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景区导游词[共五篇]

时间:2020-07-14 14:4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景区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景区导游词》。

第一篇:新疆景区导游词

新疆景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那么什么样的导游词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疆景区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疆景区导游词1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游览中,新疆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瑰丽全姿的民族风情、神秘绝妙的自然景观、珍奇稀有的古迹遗踪、富饶丰盛的物产资源会让您惊叹不已。

地理概况

游客们,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地理概貌。新疆的地形地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三山夹两盆”。天山山脉横贯新疆,南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合抱塔里木盆地,北与阿尔泰山脉合抱准噶尔盆地。俗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大沙漠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绿洲和山地草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其实,更形象一点来看,新疆的地貌就像一个字,那就是疆字的右半部“畺”,其中“三横”表示三山,自北而南分别是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一阿尔金山,夹在三横中的“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北面是准噶尔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新疆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面积的总和。

历史文化

辽阔的土地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新疆古称“西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居民。由于地域辽阔,交通发达,历史上曾是众多民族驰骋角逐之地。远古在南疆活动的主要是羌人,相传还有与周人有着远亲关系的赤鸟人。到了秦汉之际,新疆已形成许多“国”,史称“西域三十六国”。历史上对沟通新疆和内地关系贡献最大的要数汉武帝,公元前138年,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此后又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率军出击匈奴,并逐步使西域归属了汉朝。

张骞出使西域后的1500多年时间里,无数商人、官吏、使臣、僧侣沿着张骞的足迹东来西往,形成了一条沟通中国与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商业通道。伴随着古道上的驼铃声,古代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珍贵的药材以及火药炼制术、造纸术、印刷术传到了西方,欧洲和亚洲各国的特产以及佛教、景教及其文化艺术也流入了中国。流通在这条通道上的商品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精美华丽的中国丝绸,因此这条古老的交通线就被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像一条友谊的纽带,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古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联结在一起,成了一条举世闻名的最古老的“外贸交流、文化传播之路”。

汉代以后,丝路交通维续不衰,西域成了著名的佛教地区,天山南麓的许多石窟都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盛唐时期,也是新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公元640年唐太宗平高昌,不久又打败突厥,使唐朝西部的疆域跨过葱岭,推进到了中亚,新疆成了我国关内的腹地。此时国强不怕外侮,边关大开,中外人士均可自由往来,丝绸之路畅通无阻,贸易交往空前繁荣。宋元明时期,新疆时分时合,直至清乾隆年间,西域始称新疆。公元1759年,乾隆派兵先后平定北疆准噶尔部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使长期分裂的新疆复归统一。

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在初步了解了新疆的地理和历史后,我们再来谈谈新疆的旅游资源。新疆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其特色分类,可有以下五种游法:

一是“丝路古道游”。

丝绸之路因特有的文化遗产而名扬四海,成为新疆旅游业的一张王牌。在新疆境内,丝绸之路被分为南、中、北三条道路。三条道路中最具魅力的当数吐鲁番、楼兰、库车、喀什等地,它们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都是交通枢纽。

二是“沙漠探险游”。

新疆拥有世界第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33万平方公里,因此沙漠旅游成了新疆的特色旅游项目。沙漠旅游的升温与沙漠探险及其人文色彩不无关系。居住在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牙通古斯人,至今过着原始淳朴、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的纯净笑容和柳条夯成的简易居室,给干旱的沙漠带来了人性的美丽光芒。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沙漠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使我们有了造访和体验的理由。

三是“草原游牧游”。

新疆的天然草原约为8000万公顷(合12亿亩),其中可利用的为5000余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8%,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新疆发展草原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草原上生长着早熟禾、紫孤茅、看麦娘、鹅冠草,旷野万里,碧草连天。草原之旅,还可欣赏马术表演、叼羊表演、江格尔表演等,可参加骑骆驼比赛,让人充分领略草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四是“原始生态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已建立了1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2450多平方公里。计划建立的尚有12个,其数目之多,面积之广,居全国之冠。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伊犁,现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约占新疆自然保护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喀纳斯湖最有代表性,其中钟林组织的新疆浪漫六日游(马背4日)是最著名的品牌。“奇绝仙境”果子沟以野果多而得名,沟内峰峦叠峙,松桦葱郁,果树丛生,被称为“伊犁第一景”。位于巩留县城外的恰西风景区被誉为“人间天堂”,那里山青水碧,鸟语花香。

五是“民俗风情游”。

新疆的民族风情是奇异诱人的,13个主要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竞技与游戏活动。赛马是哈萨克、蒙古等民族酷爱的体育活动;叼羊也是这些民族热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姑娘追”是哈萨 克人特有的民间马上活动,它既展示了青年男女们精湛的骑术和健壮的体魄,又抒发和传递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新疆各族人民在饮食上也各有特色,馕、抓饭、烤羊肉等更是成为新疆食品的精华和标志,它们与新疆许多名胜古迹一样吸引着中外游客。新疆的民族手工艺品也不下百余种,其中宝石首饰、玉石雕饰、地毯、民族乐器、维吾尔族花帽、英吉沙小刀、仿古土陶等,最受游客青睐。

今日交通

今天的新疆,交通十分便捷。航空方面,新疆目前是中国航线最长、航站最多的一个省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航空 运输网,连接天山南北十余座重要城镇。快捷便利的航班,可以在几小时之内完成古人数月乃至一年的艰苦旅程。铁路方面,40年来新疆已建成三条铁路。它们是:兰新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1962年通车,全长1892公里;南疆铁路(吐鲁番经库尔勒至喀什),分两段实施通车,全长1446.37公里;兰新铁路西段(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全长460公里,1991年2月通车。公路方面,新疆已建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乌鲁木齐为起点的主干公路达数十条之多。

各位游客,听了我以上的介绍,想必您对新疆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吧。这仅仅是新疆的过去和现在。未来的新疆,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实施中,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到那时大家再踏上这片广衰的土地,和这里的各族人民欢聚一堂,一定会由衷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时代新曲。

新疆景区导游词2

各位游客:

众所周知,全国最热点的地方是吐鲁番,而吐鲁番最热的是方当推火焰山。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夏季达47.8℃以上。每当盛夏,红日当头,地气蒸腾,烟云缭绕,十分壮观。

火焰山的得名→山体特色

游客们,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前方那座东西,犹如火龙横卧在吐鲁番盆地中央的赫红色山体就是焰山。

火焰山的得名,主要源于其外观形态。瞧!火焰山基岩裸露,赤褐色的砂岩在烈日的照耀下灼灼发光,炽热的气流滚滚上升,宛如万道烈焰熊熊燃烧,火焰山之名,即由此而来,火焰山在古书上称为赤石山,维吾尔语中称它为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红山。唐代诗人岑参次经过火焰山,写下了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诗句。明代旅行家陈诚也曾写诗描述道:一片青 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末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可以称得上是对火焰山的生动写照。

火焰山的山体呈东西走向的狭长状,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为831.7米。别看火焰山外表寸草不生,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在山体处,却隐藏着许多道浓阴蔽日、田园如画的沟坎峡谷,著名有葡萄沟、吐峪沟、桃儿沟、木头沟、胜金口峡谷等。在这些谷中,溪涧萦回,瓜果飘香,花木葱茏,景色迷人,俨然一派火洲中的花果坞景象。

火焰山的形成→最佳观察点胜金口

或许有的游客会问:火焰山是怎样形成的?距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要追溯到1.4亿年前,当时由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出现短小的褶皱,地壳发生变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后,逐渐形成了山脉的雏形。此后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加上特殊的气候环境,就呈现出如今的地质形状。

游客们,前面就是观察火焰山构造的最佳位置胜金口,请各位下车,在有火焰山标志的石座前摄影留念,然后再听我讲解。

胜金口西距吐鲁番市30公里,连接新疆与内地的312国道,依傍木头沟河横切火焰山而过。胜金口山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胜金口的名字,还有这么一段来历:从前当地的老百姓把胜金口叫做渗尽口,那是因为木头沟河水流出天山后,越来越少,到了胜金口一带的戈壁滩,河水几乎渗得干干净净,因此称它为渗尽口。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吉利,便取其谐音改名为胜金口,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游客们,火焰山的得名,不仅由于它独特的外观构造,其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也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智斗铁扇公主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和第六十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这段描述虽系夸张,但四季皆热、寸草不生这些基本特征,与火焰山的实际状况完全吻合,可见作者不是凭空臆造的。

在老百姓的眼里,善是最高的美,因而发生在火焰山的故事结局仍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在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有了详尽的表述。相传在很早以前,天山深处有条恶龙,专吃童男童女,为此人们惶恐不安。当地的最高首领决心为民除害,屠杀恶龙,于是派一位名叫哈拉和卓的勇士去降伏恶龙。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哈拉和卓挥剑力劈恶龙,终于将恶龙制服,恶龙受伤后沿山旋转,整座山脉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因此,维吾尔人便把此山叫做红山。

美好的传说,深刻的含义,令人遐想。游客们,当我们面对火焰山,停步仁立,凝思遥想,一定会觉得火焰山的奇景赏不够,火焰山的故事听不完。为使大家不留下遗憾,接下去游览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景点,都要从火焰山旁经过,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方位充分观赏到火焰山的奇姿异彩。但愿火焰山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新疆景区导游词3

各位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距、相知在美丽的乌鲁木齐,这里不但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更是我们可爱的故乡。俗话说的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做为地主的我,代表**旅行社和新疆各族兄弟姐妹热烈的欢迎大家来大到美丽的乌鲁木齐,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吃的开心,玩的尽兴!

我们的新疆之行已经开始了,首先请容许我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叫侯蕾是你们这次乌鲁木齐之行的导游旁边是司机胡师傅,在这几天里各位有什么困难和疑问请及时提出,我和胡师傅会尽力解决和安排,同时预祝我们的新疆之行圆满、顺利!

现在大家看到的乌鲁木齐肯定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的确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往日闭塞落后的丝路重镇,正在经济改革中飞速前进。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为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世界是里海洋最远的城市,他位于天山中断山脉北麓,准葛尔盆地的南端环山带水,水土肥沃。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从市区穿过,城东北是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雪峰,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南天山山脉,城西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上空有云即积,积云即雨,城正中的红山,小巧而陡峭,如飞来之物,山顶是耸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九级镇龙宝塔,它是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

首先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乌鲁木齐的这个名字的由来吧!“乌鲁木齐”是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着美丽地方的由来,但清朝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建造新城命名“迪化”市一直沿用到1953年改用乌鲁木齐原称。

在市区中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又有历史悠久的居民巷道;既有穿着时髦前卫的青年也有蒙着神秘面纱的伊斯兰妇女:既有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商场,更有走街穿巷的小推车小地摊。着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兴城市。

其次,乌鲁木齐的历史可谓久远,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声息之地。公元1世纪以后,汉朝政府派遣田卒在此屯耕。隋朝时,这里设立了最早的贸易互市。在后来的唐朝,明朝时期,都不断地对这里进行开发和建设,越来越具规模,为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城市打下了基础。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乌鲁木齐河以东修建了土城,作为驻军营地,这就是乌鲁木齐的雏形。在之后的五年,又在北侧建筑新城命名“迪化”市一直沿用到1953年因有“启迪教化”之意改用乌鲁木齐原称一直到今天。短短的弹指一挥间,乌鲁木齐就发展到了今天的的规模!

今天的乌鲁木齐,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干净而有整齐的街道四通八达,到处可见绿树成荫,美丽的红山公园,古迹众多的人民公园,热闹有趣的动物圆,都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尽的活力和情趣。乌鲁木齐是连接内地,通向中亚的交通枢纽,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同时,乌鲁木齐机场也是我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具有疆内、国内、国际航线近百余条。从这里出发,可以到伊斯坦布尔,阿拉木图,比什凯克,莫斯科,巴基斯坦等中亚地区,直飞香港的航线也已正式通航。30年前,新疆还没有铁路,短短的几十年来,已建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发达的铁路线网络,这其中就有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的兰新铁路,是新疆最早肩负着通向内地货物、客运任务的一条铁路线。还有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有一条国际铁路干线,由于他横跨亚、欧两大陆,故有亚欧第二大陆桥之称,而乌鲁木齐在这欧亚大陆桥上所扮演的角色则是不言而逾的。以通过乌鲁木齐的216,217,312,314等国道,成为公路运输中的枢纽。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自由市场,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雪莲花、绚丽多彩的艾得来丝绸,做工精美的英吉沙小刀,全手工制作的地毯、挂毯以及令人垂帘三尺的烤羊肉串,更有那晶莹温润的羊脂玉雕无不深深的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各地朋友,留恋忘返于这花花绿绿的世界。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著名的货物集散地物产丰富的乌鲁木齐一定让你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好了希望大家在乌鲁木齐玩的开心,玩的充实,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疆十大景区导游词(姚振海)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新疆十大景区导游词目录

喀纳斯景区导游词.....................................................................天池风景区导游词.....................................................................乌尔禾魔鬼城导游词..................................................................交河故城导游词......................................................................坎儿井导游词........................................................................葡萄沟导游词........................................................................博斯腾湖导游词......................................................................香妃墓导游词........................................................................艾提尕尔清真寺导游词................................................................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喀纳斯景区导游词

一、概况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或者“峡谷中的湖”.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与我国绝大部分的江河属于太平洋水系不同,喀纳斯属于北冰洋水系.环湖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阳坡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从地表或地下泻入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4.78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188米左右.是中国唯一的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保护分布区.现在这里以喀纳斯湖为中心建立了喀纳斯湖自然景观保护区.总面积达5588平方公里,保护区自上而下分别为冰川恒雪带、山地冻雪带、高山草甸带、山地草原带等,垂直分布。

二、喀纳斯景区(点)介绍

(一)喀纳斯风景区名字的由来

喀纳斯名字的来历。“喀纳斯”的地名有多种解释,曾被解释为图瓦语(突厥语),“喀纳”是“哈拉”的转音,原为“黑色”,“斯”为“苏”的转音,原为“水”,突厥语民族以黑色为尊,有至高无上、伟大之意,喀纳斯意为伟大的神圣的湖。对“喀纳斯”的解释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王者之水”。过去喀纳斯叫“哈恩苏”,这是蒙古族图瓦人普遍的说法。“哈恩”就是“汗”或“可汗”的意思,“苏”就是“水”。翻译成汉语就是“可汗之水”、“王者之水”。

(二)喀纳斯风景区成因及历史沿革

喀纳斯湖诞生距今约20万年前后,系第四纪冰期时代经冰川刨蚀而成的终碛垄堰塞湖。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阿尔泰山区曾出现过较明显的三次冰期,广泛发育了大规模的半覆盖山地冰川和小规模的复合山谷冰川,喀纳斯流域的所有山地、沟谷和洼地都经受过了冰川的洗礼,冰川所到之处无坚不摧,以它巨大的刨蚀与搬运能力作用于它所经之地。如今喀纳斯湖一道弯东岸的巨大羊背石就是古冰川刨蚀运动的佐证,类似的羊背石景观在喀纳斯湖周围区域比比皆是。喀纳斯河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冰川作用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的花岗岩岩体中,经不断地掘蚀加深加宽,最后终于掘蚀形成了现今向西凸出的弯月形湖泊。

但那时的喀纳斯湖并没有今天这样大,这从一道湾处的水下森林就能够得到证实。处于在冰川期的喀纳斯是肯定没有森林生长条件的,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不会允许,因为没有温度和土壤。喀纳斯湖经许多次冰川刨蚀堰塞后,气温逐渐变暖,森林缓慢生长,在离我们最近的年代又经过地质运动再次堰塞或是冰川后移水位上涨,森林被上涨的湖水淹没,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喀纳斯湖。历史沿革

喀纳斯景区位于阿尔泰山之阳,这一地域古来为北方诸多民族游牧之地。额尔齐斯河北岸细石器遗址的发现说明,这里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就有人从事狩猎、渔猎的人类活动。历史上先后或同时有塞人、呼揭、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蒙古、哈萨克等草原民族部落在此生活。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一地域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30种,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5科8种,昆虫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喀那斯湖中还生存者一种被人认为是“湖怪”的稀有鱼类—“大红鱼”。

(四)喀纳斯风景区景点

喀纳斯风景区可以用一山、二湖、三湾、四迷、五个唯一来描述 一山,即阿尔泰山友谊峰

友谊峰海拔4374米,终年积雪,巍然屹立在祖国的西北端,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也是喀纳斯湖湖水的发源地。

二湖,是指喀纳斯湖和白湖

喀纳斯湖形成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湖面海拔1374米,四周群山环抱,湖面最宽处约2600米,湖水最深处188米,湖水面积约45平方公里,自北向南犹如一个长长的豆荚蜿蜒流淌在长约25公里的喀纳斯峡谷里。当年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西行来到喀纳斯,被喀纳斯秀美的景色所打动,遥望着那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峡谷中变幻莫测的319个湖泊,欣然写道:

谁知西域逢佳境

始信东君不世情

圆沼方池三百所

澄澄春水一池平

白湖,又名阿克库勒,位于喀纳斯湖东北38公里处友谊峰脚下。

三湾,指的是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

卧龙湾位于喀纳斯风景区之首,喀纳斯河水流经此河段骤然变得宽阔平静,形成一个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湖泊,湖的中部出现了一个小岛,远看酷似一条高大的剑龙,尾巴高高翘起静卧在湖中心。

由卧龙湾前行1公里就来到了月亮湾,喀纳斯河水流经这里形成了一个长达4公里长的“之”字形,河湾静谧的好似一弯月牙,河水随着一日之间光照的不同,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最绝妙的是河中心的两个河心洲,酷似两只仙人的大脚印,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五个大脚指头。传说,这两个大脚印是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在此涉水过河时留下的痕迹,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转场路过此地的牧民下马匍匐在地顶礼膜拜。

由月亮湾前行3公里就到了神仙湾,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河水将河心洲分成若干个小岛,岛上郁郁葱葱地生长着稀有的云杉、白桦和落叶松。河水流经这里变得异常平缓,微风吹来碧波荡漾,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好似撒下一片珍珠,这里犹如仙界一般应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四迷,指喀纳斯“湖怪”之迷、千米枯木长堤之迷、白湖之迷和图瓦人来历之迷。

喀纳斯“湖怪”之迷: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当地图瓦人放牧的牛、羊、马、驼去湖边饮水时,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五)喀纳斯风景区美誉(文学作品、历史事件)

真实的魅影——喀纳斯湖水怪

2005年6月7日,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喀纳斯湖面上乘船游览,当船行进到三道湾附近时,离船200多米远的水面上突然激起1米多高,20多米长的浪花。突然出现的浪花还快速的向湖心方向涌动。在一阵大浪涌过之后,人们发现,远处的水面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身影,而且这个身影也在快速的游向湖心方向。过了一会,原本连在一起的不明物体变成了两个,一前一后在水面下潜行。游客及时的拍摄了这些画面。

大约两分钟以后,两个不明物体隐身水下,迅速的消失了。这是人类惟一一次近距离拍摄到喀纳斯的不明物体。

2008年9月29日,几名乘坐游艇的游客在喀纳斯湖二道湾西岸山崖处发现巨型佛像石,记者随即拍到了这几幅珍贵的照片。新疆喀纳斯景区“云海佛光、湖底森林、神秘湖怪、枯木长堤”并称为喀纳斯四大奇观,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探密,此次巨型佛像石的发现,又为喀纳斯景区增添一道神秘的色彩。

(六)喀纳斯风景区的神话传说

传说喀纳斯湖是西天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所以,这个神湖幽雅、静谧、美丽漂亮。她是王母娘娘的掌上明珠,是养在深闺人不知神秘湖。

神话传说中,喀纳斯湖是仙女梳妆打扮时用的一面菱花镜:有一位专为王母娘娘种植栽培奇葩异卉的仙女,有一年春天,在种植花草时,不慎将几粒花卉种子撒落在湖畔上,霎时间,湖边周围百花绽放,万草茁发,林木葱茏,百鸟啁啾,造成了仙山琼阁般的西域美景。

这个美丽、富庶、神秘莫测的湖,也未脱离爱情的渲染。

据说这里居住的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支系,叫图瓦人。他们历来以游牧和狩猎为生。

传说,有一位美丽的牧羊姑娘,爱上了一个英俊的狩猎青年,渐渐的爱情的光环笼罩住他们。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畔,蓝天白云记下他们的海誓山盟。但他们各自的父母都不同意。为了追求真爱,他们喀纳斯湖畔的森林,筑起属于他们的爱情小巢。

一个完美的婚姻在这里开始。

后来牧羊姑娘的怀孕了,可是这个孩子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女人很奇怪,这时的她只想吃梅花鹿的肉。

然而,在喀纳斯的森林中哈熊、马鹿等野生动物很多,但梅花鹿却很少见,幸好这个青年是个打猎的能手,但为了寻找梅花鹿,他每天都要不停的在密林中寻找,终于,一天,他打来了一只梅花鹿,让妻子吃了鹿肉,喝了鹿血后,就生下了个男孩,男孩很漂亮,两人商量给这个孩子起了个以河为名,美丽富庶的名字——“喀纳斯”。

从此以后,这个湖就叫喀纳斯湖了,湖以河为名,就是“圣水”之意。喀纳斯湖上的羌笛声。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成了此地高山平湖的优美景色。

二、天池景区(点)介绍

(一)天池名字的由来

公元1781年到1783年,阜康县境内连续三年大旱,农作物几乎没有收成,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当时就任乌鲁木齐都统的明亮,是一个很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可是要怎么解决缺水的问题呢?他想到博格达峰上冰雪覆盖,每年夏季冰雪消融,他决定上山寻找水源,开山引水。终于在博格达峰下找到了这个幽静的湖泊,一池碧水如同一块巨大翡翠,镶嵌在博格达峰的腰间,明亮也不禁被这美景震撼。水渠凿成后,他在渠口附近立石碑纪念,在碑文中留下“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句子,将“天镜、神池”两词各取一字,就是“天池”之名的由来。

(二)天池成因及历史沿革

天池是在第四纪冰川运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大约200万年以前,全球第三次气候转冷,天山山区孕育了颇为壮观的山谷冰川运动,冰川挟带着砾石缓慢下移,冰川对山体进行着强烈的挫磨和雕凿,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山谷成为巨大的凹地冰窖,冰舌前端则因挤压而消融,融水下泄,所挟带的岩屑砾石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巨垅;随着气候的转暖,冰川消退,四周雪峰上不断消融的雪水在这里蓄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北岸的天然堤坝是一条冰碛垅。

天池古称“瑶池”,传说3000余年前西王母在瑶池宴请西游的穆天子,留下千古佳话,为天池赢得“瑶池”美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地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镶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三)天池的气候与生物

天池为高山湖泊,温度较平地低,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因此早晚温差大。天山深处高山,天池既没有炎热的夏天,也没有过于寒冷的冬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瞰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天池从10 月下旬开始结冰,到翌年的5月上旬解冻。当山下平原“冻破石头”时,天池的平均气温只有零下10℃左右。整个冬天,天池最冷的月份也比山外的气温高出摄氏五六度,与长江流域的冬季气温基本接近。

天池是野生动植物的乐园,这里生长着191种高等有花植物,其中有雪莲、党参、贝母等药用植物100多种。栖息着兽类32种;鸟类144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鱼类5种,其中有雪豹、北山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1990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里纳入联合国人和生物圈计划,它是目前新疆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天池西侧山势相对缓和又位处阴坡,由冰碛石和泥石流堆积物组成的山坡比较疏松,蓄水条件好,特别适宜于林木的生长。这里云杉林连峰续岭,浓阴蔽日,是旅游最好的去处。“西山松”,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顶天三石

天池以西4千米处有三块巨大的山石,相传西王母制服了在天池兴风作浪的恶龙。恶龙野性发作,挣扎冲撞中将西天撞塌,王母娘娘急忙又三块巨石作柱顶住了因恶龙撞塌的西天。顶天三石由此得名。

(五)天池美誉

1、代表作《穆天子传》

2、古今以来,众多著作和民间传闻将新疆天池和博格达山描绘得扑朔迷离、疑团重重,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1)远古岩画主人谁

天池附近有多幅远古岩画。如小东沟的猎人与羊的岩画;甘沟阴刻的太阳图岩画;天池东南18公里的吉沿坚的两块黑色岩石上的34个大小不等的动物和人物。迄今不知究属哪个民族的杰作。(2)罗汉遗迹今何在

《西域番国志》所记:“吐鲁番西北百余里有灵山(今博格达山,相传为十八罗汉涅槃之处),台畔有僧寺„„山石青黑,远望若毛发;吠,云十八罗汉佛于此洗头削发,遗下此灵迹。”民国旅行家贾树模也称:“博克达山僧寺之洲,有人骨;吠之石„„土人言乃十八罗汉灵骨,实则上是人化石而已。”人骨化石,至今安在?

(3)达摩遗迹在哪里

相传天池原有达摩庵。内供达摩祖师。达摩原名普提达摩,南天竺(今印度)人。他游遍全国,他看中博格达山这一圣地,作为面壁修炼之处。如今达摩庵遗址在哪里?(4)唐朝古碑有多少

著名文学家茅盾《新疆风土杂忆》说:博格达山上有块唐代武则天所立的碑,后来每年由地方官祭祀。清代文人纪晓岚《槐西杂志》

(三)也谈到有“特纳格尔”残碑。乾隆时,谪戍官员王大枢《西征记程》也称博格达山北道旁有石碣。究竟有多少古碑?这还是谜。(5)万丈龙潭今安在

天池在历史上,曾有龙潭、龙湫之称。1771年,纪晓岚在谪戍乌鲁木齐期间,曾有一首咏天池诗,诗注:“博克达山有龙湫,初若田水不足,遣使祀之,水即盆溢。”天池湖中,有无龙潭?也是一谜。(6)清代方志学家王树楠的《新疆图志•山脉》记载:“博克达之

(六)天池的神话传说

1、大小三个天池的传说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雷母、风伯、雨师前去降妖伏魔。三位仙人行路勿勿,从蟠桃园飞过时,吹落了一枚九千年一熟的蟠桃。金童玉女拾起桃子商量说,桃子是自己落地的,天帝、王母有知,不会怪我们的。于是他们擦去桃子上的绒毛,金童将桃子分成两半,给玉女一半,自己吃了一半。那蟠桃的滋味真是甘美异常,汁多肉细,香味浓郁。更奇怪的是,当金童玉女吃完蟠桃,顿觉彼此两眼放光,意识到了男女有别,相互之间顿生一种异样之情,从此后,二人心心相印,偷偷地相爱了。

5、顶天三石的传说

灯杆山之顶,耸立着三块巨石,其状如戟,名“三戟石”。三石直刺苍穹,立地顶天,故又称“擎天石”。相传天池大湾子,水深万丈,是藏妖之宅。王母娘娘来到瑶池时,许多精妖水怪还不知她的法力无边。一日,池水黑浪翻滚,一片妖气。西王母定睛一看,原来是被罚下仙界的黑鱼精在此作怪,欲将天池掀翻,好卷起“万丈恶涛,将西天冲斜”。西王母怒上心来,脱下一只云头绣鞋,扔进水里,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金母在此,妖孽还不上来见吾。”话毕,黑鱼精倾刻束手被擒,西王母用法锁住,带回仙官。接着,西王母又在灯杆山上立下一块巨石,用簪于劈成三半,撑住西天,使天下太平,所以称此石为“顶天石”。

天池以西4千米处有三块巨大的山石,相传西王母制服了在天池兴风作浪的恶龙。恶龙野性发作,挣扎冲撞中将西天撞塌,王母娘娘急忙又三块巨石作柱顶住了因恶龙撞塌的西天。顶天三石由此得名。

6、穆天子与西王母的爱情传说

相传瑶池是古代西王母居住的仙境,周穆王对王母国和西王母慕名已久,但不知如何找寻。一日,他乘坐八骏御辇来到西城,终于从一无老者口中获悉王母国的所在地。他大喜过望,日夜兼程,选定吉日赶到博格达山下。通往瑶池的峡谷满是参天松柏,郁郁苍苍,路旁奇花异草,芳香扑鼻。穆王一行整顿衣冠缓缓而上,在西王母宫前受到彩衣舞女的欢迎。这当儿,山中一声金鸣,端庄美丽的西王母款款出迎。穆王心中激动无比,欲施大礼,被西王母纤纤玉手一把拦住。于是两人携手入宫。是夜,西王母与穆王在壮丽的玉石大厅里,坐在淡绿色的玉椅上互道仰慕之情。宫中美女如云,穿梭往来敬酒献艺。品着西域的醇酒佳肴,听着奇妙动听的乐曲,穆王如醉如痴,这样一住就是好几日。临别前,穆王在瑶池宫中设宴答谢西王母,留赠西王母无数丝绸锦缎和玛瑙圭璧。穆王为纪念此行,在一山石上亲笔书写“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并亲植槐树一株。西王母作歌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意思是说:天山飘着朵朵白云,它们都出自高高的山陵。您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畏山川阻隔跋山涉水。衷心祝愿您长生不老,希望以后能再次光临!穆王即席对歌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意思是说:我回到东方之后,和平治国造福人民。当万民都安居乐业之后,我会履行您的叮咛,顶多三五载,我将再来畅叙离情。歌毕,两人唏嘘涕零,不能自已。第二天,在云蒸霞蔚的晨光中,他们依依惜别了。

周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这段神话传说,激发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的缕缕遐思。唐代大诗人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日久就形成了这样绚丽多彩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观。

目前,这一独特的景观已被初步开发利用,在景观最集中的区域—— “世界魔鬼城”辟出了一条较宽的单行环线土路,设置了路标,供游客沿途观赏。此地曾被许多电影作为外景地,比较知名的有《七剑》、《卧虎藏龙》、《天地英雄》等。景区也在拍过电影的地方作出了标志,供游客留念。每年7月中旬至10月是旅游旺季,“魔鬼城”游客日接待量可达1000人次,给当地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此外,魔鬼城一带,还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沥青和深层地下石油。

新疆的魔鬼城除了上述的乌尔禾魔鬼城还有奇台魔鬼城,它位于奇台县的西北方向。从县城出发,沿着通向北山煤矿的公路走90公里,经过边防站再前行3公里后,转入去青河方向便道,约60公里的路程后进入将军戈壁,再经过50公里的颠簸才能到达。它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主要由“青壮年”雅丹群组成。

另外,还有两处魔鬼城,一处位于奇台将军戈壁北沿,另一处是吉木萨尔北部的五彩城。

二、独特的地貌——雅丹地貌

(一)“雅丹“名字的由来

雅丹,地理学名词,汉语译为雅尔当,是维吾尔语“险峻的土丘”意。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

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雅丹、龙城、魔鬼城等特殊地貌类型就是风神的杰作。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19世纪末至此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个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雅丹”一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而非像 “喀斯特地貌”一样是个舶来语。20世纪初,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斯文赫定,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便答之曰“雅尔当”,遂写“Yardangs”,即维吾尔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发现者将这一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从此,“雅丹”成为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

(二)中国最美的三处雅丹地貌

1、三垄沙——中国最美三大雅丹地貌之最壮观的雅丹

甘肃敦煌三垄沙雅丹群位于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

三垄沙是一条横亘于罗布迫东部地区的流动沙丘带,至今仍受东北风的影响,随时游动。这条沙漠带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西汉时,中央政府往吐鲁番地区委派“戊己校尉”,设立“交河壁”。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城损失惨重,于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1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二)交河故城景点简介

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没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因此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新疆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直接截取山前侧渗的地下水,集水段较短。第二种是山前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主要分布在灌区域内,地层多为土质、水文地质较差,出水量较小。

如今,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二、坎儿井景区(点)介绍

(一)坎儿井的名字

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问题,根据目前调查了解到的资料,基本上可分为“传入说”和“自创说”两类学。在“传入说”中又可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入说”两种,现分述如下: 传入说

1、国外传入说

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在1 7世纪由波斯(现伊朗)传入新疆的。其根据为:①名称基本相同:维吾尔语称“坎儿孜”波斯语称“坎纳孜”,语言基本相同。②人物有证:远在1 780年(清朝、乾隆)波斯人苏里曼(Solimen)前来吐鲁番,修筑砖塔(现苏公塔)可以为证。但这种学说存在下列问题:名称虽然相同,但也可能是新疆传入波斯的。

2、国内传入说

新疆坎儿井是两千多年前由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并经由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扬光大的。它的老家在陕西大荔,自西汉时代起便在新疆安家落户了。这种学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入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入吐鲁番的,史纪上有公元前109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代,在今陕西大荔就有了井渠,和汉书西域传上有西汉屯军敦煌攻打乌孙时,在今白龙堆沙漠东南土山脚下有取用泉水的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

(二)坎儿井形成的条件(1)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负罪遣戌伊犁。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林则徐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林则徐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则徐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这次到吐鲁番,林则徐共住了6天。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林则徐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林则徐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林则徐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那天正是惊蛰节。林则徐垦荒伊拉里克。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在伊拉里克的满卡,林则徐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葡萄沟导游词

一、地理位置

吐鲁番的葡萄沟坐落于吐鲁番市东北,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市域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隶属于吐鲁番市吐鲁番县城东北15公里的葡萄乡,距城市中心10公里,海拔300米。

二、景点

葡萄沟景区位于火焰山的西端,沟长8公里,宽0。5公里。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内低3~5℃。景区内现建有葡萄沟游乐园、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达瓦孜民俗风情园、绿洲葡萄庄园和展示维吾尔族建筑特色、民俗民风、体验维吾尔族农家生活的民族村等。(1)果树植物观赏区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结果仍很旺盛。除了著名的葡萄沟盛产葡萄以外,在都善县园艺场栽种的葡萄也达万亩。

吐鲁番葡萄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吐鲁番被国家确定为西北地区惟一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是我国葡萄主产区。吐鲁番的葡萄也是世界上主要的高产水果之一。葡萄干是在日光下晒干或在阴影下晾干的葡萄的果实。做葡萄干的果实必须是成熟的果实,葡萄干内的含水量只有15-25%,其果糖的含量高达60%。因此它非常甜。葡萄干因此可以保存很久,时间长了后葡萄干里的果糖有可能结晶,但这并不影响其食用。葡萄干可以被作为点心直接食用或放在糕点中,一些地方的烹调食用葡萄干调料。

在日光下晒干的葡萄干容易发酸,质量最好的是阴干。中国新疆吐鲁番的无核葡萄制成的葡萄干最有名,吐鲁番气候炎热而干燥,用砖搭成的阴干房四面墙上有许多墙洞,中间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将成熟的无核葡萄搭上,经过热风的吹,很快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葡萄干。

四、葡萄的历史美誉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早在十六国北凉时,吐鲁番就开始有了栽培葡萄的记载,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这一时期任命管理浇葡萄地官吏的文书。《北史·高昌传》和《梁书高昌传》,都有吐鲁番“多五果”、“多葡萄”的记载,但这并不等于说吐鲁番的葡萄种植始于南北朝,因为《后汉书》就记载过吐鲁番邻近的伊吾(今哈密)早在汉代就广种葡萄,所以更适宜种植葡萄的吐鲁番盆地应不会迟于这一时期。到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吐鲁番出土的麹氏高昌王朝时的《高昌勘合高长史等葡萄园亩数账》和《高昌延长六年(566)吕阿子求买桑葡萄园辞),就是有关葡萄园租种账籍和买卖葡萄园的契约,这两件文书说明,当时种植葡萄已很普遍显。唐代吐鲁番的葡萄栽种技术已广泛传人中原地区。至明代,甘甜无比的无核白葡萄在吐鲁番地区广泛种植。正如《农政全书)所说:“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睹,味胜刺蜜。无核,则异品也。”清代对吐鲁番葡萄的记载更屡见史料,诗人也纷纷吟诗赞叹。著名诗人肖雄在《果瓜》诗中写道“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圆”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诗中的“络索”即指葡萄串。肖雄在诗注中解释说:“有数种,一为白葡萄,即汉时所进之绿葡萄也„„其甜足倍于蜜,无核而多肉。”故有“大宛风味汉家烟”之句。诗注中还提到吐鲁番盛产的马乳葡萄、琐琐葡萄等品种,但堪称上品者仍是无核白葡萄。肖雄还在文中记载说无核白葡萄“大逾蚕豆,滴溜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因干后白色,故名。”吐鲁番葡萄得天独厚,它得益于无霜期长、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的生长环境,广泛种植,又因为它所处丝绸之路要冲的置。东来西去的文化商贸交流,使波斯、埃及种植葡萄的技术传播开来,这就给吐鲁番带来优化葡萄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的机会和条件。其它历史文献:

《明史·西域使》记载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博斯腾湖湖水清澈,水温适宜于各种鱼类的生长繁殖,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目前,湖内共有赤鲈、鲤鱼、草鱼、鲢鱼、池沼公鱼等 20 多种淡水鱼类品种,水产品年产量达到 5000 吨;环湖芦苇面积达 40 万亩,芦苇年储量 20 多万吨,是全国四大苇区之一;博斯腾湖自然风光秀丽,引人入胜,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2002 年4 月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夏季可开展丰富多采的水上游乐运动,冬季自成天然的冰上运动场所。现已建成大河口、扬水站、西南小湖区(莲花湖)、和硕“海滨浴场”、四十里城相思湖等旅游点,有诗赞美博斯腾湖水域旅游景点为“雪融博湖芦莲,四色一体连天,游之消暑忘倦,居之世外桃园”。

1、大河口西海渔村

西海渔村位于大河口,距县城12公里,目前已经具备相关接待设施。游客在这里可以亲自参与撒网、捕鱼、钓鱼、做鱼、品鱼,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渔家乐型“西海渔村”。另外,在这里还能欣赏到依托乌兰乡蒙古族的民俗表演活动。

2、扬水站

扬水站位于博斯腾湖南部,是新疆乃至西北最大的电力扬水站,现建有葡萄长廊、观景亭、停车场、沙滩等旅游服务设施,可开展游湖、沙滩浴、坝上观湖等娱乐项目。

3、阿洪口

阿洪口位于博斯腾湖西南角,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

4、莲花湖

莲花湖位于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2005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 AAA级旅游区。

5、白鹭洲

2006年,白鹭洲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其滑沙旅游项目很有特点。白鹭洲以“旷”、“奇”、“野”著称,南邻美丽的博斯腾湖,北邻艾勒逊乌拉沙漠,一边是极端残酷、极端干旱的沙漠环境,另一边是沙滩和湖泊的舒适宜人,浪漫的情调令人陶醉,形成强烈的反差。白鹭洲开发建成金海湾、白鹭洲头、白鹭园、海龙度假村、双湾竞秀五个小区。

6、金海湾

位于白鹭洲景区北端,2005年,金海湾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是热爱沙漠探险旅游者的首选。

三、博斯腾湖的神话传说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小伙子名叫博斯腾,姑娘叫尕亚,他们深深地相爱。不知何时,天上的雨神发现了美丽的尕亚,要抢她为妻,尕亚誓死不从,雨神大怒,连年滴水不降,于是草原大旱。勇敢的博斯腾与雨神大战九九八十一天,终于使雨神屈服,但博斯腾却因过度疲惫累死了。尕亚痛不欲生,眼泪化作大片湖水,最后也悲愤而死。为了纪念他们,当地的牧民将该湖命名为“博斯腾湖”。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穹窿形的圆顶上,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塔楼之巅,又有一镀金新月。墓室内部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齐地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蓝花的琉璃砖,看上去晶洁素雅。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陵墓后面,还有一大片坟墓。

三、香妃其人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其实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但乾隆帝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却是史实,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妃”的故事。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图尔都。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乾隆二十五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香妃)。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很得皇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还具有其他一些职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现在在新疆地区,伊斯兰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动场所有22000多所,信教群众平均400多个便有一个活动场所。

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2001年06月25日,艾提尕尔清真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二、景区(点)介绍

艾提尕尔一词有“节目活动场所”的含义。艾提尕尔清真寺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得益于历史上的数次扩建,第一阶段:相传该寺原址系征服中亚的阿拉伯大将屈底波留下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麻扎(墓地)。第二阶段: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1436——1449),喀什噶尔的统治者沙克色孜。米扎尔死后也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清真寺,成为艾寺的前身。

第三阶段:16世纪上半业,叶尔羌汗国的喀什噶尔统治者将这里扩建为能够做主麻日礼拜的大清真寺。第四阶段:1798年英吉沙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古丽热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人们用她遗留的旅费扩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尔”。后由一位维吾尔族女富翁卓力皮亚汗捐资扩建,并购置600亩田产作为寺产。

第五阶段:1809年,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伊斯坎达尔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增盖了拱北式寺门,并在院内开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间喀什噶尔城扩建时,一向处于城外的艾寺被划入了城内,同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

第六阶段:1872年,中亚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为笼络人心,下令对清真寺进行大规模的又一次修缮,重新规划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艾提尕尔清真寺,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大门”等七部分。

清真寺大门用黄砖砌筑,白石膏勾缝,看上去线条清晰,非常醒目。正门高12。6米,两侧的塔高近18米,大门高4.7米,宽4.3米。门前有一个扇形13级台阶,走上台阶便是门厅,铜包的两扇木门,高大雄伟。进了大门就是巨大的圆顶拱拜孜,拱拜孜下面是多边形过庭,两边有两条通道通向庭院,两条通道之间夹着一个雕花窗户。拱拜孜高16米,直径10米。从过庭北侧的通道走出,是一条宽4.38米,长近80米的小路,水磨石路面。路两侧种有树木,路的北侧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大水池东西长42米,南北宽17米,呈不规则长方形,小水池在大水池西侧,中间隔有一条水磨石小路,东西长17米,南北宽16米,近正方形。水池四周也种有树木,大水池四周用水泥做岸,还有护栏。

院子南北两侧是教经堂,共有房屋24间,其中南部11间,北部13间。在教经堂房屋之间,还有南

7伊朗精神领袖高美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首次到访中国,临别时要求去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参观及礼拜。他从伊朗带来一张大约十尺乘十二尺、用人手织了三年的真丝波斯地毯送给清真寺为礼物。高美尼当时是穆斯林们的老大哥,波斯地毯又是举世驰名,于是这张地毯便成为镇寺之宝。1992 年,一名日本游客听到这段典故后立刻开价 20 万求购,被清真寺拒绝。

三、关于新疆的清真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群体的中心,唐、宋时期的“蕃坊”和明、清以来的“教坊”,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合周围村庄、街巷和居民点而形成的社区。每个清真寺在经济上、管理上自成一体,一般互不隶属。有的门宦在某一地区某个寺内派驻“热依斯”(即教主的教务代理人)行使管理,下辖若干寺坊,有的教派有“海乙寺”(即中心寺),下辖“稍麻”小寺,形成较大的教坊。撒拉族地区历史上实行总寺,形成教坊统辖制。唐、宋、元、明、清时期,有的大寺实行“卡迪”掌教制,明、清以来实行伊玛目掌教制,民国以来实行阿訇掌教制,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把分散的穆斯林凝聚为自然的整体,成为一个坊的宗教、教育、经济、文化中心,凡有关该坊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济大事或教育、文化、民事纠纷、婚丧礼仪、欢庆节日等等,都离不开清真寺。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清真寺的经济主要来自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按其规模大小和不同功能,一般分为5种类型:可作节日会礼的艾提卡尔清真大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族所特有的文化、思想,民族间的包容和融合成就了龟兹的多姿多彩。

龟兹人能歌善舞,龟兹的音乐不仅丰富了本地民族的精神生活,而且传入内地。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隋乐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上龟兹三部。入唐后,龟兹乐又编为十部乐之一。从中世纪的北魏,龟兹乐舞就在中原盛行,至隋唐宫制的10部乐中就有《龟兹》乐部,龟兹乐舞在历经漫长历史演变后,现已融入维吾尔民间舞蹈艺术之中,并于乐声舞姿间隐隐透着龟兹乐舞的遗风。现存的古龟兹石窟壁画中的天宫使乐、伎乐飞天和24种古龟兹乐器是研究古龟兹乐舞的珍稀史料。龟兹曾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佛教中心之一,龟兹高僧,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先后在长安译出大量经、论、传等,为我国的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9世纪中叶,龟兹的回鹘人受当地佛教文化影响,也改奉佛教,库木吐喇石窟中的一些洞窟就开凿于龟兹回鹘国建立之后,里面是一派汉地气象,盛唐风韵在这里自由流淌。汉文字、汉风俗、汉艺术都进入佛寺,中原文化全方位被带到了龟兹,汉母体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在这里一览无余。

三、克孜尔千佛洞景区(点)介绍

大约在公元纪年前后,佛教开始传入龟兹,汉唐时期佛教曾在龟兹盛极一时。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期,印度西北部贵霜王国的僧侣陆续进入中国翻译佛经﹑传播佛法,龟兹也就开始有人信仰佛教了。到了唐朝,佛教盛行时期,许多僧人来到龟兹传教,使得信徒们在那幽静山林中的石洞穴开凿,把与宗教有关的内容都刻在这些石洞里。于是,龟兹国的佛教僧侣们就选择了以石窟作为佛寺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龟兹国东西狭长的地界里,散落着不少石窟群,库车和拜城两地是它们最集中的区域。仅在库车就有库木吐拉﹑克孜尔尕哈﹑玛扎伯哈﹑森木塞姆等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共有236所洞窟,其中有70多所保存有壁画。

克孜尔千佛洞景观主要分布为古西区,古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鸠摩罗什像,鸠摩罗什出生于公元344-公元413年,父亲为古印度宰相,后弃相越葱岭了来到龟兹,被龟兹王相中,许以王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公元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对我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梁书》记载,汉武帝时有“外国澡罐一口”,铭云:“元封二年,龟兹国献。”说明在 2000 年前,佛教在龟兹已普遍传布,而且澡罐这种佛教器物被作为一种贵重礼物献给了汉武帝。洞窟

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深刻反映了龟兹佛教的盛况,代表了龟兹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准,它对研究龟兹社

0

王晶版导游证培训资料(版权所有)

些 “飞天”,便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之感。有关学者说,克孜尔千佛洞的“飞天”,同背上生着双翅的古代欧洲的“飞神--安琪儿”相比,在艺术上显得更成熟,更为浪漫。

中外学者还从壁画中得出一条惊人的 “信息”:早在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健陀罗艺术和古希腊佛教艺术就传入了新疆。伴随着希腊化艺术的影响,裸体和半裸体的风俗在整个西域发展起来。这种裸体风俗是和性爱结合在一起的,龟兹壁画中的新婚性爱图等,不仅表现在夫妻生活上,还表明裸体还是 当时女子的一种时髦装束。此外,壁画还表明古时候西域盛行过看少女跳裸体舞的风俗。

此外,壁画中也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内容,如第38窟被称为音乐窟,所绘的伎乐图,描绘了龟兹乐队演奏的场景,左右两壁上,有二十个乐师,每人奏着一件乐器,或弹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横笛,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从手势和乐器的音位来看,都居然停止在一个节拍上。从壁画上还可以看到舞者的形象,拿着璎珞准备跳舞,跳舞的人多是体态轻盈的少女,穿紧身薄罗衫,上身半露。她们或立,或蹲,或腾空而起如御风行驶,或脚尖着地如陀螺转动,舞姿优美,柔若无骨。还有一处有一舞者已经化好了妆,拿着璎珞回头照铜镜,照一照看看妆化得如何,回眸一瞥那种神态,真是栩栩如生。„„从这些壁画上可以想象,当时位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一古国繁荣的景象。

第175窟中的耕地、制陶图,则是展现出了当时生产劳动的场景,是研究新疆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宝贵的实物资料。洞中心柱右面的通道里,有两幅著名壁画。只见两头膘肥体壮的老黄牛,低头甩尾,合抬一根木杠奋力向前拉犁。犁后的农夫一手举鞭,一手扶犁,正聚精会神地犁地。与这幅“二牛抬杠”图毗邻的还有一幅“耕作图”。头顶小帽、身穿短裤的农夫,手持一把“砍土曼”作向下用力刨土的姿式。这种二牛抬杠耕地图和解放初新疆农村犁地的情景一模一样。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画面,使中外学者为古龟兹画师的写实手法拍案叫绝。

专家介绍,这里的壁画还有一绝。它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人物,用曲铁盘丝描法与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线的韵律感强,人物脸呈椭圆形,脖子粗糙,胸体健壮,身体修长,手背圆肥,手心丰满而富有弹性,带有幼稚纯朴的美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相吻合。

到此考察的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是克孜尔千佛洞的精华,在世界上堪称一绝。它不仅艺术水平高,别具一帜,而且数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龙门、云岗 3处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在全世界实属罕见。

在第17号窟的窟顶绘有38种本生故事画。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龛楣,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壁画。其中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他们为何如此兴奋?原来在脚夫前

233-

第三篇:新疆景区英文导游词 Abakh Khoja Tomb

Abakh Khoja Tomb Located 5㎞(3.1 miles)northeast of the city of Kashgar, it served as the family, a famous Islamic missionary, the powerful ruler of Kashgar in the 17th century who was revered as a prophet and second only to Mohammed.It is said that Rong Fei Iparhan, a favorite Concubine of Emperor Qian Long, was buried here.There is a carriage in the mourning hall, which was used to carry Rong Fei’s coffin.There was always a rich fragrance of oyster flower from the body of Rong Fei.And because of this, she won the good name of “Fragrant Imperial Concubine”.However, the tomb here has all long been called “the Tomb of the Fragrant Imperial Concubine”.And the Fragrant Imperial Concubine, after her death, was buried in East Mausoleum in Zunhua County, Hebei Province.In fact, the Tomb of Abakh Khoja was first built in 1640;all five generations of the family are buried within.There were 72 tombs in total until an earthquake destroyed some.The first generation buried here was Yusuf Hoja, a celebrated Islam missionary.After he died, his eldest son Apak Hoja died in 1693, buried here and his reputation was greater than his father’s, so the tomb was renamed “Abakh Khoja Tomb”.Here is a tomb containing Fragrant Imperial Concubine personal effects.The legend goes that among those, a tomb known as the Xiang Fei(Fragrant Concubine)Tomb is in memory of Abakh Khoja’s grand-daughter, Iparhan.She was the Fragrant Concubine of Emperor Qian Long of the Qing period and was called Xiang Fei because of the delicate fragrance sent forth by her body.Upon her death 120 people spent three years carrying her coffin back to Kashgar and buried here.Abakh Khoja tomb is a typical mausoleum of Uygur style.Apart from the tomb, there are a sermon hall, a salat(prayer)hall, an arch gate, a water pond and an orchard.The tomb is a large rectangular, vaulted building.Brilliant, exquisite, solemn and respectful, it is indeed a masterpiece of the Uygur architectural art.The Tomb Hall, a 17-meter-(55.8 foot)diameter dome is covered with beautiful flowers patterns on a white background, glittering, simple and elegant are settled on the high terrace.The salat(prayer)hall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tomb(Ayitijiayi)is the place where the Muslim believers conduct service on big days.The Lesser Hall of Prayer and the gate tower are outmost buildings decorated with colorful paintings and elegant brick carvings.It’s the holiest place in Xinjiang and an architectural treasure.During the Korban Festival, many Muslims from all over Xinjiang make the pilgrimage to the tomb.The tomb, about 3㎞ east of the city, is easily accessible by horse cart or bicycle.

第四篇:老龙头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老龙头景区。

(龙武营)

我们现在就进入了当时驻守老龙头的龙武营士兵生活的场所。(包括碾房、粥房、水井、牢房、粮仓、云牌、关帝庙)。

我们现在看到离我们较近的这个模型叫做云梯。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来攻打的--除了云梯。(讲解怎样用云梯攻打长城)离我们较远的是巢车(讲解巢车的用途)。

我们一会可以去兵器室去参观一下当时攻打长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缩微版。现在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龙武营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铺,那么比他们官职大一点的百总的住宿条件是什么样子的吗?好那我们这边走。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个士兵的百总住宿的地方。现在我们看见的这艘水泥战船是明朝时期海战战船的缩微模型。现在我们可以去参观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讲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辕门)

辕门的辕是什么?辕就是车辕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幸,狩猎,在外面搭营帐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叫辕门。所以以后,历代军营的门都叫辕门。《三国演义》里的吕布辕门射戟,杨家将戏剧故事辕门斩子,都是指中军帐外的营门的。起初确实是用战车车辕作门,后来就变了。这里的辕门的样式是明代的。兵营或者地方高级官署前面用栅栏围护,栅栏口的门也叫做辕门。好了走出辕门也就走出了龙武营了。

(将台,校军场)

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11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内1200里长城。他常巡视老龙头,在这里宿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请看,这员武将塑像就是戚继光。他身后墙上的地图是明蓟镇长城关隘图。这座点将台周围的空地就是当年的效校军场。戚继光将军真正的兵部衙门设在三屯营。可是他经常挥戈跃马奔驰在长城沿线。他写诗说:南北驱弛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这种为国操劳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张家口旅游导游词 ·山海关导游词 ·秦皇岛祖山导游词 ·北戴河导游词 ·角山导游词

老龙头是明万里长城的起点,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濒海高地。明清两地这里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挂表还赋诗的场所。我们走的这条宽广的坡道,原叫做马道。守城的兵马就是从这里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来老龙头巡幸,当时这条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间铺上红毡,皇帝从红毡上大摇大摆的接受两边的群臣的顶礼膜拜。如今老龙头景区已经向全世界开放。每年有近两百万中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观光。

(澄海楼)

请看,这座建筑就是澄海楼,澄海楼筑在老龙头的长城之上,像苍龙头上的一颗明珠。澄海楼的前身叫做观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筑的。后来,万历39年1611年山海关兵部主事王致中扩建成澄海楼,也曾经叫过知圣楼/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的意思。

(澄海楼匾、楹联)

请看,楼顶上挂着的那块匾“雄襟万里”,是明朝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所题。孙承宗先后两次受命督师蓟辽驻守山海关,建立了丰功伟绩。雄襟万里表现了他的伟大襟怀和理想抱负。他这个内阁大学士胸怀和带还一样宽广,装着万里江山。

请看楼中间的这块澄海楼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笔亲题,派官员从北京专程送来的。

匾元气混芒,传说,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叫做元气。元气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

楹联:日曜月华从太始,意思是: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乾隆皇帝顺手拈来,可见他读的书还不少呢。www.xiexiebang.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澄海楼一楼)

现在,我们进澄海楼。澄海楼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开国以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个皇帝都登过这座城楼。他们常在秋冬之季,到关外祭祖,有时是出关,有时是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1次,一次不漏。为什么一定到这里来?一来是观看大海,二来是求个吉利。龙是传统的皇帝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到这里来抬抬龙头。

请看这幅老龙头的建筑复原图。老龙头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势险要。明洪武14年,大将军徐达选择这里做明长城的起点,是有战略眼光的。看,老龙头西面,紧挨石河口有个潮河港,大船往来,保障军需民食。从犄角筑长城,居高临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长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势多么险要。老龙头景观区包括七个部分: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澄海楼滨海长城、宁海城和海神庙。

欲观龙头景,更上一层楼。

(澄海楼楼上)

墙壁上挂着的条幅字画,是近几年中央首长及世界知名认识来澄海楼游览时,题写的诗词墨迹。

1900年以前,墙上挂的尽是皇帝的题诗。康熙、乾隆多次来这里,就和大臣观海、饮酒赋诗。这里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吟了诗,就写下来。据说,即使是刮风的天气,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乾隆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这里的“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莱的“避风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楼》为题的诗有51首,形式多样。其中有七篇禁体诗联句,是乾隆皇帝与侍从及诸大臣约定写禁体诗联句,以咏海为主要内容,禁用以水字及带水字旁的字,违者罚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楼与大臣饮酒联句。

第五篇:凤凰山景区导游词

凤凰山景区导游词

游览线路:南海紫竹院——唐王祠——普陀禅寺——三霄殿——凤凰山

凤凰山景区位于迁西县新集镇,海拔400米,因为山体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山体为石灰岩地质结构,山势险峻,景观独特。山上有大面积原始次生林,有野生动植物50多种,果树80万株,生态环境良好。凤凰山佛教历史悠久,民众基础条件及向往度极高。每年农历2月19日举办的凤凰山传统文化庙会,有“京东第一庙会”之称。凤凰山自然风光秀美,宗教文化绵长,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集静心养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北方佛教名山。

凤凰山面积5平方公里,山体占地面积560平方米,主峰海拔460米。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在此遇难,幸得白蛇仙子救驾方得脱险。李世民遂在山腰垒石为庙以祭。后来,人们便将白蛇尊为“白玉菩萨”,备加景仰,在此供奉举办道场。起初道场在现今的灵官庙处,清乾隆四十九年将道场迁至山顶,地势高险俊拔,庙体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香火渐盛。最初的凤凰山道场只供奉白玉菩萨,后来供奉内容也有所充实、扩展。入清以来,特别是咸丰年间,凤凰山庙会始盛,凤凰山庙宇不断得到修缮。据史料记载,道光二

西有配房,过去是道士居住之所,现为护庙人员住宿和办公之处。大殿对面是韦驮庙,内塑韦驮像,韦驮庙两侧是香亭子,为烧香之所。正殿院中悬挂着一口大钟,高1.4米,直径1.2米,重400公斤。

唐王祠。唐王祠是根据白玉娘娘凤凰山救驾的民间传说故事修建的。位于北侧半山腰,大殿五间,雄伟壮观。檐角上饰有吻兽:前面是仙人骑凤,后面是狮子、天马、海马、龙头。殿前红柱上书写金子楹联一幅,上联:“运华光迎春阳济千世修好”;下联:“集瑞气聚紫极崔万象更新”。上下联首尾句藏有“运好集新”四个字,寓意为“新集好运”到(倒)了,可谓一语双关,寓意深远。大殿正中,雕塑唐王李世民肖像,两边有仕女和宦官。唐王左侧,塑徐懋功、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像;右侧,塑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薛礼四人像。此八人俱是唐朝开国元勋。唐王和一般文武将的塑像,个个惟妙惟肖,神采奕奕。

普陀禅寺。普陀禅寺位于凤凰山脚下,是华北名刹之一,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唐,兴于明崇观年间,时当代高僧上真下法和尚发愿于此,弘法利生,建立庄严道场,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十方丛林。寺院殿堂、经像法物初具规模,现有僧众12人。信众发展到5000余人。相继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双层寮房,护法堂等。其中大雄宝殿内佛像(香樟木贴金)共26尊。天王殿内置佛像6尊,护法堂两座,客

喝了此“圣水”能治百病,所以游人都要品尝“圣水”以求健康长寿。因为此洞的石、水很神奇,故称“神仙洞”。1992年在洞内塑了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肖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神仙洞下面路边青石上,绿树丛中有一个洁白如玉的仙猴雕塑,十分引人注目。

吊打和尚洞。吊打和尚洞在山顶之东的水仙沟内,洞口朝西。洞内有一个自然形成的石人,头朝下,两脚朝上,像是一个人被吊在这里。过去石人旁边还有一个小石人呈打人姿势,后来小石人被人毁掉了。传说着被吊着的人是恶和尚法海。因为他破坏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美满婚姻,恶有恶报,后来人们就将法海吊在这里,命一个小童打他,以示对恶人的惩罚。而山顶正殿内的“白玉菩萨”(即白娘子)却年年享受人间香火。在这凤凰山上,一善一恶,一上一下,一个受拜,一个挨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传说虽属荒诞,但反映了人民的热爱美好和憎恨丑恶的感情,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

水仙沟瀑布。水仙沟在山顶之东,峡谷幽深,陡峭难行。若遇盛夏,山泉从上面飞流而下,形成白色瀑布。白水如绵,不用弓弹花自散。青石白水,组成一幅奇妙的山水画。虽然达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却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若到春秋二季,泉水潺潺,叮咚作响,清脆悦耳,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音。此处有“银水琴音”之称。若到

下载新疆景区导游词[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景区导游词[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旗渠景区导游词(共五则)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安阳旅游观光,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王,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安全大使杨师傅,他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技术娴熟,由杨师傅开车大家尽可以安心,各......

    新疆导游词

    新疆导游词 新疆导游词1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除了能歌善舞之外,还有许多那些饶有趣味的风俗。维吾尔族的服装与汉族截然不同:男生穿长袍,右边斜领,无扣,腰系长带,他们......

    锡林浩特景区导游词

    朋友们,锡林浩特市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中部,是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所在地,为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锡林浩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

    蓬莱阁景区导游词

    蓬莱阁景区导游词 蓬莱阁景区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将进入的是蓬莱阁名胜景区,游览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在游览过程中,我将竭诚为您服务,并很愿意回答您所提出的问题。......

    函谷关景区导游词

    函谷关旅游区导游词 [‚道家之源‛门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参观函谷关,我是导游小X。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而且也是道家始祖老子著写《道德经》的......

    仙女湖景区导游词

    仙女湖景区导游词 [开场篇] 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仙女湖旅游观光!今天很高兴由我为大家做全程讲解,希望我的服务能让各位舒心满意,也祝大家在仙女湖度过一个......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8篇 都江堰景区导游词1 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约56km。在游览前,我先交代一下注意事项:在游览时,请大家保管好自......

    邵峰景区导游词

    邵峰景区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毛主席的家乡,人间仙境------韶峰 韶峰,被人们称其为韶山的象征,或把它作为韶山的代称。的确,它的雄伟,峻秀和风格不悖实谈! 清代湘乡籍文人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