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光寺导游词
导语:太行山在永年境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只是一些光光的小山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佛光寺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象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象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象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最后来说说佛光寺的文物价值:佛光寺号称“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是中国最重要的唐代古迹,它是一个创造纪录的地方,择其要点:第一、全寺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第二、东大殿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第三、东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国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着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第四、佛光寺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林;第五、大文殊殿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正因为如此,梁思成教授称赞佛光寺“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诚中华第一国宝也”.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72级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耀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吧!
(登上东大殿,看檐拱间喷薄扑面的盛唐气象)
我们眼前这座大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中国的古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宋代的建筑优美华丽,元代的建筑粗犷自然,明代的建筑庄严规整,清代的建筑精巧细腻,而唐代的建筑则体现了张扬大气、质朴厚重的特点。虽然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后,山西境内又发现了五台县南禅寺、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这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其中南禅寺的建筑年代甚至比东大殿还要早75年,但它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民间木构建筑,不能体现唐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是宫廷建筑,只有宫廷式的大木作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佛光寺东大殿恰恰就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和其它朝代的建筑相比,这座大殿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台基低矮,檐柱粗短,斗拱硕大,屋顶平缓,色彩单纯。这些特点使这座大殿给人以台基部分脚踏实地、平和稳重,主体部分个性张扬、雄壮有力,屋顶部分舒缓宽广,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印象,使本来显得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
其实,说到唐代建筑和后代建筑的区别,最突出的还要说是斗拱。大家看!柱子之上、房檐之下,这种象花朵一样盛开着的就是中国古建筑最独特、最神奇的构建——斗拱。常言说“立木顶千斤”,在中国古建筑中,立木所承托起来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拱传送到屋檐下的每一个点,最终将沉重的屋顶托举起来,并将宽大的屋檐挑出很远的。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以承托屋檐的檐柱斗拱;一类是大殿内部用来承托梁架的梁架斗拱。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檐柱斗拱,这类斗拱根据位置不同又分为三种:位于柱子上的这种是柱头斗拱,位于两根柱子之间的这种是补间斗拱,而位于大殿四角的那种叫转角斗拱。斗拱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条理。我们来看:这种方形的木块就象中国古代的量具“斗”一样,所以叫“斗”,斗的作用是承托上面这种就象弯曲的胳膊肘一样的弓形短木,也就是“拱”.我们说立木顶千斤,而立木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斗再通过拱,最终传散到屋檐下每一个需要支撑的点上,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层层叠加,层层挑出,直到把屋檐挑到殿身之外足够远的距离。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四层叠加,层层挑出,使屋檐伸出墙体外达4米之远,整座斗拱的高度也达到了2米,几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出了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为深远的出檐。著名古建筑学家史建在他的《大地之灵》一书中赞叹:“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除斗拱外,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虽然庞大沉重,但我们并不觉得这种大屋顶有多少压抑的感觉,这是因为整座屋顶从屋面、屋脊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找不出一处僵硬的直线。我们看:东大殿四角的柱子都微微向内倾斜,这叫做“侧角”,而且这四根柱子比其它柱子还要略微高一些,这叫“升起”.侧角和升起使得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在视觉上也更加庄重,并为大殿的屋檐营造出了优美流畅的曲线。庞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鸱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变得舒展轻巧起来。
站在东大殿前,身前是唐代的大殿,身后是唐代的古松,身旁是唐代的经幢,那盛开的斗拱,似李白醉酒豪气干云,似张旭泼墨恣意纵横,似韩愈伏案沉雄稳健,有着压抑不住的生命力,它不象明清以来的建筑那么含蓄、柔顺、艳丽,而是张扬、灵动、古朴,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性格。我们不是总在怀想着大唐盛世,总在幻想着梦回唐朝吗?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指东大殿之斗拱)——这,就是唐朝!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大殿,走进大唐文化的辉煌圣殿吧!
(进入东大殿,走进大唐艺术的辉煌圣殿)
进入东大殿,我们眼前是一座宽达五间、深达一间的大佛坛,佛坛上坐的、站的、跪的、骑狮的、牵象的、供养的、护法的,前后左右全是高大的唐代塑象,共35尊,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如此浩大的场面和惊人的气势恐怕只有在盛世唐朝才会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全国现存唐代彩塑仅有80余尊,而这座佛坛就占去了将近半壁江山!由于佛坛只有1米高,所以这些佛象虽然高大庄严,却又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盛唐之风扑面而来。
东大殿的塑象布局和我们在其它寺院见到的都不太一样:佛坛的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反映了唐代弥勒信仰的流行。这尊弥勒佛虽然和宋代以后出现的大肚弥勒佛不太一样,但在体形上还是要比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明显粗壮一些,尤其腹部比较突出。他的坐姿也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弥勒下坐”.这三尊塑象,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佛坛的两侧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东大殿则正好相反,这当然不是工匠师傅搞错了,而是唐代塑象的通行惯例,因为佛光寺前院的文殊殿和普贤殿也是文殊殿在右、普贤殿在左,而在后来发现的南禅寺大佛殿以及太原天龙山的石窟中,也是文殊骑狮在右、普贤骑象在左。在五尊主象的前面,塑满了协侍菩萨和供养人。释迦牟尼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他们的前面是两尊站着的协侍菩萨和两尊半蹲着的供养人;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前面各站着四尊协侍菩萨和两尊供养人;普贤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还有牵象的童子和护法的韦陀;文殊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又有牵狮人和于阗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站立的协侍菩萨身体都都向前倾斜,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微突起,丰腴富态,雍容自信,穿着唐代流行的“袒胸装”,呈现出一派“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动人风情,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象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象如出一辙;而这些蹲着的供养菩萨都半蹲半跪在高高的莲座上,她们手托瓜果梨桃等供品,身披缨络,仪态安详,这种塑象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很少见到。佛坛两侧还站着两尊形体魁伟的护法金刚,它们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那些出土的武俑高大多了。
除了这些神象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象,大家请跟我到这边来(佛坛左侧)。我们看这尊金刚的脚下有一尊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象,她就是重修东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宁公遇塑象安详静谧的神态,沉厚洗炼的塑工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她甚至动情地说:“我真想陪着这位唐代妇女再静静地坐上它一千年”.我们再来看这面的愿诚法师写生象(大殿左侧窗下)。比起宁公遇的雍容富贵来,当时主持重修东大殿的愿诚法师前额隆起,颧骨高突,就显得冷寂清苦、从容恬淡多了,梁思成先生称赞它是写实人象中的优秀作品,它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高僧写真象。
除了这35尊举世无双的唐代彩塑,我们看到东大殿的两侧山墙下还有五百罗汉塑象,这些塑象是明代宣德五年塑造的,现存只留下了290多尊。
梁思成教授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象、壁画、题字誉为“四绝”,我们已经欣赏了其中的建筑和塑象,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赏壁画和题字。先来看壁画。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画面的内容是天王降伏妖魔鬼怪,我们看不到;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枋上总长450厘米,高66厘米的八幅拱眼壁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幅唐代壁画(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有佛、菩萨、胁侍菩萨、天王、飞天、供养人、僧人、文官等,画象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具有十足的唐代风韵。其余几幅壁画色泽较为鲜亮,画面以佛、菩萨为主,是宋代遗物。
再来看题字。题字就位于大殿前槽的这四根大梁下。当年,梁思成一行发现佛光寺后,虽然认定这是一座唐代建筑,但却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寻找。一开始,他们爬到了天花板的上面,梁思成在他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写道:“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象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照相的时候,蝙蝠惊飞,秽气难闻,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就这样艰苦卓绝地搜寻了几天,才由林徽因的远视眼看到了大梁下面隐隐约约有“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为了获得题字的全文,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搭起梯子,然后拿着蘸了水的布单爬上梯子去擦梁下的题字,字迹一着水就马上显现,但水一干,字迹就又看不见了,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把梁下的字全部看清楚。这些字迹不但为东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代建筑,而且字迹本身兼有欧阳询和虞世南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唐人墨宝。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了整整6年的寻找,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唐代经典木构建筑,梁思成后来说,这是他十余年野外考察中最快乐的一天。
另外,大家看,东大殿这些门板上还保留着一些唐、宋、金、明历代僧人和游人的题记。
其实,在佛光寺,我们能够观赏到的唐代艺术何止这些,除了东大殿的四绝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经幢、唐代的松树和唐代的佛塔,足可以称得上“八绝”了;佛光寺的古老也远不止于唐代,东大殿的左侧就有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第二古塔——祖师塔。
(中国古塔的鼻祖——祖师塔)
这就是祖师塔,是一座六角两层的砖塔。在中国的古塔中,它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山嵩岳寺塔,排行老二,可以说是中国宝塔中的祖师爷了。祖师塔的建筑特色非常鲜明:它的层数是两层,两层的门洞都做成拱券式,门上是火焰式的门楣;内室为六角形洞窟结构;上、中、下三层叠涩都做成了莲花瓣式,二层转角处雕刻三层仰莲相叠的角柱,塔顶为两层仰莲上托宝珠。这些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通观整座佛塔,下部简洁明快,上部华丽大方,形制非常奇特,体现了明显的北魏风格,是我国古塔中的孤例。
祖师塔所纪念的祖师究竟是谁?据专家估计,可能是北魏高僧昙鸾。昙鸾出生在雁门,也就是现在的代县,距离五台山尤其是佛光寺非常近。十五岁时,他登上五台山,并在佛光寺出家,这是五台山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出家的僧人。昙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的,他所创立的“持名念佛”法门被后代高僧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净土宗,不仅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而且盛行于日本、韩国。因此,昙鸾大师不仅中国净土宗公认的祖师,也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推崇为“三国七祖”之一,当然也是佛光寺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了。除祖师塔外,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塔坪上还保存着七座古塔,其中六座建于唐代,一座建于金代,这八座古塔不仅建筑奇特,是研究我国古塔艺术的珍贵实物,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是金代遗物,金代是佛光寺历史上继北魏、唐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时期,而文殊殿则是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代表性建筑。
(文殊殿——无以复加的减柱营造)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15年(1137),占地610平方米,规模和东大殿基本相等,是我国佛寺中最大的配殿。和东大殿一样,文殊殿也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经典。从外部看,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檐的补间使用了庞大的斜拱,大家来看这朵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间斜伸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斜拱。斜拱的运用是辽金时期建筑的显著特征,而文殊殿则是中国古建筑中运用斜拱最早的实例;从内部看,文殊殿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它将“减柱营造法”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好,让我们进殿参观。
(进入殿中)大家是不是觉得文殊殿内实在是太空旷了,从来没有一座中国古代殿宇让我们感觉这样空旷宽敞过,这就是减柱法成就的效果。文殊殿的减柱法运用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我们看,这座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建筑里面,仅仅用了4根内柱,而建筑面积基本相同的东大殿则用了整整12根内柱,真可以说将我国古代的减柱法运用到了极致,是我国古建筑中建筑法运用最成功、最彻底的范例。由于内柱大量减少,殿内不得不采用了巨大的内额。我们看,这根前内额长达14米,直径80多厘米,在中国古建筑中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再来看,由于跨度太大,为了使长大的内额不至于弯曲变形,古人又采用垂木与斜木勾连拉拽,以减轻内额的负重,构成了这种奇特的“人字柁架”,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文殊殿的正中还供奉着中国最早的文殊七尊象。这是骑狮的文殊菩萨,这是善财童子,这是牵狮子的于阗王,这是正在对谈的佛陀波利和文殊老人,加上这两尊协侍菩萨,正好七尊。
文殊殿的四壁上还保存着明代宣德五年(1430)的五百罗汉图,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245尊,我们来环绕殿内看一看。
第二篇:佛光寺导游词分享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佛光寺导游词分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佛光寺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关于佛光寺导游词【2】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像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像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佛光寺游记【3】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从早晨开始,阳光便灿烂地铺满校园,洁白的刺槐花,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与纯净的蓝天互相映衬着。在宣泄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老友毕竟还是能解得其中滋味的。“走,外边玩去!”自然是一拍即合。欢呼雀跃的心,与这春天和风唱和着。
带上几个年轻人,让这旅途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小路在山里穿行,延伸。太行山在永年境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只是一些光光的小山包,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与武安交界处的新安村,当地人称为“山沟”的地方。
一路向西,道路也渐变得狭窄,有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道旁的绿杨成荫,小路也给罩住了。靠在座椅上,透过天窗仰望天空,有说不出的惬意……。
寺院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背靠大山,坦然地面对我们挑剔的目光。静静的,若无其事,只是漫不经心地精致着。就像寺院入门处的弥勒,宽容大度祥和喜悦均在沉静的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刻意地去深沉古板,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崇高和巍峨。一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洒脱和超然,远离了世俗的纷杂扰攘,闲闲的,远远的。这份超然竟将我的心神摄住了,寺庙也曾见过几座,似这般清净之处,实在不多。往往是几个一知半解的人,假借佛祖的名讳,用些似是而非的佛理装点门面,眼睛却是紧盯世人的钱包,在那里,信仰都变成一种交易,“功德”可以用金钱兑换,更有甚者干脆利用世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换取敬重。像是在搞恐怖主义了。
佛光寺谈不上香火鼎盛,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清,寺院里没有善男信女烧香还愿,磕头祈福,烟雾缭绕的场面,空气明澈清新。庙宇的斗拱飞檐在蔚蓝的天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悬挂在廊檐下的铜铃声音清脆,在寂静的寺院里回荡,和着鸟鸣声在春风中混成一曲天籁。
让我的心为之沉静,头脑也变得清醒了许多。入春以来,身体欠佳,竟至卧床,每自夤夜不寐,辗转反侧,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年已不惑,却一无所成,曾经的理想变得如此茫远。迷惘,失落,不平像一团乱麻在在头脑中纠缠不清,整日里在众人面前还要强作欢颜,简直不堪回首!
今日里,所有的不快竟在这无边的宁静之中冰释了。可能是受山门那句“放下自在”的偈语启发,也许是对那句“平常心是道”点醒了我这迷途中羔羊吧。
猛然间想起,佛经中的一段话: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原来近些天的种种不快,究其原因是我“心动”了。
出了韦陀庙,转过汉白玉观音菩萨塑像,到达第二层平台,一颗树彻底将我震撼了。
一棵合欢树。绿荫如伞,红花成簇。满树的繁华锦绣,与这清净庄严的寺院竟有些格格不入。佛家讲究一切皆为虚幻,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树却就在佛祖殿前,灿灿烂烂,香气馥郁。分明是要迷惑前来寺院拜佛的世人,考验他们能否看透“物相”。这棵合欢树就被砌在道旁的石墙内,想来当初建寺时,一定很让工匠们费了一番心思。到底还是不能让它就范,砍掉又有悖佛理。只好任由它散散漫漫地在这里招摇。老干嶙峋,根须裸露,斜斜地树立在暖暖的春风中,树枝随性恣肆,任意东西。在这山寺中,不因常年聆听佛经吟咏而变得驯服,也不因独处空寺饱受寂寞而性情乖张,一副满足充实的样子,蓊蓊郁郁,亭亭如盖。我站在树下想:如果这树有灵性,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应该不会羡慕那多水的江南吧;这里偏僻闭塞,它应该不会嫉妒山外的白杨见多识广吧。你看它羽状的叶片上没有一丝的不安沮丧,丝状花朵中流淌出恬适安详。
人有时真该像一棵树。不管身处何处、何境,心安意定,专心经营自己枝条、根基,在适当的时候,开出自己的花朵。不刻意追求树外的虚荣,自然不会失意怅恨。这样看来,这树之所以得以保全,并不是我猜想的那样。我最初的想法有点幼稚可笑了。当初佛光寺的住持必是参透了其中的禅机,特意留这棵树在此供世人参悟吧。
人就是容易执迷,执迷于名利,沉湎于私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繁华逝去之后,尘埃落定之时,独自面对自己时,手里空空如也。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冥思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大彻大悟,洞悉困难之源和生命真相,创立了佛教。自此佛门弟子心怀天下苍生,济世渡人,为解救红尘困苦而祈祷,传至今天已历经3000年之久。抛开宗教的神秘光环,单看他抛却太子优裕的生活,为解开缠绕心头的疑惑,毅然踏上修行的道路的勇气,就让平凡如草芥的我凭生无限敬仰。此番佛光寺之行,更是解开我萦绕我行头的诸般困苦使我心境澄明,自然对佛祖多了几分感激。离开合欢树,向西踏上青石台阶,拾阶而上,就到第三层平台了,上面便是大雄宝殿,供奉佛祖如来的地方了。我且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位于全寺最高处,殿前是大理石铺就的平坦开阔的广场。站在广场,整个寺院尽收眼底。或想起唐王昌龄对长安附近的青龙寺的描绘“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诗中的清净、竹树、含山翠等词句用在此处也颇为贴切。这寺院是最近才扩建的,据同行的老董说,这寺院的扩建、修葺全得益于本寺的现任住持仁秀法师,法师医术高明,广结善缘,自然有很多捐赠……
出寺门时,我问门房:“仁秀法师今天在吗?”回答说,出远门了。
看来是缘分未到啊。我回头看看同行的几个人,大家哈哈一笑。
第三篇: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佛光寺因其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佛光寺导游词范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篇二: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佛光寺参观和游览。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下面我将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佛光寺。
(概况)
佛光寺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孝文帝年间,面积3.4万平方米。坐东向西,与一般的寺院不同。寺院的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面临开阔的泗阳河古地,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
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交叉轴线。从建筑布局来讲,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的寺院布局风格,同其他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大相径庭,呈现的是盛唐气象。梁思成先生称赞佛光寺诚中华第一国宝也。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辉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
眼前的这座东大殿是中国木结构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梁思成先生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画、题字誉为四绝。
(建筑外)
唐代建筑和唐以后建筑的区别,一是柱身比较低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但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坐上了椅子,于是宋代以后的建筑开始加高柱子,还有就是斗拱。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出中国古建筑最为深远的出檐,除了斗拱,大屋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宏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鸱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便变得舒展轻巧起来。
(建筑内景)
进入东大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宽5间,深1间的巨大佛坛。佛坛正中的3尊主像反应了唐代迷了信仰的流行,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边是弥勒佛,左边是阿弥陀佛。这尊弥勒佛的坐姿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米勒下坐。他们的不同之处是,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是螺旋式发髻,阿弥陀佛却是直发。这是唐代固有的一种塑像手法。另一唐塑像的惯例是左普贤右文殊。在5尊主像的前面,塑满了胁侍菩萨和供养人。
(塑像)
除了这些佛像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像,一尊是佛坛的左侧的重修东大殿的宁公遇夫人。另一尊为愿诚法师写生像。
(壁画)
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内容是天王降服妖魔鬼怪,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枋上总长4.5米,高0.66米的8幅拱眼壁画。
(题字)
再来看大殿前檐的题字,为唐代游人墨宝题记。
(祖师塔)
东大殿的左侧,是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第二古塔—祖师塔。这座祖师塔是一座六角形两层砖塔。他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岳寺塔。祖师塔的建筑特色可以说无处不在,两层门洞做成拱券式等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草坪上还保留着7座古塔,6座建于唐代,1座建于金代,这8座古塔都是研究我国古塔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
(文殊殿)
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为文殊殿,是金代遗物,是我国佛寺中最大的配殿。(从外部看)大家来看这座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间斜伸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斜拱。斜拱的运用是辽、金时期建筑的显著特征。从殿内看,文殊殿最大的特点是将减柱营造法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家是不是觉得从来没有一座古代殿堂让我们感觉到像文殊殿这样空旷宽敞?这就是减柱法成就的效果。
殿内四壁上还保存着570多年前的明朝所绘500罗汉图,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245尊,请大家绕殿内参观。
篇三: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像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像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第四篇:山西佛光寺导游词(8篇)
篇1:山西佛光寺导游词
山西佛光寺导游词
【佛光寺简介】
五台山在唐代已是我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建有许多佛寺。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修葺,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面貌。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屋面筒瓦虽是后代所铺,但鸱尾式样及叠瓦脊仍遵旧制。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
殿内的砖砌佛座和塑造佛像,都是唐代遗物。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词示例】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xxx。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篇2:佛光寺导游词
佛光寺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地形东高西低。
东、西、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
整座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十分清雅。
它坐落于豆村镇东北四公里的佛光山腰,西南距五台县城32公里,东北距台怀镇约34公里。
目前享誉世界的佛光寺东大殿,是唐宣写法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佛门弟子宁公遇女施主出资,愿诚和尚主持修建的.。
佛光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古寺。
1937年初夏,梁思成、林徽茵等四位教授,兴致勃勃来到五台山。
在此之前,他们在敦煌浩如烟海、绚丽多彩的壁画中,发现一幅五台山图,引起很大的兴趣。
画面上,游人不绝,古刹林立。
他们几个指点着那些较为熟悉的寺院面貌,便了现了一座以前并未见到过的宝塔„„
为寻此塔,他们在五台山辗转访问一些寺庙后,来到了佛光寺,欣喜地发现,在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发现的那座塔一模一样。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特别是东大殿。
梁思成凭学识和经验断定这大殿属于唐代建筑。
为了找到确凿证据,在寺院僧众的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架,梁思成、林徽茵夫妇登上架顶,由林徽茵端着水盆,梁思成用毛巾蘸上水擦拭,终于在大殿左右四梁下方,拭去千年尘封,现出几条字迹清晰、功力浑厚的唐人墨迹,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
经过测量绘图、现场笔录,梁思成回到北京后定出了题为《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的论文。
文章发表之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
佛光寺从此不仅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了。
这里的建筑、塑像、壁画、墨迹被称为佛光寺四绝。
佛光寺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寺院布局以东西轴线为通道,将众多主要建筑基本集中于高低层叠、左右对称的三个庭院之内,使整座寺院条理清晰,布局井然。
第一院北侧为文殊殿,南侧为伽蓝殿,西面是天王殿。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此殿设置新奇,构建精巧,檐柱均置斗拱,前檐当中三间,除正出华拱外,又加施两层斜出华拱,显得异常壮丽。
这种建筑形式极具金代特色。
殿内佛坛上供着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于阗王等七尊塑像,上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文殊与众侍者在一起的泥塑,姿态有别,神情各异,以文殊菩萨为中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组金代塑像明显借鉴了东大殿内唐塑的风格,特别是人物的宝冠与衣着变得较为复杂了。
这种变化,对五台山后来的塑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院内,有一座雕工精致的平面八角形石经幢,系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所立,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时间。
沿着第二院与第三院相隔的石门洞中的石阶拾级而上,是一处青砖铺设的平台,让人心仪神往的东大殿就建在平台之上。
两株树冠蓊郁、主干粗大的古松分列殿前,直矗蓝天,与雄奇健在的东大殿朝夕共处、长相厮守了1100多年。
这座大雄宝殿踞于全寺最高处。
巍巍山峰成弓形环护于背后和左右两侧,大殿就像坐于靠背高高的太师椅中一般,三面雄奇,一面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
下中五间装板门,均可开合;两尽间安直棂窗。
大殿以檐柱和内柱环立内外,承托着殿顶屋架。
外柱上方古朴的斗拱承托着翼出深远的挑角飞檐。
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栿(露明梁架)和草栿(隐蔽梁枋)两部分。
梁枋嵌削规整,结构精巧。
该大殿举折平缓,气势宏伟,精致坚固,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唐代寺庙木结构建筑物,故被建筑学家公认为“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
佛坛上三尊佛与两尊菩萨各占一间。
正中间是趺坐于须弥座上的释迦牟尼佛。
他头顶的卷发呈螺旋状,面庞丰满圆润,嘴小唇厚,天庭饱满,双眉微弯,两眼细长,目光下视,神态安详。
篇3:佛光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像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像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最后来说说佛光寺的文物价值:佛光寺号称“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是中国最重要的唐代古迹,它是一个创造纪录的地方,择其要点:第一、全寺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第二、东大殿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第三、东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国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着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第四、佛光寺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林;第五、大文殊殿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正因为如此,梁思成教授称赞佛光寺“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诚中华第一国宝也”.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72级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耀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吧!
(登上东大殿,看檐拱间喷薄扑面的盛唐气象)
我们眼前这座大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中国的古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宋代的建筑优美华丽,元代的建筑粗犷自然,明代的建筑庄严规整,清代的建筑精巧细腻,而唐代的建筑则体现了张扬大气、质朴厚重的特点。虽然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后,山西境内又发现了五台县南禅寺、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这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其中南禅寺的建筑年代甚至比东大殿还要早75年,但它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民间木构建筑,不能体现唐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是宫廷建筑,只有宫廷式的大木作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佛光寺东大殿恰恰就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和其它朝代的建筑相比,这座大殿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台基低矮,檐柱粗短,斗拱硕大,屋顶平缓,色彩单纯。这些特点使这座大殿给人以台基部分脚踏实地、平和稳重,主体部分个性张扬、雄壮有力,屋顶部分舒缓宽广,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印象,使本来显得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
其实,说到唐代建筑和后代建筑的区别,最突出的还要说是斗拱。大家看!柱子之上、房檐之下,这种像花朵一样盛开着的就是中国古建筑最独特、最神奇的构建――斗拱。常言说“立木顶千斤”,在中国古建筑中,立木所承托起来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拱传送到屋檐下的每一个点,最终将沉重的屋顶托举起来,并将宽大的屋檐挑出很远的。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以承托屋檐的檐柱斗拱;一类是大殿内部用来承托梁架的梁架斗拱。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檐柱斗拱,这类斗拱根据位置不同又分为三种:位于柱子上的这种是柱头斗拱,位于两根柱子之间的这种是补间斗拱,而位于大殿四角的那种叫转角斗拱。斗拱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条理。我们来看:这种方形的木块就像中国古代的量具“斗”一样,所以叫“斗”,斗的作用是承托上面这种就像弯曲的胳膊肘一样的弓形短木,也就是“拱”.我们说立木顶千斤,而立木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斗再通过拱,最终传散到屋檐下每一个需要支撑的点上,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层层叠加,层层挑出,直到把屋檐挑到殿身之外足够远的距离。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四层叠加,层层挑出,使屋檐伸出墙体外达4米之远,整座斗拱的高度也达到了2米,几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出了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为深远的出檐。著名古建筑学家史建在他的《大地之灵》一书中赞叹:“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除斗拱外,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虽然庞大沉重,但我们并不觉得这种大屋顶有多少压抑的感觉,这是因为整座屋顶从屋面、屋脊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找不出一处僵硬的直线。我们看:东大殿四角的柱子都微微向内倾斜,这叫做“侧角”,而且这四根柱子比其它柱子还要略微高一些,这叫“升起”.侧角和升起使得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在视觉上也更加庄重,并为大殿的屋檐营造出了优美流畅的曲线。庞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鸱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变得舒展轻巧起来。
站在东大殿前,身前是唐代的大殿,身后是唐代的古松,身旁是唐代的经幢,那盛开的斗拱,似李白醉酒豪气干云,似张旭泼墨恣意纵横,似韩愈伏案沉雄稳健,有着压抑不住的生命力,它不象明清以来的建筑那么含蓄、柔顺、艳丽,而是张扬、灵动、古朴,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性格。我们不是总在怀想着大唐盛世,总在幻想着梦回唐朝吗?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指东大殿之斗拱)――这,就是唐朝!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大殿,走进大唐文化的辉煌圣殿吧!
(进入东大殿,走进大唐艺术的辉煌圣殿)
进入东大殿,我们眼前是一座宽达五间、深达一间的大佛坛,佛坛上坐的、站的、跪的、骑狮的、牵象的、供养的、护法的,前后左右全是高大的唐代塑像,共35尊,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如此浩大的场面和惊人的气势恐怕只有在盛世唐朝才会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全国现存唐代彩塑仅有80余尊,而这座佛坛就占去了将近半壁江山!由于佛坛只有1米高,所以这些佛像虽然高大庄严,却又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盛唐之风扑面而来。
东大殿的塑像布局和我们在其它寺院见到的都不太一样:佛坛的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反映了唐代弥勒信仰的流行。这尊弥勒佛虽然和宋代以后出现的大肚弥勒佛不太一样,但在体形上还是要比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明显粗壮一些,尤其腹部比较突出。他的坐姿也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弥勒下坐”.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佛坛的两侧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东大殿则正好相反,这当然不是工匠师傅搞错了,而是唐代塑像的通行惯例,因为佛光寺前院的文殊殿和普贤殿也是文殊殿在右、普贤殿在左,而在后来发现的南禅寺大佛殿以及太原天龙山的石窟中,也是文殊骑狮在右、普贤骑象在左。在五尊主像的前面,塑满了协侍菩萨和供养人。释迦牟尼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他们的前面是两尊站着的协侍菩萨和两尊半蹲着的供养人;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前面各站着四尊协侍菩萨和两尊供养人;普贤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还有牵象的童子和护法的韦陀;文殊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又有牵狮人和于阗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站立的协侍菩萨身体都都向前倾斜,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微突起,丰腴富态,雍容自信,穿着唐代流行的“袒胸装”,呈现出一派“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动人风情,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如出一辙;而这些蹲着的供养菩萨都半蹲半跪在高高的莲座上,她们手托瓜果梨桃等供品,身披缨络,仪态安详,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很少见到。佛坛两侧还站着两尊形体魁伟的护法金刚,它们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那些出土的武俑高大多了。
除了这些神像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的写真像,大家请跟我到这边来(佛坛左侧)。我们看这尊金刚的脚下有一尊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她就是重修东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宁公遇塑像安详静谧的神态,沉厚洗炼的塑工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她甚至动情地说:“我真想陪着这位唐代妇女再静静地坐上它一千年”.我们再来看这面的愿诚法师写生像(大殿左侧窗下)。比起宁公遇的雍容富贵来,当时主持重修东大殿的愿诚法师前额隆起,颧骨高突,就显得冷寂清苦、从容恬淡多了,梁思成先生称赞它是写实人像中的优秀作品,它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高僧写真像。
除了这35尊举世无双的唐代彩塑,我们看到东大殿的两侧山墙下还有五百罗汉塑像,这些塑像是明代宣德五年塑造的,现存只留下了290多尊。
梁思成教授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画、题字誉为“四绝”,我们已经欣赏了其中的建筑和塑像,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赏壁画和题字。先来看壁画。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画面的内容是天王降伏妖魔鬼怪,我们看不到;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枋上总长450厘米,高66厘米的八幅拱眼壁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幅唐代壁画(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有佛、菩萨、胁侍菩萨、天王、飞天、供养人、僧人、文官等,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具有十足的唐代风韵。其余几幅壁画色泽较为鲜亮,画面以佛、菩萨为主,是宋代遗物。
再来看题字。题字就位于大殿前槽的这四根大梁下。当年,梁思成一行发现佛光寺后,虽然认定这是一座唐代建筑,但却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寻找。一开始,他们爬到了天花板的上面,梁思成在他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写道:“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照相的时候,蝙蝠惊飞,秽气难闻,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就这样艰苦卓绝地搜寻了几天,才由林徽因的远视眼看到了大梁下面隐隐约约有“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为了获得题字的全文,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搭起梯子,然后拿着蘸了水的布单爬上梯子去擦梁下的题字,字迹一着水就马上显现,但水一干,字迹就又看不见了,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把梁下的字全部看清楚。这些字迹不但为东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代建筑,而且字迹本身兼有欧阳询和虞世南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唐人墨宝。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了整整6年的寻找,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唐代经典木构建筑,梁思成后来说,这是他十余年野外考察中最快乐的一天。
另外,大家看,东大殿这些门板上还保留着一些唐、宋、金、明历代僧人和游人的题记。
其实,在佛光寺,我们能够观赏到的唐代艺术何止这些,除了东大殿的四绝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经幢、唐代的松树和唐代的佛塔,足可以称得上“八绝”了;佛光寺的古老也远不止于唐代,东大殿的左侧就有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第二古塔――祖师塔。
(中国古塔的鼻祖――祖师塔)
这就是祖师塔,是一座六角两层的砖塔。在中国的古塔中,它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山嵩岳寺塔,排行老二,可以说是中国宝塔中的祖师爷了。祖师塔的建筑特色非常鲜明:它的层数是两层,两层的门洞都做成拱券式,门上是火焰式的门楣;内室为六角形洞窟结构;上、中、下三层叠涩都做成了莲花瓣式,二层转角处雕刻三层仰莲相叠的角柱,塔顶为两层仰莲上托宝珠。这些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通观整座佛塔,下部简洁明快,上部华丽大方,形制非常奇特,体现了明显的北魏风格,是我国古塔中的孤例。
祖师塔所纪念的祖师究竟是谁?据专家估计,可能是北魏高僧昙鸾。昙鸾出生在雁门,也就是现在的代县,距离五台山尤其是佛光寺非常近。十五岁时,他登上五台山,并在佛光寺出家,这是五台山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出家的僧人。昙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的`,他所创立的“持名念佛”法门被后代高僧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净土宗,不仅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而且盛行于日本、韩国。因此,昙鸾大师不仅中国净土宗公认的祖师,也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推崇为“三国七祖”之一,当然也是佛光寺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了。除祖师塔外,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塔坪上还保存着七座古塔,其中六座建于唐代,一座建于金代,这八座古塔不仅建筑奇特,是研究我国古塔艺术的珍贵实物,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是金代遗物,金代是佛光寺历史上继北魏、唐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时期,而文殊殿则是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代表性建筑。
(文殊殿――无以复加的减柱营造)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15年(1137),占地610平方米,规模和东大殿基本相等,是我国佛寺中最大的配殿。和东大殿一样,文殊殿也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经典。从外部看,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檐的补间使用了庞大的斜拱,大家来看这朵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间斜伸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斜拱。斜拱的运用是辽金时期建筑的显著特征,而文殊殿则是中国古建筑中运用斜拱最早的实例;从内部看,文殊殿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它将“减柱营造法”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好,让我们进殿参观。
(进入殿中)大家是不是觉得文殊殿内实在是太空旷了,从来没有一座中国古代殿宇让我们感觉这样空旷宽敞过,这就是减柱法成就的效果。文殊殿的减柱法运用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我们看,这座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建筑里面,仅仅用了4根内柱,而建筑面积基本相同的东大殿则用了整整12根内柱,真可以说将我国古代的减柱法运用到了极致,是我国古建筑中建筑法运用最成功、最彻底的范例。由于内柱大量减少,殿内不得不采用了巨大的内额。我们看,这根前内额长达14米,直径80多厘米,在中国古建筑中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再来看,由于跨度太大,为了使长大的内额不至于弯曲变形,古人又采用垂木与斜木勾连拉拽,以减轻内额的负重,构成了这种奇特的“人字柁架”,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文殊殿的正中还供奉着中国最早的文殊七尊像。这是骑狮的文殊菩萨,这是善财童子,这是牵狮子的于阗王,这是正在对谈的佛陀波利和文殊老人,加上这两尊协侍菩萨,正好七尊。
文殊殿的四壁上还保存着明代宣德五年(1430)的五百罗汉图,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245尊,我们来环绕殿内看一看。
(告别佛光寺,愿佛光普照大千世界)
篇4:佛光寺导游词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篇5:佛光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篇6:佛光寺导游词介绍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象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象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象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最后来说说佛光寺的文物价值:佛光寺号称“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是中国最重要的唐代古迹,它是一个创造纪录的地方,择其要点:第一、全寺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第二、东大殿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第三、东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国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着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第四、佛光寺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林;第五、大文殊殿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正因为如此,梁思成教授称赞佛光寺“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诚中华第一国宝也”.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72级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耀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吧!
(登上东大殿,看檐拱间喷薄扑面的盛唐气象)
我们眼前这座大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中国的古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宋代的建筑优美华丽,元代的建筑粗犷自然,明代的建筑庄严规整,清代的建筑精巧细腻,而唐代的建筑则体现了张扬大气、质朴厚重的特点。虽然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后,山西境内又发现了五台县南禅寺、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这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其中南禅寺的建筑年代甚至比东大殿还要早75年,但它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民间木构建筑,不能体现唐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是宫廷建筑,只有宫廷式的大木作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佛光寺东大殿恰恰就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和其它朝代的建筑相比,这座大殿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台基低矮,檐柱粗短,斗拱硕大,屋顶平缓,色彩单纯。这些特点使这座大殿给人以台基部分脚踏实地、平和稳重,主体部分个性张扬、雄壮有力,屋顶部分舒缓宽广,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印象,使本来显得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
其实,说到唐代建筑和后代建筑的区别,最突出的还要说是斗拱。大家看!柱子之上、房檐之下,这种象花朵一样盛开着的就是中国古建筑最独特、最神奇的构建——斗拱。常言说“立木顶千斤”,在中国古建筑中,立木所承托起来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拱传送到屋檐下的每一个点,最终将沉重的屋顶托举起来,并将宽大的屋檐挑出很远的。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以承托屋檐的檐柱斗拱;一类是大殿内部用来承托梁架的梁架斗拱。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檐柱斗拱,这类斗拱根据位置不同又分为三种:位于柱子上的这种是柱头斗拱,位于两根柱子之间的这种是补间斗拱,而位于大殿四角的那种叫转角斗拱。斗拱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条理。我们来看:这种方形的木块就象中国古代的量具“斗”一样,所以叫“斗”,斗的作用是承托上面这种就象弯曲的胳膊肘一样的弓形短木,也就是“拱”.我们说立木顶千斤,而立木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斗再通过拱,最终传散到屋檐下每一个需要支撑的点上,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层层叠加,层层挑出,直到把屋檐挑到殿身之外足够远的距离。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四层叠加,层层挑出,使屋檐伸出墙体外达4米之远,整座斗拱的高度也达到了2米,几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出了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为深远的出檐。著名古建筑学家史建在他的《大地之灵》一书中赞叹:“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除斗拱外,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虽然庞大沉重,但我们并不觉得这种大屋顶有多少压抑的感觉,这是因为整座屋顶从屋面、屋脊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找不出一处僵硬的直线。我们看:东大殿四角的柱子都微微向内倾斜,这叫做“侧角”,而且这四根柱子比其它柱子还要略微高一些,这叫“升起”.侧角和升起使得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在视觉上也更加庄重,并为大殿的屋檐营造出了优美流畅的曲线。庞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鸱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变得舒展轻巧起来。
站在东大殿前,身前是唐代的大殿,身后是唐代的古松,身旁是唐代的经幢,那盛开的斗拱,似李白醉酒豪气干云,似张旭泼墨恣意纵横,似韩愈伏案沉雄稳健,有着压抑不住的生命力,它不象明清以来的建筑那么含蓄、柔顺、艳丽,而是张扬、灵动、古朴,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性格。我们不是总在怀想着大唐盛世,总在幻想着梦回唐朝吗?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指东大殿之斗拱)——这,就是唐朝!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大殿,走进大唐文化的辉煌圣殿吧!
(进入东大殿,走进大唐艺术的辉煌圣殿)
进入东大殿,我们眼前是一座宽达五间、深达一间的大佛坛,佛坛上坐的、站的、跪的、骑狮的、牵象的、供养的、护法的,前后左右全是高大的唐代塑象,共35尊,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如此浩大的场面和惊人的气势恐怕只有在盛世唐朝才会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全国现存唐代彩塑仅有80余尊,而这座佛坛就占去了将近半壁江山!由于佛坛只有1米高,所以这些佛象虽然高大庄严,却又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盛唐之风扑面而来。
东大殿的塑象布局和我们在其它寺院见到的都不太一样:佛坛的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反映了唐代弥勒信仰的流行。这尊弥勒佛虽然和宋代以后出现的大肚弥勒佛不太一样,但在体形上还是要比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明显粗壮一些,尤其腹部比较突出。他的坐姿也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弥勒下坐”.这三尊塑象,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佛坛的两侧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东大殿则正好相反,这当然不是工匠师傅搞错了,而是唐代塑象的通行惯例,因为佛光寺前院的文殊殿和普贤殿也是文殊殿在右、普贤殿在左,而在后来发现的南禅寺大佛殿以及太原天龙山的石窟中,也是文殊骑狮在右、普贤骑象在左。在五尊主象的前面,塑满了协侍菩萨和供养人。释迦牟尼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他们的前面是两尊站着的协侍菩萨和两尊半蹲着的供养人;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前面各站着四尊协侍菩萨和两尊供养人;普贤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还有牵象的童子和护法的韦陀;文殊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又有牵狮人和于阗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站立的协侍菩萨身体都都向前倾斜,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微突起,丰腴富态,雍容自信,穿着唐代流行的“袒胸装”,呈现出一派“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动人风情,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象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象如出一辙;而这些蹲着的供养菩萨都半蹲半跪在高高的莲座上,她们手托瓜果梨桃等供品,身披缨络,仪态安详,这种塑象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很少见到。佛坛两侧还站着两尊形体魁伟的护法金刚,它们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那些出土的武俑高大多了。
除了这些神象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象,大家请跟我到这边来(佛坛左侧)。我们看这尊金刚的脚下有一尊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象,她就是重修东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宁公遇塑象安详静谧的神态,沉厚洗炼的塑工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她甚至动情地说:“我真想陪着这位唐代妇女再静静地坐上它一千年”.我们再来看这面的愿诚法师写生象(大殿左侧窗下)。比起宁公遇的雍容富贵来,当时主持重修东大殿的愿诚法师前额隆起,颧骨高突,就显得冷寂清苦、从容恬淡多了,梁思成先生称赞它是写实人象中的优秀作品,它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高僧写真象。
除了这35尊举世无双的唐代彩塑,我们看到东大殿的两侧山墙下还有五百罗汉塑象,这些塑象是明代宣德五年塑造的,现存只留下了290多尊。
梁思成教授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象、壁画、题字誉为“四绝”,我们已经欣赏了其中的建筑和塑象,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赏壁画和题字。先来看壁画。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画面的内容是天王降伏妖魔鬼怪,我们看不到;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枋上总长450厘米,高66厘米的八幅拱眼壁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幅唐代壁画(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有佛、菩萨、胁侍菩萨、天王、飞天、供养人、僧人、文官等,画象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具有十足的唐代风韵。其余几幅壁画色泽较为鲜亮,画面以佛、菩萨为主,是宋代遗物。
再来看题字。题字就位于大殿前槽的这四根大梁下。当年,梁思成一行发现佛光寺后,虽然认定这是一座唐代建筑,但却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寻找。一开始,他们爬到了天花板的上面,梁思成在他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写道:“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象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照相的时候,蝙蝠惊飞,秽气难闻,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就这样艰苦卓绝地搜寻了几天,才由林徽因的远视眼看到了大梁下面隐隐约约有“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为了获得题字的全文,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搭起梯子,然后拿着蘸了水的布单爬上梯子去擦梁下的题字,字迹一着水就马上显现,但水一干,字迹就又看不见了,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把梁下的字全部看清楚。这些字迹不但为东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代建筑,而且字迹本身兼有欧阳询和虞世南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唐人墨宝。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了整整6年的寻找,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唐代经典木构建筑,梁思成后来说,这是他十余年野外考察中最快乐的一天。
另外,大家看,东大殿这些门板上还保留着一些唐、宋、金、明历代僧人和游人的题记。
其实,在佛光寺,我们能够观赏到的唐代艺术何止这些,除了东大殿的四绝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经幢、唐代的松树和唐代的佛塔,足可以称得上“八绝”了;佛光寺的古老也远不止于唐代,东大殿的左侧就有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第二古塔——祖师塔。
(中国古塔的鼻祖——祖师塔)
这就是祖师塔,是一座六角两层的砖塔。在中国的古塔中,它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山嵩岳寺塔,排行老二,可以说是中国宝塔中的祖师爷了。祖师塔的建筑特色非常鲜明:它的层数是两层,两层的门洞都做成拱券式,门上是火焰式的门楣;内室为六角形洞窟结构;上、中、下三层叠涩都做成了莲花瓣式,二层转角处雕刻三层仰莲相叠的角柱,塔顶为两层仰莲上托宝珠。这些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通观整座佛塔,下部简洁明快,上部华丽大方,形制非常奇特,体现了明显的北魏风格,是我国古塔中的孤例。
祖师塔所纪念的祖师究竟是谁?据专家估计,可能是北魏高僧昙鸾。昙鸾出生在雁门,也就是现在的代县,距离五台山尤其是佛光寺非常近。十五岁时,他登上五台山,并在佛光寺出家,这是五台山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出家的僧人。昙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的,他所创立的“持名念佛”法门被后代高僧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净土宗,不仅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而且盛行于日本、韩国。因此,昙鸾大师不仅中国净土宗公认的祖师,也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推崇为“三国七祖”之一,当然也是佛光寺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了。除祖师塔外,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塔坪上还保存着七座古塔,其中六座建于唐代,一座建于金代,这八座古塔不仅建筑奇特,是研究我国古塔艺术的珍贵实物,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是金代遗物,金代是佛光寺历史上继北魏、唐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时期,而文殊殿则是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代表性建筑。
(文殊殿——无以复加的减柱营造)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15年(1137),占地610平方米,规模和东大殿基本相等,是我国佛寺中最大的配殿。和东大殿一样,文殊殿也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经典。从外部看,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檐的补间使用了庞大的斜拱,大家来看这朵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间斜伸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斜拱。斜拱的运用是辽金时期建筑的显著特征,而文殊殿则是中国古建筑中运用斜拱最早的实例;从内部看,文殊殿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它将“减柱营造法”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好,让我们进殿参观。
(进入殿中)大家是不是觉得文殊殿内实在是太空旷了,从来没有一座中国古代殿宇让我们感觉这样空旷宽敞过,这就是减柱法成就的效果。文殊殿的减柱法运用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我们看,这座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建筑里面,仅仅用了4根内柱,而建筑面积基本相同的东大殿则用了整整12根内柱,真可以说将我国古代的减柱法运用到了极致,是我国古建筑中建筑法运用最成功、最彻底的范例。由于内柱大量减少,殿内不得不采用了巨大的内额。我们看,这根前内额长达14米,直径80多厘米,在中国古建筑中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再来看,由于跨度太大,为了使长大的内额不至于弯曲变形,古人又采用垂木与斜木勾连拉拽,以减轻内额的负重,构成了这种奇特的“人字柁架”,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文殊殿的正中还供奉着中国最早的文殊七尊象。这是骑狮的文殊菩萨,这是善财童子,这是牵狮子的于阗王,这是正在对谈的佛陀波利和文殊老人,加上这两尊协侍菩萨,正好七尊。
文殊殿的四壁上还保存着明代宣德五年(1430)的五百罗汉图,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245尊,我们来环绕殿内看一看。
篇7:佛光寺导游词介绍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从早晨开始,阳光便灿烂地铺满校园,洁白的刺槐花,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与纯净的蓝天互相映衬着。在宣泄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老友毕竟还是能解得其中滋味的。“走,外边玩去!”自然是一拍即合。欢呼雀跃的心,与这春天和风唱和着。
带上几个年轻人,让这旅途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小路在山里穿行,延伸。太行山在永年境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只是一些光光的小山包,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与武安交界处的新安村,当地人称为“山沟”的地方。
一路向西,道路也渐变得狭窄,有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道旁的绿杨成荫,小路也给罩住了。靠在座椅上,透过天窗仰望天空,有说不出的惬意……。
寺院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背靠大山,坦然地面对我们挑剔的目光。静静的,若无其事,只是漫不经心地精致着。就像寺院入门处的弥勒,宽容大度祥和喜悦均在沉静的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刻意地去深沉古板,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崇高和巍峨。一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洒脱和超然,远离了世俗的纷杂扰攘,闲闲的,远远的。这份超然竟将我的心神摄住了,寺庙也曾见过几座,似这般清净之处,实在不多。往往是几个一知半解的人,假借佛祖的名讳,用些似是而非的佛理装点门面,眼睛却是紧盯世人的钱包,在那里,信仰都变成一种交易,“功德”可以用金钱兑换,更有甚者干脆利用世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换取敬重。像是在搞恐怖主义了。
佛光寺谈不上香火鼎盛,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清,寺院里没有善男信女烧香还愿,磕头祈福,烟雾缭绕的场面,空气明澈清新。庙宇的斗拱飞檐在蔚蓝的天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悬挂在廊檐下的铜铃声音清脆,在寂静的寺院里回荡,和着鸟鸣声在春风中混成一曲天籁。
让我的心为之沉静,头脑也变得清醒了许多。入春以来,身体欠佳,竟至卧床,每自夤夜不寐,辗转反侧,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年已不惑,却一无所成,曾经的理想变得如此茫远。迷惘,失落,不平像一团乱麻在在头脑中纠缠不清,整日里在众人面前还要强作欢颜,简直不堪回首!
今日里,所有的不快竟在这无边的宁静之中冰释了。可能是受山门那句“放下自在”的偈语启发,也许是对那句“平常心是道”点醒了我这迷途中羔羊吧。
猛然间想起,佛经中的一段话: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原来近些天的种.种不快,究其原因是我“心动”了。
出了韦陀庙,转过汉白玉观音菩萨塑像,到达第二层平台,一颗树彻底将我震撼了。
一棵合欢树。绿荫如伞,红花成簇。满树的繁华锦绣,与这清净庄严的寺院竟有些格格不入。佛家讲究一切皆为虚幻,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树却就在佛祖殿前,灿灿烂烂,香气馥郁。分明是要迷惑前来寺院拜佛的世人,考验他们能否看透“物相”。这棵合欢树就被砌在道旁的石墙内,想来当初建寺时,一定很让工匠们费了一番心思。到底还是不能让它就范,砍掉又有悖佛理。只好任由它散散漫漫地在这里招摇。老干嶙峋,根须裸露,斜斜地树立在暖暖的春风中,树枝随性恣肆,任意东西。在这山寺中,不因常年聆听佛经吟咏而变得驯服,也不因独处空寺饱受寂寞而性情乖张,一副满足充实的样子,蓊蓊郁郁,亭亭如盖。我站在树下想:如果这树有灵性,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应该不会羡慕那多水的江南吧;这里偏僻闭塞,它应该不会嫉妒山外的白杨见多识广吧。你看它羽状的叶片上没有一丝的不安沮丧,丝状花朵中流淌出恬适安详。
人有时真该像一棵树。不管身处何处、何境,心安意定,专心经营自己枝条、根基,在适当的时候,开出自己的花朵。不刻意追求树外的'虚荣,自然不会失意怅恨。这样看来,这树之所以得以保全,并不是我猜想的那样。我最初的想法有点幼稚可笑了。当初佛光寺的住持必是参透了其中的禅机,特意留这棵树在此供世人参悟吧。
人就是容易执迷,执迷于名利,沉湎于私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繁华逝去之后,尘埃落定之时,独自面对自己时,手里空空如也。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冥思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大彻大悟,洞悉困难之源和生命真相,创立了佛教。自此佛门弟子心怀天下苍生,济世渡人,为解救红尘困苦而祈祷,传至今天已历经3000年之久。抛开宗教的神秘光环,单看他抛却太子优裕的生活,为解开缠绕心头的疑惑,毅然踏上修行的道路的勇气,就让平凡如草芥的我凭生无限敬仰。此番佛光寺之行,更是解开我萦绕我行头的诸般困苦使我心境澄明,自然对佛祖多了几分感激。离开合欢树,向西踏上青石台阶,拾阶而上,就到第三层平台了,上面便是大雄宝殿,供奉佛祖如来的地方了。我且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位于全寺最高处,殿前是大理石铺就的平坦开阔的广场。站在广场,整个寺院尽收眼底。或想起唐王昌龄对长安附近的青龙寺的描绘“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诗中的清净、竹树、含山翠等词句用在此处也颇为贴切。这寺院是最近才扩建的,据同行的老董说,这寺院的扩建、修葺全得益于本寺的现任住持仁秀法师,法师医术高明,广结善缘,自然有很多捐赠……
出寺门时,我问门房:“仁秀法师今天在吗?”回答说,出远门了。
看来是缘分未到啊。我回头看看同行的几个人,大家哈哈一笑。
篇8:佛光寺导游词介绍
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坐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
东大殿采用梁柱木结构作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头,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已接近于现代框架结构。房殿式屋顶,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缓,显得舒展平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结构作用和装饰效果。柱子向内倾,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稳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佛光寺的建筑堪称瑰宝,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和墨迹也久负盛名,它们与建筑合称为寺里的四绝。仅大殿内的佛坛上就有主像5尊,胁侍24尊,罗汉500尊(后部分毁损)。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态各一,面目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正殿内现存的十几平方米唐代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人物姿态都极优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颜面、胡须笔法则部分保留了汉画的风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这些墨迹字迹清晰,笔法沉劲,实在不可多得。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西侧,初建年代不详,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书题记可以证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
第五篇:佛光寺英语导游词
佛光寺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佛光寺英语导游词,欢迎阅读!
篇一:佛光寺英语导游词
Buddha Temple: This is the Fosha as the “treasure” of the Buddha Temple, which is a long history and magnificent Buddhist temple.The Buddha Temple East, South and north sides, but open to the west, because of the mountain temple built, sitting east to the west, the entire temple area green pines and cypresses, towering temples, elegant environment;layout of the temple lichtung, arranged in an orderly manner.Has be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temple and many cultural relics, which are relatively rare in the country.In 1961, the Buddha Temple wa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Speaking of its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we cannot fail to mention its discoverer--Mr.Liang Sicheng, an exper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China(Mr.Liang Qichao, the son of modern thinker).In the summer of 1937, four professors Mr.Liang Sicheng, Xing hurried to five, before that, they went to Dunhuang, in a number of murals in the bright and colorful, there is a map of Mount Wutai, which caught their attention: the screen, many ancient temples, visitors must not, also there is a never seen the pagoda......Buddha in the temple, Professor Liang Sicheng to find a tower, and the painting of the 1400 groundless talk, as like as two peas, is still alive!It is a relic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double the six corners, next on the air, brick cord cut, Shu Lianzhu in India.It is not only a treasure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but also a monument to ancien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Liang Sicheng was far beyond the expected, is in addition to the “tower founder”, the Buddhist temple is an ancient art of the new world.Through careful research,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Mount Wutai of the Buddha temple building a templ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of Wei Qi: four isolated cases of writing;a renowned Temple of Tang Dynasty four art”.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al circles have been sensational.This not only belong to China Buddha Temple, also belong to the world, some foreign scholars openly call for “Asia Buddha Buddha temple”.Buddha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later destroyed.Now the main hall of the Buddha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high groun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temple, the Buddhist temple is the main hall, named the East hall.The Mount Wutai is one of the first.There are thre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 in the middle of the main hall, such as thirty-fiv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Buddha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altar is Xiangmo as Sakyamuni Buddha in Maitreya, is on the left, on the right is Amitabha.Buddha, Maitreya has spiral hair, straight hair is Amitabha.The three statues were full of cheeks, curved eyebrows, and upright lips, with a very significant Tang wind.Dress with belt of Maitreya Buddha and Amitabha in the chest, abdomen, and Buddha and Amitabha down in the sea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trick clothing is very consistent, which is fixed in the form of the Tang dynasty.Bodhisattvas are leaning forward, waist slightly curved, slightly protruding bell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ddl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after the Buddha statue, the statue of Gansu and Dunhuang with a fan.In addition, the Buddha are to support a full squat enough to kneel on the towering angiopteris.In addition to this statue of the Gansu Grottoes in Dunhuang and Shanxi Datong Huayan Temple, is also rare in china.Buddhist altar left between the shoot and Samantabhadra riding like, two Bodhisattva retinues, Liao as the leading man, before a Tuo and Fugen like a boy like.The right tip of the Buddhist altar is the Manjusri Bodhisattva riding a lion, the lion and the two Bodhisattva.This is usually left in the right Manjusri, Samantabhadra configuration is not the same.The two Blastophagus between the extreme front, stands a Dharma king, burly shape, standing on the remote;wearing armor, armed with a sword, a glare.I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terracotta terracotta terracotta terracotta figures we have seen in the museum, but much larger than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unearthed.The left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altar of King Kong, a plump cheek, just drop, about more than 40 year old middle-aged women statues, shape also wanran such as students,......In addition, the Fodian gable of the two table is also arranged five hundred arhat statue.According to the East Hall of the Ming Dynasty Jiajing thirty-seven years(AD 1558)in October 23rd, Guang Temple rebuilt fill plastic tablets ocean cloud, indeed the relics of the Ming dynasty.Several archBuddha light temple.Buddha Temple is located in the Mount Wutai Buddhist holy land.As early as in 1961, it was announc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the first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unit.“The first Asian ancient buildings” and “Guang Asia”.His discovery, China's famous architect Mr.Liang Sicheng will be the Buddha temple architec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and murals, known as the “four inscription in a”.Praise is the first Buddhist Temple Treasures of ancient china.But before that the Buddha Temple in Mr.Liang Sicheng, had threatened to “Chinese Japanese scholar, want to see the building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only to us Japan Nara”.As a patriotic architect, Liang Sicheng and MS.Lin Whei-yin decided to give up the advant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ed to the troubled country, from 1932 onwards, began the arduous work of ancient buildings.For six years, they traveled the country in ancient 2738, numerous hills and streams, a great wooden structure has been found, but not in th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A chance Liang Sicheng saw in the Beijing Library of the French explorer Bashi and the sixty-first cave of the “cave of the Dunhuang”,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Mount Wutai”, the Great Buddha Temple of light attracted his attention.On one evening in June of 1937, Mr.Liang Sicheng and MS.Lin Whei-yin rode a donkey to Mount Wutai.The day was shrouded in brilliant in the afterglow of Datang building ushered in the most pious visit its history'.When they open the dusty door, Liang Sicheng tears brim over with tears he can finally, announced to the world, Chinese have their own wooden buildings in Tang dynasty.In later recalled, Liang Sicheng said, this day is the happiest of his 10 years of ancient life in a day.In the end they go to study Buddha Temple, on behalf of the county of Shanxi near, that the “Lugou Bridge incident” broke out in the last few months of this year, the great architect at the start of a long way to escape.We see the Buddha Temple sit east to West today, the whole temple of ancient quiet environment, green pines and cypresses, covers an area of 34000 square meters, but it is said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Buddha Temple is much greater than it is now, the country has “the Shimonoseki”.At the same time, we can find that the layout of the Buddha Temple with us in the past to see little temple.Usually the temple take Yanzhong axis, and to cross the Buddha Temple layout of China's unique existing temple in.So, in any corner of the temple to temple panorama glance, the straight world wide “,” the Yellow River comes from the sky “style usually seen with the temple” how deep is the courtyard “,” small garden incense drive independence around “in stark contrast.With just set foot on the 72 ladder, the hall in front of us is the Buddhist temple of the East Hall, the entire hall in order to give people a strong sense of visual impact, ”platform, low eaves column stubby, roof eaves brackets large, gentle and profound, the whole palace colors.“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big roof like Chuang-tzu's bird to fly.This is the most perfect embodiment of the Tang culture.It is the atmosphere of the atmosphere of openness, confidence and tolerance.Is that ”all rivers run into sea of tolerance,“ and ”king of the Grand Palais dress worship" weather.If you catch the Xia Yu season, the entire hospital fragrant flower, or in the hospital about CITIC or sitting in a big step, look under the eaves shower curtain, Tooyama Aki, nearly four meters of the canopy, the big rain will not splash.You can feel the cool atmosphere of Xia Yu so leisurely, and there is no two in the Tang Dynasty.I don't know if everyone dreams of returning to the long Ta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