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活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按照省、市、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工作部署,结合镇乡村治理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加强宣传推动。
镇各村、社区要采取多样化宣传媒介,坚持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地选择适当的宣传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把《指导意见》精神讲全面、讲明白、讲透彻,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各村、和社区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全面学习传达、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认真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措施,在微信群和集市上发放以“乡村治理”为主题的宣传单。
(二)强化组织推动。
各村、和社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参与成立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组。各村、和社区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把乡村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其他小组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村和社区每年向乡村治理领导小组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时,要将乡村治理工作情况作为重要内容;
各村和社区要定期向农村工作部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三)抓好试点示范创建。
各村和社区分别开展试点示范创建,根据我镇经济发展需要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围绕加强各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治结合”新路径、新模式。每个村要培育和树立乡村治理的先进典型,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纳入绩效考核。
各村、社区和领导小组要认真对照重点任务清单,对涉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任务逐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将组织领导小组的乡村治理工作作为每年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层层落实责任。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村内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村级组织体系,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履行好各自职能。组织党员在议事决策中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决定,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
(二)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全面实施阳光工程
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各种检查评比事项多问题。规范村级各种工作台账和各类盖章证明事项,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公开。
(三)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鼓励各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垦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风文明
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文明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乡风评议,弘扬道德新风。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加强文物遗址的保护。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
(五)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
规范各村基层行政执法程序,加强各村和社区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镇内司法所建设,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六)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
推进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防范打击长效机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加强妇联、团支部、残协等组织建设。积极发挥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坚持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完善培养选拔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二)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各站办所联动,建立乡村治理工作协同运行机制。各村、社区工作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具体指导和督促落实,对乡村治理工作情况开展督导,对乡村治理政策措施开展评估。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司法行政、公安等相关站所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政策、资源和力量配备,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强化各项保障
加强镇内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聚合各类人才资源。加强派出所治安综合治理设施装备保障,落实乡村治理经费。切实保障村干部基本报酬,有计划、分层次开展村干部培训。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鼓励各村创新治理机制。组织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治理各类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加强分类指导
对于需要普遍执行和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工作力度,逐级压实责任,明确时间进度,尽快取得实效。对于需要继续探索的事项,要组织开展改革试点,勇于探索创新,及时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快在面上推广。对于鼓励提倡的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借鉴吸收,形成适合镇直的乡村治理机制。
第二篇:2021年乡镇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2021年乡镇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根据XX的通知,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落实,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村级党组织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严格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科学谋划全面从严治党,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严格按照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党员担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均占一定比例。不断完善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二是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出台了《XX乡村民诚信管理办法》,指导各村小组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度,突出村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乡党委政府为村组干部撑腰,谋求村组干部乡村治理新“抓手”,以为村组干部授章授权的形式,保障村组干部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权力,全面转变传统的村组干部不想管、不敢管、管不住的尴尬局面,逐步实现了全乡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良好局面。三是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报备制度,由乡纪委牵头各村监督委员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村务公开报备,进一步确保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助推全乡各项工作开展。四是不断巩固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阵地作用,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选优配强村级力量,每年及时划拨3万元村级办公经费,确保村级机构正常运转,同时,积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乡主要以参股分红和自主经营两种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2个村收益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参股分红的有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自主经营的覆盖全乡12个村。
(二)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组织党员学党史、新中国史,组织党员宣传党的好政策,做好党的传话筒,切实把党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集中发力,在乡村治理中凸显示范带动。
(三)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认真落实基层减负要求,切实做好乡级层面研究事宜,把原则、思路、办法、措施等摸清楚、搞明白,再组织村级开会安排,杜绝开长会、啰嗦会、没有实质效果的会,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不断规范无纸化办公程序,管好用好党建综合服务平台和“一部手机办事通”,逐步实现群众“最多跑一趟”的目标。
(四)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一是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组干部,确保组织坚强有力,目前尚有XX村缺少主任、副主任及XX村党总支书记,下步将加大人才摸排力度,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做好补选工作,不断完善基层阵地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一约三会”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执行,确保群众形成合力整治村级事务的力量。
(五)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各村均建立了“一事一议”制度,形成了“村中大事大家一起商量着办”的局面。同时,依托国家传统节日及民间节日,形成了集“三月三”、XX、“祭龙”“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等系列活动,群众精神文化不断丰富。
(六)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一是严格按照《村级公开报备制度》要求,由乡纪委牵头各村不断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按照上级要求,定期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及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公开常态化。
(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在全乡范围内制作宣传文化墙120块,展板600余块,标语2000余条,并将践行内容纳入各村小组村规民约管理,切实让精神内涵深入群众的心中、融进骨子里。二是将辖区内村民纳入诚信管理,进一步明确村民义务,把有违反村规民约并拒不整改的村民纳入违反诚信人员名单,在村规民约红黑板上进行公示和村小组会议、村广播点名通报,并进行联合惩戒,构建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管理格局,有效促进了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2019年以来,惩戒违反村民诚信行为35人。三是结合“自强、诚信、感恩”行动,深入宣传“西畴精神”及“老山精神”,营造“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精神气质,不断增强群众认同感和满意度。
(八)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一是充分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开展好家风建设,传承传播优良家训,共举办“不忘初心,实干兴邦,高举旗帜跟党走”主题活动,表扬“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60余名。二是全面推行移风易俗,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均严格执行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在农村,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严格按照《XX乡村民诚信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截至目前全乡乡风文明工作持续向好。三是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将村内治安管理、公益事业等相关行为规范和约束写入村规民约,不断规范群众行为,截至目前,全乡228个村小组均上墙执行。四是扎实开展乡风文明“三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法取缔赌博窝点17处,捣毁赌博机具45台。开展大操大办劝导50次,劝退礼金11600元。2019年178个村小组荣获XX乡风文明奖,共计获得奖励资金50万元,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九)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一是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组织“赞歌颂中华、感恩新时代”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对最美挂联单位、最美扶贫工作队、最美村庄、最美庭院、最美奋斗者、最美帮扶干部、最美青少年等186人进行表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二是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2018,乡党委政府机关被评为“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XX村委会中寨村小组被评为“XX省文明村”称号,模范作用发挥不断明显。
(十)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一是扎实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XXX族传统生态保护区》被列为XXX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三下乡”活动扎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组织开展了“响鼓重锤、快马扬鞭”集结实训活动、“不忘初心、实干兴乡、高举旗帜跟党走”“赞歌颂中华、感恩新时代”主题活动和XX首届农民运动会,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二是XX民族特色村落基本建设完成,深入实施XX协作项目合作,投资795万元建成XX狮子山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基础,XXXX到XX鱼塘水库的观光旅游路线初步建成。依托产业示范园区及周边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园区打造成一个集农业产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让其成为XX的一张名片,让更多人认识XX,带动XX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十一)推进法治、平安乡村建设。我们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社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依法治乡扎实推进,“七五”普法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深入人心,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扫黑除恶”“缉枪治爆”等系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严厉打击和惩治,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力化解信访积案。深入推进Xx人民战争,继续巩固和发扬爱国统一战线,深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安宁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各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二)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一是不断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明确每项权力行使的法规依据、运行范围、执行主体、程序步骤,确保基层干部会用权、用好权、为民谋利。二是进一步规范《来信来访登记表》《开箱记录登记表》制度,实行零报告和月报告制度,并严格审核录入五级联动平台。共录入、办结159件(其中脱贫攻坚125件),满意率100%。按照惩教并重的原则,坚决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等六大纪律的行为,特别加大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共受理信访举报件18件,其中信访了结15件,党纪立案、处分3人,政纪立案、处分1人。
(十三)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一是深化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十二五”期间依法治乡纲要和“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做好全乡“七五”普法巩固工作,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平安创建以及开展送法下乡、开设法制宣传栏等一系列活动,采取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党员会、广播等小众化形式,用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朴素语言,把法治宣讲工作做实做细。截至目前,全乡组建宣讲团1个,宣讲小分队12支,乡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深入挂钩联系点和村寨等基层一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向广大群众宣传涉及扶贫、劳动、拆迁等一批直接关系民生的法律法规知识。今年来,共开展法治主题宣传36场次,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提高宣传的时效和覆盖面。二是利用法治主题日进行集中宣教。今年来,通过在三月法治宣传月、“3.8”妇女维权周、“12.4”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期间,联合乡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联合开展不同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5次。三是增强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能力。突出机关干部自学,2019年3月至今,我乡利用每周四晚脱贫攻坚政策培训会,组织机关干部自学《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读本》、《公务员学法用法读本》以及十九文件精神等集中学习20次,不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十四)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五个一批”带动示范带动参与乡村治理。即:村组干部带头一批。采取“落实一人,带动一片”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在乡村治理中表率作用,共有31名村组干部带头参与旧房拆除、六项短板补齐、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切实带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光荣之家引领一批。借助“光荣之家”悬挂工作,各村站区组织退伍军人和军烈属召开乡村治理座谈会,让退伍军人和军烈属珍惜现有荣耀,在乡村治理工作继续发光发热。截至目前,悬挂光荣之家436户,召开座谈会12场次。共产党员示范一批。悬挂共产党员户标识牌,让党员带好头,当好乡村治理的“排头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贫困群众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治理实事。截至目前,悬挂标识牌914户。小手大手联动一批。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全乡师生全力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带动家庭成员摒弃陋习,弘扬美德,激发正能量,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组”攻坚效应,加快了乡村治理步伐。截至目前,共有师生1360人次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巾帼妇女建功一批。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3次330人次到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从行动上、思想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通过开展“五个一批”示范带动,乡村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十五)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一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目前按照上级要求已经统一平台并投入使用。二是由乡党政办牵头各村扎实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三是聘用社保协办员6名,社会救助经办员2名,社会救助协理员11名,护林员213名,村庄规划员11名,确保基层民生保障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专职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余党政领导班子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乡党政办公室,由专职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二是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库建设项目,推动农村人才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力争用1年时间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立场有定力、为民服务有情怀、勤政务实有本事、认真负责有担当、干事创业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六有”农村人才队伍,为全乡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二、存在问题
乡村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不健全,决策、议事、协商、评估、监督、考核程序和机制不完善,治理制度化建设滞后;乡村治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够,不少制度执行难、落实差,有些制度流于形式,陷入“空转”;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不足,制度之间的紧张张力加大,制度体系的集成性不强,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合力。二是乡村干部担当精神不足。乡村干部对政策学习掌握不够,特别是对学习贯彻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不深、不透。对中央、省州县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学习不够。导致思想观念、开拓创新能力与新的发展形势不适应,担当务实精神、干事创业激情与肩负的使命责任不相称。三是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感情沟通不到位,群众主人翁意识不强,绝大多数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致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甚至出现“精神贫困”的严重问题。部分群众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部分贫困户认为脱贫致富是政府考虑的事,甚至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一门心思靠着墙根晒太阳、围着桌子搓麻将、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不良现象。
三、下步打算
(一)建立善治体制,达到共治效果。一是加强和完善党自身的组织网络体系,确立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是现代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领导,充分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二是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组织和其他民间把乡村社会组织起来,发挥群众组织在乡村治理主导地位,承担农村基层各项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三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科学统筹各方关系,采用民事民议民决民办的方法,广泛动员民众共同协商,并将法治作为保障农村基层各主体合理履行职能、协调有序工作的根本机制。
(二)构建多元协商,形成共同参与。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开展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主体以及庞大资源配置的长期过程,需要乡村基层治理能够从整体层面进行推进。一是要积极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根据实际的治理情况与自身特点来创新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为多元治理主体提供参与协商互动的渠道和平台;二是在治理过程中要加快协商互动的制度建构,加强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提升,约束不规范的协商行为,推动协商互动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运行。
(三)建立监督机制,调动多方参与。创新发展村民监督机制,发挥村民在开展乡村治理过程的监督功能,调动多元基层治理主体监督积极性。一是要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特别是要消除广大农民群体对监督的后顾之忧,使之敢于监督,愿意监督;二是要畅通监督的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监督创造条件,提高监督的现实效力。
第三篇:我的学校治理改进方案
我的学校治理改进方案
在这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中,我有幸参聆听了几位教授专家的讲课,时间虽短,内容很精彩,使我受益非浅。
现就结合我校实际,在提升我校办学品味,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归纳几点:
一、学校现状
我校地处涡阳县偏远乡镇,是个小学校。学校创建于1985年9月,总占地1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13多名教师,80%的教师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有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50%以上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名列全镇前茅,受到上级表彰。
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生育率大幅下降,县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等原因,学校的办学方向一度迷失,直接引起优质生源流失,此后一段时间学校发展不尽人意,教师人心动摇。
二、学校近期规划
在这种情况下,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经过认真调研,我提出了“做大小学,做强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办学方向明确了,学校也有了新气象,通过全校教职工的艰苦努力,学校进步很快,学生成绩快速提高,学校也走入了正轨。近三年我校制定的发展规划确定的学校发展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将学校办成“校风文明、教风严谨、学风踏实、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本镇一流学校,把我校全面打造成“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具体措施如下: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方面,重视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美化校容校貌,搞好环境卫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现有的校舍、办公条件,远远不能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我们根据校舍安全排查鉴定情况,结合学校发展前景,特制定学校校舍工程总体目标及改建规划:
(1)学校教室,需要进行防漏加固维修;(2)图书阅览室需要进行改造扩大;
2、以“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我校计划围绕“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父母”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思想教育,同时对校园内墙壁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
3、校园绿化建设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针对校园面积小,学生人数少的实际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操场南侧绿化为主。目前针对各班教室前花坛存在的问题计划下学期开学进行整理,统一布局各班前的花坛内的花草,并明确责任人通过科学规划,分期有序的实施,让铜关小学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学,使校园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场所。
反思以前的状况, 我认为,高质量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单纯追求升学率不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由单一走向多样,应从多方面丰富学生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多种才能。虽然我们学校生源不够理想,但学校和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发展的,是能教好的。学校和老师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抱有信心。对家庭教育的力量不能轻视,但同样也不宜高估。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教育的力量。学校教育如果做得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力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甚至改变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我校的学生相对中心城区学生可能在课程学习上有不少不利的地方,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发展优势,如朴实、外部诱惑少,虚荣心也少等。学校不宜总是强调生源不利的一面,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身上有利于发展的因素。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战略决策。
第四篇:我的学校治理改进方案
学校管理改进方案
——怀远县徐圩乡韩湖小学 吴峰
我是怀远县徐圩乡韩湖小学校长吴峰,有幸参加了2018年安徽省国培计划乡村校长工作坊(小学)培训班的培训学习,学习期间我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分析视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独到的管理经验,自感受益匪浅。根据培训学习的要求,结合学校管理的经验,我对我校当前的管理体系做了深入反思,为进一步改进学校的办学理念,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学校管理制定了改进方案。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大幅度增加,而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学习管理也成为目前学校管理中新的难题。
怀远县怀远县徐圩乡韩湖小学地处怀远县徐圩乡最东侧,离县城约35公里,建国前后由韩元信等人断断续续地在村中的不同地方对村中的学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1965年春天创办韩湖小学。建校伊始三个年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完小、戴帽初中(1971-1978)。1978年初中迁并到褚湖联中,韩湖小学只留完小。学校占地面积2147平方米,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学校在学生高峰期超过600人。
为了适应教育新形式,2006年9月起四至六年级合并到云华占美春蕾学校后韩湖小学变更为教学点。学校现有在岗教师2人,学生12人,有2个教学班,1个图书室。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以打造“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四美校园、建设特色学校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抓手,狠抓学校管理,丰富办学内涵,致力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高。
近几年,政府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给我校校容校貌带来显著变化,办学条件显著提升。我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507平方米,运动面积303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35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图书达到
近1000余册,互联网接入带宽10M。
为了贯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营造优良、安全、规范的育人环境,提升我校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人文素养,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管理制度。
一、制订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仔细研究了许多学校管理制度实施办法和文献,制定出《在校生家长的职责》、《在校生应遵守的纪律》、《值班教师职责》等制度。
多好的制度都可以制定,但如何有效实施和落实却是另一回事。因此要制定出一整套可操作的监督机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足和问题,及时解决,使之养成落实和充实计划的习惯。首先,学校的老师之间做好交接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时间段责任到人的政策,有利于更好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其次,教师和家长之间也要做好交接工作,与家长交接时顺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可以从侧面对学生的生活作个了解。我们借以上这些细微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免除了许多安全隐患,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制度的同时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用爱心指导在校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小时候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教育方式和城市学生的教育有很大区别。农村孩子进入学校前大都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举止言谈是他们接受到的的最初的教育,而农村家长的文化差异很大,对孩子的教育并不科学。因此教师需要将孩子以前接受的不科学的思想改正过来,并教给他们更加健康的文化和生活常识。
教师首先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对待学生的学习生活,亲历亲为,实事求是的做好每一件事,为学生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让学生和家长都放心。
教师不但要是教师,还要做学生的亲人和朋友,耐心的讲解,严格的批评以及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必须的。只有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照顾他们。看到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教师最大的心愿。
三、让社会满意
学校是个大家庭,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大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成员。我们辛勤的劳动,我们高度的集体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都是学校面貌的重要体现。帮学生解决纠纷,帮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而学生对我们的信任,以及不断进步,则是给我们劳动的最大回报。在规范化的管理实施一段时间后,我们也的确得到家长的好评,许多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这么干净、有纪律的环境中上学和生活后,都很满意,根据家长反映:孩子懂礼貌了,讲卫生了,会帮家长干力所能及的活了,还有收拾屋子等等,听到学生有这么多好的转变,我们真的很满足。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任度增加,学校的工作也可以更好、更顺利的开展,也有利于学校的高速率运行。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信念,我们会为此继续努力。
事实证明,这样的管理制度好处很多。一是有利于锻炼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避免家长对孩子的不正当溺爱而给孩子造成不好的成长历程。二是有利于减轻一些社会经济负担。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生活,在感受大家温暖的同时,也成为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并且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有利于规范化管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五是有利于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的管理,是一门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不断的完善,只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落实好管理措施,配合以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让学生都能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他们在人生的起跑点上拥有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河北省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条例
河北省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条例
(2016年7月29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包括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等活动。
家园清洁是指对乡村街道、村庄公共区域、住宅庭院、房前屋后等进行的清洁活动;田园清洁是指对乡村道路、田间通道、基本农田等进行的清洁活动;水源清洁是指对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生活污水处理等进行的清洁活动。
第三条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因地制宜、保护和治理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环境质量负责,加强对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商务、卫生计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第五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召集村民会议,制定和完善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村规民约,具体组织村民开展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等乡村清洁活动。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的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将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经营性服务项目的市场化,为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
鼓励和支持各类新闻媒体、村民和其他组织对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公益宣传、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对乡村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章 规划与管理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编制本级的乡村环境整治规划和方案。乡村环境整治规划应当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禁止将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向乡村转移。
禁止违反有关规定将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废弃物、医疗废弃物等向指定场所以外的乡村地区转移、倾倒、填埋或者跨行政区域倾倒、填埋。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应当加强乡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按照规定的职责对乡村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规划、建设、农业、林业、水利、卫生计生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联合巡查机制,组织人员对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执法检查、质询、询问、代表视察等方式,加强对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督。
第十三条本省实行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目标责任制,将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行为。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和治理乡村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三章 家园清洁
第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确定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模式,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对可降解有机垃圾应就近堆肥、填埋或沼气处理。
对毗邻城市及垃圾处理场的村庄,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将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一体处理,并逐步扩大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覆盖范围;对远离城市及垃圾处理场的村庄,应当采取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等方式处理;不具备转运条件的村庄,应当选择适用、安全的技术就地填埋。
村民委员会对本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进行日常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损毁乡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设施。
第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建设或者确定乡村建筑垃圾处置场所。
在乡村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将建筑垃圾就地填埋或清运到指定场所进行处置,并采取抑尘措施,不得私堆乱放,不得向村庄周边、河道荒坡倾倒。
第十八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乡村厕所改造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乡村厕所改造工作。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乡村新建住房,应当配套建设卫生厕所。村民应当对原有旱厕进行符合卫生要求的改造。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养殖户应当远离村庄和人群聚集地,根据污染防治的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的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并保证正常运转。
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户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种植业消纳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实现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的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条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推进乡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广民用清洁燃烧炉具,引导村民使用电能、太阳能、燃气、沼气、地热等清洁能源。
第二十一条在村庄内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乡村街道堆放加工原料,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抑尘、除味、废弃物处理、绿化等清洁工作,保持区域内清洁卫生,防止对乡村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开展乡村公共区域、住宅庭院、闲置宅基地等清洁整治和公益卫生活动,保持乡村的清洁卫生。
村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保持墙面完整,主要道路临街建筑物的外墙面、立面应当保持清洁,可以绘制文化墙。
村民应当对住宅庭院、房前屋后进行清洁。
第二十三条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就村庄的保洁事项与提供清洁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定。
村民委员会可以按照约定向提供清洁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支付劳务报酬,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可以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本村日常清洁。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交纳保洁费。
保洁费应当专款专用,其收取和使用应当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四条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并组织实施村规民约,通过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方式,明确村民的清洁责任,加强对村民开展清洁活动的督促,对没有完成清洁工作的村民予以批评教育。
村民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乡村清洁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鼓励村民积极参加清洁活动,通过创建星级农户、美丽庭院等活动,引导村民形成文明乡风民风。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自觉维护家园清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公共场所、村庄街道倾倒渣土、垃圾、生活污水、粪便,堆放秸秆、树枝、杂物;
(二)在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公共设施上喷涂、张贴广告和海报等宣传品;
(三)在村庄规划区内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
(四)其他影响家园清洁的行为。
第四章 田园清洁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建立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的有偿回收模式,逐步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妥善处置农用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得将有毒、有害废物用做肥料或用于造田。
第二十七条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农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并加强对农产品采收后的秸秆及树叶、荒草等的管理,按照《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的要求,妥善处理,不得露天焚烧。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治理,对已被污染的耕地实施分类管理。对轻度和中度污染的耕地,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进行治理;对污染严重难以治理、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依法将其划定为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在村庄内部及周边、河道沟渠两侧、荒山荒地和乡村道路两侧开展植树绿化活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自觉维护田园清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随意丢弃农药包装物、化肥包装袋、农用薄膜等生产废弃物;
(二)在乡村道路、田间通道随意倾倒、堆放垃圾、粪便、秸秆、树枝、杂草和其他废弃物;
(三)违法砍伐村庄内部及周边、河道沟渠两侧、荒山荒坡、乡村道路和田间通道两侧的树木,破坏植被;
(四)在耕地、林地和乡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建造坟墓;
(五)其他影响田园清洁的行为。
第五章 水源清洁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建设乡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促进城市供水系统向乡村延伸,在有条件的乡村逐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新建、改建、扩建的乡村饮水工程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确保建成后的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
第三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乡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供水单位应当在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的边界设立保护标志,告知保护的具体范围和禁止事项。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利、卫生计生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定期对乡村饮用水的水质进行监测。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及时调整、关闭饮用水水源或者相关供水设施。
第三十三条 在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从事规模化畜禽养殖;
(三)堆放肥料、垃圾、工业废料;
(四)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
(五)掩埋动物尸体;
(六)其他可能影响水质安全卫生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管理,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污染水环境。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者保护范围内采用设置网箱、围栏的方式进行水产养殖。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乡村的人口分布密度、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科学确定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生活污水治理。
对毗邻城市及污水处理厂的村庄,应当将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对远离城市及污水处理厂的村庄,不具备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条件的,可以建设乡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对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复杂、人口较少的村庄,可以采用污水净化池、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处理。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主干道路应当配套建设排水、排污沟渠,并做好道路两侧的路肩铺装。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自觉维护水源清洁,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向河道、湖泊、水库、沟渠等水体直接排放粪便、污水以及丢弃畜禽尸体,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二)向公共场所、村庄街道倾倒生活污水;
(三)损毁污水管网或处理设施,向其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废弃物;
(四)其他影响水源清洁的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在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内设置排污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耕地、林地和乡村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建造坟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污水管网或处理设施,或向其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逾期不采取补救措施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向水体排放、倾倒生活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五十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一)擅自侵占、损毁乡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
(二)在公共场所、村庄街道、乡间道路、田间通道倾倒渣土、垃圾、生活污水、粪便,堆放秸秆、树枝、杂物;
(三)擅自在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公共设施上喷涂、张贴广告和海报等宣传品;
(四)丢弃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等生产废弃物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