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庙景区导游词(5篇范例)

时间:2021-08-10 07: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扁鹊庙景区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扁鹊庙景区导游词》。

第一篇:扁鹊庙景区导游词

扁鹊庙景区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扁鹊庙景区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扁鹊庙景区导游词1

扁鹊纪念馆庙宇甚多,大概也是因为扁鹊行医足迹广布所致。明明没有多点执业证……而且他到某个地方,听说这里人对妇人或者老人或者小孩的健康比较关注,就从事相应的医生,我一直觉得这个很市场经济嘛。好了说正经的。我来的这个在河北邢台内丘县神头村鹊王山。据说比较正宗,因为扁鹊就是这儿的地主。据记载扁鹊治好了晋国大夫赵子简的病,赵子简氏赏了他好多地,其中就有这一块,而扁鹊也就在这儿行医了。扁鹊之后赴秦国行医,技术高超为御医所嫉,遂使人刺杀之。扁鹊殁后,村民将其首级盗回葬于此地,故名为神头村。

扁鹊又被后世封为神应王,鹊王,故又名鹊王山。也正因为被正式封王,故图中扁鹊着王服。鹊王山剧内丘县城也有二十多三十公里,打的过来五十出头,开半小时多。自驾游最合适,因为回去的车不好找。游客不多,门票四十。据说庙会时人多。扁鹊庙为道教宫院,除扁鹊纪念堂纪念扁鹊及其弟子外,尚有三清四御等。长春真人丘处机曾在此结庐,图七即是遗址。扁鹊墓为其首级埋葬处,然原墓被毁首级两三千多年了也不可识,如今的墓在原址重修作纪念,墓碑倒是元朝的。医家胜地,有时也有学术活动在此召开,比前两天看的几位名医纪念馆好多了。

扁鹊曾言,非能使之生,是其自当生,鹊使之起耳。不是我治好的,是你本来就不该死,天假我手而已,习医至今,每逢幸中,总想起这句话。

扁鹊庙景区导游词2

河北历史悠久,文明璀璨,这是一片环绕首都北京的广袤大地,他西倚太行之魏巍,东临渤海之涛涛,坐拥万顷之沃土,尽享物产之丰饶。他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京畿重地――中国河北!今天我们要到达的就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邢台。京津外围“卧牛城”,古称燕赵第一城。千年古刹开元寺,邢窑白瓷糖盛行,邢台武术梅花拳,中华医术最高明,历史名人不胜数,慷慨侠义大英雄。这段快板书说的就是邢台,这里有3500年的建城史,600余年的建都史,是唯一一个以古国命名的城市,也是河北省内做过国都最久的城市,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同这座城市一样古老的扁鹊庙。

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随我一起下车。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回生桥了。传说当年扁鹊高明的医术惊动了上天,王母娘娘亲自下来验看。来到鹊山,见扁鹊为患者治病不厌其烦,便想试试扁鹊有多大医道。于是,化作乞丐,晕倒桥头。扁鹊急忙上前救治,把脉良久后说:“此人无疾也!”王母娘娘暗自吃惊,心里非常佩服。扁鹊又说,行医乃行善之举,让他喝碗人参汤吧。王母娘娘见扁鹊治病救人,善心一片,又医术高明。于是,仙袖一摆,河上立即出现一条彩虹,接着雀山上的喜鹊铺天盖地而来,千万只喜鹊衔石云集,积石成桥。为啥叫回生桥?相传,有一年,鹊山一带瘟疫蔓延,尸横遍野。扁鹊为救治百姓,用鹊山的中草药配置“驱瘟”药方,在桥北头安置几口大锅熬制药汤,让百姓服用。服用药汤后,疫病马上就好了,于是,人们蜂拥而至,只要踏上桥,喝口汤药就能起死回生,于是桥便取名回生桥,主要是形容扁鹊的医术之高,因为古时人们觉得无论得了多重的病,只要走过这座桥来到扁鹊的住所,就有起死回生的希望。相传,在此桥上走第一遭可以祛病消灾、强身健体;走第二遭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走第三遭可以身心具轻、飘飘欲仙。

走过回生桥,我们可以看到路上有许多九龙石柏,其仙风道骨堪称一奇,九龙柏前有一石刻,刻有“药石”二字,药就是中药,石就是古时石针。相传,扁鹊生前医术高明,死后在这块刻石上常有他开列的药方或丹丸出现,神奇有效,所以人们成群结队前来朝拜扁鹊,抄写药石,领取药丸。相传,扁鹊有几大弟子,各个医术精湛,身怀绝技,在师傅遇害后继续行医治病。他们去世后,相继被埋在扁鹊庙对面的石山上,给师傅作伴,每人墓前栽下一棵柏树。久而久之,葱茏茂密,傲骨铮铮的柏树各抱地势,迎日月升落,送冬春去归。

好,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路过元碑之后,我们来到的就是扁鹊庙了,这是一座以道教为主的庙宇,起初完全为了纪念扁鹊的,故名扁鹊祠。随着扁鹊祠的香火日益兴旺,各路神仙也来这里安家落户,现今保存的扁鹊殿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殿内扁鹊神像在全国药王庙内呈现的也是独树一帜,头戴冕旒冠,身着直领宽袖长袍,腰束垂带,足蹬高履,完全是一幅侯王之相。两排十位弟子,东西各五位,恰好包罗了中华医学全部治疗的方法,证明了扁鹊作为中医药医。

走到这里,我们本次扁鹊庙之旅就要结束了,相信这座城市的古色古香,这座城市的玲珑秀丽,这个城市的红色精神,这个城市的青山碧水,一定让您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小杨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学鼻祖的身份和尊位。

扁鹊庙景区导游词3

扁鹊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城西北22公里处,占地15000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古代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据《内丘县志》记载,扁鹊庙汉唐有之,始建不详。自汉至今,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元代建筑。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赵国行医时,人们称颂他像古代名医扁鹊一样,遂称他为扁鹊,2000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在他的故乡和全国许多地方建庙立碑来祭祀纪念他,内丘扁鹊庙便是著名的一座。

扁鹊庙,又名鹊山庙、鹊王庙,宋代加“神应”之号,为神应鹊王庙。位于内丘县神头村,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龙腾山,前临龙腾水。1963年前水上有桥,后石桥冲坍。过桥北上,越桥楼,过山门、献殿至扁鹊庙。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庙景区导游词4

扁鹊,是中国名医的标识,用现代话说,叫名医形象代言人。20xx年8月20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共4枚,其中第一枚便是名医扁鹊。我自从学医以来,就有拜访扁鹊故里的迫切心愿,这样的机会总算来了。

20xx年10月,我自驾车前往河北省内丘县拜访扁鹊庙。出北京,顺京珠高速公路南行,过保定、石家庄,就到了邢台市的内丘县。下高速,依内丘??昔阳的省际公路(河北省至山西省)向西北直行,约走20公里,就远远地看到了西边的巍巍太行山,而路边则有小河流过,河边柳树成荫,这就是柳林镇。过柳林,路边有“扁鹊庙”指示牌;下公路,顺指示牌沿乡间小道向正西山中行去,约行4公里,就到了扁鹊庙。

扁鹊庙位于鹊山脚下,鹊山原名蓬山,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分支,春秋时为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的属地。赵简子曾得重病,5天不省人事,最后扁鹊治好了赵简子的病。赵简子为了答谢扁鹊,就将内丘蓬山4万亩土地赐封扁鹊。扁鹊原为河北省任丘县州人,从此就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下乡巡医,内丘就成了扁鹊的第二故乡,人们也就把蓬山改称为鹊山。

扁鹊庙,又名鹊山庙、鹊王庙,宋代加“神应”之号,为神应鹊王庙。庙坐北朝南,庙前是一条小河,据说是由鹊山上9条小溪汇流而成,故名九龙河。河上有一石桥,称为九龙桥,因扁鹊能起死回生,又称为回生桥,传说人从上走过,就可去病免灾。回生桥体现了人们对死的恐惧和生的追求,也是对医生的奢望,对此,扁鹊有非常绝妙的论述。扁鹊周游到虢国,治好了虢太子假死的病,从此,天下人便都说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说;“越人(扁鹊)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我哪能使死人复活,不过是使不死的人病愈罢了”。多么精辟,多么高尚!

桥的南头有9棵汉柏,苍翠奇特,称为九龙柏。9棵柏树扎根于石缝之中,与山石融为一体,其生长年代之久远,组合之巧妙,生境之奇特,国内罕见。《内丘县志》上对其描述有一首诗:“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体,石山不老柏长存。”柏树下有一块石刻,名为“药石”,为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3年)龙峰所题。“药”指的是中药,“石”指的是由砭石磨成的针,合起来代表扁鹊当年行医的两大法宝??中药与针灸。

站在九龙桥上,向下一望,眼前是一片秀丽的山村,这就是“神头村”。神头村原名上焦村。当扁鹊行医到秦国以后,由于扁鹊医术高明,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就派人刺杀了扁鹊。虢太子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悲痛,就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内丘鹊山,并立庙祭祀,从此,这个山村就改名为神头村。

从九龙柏过回生桥,就到了扁鹊庙山门前。一进山门,庙内古柏参天,建筑错落,碑刻林立。正面就是扁鹊殿,殿内正中是扁鹊塑像,呈古代皇帝样,可能与扁鹊在宋代被封为“神应王”有关。扁鹊殿的两侧是扁鹊的十大弟子塑像,其中有虢太子,主管采药。墙上是扁鹊行医的壁画,逼真生动。

殿的东厢,是碑廊,廊内陈列有众多石刻,并有出土的汉代“辟邪”等文物。扁鹊殿的后部,是一大片后土总司殿、玉皇殿等道教建筑,与扁鹊的医家身份不大协调。扁鹊作为一位著名医家,曾提出“病有六不治”观点,“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道教虽不能算巫,但总与医相差万里,把扁鹊庙融化在道教建筑群中,未免遗憾。只有紧挨扁鹊殿的东北角,修有药王孙思邈殿,算是一种宽慰。

庙的西北部有一偏院,建有扁鹊墓。墓呈圆球形,墓前有一斑剥风化的石碑,上书“神应王扁鹊之墓”七个大字,为“大元国中统二年四月十五日立”。墓的正后方是一棵柽柳树,生长旺盛,据说为善男信女从别处移植而来,称为神树。仔细观察,周围山野确实没有柽柳树生长,这也真是一种奇事。柽柳本身是一种中药,称其为神树,也不为过。扁鹊墓的左后方,是一棵皂角树。墓的前面花园中,种有大量的金银花、鸡冠花等中药材,给人以扁鹊采药治病的许多联想。

看看日头,太阳已经开始西落,因还要赶路,只好匆匆离开扁鹊庙。

扁鹊庙景区导游词5

扁鹊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城西北22公里处,占地15000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古代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据《内丘县志》记载,扁鹊庙汉唐有之,始建不详。自汉至今,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元代建筑。

扁鹊原名秦越人,在赵国行医时,人们称颂他像古代名医扁鹊一样,遂称他为扁鹊,2000多年来扁鹊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在他的故乡和全国许多地方建庙立碑来祭祀纪念他,内丘扁鹊庙便是著名的一座。

扁鹊庙,又名鹊山庙、鹊王庙,宋代加“神应”之号,为神应鹊王庙。位于内丘县神头村,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龙腾山,前临龙腾水。1963年前水上有桥,后石桥冲坍。过桥北上,越桥楼,过山门、献殿至扁鹊庙。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医术高超,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了几则流传千古的病案。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

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后,为答谢扁鹊,赵简子便将邢地内丘蓬山4万亩土地赐封予扁鹊。扁鹊接受了这份赐封,从此便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入乡巡医,邢台内丘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扁鹊擅长望诊。《史记》非常生动的记载了他四望齐桓侯(公)为其开列医方,而齐桓侯(公)不听,终于死亡的病案。

扁鹊后来周游到虢国,治好了虢太子假死的病。从此,天下人便称扁鹊能“起死回生”。

后来,扁鹊行医到秦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鹊。

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今邢台市内丘县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庙称作扁鹊庙。

扁鹊庙前有九龙水从西向东流过。因上游有九条山川之水汇于此而得名,河上曾有汉白玉石桥名九龙桥,桥前有石麒麟相立,今存。

九龙桥又称回生桥,据说人患有疾病或奄奄一息,只要从此桥经过,就可以起死回生。

九龙桥前有九龙柏,九棵柏树生于石上,古老苍郁,岁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龙,人称九龙柏,根须裸露于石,犹如龙爪。

《内丘县志》这样记载九龙柏:“柏生山石石生柏,根生石山山作根,山石柏根成一体,石山不老柏长存。”相传扁鹊死后,其九个弟子十分悲痛,相守其墓,时久成柏。实际上是后人仰慕扁鹊的医术和医德而植栽,作为怀念。

在扁鹊庙周围还有许多扁鹊采药、制药、作手术的遗址,药石、石炕、捞肠沟等地尚存。

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太子岩位于内丘县城西部30公里处,险峰千仞,峻岩百层,草木丰茂,松柏秀荣。

自周代以来,相继建有诸多庙宇,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相汇的风景胜地。

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昔有太子楼,楼后有洞,相传虢国太子曾在此居住,并与扁鹊一起采药。

太子楼始建不详,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楼废洞存,洞凿于山壁上,深2丈,凭栏东眺,可见松柏苍苍,白云出岫,红日升空。明至清

2006年05月25日,扁鹊庙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扁鹊庙,俗称神头庙,又名鹊王庙、鹊山祠、鹊山神应王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城西21。8公里的神头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记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

内丘扁鹊庙,始建年代久远。据《魏书?地形志》载:“中丘前汉属常山,后汉,晋属赵国,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号,二十一年即公元497年,中丘即今内丘县。

至元五年(1268年)《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碑记:“汉唐以来,像而祀之旧矣,五季之未,数经残记。

周显健中安国军节度使陈思让为重修之,是时碑刻已有王称”。

清康熙七年(1668年)《内丘县志》记:“鹊山庙在鹊山下,汉唐已有之,不详始建,宋仁宗玺封神应王,元学士王鹗,明谕德谢迁有记,三月初旬,来祀者方千里,历代诗文不可胜记”。

据庙内现藏碑刻记载:在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修其房廊,“光华四出”;复经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修缮后,“重檐密庑,森然如翼,巍然可观”;金明昌元年(1190年),内丘县令赵实率众监修后画檐雕梁,所以称之“其庙自古以来未有似今完备者哉”。逾数十载,又一场劫难火焚,荡然无存。

大蒙古国国朝龙兴癸未岁(1223年),节度副使苏仲毅然昌率重葺旧基,元提点太医颜天翼纠材募工,重修之,后经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历六年(1587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天启元年(1621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等修缮。

扁鹊庙群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由扁鹊殿、后土殷、玉皇殿、三霄殿、百子殿、药王庙、山门、献殿、回生桥、桥楼、碑楼、三清楼阁、道士院等20多座单体建筑组成,总体布局合理,结构紧凑;是北方典型的道教庙群。

屋顶类型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卷棚顶等。由这些屋顶类型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说明古代工匠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庙群形制的特点:四周群山环绕,诸殿坐落其中,庙前河水涓涓,地势逐渐加高,依山随势建筑,轴线对称分布,景致独具特色,实属风水宝地。

总体建筑以天(玉皇)、地(后土)、人(扁鹊)三才者布局,其中三大殿为整个庙群的主体,配殿建筑与主体建筑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形成格局,乃一方胜地。古时,帝臣官宦、文人骚客、隐人居士、善男信女,莅此揽胜观光,朝山祭圣。又为这里留下了众多得诗碣、碑文、石刻等文物古迹。

扁鹊殿为该庙群的主体建筑之一,属大式建筑,是祭祀扁鹊之处所。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1.1米,面阔七间,长21.78米,进深三间,宽9.94米,占地面积426平方米。系单檐布瓦九脊歇山顶,柱网布局采用减柱、移柱并用,扩大殿内空间。四周斗拱44攒,单材12.5、足材18厘米,为五铺作双下昂里抄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六椽前后对搭牵用四柱,彻上露明造,无施叉手,托脚、各节点均施攀间拱及驼墩支垫,经修缮后仍保留元代的建筑风格。

据明万历六年《重修鹊山庙记》碑载:“……是故由周而来,历二干载矣,人之骏奔,而俎豆者……”。说明祭祀扁鹊的活动久远。既然有祭祀活动,那么最起码要有祭祀的场所,所以祭祀的场所也可能是一座不成型的小庙,也许原庙的建筑开始较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其崇敬程度的升级,其庙逐渐变大。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来看:西汉以前以高台建筑为主,主要建筑是宫殿、都城及礼制建筑;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直至消失,木结构建筑兴起,主要建筑出现寺庙等建筑。可见原来的小庙只不过是现存建筑的雏形,扁鹊殿的成型建筑年代在汉或早于汉。为何建筑年代如此久远,可现存的建筑竟为元代建筑风格呢?该殿千余年来,风剥雨蚀,饱经沧桑,在历史上曾毁于兵燹、或人为的破坏等,保存至今实为不易。从中可以看出,历代人们对扁鹊其人、其庙的追崇、钦佩程度,也充分体现出该殿的名望和价值。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元朝初年,其殿现存的大木构件也多为元代。在1997年落架大修清理该殿基础时,竟发现原基址比现存的基础要大一圈,四周各外沿1米左右。说明现存大殿是元初在火焚后的废墟上重建的。可证实在元代前该殿四周确带房廊,这样正好和历代碑文记载相吻合。

整个庙群是以扁鹊殿为起点,增设了具有道教色彩的庙宇,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道教庙群。

近年来,通过多种集资渠道,对现存的扁鹊殿、后土前殿、后土总司殿、药王庙、广生殿、山门、回生桥、玉皇殿等古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各种建筑和谐相融,与历代官吏,名人题写的诗碣、碑文及九龙石柏、扁鹊墓地等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也折射出自建庙至历代修庙的沧桑历史。

第二篇:孟庙导游词

孟庙:又称亚圣庙,在邹县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主体建筑。据记载,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殿7间,高17米,横宽27米,进深20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等,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庙内古树苍郁,葱笼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适当安置。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第二进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往北为“泰山气象门”。进入此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于孟庙的主要通道。“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此院北壁,三门并列。正中之门为“承圣门”,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承圣门”内第4进院落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为一过道小院,东垣有一小门可通往中路“亚圣殿”院,北壁有一小门为“斋戒门”。这一小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斋戒门”内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两株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古老的紫藤萝缠绕着银杏树,凌空而上,蜿蜒曲折,美妙奇绝。“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通往东路“启圣殿”院;西名“义路”,通往西路“致严堂”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亦有一小门,通往西路的最后一处小院“焚帛池”。孟庙总计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门坊4座,石坊1座。棂星门

孟庙之正南门,亦系孟庙第一座木架结构门坊。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孟庙时所建。坊额上楷书“棂星门”三个光彩夺目的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后汉书》载:“棂星,天田星也。欲祭天先祭棂星。”古人认为“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主得士之庆”,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棂星门4柱3洞,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重檐斗拱,凌空欲飞,高大威严。在封建社会,棂星门只有每年农历二、八月举行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者皇帝和钦差大臣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打开,平时闭门不启,以示严肃庄重。门内,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互相对称的歇山转角、斗拱承托的木坊,东名“继往圣”,西名“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对儒家学说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亚圣庙石坊

进棂星门,为孟庙第一进院落。往北,北墙正中是座精雕细刻的石坊,即“亚圣坊”,也是孟庙第二道门坊。这座石门坊为四柱三门,柱为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东侧门楣坊心线刻云龙;西侧门楣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石坊东侧竖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立《邹国亚圣公庙》石碑一幢。据碑文可知,这座门坊原为明代的孟庙大门,其建置年代,应在明万历九年之前。仪门(泰山气象门)

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院内古柏苍苍,翳天蔽日,虽历经沧桑,依然枝干挺拔。院中有一条砖铺甬道,直通“仪门”。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5个大字。故仪门又称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承圣门

越过仪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此院东西各建有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东门原名为“钟灵门”,西门原名为“毓秀门”,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时,分别改称为“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淫辞知其辟”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言门和养气门内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据明天启三年(1623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述:“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这两处建筑是专门存放祭祀孟子所用祭器和祭品的地方。此院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

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而“启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亚圣木坊

养气门(即西门)外,孟庙垣墙之西,在南北通衢的大街上,建有一座横跨大街的木坊。该坊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4柱3洞,丹薨碧瓦,飞檐翘角,彩画鲜明。檐下半拱11踩5翘,正中一间悬山式坊顶高出两侧歇山式坊顶,主次分明。4个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翘起。木坊正中门楣横书“亚圣”2字,故名“亚圣木坊”。早在东汉时,京兆长陵人赵岐在《孟子题辞》中,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亦称颂孟子为“亚圣之才”。“亚圣”作为官方称谓,起源于元代。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子始被封建王朝尊封为“亚圣”。康熙御碑亭

承至门左侧,建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翘角,斗拱承托,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御碑亭。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碑座为一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似龟非龟的怪兽。其实它并非乌龟。据徐应秋《玉芝堂•龙生九子》中说,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6个儿子,喜文好负重,力大无穷。这块石碑是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这天,当地群众络绎不绝来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人们不仅争相往碑座下的缝隙里投掷硬币,而且都要用手摸摸这座石雕怪兽的脑袋和屁股。说是“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以至这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被人们摸得越来越光滑了。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这些石碑原来立在古城南门外左侧的“孟母断机堂”和“子思书院”处,因这两处古建筑建国前毁于战火,遂移至孟庙内保存。

进入承圣门,便是孟庙的第四进院落即中心院落,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就坐落在院中高台(即露台)之上,亚圣殿前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内甬道东边建有“乾隆御碑亭”一座,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亭内立有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天震井

亚圣殿前的露台之下,甬道东侧,有古井一口。据井旁碑刻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十二年为修庙之用,额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环之以石,并书其迹从志异云。六十四代孙孟尚锦识。”井畔石栏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清代诗人葛临绪曾有《题天震井》诗一首: 古井澜翻近庙堂,天惊石破水泉香。汲来修绠原无底,洙泗渊源一脉长。亚圣殿

亚圣殿是孟庙主体建筑。殿为七楹,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是一座绿色琉璃瓦覆顶、重檐歇山式宫殿型建筑。大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而倒塌。现存之大殿系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重建,后又经过十数次重修,始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画栋雕梁、重檐飞翘、歇山转角、丹薨碧瓦的宏伟建筑。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为础,彭下又以石刻覆莲作承托。据考证,石刻覆莲是宋代建造此殿时所刻制,而巨型石柱则为明代维修此殿时所制。殿前廊檐下的8根石柱,都饰以浅浮雕,殿门两侧4柱正南面镌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世所罕见。其余各面刻有宝相牡丹或缠枝西番莲花。殿檐下的梁坊斗拱皆饰以云龙和彩绘贴金工艺,可谓精美绝伦!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殿之正面朱槅并列,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8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两柱正面凸镌一副巨型抱柱对联: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

门匾和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手书。大殿正中,在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着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孟子塑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86年重塑恢复如旧。东侧神龛内,供奉着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三月十四日被封为利国侯。朝廷封侯诏旨称乐正子“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万古不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邹县令胡继先编纂的《邹志》中,记述乐正子,“孟子曾以‘善人’、‘信人’称之。尝仕鲁,荐孟子不果。鲁欲使之为政,孟子闻之喜而不寐焉”。进入殿内,使人顿有肃穆之感,而生景仰之情。抬头仰视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矞皇辉奂。在藻井之下,横悬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一块。

宏伟壮观的亚圣殿,除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集古代建筑、雕刻、铸造、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它既有创建时的石刻覆莲柱础,也有明代大修时增添的减地浅线雕刻石柱,又有清康熙年间重建的木架结构,可谓古代建筑之典范。它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东西两庑

“两庑”位于亚圣殿前东西两侧,为左右对称式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今存两庑为清代建筑,建国后多次维修,1987年曾大修西庑落架。两庑各7楹,高7.8米,纵深8.35米,横宽25.28米。两庑是供奉孟子弟子和历代对于孟子学说有研究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孟子弟子从祀,始于宋政和五年(1115)年。据元元贞元年(1295年)司居敬《重修驺国公庙碑铭》记载:“元贞元年,居敬既修建县学,为营两庑新阶,配公孙丑而下十有九人,冕服视爵秩从祀焉。”两庑室内各建神龛三座,内安放木制神主牌位,并无塑像。东庑三龛共从祀11人,其顺序为: 南龛:先儒高子。

“高子,齐人也。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去而学于他术。”宋时封爵为泗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高氏;先贤公都子。疑为楚人。孟子称他有学业,并“有好辨之问,有性善之问,又与孟季子有义内之辨。”宋时封爵为平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公都子;先儒盆成括。复姓盆成,名括。孟子称其“小有才,未闻大道,仕齐见杀”。宋时封爵为莱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盆成氏。中龛:先儒屋庐连。

复姓屋庐,名连。“尝著书言彭聃之法。后学于孟子,与任人辨礼与食、色之轻重,及论季子储子之交际。”宋时封爵为奉符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屋庐氏;先儒浩生不害。齐人,“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宋时封爵为东阿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浩生氏;先贤公孙丑。齐人,“有政事之才”和“不动心”之问,尝慕管仲以期孟子。宋时封爵为寿光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公孙子;先儒陈臻。齐人,《孟子》中载有他与孟子关于“辞受、去就、收予之礼”等问题。宋时封爵为蓬莱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陈氏;先儒钱唐。字惟明,浙江象山人。明初任刑部尚书。明太祖朱元璋因《孟子》中有“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句,勃然大怒,议罢孟子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钱唐抬棺上朝,抗疏入谏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叹其诚,未加其罪,且罢废配享之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附祀于东庑。北龛:先儒韩愈。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上尊儒排佛,极端推崇孟子,谓孟子“功不在禹下”。因其推尊之功,宋时于正殿之西立祀,其封爵为昌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韩氏;先儒子叔疑。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承阳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子叔氏;先儒孙奭。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聊城西北)人,累官龙图阁待制。“五季之乱,儒学扫地。孙有光于孟氏”,先祀于“报德祠。祠圮主存,旋升于庑”。西庑三龛,从祀9人。南龛:先儒季孙氏。

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丰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季孙氏;先儒桃应。孟子弟子,“有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宋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桃氏;先儒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景佑年间,知兖州府,访得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傍冢为庙”,为祭祀孟子之始。并访得孟子后裔,荐于朝廷授予官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部文颁示称先儒,位在唐韩愈之下”。中龛:先儒孟仲子。

一说“孟子之从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一说为孟子之子而受业者。宋时封爵为新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孟氏;先贤万章。齐人,孟子高足弟子。孟子去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中第五篇即万章篇。宋时封爵为博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贤万子。现邹城西南3公里处,有万章之墓;先儒充虞。孟子弟子。曾有“木美之问”和“不豫色之问”,并以孟子以前所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来慰藉孟子。宋时封爵为昌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充氏。北龛:先儒彭更。

孟子弟子。曾问于孟子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宋时封爵为雷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彭氏;先儒徐辟。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徐氏;先儒咸邱蒙。复姓咸邱,名蒙。齐人,孟子弟子。“齐之隐士。尝问舜之臣父臣尧于孟子”。宋时封爵为须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改称先儒咸邱氏。

现存于孟庙启圣殿檐下的《孟氏宗传祖图碑》上,刻有孟子“门人”20人的图像,分左右两行排列。此碑刻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立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上有宋时封爵为成都伯的扬雄,而无钱唐之名。两庑从祀则无扬雄。扬雄之罢祀,始自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从行人司副杨砥之议,罢扬雄孔庙从祀,亦因此罢扬雄孟庙之从祀,而将钱唐升祀东庑。寝殿

寝殿紧靠亚圣殿之后,并有高筑甬道同亚圣殿后檐台相连结。此殿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原名为“邾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内供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制牌位。现辟为展览孟子生平事迹的地方。寝殿为五楹歇山式建筑,高10.67米,纵深12.58米,横宽21.23米。殿前露台之下甬道右侧竖有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同时镌刻八思巴文和汉文互相对照的褒崇孟子父母的《皇帝圣旨碑》。露台和甬道之上有三棵古桧树,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九百年,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启圣殿

原名为“邾国公殿”。为供奉孟子父亲启圣邾国公的殿堂,故名。位于孟庙第四进院落东路,启贤门内,亚圣殿左侧。殿为五楹,四周出厦,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9.97米,东西横宽12.40米,南北纵深10.60米。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殿正中神龛内安置冠服七旒七章的孟子父亲塑像,像前木牌位上楷书“启圣邾国公之位”。殿内龛、像“文革”中被毁,1986年恢复塑像。孟母殿

位于启圣殿之后,有高筑甬道相通,是供奉孟子母亲的殿堂。该殿原名为“宣献夫人殿”,后改为孟母殿。殿高7.80米,东西横宽10.98米,南北纵深9.53米。殿内无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一木主牌位,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东壁有一神龛,内放孟子立体石刻像一尊。据旧县志载,此为宋景佑年间孔道辅修理孟母墓时所得,定名为“孟子自刻为母殉葬石像”。殿内西侧竖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致祭碑。后人称誉孟母“三迁之教,炳彪天壤。子之圣即母之圣”。《韩诗外传》载:“对孟子之语实天下为人姑者之模范,矧独母教而已哉。”孟母早在唐代即辟有专祠岁祭,宋代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加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致严堂

位于亚圣殿西侧孟庙第四进院落的西路。穿越致敬门,为一方形过道小院,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留下的诗词题咏。斋戒门内东西两侧,一雌一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西侧,有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宛如游龙,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到树顶,为孟庙奇景之一。每到初夏时节,一串串葡萄似的紫藤花盛开,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

院北建堂三楹,即“致严堂”。取意于“祭则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该堂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堂中悬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孟子第七十三代孙孟庆棠手书“致严堂”三字横匾一块。此堂原名“斋宿所”,是孟子嫡系后裔祭祀前沐浴、更衣、斋戒之所。祧主祠

位于亚圣殿之西侧,致严堂之后。亚圣殿西侧有一小门,取名“义路”,可通往祧主祠院。祧主祠是孟氏家庙,确切地说是孟氏远祖之庙。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祠为三楹,高7.45米,东西横宽10.06米,南北纵深8米。祠内安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位。古时卿大夫立庙,祀太高祖以下五世,再上,则祧而迁其主。孟氏大宗,以孟子为不祧之祖。孟府大堂东侧建有“五代祠”,祀大宗主鬯之五世,降则迁其太高祖以上之主于此,远依始祖,昭穆秩然。祠门上正中悬挂一竖匾,上书“孟氏大宗祧主祠”七字。焚帛池

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孟庙寝殿之西侧。院之东南向东开一小门,与亚圣殿院相通。院的正中,建有一座方形垣墙,门向正南,其内正中偏北建有一须弥座的砖台,台上放置一石雕长方形池子,正面刻有楷书“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后,即在此处焚烧祭文。孟庙碑林

孟庙东路启圣门至启圣殿甬道西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庙历代碑碣280多块。从年代上分,有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从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话,有文字亦有图画;从内容上分,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震灾害等各方面的记述。孟庙碑林实为研究我国文字沿革变化和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及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

这些碑刻,深受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西汉《莱子侯刻石》,亦称《天凤刻石》。另外,如汉代《石墙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西晋《刘宝墓志铭》、唐欧阳询书《苏玉华墓志铭》、明董其昌《题孟庙古桧一首》诗碑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稀有珍品。碑林中,宋元丰六年(1083年),封赠孟轲的《尚书省牒文碑》、宋宣和四年(1122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对研究考证孟子的封赠及孟庙变迁历史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元至顺二年(1334年)九月《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亦是孟庙最为珍贵的碑刻之一。此碑以铭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献,俗称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汉族文化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上起过积极作用,元亡后不再使用。这类碑刻在全国廖若晨星,是研究蒙、汉、藏各族文化交融历史的难得艺术瑰宝。除碑刻外,孟庙内还保存着近几十年从全市各地陆续收集来的汉代石人、石羊,隋唐的石造像,元大德九年(1305年)盘龙高浮雕石柱,明代石棺等,以及100多块汉代墓画像石,有西汉的多线刻、浅雕人物、龙兽,东汉的各类浮雕。汉画像石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艺术造诣高超。这些艺术珍品像一朵朵奇花异葩,为古老的圣庙增添了光彩,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文人墨客前来参观游览。孟庙树木

孟庙古树是孟庙一大奇观。庙内共有各种树木多达430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又有银杏、古槐、紫藤等点缀其间。这些树木,冬夏长青,形状特殊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奇百怪,姿态各异。其中有宋宣和年间建庙时所栽植的桧树,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雷电和兵火战乱的侵袭摧残,现在依然是枝干挺拔,苍郁茂盛。观赏这些姿态奇异气势雄伟的古老松桧,置身于这个肃穆森森的环境中,欣赏着这些古树凌霜不凋的秀色,坚贞独立的气概,很容易联想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而翱翔栖息于古木中的各类飞鸟,亦是孟庙一景。古木森蔚的孟庙内,各种鸟类群集于此。尤以灰鹤居多,数以千计。每逢夏季,游览于孟庙之内,观古树云鹤,听松涛轰鸣,闻朴面清香,真让人心旷神怡。尤其古柏抱槐、藤系银杏、桧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誉为孟庙“古树四奇”。古柏抱槐

知言门外,植有45株柏桧,沿东庙墙之外南北一字排列,拔地参天,姿态万千,颇为壮观。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是世所罕见的“柏抱槐”。树干周径4.6米,高13.8米,树冠直径12.3米。在3人才能搂抱过来的古老的侧柏树干之中,从根部起,在树干中心突生出一株巨槐(中国家槐),两树身干合为一体,上面虽枝叶交错,但柏槐叛然,青葱茂密。据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是国内罕有的双树寄生的奇特景观。有人把“柏抱槐”形容为“夫妻树”,观其连理缠绵,相依为命,相互拥抱,永不分离的形态,确有深情厚爱的象征意义。藤系银杏

在孟庙斋戒门内,致严堂前东西两侧,左雌右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右侧银杏树下,有1株枝干粗壮、直径约40厘米的百年古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宛如虬龙百折,逶迤起伏,腾空而起。每年春天,藤花盛开,如紫玉串串,别有情趣。初冬时节,则银杏累累,扇形树叶呈米黄色,装扮得庭院古朴幽雅,亦为孟庙奇景之一。桧寓枸杞在孟庙寝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桧。据《三迁志》记载,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孟庙内最为古老的树木之一,现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奇妙的是其中一株古桧,不仅树顶干枝造型为“鹿回头”(林默涵语),颇为奇特,而且在树干之上的鸟洞中寄生出数株枸杞,枝繁叶茂。夏秋之际,碧绿的枸杞叶簇拥着红红的果实,迎风摇曳,妙趣横生,煞是喜人。洞槐望月

在孟庙寝殿西侧焚帛池院的西垣墙上,斜倚着一株古槐,经测量,原树干直径在6米以上。现树干枯朽,在古槐树皮上又生长出新的树干,高大茂盛。中空的树干形成直径约1米的圆洞,入夜,明月从洞中透出,被称之为“洞槐望月”,颇富古雅奇趣,亦是孟庙一景。据考证,此槐树最早栽植于唐代,当比孟庙历史还长。

孟庙古树奇观,历来为人们所称赞。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其《题孟庙古桧一首》诗中赞美道:“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刑。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这些千姿百态的古树名木,不仅为宏伟壮观的孟庙增添了绚丽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庙更增加了历史的凝重感。

第三篇:伏羲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

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地-----天水伏羲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成纪、秦州,有 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开创了博精深的伏羲文化。

伏羲在我国历史上位居三皇之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伏羲时代。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等书,都对伏羲事迹、功德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奠定了伏羲在在中国古史中的首席地位。

根据我国古史记载,伏羲又称庖牺、宓(mi)羲、炮牺等多种称呼,它们均有“伏化牺牲”的意思。因此,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伏羲是我国原始社会渔猎畜牧经济时代的杰出代表。

有关伏羲的出生有一段非常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他的母亲华胥氏,感孕一个巨的足印,12年后在天水生下了伏羲。古人以12年为一纪,伏羲的诞生地也就被称为成纪。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感孕神话,反映了我**系氏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社会阶段。

相传伏羲的外表奇特,“蛇身人首”。早在40年代,闻一多先生考证,“蛇身人首”实际上是我国远古时期龙图腾的遗迹,因此伏羲是中华民族龙的祖先。考古发掘证实,天水是龙图腾的起源地,天水史前文化曾发现我国最早的人首蛇形图案,被认为是伏羲的化身。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由野蛮向文明时期过渡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仰观天象,俯查地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总结,创画了八卦,来教导人们趋吉避凶,表现万物的变化法则,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伏羲创造了书契,取代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后来促成中国文字的产生。伏羲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姻礼制,确立了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伏羲发明了渔猎生产工具网和罟(Gu),极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原始渔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除此之外,伏羲还用八卦易经的原理治理社会;作历度,定节气,总结了24节气;钻木取货,教民熟食改善先民们的生活质量;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制琴瑟,作乐曲,开创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多方面贡献,不愧为伟的中华文化英雄。

根据量的史籍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证实,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因此,天水自古以来被称为“羲皇故里”,历来是人们朝圣祭祖的圣地。明代在天水专立伏羲庙祭祀,成为展示伏羲文化的物质载体。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期间,欣然挥毫,题写了“羲皇故里”,充分肯定了天水作为羲皇故里的历史地位。

天水伏羲庙,又称“太昊宫”,当地百姓俗称“人祖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庙内碑刻记载,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明清曾九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了这样一座整肃宏伟、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

大门前的这座“开天明道”牌坊,是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建造的。当初匾额上本来是“太昊宫”三个字,后来遗失了。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进京觐见后返回路过天水,天水知州李鋐请他书写“开天明道”匾额,补了空缺,这块牌坊檐楼三架庑殿顶,依旧保持着明代的风格。牌坊下各立一石,刻有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表示对伏羲的尊敬。一会路过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虔诚哦。

大门又称门坊,现在有5间,上面“与天地准”的匾额,是明代甘肃著名学者胡缵宗的手笔。重头戏来了。伏羲庙的主体在中院。中院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主体建筑就是庄严雄伟的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通高26、7米,纵深13、5米,面宽7间,通长26、7米。这里可是供奉伏羲的地方哦。先天殿里的伏羲泥塑彩绘像,浓眉长胡子,树叶为衣,手托八卦,赤膊跃足,俨然原始部族首领的形象,可是他的神情聪慧凝重,目光如炬,灵气逼人,又名副其实的“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这个塑像是全国最大也是最精彩的。大殿雄踞在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雄伟,重檐歇山大顶,龙吻屋脊。上有雕花天公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几经重修,却依旧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配合装饰,井口天花是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正中的藻井绘画着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即是装饰,又颂扬了伏羲的业绩。大殿里面,右边有个浑身有鳞,长着翅膀的龙马,是古代传说中的吉祥物。它本是龙,但有个马达形状,从黄河中走来,鳞片下藏着图,就是藻井上画着的河图,也就是八卦。左边呢,还有一对叠在一起的磨盘,上面刻画着河图洛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伏羲时代,天降洪水,人类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免遇难。为了使人类得以繁衍,他们决定结为夫妇。但这样做不和伦常,两人很为难。最后两个人各自上了昆仑山的南北两山,背着各自所带动磨盘,一起从山顶往下滚。他们发誓:如果两石结合,就表示上天同意他们结为连理。结果大家猜怎么着?天随人愿啊。磨盘滚到山脚居然合二为一。于是二人成婚,繁衍了我们的民族。那个磨盘啊,人们都说,已成婚的人摸了,夫妻会永远和睦。大家可要抓紧机会啦。

为了弘扬伏羲文化这一民族瑰宝,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相传是龙的生日,天水市政府都会隆重举办国家级的节庆活动“伏羲文化旅游节”,在这里祭伏伏羲,表演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节目。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来到天水朝圣祭祖,观光旅游。伏羲庙已经成为全国祭伏伏羲氏的中心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四篇:孟姜女庙导游词

孟姜女庙导游词

众所周知,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中有四大瑰宝,就是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它们分别是《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孟姜女哭长城》。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流传最广,时间最久远。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与万喜良(也有称范杞梁、范喜良)凄美的爱情被世人传颂,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精神更被历代帝王和百姓赞颂、景仰。

历史上有许多地方都修建过孟姜女庙,象河北徐水、陕西铜川、湖南醴陵、河南等地。但唯有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最为正宗,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孟姜女庙。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隆重授予山海关为‚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对山海关多年来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孟姜女文化的最好褒奖。

山海关的老百姓不但对孟姜女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人人能讲,甚至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孟姜女文化的有识之士。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导游员从小就是听着孟姜女的故事长大的,今天能够有机会把孟姜女庙介绍给大家,把孟姜女的故事讲给朋友们听,也正是这份深深的姜女情结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长阶>

在这葱郁的林木之间,一带红墙环绕着青砖素瓦的庙宇显得古朴清幽。这正符合了孟姜女这位农家女子的身份和性格。这里庙虽不大,却游人如潮、闻名遐迩。景区由长阶、山门、钟亭、前殿、后殿、望夫石、梳妆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点组成,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特别是在这小小的庙宇中还可以让大家领略两奇。是哪两奇呢?答案在我们的游览中慢慢揭晓。

朋友们,现在我们走过的这长长的台阶是通往孟姜女庙的必经之路,石阶共有108级。

108含义颇多:一是佛教当中认为,人的一生有108个烦恼,走过这108级石阶,未来的生活就会平安幸福;二是,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曾遇到过108个灾难,修建这108级石阶就是让我们也体验和感受一下孟姜女遇到的艰辛困苦;第三,它是时间和永恒的代表,108是农历12个月、24节气和72候三个数字相加的总和,它代表孟姜女每天每夜、每时每刻、永永远远都在等待和思念着她的丈夫。

可见,这台阶寓意深刻,修建者用心良苦,无论谁踏上这冰冷的石阶都会小心翼翼,仿佛这些石头也是有感情的。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一奇——台阶奇。

<山门>

经过长阶,我们来到了山门。山门上悬挂着‚贞女祠‛三字匾额,相传为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所题。

朋友们,孟姜女庙,原名贞女祠。座落的这座小山岗叫凤凰山,距山海关城十三华里,周围的村子叫望夫石村。据<<临榆县志>>记载,庙初建于宋以前,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当时的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曾主持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学良将军又颁款重修。

在山门东侧墙壁上镶嵌的是195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孟姜女庙的‚河北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

<前殿>

走进山门,请大家随我到前殿参观。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孟姜女庙的第二奇——对联奇。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幅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联‛。大家看,此联上、下联共二十字,却仅用了‚海水朝落、浮云长消‛八个不同的字,特别是连用七个‚朝‛、七个‚长‛,确实是联中奇葩。所有到过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人,都为此联的构思奇巧而称绝,还有很多朋友更是循联访庙,为的是亲睹‚联‛容。

确实,这样一副楹联,猛一看还真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念。其实,只要掌握了我国古文通假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读音和断句,就能念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读法。在这里我先抛砖引玉,给大家读一种最普通的334断句:‚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此联十分巧妙地利用了‚朝‛通‚潮‛、‚长‛通‚涨‛,汉字这种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和谐音的特点,进行重叠组合,意趣无穷。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许多游客朋友的努力,这幅对联已有了近20种读法,朋友们今天不妨试读一下,也许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对联多种读法>

三三四断句:

(一)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二)海水潮,潮朝朝,朝朝潮落

浮云涨,涨长长,常常涨消

三四三断句:

(一)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常常常涨,常常消

(二)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潮落

浮云涨,常涨常涨,常涨消

四三三断句: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涨,常常消

四六断句:

(一)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落

浮云常涨,常常常涨常消

(二)海水朝潮,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涨,常涨常常涨消

五五断句像一首古诗:

(一)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

(二)海水潮朝朝,朝朝朝潮落

浮云涨常常,常常常涨消

**断句: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云常常常涨,常常涨消

这副楹联不仅读法奇妙,而且采用‚以景喻情‛的手法,包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寓意深刻。‚景‛是指联面上所描写的孟姜女庙周围的自然风光:庙南就是大海,海水潮起潮落;庙上即为蓝天,浮云聚散无常。‚情‛则是通过对海水和浮云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世上万事万物并无常态,都是可变的。由此却反衬出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情,是孟姜女对丈夫的感情不变,是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变,孟姜女的精神永存。

<前殿内> 在前殿内还有一幅千古奇联。大家请看,上联为‚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是‚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相传这幅对联为南宋丞相文天祥所作,据民国十八年版的《临榆县志》记载:‚此祠创建在宋以前,文天祥有楹联云:‘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以后,祠虽荒废,联尚流传。‛

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官至丞相,在南宋都城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他在狱中写下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其实南宋时山海关先属辽后属金,作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并未到过此地,在大都囚禁期间,更不可能到此。文天祥在我国历史上是被人民歌颂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孟姜女又是我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坚贞女性。老百姓将此联附会于文天祥所作,反映了老百姓对文天祥的景仰和反抗强暴歌颂坚贞的心声,也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大家请看,对联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鞭挞了秦始皇只为贪图享乐、极尽奢华,不顾百姓苦难,修建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和阿房宫,拆散了当时几百万个家庭,致使夫妻不能团聚,父子不能团圆。并反问道:‚秦始皇还在吗?万里长城筑下了人们对他的怨恨!‛同时,又高度赞扬和评价了与秦始皇有着千差万别的民间女子——孟姜女。人们认为孟姜女并没有死,她忠于爱情、勇于同封建势力和帝王的暴虐统治相抗衡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望夫石上,会‚万古流芳‛。这正与门前的奇联相呼应,使孟姜女勇于反抗强暴,忠于纯洁爱情的形象更加鲜明。

殿内正中这个身着素衣、面带愁容、遥望远方的彩色泥塑像就是孟姜女。据说,文革前,前殿里的孟姜女塑像,头稍稍偏向东南,循着她的视线看去,她的目光越过原野,越过农村,伸向大海,终点恰好是落到姜女坟上。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塑家,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将两处相隔遥远的景物,如此巧妙、和谐地用一条似有实无的虚线联结在一起,更使人引起怀古的悲情和抚今的深思。

塑像后面为大型壁画《姜坟雁阵》,是古‚榆关八景‛之一。画中的姜女坟,位于姜女庙南八华里的近海里。相传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却听到丈夫已死的噩耗,为葬丈夫喜良,她假意应允嫁给秦始皇,并提出‚厚葬喜良‛、‚君臣祭拜‛、‚长桥望乡‛三个条件,当秦始皇一一兑现后,孟姜女选择了以死相抗,她纵身跳入大海,顿时海浪翻涌,海面出现一高一低两块礁石,一块壁立,象块碑石,一块俯卧,象座圆丘,人称‚姜女坟‛。天气晴朗时,站在孟姜女庙前殿极目远眺东南海面,隐约可以看到碧波飘渺、与天相接的海面上浮立着的两块礁石。礁石四周,海水环绕,人们难以近前凭吊。只有阵阵的雁群,一忽儿聚集在礁石上,嘎嘎长鸣;一忽儿飞旋在海空,依依不去。古人便将这奇绝的景色,叫做‚姜坟雁阵‛。

千百年来因这一景色留下的许许多多的诗文佳句。不论是帝王将相的作品,还是文人墨客的作品,大多写得缠绵悱测,荡气回肠。

例如,清嘉庆年间的进士,临榆(今山海关)人王一士,写有一首《姜坟雁阵》:‚坟头秋草带秋霜,雁唳嗷嗷断客肠。硬骨千年依渤海,哀鸣一片绕寒塘。风云阵就方成队,鱼鸟门分又作行。飞云飞来孤冢上,低回似吊烈名芳。‛

清,陆开泰与王一士用同韵相和了一首《姜坟雁阵》:‚粼粼片石肃秋霜,寒雁悲鸣欲断肠。愁阵排空愁夜月,孤音哀婉泣寒塘。影横传说写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奇联的明代著名戏曲家、书画家徐渭,在万历四年(1576)秋,应蓟辽总督之邀,从宣化东行,考察了居庸关、古北口等长城要隘,直到山海关老龙头。当时他也以《姜女坟》为名留诗一首:‚海山万里渺无穷,秋草春花插髻红。自送夫君出门去,一生长立月明中。‛

<前殿内诗词卧碑> 孟姜女忠贞节烈,受到了古代帝王的推崇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戴。孟姜女庙自然便成了人们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明、清以来,到这里进香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都留有墨迹,就连清代几雪浦泪千点,怨写人间字一行。欲吊香魂何处是,竟传孤冢尚流芳。‛ 位皇帝也多有登临并留下御题。大家看,两侧卧碑就有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及近代的一些题诗。

康熙御题: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

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1722年在位,为清代强盛时期。康熙十年(1671)东巡,九月初十日瞻仰姜女祠,赋此诗。

乾隆御题:丛祠旧筑海山边,善哭偏因姜女传。

金铸应嫌范蠡谲,墨胎可比伯夷贤。萧风枯树哀弦写,明月清波古镜悬。路便一临缘节义,订讹意已具前篇。

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年号乾隆。1735—1795年在位,继承康熙、雍正盛世基业,武功文治,堪称极盛。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皇帝谒祭祖陵归来,庚子(十九日)驻跸山海关殊庵行宫。路上顺便一游姜女祠,赋此诗。

墨胎可比伯夷贤,戊戌曾经此泐篇。

应劭又云国君姓,千秋究史轶真传。

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自热河取道边外恭谒祖陵。礼成回跸入山海关,再次瞻仰姜女祠,赋此诗。

道光御题:当年抗节塞门风,凄惨孤芳付海东。

一点灵犀通冥漠,想他好合两心同。

爱新觉罗〃旻宁,即清宣宗,年号道光。1821一1850年在位,道光九年(1829)冬十月,自盛京旋跸回京,路经姜女祠,赋此诗。

嘉庆御题:免罪吊庐义懔然,翻因善哭迭讹传。

齐东野语虽难究,节烈堪褒闺阁贤。

爱新觉罗〃颙琰,即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1820年在位。嘉庆十年(1805)秋,帝东巡归来,路经姜女祠,赋此诗。

墙壁卧碑中的诗词虽然书体不同,各有千秋,但都赞颂了孟姜女的高节品格。而且从乾隆帝‚应邵又云国君姓,千秋史究轶真传‛的感叹到嘉庆帝‚齐东野语虽难究,节烈堪褒闺阁贤‛的赞美,我们不难看出孟姜女故事的独特魅力!<前殿内石刻‚天下第一关‛碑> 殿内东侧墙壁上镶嵌着一方石刻‚天下第一关‛匾额。这是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后,张学良将军派人从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城楼巨匾上拓刻下来,镶嵌于此,以作纪念。据说,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的司令部就设在孟姜女庙,张将军曾许下诺言:如果奉军获胜,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果然奉军大获全胜。张学良将军为感谢孟姜女的神灵对奉军的护佑,于1928年特颁款重修了孟姜女庙,重塑了孟姜女像。

<有关直奉大战> 辛亥革命后,刚刚推翻了帝制的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1922和1924年,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派系,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各自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展开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混战。由于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臵,直奉交战双方都把主力投掷在这里,山海关遂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主战场。特别是第二次直奉大战是直系和奉系两大军事集团的一次决战,双方都倾其全力,调动了十几个省的兵力,数十万大军投入到这次战争中。

奉军采用的战略方针是‚集结主力的绝大部分于山海关、九门口一带,准备在此给予敌军以决定性的打击‛。为此奉军参战部队为六个军,共十余万人。其主力部队在山海关一带分设三条战线,一条设在角山寺、三道关、九门口、荒山口以北,直至义院口一线;另一条设在二郎庙、姜女庙、红墙子直至京奉铁路一线;第三条设在铁道线以南,经俄国兵营直至一带姜女坟。与步兵相配备的野炮团,观测所(一说奉军指挥部)就设在孟姜女庙。张学良是奉军此战的第二军军长,承担了山海关正面的主攻任务。第二次直奉大战战况空前惨烈,战线蔓延数百里,历史五十多天,双方死伤惨重。战争过程中,北洋军阀内部以冯玉祥为代表的一部分受孙中山影响的将领,反戈北京推翻曹锟的贿选政府,导致了直系的战败,奉系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从此,中国的旧军阀势力开始全面崩溃,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前殿外东侧贞女祠碑记> 这块碑是<<贞女祠碑记>>,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张栋为重修贞女祠一事撰文树立的。1980年,由山海关文物保管所复制。碑文记述了重修贞女祠的原起、经过和意义。

‚贞女孟姜姓许氏,陕西同官人。夫久赴秦人长城之役,姜制衣觅送,万里艰关,天监贞烈,排岸颓城,诸异载在诸志传中。或以夫为范郎,又云杞梁,杞梁事载《檀弓》,春秋时人,其为误无疑,皆不足论。惟是山海关外八里堡东南有望夫山,又东南二十里辽海中有姜女坟,一峰挺立,就之则石。土人传迤北大边即长城旧迹,所谓起陕西临洮以至辽东者。姜寻夫至此,曾登此山而望之,后死或瘗于此。然坟以从土,岿然一石谓何矣?大端乾坤正气如水行地中,无处不有,凿之斯见。姜之节、姜之心,人人同具,无亦因海中石似坟。因此山高可望,且以近长城而思孟姜。因指以为迹,将令同此心、同此节者登山望坟,望坟吊姜,直欲上论其世,以启人之贞烈欤?此迹不必真,而姜则实有其事,君子求直之心已矣。甲午春,予与参戎郭将军企此山而登焉。北眺山麓,南望海涛,环山面水,巅有巨石,徙倚孤松,远如人息其下,盖胜地也。因命夏千总东升夷其荒芜,得旧砌伏白石布袋和尚小像一具,则知旧原有祠,今岂运数当兴乎?因谋恢复,而协守秦都督闻之亦为捐廪金。关内外部曲慕义者又各捐金若干。工食既备,祠即告成。于是年三月二十五日始,于是年九月二十日终。庙一,中观音大士像,左为贞女像。茶房左右各一,后为草亭一,环以石垣,景态辉映,触目豁心,真称胜地矣。嗟嗟!孟姜一妇人耳,一念真赤,千古不朽。至今荒徼绝塞,人犹祠而思之,吾侪丈夫,戴天履地,为妇人之纲,肩君臣父子之伦,视此当何如也?予因记其事,且告来世所为兴其祠之意。‛

在这块万历碑中,说孟姜女是陕西铜川人,而后面的孟姜女苑则取了近代也是山海关地区通常的‚松江说‛,那么孟姜女到底是哪里人士?其源头为何?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源于<<礼记>>中<<檀弓>>篇。篇中记述了曾子讲的齐庄公袭莒,大将杞梁战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段简单的史实即是孟姜女故事的源头。

到了汉代,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雕玉集>>的<<同贤记>>中描写到:燕人杞良,为避秦始皇北筑长城之役,逃入孟超家花园,正遇孟超之女孟仲姿在池中沐浴,仲姿因‚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便请求父亲将自己嫁给杞良。婚后,‚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杀之,并筑城内。仲姿闻之,悲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于是,滴血认骨,‚便将葬之‛。

孟姜女的故事明代又多了‚秦始皇逼婚‛的情节,就完全定型了,经过清代一直流传至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中叶以后,各地出现了给孟姜女建庙的高潮,即使离长城很远地方,也有了姜女庙,不少地方还因缘附会把孟姜女攀作乡亲,引以为荣。有人说她是安肃人(河北徐水);有人说她是湖南澧州人;有人说她是陕西同官(今铜川)人。近代说,孟姜女籍贯松江(上海松江县)的占了上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自己的孟姜女──孟姜女故事带上了地方色彩。

由此也可以看出故事的本身实属民间传说。故事的本旨在于歌颂孟姜女忠贞不渝、反抗强暴的精神,而不在于故事的真实与否。正因如此,孟姜女庙每年都有数万游人,前来拜祭姜女芳魂。

<后殿> 后殿与前殿相同,都是硬山顶式建筑。额枋上挂‚慈航普渡‛横匾一块。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正中观音面容慈祥,身着长衣,双手合十盘膝坐在莲花宝座上,两旁男女小童侍立左右。东侧普贤菩萨手持如意,安详自如。西侧文殊菩萨手持书卷,全神贯注。

据史料记载,数百年间,孟姜女庙经过多次重修,其中万历年间的重修规模较大。万历二十二年,兵部分司主事张栋来拜庙时,只有现在的这座后殿,左右各有一间茶房,后面有一草亭。殿内供奉观音、孟姜女像。时隔两年,也就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接任他的主事张时显来贞女祠上香,一进殿堂,便发现外面明明挂的贞女祠的牌子,而主位上供奉的却是观音菩萨,把孟姜女挤到侧位上了,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了。于是,又在殿前增建了三间祠堂,将孟姜女像‚请‛到前殿,单独供养。这样,孟姜女庙才名副其实。

之后,崇祯年间山石道范志完,清康熙年间曹安宇也曾修缮过孟姜女庙,但无大的改变,基本维持原貌。

1928年,经张学良将军重修孟姜女庙后,1956年,山海关人民政府又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重修了孟姜女庙,重修了108级台阶。‚文化大革命‛期间,孟姜女庙作为‚破四旧‛对象,遭到了破坏,殿内塑像被砸,幸好墙上卧碑、诗文没有受到任何损坏,得以保存至今。

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孟姜女庙得到各级政府的维护、修缮。2007年,孟姜女庙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一起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成为宣传和弘扬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这里都沿袭古老的习俗举办孟姜女庙庙会。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取消,1991年重又恢复,已连续举办了十九届。每逢庙会,周围四乡八村的乡民甚至百里以外的百姓,早早就来到这里。有做买卖的、有说书唱戏的、有烧香许愿的,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其场面热闹非凡。各种民间花会也来助兴,人们尽情欢乐,好似盛大节日。在这里,我欢迎大家明年也来参加我们的庙会。

<望夫石> 在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中,曾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她历尽艰辛,寻夫来到山海关,由于天色已晚,城门已经关闭,孟姜女无法过关,只好站在山岗上眺望长城工地,希望能看到丈夫的身影。可是,夜色茫茫,她什么也看不见,便焦急地在石头上来回走动,没想到,一夜之间竟把顽石踩出了深深的足印。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石窝窝,相传就是孟姜女当年留下的脚印。这簇山石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望夫石‛。

这‚望夫石‛是天然生成的几块巨石。‚望夫石‛三个大字是由顺治八年(1651年)山海关管关通判白辉所题。在‚望夫石‛北侧的石头上有一首乾隆题诗,为乾隆八年(1743年)冬,皇帝自东北祭祖归来,祭拜贞女祠时的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这首诗把孟姜女的忠贞节烈好一顿夸奖,可见以乾隆为代表的封建帝王祭拜孟姜女与普通百姓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他们重视的是遵守封建纲常,即使孟姜女的故事‚讹传是处也何妨‛呢。现在的‚望夫石‛,已不在代表分离和痛苦,而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成为了恋人之间表达忠诚、寄托美好愿望的最佳地点。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到‚望夫石‛,都即兴挥毫留下诗文。其中最著名的应属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七律诗<<望夫石>>。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末清初的**年代。青年时加入当时进步组织‚复社‛。明亡后,曾两次参加抗清起义,都不幸失败。他原名绛,因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为人,就改名炎武。从1657年起直到逝世,顾炎武用了25年时间漫游北方鲁冀晋陕等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他每到一地,对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史、地理、农林、水利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联络各地爱国志士为反清复明作准备。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顾炎武来到山海关外,谒拜孟姜女,浮想联翩,借景抒怀,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坚定不渝的爱国之情。

威远台前春草萋,望夫冈畔夜乌啼。九枝白日扶桑上,万叠苍山大海西。国是祗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愁心欲共秦贞女,目断天涯路转迷。

开篇两句中的威远台即威远城,是当年吴三桂跪迎清摄政王多尔滚的地方。吴三桂的卑躬屈膝诗人怎能忘记?面对萋萋春草,倍增愁思。诗人以坚贞的姜女自比,当年姜女望夫夫已死,如今自己怀念故国国已亡,不禁发出感慨。第二句的意思是说:还有许多支抗清武装力量为匡复明朝而辗转战斗,对此诗人寄予希望。可是明朝的锦绣河山早沦敌手,局势不易挽回,作为明朝遗民的诗人自己怎样为抗清复明尽力呢?第三句表达了诗人是一介书生,匡复故国的斗争手段只凭一管笔和三寸舌,力量虽然微薄,但坚定不移。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诗人愁肠百结,缅怀万里寻夫的孟姜女。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不管危难挫折也矢志不渝。站在望夫山上向远方眺望,祝愿民族志士反清斗争的胜利,可是又毫无把握,心中有无限惆怅。

今天,站在望夫石旁读顾炎武先生的《望夫石》诗,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梳妆台> 望夫石旁有一个小平台,这便是传说中的孟姜女梳妆台。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长城脚下,想到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丈夫了,她心里十分高兴,无意中却看见自己的衣衫由于连日长途跋涉,已是破烂不堪,鬓发也显得蓬乱。怎么能让丈夫看见自己这个形象呢?孟姜女便想找个地方梳洗一下,可长城脚下一片荒凉,哪有人家呢?于是她便在一块巨石上磨出一小块平台和一个小圆坑,捧来积雪,化成雪水梳洗干净。后人便把这个小平台叫做‚梳妆台‛了。

<振衣亭> 望夫石旁有一个六角攒尖顶小凉亭,名为振衣亭。孟姜女忠贞刚烈,受到世人的敬仰,就连身为天子的皇帝也对孟姜女赞赏有加。清朝就有四位皇帝曾到此拜庙。相传振衣亭就是为清帝康熙拜庙休息而建,用来宴坐更衣。当然,今天的振衣亭已非皇家禁地,朋友们,可以在此小坐休憩。

<孟姜女苑>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把这一故事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丰富孟姜女庙的文化内涵。山海关区政府根据孟姜女的历史传说,于1992年9月动工修建了大型文化园林──孟姜女苑。孟姜女苑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20433平方米,1993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苑内主体建有秦汉、明代风格的宫殿、瓦舍、衙署、城垣,以及水榭、楼廊、小桥、飞瀑等室外景色,徜徉其间,使人心旷神怡。

景观以山海关地区流传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紫燕送籽、姜女出世、闺房才女、捉拿杞梁、莲池相遇、结拜天地、洞房花烛、洞房拉夫、夜制寒衣、长亭送别、江畔遇险、异域亲人、绿林相送、过关悲曲、万夫筑城、望夫凹石、哭倒长城、秦皇逼婚和跳海铭贞‛等二十个场景,将感人的情节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塑像相结合,把这一历史悲剧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权贵的坚贞不屈精神又一次得到升华。

走进孟姜女苑,臵身于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榭中,就如同有进了时空隧道,梦回秦朝。臵身其中,孟姜女的传说就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

亲爱的游客朋友:孟姜女的故事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增加了戏剧性的结尾,叫暴君秦始皇在民妇面前出尽丑相,修桥筑坟,向冤死的民工万喜良叩头致祭。孟姜女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千古不衰的传奇。

多年来,这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孟姜女,一个最卑微的生命唤醒了千千万万同样卑微的生命,这神话似的经历,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安宁。如果说以孟姜女为代表的古代妇女是一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残月的话,那么今天的女人们则是一轮生活幸福、爱情甜蜜的圆圆满月。在这里我祝愿每一位朋友都婚姻幸福、爱情甜蜜,祝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不久的将来山海关孟姜女庙将会以更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也期盼着与您的再次相逢!

第五篇:尧庙导游词

篇一:导游考试之山西寻根觅祖游线路导游词

(运城—侯马—临汾寻根觅祖游)精简版

一、景点讲解:

尧庙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专门祭祀“史前三圣”的临汾尧庙。尧庙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是前殿后寝式明清风格古建筑群。这一座集纳5000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

尧庙为什么建在临汾呢?因为临汾古称“平阳”,帝尧在4000多年前定都于此,划定九州,形成古代中国最早的格局。尧都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帝尧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被誉为“中华文明始祖”。现在我们看到的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宫门】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道正中的宫门也叫“尧门”。门楣上刻着“古帝尧庙”四字,两边楣额上,东刻“就日”,西刻“瞻云”,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帝王本纪》。司马迁赞誉帝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是说帝尧的功德如天大,智慧如神仙,人民依就他如葵花向着太阳,五谷盼着甘露。东西两边厢门,西为舜门,东为禹门。进入宫门有一幅对联叫“回头联”,请大家回头看看。上联为“进尧庙躬身寻根天地阔”,意思是要用恭敬的心态来拜谒尧庙。下联为“出宫门回首念祖日月长”,意为我们告别尧庙时,不要忘记再回头看一眼尧宫,铭记民族先祖对华夏文明的贡献。

我们脚下中间这条路叫龙凤之脉,是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龙和凤均为唐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

【五凤楼】前面这座重檐歇山顶式明清建筑叫“五凤楼”。五凤楼始建于1340年前的唐乾封年间,也称“光天阁”。意为帝尧的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帝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并在他们议事的地方建楼纪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

【尧井亭】尧井亭里的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相传帝尧时期,十日并出,天下大旱。尧命后羿射九日,但仍解除不了旱象。帝尧心焦万分,率人顶着烈日寻找水源。到了伊村在大树之下休息。忽然看见很多蚂蚁聚集于此。帝尧心想蚂蚁也要喝水呀!于是令人在蚁穴挖坑数丈,果然找到了水源。这就是帝尧寻蚁穴而凿井的传说。后来,人们围井而居,至今人们还把城市称为市井。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奇特的古柏。左侧两棵分别为柏抱楸(1600)和柏抱槐(1700)。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右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1600),另一棵叫“夜笑柏”(17000)。相传晋代时一个僧人从印度移植而来,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发出沙沙之声,颇似人的笑声,故称此柏为“夜笑柏”。哪位游客有兴趣的话,可在除夕之夜来尧庙,听听“夜笑柏”的笑声,那会使您全家永远笑口常开,幸福和睦。

【诽谤木】广运殿前两侧的木柱是唐尧设立的诽谤木的复制品。诽谤木也称华表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诽谤的含义现指污蔑,不实之词,但在当初却是大胆提意见的意思。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品和帝王尊严的标志。

【广运殿】我们面对的广运殿也叫“尧殿”。相传这里是帝尧召见群臣的殿堂。殿名“广运”是歌颂帝尧的功德和仁贤广以配天,运以载地之意。这座大殿宽9间,进深5间,周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殿内正中是尧铜像,通高5米,重8吨。表面贴金,神采奕奕。西边四大臣的铜像分别高4.1米,重两吨。帝尧高寿114岁,至今民间将高寿者亦称为“尧年”。

在中国道教里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所谓“三官大帝”。因尧住在紫微宫,也称紫微大帝。紫微大帝管人间赐福降财。为什么世上有的人很有钱财,可他过得却并不幸福呢?就是因为他光敬财神,未敬帝尧。殿堂上这四位肃立的大臣就是与尧并称为“五凤”的大臣。右边长须老者叫四岳,是尧时期主管祭祀山岳的官儿;右边持谷穗的叫后稷,是主管农业的大臣;右边另一位大臣叫作羲和是唐尧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掌管历法的官儿;左边持法绳的是皋陶,任大理之职,是主管刑律的大臣。

【虞舜殿】请游客朋友们随我沿着右边往回走,参观广运殿右侧的虞舜殿。虞舜殿是明清风格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大家看到的舜的塑像取材于“舜耕历山”,突出了祖先对农业的贡献。塑像古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尧庙的祖庙特征。

【大禹殿】现在我们再看看对称的大禹殿,该殿建筑风格与虞舜殿相同。因禹治水有功,所以他的塑像取材于“大禹治水”。突出了其对水利的贡献。塑像古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尧庙的祖庙特征。

洪洞大槐树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了。

【根字影壁】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自己“根”的思想和眷恋之情。这座祭祖园中的“根”字影壁中的“根”字,是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来这里参观时题写的。在“根”字的两旁还题有“饮水”“思源”四个篆体字。您再看“饮水思源”中这个原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在这里是指原始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思,您要溯的源头就在这里。

大槐树下移民是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明洪武立国起到1417年永乐十五年止,这里共发生了大的集体移民18次,迁民人数达100万以上,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官方移民。作为明王朝初期的一项重大国策,无论在时间上,地域上,规模上,其迁民人数都达到了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中国历代移民可分为官方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形式。自发移民是老百姓为逃避天灾或战祸而导致的人民自发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的战乱,中原地区人民大量逃往江淮一带;在北宋末年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老百姓随宋朝宫室,纷纷南迁等两次大移民,官方移民为历代政府基于军事、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有组织,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移民。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是有史可据的。

【二门楹联】请看二门上的这幅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这里的鹳窝指的就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当迁民们离家越走越远时,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人们记忆里最后的家乡标志。所以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二门上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迁民子孙回到家乡,首先要看一看家乡的老鹳窝。虽然如今老鹳窝已不存在,但乡情浓郁的古槐后裔们,还会自然而然地谈论起大槐树后裔脚上的小脚趾盖是两半的事情。据说当年迁民们在领取外迁证件后,官府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便使用刀在每个人脚小指上砍一刀做记号。至今移民后裔的脚趾上小指甲盖都是变形的,传说就是被砍了一刀的缘故。

【迁民壁画】这幅迁民图是根据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绘制而成的,反映了当时的凄惨情景。明王朝为什么要移民呢?这要从元朝末年的历史说起。元朝末年,由于

统治者的残暴,反元起义连年不断,战火四起,致使中原大地出现了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萧条景象,而“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因为易守难攻,避免了长期的战乱之祸,农业上又连年丰收形成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局面。明朝建立之初,面对战乱之后中原草莽,人烟稀少,人口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为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纳大臣的建议,决定了实施从山西向中原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是对于每一家,每一户乡民来说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个个恋恋不舍,渐渐远去世代养育自己故乡的时候。他们一双双泪眼中最后看到的只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和那老槐树枝丫间的一簇簇老鹳窝。于是老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民们诀别故土时最后的标志。

【古大槐树处】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就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虽然第一代大槐树已不复存在,只能以碑代树,但在它的东侧又滋生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槐树。这里的大槐树会一代接着一代,世代繁衍。大家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同根滋生的第三代槐树。

关帝庙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素有“中华武庙之冠”美誉的解州关帝庙到了。

中国的关帝庙很多,但以解州关帝庙为最大。因为关公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这座庙宇又被称为“武庙之祖”。它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的“孔庙”一文一武,遥相呼应,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589年即隋开皇九年。扩建于宋,明毁于地震,重修于清乾隆年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建筑技艺最为精湛的关帝庙。庙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占地14万平方米,殿堂楼阁有200余间。规模巨大,气势恢宏,与关羽的影响和名望相称。庙宇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正庙又分为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构成传统的“前朝后寝”格局。

【端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纯砖结构的建筑是全庙中轴线的最南端,也是入宫的第一道门,它叫端门,又称“三门”、“山门”。其造型古朴厚重,中门较高,左右较低,中门上书“扶汉人物”,标明关羽是匡扶汉室的英雄人物,右门上书“精忠贯日”,左门上书“大义参天”。巧妙的将关羽立身处世的“忠义”二字,融于联语之中。

门前交叉斜竖的三根铁柱俗称“门挡”也叫“挡众”,它提醒人们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关羽的崇敬,也显示圣庙的威严。

【雉门】进入端门后看到的这道门叫雉门,俗称大门,过去常供帝王出入,雉门两侧对称的有“文经门”和“武纬门”。旧时为大臣上朝之用,现在大家不用担心等级制度,可以享受过去帝王的待遇了,文经门以东为部将祠和崇圣祠,部将祠是为了纪念关羽的三名部将:周仓,王甫,赵累而建,崇圣祠供奉着关羽的三代先人。

武纬门以西是追风伯祠和胡公祠。追风伯祠是纪念关羽的赤兔马,而胡公祠则传说为纪念关羽的岳丈。雉门不但有门的作用,还是过去的戏台。过去这里演三国戏为主,可谓“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午门】过了雉门前面就是午门。这是关羽封帝后才增建的。登上午门,您可以看到正面墙上的两个人物壁画。右为周仓,左为廖化,他们都是关羽忠实的部下。

关羽一生喜读《春秋》本是儒教人物,被称为武圣。在他封帝后,佛教称他为“伽蓝神”。道教封他为“关圣帝君”。这里可以看出,儒道佛三教在关羽身上的融合。

【御书楼】这座壮观精美的建筑物叫“御书楼”,原名“八卦楼”。从楼里向上看,就能看到楼板中留有八角孔。孔中八角形藻井叠架而上,到最顶端为一木构结构的八卦图案,因此取名叫八卦楼。八卦图为道教标志之一,这也印证了关帝庙当时为道教圣地。

【崇宁殿】过了御书楼,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殿宇就是供奉关羽的主殿崇宁殿了。殿前的月台也叫祭台,是祭祀大礼的地方。台中的石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上面那条一指宽的槽缝,传说是当年五月十三关公显圣在此磨青龙偃月刀,正逢下雨。关公试刀锋时,轻砍一刀而留的痕迹。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此后每年这几天都下雨。民间把农历五月十三称“关老爷磨刀日”。这个供桌就叫磨刀石了。

篇二:各景区景点导游词

各景区景点导游词

升金湖

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至县北部,与安庆市隔江相望。318国道、206国道、沿江高速、京福高速、铜九铁路、南京-安庆城际铁路依湖而过,距安庆8公里,离东至县城35公里。198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国函“1997”109 号)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金湖保护区还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部列为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40个自然保护区之一,1995年升金湖保护区成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3年成为东北亚鹤类网络保护区,2005年成为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网络保护区,是安徽省第一个以水禽及其栖息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亚洲重要湿地。

湖内水产资源丰富,日产鱼货价值?升金?(升:古代量器),因而得名为升金湖。经考察,湖中有鱼类66种,软体动物18种,水、湿生植物62种。水禽资源尤为突出,有禽鸟103余种。每年在升金 湖越冬繁殖的鸟类达170余种10—15万余只。其中有中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占世界总数5%,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1/8,白鹤、白枕鹤、灰鹤、大鸨、黑鹳、白琵鹭、黄嘴白鹭、白鹮、琶嘴鹭、小天鹅、白额雁、鸳鸯、卷羽鹈鹕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保护区总面积3.33 万公顷(50万亩,包括湖区20万亩和沿岸5华里范围)。由于生态环境良好,每到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翔集于此,成为候鸟的?乐园?和一些超越国界的珍禽?寓所?。升金湖江湖相连,烟波浩渺,渔舟穿梭,好一派江南水乡美景。跨湖大桥雄伟壮观,红鱼塘、烂稻陈、公母石的传说更给升金湖带来神秘色彩,让人遐想,是集科普考察、科学教育、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历 山

据史志记载:舜帝曾在此居住,并以躬耕、打鱼为生,带领一方黎明百姓安家乐业,尧帝听闻其贤德才能,不远千里来访,五上历山,在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

西景区:主要有大门牌坊、尧舜文化广场、舜封桥、樵乔桥等景点。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欲臵舜于死地而后快;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

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扔石头,落井下石,要将舜砸死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个猫洞,躲在洞里,逃过一劫,决定避开他们,舜经历坎坷来到历山。?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帝听闻舜的贤德才能,不远千里拜访舜帝,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最终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又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历山是尧舜相遇,共商大计的地方。

尧舜文化广场。有樱花园、樵乔桥等景点。樱花园是2003年4月23日,日本高知县29位志愿者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栽植,有樱花、梅花、银杏、侧柏、毛竹等2000余棵,是中日友好合作植树在江南的第一个项目。2008年雪灾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饭田敦子女士又捐款扩建,见证了中日友好。走过樱花园,便来到樵乔桥,樵乔桥不仅留存着一段发生在历山的美丽传说,还说明了?桥?的来历。传说舜耕历山之时,有一打樵为生的青年人,人们称之为樵哥,一次樵哥与众人在历山突遇山洪暴发,他们被山洪挡住了去路,舜教樵哥将河边的竹木砍倒搭于两岸之间渡过了山涧,也方便了上下的村民。村民们为缅怀舜帝就将此物称之为?樵?。后来樵在舜的指导下成为药师,姓?乔?,为区别姓氏,人们取?乔? 加?木?字旁,谓之?桥?。山下的这座桥是后人为纪念舜帝为?舜封桥?。

龙洞、堆云洞、黄龙洞、伏虎洞及百米碑廊。

跨过舜封桥,沿着石阶而行。抬头望去,石阶盘旋,宛如一条白龙顺山脊蜿蜒而上,在葱茏的森林里时隐时现。拾级而上,首先来到的是?尧亭?,旁边是尧憩石,传说是尧帝登历山访舜帝时歇息的地方,坐在亭内,抬头可见亭子上方尧舜相会的烙画,两个帝王各具风采。相传尧帝南巡访贤,登山造访,请舜出山,舜先不肯,且面有愠色,但经不住尧五上历山的恳请,终出山辅政。画中描述的正是二帝于历山相会,共商大计的情景。

尧亭的西下方则是舜躬耕之地?舜耕地?,这是舜帝最早在历山开垦的一块地,他在此丰衣足食,并不时救济周围的乡民。劳累之时,就在现在的舜亭所在处休息,并借以抒发满腔凌云壮志。?舜耕地?的碑文上记载着舜到历山的来历。

?舜耕地?的旁边是?百米碑廊?,刻有自唐以来各朝或文人墨客在历山及周边留下诗文和手迹。

沿着舜亭右侧小道步行百余米,有一座面北座南的绝壁,高约五丈,宽约十丈有余。当年舜帝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背靠石壁,仰望北斗,思念着母亲和家乡,每年种下一颗常青树。现如今历山满山的常青树为舜帝思乡树,舜帝背靠那块石被后人称为?思母崖?。

接着来到的是?弈亭?,尧舜当年就在此以石板当棋盘,以石头当棋子,奔回驰杀,一边切磋棋艺,一边商讨天下大事,成为事业成就的起点。大家如有兴趣也可上来杀上一盘,领悟仙人棋道,感受古棋博杀之乐趣,但要精通棋路则要好好修炼修炼。离此亭几步之遥的这棵树被称作姐妹树,其?含泪抚孤?的典故为后人千古传颂。

一边赏着竹景,一边踏着石阶来到法藏寺,只见在直插云霄的台阶尽头,悬在半空中的法藏寺被佛光香火包裹,像一副悬空挂起的水墨画,淡淡的只见轮廓,更添了几分玄妙,几分神秘,一股庄重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当踏完这最后一级石阶,迎接您的这尊大香炉,足有千斤重,是供远道而来的游人、香客敬香用的。抬眼望去,端坐在大殿内亲切、慈祥而又自信莫测的大肚弥勒佛正朝您哈哈大笑。正是这种?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俯视众生,背后塑有韦陀菩萨,两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左边第一尊手抱琵琶的这位便是东方持国天王,第二尊手持宝剑的这位是南方增长天王;右边第一尊手缠一条龙蛇的是西方广目天王,第二尊右手持伞的这位是北方多闻天王。这四尊天王合称为?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他们手中的法器象征着风、调、雨、顺.步入寺内,迎面的华藏寺玄门两旁的一幅对联?善与人知,不是真善,恶怕人知,便是大恶?,不知是否让您感悟出佛的真谛。过了天王殿,跨过来的是大雄宝殿,中间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大殿两侧站立的是十八罗汉,这里香火缭绕,庄严肃穆,将您从轻松明快的氛围带入佛的世界,没有尘世喧哗,没有欲望的刺激,没有人世间的纠葛与烦恼,给您以清静与彻悟,是心灵洗涤,走出大雄宝殿,依次穿过的是地藏殿、观音阁、钟鼓楼、千华亭,还有寮房、僧房、休息室、素餐馆。

篇三:地接导游欢送词

地接导游欢送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几天的游览行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很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感谢我们的司机师傅,一路的辛苦。

这几天,大家和我一 起看了我们山西非常多的著名景点,我们 首先从太原出发,来到了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那里参观了我国最早的寺 庙之一,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寺庙――显通寺,黄庙的领袖寺庙――菩萨顶,五台山最独特的,香火最旺的,许愿最不可思议的寺庙――五爷庙,还游览了那大 大小小的寺庙院落;离开了五台山,我们来到了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游览了中国仅存的崖上建筑,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悬空寺,那险,奇,巧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们来到了山西最北面的城市――大同,参观了中国最大的――九龙壁,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云冈石窟;后驱车经“大运”高 速,回到了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2500年历史的――省会太原市,来看看我们这黄土高原美丽的城市,那涓涓的汾河,静静的流淌,成排的绿树处 拥在街道的两旁,花红草绿,入夜的夜晚,霓虹灯闪烁„„,这座历史名城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太原休息后,我们游览了被称为山西的小江南,正在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的――晋祠,看到了国宝级的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参观

做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你们是最好的,祝大家天天快乐,天天开心,再见!记住我的电话:1359****455 来山西找我啊!再见!再见!篇四:山西省2010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山西省2010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口试方案(中文)

一、组织形式:考生统一在太原参加考试。

二、口试方式:室内模拟讲解形式。

三、口试时间:考生按照准考证上安排的时间和考场参加考试,逾期不到者,视为弃考。

四、口试内容

根据《情系山西—旅行社导游词选编》,考试内容共涉及5条线路,考生可任选其中一条进行准备。讲解内容分为景点讲解、沿途讲解和专题讲解,共15分钟,其中景点讲解6分钟,沿途讲解4分钟,专题讲解5分钟。每条线路包括5个旅游景点,要求考生通过抽签决定所要讲解的内容。沿途讲解、专题讲解的内容在考试范围内随机抽取其中一项内容进行考核。口试总分100分,考评要点为景点讲解、沿途讲解、专题讲解、语言表达、仪表礼仪,分值比例为3:2:2:2:1。

5条线路分别为:

1、古建宗教游

2、晋商文化游

3、寻根觅祖游

4、黄河文明游

5、太行山水、红色经典游

考生讲解内容分别为:

(一)古建宗教游

景点讲解:

1、云冈石窟

2、悬空寺

3、应县木塔

4、显通寺

5、佛光寺

沿途讲解(大同—应县—浑源古建宗教游;太原—定襄—五台佛教文化游;大同—朔州—代县长城边塞游):

(1)大同概况(2)金沙滩古战场(3)塔建筑文化

(4)跤乡挠羊赛(5)明代长城

前三圣(2)气候物产、民俗风情

人墨客(4)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建筑博物馆(2)山西古建筑的构造 环境美学

存众多的原因

2、乔家大院

平遥—灵石晋商文化游):

太谷概况(3)祁县古城

灵石风貌

前三圣(2)气候物产、民俗风情

专题讲解: 专题一: 山西这方(1)文明摇篮、史(3)风云人物、文专题二:山西古建(1)山西是中国古(3)山西古建筑的(4)山西古建筑保

(二)晋商文化游 景点讲解:、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

沿途讲解(太原—(1)榆次老城(2)(4)平遥概况(5)专题讲解:

专题一:山西这方(1)文明摇篮、史(3)风云人物、文

人墨客(4)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专题二:山西的商人

(1)晋商的兴起(2)晋商的特点

(3)晋商的历史贡献(4)晋商的衰败及启示

(三)寻根觅祖游

景点讲解: 1 2

4、尧庙

侯马—临汾寻根觅祖游):

东(2)舜都蒲坂话名人

县(4)华夏文明源黄河

前三圣(2)气候物产、民俗风情

人墨客(4)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的寺观壁画

期的寺观壁画

画(4)明清两代的寺观壁画

2

4、酒都杏花村

5、普救寺、关帝庙、大槐树

沿途讲解(运城—(1)文明摇篮古河(3)禹都安邑今夏(5)大禹治水凿龙专题讲解:

专题一:山西这方(1)文明摇篮、史(3)风云人物、文专题二:山西古壁(1)唐代及五代(2)宋、辽、金时(3)元代的寺观壁

(四)黄河文明游 景点讲解:、芦芽山、玄中寺、壶口瀑布 沿途讲解(太原—忻州—宁武黄河文明游、太原—汾阳—碛口黄河风情游):

(1)忻州概况(2)宁武概况

(3)果乡醋都话清徐(4)文学大师罗贯中

(5)黄河黄土说吕梁

专题讲解:

专题一:山西这方土

(1)文明摇篮、史前三圣(2)气候物产、民俗风情

(3)风云人物、文人墨客(4)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专题二:山西的食俗

(1)山西酒

(2)山西醋

(3)山西面

(五)太行山水、红色经典游

景点讲解:

1、藏山

2、黄崖洞 篇五:专题

一、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山西旅游,我是导游小张。这几天大家的山西之旅参观欣赏了许多古代建筑。既有巍峨壮观的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也有恢弘大气的五台山佛光寺、大同华严寺。其实我们山西现存的古代建筑远不止这些。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至今保留着4座唐代木构建筑,445座从五代时期到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数量之多,竟占到了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70%以上,是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山西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更是多达8500座。这些建筑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唐代建筑体现的是雄浑大气,五代建筑是苍劲古朴,而宋代建筑技法成熟,体现的是庄严规整。辽、金建筑粗犷豪放,明清建筑品类繁多,精雕细作,当您走进山西,也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二、山西地上物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不但数量大,而且品类多。古代城池、寺观、宫殿、坛庙、石窟寺、古塔、陵墓、民居、衙署、古桥、军事设施以及依附于这些古代建筑、历史纪念建筑中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几乎遍布全省各地。

据统计,目前山西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历史纪念建筑及石窟寺总数多达18418处。其中价值较高的古代建筑居多,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是我国古代文化与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这些地上文物的保存,为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史、建筑美学、建筑结构、宗教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提供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中,木结构的古建筑占到9053处。其中辽金以前的多达100多座,占全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同期木结构建筑中的多数。

这些建筑的分布上,数量上以长治市、晋城市为冠;建筑规模以大同市为首;时代上当数五台县的南禅寺为最早。这些建筑形制多样,各具特色,有庑殿、歇山、悬山、单檐、楼阁式等,同时晋城青莲寺、大同善化寺、长子法兴寺、晋祠中轴线上的建筑等,还保存了早期建筑的平面布局,这对研究早期建筑的形制、体例、布局、结构都是可贵的资料。

元、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如芮城永乐宫、万荣飞云楼、解州关帝庙、临汾尧庙、洪洞广胜寺、蒲县东岳庙、浑源悬空寺以及佛教圣地五台山,道教圣地北岳恒山等,多达8917处,真可谓数不胜数。

三、沿途导游词——大同概况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大同参加晋北古建宗教之旅!在这次旅程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通报一下我们此行的线路和景点。我们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领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风采,参观著名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悬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当然,我们还要登上华北屋脊,去朝拜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场五台山,参观以佛光寺、显通寺为代表的五台古刹,感受那里清凉宜人的气候风光。-我们的右面是观音庙,观音庙的门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龙壁。大同市著名的龙壁至城,除了全国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龙壁,还有五龙壁、三龙壁、一龙壁,算得上是琳琅满目了。-大家请看,这面就是著名的晋华宫矿。作为“中国煤都”,大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别开生面的井下探秘游,您可以身穿矿工的行头,乘坐井下小火车,进入深达300米的地下王国去了解煤炭知识、观看采煤工艺和罕见的地质奇观。-好,过了佛字湾,云冈石窟就快到了。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辉煌的时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辉煌的文化遗产则是北魏王朝倾全国之力营建而成的云冈石窟,1500年过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烟消云散,而云冈石窟仍然笑迎八方来客,向全世界展示着一部雕刻在石头上

的北魏史诗。-

五、沿途导游词——塔建筑文化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正在驶过的这道山梁叫做黄花梁,老百姓说“砍尽黄花梁,建起应县塔”,说明过去黄花梁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但为了建造应县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据专家测算,当年建造应县木塔总共用了1亿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00多辆载重5吨的卡车才能拉完。-今天的天气非常晴朗,站在黄花梁上就可以看到应县木塔。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远处那个小黑点就是应县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标建筑,所以在40里之外都可以看得到。-其实,塔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是标志性的建筑,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苏州的虎丘塔、太原的双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却不一定清楚。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来安葬佛祖的遗骨,因为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遗骨都称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统称为舍利塔。据说,大千世界共有8万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国有19座,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应县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们就在木塔中发现了两枚珍贵的佛牙舍利。塔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藏放舍利,中国的大地上还有风水塔、文峰塔、标志塔、瞭望塔,可见塔的功能是多样的。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于变化。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着致命的弱点——怕火。因此,三国以后,人们开始用防火性能较好的砖、石、铜、铁、琉璃乃至金、银等各种材料来建塔。由于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中国古塔在类型上也进行了许多创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钵式,还发明了楼阁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过街

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种类型。华夏大地上,至今仍保存着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应县木塔和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是楼阁式塔的代表作,灵丘觉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杰出代表,五台山大白塔是中国最高的覆钵式塔,五台山园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国最高的金刚宝座式塔,堪称是中国古塔艺术的博物馆。-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应县木塔无疑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大家看,我们离大木塔已经越来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誉为“天柱地轴”。

来到佛家胜地,我就要和大家广泛地说及佛教,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佛?用幽默一点的说法,是从字的结构方面阐述:

佛是一张弓

两把利剑竖当中

旁人问我是谁

我是和尚老祖宗

这种说法虽然幽默、诙谐,但它至少说明了佛在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霸气,非常有征服力。其实用通俗的语言说的简单明白一点,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但是如来不是单指一个佛,而是佛的总称,比如说:释迦牟尼如来佛,阿弥陀佛如来佛,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

佛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也就是说佛明白了整个世界和天地间的一切生死奥妙,成为了宇宙的主宰,所谓:天地之间,唯佛独尊。也就是这个道理。信佛可以使你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苦无悲,可以令你心胸开朗、心如明镜、心归净土。既然佛的作用如此浩瀚无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信佛、学佛呢?也许大家是多么的想去信佛、学佛,只不过不知道怎样去信,如何去学,下面我将告诉大家一些简单的方法。

佛教崇尚一种美妙的预言,提倡世人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你每念一遍阿弥陀佛,属于你自己的西方极乐世界就会长出一朵莲花,你念的越多,莲花就会长的越多。等到你生命终结的时候,那你就可以登临仙境,早日成佛。

学佛之人必须心存善良,用心慈悲,社会发展到今天,善良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一句话说的好:

千年修书只为卷,让他三分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惶惶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地热太阳,热的是一饭一粥一件衣裳

大江南北,四野苍茫,只有星星不见朝阳。

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仅有频临绝种的善良。

我们学佛切忌不可吃荤,更不能杀生,佛教有云:芸芸众生,皆有佛性。

下载扁鹊庙景区导游词(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扁鹊庙景区导游词(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谭公庙导游词

     位于路环十月初五街尾,与中国大陆小横琴岛极接近。该庙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百年,是路环香火最盛的庙宇,庙内除供奉谭仙圣外,更加置有一只由鲸骨雕制成的龙舟,是一件已有百年......

    赵云庙导游词

    赵 云 庙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号称常胜将军,因功绩卓著,被封为常胜将军、虎威将军,五虎上将,后主刘禅追封为顺平侯。赵云将军是正定历史上最有名的英雄人物,他的不朽功勋......

    孟姜女庙导游词

    秦皇岛孟姜女庙导游词 大家好! 我是秦皇岛云尚时光旅行社的导游小张。 [孟姜女庙]贞女祠 孟姜女庙本名贞女祠,据《林榆县志》记载,初建于宋以前,到了明万历二十二年,也就是1594年......

    锡林浩特景区导游词

    朋友们,锡林浩特市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中部,是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所在地,为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锡林浩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

    蓬莱阁景区导游词

    蓬莱阁景区导游词 蓬莱阁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将进入的是蓬莱阁名胜景区,游览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在游览过程中,我将竭诚为您服务,并很愿意回答您所提出的问题。......

    函谷关景区导游词

    函谷关旅游区导游词 [‚道家之源‛门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参观函谷关,我是导游小X。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而且也是道家始祖老子著写《道德经》的......

    仙女湖景区导游词

    仙女湖景区导游词 [开场篇] 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仙女湖旅游观光!今天很高兴由我为大家做全程讲解,希望我的服务能让各位舒心满意,也祝大家在仙女湖度过一个......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8篇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1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