏经,至今仍有保存。北京图书馆所藏《思溪圆觉藏》本《法显传》曾由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其中原缺五番据日本元禄九年(1696年)抄配。另有十二至十四世纪中先后传录的三种日本古抄本,亦即:长宽二年(1164年)抄本,前有“石山寺一切经”印记;镰仓初期(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抄本;应永七年(1400年)抄本(日本京都市南禅寺所藏)。又,《佛国记》另有《津逮秘书》本(1922年上海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影印)、《学津讨原》本(清嘉庆十年即1805年虞山张氏旷照阁刊本),《历游天竺记传》另有支那内学院1932年刻本。此外,自十九世纪前期以来,欧洲法、英诸国和日本学者亦曾相继从事《法显传》的译注工作,国内李光廷、丁谦、岑仲勉、贺昌群、汤用彤等学者亦从事该书的考证工作。今有章巽《法显传校注》由中华书局2008年整理出版,较为权威。抑又,《出三藏记集》法显本传记载其独留耆阇崛山中降伏黑师子以及巧遇头陀弟子大迦叶等事迹,虽为《佛国记》中所无,亦应属法显行记之相关内容。竺法维《佛国记》

竺法维俗名未知,生卒年亦不详,其籍贯则有高昌、凉州二说。综合考察列维(Sylvain Lévi)、梁启超、向达、岑仲勉、陈连庆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测该僧大致生活于东晋刘宋间,大概与支僧载、法显等处于同一时代。竺法维之生平事迹,唯见慧皎《高僧传》卷二《晋河西昙无谶》末尾附带提及。又据宝唱《名僧传》卷二

十六、《水经注》卷二征引竺法维《佛国记》佚文等,得见竺法维曾与释僧表结伴经由新疆前往佛国,并且到达佛祖曾经活动过的印度中心地带,其西行之具体年月则不可详考。抑又,前述宝唱《名僧传》卷二十六存有《晋东安寺竺法维》题名,足见竺法维在回归之后,曾经活动于南朝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

竺法维《佛国记》正是缘于其纪录西游佛国之事而成。该书在北魏之际曾别行于世,至唐代疑佚。今检读《水经注》《通典》《太平寰宇记》等,幸见其尚存逸文数则。为搜辑和整理佚文,向达、岑仲勉、陈连庆等学者亦曾倾注心血,今有岑仲勉辑本。岑氏《晋宋间外国地理佚书辑略》辑有竺氏《佛国记》佚文七条(实际上为六条),其相关内容则按照迦维罗越国、罗阅祗国、波罗奈国、佛楼沙国等四国先后编排,后收入《中外史地考证》。岑仲勉辑本搜辑齐全,并附有考证按语,惜其征引文献并未标注版本,且文字偶有脱讹。从现存佚文看,可以想见竺法维《佛国记》原书体制较为庞大,惜其后来遗散殆尽。释智猛《游行外国传》

智猛生平相关资料,亦主要为《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智猛法师传》《高僧传》卷三《宋京兆释智猛》以及《开元释教录》卷四附传。检读《开元释教录》,智猛乃“京兆新丰人”“每见外国道人说释迦遗迹,又闻方等众经布在西域,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遂以姚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404年),招结同志十有五人,发迹长安”“至凉州城”“入于流沙”“历鄯鄯、龟兹、于阗诸国”,其后六人“始登葱岭,而同侣九人退还”“至波沦国,同旅竺道嵩又复无常”,猛遂与余四人“三度雪山”“至罽宾国,再渡辛头河”,后至奇沙国、迦维罗卫国、华氏城,“于是便反,以甲子岁(424年)发天竺,同行四僧于路无常,唯猛与昙纂俱还凉州”“以宋元嘉末(453年)卒”。据此,智猛为汉地沙门,其巡礼佛国前后达二十余年。[12]回归汉地后,智猛除译有《泥洹经》二十卷,另撰有行记《游行外国传》。《游行外国传》或曰《外国传》《游外国传》《智猛传》。据《出三藏记集》本传,智猛“以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七月七日于钟山定林寺造传”[13],则此书始作于439年。中世史志多著录之,历代类书亦有征引,惜其亡于宋后,佚文亦不多见。尽管如此,《出三藏记集》本传实以智猛行记为材料依据并经删改而成,其中多处叙及经行路线以及异域风光、释迦遗迹、佛教见闻等,必为《游行外国传》之应有内容。又,《出三藏记集》附传云智猛“历鄯鄯、龟兹、于阗诸国,备观风俗”,而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

[14]十七征引释智孟(应为“猛”,致讹)《游外国传》亦云:“龟兹国髙楼层阁,金银雕饰”。此条佚文明显源于智猛行记。[15]5 昙无竭《外国传》

昙无竭宋名法勇,其生平资料有《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勇法师传》《高僧传》卷三《宋黄龙释昙无竭》以及《开元释教录》卷五附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八附传等四种文本,内容大同小异。据《开元释教录》,昙无竭“本姓李氏,幽州黄龙国人也”“尝闻法显、宝云诸僧躬践佛国,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420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发迹北土,远适西方”,至河南国,出海西郡,进入流沙,到高昌郡,经历龟兹、沙勒诸国,行经葱岭之际,失同伴十二人,后进罽宾国,西行至新头那提河,缘河西入月氏国,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在中天竺旷远之处,八人路亡,后渡恒河,终至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元嘉末年(453年)达于杨都”“后不知所终”。又,《历代三宝记》《大

[16]唐内典录》、宋志盤《佛祖统纪》卷三

十六、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等多言“唯竭只还”,则昙氏同行僧人均已身亡。要之,与智猛类似,昙无竭同为汉地僧人,其巡礼佛国亦达二十余年。

回归汉地后,昙无竭除译有《观世音受记经》一卷,另撰有行记《外国传》五卷。该书未见于史志,隋唐佛教经录却著录之,惜其亡于宋代,佚文亦较罕见。同理,《出三藏记集》本传实以昙无竭行记为材料依据并经删改而成,传中叙其涉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渡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二事,非其本人所述,则他人无从知晓,故而必为《外国传》中内容。抑又,《历代三宝纪》卷二引《外国传》云:“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有神通罗汉名呵利难陀,国王之子,于优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像,高八丈,将巧匠三人上兜率看真弥勒造,然后得成,甚有神验”。释法盛《历

[17]国传》亦记载此事。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十四亦云宋孝武帝征扶南时获有牛头栴檀佛像,指明“昔法盛、昙无竭者,再往西方,有传五卷,略述此缘”[18]。足见昙氏《外国传》亦可能叙及优长国牛头栴檀弥勒传说。释法盛《历国传》

法盛之生平资料,主要为《高僧传》卷二昙无谶附传与梁释宝唱《名僧传》卷二十六本传。前者略为提及,后者则较为详细。据《名僧传》记载:“法盛,本姓李,垄西人,寓于高昌”“年造十九,遇沙门智猛,从外国还,述诸神迹,因有志焉。辞二亲,率师友,与二十九人,远诣天竺。经历诸国,寻觅遗灵,及诸应瑞,礼拜供养,以申三业”,曾于“忧长国东北,见牛头栴檀弥勒像”云云。参照智猛生平,则法盛当在424至437年间前往佛国。向[19]达认为法盛乃昙无竭同行之僧,“或即《高僧传》所云之昙朗”,其实并

[20]不合时间逻辑。

回归汉地后,法盛除译有《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一卷,另撰有行记《历国传》。《历国传》或曰《历诸国传》、《诸国传》。因文献传播等原因所致,该书卷数并不尽同。《高僧传》昙无谶附传云“凡有四卷”,道宣《释迦方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亦同。中世史志多著录为二卷。前述《法苑珠林》卷十四则云“有传五卷”,《历代三宝纪》卷

十、《大唐内典录》卷四亦著录为五卷。该书亡佚于唐宋之间,佚文亦较罕见,其内容可能包括:

一、《名僧传》法盛本传叙及忧长国见闻和佛教灵验。前述《法苑珠林》宋武帝征扶南获牛头栴檀佛像事,既云法盛略述此缘,则《历国传》应叙及这一佛迹传说。

二、《开元释教录》卷四附记《投身饿虎经》后记所谓“法盛尔时见诸国中,有人癞病及癫狂聋盲手脚躄跛,及种种疾病悉来就此塔。烧香燃灯香泥涂地,修治扫洒并叩顶忏悔,百病皆愈。前来差者便去后来,辄尔常有百余人,不问贵贱皆尔,终无绝时”云云。

三、唐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等征引《历国传》,云波罗柰“其国有稍割牛,其牛黑色,角细长,可四尺余,十日一割,不割便困病或致死。人服牛血皆老寿。国人皆寿五百岁,牛寿亦等于人。亦天竺属国”。

四、唐时日本

[21]飞鸟寺僧信行(或云宝唱)撰集有《翻梵语》十卷,此书卷一杂法名第六、卷二比丘名第十一、卷三比丘尼名第十二、卷四婆罗门名第十九以及刹利名第二十、卷五外道名第二

十四、卷六杂人名第三

十、卷七鬼名第三十三以及龙名第三

十四、卷八国土名第四十三与城名第四十四以及寺舍名第四

十八、卷九山名第五十一与河名第五十二以及洲名第五

十五、卷十菓名第六十六均引有《历国传》,向达《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地理书叙录》有详细列举,足见原书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可与法显《佛国记》相媲美。释昙景《外国传》

昙景俗名、籍贯未知,生卒年亦不详。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卷二著录“释昙景《外国传》五卷”,乃误据东晋僧人释昙影行事,而实际上此

[22]僧并未撰有该书。至于《隋志》著录释昙景撰《京师寺塔记》二卷,实为宋灵味寺释昙宗之误写。据笔者考察,撰著《外国传》之释昙景,或即在回归之后活动于南齐(479-502年)之世。《历代三宝纪》等多种佛教经录均著录齐世沙门释昙景译有《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摩诃摩耶经》二卷,则为明证。抑又,释昙景与法盛、昙无竭等人亦并非同行前往佛国巡礼,而是时间稍晚,其归国之后另撰有行记《外国传》。

释昙景撰著之《外国传》五卷,中世史志实有著录。此书亦不存于今世,其相关佚文不仅罕见,而且难以断定。明钱希言《剑筴》卷三征引释昙景《外国传》云“蒙细奴逻与张乐进求逓相让位”之事,实与释昙景行迹并

[23]无关联。至于其它引自题名为《外国传》中的文字内容,同样难以判断是否为释智猛、昙无竭、释昙景等人所作。最为典型的例证是,《翻梵语》卷四刹利名第二十、卷六杂人名第三

十、卷七龙名第三

十四、卷八国土名第四

十三、城名第四

十四、村名第四

十七、卷九山名第五

十一、林名第六

十一、花名第六十五等均征引有《外国传》,向达《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地理书叙录》同样作有详细列举,足见此《外国传》内容丰赡,远超乎读者想象。对此,汉学家列维以为即智猛之书,向达以为即昙无竭之书。然而,《翻梵语》所引《外国传》,究竟为何人所作,至今难以考辨。同样,缘于文献证据不足,今存征引题名为《外国传》的某些佚文究竟属于何种行记,同样难以断定。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六释《佛本行集经》“迦兰陁鸟”、释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释《四分律》“刍摩”、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乌苌国”、清萧智汉《月日纪古》卷三等均征引有《外国传》,其撰者但俟来者考证。《惠生行传》

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有燉煌人宋云宅,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至正光二年二月始还天阙”。唐李延寿《北

[24]史·西域传》则云:“初,熙平中,明帝遣賸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北魏慧生、宋

[25]云等人的西行之路以及异域见闻,衍生出了《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相关佛教行记。三种文献均已亡佚,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陈寅恪指出,“今本《洛阳伽蓝记》杨氏纪惠生使西域一节”“乃合《惠生行纪》、《道荣传》及《宋云家传》三书为一本”,其他学者亦多赞同此说。[26]中世史志大多著录有《慧生行传》一书,不题撰名。慧生或云惠生、道生,为北魏洛阳崇虚寺沙门,其生卒年不详。据《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行文推测,慧生亦应是北魏此次西域巡礼活动的核心成员。《慧生行传》或云《惠生行记》《惠生行纪》《惠生经行记》等,原书实乃粗略记载慧生西域行程之佛教行记。法国沙畹认为:“按《惠生行传》,李延寿似已见之;盖《北史·西域传》嚈噠迄乾陀罗诸条显为录诸《行纪》之文”。今覆

[27]核原文,李延寿得见《慧生行传》不假。《北史·西域传》曰:“朱居国,在于阗西。其人山居,有麦,多林果。咸事佛,语与于阗相类,役属嚈噠”“钵和国,在渴槃陁西。其土尤寒,人畜同居,穴地而处。又有大雪山,望若银峰”[28],均应以《慧生行传》为材料依据。宋代以来,《慧生行传》当属亡佚无疑。而事实上,《洛阳伽蓝记》卷五以《慧生行传》为主体,后者为前者综合叙述此次佛国巡礼的骨架。毕竟,杨著首云“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接着简述从京师到于阗的经行路线,后云“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勑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惠生从于阗至乾陀罗,所有佛事处,悉皆流布,至此顿尽。惟留太后百尺幡一口,拟奉尸毗王塔”,末云“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至正光二年二月始还天阙”,首尾照应,秩序井然。

[29]9 《宋云家记》

因《慧生行传》多不尽录,叙事简略,故《洛阳伽蓝记》卷五注明:“今依《道荣传》《宋云家记》,故并载之,以备缺文”。据《洛阳伽蓝记》,[30]宋云乃敦煌人,曾居住于洛阳城东北上商里。其生卒年亦不详,正史阙载。与慧生之僧侣身份不同,宋云可能作为外交官领导此次西域巡礼之事。《宋云家记》或云《宋云家传》《宋云行记》《宋云西行记》等,史志并未著录。尽管如此,《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六云:“赊弥国。后魏时闻焉。在波知之南。山居。不崇佛法,专事诸神。宋云《行记》云:‘语音诸国同,不解书筭,不知阴阳。’国人剪发,妇人为团发。亦附嚈噠。东有钵卢勒国,路险,缘铁锁而度,下不见底。后魏时,遣宋云等使于彼,不达”。这则材

[31]料与《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赊弥”在文字上不尽相同。又,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亦引《宋云行记》:“以魏神龟中至乌苌国。又西至本释迦往自作国,名磨休王。有天帝化为婆罗门形,语王曰:‘我甚知圣法,须打骨作笔,剥皮为纸,取髓为墨。’王即依其言。遗善书者抄之,遂成大乘经典。今打骨处化为琉璃”。较之《洛阳伽蓝记》所记“乌场国”相关佛

[32]迹,这则材料更为详细具体。抑又,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一述曰:“《隋史·西域传》、魏宋云《西行记》《唐太宗实录》,皆言于阗有毗摩寺,是老子化胡处”。但《洛阳伽蓝记》卷五并未记载有毗摩寺,疑即为《宋云[33]家记》中相关内容。抑又,《太平寰宇记》卷一八三“乌苌国”征引宋昙《行记》:“人皆美白,多作罗刹鬼法,食噉人肉,昼日与罗刹杂于市朝,善恶难别”。王文楚等《校勘记》云:“此‘昙’乃‘云’字之误”。上[34]

[35]述种种,一证《宋云家记》还可能存有佚文,二证《洛阳伽蓝记》应有删改之举。

笔者以为,《洛阳伽蓝记》卷五实以《宋云家记》为辅助。其中嚈噠国王“见大魏使人,再拜跪受诏书”以及会场描述;乌场国王“见宋云云大魏使来,膜拜受诏书”以及主客交流;宋云诣军并通诏书,乾陀罗国王“凶慢无礼,坐受诏书”以及主客辩驳等,明显是特记作为外交使者的宋云事迹,[36]其行文风格异于卷首诸节,却难以扰乱《慧生行传》的主体地位。抑又,卷中乌场国“宋云于是与惠生出城外,寻如来教迹”“宋云惠生见彼比丘戒行精苦,观其风范,特加恭敬。遂舍奴婢二人,以供洒扫”“宋云与惠生割舍行资,于山顶造浮图一所,刻石隶书,铭魏功德”,卷中乾陀罗城东南“宋云以奴婢二人奉雀离浮图,永充洒扫。惠生遂减割行资,妙简良匠,以铜摹写雀离浮图仪一躯,及释迦四塔变”,以及针对两地诸多佛迹的追述和描

[37]写,可证《慧生行传》与《宋云家记》曾叙及相同内容,两种相关文献足以互为参证。值得一提的是,中世史志著录有宋云《魏国以西十一国事》一卷,亦佚,或别是一书,或与《宋云家记》直接相关。余太山指出:“《宋云家纪》或即《旧唐书·经籍上》(卷四六)、《新唐书·艺文二》(卷五八)所见宋云撰《魏国已西十一国事》(一卷)”。宋代以来,不少论著征

[38]引《宋云行记》,或不见于《洛阳伽蓝记》卷五,或与《洛阳伽蓝记》相比而呈现出文字差异,疑即宋云所撰《魏国以西十一国事》,惜无更多证据可寻。《道荣传》 道荣其人,《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洛阳伽蓝记》均作道药,其生卒年亦不详。据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有南朝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后“卒于合水故房,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则道药在北魏正始三年(506年)已显名于世,[39]十余年后遂同宋云、慧生等人同往西域求法。《道荣传》或云《道药传》,岑仲勉称之为《游传》,早佚,史志亦未著录。道宣《释迦方志·游履篇》云:“后魏太武末年,沙门道药从疎勒道入经悬度到僧伽施国,及返还寻故道,著传一卷”。此《传》一卷疑即《道荣传》,《洛阳伽蓝记》存录其[40]相关内容七处,周祖谟均视之为注文。笔者以为,《洛阳伽蓝记》卷五实以《道荣传》为补证。如果说《慧生行传》侧重于对经行路线和山川地理的框架性叙述,同时兼及风物和佛迹;那么《宋云家记》侧重于追述外交活动,同时兼及礼仪、风物以及佛迹,《道荣传》侧重于描述佛迹,相关描写可谓细致入微。检读《洛阳伽蓝记》卷五,可见杨衒之在叙述乾陀罗城东南七里雀离浮图之时,曾六次征引《道荣传》以作参证或者补充说明,在描述那迦罗阿国之佛顶骨、佛袈裟、佛锡杖、佛牙、佛发、佛影、佛浣衣处等诸多佛迹时,亦曾详细征引《道荣传》,其行文“随事条举”,细致有理,“此盖《惠生行记》之所未备”,不失为宋云、慧生行记绝好的辅助材料,后

[41]世类书亦多加摘录。

作为六朝唯一保存完整的佛教行记,法显《佛国记》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此不赘述。此外,六朝其它佛教行记九种虽存吉光片羽,却共同展示出诸如历史、地理、交通、宗教、民俗、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并为之后的相关著述提供了叙事摹本。毋庸置疑,这些行记之间以及它们与诸种西域文献的复杂关联特别是互为参证,可谓彰显其学术内涵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六朝佛教行记“足以羽翼正史,疏明往昔,其价值与正史不相轩轾”[42];另一方面,因其留意使团经行路线和山川位置,叙述虽简略却清晰有序,此类文献资料给后世学者考察相关地理和交通留下了重要的线索。诚然,六朝佛教行记充分表现出了一代高僧为弘扬佛教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晋唐高僧大德“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胜途多难,宝处弥长,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寔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其坚强的意志令人敬仰,为佛教在我国的顺利传播做出了[43]巨大贡献。如果说六朝佛教行记丰富和促进了古代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那么其文学意义同样不凡。以记录高僧前往佛国求经巡礼为核心内容,这些著作通过描绘优美绝伦的自然景观,展示神妙奇特的异域风情,述说和演绎诸多佛教遗迹及其相关传说,表现人物交流并渲染僧人在异国他乡的真情实感,彰显出了较大的文学价值。同时,这些行记又因与古代史传、游记、小说等文学形态直接关联而产生文学效应,往往造就了某种诗性美和崇高美,其文学张力亦非同一般。参考文献:(梁)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142-143.2 佛驮耶舍.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地理书辑佚(第一辑)[J].史学杂志,1929(1):2.3(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A].见:大正藏(No.2034)[C].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92.4(唐)道宣.大唐内典录[A].见:大正藏(No.2149)[C].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260.5 向达.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古地理书叙录[J].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0(6):30.6 岑仲勉.晋宋间外国地理佚书辑略[A],中外史地考证[C].北京:中华书局,1962:168.7 陈连庆.新辑本支僧载《外国事》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1):19-21.8 同5:29.9 岑仲勉.《水经注》卷一笺校[A].中外史地考证[C].北京:中华书局,1962:224.10 章巽.法显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2-151.11(唐)智昇.开元释教录[A].大正藏(No.2154)[C].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507-508.12 同11:521-522.13(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580.14 同13:579.15(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647.16 同11:530.17 同3:30.18 周叔迦等.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499-500.19(日)宗性.名僧传抄(一卷)[A].续藏经[C].1923,上海涵芬楼影印本.20 同5:35.2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60-5261.22(清)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A].二十五史补编(三)[C].北京:中华书局,1937:3872.23(明)钱希言.剑筴[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7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7:81.24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8-209.25(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31-3232.26 陈寅恪,读洛阳伽蓝记书后[A].金明馆丛稿二编[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9.27 冯承钧.宋云行纪笺注[A].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二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28 同25:3232.29 同24:168-209.30 同24:209.3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3566-3567.32(宋)苏易简.文房四谱[A].四库全书(第843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7.33(宋)释道法.佛祖统纪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939.34 同31:3504.35 同31:3512.36 同24:182-196.37 同24:186-205.38 余太山.“宋云行纪”要注[A].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98.39(唐)道宣.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260-262.40(唐)道宣.释迦方志[A].见:大正藏(No.2088)[C].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969.41 同24:209.42 同5:23.43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8:1.

第四篇:用友课程录编系统

用友课程录编系统是用友培训事业部开发的一套功能强大、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

该系统由录制系统、编辑系统、和播放器三个部分组成,可方便实现多媒体课件的录制、编辑和播放。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便可将电脑演示动作、屏幕展示PPT、演讲人视频图像等快速合成,制作成个性化课件,用于自主学习或全员知识共享。

●实时、专业、高效、便捷生成大量高价值的电子课件,老师上课实时生成多媒体课件,实现“老师授课记录与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双赢目标。

● 帮助学校骨干教室与专家的知识形成标准化、易于传播的电子课件,实现学校精品课程的生成与管理,使个人的知识变成团队的知识。

● 通过建立学校内部优秀团队,为内部讲师提供便捷的课件制作工具。● 实现学校内部组织沟通与交流的电子化记录,提高组织沟通效率。● 是打造全员学习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不可缺少的信息化工具。● 可利用系统对学生课程学习及电脑类竞赛进行有效的录制监控。

系统价值

● 通过录制系统——可以将讲课过程中所用到的屏幕、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流实时录制下来,自动组合生成三分屏课件。

● 通过编辑系统——可以进行课后编辑以加入章节索引,经过裁减、分割、合并等编辑工序,最终形成精品课件。

● 通过播放器——可以随时打开学习录制的课件,简单方便。

核心应用

● 可以采用可视化方式进行课件编辑,方便易用。● 可以对录制的课件添加章节索引。● 可以对内容进行剪裁、插入、合并等操作。

● 可以将课件的音视频和屏幕部分按照不同的流量进行压缩转换。● 可以将文档资料转换为多媒体课件。

● 可以在课件中加入企业版权信息,加企业标识(LOGO)等。

技术特点

● 能够录制屏幕、鼠标动作、网页、电子白板、OFFICE文档、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流。● 支持从拔号56K窄带宽到2M宽带,并可根据实际带宽要求选择不同的录制质量。● 支持大于4G的海量文件录制、编辑。

● 语音带宽可采用6.4kbps, 24kbps, 32kbps, 40kbps,176kbps等格式。

● 视频大小可采用160×120, 176×144, 320×240, 352×288, 640×480等格式;带宽从64kbps~2Mbps不等。

● 屏幕可采用从64kbps~2Mbps带宽格式。

● 课件采用MPEG4、H264压缩格式进行存储,在保证课件质量的同时将文件尺寸降到最小,易于网上下载播放。

录制工具:录制工具是用来录制课程的,它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并录制视频,与此同时也可以将预置的课件、网页和桌面操作录制下来。录制后的文件格式有两种:IAC和ACC,默认的文件格式为IAC。

编辑器:编辑器是用来对于已经录制好的课件进行后期加工制作的工具,主要包括剪切文件功能,合并文件功能,拆分文件功能,插入文件功能。(注:编辑器只能编辑IAC格式的文件。)

播放器:播放器用于播放录制完成的课件。支持的文件播放格式为:IAC和ACC。

第五篇:文录教学鉴定系统

文录教学鉴定系统

近日,山东省招考院在济南召开今年高考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文录教学鉴定系统。今年山东省共有501505名本专科考生金榜题名,录取率达到了87%,值得高兴的是,今年本科录取考生253367人,本科录取人数首次超过专科,录取率达到了44%。在专科批次中,有4万多个招生计划无人理睬而浪费。

想不到

1录取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

根据山东省招考院公布的数据,今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共录 取考生501505人(含对口高职30472人),比去年录取总人数的515744人,减少了14239人。不过尽管录取总人数减少了万余人,但由于山东省今年实际高考人数只有57万人左右,比去年减少近6万人,因此最终的本专科录取率还是达到了87%,比去年的79.72%提高了7.28%。

想不到

2本科录取人数首超专科

今年被录取的501505名考生中,本科生有253367人,本科录取率达到了44%,比去年的37.23%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本科录取考生中,文科录取49727人,理科录取156120人,艺术文录取32173人,艺术理录取5780人,体育录取4564人,对口高职录取1680人,保送生录取770人,单考单招本科2553人。

今年山东省专科共录取考生248138人,专科录取考生中,文科录取89701人,理科录取111153人,艺术文录取9558人,艺术理录取1353人,体育录取311人,对口高职录取28792人,单考单招录取7270人,鉴定材料《文录教学鉴定系统》。

山东省招考院副院长董良军表示,今年山东省高考录取最鲜明的特点在于被录取的本科生人数首次超过了专科生,本科生比专科生多录取5229人。不过本科44%的录取率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放缓了专科高校的扩招步伐,每年的专科招生计划保持在1%-2%的增长速度,而本科计划的扩招速度则在3%-4%之间,可见今后提高本科录取率将是山东省高考招生的主要目标。

想不到

3一批名校追加在鲁计划

今年山东省内外高校在山东省招收的本科生比当初制定的招生计划多出了14083人,主要原因是一些知名高校认为山东省生源比较优秀,在实际录取过程中又追加了计划。据介绍,今年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在山东省追加了招生计划,其中北京大学追加18人、清华大学追加50人、中国人民大学追加68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追加21人、北京师范大学追加49人、复旦大学追加28人、上海交通大学追加37人、南开大学追加20人、南京大学追加47人、浙江大学追加59人、同济大学追加32人。名校纷纷追加计划导致山东省本科一批超计划录取2271人。

另外,董良军介绍,今年山东省首次增加了自主招生批,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集中在自主招生批录取,不再占用高校在山东省投放的本科一批计划,这也导致了本科一批实际招生人数远超出计划数。

下载《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游记》现存版本系统叙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