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
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怎么写?碛口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舆前提,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工具经济文化的主要枢纽,成为名躁一时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城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1
在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一座古镇,这座古镇的名字叫碛口。
历史上的碛口,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游向四方。在黄河浪涛中,久久漂流着碛口的名字———这一坐落于山西临县边缘的古渡口。
说它是古渡口,因它与古镇同样出名。这古镇与黄河对岸的陕西吴堡县相对望,千年长相守,成为一双互补的伴侣,成为一对互相依托的搭档,成为两个互相呼应的知音。黄河的浪涛把两地捆缚在一起,联系在一起,而它们互相沟通的桥梁便是渡船。两岸人来人往,都靠着渡船的摆渡。船,这种古老的运载工具,如今又加上了发动机。所以,船在黄河中行驶,便响起了雄壮的充满节奏感的马达声。随着马达声的由远而近,便会有一群一伙的人从陕西过来,来赶碛口的集市。
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喷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难怪当地一些小伙子们、老船工们常常组成队伍,头上扎着白毛巾去冲碛。这在当地是一种壮举,一种冒险的冲刺,一种锻炼意志的极大挑战……
这碛口确是有些古韵的。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第一景观。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
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2
古街上,自然有不同凡响的陈列。烧饼铺子散发出浓郁的饼香。现打、现烤、现卖,热腾腾、香喷喷,确实诱人。更引人的是这街面上的条编,这些,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用具而已,城里人都是很难看到的。而那些鲜亮的铜器,发着黄灿灿的光韵,则更是分外耀眼了。各种铜制品,与碛口的古韵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五龙庙,是古镇祈雨的宙宇。它气势不凡地踞于黄河边的高处,俯瞰黄河,居高临下,发出一种威严来。历史上,当地人的祈雨都在这里进行。原来,面对黄河水却依然未能摆脱干旱,于是,五龙庙便常常处于香火鼎盛的状态。
沿湫水河,上行不到两华里,转到碛口背后,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是在湫水河的转弯处故称西湾村。
西湾是单姓村,村里都姓陈,从村子的布局和房屋的结构上看,西湾村过去的人绝不是普通靠种田吃饭的人,它的气度,它的规模,它曾经有过的繁荣,绝非黄河沿岸的普通小村庄。
碛口的夜虽然安静,却也灯火阑珊。红灯悬于街畔,把古镇的夜照耀得那么安谧,祥和,充满诗意,又让人浮想联翩。到那放河灯的日子,依然是灯。黄河的夜流里,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红红的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黄河,这些灯摇摇摆摆,从黄河上顺流而下。夜幕里的河灯,放着柔和而又诱人的红光,在暗夜中静静地向下游飘去,这又给古镇增添了诗意,古韵……
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3
碛口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舆前提,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工具经济文化的主要枢纽,成为名躁一时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城市”。令人称奇、赞叹的是那时的碛口镇已有很是合理的城建规划结构,它遵照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处事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因为场所排场上地段的功能分区明晰,各类店肆相对集中,进货便利,经营时可以在人力、物力上互相支援。同时也会有斗劲、有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营业水平。对客商来说,这样的商业结构也便于在很短的时刻里和多家商号洽谈营业,斗劲货色的品质和价钱,不必东奔西跑被满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头涨脑而找不到漫衍在遍地的货栈、商号和店肆。二百多年前碛口商人的聪明其实是让今人服气甚至有几分忸捏。
让我们游览就从西市街的古码头起头吧。在碛口镇昌隆时代,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出发来碛口的船便有四千艘,再加上五原、包头、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天天都有几十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这里总停泊着上百艘,并列五、六排,连缀好几里。我们此刻看到的码头,在那时辰,天天有几百个苦力忙忙碌碌,把水上运来的各类货色卸到驳船,泊到岸上,再跳过踏板,尔后把货色扛到镇上的货栈里去,杭育杭育的号子声响成一片,在山和水之间回荡,当地管这些人叫“脑包子的”(脑,方言,意为将包子扛在肩上与脑壳一样平)。从上游下来的货色主若是粮食、麻油、盐、碱、药材和外相,叫做“六大行业”。经由过程陆路运到晋中、河北、山东、河南、京津,回程时,又把东路来的货色,布疋、绸缎、茶叶和“洋板货”(即洋货)运过黄河到陕、甘、宁、蒙。
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4
西市街镇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昵喔油货栈,西市街的大货栈都是大四合院,上下两层,有的是前后两进,临街还有店面。我们此刻看到的荣光店和四十眼窑院,后部都层层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货栈之间有小山巷,共十三条,此刻巨匠看到的这是百川巷,垂直枚举的冷巷既为各商号大院供给了交通便利,又有利于泄洪,可以想象当初碛口商人的聪明。因为都是做大生意的,所以那时碛口街上的“害灾”(方言,指公益性事业所需的破耗)一般都在后街起(收),好比唱戏或修桥、修庙等等。在西市街,我重点向巨匠介绍荣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窑院、十义镖局、广生源等。
荣光店是那时闻名的大型粮油货栈,荣光店的创始人王佩珩的父亲,道光年间人,初到碛口买地的时辰,位于黄河干上的房基是一片乱山石坡,原首要价五百两银子,王父嫌贵没买,几天之后,他又要买时,要价涨到八百两,他仍然犹踌躇豫没有买,适值他在包头浊氚掺的的长子佩珩回来,看了这块基地,当即买下来,这时已经出价一千二百两,后来荣光店因为接近黄河码头且经营有道,生意十分兴隆,到咸康年间时,王家资产有白银30万两,水地上千亩。荣光店的望河楼是那时货栈老板品茶休闲与监工的处所,伴计们在他的看管下是涓滴不敢偷懒的。
天聚永是那时碛口最大的油店,是平易近国年间平遥人开设的。院子宽敞,储存油篓的小窑洞并排有20多孔,一层屋顶上的小孔是“气眼”,是那时贮存粮食所需。巨匠可以细心看看大门上、窗台上、明柱上那些黑乎乎硬邦邦的工具,这就是昔时搬运工人搬运完油篓后,总要随手在门上、柱上擦一舶?麽不美观,此刻已成为见证碛口繁荣的“油化石”。油是那时碛口的大宗生意,天天要卸几万斤。有平易近谣为证:“碛口街上尽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又说:“碛口三天不贰油,汾阳店面上就点不着灯”。
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5
四十眼窑院其实叫裕后泉,只是因为它前后共有40孔窑洞,所以当地人叫“四十眼窑院”。四十眼窑院是晋西首富陈晋之家的祖产,平易近国五年,陈晋之兄弟三人在此开办“裕后泉”,专营粮食。并酿造“裕后泉”白酒。古语云: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菜。然而,陈家就凭着这条黄金水道,将西北特产的小米、黄米、豆类等杂粮源源不竭运来碛口,又将“裕后泉”白酒运往西北。
十义镖局是跟着碛口的商业繁荣而应运而生的,那时晋商因为有经常的商品贩运及银票往来等,所以早在乾隆年间山西人张黑五就在北京首开兴隆镖局。十义镖局是由碛口西头村人王泰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结拜兄弟开设的,这十位兄弟个个身手高强。据耸ё仝一次押镖途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脚色,直至匪徒全逃。此后,只冲要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圆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色主意的。十义镖局建有近似于今天防盗窗之类的工具,只不外它是用木头建的,估量是出格珍贵的工具在此存放。
广生源是一家京广杂货店。是碛口街上很讲究的店肆。在那时离石与临县县城都还没有三层楼。它的建筑是很有特点的,一层是面临二道街的三孔座底窑洞,那时是屏门敞开式店肆,窑内又有四孔黑窑,弯来拐去。二层主体建筑向东面临正街,靠街为屏门式铺面,中心大门进却是四合院,建筑很美丽,三层可存货或栖身。
广生源是平易近国年间晋西首富陈晋之兄弟在碛口的首要商号之一。京广杂货当地人也称“洋板货”,首要有洋市布、洋瓷盆子、洋烟袋、火柴(火柴)、洋肥皂(喷香皂)等等。
关于山西碛口古镇导游词
第二篇:碛口评论
12月28日晚山西省演艺中心上演的临县道情〈碛口古镇〉,是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的开幕戏,也是打炮戏,从演出效果来看是一炮打响,来了个开门红。此剧是音乐创作是刘铁铸老师,导演雷守正,集中了优秀的创作团队.该剧讲述了清乾隆年间,晋商陈三锡几经周折重建毁于黄河泛滥的碛口镇,重振晋商雄风的故事。临县碛口古镇,是个极具魅力的小镇,碛口凭借黄河水运,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战爆发,2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阜重镇。西接陕、甘、宁、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据镇上黑龙庙清道光年间碑文记载,零星商贩不计,仅店铺字号就有20余家。其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接不完,填不满,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虽然现在由于交通发达,它的时代没落了,但它散发的商业繁荣的气息和当年辉煌风云的印迹,至今吸引着对他神秘向往的人们,不时会有人来此探奇寻觅那逝去的烟云。你如今漫步在碛口的小道上,仿佛能看到二百年的辉煌,听到那商贾云集的繁荣,闻到那黄河水道的清鲜。佛家说性,道家说情,各种宗教为了更好的教化众,编作一些浅显通俗而接近于口头语言作品,结合当地音乐山歌,渐渐形成了颇具地方风情的演绎。
这部作品风格细腻、清新秀丽,婉如山野小花,透出泥土的芬芳。道情作为小戏演出这么大剧目是有点费劲了。这并难不倒创作者、编排者、演绎者,可以“小题大作”按剧情需要来确定出场人数。现代戏曲吸收了话剧的表现手法,采用话外旁白来贯穿剧中,以旁观者清的身份与大现解析剧中的情由。此剧为一个小剧种,以一个家族、一个小镇、一方水土、一方百姓,以小取胜。古朴的农家小院、清幽的石板小路,阡陌交纵的山川,有着说不尽的风情。省晋剧院孙昌、金小毅友情出演剧中主要人物,两位精彩的表演为此剧增添了不少看点。有些观众竟没有看出剧中两位晋剧演员,演员多用吕梁山区一带地方普通话。剧中亲切的方言和整体的音乐元素令人欣赏,刘铁铸作为黄河边生长起来的音乐家,最能体会那种原生态音乐给人们所带来的心灵震憾,这是发于声籁,触人心怀的情感,最能撼动人们内心世界。充满乡土气息的配器,粗犷奔放,清丽婉约的唱腔,好似黄土高原的西北风,黄河两岸山岭的交流对峙。从郭兰英老师那《翻身道情》悦耳中大家也会品味了道情的魅力,锣鼓小铙铿锵,润美的歌喉,是来自民间最纯朴的高唱。这就是临县道情,一种小的优雅,俗的可爱。孙昌老师以千回百转的唱腔,以“哎来哎嗨哟”托腔衬调,越发的和陕北风格相近,原来山水相连黄河两岸人民是多么质朴、纯洁。三弦琴书人临县方言的呤唱、方言山歌揉进剧情之中,综合了临县各种风土文化的内涵,沁人心脾,让人玩味。尾声中大家在欢快的西北大秧秧歌中勾起观众阵阵的热情,“咚卟咙咚嘁翘嘁……”想当年延安几万人听着这音乐扭秧歌,那种场面、那种心情,是多么让人激动,中国这种舞蹈恐怕是人再多也能舞起来吧,听着那音乐自然起舞,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纽带.夹杂着山野自然的流畅,散发在民间艺术的清香,大家心情舒畅而有愉悦的倾听了远山的呼唤,黄河的洗礼,大家的心久久。停留在一个叫碛口的地方了。
临县道情戏是吕梁地区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被群众誉为“吕梁山上一枝花”。它主要盛行于临县,分布于方山、离石、柳林及陕北佳县、米脂、吴堡等地。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高原吕梁山西侧,东连方山,北靠兴县,南接离石、柳林,西临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 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1939 年解放,1940 年建立了人民政府,成为全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临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临县资源丰富。地下有煤、煤层气、铁、铝、钾、陶土、石灰石等,地上有红枣、大豆、蓖麻等大宗农副产品。民间有道情、秧歌等丰富的文化资源,道情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临县碛口是一幅集河流、高原、古建筑群、革命遗址、风俗民情为一体的黄河文化长卷。多年来,影视界、摄影界、书画艺术界将碛口誉为“艺术家摇篮”。临县道情戏起源于道教文化。临县往西跨黄河靠的是道教发源地陕西终南山,往东隔山三、四十里地紧挨的方山北武当山道教发祥地。因此,临县在历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 ” 之说。临县道情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蓝关腔 ”(也叫“终南调 ” 或“耍孩儿 ”)、“皂罗袍 ” 等吸收临县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份发展而来。它经过了中唐时期的“俗讲 ”,会昌元年(841 年)之后的 “新经韵 ”(道歌),宋代“道情鼓子词 ”(说唱道情),元代“道情戏 ”。至近在元末雏形已成,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清中已极为兴盛。
临县道情戏是集文学、表演、音乐、唱腔、歌舞、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由音乐和剧目两大部分组成。它的音乐比较古老,基本由五声音阶组成,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有着浓厚的中国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有着浓郁的晋西地方风味。音乐由锣鼓点、曲牌、唱腔三部分组成。锣鼓点大部分是从晋剧中吸收过来的,有“七锤子 ”、“介板 ”、“叫板 ”、“虎抱头 ” 等四十六个之多。曲牌分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共五十二个之多。临县道情各种唱腔既可独立使用也可组成成套唱段,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变成型的唱腔)和小调(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平调唱腔中主要有“终南调 ”、“七字调 ”、“浪淘沙 ” 等;小调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调 ”、“五更调 ”、“小放牛 ” 等。临县道情唱腔丰富,有着“道情九湾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 ” 的特征,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由临县道情“七字调 ”、“十字调 ” 创作的著名唱段《翻身道情》 , 便是巧妙应用衬字虚腔的典型范例。1949 年歌唱家李波同志唱着《翻身道情》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三等奖,从而使临县道情传到了世界各地,并连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伴奏乐器颇具特色,有粗犷、豪放、低沉的芦苇杆制作的八眼开孔管子,有音色悦耳的水水(小钗钗)。伴奏乐器由“文八仙 ” 和“武八仙 ” 组成,其中主要乐器有“文场四大件 ”(管、笛、笙、胡乎)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文化厅专评《碛口古镇》开幕式首场亮相
第十二届“杏花奖”鸣金开锣
2009年12月28日晚上的山西省演艺中心,剧场外车水马龙,剧场内人头攒动。由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在此拉开帷幕。首届“杏花奖”创办于1989年,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我省艺术类政府最高奖,迄今走过了20个年头,已成功举办了11届,为繁荣我省的文艺舞台,发现新人新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幕式由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建军主持,厅长张明亮致辞。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平与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共同为本届“杏花奖”揭幕。省级老领导光敏、赵凤翔,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春荣等也出席了今晚的开幕式。
简短的开幕仪式后,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演出了大型临县道情剧《碛口古镇》。由民营剧团、小剧种担纲本届“杏花奖”的首场演出,既体现了本届组委会对我省民营院团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我省民营院团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碛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是一处繁华数百年的商贸重镇。近年来,随着晋商文化热的不断升温,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及京剧《走西口》等晋商题材剧目在全国的轰动,碛口厚重的商埠内涵和文化内涵,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一部原创剧目,《碛口古镇》即以此为依托,并借助于临县道情这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剧种,围绕着陈三锡立志修建碛口的过程,再现了我省晋商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晋西北商人一波三折的艰辛创业之路。
该剧融晋商文化、黄河商贸文化和晋西北民俗民情于一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河岸边的真实故事:清乾隆年间黄河泛滥,商铺云集的水路重镇侯台镇毁于天灾。当地经商大户陈三锡欲在黄河岸边的卧虎山下兴建碛口新镇,既可重振西路晋商雄风,又可充分利用碛口所具有的天然地理优势,建一座供南来北往的客商进行商贸活动的水旱大码头。为实现这一梦想,陈三锡数年苦心经营,不料开工在即,其弟陈三多却在媳妇葛笨怂恿下,提出撤资分家。痛心疾首的陈三锡无奈中只留下碛口地皮,再次远走西口。三年之后,走西口归来的陈三锡又欲二次开工修建碛口。恰逢开工之日,弟弟陈三多却又因众商家的联手挤兑被告官。一面是即将二次开工的碛口,一面是骨肉相连的弟弟,陈三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三多的跳河自尽,夫人薛氏的长跪哀求,陈三锡最终忍痛让步了。此时,远嫁天津并接受了经商新思想、新理念的女儿陈春雁,面对陈家的困境,说服父亲摒弃前嫌,联合众商家合力修建碛口,终于圆了父亲陈三锡的梦想,成就了碛口古镇二百多年的辉煌。可以说,该剧以新的文化内涵、新的人文视角,诠释了这个“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在建筑上、商务上所具有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此剧于2009年7月投入排练,经过近半年的打磨,从今晚的首场演出来看,无论从舞台整体的呈现上,还是主要人物的塑造上,以及导演手法的铺排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由国家一级演员孙昌和国家一级演员金小毅分别扮演陈三锡和陈三多兄弟二人,更为该剧增色不少。还有道情剧团青年演员蔚建荣饰演的伞头艺人,地道本色的演唱让人听得有滋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舞台调度的处理上,匠心独运,颇具特色。如将乐池的功能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使其成为表演区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充分予以运用。不但作为演员的上下场,而且还成为舞台表演的一个平台,手法新颖且合情合理。还有剧中对临县伞头秧歌的穿插,既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再现了临县道情演唱与伞头秧歌表演相依相存的古老传统,使得整个舞台表现凝重中不失欢快,加之舞队服饰对当地民间色彩大红大绿的夸张配色,喜庆活泼的伞头秧歌表演,犹如乡野的清风扑面而来,使人倍感亲切。该剧的音乐设计流畅完整,舞美装置古朴大气,也都很好地烘托了表演。
首演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不断。“黄河弯道九十九,弯出九府十八州;州城府县不如镇,碛口富的流了油。”剧终,在伞头艺人的弹唱声中,一座繁华的碛口古镇呈现在舞台上。演出结束后,有关领导上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今晚到场的除我省主流媒体外,吕梁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组、《风韵吕梁》栏目组的记者,以及临县电视台的记者等,也随同前来做跟踪报道。(赵黛明)
【原创剧评】道情碛口,道不完的古镇说不完的亲情 光影生活 2009-12-29 19:07 阅读312 评论226
字号: 大 中 小
对戏曲的爱好,来源于工作的需要,也缘于文革样板戏的强迫性灌输吧。
昨晚就在省艺术中心,有幸观摩了来自于山西吕梁的临县道情剧团的一场声情并
茂的演出,道情戏《碛口古镇》。理论上一心不能二用,专注于摄影,还要关注剧情的起伏,甚至于以剧评家的眼光去挑剔,的确让人在现场难以兼顾。不过习惯了兼收并蓄审美的自己,还是在第一时间被这出戏深深地感动了啊。编剧老赵,我是应该给他鼓与呼的。近些年写成的戏曲剧本,多数在舞台上异彩纷呈,没有十分的功力,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执著,没有活生生的生活和悟性,就
没有老赵的今天啊!不知道是否出于进一步宣传“碛口古镇”这四个字打造的需要,剧作者有点貌似“生硬”却亮堂堂地沿用了这个历史文化古镇的实名。也是剑走偏锋的绝招异乎? 看起来是个老套的故事,却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和陕西省吴堡县接壤的山西临县碛口镇,由于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的要冲,曾经在乾隆年间及其之后到抗日战争的长达二百多年,成为有名的水陆两用黄金宝地。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交易繁茂。它的兴起和衰老,自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作者没有在写晋商兴盛的大场面入手,诸如人们熟知的电影《乔家大院》和电视剧《晋商》、《走西口》,反映晋商的兴起或者没落;而是切入在碛口镇起源的由头。这也是作者视
角老到的功力呢。地主们的财富来源当然是土地,虽然处于内陆腹地、大山深处,而那摇啊摇、摇到大商埠的黄河水,在这个大家族内部,就可能催生出远嫁天津而后具有资本运作意识的女儿春雁。故事的节点恰恰离不开这抹亮色和曙光。不开放,怎么得了?陈三锡和陈三多的兄弟至情、薛夫人和陈三多的“老嫂如母”伤情,就在面临“情与理”、“情与法”的高潮处找不到澎湃的出口。陈三锡的大义凛然、胸怀大志和陈三多的骄纵顽劣、胸无点墨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薛夫人的温良贤淑、柔情至上和小叔子媳妇葛笨的狭隘猜忌、自私贪婪扩张出女性不一样的原生态。而被诙谐和浪漫裹挟的串场起来的伞头艺人拨弄的三弦,更是活生生的晋北老乡敦厚机智的缩影和翻版呢。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碛口古镇在历尽艰辛后巍然耸立在黄河岸边、吕梁山下,从此,一幕幕晋商活跃的、激活资本主义运作的历史才可能演绎在这个今天的“中
国历史名镇”啊!唱词直白风趣,颇有阡陌俚曲应有的的生活意蕴。唱腔清丽活泼、明快热烈,应该是基本由五声音阶组成的吧。有着“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衬字虚腔利用甚为得当,避免了衬字虚
腔淹没唱词的缺陷。有机会的话,你一定要看看《碛口古镇》啊!养眼养心养耳呢。更何况“临县道
情”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p1、伞头艺人串起来整个故事,绝不仅仅是过场戏人物
p2、总是惦记着分家,企图一夜之间暴富的陈三多夫妻
p3、哥俩撕破面皮
p4、陈三锡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分家就滞后了碛口镇的工程
p5、工程开工了。从天津省亲归来的女儿春雁是个明白人
p6、陈三多犯案,欠账不还,官府追讨,祈求大哥援手
p7、众乡绅图谋陈家田产
p8、幡然悔悟和豁然开朗,陈三多决计和大哥同心同德,众乡绅慨然在陈家
草拟的筹划图上签字画押
p9、喜庆
p10、古镇巍然矗立黄河滩、吕梁山
p11、几辈子也唱不完的碛口老故事
第二期
评比演出办公室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碛口古镇》开幕式首场亮相 第十二届“杏花奖”鸣金开锣
2009年12月28日晚上的山西省演艺中心,剧场外车水马龙,剧场内人头攒动。由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在此拉开帷幕。首届“杏花奖”创办于1989年,是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我省艺术类政府最高奖,迄今走过了20个年头,已成功举办了11届,为繁荣我省的文艺舞台,发现新人新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幕式由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建军主持,厅长张明亮致辞。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平与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共同为本届“杏花奖”揭幕。省级老领导光敏、赵凤翔,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春荣等也出席了今晚的开幕式。
简短的开幕仪式后,吕梁市民间艺术团、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演出了大型临县道情剧《碛口古镇》。由民营剧团、小剧种担纲本届“杏花奖”的首场演出,既体现了本届组委会对我省民营院团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我省民营院团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碛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曾是一处繁华数百年的商贸重镇。近年来,随着晋商文化热的不断升温,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及京剧《走西口》等晋商题材剧目在全国的轰动,碛口厚重的商埠内涵和文化内涵,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作为一部原创剧目,《碛口古镇》即以此为依托,并借助于临县道情这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剧种,围绕着陈三锡立志修建碛口的过程,再现了我省晋商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晋西北商人一波三折的艰辛创业之路。
该剧融晋商文化、黄河商贸文化和晋西北民俗民情于一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河岸边的真实故事:清乾隆年间黄河泛滥,商铺云集的水路重镇侯台镇毁于天灾。当地经商大户陈三锡欲在黄河岸边的卧虎山下兴建碛口新镇,既可重振西路晋商雄风,又可充分利用碛口所具有的天然地理优势,建一座供南来北往的客商进行商贸活动的水旱大码头。为实现这一梦想,陈三锡数年苦心经营,不料开工在即,其弟陈三多却在媳妇葛笨怂恿下,提出撤资分家。痛心疾首的陈三锡无奈中只留下碛口地皮,再次远走西口。三年之后,走西口归来的陈三锡又欲二次开工修建碛口。恰逢开工之日,弟弟陈三多却又因众商家的联手挤兑被告官。一面是即将二次开工的碛口,一面是骨肉相连的弟弟,陈三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三多的跳河自尽,夫人薛氏的长跪哀求,陈三锡最终忍痛让步了。此时,远嫁天津并接受了经商新思想、新理念的女儿陈春雁,面对陈家的困境,说服父亲摒弃前嫌,联合众商家合力修建碛口,终于圆了父亲陈三锡的梦想,成就了碛口古镇二百多年的辉煌。可以说,该剧以新的文化内涵、新的人文视角,诠释了这个“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在建筑上、商务上所具有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此剧于2009年7月投入排练,经过近半年的打磨,从今晚的首场演出来看,无论从舞台整体的呈现上,还是主要人物的塑造上,以及导演手法的铺排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由国家一级演员孙昌和国家一级演员金小毅分别扮演陈三锡和陈三多兄弟二人,更为该剧增色不少。还有道情剧团青年演员蔚建荣饰演的伞头艺人,地道本色的演唱让人听得有滋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舞台调度的处理上,匠心独运,颇具特色。如将乐池的功能进行了延伸与拓展,使其成为表演区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充分予以运用。不但作为演员的上下场,而且还成为舞台表演的一个平台,手法新颖且合情合理。还有剧中对临县伞头秧歌的穿插,既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再现了临县道情演唱与伞头秧歌表演相依相存的古老传统,使得整个舞台表现凝重中不失欢快,加之舞队服饰对当地民间色彩大红大绿的夸张配色,喜庆活泼的伞头秧歌表演,犹如乡野的清风扑面而来,使人倍感亲切。该剧的音乐设计流畅完整,舞美装置古朴大气,也都很好地烘托了表演。
首演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不断。“黄河弯道九十九,弯出九府十八州;州城府县不如镇,碛口富的流了油。”剧终,在伞头艺人的弹唱声中,一座繁华的碛口古镇呈现在舞台上。演出结束后,有关领导上台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并合影留念。
今晚到场的除我省主流媒体外,吕梁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组、《风韵吕梁》栏目组的记者,以及临县电视台的记者等,也随同前来做跟踪报道。(赵黛明)
第三篇:重庆古镇磁器口导游词
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镇上有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史载兴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至明代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极盛,古人诗赞其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有“小重庆”之美喻。
马鞍山上川东名刹宝轮寺,始于唐,殿宇恢宏,保存完好,传说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故又名龙隐寺,其繁盛时住僧达三百余人。
镇上建筑极具川东民居特色,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
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红岩》小说华子良原型从古镇码头险脱魔爪………。
古镇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众生活安宁舒适,保留了中国地方民族生活风貌。古镇已敞开门户,喜迎中外客人。
史载兴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至明代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 极盛,古人诗赞其繁华,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有“小重庆”之美喻,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古镇有山有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民众生活安宁舒适,保留了中国地方民族生活风貌。
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四季皆宜。
199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历史街区,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已规划把磁器口建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区。
第四篇:双溪古镇导游词
双溪古镇导游词
[导游内容] 中山路、后街――陆氏宗祠――陆宅――周宅――文庙――城隍庙――张宅(盖屏富)――宋宅、花园里――薛宅――薛氏宗祠――灵岩寺――北岩寺――盘龙墓(宋墓)――劝农桥――迎恩桥――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瑞光塔--鸳鸯湖景区(导游词略)--月老峰景区。
古镇游览区
【中山路、后街】 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双溪古镇游览。现在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千年古镇双溪的基本情况。
古镇双溪又名紫城,因南北两溪绕村而过交汇西流而得名。村落四面群峰高峻,玉柱崎于前,三台拥于后,金钟、玉印、狮象诸峰环抱于左右,地形成三角形小盆地,海拔820米,现为双溪镇治所在,人口8000多人。双溪原是屏南旧县治所在地,设治时间自清雍正13年(1734年)到公元1950年计215年。但双溪古村的真正历史可上溯自唐末,自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3年)陆氏始祖肇基至今已1093年,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镇。
双溪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镇内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古文物保存较好,民风淳厚,风俗古朴,是难得的农耕文化天然博物馆。双溪古镇游可概括“一塔一湖一月老,两寺两庙两廊桥,三祠五厝廿七巷,风景最亮在民俗。”这一塔指的是瑞光塔,它是屏南唯一的塔式建筑;一湖指鸳鸯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五大景区之一;一月老指月老峰(又名石长老)景区,这是一处美妙的自然景光;而两寺是建于宋代的灵岩寺、北岩寺,两庙指文庙、城隍庙,两廊桥指迎恩、劝农桥;三祠指陆、薛、张三宗祠,五厝指张、宋、陆、薛、周等民居群,廿七巷指镇内诸街巷。同时又可将双溪古镇分为古镇游览区;北岩寺游览区;瑞光塔、鸳鸯湖游览区;月老峰游览区。
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处的就是古镇原商业中心街中山路、后街,这里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是闽东北地区货物交流中转站之一。当时双溪是政(和)、宁(德)、建(瓯)、周(宁)四县(区)边界地区最繁华市镇。人口已逾五千之众,且有官道上通四府,下连省垣,东通福安、宁德,西达建瓯、政和等地。城内货栈连立、商贾云集,有各种百年老字号数十家。现如今虽然风光不在,但我们仍能从这成排的古商铺中看出当年“百载老号数十铺 千年古镇几繁华”来。
【陆氏宗祠】陆氏宗祠原建于宋熙宁初年(1069年),为陆氏八世祖修建,后经历代修葺扩建,以成现今规模。陆氏宗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融池、楼、塔、墙等于一体,布局合理、建筑精巧、装饰古朴,是屏南最具明清建筑风格的代表。该祠入选《福州十邑名祠大观》一书,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陆 宅】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屏南古民居的建筑特点:采用夯土墙围护,穿斗式构架承重的土木结构上下廊、左右厢、前后厅、双天井、二厨房、“墙包栋”、明厅式造型。门面为青石打造,下有门当、上的户对,注重装饰雕刻。这座陆宅系画家、屏南二中创始人之一的陆品圭先生,其兄建国初我县四大名老中医之一陆品彝先生的古居。
【周 宅】建于清末,一排三栋相连相通,是双溪民宅建筑规模较大的一座。该厝是双溪“六合春”茶庄。创办于清末民初,经营者周绍堑先生,系当时屏南商界泰斗。该茶庄为我县近代制茶业始祖,其场地宽畅、设计科学、建筑精巧、设备齐全,其茶制品以规范茶箱压装,经福安赛岐口岸销往东南亚一带。
【文 庙】 文庙又称圣人庙、孔庙、文宣王庙、学宫、儒庙。这圣人庙就是供养儒家集大成者孔子,以及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生,孔子的孙子,孙子的学生孟子。这四人又称为“四配”。有的还有十哲,七十二贤人。这里是膜拜孔圣人主要的地方。同时也是书院,学堂,考庠。
据屏南县志记载:屏南圣人庙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知县沈钟倡建,此后经历了十多次的重修,扩建,渐渐形成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的文庙。
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建于文庙中轴线上,坐北朝南,三楹两庑,重檐翘角歇山顶,雕梁画栋,装饰精美,雄伟壮丽,内塑孔子像,并绘从祀诸贤于两庑。殿前为露台,台周环护以石拦杆,正前方与左右均有台阶,前方台阶中建丹墀,雕刻精致。台前为棂星门,上悬乾隆元年御书的“与天地参”匾额。前为泮池,呈半月形,砌石成图案,中驾以石桥,池中种莲花,希冀莲开并蒂,得中状元之瑞。池前为戟门,上悬“文庙”匾额。戟门前建“兴贤”、“育才”二石坊,坊前正中镌“高山仰止”,左曰“金声玉振”,右曰:“江汉秋阳”;坊后正中曰:“仰之弥高”,左曰“道冠古今”,右曰“德配天地”,均道光十七年训导凌翰所书。棂星门左建名宦祠,祀沈钟与凌翰,右建乡贤祠,祀张疆与章润。两庑前为碑廊,立乾隆至道光间所泐石碑。大成殿后建崇圣祠、明伦堂、训导署、奎光阁、尊经阁;并建祭器库、乐器库、省牲所、更衣亭、学仓、神厨等附属建筑。文庙周环红墙,正面有凌翰楷书“万仞宫墙”四字。这番景致是文革前的圣人庙。现今破坏较严重。
【城隍庙】城隍庙座落于双溪东隅、紫山之麓。该庙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古田县知县朱岳楷始建正殿、清乾隆元年(1736年),屏邑首任县令沈钟依后山之势,凿石平地,并认捐俸银力倡之,数月续建寝殿。至今已有270年历史。后人又于乾隆43年、嘉庆5年义捐重修。道光2年、9年又建后殿。及光绪、宣统年间多次续修,形成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九进,包括:“山墙、东西辕门、天井、廊厩、戏台、月台、钟鼓楼、正殿、后殿”等建筑在内的巍峨壮观、规模恢宏的典型明清宫殿式建筑。城隍庙是双溪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1、“活阎罗”牌匾的来历
城隍庙月台前檐正中上悬挂一幅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双溪镇高安村张氏合家叩拜城隍爷牌匾,称“活阎罗”。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冤案重申平反故事。
高安村民张氏,绰号“烂头蜞”,为人诚朴老实,世代务农,家有妻室子女多人。一日因巡看田水与另一村民发生口角,“烂头蜞”气忿不过、漏口道,“走着瞧,日后要除去你!”想不知此话却引来杀身大祸。
不久此同村人往宁德赶猪做生意,在下七房松坪亭桥遭两歹徒抢劫,其人身强力壮,与歹徒搏斗、并逃跑。歹徒甲竞拔屠刀从其咽喉刺进,当即丧命,抢其身带银元。另一歹徒乙欲分钱财。甲不允,说“杀人得财乃我也,与尔无份。”其时乙为分钱财,也丧心病狂拔刀又在死者头部连刺七刀,且将刀插入路边田畔石缝中。后来歹徒甲携财外逃浙江庆元投军。
却说受害人家属即以上述“烂头蜞”一语而疑之告官,“烂头蜞”被捕入死牢,上大刑拷问,死来活去,却坚不认罪。一时间街谈巷议,众说纷纷,此案成为当时一大悬案。
于是张氏妻室,每日怀抱整束大香,披发乱髻、呼天叫地,到城隍庙击鼓喊冤,行人闻之,凄凉悲切无比,同情至极。
县官几审“烂头蜞”而他死不认罪,县官夫人旁侧进言道:“夫君审堂时,奴家观之罪人面目慈祥,且有妻室多人,不像杀人越货之辈。其妻室数次到城隍庙喊冤,莫非确是冤案?”
其时忤作(验尸人)已向县官禀报疑点有二。其一,死者头上有7个刀刺之洞,不出血。系死者咽喉被刺死后,被X另人再刺。有悖于仇敌杀人后夺银再补刺之理,歹徒定有二人以上。其二,死者系往宁德赶猪,身带“增”字号银元被抢,是否可查搜“烂头其”家有无赃物与案有关?
县官即查双溪“增”字号银元出处。原来“增”字号银元主人系双溪后街老字号梭布庄老板,其长年有钱银向高安一带山民借贷。且每块银元上均镌印“增”字号的记志。其老板出示借钱账簿,实有受害人与“烂头蜞”借银之名。“烂头蜞”家所搜“增”字号银元显然证据不足。“增”字号老板当堂向县官禀报说:“烂头蜞’为人诚实,其借银系青黄不接之时购米养活妻室儿女,绝不会越货杀人,不能以此即定其杀人罪”,并恳求网开一面,继续调查定案。于是,这一离奇杀人案就暂搁一旁。
且说有一晚深夜,“烂头蜞”弟梦见有一黑面矮人,手提大铜缒狠击其床沿,大声呲喝道:“城隍爷铁链在你床下,你还不速去报官,抓拿犯人。”其弟惊醒,敲打火石照之,果见床下有锈迹斑斑之铁链一条,惊奇不已。随即连夜赶县衙击鼓鸣冤,且将铁链击敲县官案桌。县官问明情况,安慰说:“你稍安勿躁,待本县再查!”也即令衙卒往城隍庙器械库房查看封条是否有开启。片刻,衙卒回报,库房封条仍尘封未启。县官又令开启封条,只见存放铁链处有一条明显铁链拖拉出来之痕迹。县官与众人更惊奇万分,认定城隍爷也确认此案为冤案。
话说杀人犯甲逃往浙江庆元投军期间,终日惶惶不安。有一夜也梦见有一黑面矮人手执铜击其床沿,厉声喝道:“你应速返屏南认罪归案!”醒来惊之而屎溺。
不日,歹徒甲返家呆立于村头“奶娘庙”门口,公差捕快赴其村缉拿人犯,他自语道:“不须抓拿,我自去投案。”经开堂审问,供认不讳问死罪,“烂头蜞”无罪释放,此案告破。县官就自雇专轿让其乘坐,披红彩放鞭炮送其返家。这就是本文开头张氏合家赠献城隍庙之“活阎罗”牌匾来历。民间传说,此乃城隍爷明察冤屈,派神灵托梦协助县官解迷质疑,让县官重申平反民间冤案之显例。正如城隍庙楹联所云:“举念有神知善恶,正邪能宣判;照人如镜朗吉凶,祸福总无私。”
2、古戏台
城隍庙老戏台是该庙内270余年来迄今保存最好的木质建筑。它位于庙内第四进横廊藻井旋天,更是巧夺天工。它由众多雕镌精美倒三角形“套斗”组顶衬托成穹隆状圆顶盖,其中未用一颗铁钉固定。全由“套斗”利用三角形顶立固定性拱托牵连,历200余年来风雨侵蚀和人为移动破坏,仍是巍然不动。2001年夏,经省考古队专家一行实地考察研究,认定该戏台建筑设计奇巧、雕刻精丽,且藻井旋天对演戏融杂消音功能良好。为目前闽东乃至全省少有保存较好的木质古戏台之一。很有建筑考古研究性与观赏性。
【宋 宅】宋宅门口上方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文魁”,是当时省级大员为宋家在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考中的进士、举人和贡元题写的。
跨过两边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青石门槛,离大门三步远的地方是由三扇高门组成的照壁,上部漏雕,下部是浮雕。照壁后面是十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再上去两步就是正房。天井的左右两侧是厢房,厢房门口有一个青石踏步,做工讲究。左右厢房和正房门板的木鬲心上镶嵌着工艺非常精美的木雕装饰,这是宋宅精华之所在。木雕的内容很丰富,有“渔、樵、耕、读”等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周文王渭水访贤”、“陆羽烹茗”、“羲之易鹅”、“懿公封鹤”、“画龙点睛”、“南山求寿”等传统故事,书卷气非常浓烈,难怪当年从这座房子里走出了那么多的官员。
【盖屏富】张宅主人在清乾隆年间富甲屏南,据说当时田租达四千石,号称盖屏富。其旧宅均建于清乾隆年间,由相连五栋组成。内部装饰华丽,雕刻精美。
【薛 宅】由多栋房子组成,建筑风格与其它房子相近。系清台湾完备、广威将军薛文潮古居。
【薛氏宗祠】双溪薛氏迁入是明代中后期,薛氏家族注重耕读传家,可谓人才辈出,受乾隆嘉奖的广威将军、台湾完备薛文潮,以及近代学者薛贻源,屏南首位博士薛承健,外交家,大使薛谋洪都是双溪薛氏一代俊才。薛氏宗祠建筑精巧,内植奇花异草,尤其是庭中洛阳牡丹系薛文潮所种,有近300年历史。
北岩寺等其它游览区
【古官道】自双溪古镇去往北岩寺游览区可步行,也可驱车。若步行自双溪东门出发,沿古道3里可以到达,沿路可欣赏古道风光,品味古道岁月。
【灵岩寺】在北岩寺上,位于双溪去往福安、周宁古官道边。该寺建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是一座千年古刹。
【北岩寺】俗称下院,建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原为陆氏家寺。该寺背靠狮山(状如狮头),面对虎洞(对门山虎头岩),身绕龙涧(俗你十八谷一涧水萦曲如盘龙),座东朝西。寺深54米,宽27米,原为土木结构六排五开间,近年修筑了混凝土结构的山门与前殿。山门前匾额“北岩寺”系198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所书。
【盘龙墓】盘龙墓又叫宋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为双溪陆氏八世祖陆亨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它座东朝西,圆形,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苍龙盘于山腰上,所以称盘龙墓。该墓造形奇特,圆形墓壁随山势用块石砌就,墓坪铺以石板,直径11米。墓顶壁中横嵌石板上有一千字墓志铭,是研究双溪历史文化的文物。
【劝农桥】位于北岩寺前的劝农桥系石拱廊桥,桥以块石拱砌,上架廊屋,屋中间有一匾额书“劝农桥”三字。旧时每年春季知县等官员会到此例行劝耕。首任知县沈钟有诗云:“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史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众,野老休跨长吏清。”
【迎恩桥】旧名南安桥,长林桥,为石拱廊桥。乾隆二年四月重修,知县沈钟以落成之日,适有朝庭恩诏到来,故更名迎恩南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知县江若干重建此桥时,题额“南安桥”于桥中央。此桥所处为双溪八景之“南桥春霁”。(双溪八景为:三台拥翠、两涧回澜、文峰挺秀、杰阁凌云、印山积雪、钟岭残霞、南桥春霁、北寺秋声。)
【纪念碑】1984年7月建。位于双溪西南两溪交汇处,是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1939年2月4日,叶飞、阮英平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2000多人从屏南棠口进驻县城双溪,入住陆氏宗祠(团部驻地)、文庙。开展抗日救亡宣传,继而率部开赴抗日前线。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位于双溪镇的钟岭山顶。该塔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倡建,光绪十八年动工,光绪二十三年落成。塔为石构楼阁式,八角七层实心,内设石梯向上自左至右直至六层,隔石设上下门,塔檐内走廊。塔底层高2.5米,第二层1.9米,三层至七层均为1.6米,底座边长2.3米,宽7.2米,塔身高14.3米。
【月老峰】又名石长老、罗汉石,位于双溪北二里许,一巨大岩石如月下老人或披袈长老。双溪太学生陆珍有诗云:“面壁何年化?还疑散雨花。乾坤为梵宇,苔藓作袈裟。直拟金身现,奚须宝盖遮?千秋长说法,指点夕阳斜。”在月老峰下的黄坛里溪涧中,有多级飞瀑,也是休闲的好去处。
【结束语】朋友们,千年古镇双溪不但人文荟萃,民俗风情也很浓郁。每年农历正月和十月都有庙会活动,双溪花灯、香线龙、白蛇灯、铁技、舞龙舞狮等传统民间民俗巡游活动,以及屏南民间传统大戏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欢迎大家到时来古镇看民俗表演。人们常说玩在双溪,其实吃双溪更地道。双溪自古出“三师”,大家猜猜是哪“三师”?是“教师、厨师、理发师”。双溪厨师享誉闽东北,他们以屏南土产的山珍河鲜烹饪出的名菜如“一捧雪”、“秋色锅边”、“鸳鸯果”“马兰花黄鳝”多次在不同烹饪比赛中获奖。来双溪不尝地道的双溪风味那可算是美中不足了。
欢迎大家下次再来!
第五篇:三河古镇导游词
古镇三河地处合肥市肥西县境内,位于巢湖之滨,与庐江县、舒城县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是安徽省16个著名大镇之一,合肥新十景之一。
古老的三河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灌其间而得名。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所以在那时又被称为鹊渚、鹊岸;直到明朝才被称为三河。在这三条河流中,主要的河道要数丰乐河和小南河了。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 ‘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古镇三河水乡如梦,古河如画。水多,河多,行走不方便,所以桥也自然多了起来,仅在小南河上就有三县桥,望月桥,天然桥,人民桥等5座桥梁。这些桥,不但古韵犹存,而且座座桥名都有着不同的传奇故事。就拿望月桥来说吧:望月桥是古镇三河新建的风景桥,是一座拱形踏步单孔石桥。整座桥全是用厚青石铺就,栏杆上皆有青石浮雕。晚上登上这座桥,仰望空中明月,俯瞰水中倒影,会给您诗一般的感受。在众多桥梁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三县桥了。或许大家会问为什么会称它为三县桥呢,那是因为这座三县桥是三河古镇现存的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三县桥。由于整座桥全是用大料石搭建,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石头大桥。最令人称奇的当数三县桥的建桥工艺了,当年一块块桥石都是用煮熟的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地粘结在一起的呢。
古镇三河因水得名也因水而闻名。三河水美,水给古镇带来了灵性,但也不断遭受水患之苦。特别是1991年7月11日16时17分,丰乐河水位高达14·23米,新圩段大堤溃决,古镇三河遭受灭顶之灾,被特大洪水吞没。在那场震惊全国、震动世界的特大洪水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援助下,上下一心,军民合力,解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6000余人,创造了百年不遇的大水中未淹死一人、饿死一人、病死一人的亘古奇迹。
现如今到三河旅游,我们不仅可以参观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旧居,欣赏如画的水乡风光,更能品尝美味的三河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等等香脆酥鲜。还有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酥鸡、酥鸭不仅皮、肉、骨皆可入口,特别好吃!
各位团友三河我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走进三河,亲身去体验一下它那别样的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