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古诗文竞赛试题
-
八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八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一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 ,江春入旧年。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5
-
古诗文竞赛试题(最终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是( )写的。 A.王维 B.杜甫 C.杜牧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于( )。 A.《塞上曲》 B.《出塞》
-
四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四年级语文才艺竞赛试题 一、古诗填空。 1、劝君更尽一杯酒, 。 2、大漠孤烟直, 。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4、绿遍山原白满川, 。 5、童孙未解供耕织, 。 6、黄梅时节家家雨, 。
-
语文古诗文素养竞赛试题
语文古诗文素养竞赛试题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晚唐诗人骆宾王《咏鹅》一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
-
五、六年级学生古诗文竞赛试题
五、六年级学生古诗文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16分) 1.填颜色: (1) ()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2)日暮()山远,天寒()屋贫。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桔()时。 2.填数字: (1)飞流直下()尺,疑是银河落()天
-
古诗文试题
古 诗 文 一按要求填写诗句。 1.请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描述下列景物。 (1)泰山 。 (2)长江 。 (3)庐山 。 (4)梅花 。 (5)西湖 。 (6)小草 。 (7)竹子 。 (8)柳树 。2.描写春天的: 。 3.描写夏天的:
-
古诗文默写竞赛
九年级古诗文积累竞赛 满分100 时间40分钟 3.《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 ”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
-
古诗文作文竞赛
各中学语文教研组:
第十一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和第二十六届中学生作文竞赛均已开始。这两项赛事的启事及相关具体安排已在“文心网”首页公布,点击以下链接可见:http://wenx -
古诗文知识竞赛
一、补充诗句。(32分) 1、不知细叶谁裁出,()2、洛阳亲友如相问,()3、劝君更尽一杯酒,()4、( ),孤帆一片日边来。5、莫愁前路无知己,()6、春种一粒粟,()。7、(),牧童遥指杏花村。8、夕阳无限好,()。9、
-
九年级古诗文阅读竞赛初初赛试题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默写,或按要求填空。(30分,每空1分) 1、默写杜牧《赤壁》。 , 。 , 。 2、默写杜甫《春望》中的颔联和颈联。 , 。 ,
-
古诗文知识竞赛决赛试题(小学组)
二○○八年度古诗文知识竞赛决赛试题(小学组)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 ) 2.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
-
2014年山河小学经典古诗文竞赛试题解析范文合集
2014年山河小学经典古诗文竞赛试题 一、写经典:(读本内容50字以内) 《苏幕遮》 宋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
-
七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试卷分值(五篇范文)
七年级古诗文竞赛试题 试卷分值:100分 【温馨提示】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学习古典诗文,能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下
-
古诗文诵读竞赛试卷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竞赛试卷 (14-1-5)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0分)
1、杜甫,字()
A、太白B、子美C、梦得D、允言
2、下列古诗中不是白居易写的是()
A、池 -
古诗文竞赛选择题5篇
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1.下列古诗表述的节令依次是( ) 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
-
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
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 姓名:班级: 分数:答题说明: A、竞赛时间为90分钟。全卷只有100道选择题,每道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B、每道题1分,全卷共10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
2010古诗文阅读竞赛试卷
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古诗文阅读竞赛 班级姓名座号评分一、读诗句,猜猜谜: 4分
1、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猜一建筑材料 -
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朋 B、人 C、师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A、《论语》 B、《庄子》 C、《礼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