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炎帝陵导游词
炎帝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
献。
各位游客,我们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
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
色非常相似。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第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
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
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农具,并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
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
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连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
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最后一大功绩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
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从这八大
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好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
竖立的这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
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
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是行礼亭。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
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根大石
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幅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
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的门额上还悬挂着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
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你们看,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着的是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现在我们到了第四进——墓碑亭。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
字。各位也许会问:炎帝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因为炎帝始制耒耜,耒耜是一种原始农具,他教民播种五谷而食之,所以称之谓神农氏,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被列人我国古代
三皇五帝,称为农皇,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立国。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
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这后面是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
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
好,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谢谢大家!
第二篇:炎帝陵导游词
炎帝陵导游词
(一)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 “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圄家主席******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炎帝陵导游词
(二)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导游词
(三)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各位游客,我们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第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农具,并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 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连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最后一大功绩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好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的这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第二进是行礼亭。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根大石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幅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的门额上还悬挂着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你们看,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着的是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现在我们到了第四进——墓碑亭。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各位也许会问:炎帝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因为炎帝始制耒耜,耒耜是一种原始农具,他教民播种五谷而食之,所以称之谓神农氏,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被列人我国古代三皇五帝,称为农皇,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立国。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这后面是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好,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谢谢大家!
第三篇:炎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www.xiexiebang.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圄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第四篇:炎帝陵考察报告
炎帝陵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3年3月22至3月23 考察地点: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中华石鼓园、炎帝陵、金台观 考察对象:名人祠庙、历史遗迹、风俗民情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 通过对名人祠庙及风俗民情的考察理解名人祠庙在古代所扮演的表彰社会贤达、引领社会风气、端正世道人心的重要功能。通过考察号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为拓展该地区旅游文化建言献策。考察报告:
炎帝——人文初祖,华夏族炎黄子孙的祖先,又称神农氏。《宝鸡县志》曰:“神农生于濛峪,长于瓦峪,沐浴九龙泉,成于姜水当斯旹者。先民蒙昧未开,茹毛饮血,衣皮穴居。炎帝起著木为耜揉木鸟耒,始教稼耕,制陶作腊。追远遗后,遍尝百草,遂有医药。削祠为琴,首创音乐,日中为市,民得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德昭日月,功著举下,遂代伏羲而王天下,传一七世而黄帝继之。”为华夏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炎帝陵,坐落于常羊山山顶峰原山海镇,东临天台山,南依秦岭,西邻大散关。此接茹家庄周代遗址。居高北望,山峰叠翠,渭水滔滔,宝鸡风光尽收眼底。炎帝陵一期工程由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大部分组成。位于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路80号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一、现存状况: 现在的炎帝陵有两大部分组成——炎帝行宫和炎帝陵。
炎帝行宫位于炎帝陵之下,据《迁建炎帝行宫碑记》石碑记载:“世传炎帝初诞姜血晕,曾于必山下小憩。常釐□天下,返而于此。凭吊后人感念神农母子功德卓著,特设行宫,社位祀之。其故行宫于今茹家庒南南,据地二亩又五。始创于汉文帝元封之世,重修于名永乐三年,续修于光绪七年,有坐东乡西大殿三间,上悬烫大金匾曰:炎帝行宫。相距三十余米,是坐西向东戏楼一座,于脊殿呼应。二十余年,前碑□殿毁□昭我始祖功德继万代,而不绝使数千载。古迹不至,湮后茹家庄村委会及乡民创议于一九九二年始,在常羊山北麓选此.踊跃集资,遂翻旧更新,起脊建殿,碹□箍洞,有雕梁画栋之行宫三间,洞府十余。气象恢弘,规模初具。有本乡名老中医张萱为济世活人月于□义,称数日并宝万余,建药王洞竖碑刻先生及西府名医之验方集锦,实先生福泽后世之功也。又谢冰波主治医师,□使师受绝技,传世特□太乙神针,养生灸医碑斯此。行宫之后村老龄委宁涧德,不负众望。呕心沥血,奔走筹措。村人建筑队赵志斌等公,不惮卓劳,终竟其事,功莫大焉。为启后世,是刻碑为记。”从碑文可知,炎帝行宫具有极其久远的历史,但如今却非常的荒凉,古建筑已当然无存,现建筑为1992年重修。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
陵前区从姜城堡地区至天台山入口的蒙峪建有多处古式牌坊,上书“炎帝故里”、“神农之乡”、“神农门”、“人杰地灵”等。“炎帝故乡 人杰地灵 造就人文始祖;华夏摇篮 物华天宝 荫福炎黄子孙”是对炎帝功绩的概括。陵前区由神农门至进山牌匾形成了一条主陵
道和两条车行道。主陵道由九百九十九阶登山台阶组成,沿途设休息平台,游人可缓步而行,尽情领略山区风光。三公里长的上下行混凝土车行路分别绕山盘旋而上,直至一百二十米高的常羊山顶峰祭祀区。
进入山门,即进入祭祀区,沿百米台阶而上,来到陵台,陵台处为山门,门外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进入祭祀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重檐羊首亭,亭前立有两块清代石碑,石碑上分别刻有常羊育炎和山海镇聻四个大字。穿过羊首亭是一座雄伟壮观的进山牌楼,牌楼匾额刻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的华夏始祖四个烫金大字,炎帝圣地由此而入。穿过山门进入祭祀大院,院内正中建有大殿,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的炎帝大殿巨幅横额高悬门眉之上。
在重檐羊首亭周边有《重修炎帝陵碑记》《重修炎帝陵记》及文怀沙的题字及碑文。其内容多为赞美炎帝之功绩及炎帝陵修建及重修的状况,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据其记载:“位于宝鸡渭河南神农乡境内的天台山古称西泰山。宝鸡县志谓为神农氏炎帝采药殉身处。其陵世称嘉陵,□林蟠冢。囙神农炎帝为我中华文明肇始者。故历代祭祀顶礼隆盛。《史记 秦本纪》云:“秦灵公三年(既公元前四二二年)作吴阴下时祭炎帝》”。此乃我国最早祭炎帝之文字记载继秦之后,汉唐屡有祭祀活动。唐皇帝以此地为古圣发祥之地,又有宝鸡鸣陈仓之祥瑞,特改古陈仓为宝鸡。《大明一统志》云天台山北麓姜氏城有神农祠,为唐时所建,但因年湮代远,诸多祠庙圣迹如骨台寝殿、神农祠烧香台、玄关等已颇拆毁。值此中华雄风重振海内外,华裔赤子寻根谒祖日隆之际。宝鸡桥梁厂及神农乡有识之士,深感重建炎帝陵乃莫大善事,势在必行。故不惮劳烦,多方筹措,终于使重工程如愿进行。动员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期工程陵冢大殿牌坊等已经落成。其他二三期工程亦可望如愿动工。对陵之重建有特立卓见之单位,佪人极具热忱,踊跃集资捐款,省市区有关领导甚为关心。著名学者文怀沙、张岂之等莅临指导。炎帝陵建设委员会主任周连山、高宝玉、肖春华、宋恩斗,车勇等诸公极尽运筹组织之力,功不可没,因书。”可见,祭祀炎帝又来已久,秦时便有祭祀活动,汉唐时建祠庙进行祭祀,但因年代久远,没有留下汉唐时的遗迹。直到1992年重修。同为炎黄子孙的始祖,与黄帝陵相比炎帝陵就显得稍微逊色。
重修后的大殿面阔5间,左右两边的对联为书法家茹桂所书“创始定有人千载歧黄崇炎帝,流传安天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表达了对炎帝的崇敬之情。殿前为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祭祀。广场两侧分别建有鼓亭和钟亭。正殿面积400平方米,高12米,为清式庑殿。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殿内两侧壁上分别绘有有关炎帝的大型壁画,分别为常羊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帝结盟,讲述了炎帝的生平和功绩。
炎帝神农氏,母曰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感女登(安登),于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炎帝在九龙泉沐浴后,头上牛角隐去,天资更加聪颖,后来做了姜氏部落的首领。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教民耕穑,使原始时代由采集狩猎进步到农业,人们尊其为“农业之神”。炎帝得到嘉禾后,因阴阳有差,种下只开花不结果,于是炎帝乘五色鸟从东海抱回太阳,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有因炎帝创立“日中为市”,开原始农业之先河,被世人誉为“太阳之神”。他首创“日中为市”的地方叫做“太阳市遗址”,现在天台莲花峰西一山谷中。炎帝遍尝百草,研制医药,据说他一日遇七十毒,140岁时,上天台山采药,误尝了“火焰子”(断肠草),而为民捐躯,后人因此而整理出《神农百草经》。穿过祭祀区,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总共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
沿着陵的道一直向上,便来到了气势雄浑、庄严肃穆的炎帝 墓冢区,墓冢区在常羊山中顶峰,青砖砌筑,墓碑上刻有由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炎帝陵三个大字。墓周松柏环绕,庄严肃穆。从进山牌楼到炎帝陵墓冢贯穿一条南北中轴线,南偏西十八度,按照按照牌楼、山门、大殿、墓冢的空间序列纵向排开。顺山就势,高低起伏,气势宏大。陵区建筑以红色为主,居高俯瞰,在苍松翠柏中透出火红颜色,象征炎帝火德。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
二、存在问题:
1.炎帝陵,由于其人文初祖的历史地位及今人寻根问祖风气之盛,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支持与关注下,保护与重修工作做得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祠等距离较远,不便游人整体参观。炎帝行宫位于炎帝陵之下,但却分属两个管理单位,需要买两次票,造成不便。炎帝陵、炎帝行宫的工作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讲解人员,与管理者交流,他们对这里的具体情况也并不是多么了解。
2.有些石刻碑文以年久失修,字迹模糊不清,有的楹联残缺不全,士人对炎帝功绩及其传说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炎帝陵、炎帝祠、炎帝行宫的建筑均为后来修建没有所谓的历史厚重感,唐代及以后历代所修之遗迹已当然无存,但其修建时所立之碑记也找不到,实为一大憾事。
4.炎帝与黄帝同为炎黄子孙之始祖,炎黄功绩不相伯仲,但影响则相差甚远,与当地政府的开发宣传有很大的关系。即使与湖南株洲的炎帝陵相比,也逊色的多,其投资与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株洲。在重修炎帝陵碑记中大部分款项都来自民间捐款,而湖南株洲炎帝陵一期投资就达八千多万。
三、建议与措施:
1.炎帝陵应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设置总体规划,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炎帝陵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仅仅是陵区及大殿的保护,而且还应与其周边的旅游经典联系起来。常羊山、天台山自然风光秀丽,将其与炎帝陵联系起来一同开发。同时将黄帝祭祀炎帝处也开发出来,作为炎黄二帝的联结之处,进行炎黄祭祀。
2.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举行公祭大典,邀请国家领导人及社会贤达参加,提高知名度,虽然全国有好几处炎帝陵,但宝鸡作为炎帝的出生地及主要生活地区,传说采药死于天台山,其优势不言而喻。通过对其功绩及传说的宣传,宣扬炎帝敢为人先、百折不饶、造福于民、自强不息的创业和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奋发,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这种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其内涵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铸造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3.对损坏及年代久远的文物进行修复。对碑文进行修复,或可制作拓片附于原碑之上,使人可以一目了然,全面了解炎帝功绩。可以在其周围进行扩建,但要注意周围环境氛围修旧如旧,同时可以进行扩建其周围或一侧进行扩建,务求新旧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如其附近扩建的文怀沙纪念馆一定要与整体建筑保持一致。
4.简化管理机构,将炎帝陵、炎帝行宫的管理机构简化,将其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这样既方便了管理,也方便了有人进行游览。
第五篇:炎帝陵风景介绍
旅游景观—概况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下游东岸。北接长沙,南临衡岳。湘江绕城而过,上溯衡广,下入洞庭、长江,有“南北通衢”之称。三国时期,吴国在此建立建宁郡。南宋绍熙元年(1190)前,湘江常枯水,出现沙洲,又因此地盛产槠
树,故称“槠洲”,后以“槠”、“株”同音,改称株洲。株洲市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位于市东南建设路西侧的奔龙公园,凉亭曲径,假山飞石,歌榭舞池,水绕洞天,景色秀丽,风貌宜人。城北区的石峰公园,树木苍翠,石脉嶙峋。株洲东去200多公里为众多旅游者特别是炎黄子孙向往的胜地——炎陵县炎帝陵和桃源洞。炎陵县是一个不到20万人口的小县。它东邻井冈山,北连长沙、株洲。炎帝陵座落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洣水江畔一个叫塘田乡鹿原坡的地方。桃源洞与炎帝陵紧紧相邻,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一个新开发的旅游休闲度假地。
旅游景观—奔龙公园
位于株洲市建设中路西侧。濒临湘江,占地30公顷,有东、西、北三个园门。相传古代有一黄袍怪在湘江兴风作浪,一条青龙从山中腾空而出,降服了它,后人为感龙恩,遂将此山取名奔龙山。公园依山而建,故名“奔龙”。奔龙公园始建于1955年,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公园。全园分区设景。在奔龙山密林中,建有教习武术的武术馆,以及清幽恬静的木凉亭、思龙亭等。公园南面,是前拥后簇高矮参差的座座假山。公园北面是水面辽阔的龙池,四周曲径通幽,柳絮纷飞。龙宫不远处有龙洞,深半华里,洞穴由北往南,穿越奔龙山,宛如横躺在山底下的一条巨龙。
旅游景观—石峰公园
位于株洲市城北区。东依建设大道,西濒湘江,占地160公顷。濒临湘江的石峰头,海拔167米,兀立江面,傲视群峰,气象非凡。石峰公园建于1964年,现已发展成一个地域宽阔、风景别致的游览胜境。
旅游景观—先农坛
又名神农殿。位于醴陵市城东正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修建。原是祭祀神农氏的祠庙。1910~1918年,醴陵县立女中设此。1926年8月中共醴陵县委和县农民协会设在这里,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在这里召开过重要会议。现为毛泽东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分前厅和正殿两部分。前厅有当年农民协会的办公室和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时在此居住的房间,室内床铺、桌椅、油灯、笔砚等物,均按原样陈设。正殿面积约300平方米,现为醴陵革命烈士事迹展览室,展出了左权、朱克靖、蔡中照、陈觉等30多位烈士的光辉事迹。正殿二楼毛泽东曾在此召开醴陵农运骨干会议。现室内桌凳、讲坛、油灯等物,均按旧貌陈设。1976年在先农坛旁修建《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醴陵纪念馆》,三间展览大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的陈列,再现了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光辉史实。
旅游景观—李立三故居
位于醴陵市渌江乡脚盆塘,寓名“芋园”,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平房建筑。大门的正上方,为一块新嵌的祁旧石匾额,上面镌刻着胡耀邦题写的“李立三同志故居”七个金色大字。正堂屋安放着李立山半身塑像。故居1983年按原貌修复,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观—渌江书院
位于醴陵市西山东腰。原建于东正街青云山下。为宋、明学宫故址;宋吕东莱曾讲学于此。清乾隆十八年(1753)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清道光五年(1825)书院迁西山,左宗棠在此任山长。清光绪年间废科举,禄江书院改为高等小学,1919年改为县立中学,1939年改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我国著名人物李立
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青少年时代均在此就学。现为教师进修学校,保持有前头门讲堂、内厅、日新斋、又新斋等原有建筑及一些名人留下的篆刻碑文。
旅游景观—炎帝陵
位于炎陵西南15公里处的塘田乡鹿原坡。鹿原坡又名白鹿原,相传古时常有白鹿出没,故名。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中载:“炎帝神农氏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湖南,味毒草而殁,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也说:“宿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茶陵古属长沙郡)。公元960年,宋太祖登基,遍访天下古陵,在“白鹿原觅见炎帝陵”,于乾德五年(967)建庙奉祀。宋代以后,炎帝陵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历经10余次大的修茸,规模不断扩大。现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的,建筑仍按皇宫式样,但规模比清道光十六年(1837)修葺的有所改进和扩充,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在参天古木和环绕山水的陪林下,整个陵殿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古朴凝重。
旅游景观—洣泉书院
位于炎陵县城西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书院建筑古朴,校舍之间有走廊相环,天井相通,月前四很大圆柱威武挺立于两侧,气势非凡。院内古树苍绿青翠,后院有花坛、鱼池装饰。1928年,毛泽东率领红军部队前往湘南,消灭尾追湘南起义部队的敌人,在回师井冈山途中于4月19日到达炎陵县城。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团部就设在此。毛泽东当时住在后厅右侧的小房里。同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两个团,由宁冈攻克炎陵县城,也曾住此。后遭兵乱而毁。1970年按原貌修复,1971年在书院左侧建陈列馆,陈列革命历史文物。
旅游景观—桃源洞自然保护区
位于炎陵县城东南端,距县城约40公里,与江西井冈山、宁冈、遂川和湖南省桂东等县接壤,总面积7万多亩。这里群山密集,险峰如林,森林密布。保护区自然景观有桃源洞瀑布,“雄狮滚绣球”石崖、白水寨瀑布、田心里清溪涧等景点40多处和大森林云海林涛。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有树种资源81科、191属、478种,脊椎动物2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是一个集风景观赏和科学考察于一体的旅游佳境。
旅游景观—水口革命纪念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途经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曾在水口桥头江家住宿办公。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团团部,当时设在水口朱家祠。毛泽东在水口期间,领导部队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亲自在叶家词主持连队建党,并指示地方党支部尽快健全党的组织,扩大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暴动,用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这三处地方,均己进行修缮,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特产品—醴陵釉下彩瓷
醴陵为著名瓷都,全城瓷窑遍布,瓷器五彩缤纷。醴陵瓷业,创始于清雍正七年(172)。所产釉下彩瓷,不含有毒物质,耐酸碱,永不脱落和变色,是使用卫生、美观耐用的理想彩色瓷器。醴陵制瓷工艺,无论瓷质、造型,还是色彩、图案等均达到惊人水平,有“东方艺术精华”之誉。醴陵釉下彩瓷早在本世纪初就曾多次参加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已拿马世界博览会,均获一等金牌奖章。著名产品有双凤牌釉下彩餐具、白玉牌西餐具、厚胎瓷餐具和醛陵牌45头西餐具等。现醴陵釉下彩瓷已畅销全国各省市、香港地区和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名特产品—醴陵辣椒
醴陵大障区是著名辣椒产地。辣椒在这里培育种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醴陵辣椒色红、肉厚、籽少,辣中含甜。醴陵人一遇感冒,就熬辣椒葱花汤发汗,效果极佳。
名特产品—炎帝陵蜜钱茶点
炎陵县传统食品。明代洪武年间,江浙道士龙行三恭神农氏丰功伟绩,云游酃县(今炎陵县),住庙设坛传道,并常年制作蜜饯自食与招待香客。其制品以蔬菜瓜果为原料,切成类似佛手、仙人棒、绣球等形状,浸泡于蜂蜜或糖中,经晾晒、淋糖等工序,成为色艳香甜、清凉可口的蜜饯茶点,人皆称绝。自此,制作技艺便在当地民间传承不断。1985年炎帝陵修复以后,海内外同胞瞻仰拜祭,纷至沓来。78岁老人罗惠兰主动献艺,炎帝联合食品厂将蜜饯茶点进行了商品性开发生产,花色品种更加丰富,主要有:番茄制成的珊瑚片,山梨制成的鹤冠;青椒制成的宫灯;南瓜藤制成的仙人棒;还有苦瓜银项链、柚皮绣球、胡萝卜梅花、柑皮兰草、大蒜玉扇、生姜佛手等。1986年《中国食品》杂志誉其为“神州名食”。
名特产品—白芷
名贵中药材。以根入药,性温,味辛,具有祛风止痛、散寒、燥湿等功能,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骨痛、牙痛、鼻渊等症。茶陵、攸县种植、加工和经营有传统历史,因其产量多、质量好、加工精细而久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