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导游词大全

时间:2019-05-12 00:1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十三陵导游词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十三陵导游词大全》。

第一篇:明十三陵导游词大全

明十三陵导游词范文大全

明十三陵导游词范文大全

明十三陵导游词(一)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二)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要参观十三陵景区。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有明朝的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境内,距市中心50公里,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以天寿山做为天然屏障,左右有龙山、虎山,守住门户,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在这个小盆地内,扇形分布着十三个帝王陵。那么是谁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呢?明朝有十六个皇帝,那此处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别着急,请听我细细道来。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临死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这使得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当时他的三个哥哥都以*,论资排辈,他才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叔侄子俩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朱棣夺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却不知所终,既不知所终,当然无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的陵一个在南京,一个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号为永乐,希望天下太平,永远快乐,但人岂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继位后不久,便一直筹划着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及子孙们找一块万年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黄土山,后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与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长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统及第七个皇帝景泰的时候出了点乱子,由于正统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他的弟弟被推上了台,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为新皇帝。并改年号为景泰。新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希望从此好景常在,国泰民安,但是这年号未能应验,而是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后来正统皇帝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场,先被降为王,连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亲王礼制葬在了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统皇帝改年号为天顺,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国皇帝崇祯,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区内。现在各位都明白为什么明朝有16个皇帝区却只有13个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区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参观。

明十三陵导游词(三)

各位朋友,请往右侧的窗外看,这是十三陵陵区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门六柱十一楼,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了。

现在请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个大门,门开三洞,这便是明十三陵陵区的正门——大宫门。因其颜色为红色,故又称之为大红门。在大宫门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马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古代皇帝到这来祭陵,至此也必须下马。原来在大宫门的两侧连有40公里长的围墙,设为禁区,重兵把守。其实就是一座为*皇帝而设的“紫禁城”。明朝规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皇帝每次祭陵便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陵区。

在大宫门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棂星门,这条路被称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简介。大家请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乐皇帝的功绩,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三十韵》,碑东侧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清朝嘉庆皇帝论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齐地排列于神路两侧的石像生,何为石像生呢?其实就是些石人、石兽等,即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们将为*的帝王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服务。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兽24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和大象,每种兽4只,两立两卧。此外还有石人12个,即文臣、武将、勋臣各4人。

在神路的尽头是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此处意为“天门”,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过此门后,灵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们马上就到了,请大家收拾一下随身物品,带好照像机,我们准备参观十三陵之首——长陵。

明十三陵导游词(四)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众陵之首——长陵。长陵位于天寿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历时四年建成,陵内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乐皇帝初为燕王,后从侄子朱允文手中夺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虑到北京地势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迁都北京。除长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内攘外,不但在军事上修筑长城,而且又派人编著了举世名著——《永乐大典》。不但发展农业,让百姓安居乐业,又派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但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残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宫妃被赐死殉葬。

长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等,分为三进院落。自陵门到陵恩门为第一进院落,东南角有碑亭一座,原来无字,立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皇帝看过长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写了谒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写的明陵八韵。第二进院落自陵恩门到内红门,院内在汉白玉台阶之上威然矗立着我国最好的楠木大殿——长陵的陵恩殿,殿内有楠木巨柱60根,当中4根直径为1米以上,大殿现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进院落是自内红门至明楼,明楼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楼额上写“长陵”二字,内设“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楼两侧连宝城,宝城中央的高大土丘为宝顶,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的地宫尚未发掘,在十三个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宫被打开。

现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吧?参观完长陵后我们就去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

明十三陵导游词(五)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杀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近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汉人,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国务院,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周总理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明十三陵导游词(六)

各位,现在我们在定陵地宫的左配殿内,这座地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寝宫,它位于宝顶下27米,完工于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了,地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这是地宫的左配殿,理论上是放置皇后棺椁的殿堂,但当打开地下宫殿时,发掘者们发现皇后的棺椁并不在这里,而且左配殿内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是根据明朝的祖制,即虽然地宫设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各位请看,这个大石台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个长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个小洞穴名叫“金井”,是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设。所谓“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设“金井”并放置玉石,这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普通人家即使是高级官员也不能享有这种级别的葬制。“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吗?“玉葬”的玉是真的吗?其实,金井中的“金子”只不过是一把黄土,在地宫建成后再把这把土放在预留的“井”内,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终之意,美化帝后们都是善始善终之人。另外“金井”中的“金”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为人主,虽死犹生。再说皇帝是龙,龙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设“金井”是为了接地气,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龙就能复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鳞岂为池中物,一遇风动便化龙”。所以设“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够复活,再统天下。那么玉石是真的吗?怎么说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开之玉或含玉的石头,剖开后可能极其普通,也可能价值连城,之所以在棺椁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征,又有实际的作用,既象征高贵,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棺椁及尸体腐烂。那么,皇帝和皇后的棺椁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现在就带大家去参观。

(在地宫后殿)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地下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这里是地宫的后殿,在打开地宫时,人们发现帝后的棺椁都放在这里,中间最大的棺椁是万历皇帝的,两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两侧还陈放着26个红漆木箱,里面放的是陪葬品,当年经过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大概包括以下几种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如衣服、玉带、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们生前喜爱的物品,如宝剑、装饰物;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金锭、银锭等;四是冥器,如银酒具、木桶、木马等。打开地宫时,由于地宫渗水,帝后的棺椁及装随葬品的木箱子已经腐烂,帝后的骨架还在,各位,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复制品。您也许要问,后来人们把原来的棺椁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么地方啦?在博物馆吗?不幸的是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为地宫刚刚被发掘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地宫内的文物当然与文化有关,既然有关,某些东西就会成为“革命的对象”,于是倒霉的万历皇帝和皇后们被当成地主阶级的代表,革命小将们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竞把帝后的棺椁抬出并扔掉,将帝后的尸骨付之一炬,多么惨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倘若时间能够倒流,我真希望小将们会说:“......曾经有万历皇帝的尸骨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没有把它当成文物保护起来,让它再也无法挽回,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说:不能烧!一定要保护起来。如果要让我们把这些文物保存的时间加个年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好!下面请各位随我到地宫的中殿参观。

(在地宫的中殿,皇后的宝座旁,因为万历皇帝的宝座旁地方窄,不利于讲解)

各位!这是地宫的中殿,当年被打开时,里面有三座汉白玉的宝座,呈“品”字形陈列,现在为了参观方便,摆成了“三”字形,万历皇帝的宝座雕有云龙图案,两位皇后的宝座刻有翔凤图案,此外在每个宝座之前都有五个琉璃摆件,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及一对花瓶,称为“五供”,是专门供奉那些*的人而设。此外还有一个云龙大瓷缸,它是做什么用的呢?养金鱼的?不可能,也太浪漫了吧!防火的?要是放在木结构大殿内倒是可能,可这座地宫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宫殿,不可能着火,那么这些瓷缸是些聋子的耳朵——摆设?当然不是,它们就是人们所说的万年灯,也叫长明灯,当年里面装满香油,在关闭地宫大门前点燃整座地宫,灯火通明,亮如白昼,象征大明江山,象征长明之灯万年不灭、万世相传,不过没有氧气怎能长明?所以打开地宫之时,万年灯已灭,缸内的油层表面也已经凝固。现在摆在这里的是复制品,下面我们到前殿去参观一下。

(在地宫的前殿门口,石门旁)

各位朋友,现在是揭开“如何打开地宫之门”谜底的时候了,刚才我们说过地宫的两扇大石门被一个小伙子在五分钟之内巧妙地打开,还记得吗?

首先请各位看一看我们眼前的大门,这就是当年那两扇石门,怎么样,够重吧?

门后的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从门后顶住大石门的顶门石,又称“自来石”。整座地宫中有七扇大门,每扇大门后都顶有一块自来石,为什么叫它自来石呢?是因为地面上有凹槽,在关门前自来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内,斜靠在石门上,石门的背后也有预先根据自来石的高度及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当关闭大门时,自来石就“自己”“来”到了该到的位置,即大石门后的凸槽下,故称其为“自来石”。可想而知这自来石不仅从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当稳定。

那么怎么可能用5分钟将厚重的石门打开呢?俗话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个合适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打开地宫大门时使用的是什么“神密武器”呢?这武器专业术语叫“拐钉钥匙”,怎么样?听起来够专业吧?其实那“拐钉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儿。不过话得这么说:“不管木条钥匙,还是铁钥匙,打开大门就是好钥匙”,对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打开大石门的经过。原来“没有不透风儿的墙,也没有不留缝儿的门”打开地宫的关键就在于两扇大门之间有个缝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条儿,工作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将硬木条插入门缝中,轻轻用力将石门后的自来石从门后的槽内顶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轻推两扇石门,直到能将手伸入为止;第三步,将绑在木条上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的套,从自来石的上部将其套住,这样既保证推门时自来石不会从后面翻倒,损坏文物,又不影响进一步推开地宫大门;第四步,一边进一步推开大门,一边用力将被套住的自来石往侧面拽动,目的是让自来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点,以便打开其中一扇大门;第五步,当大门打开的程度可以钻进一个人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大家知道了打开地宫大门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关闭地宫大门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有个疑问,你说的轻巧,那么重的大门怎么可能会被轻易地推开?其实,地宫的大门在设计上是很科学的,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但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看这两扇石门,从门轴到门沿逐渐变薄,这就使得每一扇石门的重心都偏向门轴,各位还记得一个物理公式吗?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门轴,动力臂就越长,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人们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将很重的门推开,怎么样?对设计者们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听到这儿,有些朋友在兴奋之余多少会有些失望,为什么呢?因为在打开地宫时既没有惊险电影里所描写的重重机关,防不胜防的暗器,也没有传说中的为了防止营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闭在地宫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惊险刺激的味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万历皇帝认为大明江山气数远远未尽,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没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没人敢想,既是这样,又何必设机关、暗器,杀死筑陵者,而让天下人耻笑,所以难免让您有点失望。

好!地宫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合作,现在请各位出——宫——。

明十三陵导游词(七)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00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具体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此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修缮下,恢复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讲的是长陵。

长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360年生人,1424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代。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马上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名义起兵,历时4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朱棣执政22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生活俭朴。

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第二,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处被今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故宫、天坛、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当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来不太光彩的事迹。如设立东厂特务机关;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凶暴、好杀的坏印象。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一带,享年65岁,葬于长陵。

朱棣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朱棣的陵寝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侧的山腰处,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指的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圆”指的是宝城宝顶,也就是朱棣的坟墓。

前方这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是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中开三门,建于月台之上。第一进院落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毁于清朝中期。

第二进院落的大门是裬恩门,进入裬恩门就看到了裬恩殿。

长陵的裬恩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九五开间,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内铺“金砖”,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这么大的大殿,而且还都是金丝楠木的大柱,在国内的古建筑中实属罕见。金丝楠木本身就十分珍贵,长陵裬恩殿内的32根金柱,高达12.58米,直径都在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俩人相抱都无法合拢。而且明朝没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标准。长陵的裬恩殿就成了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而却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裬恩殿,非常值得游客到此参观。

过了裬恩殿,穿过内红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首先可以看到棂星门,然后是石供案,案上放着石五供。它们分别是: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再两侧是香瓶。石五供的北面就是明楼。

明楼属于“后圆”部分,“后圆”指的是朱棣的陵寝。它由明楼、方城、宝城、宝顶(宝山)而组成。凡是您看到十三陵地区有这样一座明楼,就说明里它的后面埋葬着明朝的一位皇帝。

明楼是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明楼内是“圣号碑”。碑首用篆字刻有“大明”字样,碑身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碑身下面的碑座分四层,第一层二龙戏珠,然后是白云、群山、海水。“圣号碑”就相当于陵墓前的墓碑,说明里面埋葬的是成祖朱棣。

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宝顶又叫宝山,人工夯土堆砌。宝山四周围有一圈城墙,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长是1千米,它叫宝城。宝山下就是地下宫殿。但长陵的地宫并没有打开,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下宫殿的是定陵,朱翊钧的陵墓。

原来在明初皇帝死后有一种殉葬制度,叫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奴隶主要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下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实行了这种野蛮残暴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死时,埋了38人;朱棣埋了16人;朱高炽埋了5人;朱瞻基埋了10人。陪皇帝殉葬的宫女或爱妃,被皇帝赐封家里为“朝天女户”。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才下诏废除这种人殉制度。

英宗朱祁镇昏庸无能。当过俘虏,丢了皇位,被敌人释放回京后,在太监的帮助下,利用计谋重新当上了皇帝。有俩年号一个正统,一个天顺。在明史上绝对不是个好皇帝,但他却废除了人殉制度,也算是在有生之年,做了件好事。

不过明十三陵地区殉葬宫女究竟葬在何处,尚未知晓,仍需后人考证。

好,明十三陵中长陵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第二篇: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下面是明十三陵导游词,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明十三陵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随着车子的启动呢,我们今天的旅游活动也就正式地开始了。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陪同大家一道参观十三陵。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在周围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的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说到这里,有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心里面也许会产生疑问了: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为什么这里只埋葬了13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都城建在了今日的南京,死后就葬在了南京钟山的“明孝陵”。因为太子朱标早死,所以就传位给了长孙朱允炆。而永乐皇帝朱棣就是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帝位的。朱棣以入京除奸臣为名,发兵南下。建文皇帝朱允炆就在这次浩劫中下落不明了。有人说当时宫中起火被烧死了,也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这在明朝的历史上还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当了俘虏,宫中不能一日无主的情况下才做了皇帝的。后来英宗被放回来,在他的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死了以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把朱祁钰在十三陵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了,并把他以“亲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口。这样,明朝的16位皇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的13位都葬在这里,所以统称“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建在一个天造地设的优美的山区里,距离京城大约50公里,整个陵区的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十三陵的陵区是依照风水的原理进行选址和营建的,因为我国古代的人们不论是在兴建房屋或是修筑陵墓等,都十分地讲究“风水”。而皇帝更是自命不凡,不仅生前要过豪华的生活,死后还想继续享受,因此就把对陵地的选择看得至关重要。在选择陵址的时候,必须要选择有山有水、自然环境良好和能够“聚气藏风”的好地方。而十三陵正是这样一处好地方:整个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南面还有龙山和虎山分列左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门户,正符合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中间就像一座巨大的庭院,陵区内还有温榆河水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过,形成了陵区内的抱水。整个陵区以长陵为关键,以大宫门——长陵一线为中轴,北面则以天寿山为镇山。背山面水,聚气藏风,确实是一块理想的陵地。

永乐皇帝之所以选中现在的天寿山,也是经过不少周折的。“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在南京称帝,当时他为了政权的巩固,已经决定迁都北京了。在永乐五年的时候也就是1407年,朱棣的徐皇后去世,当时朱棣为了表示自己迁都北京的决心,就派礼部尚书和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前往北京选择“吉壤”。据说曾选了好几个地方。首先选中的是口外的屠家营,但因为皇帝姓朱,与“猪”同音,而“屠”是宰杀的意思,猪进了屠家肯定必死无疑,所以犯忌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猪和羊本能和睦相处,可是偏偏山后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后来又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也不吉利。因为古代的皇帝死亡,除了叫“驾崩”以外,也叫“晏驾”。潭柘寺的景观虽好,但山间幽深狭窄,不利于子孙万代的发展,也不宜采用。后来才来到了现在的天寿山。天寿山那时候叫做黄土山,永乐皇帝亲自视察以后,觉得非常满意,当时就下旨,定黄土山为他的“万年吉壤”。这一年也正是他五十大寿之年,所以封黄土山为“天寿山”。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建长陵,一直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入思陵为止,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230余年都不曾间断。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300~500多年的历史了,地面上的建筑也曾遭到过多次严重的破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清兵入关时期。那么清兵为什么要大规模的破坏十三陵呢?因为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直接威胁着明朝的安全。结果有人就说什么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们祖坟的风水有关系,如果将他们的祖坟捣毁就可以消灭清兵。而满族的祖先是金人,金代的祖坟就在北京的房山。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竟然信以为真,果然就派人前往房山捣毁了金陵,并建了一座关帝庙在那镇着。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把清兵镇压下去的。结果清兵入关以后,采取了同样的报复手段,对明十三陵大加破坏。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乾隆曾经下令修缮过明陵。可是到了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的土豪劣绅为了争夺产权,又对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地修整以及绿化美化,我们才得以在今天去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十三陵已经成为我国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各位朋友,以上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十三陵的概况,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对十三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景区里面的情况我会在到达景点以后,再详细地向大家介绍。

篇二: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本文来自织梦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明十三陵(14张)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去十三陵的路上,必要经过昌平西关,自然会看到李自成铜像。据说,这座铜像始建于1994年,作者是著名的雕塑家张照旭。原放置在北京德胜门外十公里的小营口,也就是当年李自成向北京城进军的地方,后来为了修高速公路,就把李自成塑像移到了昌平西关,放在了十三陵门口。李自成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造反18年,执政仅仅42天。真正登上大顺王朝的宝座,也就是一两天。在他身上最明显地体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

篇三:明十三陵导游词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

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第三篇:明十三陵英文导游词

十三陵的英文导游词---不是一般的费劲

THE MING TOMBS

The Ming Tombs are 40 kilometers north of Beijing City on the southern slopes of TianshouMountain.They are the burial grounds of 13 Ming Dynasty emperors.In July 2003 the site was designated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by UNESCO.Empress Xu died in the 5th year of Yongle(1407).Zhu Di sent

Zhao Hong, secretary of the Ministry of Rites and a geomancer----Liao Junqing along with many others to Beijing in search of an auspicious place for the tombs.It is said that this group of people first selected the area of Tu Jia Ying, which means slaughter-house, and as such, it couldn't be used as the burial ground.Next they selected the foot of Yangshan Mountain, Changping.However, since the surname of the emperor(Zhu)is a homophone for pig and because a village named 'wolf mouth ravine' was located there, they decided against using that area.Later, they found Yan-jiatai west of Beijing.Again, since 'Yanjia' was the homonym of the death of the emperor, it was also deemed unsuitable.It was not until the 7th year of Yongle(1409), that they finally chose the present Heavenly Longevity Mountain as their cemetery grounds.The whole area covers 40 square kilometers.It has mountains to its east, west and north, and Dragon Mountain and Tiger Mountain are on either side of its southern entrance.The 13 tombs go from north to south.They are arranged in the manner of the Imperial Palace, with the administration area in the front and living quarters in the rear.In front of the tombs are divine passes, stone archways and steel towers.The Precious City and Ming Tower stand over theUnderground Palace.There were 16 emperor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Buried in the Ming tombs, are 13 Ming emperors and 23 empresses, as well as many concubines, princes, princesses and maids.The other 3 emperors, Emperor Zhu Yuanzhang, Zhu Yunwen and Zhu Qiyu are buried in other locations.The founder of the Ming Dynasty, Zhu Yuanzhang, established his capital in present dayNanjing where he was buried after his death.His tomb is called Xiaoling(Tomb of Filial Piety).The body of the second emperor of the Ming, Zhu Yunwen, is missing.Some said that he died in a fire, while others said that he went to a temple and became a monk.There is no final conclusion yet.The seventh Ming Emperor Zhu Qiyu, was buried as a prince by his elder brother Zhu Qizhen at Jinshankou, a western suburb of Beijing, because in the Tumubao Upheaval, Emperor Zhu Qizhen became a captive and the younger brother of Zhu Qizhen.Zhu Qiyu was chosen as the new emperor, but later Zhu Qizhen was back and proclaimed his re-enthronement in the Seizing Gate Upheaval.The Memorial Arch was built in the 19th year of Jiajing(1540)as a symbol of the Ming Tombs.It is 14 meters high and 28.86 meters wide, and has 5 arches supported by 6 pillars with beautiful bas-relief carvings of lions, dragons and lotus flowers.The Memorial Arch is the biggest and the most exquisite stone arch preserved in the country today.The major designs of dragon and cloud decorations reflect the character of imperial architecture.In addition,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skillful artistry of the Ming craftsmen.The Big Palace Gate is the front gate of the Ming Tombs, and is more commonly known as Big Red Gate.Facing south, there are three arch en-trances to the gate, the main inlet to the Ming Tombs.Flanking the gate are two stone tablets, inscribed with orders for the emperor, officials and other people to dismount, before entering into the tomb area.If they did not obey, they would be punished for their disrespect.The rules governing the Ming Tombs in the Ming Dynasty, stipulate that one who sneaks into the tomb area to pick firewood and break twigs would be flogged.Those who came to fetch dirt and stone would be beheaded.Those who entered arbitrarily into the tomb area would be flogged a hundred times.The Tablet House was built in the 10th year of Xuande(1435), and stands about 10 meters high with two tiers of eaves.A huge tablet stands in the middle of the Tablet House.The front side bears an inscription by Emperor Renzong for Chengzu.The reverse side is a poem by Qing Emperor Qianlong recording in detail the conditions of the broken Changling, Yongling, Dingling and Xiling.On the east side is the record of expenditures for repairing the Ming Tombs by the Qing government.On the west side is an epitaph by Qing Emperor Jiaqing.It was written in the 9th year of Jiaqing(1804)describing the cause of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Tablet House, stands a group of stone carvings(36 in all).Behind the house, there are two stone pillars.Beyond the pillars are stone animals and other statues.Lions, Xie Zhi, camels, elephants, and Qi Lin horses.All of the animals are in two pairs.Two stand, while the other two kneel.It is followed by the statues of military officers, civil officials and officials of merit, four in each group.These stone animals and statues were made in the 10th year of Xuande(1435).They reflect the imperial power when he was alive and the imperial dignity after he was deceased.The animals and statues were created using whole blocks of stone weighing a couple of tons and each was delicately and masterfully carved.Here stands Ling Xing Gate, also known as the unique Dragon and Phoenix Gate,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Gate of Heaven.The gate is pierced with six door leaves, attached to three archways.The top of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three archways is decorated with flames and precious pearl, so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Flame Archway.To the north of the Dragon and Phoenix Gate there lays a seven-arch marble bridge, leading to the gate of Changling.To the east of the seven-arch bridge stands an old five-arch bridge, which was the original site of the seven-arch bridge.Actually we are standing on the axle line of the Ming Tombs, otherwise known as theSacred Way or the Tomb path.We passed the Memorial Arch, the Big Palace Gate, the Tablet House, Sacred Way, stone animals and statues, and Ling Xing Gate.This seven-kilometer long sacred pathway leads from south to north, all the way to the Gate of Changling.Now, we are moving to Chang Ling.Changling is the first tomb built in the Ming Tombs area, covering 10 hectares and containing Emperor Zhu Di and his empress Xu.Zhu Di(Chengzu)of the Ming Dynasty was the fourth son of the first Emperor Zhu Yuanzhang, born in 1360.Zhu Di was conferred the title of the prince of Yan in the 3rd year of Hongwu(1370).He was appointed at Beiping.After the death of Zhu Yuanzhang(the first Ming Emperor), Zhu Di used the pretext of eliminating evil officials at the side of Emperor Jianwen to lead an army expedition down south to Nanjing.He seized the throne in the 4th year of Jianwen(1402)and ascended the throne in June inside the Hall of Ancestral Worship in Nanjing.Zhu Di was an emperor of outstanding accomplishment in the Ming Dynasty.As soon as he became the prince of Yan, he led the generals out to battle.He had great achievements in calming down the north.After he took over his nephew's power and became the emperor, he still went out to batt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consolidated the rule of the Ming Dynasty.He made the important decision to move the capital to Beijing.During the rule of Zhu Di, magnificent developments were made in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in diplomacy.In terms of culture, Zhu Di successively sent Grand Academician Xie Jin, Yan Guangxiao and others to compile the Yongle encyclopedia.The book has become the largest book ever complied in Chinese history.For expanding external exchanges and trade, Zhu Di selected eunuch Zheng He to lead a large fleet filled with precious gold, silver, silk and satins to sail to southeast Asia andAfrica seven tim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Yongle.Empress Xu was buried together with Emperor Zhu Di in Changling.Empress Xushi was the eldest daughter of Xu Da who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Ming Dynasty.Throughout her lifespan, Xu Shi complied 20 articles of internal lectures and a book advising to be good, so as to cultivate people's minds.She was the very first one to be buried in Changling and in the Ming Tomb area.The Hall of Eminent Favor in Changling is the best preserved among the thirteen tombs.It is a valuable relic of ancient China's wooden structures.It is nine rooms wide and five rooms long, a hall size rarely seen in China.The roof is made of top-class double eaves and there are multiple rooms covered with yellow glazed tiles.The hall is supported by 60 thick Nanmu pillars, the middle four in the hall are the thickest, the diameter of each one can reach over one meter.It is known as the best Nanmu(phoebe)hall in the country.Now we are going to Dinging.Dingling is located at the east foot of Dayu Mountain.Buried here are the 13th Ming Emperor Wanli(Zhu Yijun)and his two empresses Xiaoduan and Xiaojing.Zhu Yijun was the longest on the throne of the Ming Emperors.(He was emperor for 48 years).He was the greediest and laziest emperor in the Ming Dynasty.Zhu Yijun ascended the throne at the age of 9.After he came to power, he was supported by the chief minister Zhang Juzheng.At this tim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gained development.Later ,Zhang Juzheng died of illness.Not long after Wanli managed state affairs on his own, he used the chance to select the location for his tomb site when he went to pay homage to the ancestors' tombs.He spent eight million taels of silver(250,000 kilos of silver)and six year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omb Dingling.After the Dingling was completed, Zhu Yijun personally went to inspect it, and felt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He went so far as to hold a grand banquet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which was unheard of in history.Zhu Yijun was a typical muddle-headed emperor.Reflecting on his reign, he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state affairs for 28 out of his 48 year rule.The state organ was effectively semi-paralyzed during his reign.Later generations commented that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caused by this emperor.Zhu Yijun had two empresses.Empress Xiaojing was originally a maid of Wanli's mother Cisheng.Later she gave birth to a son of the emperor.That son was the one-month emperor Guangzong(Zhu Changluo).She died of illness 9 years earlier than Shenzong died.She was buried as a concubine at Pinggangdi, around the east pit, at the Heavenly Longevity Mount.After Xiaojing was conferred the title of “grandmother of the emperor”, her body was moved to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Dingling, and buried together with Emperor Wanli and Empress Xiaoduan on the same day.Xiaoduan was conferred the title of empress, but she could not give birth to either a son or a daughter to the emperor.Xiaoduan died of illness.A hundred days later, Emperor Wanli(Zhu Yijun)died too.Empress Xiaoduan, Emperor Wanli, and Empress Xiaojing were buried together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The tablet in front of Dingling has no words on it.It is called the wordless tablet.There is a pair of coiling dragons along the top and a pattern of sea waves carved on the bottom.Its base is composed of a tortoise(Bixi).It is said that the dragon has nine sons.In twelve of the Ming Tombs, excluding Changling, all the tablets are wordless.Originally there were no tablet houses in front of the Tombs, but later the tablet houses and steeles of the first six tombs were completed.But the emperor Jiajing at the time indulged in drinking, lust and searching for longevity pills, so he had no time to pay attention on the inscriptions.Consequently the six tablets are wordless.And in keeping with this tradition, that’s why the tablets later on are also blank.Now we are arriving at The Gate of Eminent Favor and the Hall of Eminent Favor of Dingling, The Hall of Eminent Favor is also called Hall of Enjoyment.It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and his entourage held grand sacrificial rites.They were mostly destroyed when the Qing soldiers came.And they were destroyed again later, so now only the ruins remain.Moving on, this is the exhibition rooms that were built after the excav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The exhibition explains in detail the history of the tomb master and introduces the tomb excavation process.The exhibition rooms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south and the north.In the south room, on display are the sacrificial objects of Emperor Wanli unearthed from the Underground Palace.In the north room, on display are the sacrificial items of the two empresses.All of then are fancy and invaluable.Now we arrive at The Soul Tower, this is the symbol of the tomb.It is a stone structure with colorful painted decorations.The Soul Tower and the Pre-cious citadel of Dingling have never been damaged seriously.The Soul Tower is the best preserved architecture above the ground of Dingling.On top of the yellow, glazed tiled roof of the Soul Tower sits a big stone tablet.Two Chinese characters----Dingling, are carved on the tablet.Inside the Soul Tower, on top of another stone tablet, there are two big characters----'the Great Ming' written in seal characters.On the body of the tablet, seven Chinese characters-----'Tomb of Emperor Shenzong Xian' are carved.The Soul Tow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ecious Citadel.The Precious Citadel is a large round wall built with bricks.The Precious Citadel wall is 7.5 m high, and lower part is thick while the upper part is thin.The round wall's perimeter is over 800 meters, and inside the wall is a large artificial mound, the emperor's tomb mound, known as Precious Top.Dingling is the only Ming Tomb to be excavated.Formal excavation work started in May 1956 and ended in 1958.First, the working personnel discovered an exposed gateway at the side wall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Precious Citadel of Dingling.So they dug the first tunnel facing the position of the gateway.At the bottom of the tunnel, they discovered a tunnel made of bricks.Three months later,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tunnel, to the west of the Soul Tower, they dug the second tunnel.During the digging, they encountered with a stone tablet which inscribed the words ' from here 48.8m forward and 10.7m downward lies the precious wall'.Therefore it gave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opening up the Underground Palace.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tone tablet, after digging the third tunnel, they found a stone tunnel.At last they got to the precious wall.Thus they opened the precious wall with a square stone room.To the west end of the room, lay two marble doors.The working personnel used a wire and wood plank to remove the ' self-acting' stone bar, which was against the back of the door.With this method, they opened the entrance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The palace has no beam which wa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geomancy Altogether there are five chambers.The chambers are separated by seven marble doors.TheUnderground Palace is 27 meters deep, covering an area of 1,195 square meters.There is a same structure stone door in be-tween the front, middle and rear chambers.The door is made of marble.The biggest marble door is 3.3 meters high, 1.7 meters wide, 4 tons in weight.It looks heavy, but it is reasonably designed.The pivot of the stone door is inclined to the door axle, so the door is easy to open and close.On top of the door is a lintel(made of bronze)tube weighing about 10 tons to prevent the door from falling.Carved on the front of the marble door are 9 rows of 81 knobs and strange animals with rings in their mouths.Located on the reverse side, opposite the animals, is a protruding section that holds the door's 'self-acting' stone bar.The front and middle chambers are 7.2 meters high and 6 meters wide.The floor is covered with gold bricks.According to records, the gold bricks are smooth and durable.The more you polish them, the brighter they become.There are no decorations in the front and two annex chambers.In the middle chamber, there are three marble thrones for Emperor Wanli and his two Empresses, known as the precious thrones.In the front of the thrones, there are five yellow glazed offerings and one blue-and-white porcelain jar of Jiajing Year's style with a cloud-and-dragon design.It is about 0.7 meters in diameter.Originally there was sesame oil in the jar.On the surface of the oil was a copper tube with a wick inside.It is called the 'everlasting lamp'.Due to the lack of oxygen, the light went out so the oil had not been used all.The rear chamber is the biggest of the three.It is 9.5 meters high, 31 meters long, 9.lmeters wide, the floor is paved with polished stones.In the rear chamber, there is a coffin platform edged with white marble.Placed on the platform are the coffins of Emperor Wanli and his two Empresses as well as 26 vermilion boxes filled with funeral objects.In the middle of the coffin platform, there is a rectangular hole filled with soil called Gold Well.Putting jade stone around the coffin or inside the coffin or in the mouth of the deceased is called being ' buried with jade.' Ancient people believed Gold Well was the pit of geomancy.It could prevent the body from decay for a long time.Being 'buried with jade' on a Gold Well was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entombment one could receive in the feudal era.Originally the empress's coffin should have been placed in the rear chamber.Then why were the coffins of the two empresses also in the same chamber as the emperor's? In 1620, first empress Xiaoduan died in April, then in July Emperor Wanli also died.After that, the son of Zhu Changluo died 29 days after his succession.In only a few months, two emperors and one empress had died in succession.In addition they had removed Empress Xiaojing's coffin to Dingling.All the burdens of the funeral burials fell on the just enthroned Emperor Zhu Youjian.The preparation work was done in a hurried fashion(this was clearly record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The rainy season had already arrived before the funeral could occur and the passage leading to the empress' annex chamber may not have been convenient to open.So the coffins of the emperor, empresses all entered the Underground Palace through the front entrance.After the coffins entered the Underground Palace, since the passage to the annex chambers were narrow, the coffins of the empresses would not fit through it.So they had to put all the three coffins together into the rear chamber.Now please follow me out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And our tour for today is completed.I hope you have found our time together informative and enjoyable.We now have half an hour for a rest, and then we will get together here at 4:00pm.Thank you.

第四篇: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咱们从殿后的门一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每座陵墓的标志——明楼就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个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红色。

由于长陵的地宫没有发掘,所以我们在长陵的游览就先告一段落。不过大家不用着急,接下来我们将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让大家参观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宫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为人和永乐皇帝朱棣可以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他非常贪婪懒惰,在他九岁即位的时候,由于有大臣张居正的辅佐,国家发展的还算比较稳定,可是后来张居正病逝,他便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选择了陵地,花费了800万两白银,用了六年时间,建了工程质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为陵寝修建的非常满意,而在地宫当中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真实一位让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当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后人评论,其实明朝灭亡的命运,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时就已经成为定局了。他有两位皇后,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与他有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贵,她就被封为贵妃。但是她比朱翊钧早死了九年,并没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来追封她为太皇太后的时候,才与万历皇帝朱翊钧,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寝。朱翊钧的另一个皇后孝端与他没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钧也去世了,所以他们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一进入定陵陵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碑亭,里边就是神功圣德碑,也称为无字碑。碑顶有云龙交盘,下端雕有海水纹的图案,碑座也是龙九子之一赑屃。在十三陵中,除了长陵以外,其他的陵碑都没有字。这是因为原来在献景裕茂泰康六个陵门前没有碑亭,当然也就没有碑文一说,可是后来这六个碑亭相继建成,碑文理应有当时的嘉靖皇帝撰写,可是他忙于炼丹成仙,根本没工夫理会,所以导致六个碑空空如也。在永陵之后的陵墓,因为祖宗的墓碑上都没有写字,所以怕冒犯祖先,也都没有撰写碑文,这样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定陵的这个碑背面有一个满月型的痕迹,所以俗称月亮碑,传说它还有灵性,能随月亮阴晴圆缺而发光,可是后来陵园着火,就失去了灵性。

过了碑亭,我们所看到的两座高石台基就是定陵陵恩门和陵恩殿的遗址。这里原来也叫享殿,它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当时面阔七间,清兵入关的时候曾经遭到破坏,到了乾隆年间,对这里进行了修复,但是后来又遭到了破坏。

在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陈列室,这里陈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宫挖掘之后兴建的。展室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侧主要陈列地宫出土的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则是两位太后的随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尽可以一饱眼福。

现在来到了明楼,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标志。明楼为石结构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在明楼黄色琉璃瓦顶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则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它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墙上有垛口,城墙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长800米,在它围绕的中间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实就是皇陵的坟头,叫做宝顶。

咱们现在正从左侧的通道走入地宫。定陵地宫的挖掘工作是从1956年5月开始的,在1958年结束。最开始,工作人员是发现了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处券门,于是就正对着券门开了第一条探沟,到了底部发现了用城砖砌成的隧道。在三个月以后,沿着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了第二条探沟,在这条探沟的挖掘过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时至今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从而得到了关于打开地宫的正确方向。工作人员沿着这个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最终找到了石隧道,并且发现了金刚墙,打开金刚墙,里边有一个方形的石券室,在西侧正中有两扇汉白玉的石门,从里边顶着“自来石”,而工作人员只用了铁丝和木板,不到五分钟,就将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宫打开了。第一┆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原来宝座的陈列是呈品字形的,后来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才改变了陈设。在三个宝座之前,设有祭祀用具黄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和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大瓷缸,这个缸中原来是盛有香油,里边放有灯芯的,叫做长明灯,但是由于关门后地宫缺氧,所以这盏灯并没有长明。

第五篇:明十三陵简介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

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附近)。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才全部建成,此后,明代有十二位皇帝在此建陵。自1409年至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建造历时二百多年。

其实明十三陵的选址颇费周折,皇后徐氏死后,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风水师廖均卿等人去选“吉壤”。据说,他们首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都姓朱,与“猪”同音,猪进屠家犯地讳不能用。另一个选在羊山脚下,但因后面有“狼口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后来又选定京西“燕家台”,可“燕家”与“宴驾”谐音,也不吉利。最后才选定现在这片天寿山陵区。

天寿山陵区是依风水原理选址的,我国选阳宅、阴宅都遵循这几句话“觅龙,龙要真;察砂,砂要秀;观水,水要抱;点穴,穴要的;取向,向要吉”。这里的龙指的是山,天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蜿蜒曲折,脉相分明,且山上树木葱郁,砂要秀指的就是这个。水指的是从西北过来的温榆河,俗话说“山主富贵,水主财”、“有山无水休寻地”。山好,自然气场好,但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所有要有水,且水抱,不然就犯了弓背散,有多少财也会散尽。这里天寿山为镇山,东有蟒山,西有虎峪,正合风水的左青龙、右白虎之说,南面有龙、虎二山做为案山,温榆河二水从正北流向东南,斜贯“明堂”(群山中的盆地),合乎抱水之说,所以这里确实是风水宝地。

十三陵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陵区内苍松翠柏,建筑红墙黄瓦,既庄严肃穆,又金碧辉煌。但后来地面上的建筑曾几次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军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有人说清兵的强盛和他们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祖坟在房山,如果捣毁,清兵则灭。所以明天启年间就派人毁了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所以清兵入关后就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到了乾隆年间,为了笼络汉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下令修缮了明陵。民国时期,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开发和保护。

十三陵的陵号按所葬皇帝在位的历史顺序分别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陵。这13座陵墓,现仅有长陵、定陵向游客开放,其中定陵地宫已发掘。

长陵是十三陵的第一陵,所以长陵的中轴线也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在大宫门南二里许,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陵区开始的标志。该石牌坊5间6柱11楼,高14米,宽28.26米,是现今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坊。

大宫门是陵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有3洞,门口两侧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当时奉旨官员到此都要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

碑楼是重檐歇山式建筑,内立长陵神功圣德碑,高约3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碑的正面是神功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为明成祖朱棣撰写,碑文有3000多字,碑背面是乾隆题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记载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它纵贯陵区南北,全长7公里,直达长陵陵门。神路两侧有众多石雕群,统称为石像生。有24兽12人,兽有狮子、骆驼、獬豸、麒麟、马、象,两卧两立;人有文臣、武臣、勋臣各4人。这些体现了帝王生前的威仪和死后的尊严。

石像生北端有一座门叫棂星门,俗称龙凤门,三门六扉,门额是端各饰有火焰宝珠,俗称“火焰牌坊”。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陵,占地10公顷,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他以“靖难”之名,大军南下进入南京,于建文四年(1402年)夺得皇位,当年六月在南京奉天殿登基,年号为“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亲征漠北,病逝在榆木川。同年十二月葬入长陵,谥号“文”,庙号“成祖”。

朱棣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作燕王时,多次亲帅出征,为平定北方立下战功。称帝后,仍征战南北,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并作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策。他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在经济方面,他继续奖励农桑,多次移民北上,开垦荒地,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出现了国库充实的局面。

在文化方面,他先后委派大学士解缙和姚广孝等修编《永乐大典》,该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

在发展外交和贸易方面,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展贸易活动,发展了同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成为当时航海史上的壮举。

皇后徐氏,是开国元勋徐达的长女,她自幼聪颖、好读书,曾编有《内训》20篇和《劝善》书,以教化人心。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1413年),首先葬入长陵,成为葬入十三陵陵区的第一人。

进入长陵陵门,内有神厨、神库和碑亭。进入陵恩门,就是祾恩殿,祾恩殿建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供奉帝后神牌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惟一完好保存至今的享殿,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

大殿仿明代皇宫金銮殿而建,宽9间,深5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上面是黄色琉璃瓦。此殿的大小构件,用材均为名贵金丝楠木。殿内有60根楠木支撑,中间最粗的4根直径在1米以上。祾恩门和祾恩殿是我国最好的楠木殿。

殿后是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楼顶为重檐歇山顶,明楼两侧是宝城,宝城圆丘为宝顶,下面即是地宫,长陵地宫没有挖掘。

现在我们前往定陵进行参观。

定陵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及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合葬陵。朱翊钧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但其贪婪怠惰、视酒如命。他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当年9岁。即位初,在首辅大臣张居正的辅佐下,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1582年,张居正病故,亲政不久的万历帝便利用祭陵的机会为自己选定陵位。他花费白银800万两,历时6年,修建了工程质量极佳的定陵。竣工后,他还亲往查验,觉得十分满意,居然在地宫中大宴群臣,这在历史上当然闻所未闻。

朱翊钧是个昏君的典型。他“每餐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左右稍有不甚,即遭其毒打”。纵观其一生,在位48年,有28年不理朝政,国家机构处于瘫痪状态。万历中叶,国运日衰,所以后人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说法。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辞世,天启年间葬入定陵,谥号“显”,庙号“神宗”。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人,是万历皇帝的正统皇后,但与神宗未生儿育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病逝。

孝靖皇后王氏,原地位卑微,因与万历皇帝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一月天子”光宗朱常洛,故被封为皇贵妃。死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比神宗早死九年,被按贵妃礼制葬于天寿山一平岗地。熹宗朱由校即位后,追封她为太皇太后,后迁入定陵与万历皇帝、孝端皇后一起下葬。

定陵前的神功圣德碑是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碑下端雕有海水图纹,碑座为赑屃,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好负重,故用其驮石碑。

定陵出土文物陈列室内详细提供了墓主及其陵墓发掘过程的介绍,南北两个展室内陈列了出土的随葬品。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此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雕饰。明楼是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顶上,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碑额上有“大明”二字,碑身刻有“神宗显皇帝之陵”,“神宗”是庙号,“显”是皇帝的谥号。

定陵是十三陵中惟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1956年5月正式开始动工,1958年结束。工作人员最先发现定陵宝城西南侧墙上露出了一条券门,于是在正对券门的位置开了第一条探沟,大家看这里就是第一条探沟所在处,在探沟底部发现用城砖砌成的隧道。3个月后,沿隧道的方向在明楼西面开第二条探沟,大家看就是这个方向。在此挖掘中,碰到了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文字的石碑,从而为打开地宫指明了方向。

沿着石碑指明的方向,又开了第三条探沟,就在明楼后正对着墓门的方向,找到了石隧道,最终找到了地宫的金刚墙。打开金刚墙,内有一个方形石券室,石券室中央有两扇汉白玉石门。工作人员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地宫的门就这样打开了。

大家看这就是定陵的宝城,宝城是一道用砖砌的圆形大墙,墙高7.5米,下厚上薄,周长800多米,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就是宝顶了,宝顶下就是定陵的地宫,明楼与宝城相连。

现在我们就前往定陵地宫进行参观。

定陵整个地宫采用石料发券,称作地下“无梁殿”,由前、中、后、左、右5座殿室组成,各殿之间都有石门相隔。地宫深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前、中、后3殿之间各有一道结构相同的石券门,全部用汉白玉雕成。券门规制各不相同,最大的汉白玉石门每扇可高达3.3米,宽1.7米,重约4吨,看上去很笨重,但因设计合理,重心都偏向门轴方向,所以开启自如。门扇上有防止门倒塌的青铜管扇,重约10吨。汉白玉门正面雕有乳状门钉和衔环辅首,背面与衔环辅首正对着突起的部分就是承托顶门“自来石”的地方。

后殿是最大的殿堂,地面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前、中、左、右殿地面铺的是“金砖”,“金砖”又称澄浆砖,此砖铺在地上,光润耐磨,越擦越亮。

在定陵地宫中,前殿没有任务陈设。中殿陈设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皇后的汉白玉神座,神座前有黄色琉琉五供和青花云龙大瓷缸。后殿白石镶边的棺床上有万历皇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有随葬品的红漆大木箱26个。左右配殿没有任何设施,有人推测原是放两位皇后棺椁的,但万历皇帝和孝端皇后死后一个月,光宗朱常洛也辞世,两位皇帝及一位皇后下葬,另还有一位皇太后要迁葬,这些工作都落在明熹宗朱由校身上,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下葬当天三个棺椁一同下葬,当时正值雨季,皇后配殿的墓道可能不便打开,所以三个棺椁都从正门进入地宫,由于配殿甬道太窄,皇后的棺椁进不去,只好和皇帝棺椁一并放入后殿。

汉白玉神座形状象皇帝、皇后生前的御座。万历皇帝的上面雕有龙头,象征皇帝;两位皇后的上面雕有凤头,象征皇后。三个神座原来是“品”字形摆放,后为便于参观,摆成“三”字形。

琉璃五供包括一个香炉、两个烛台和两个香瓶。此五供为黄琉璃烧制,是古代祭礼用具。

青花云龙大瓷缸,口径约为0.7米,缸内原放有香油,油面上铜瓢内放有灯芯,名为“长明灯”。因地宫内氧气稀少,所以油未尽灯已灭。青花瓷的烧制工艺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该缸为嘉靖年间烧制。

棺床在明代又称“宝座”,上面砌着打磨光滑的花斑石,正中为一个长方形的孔穴,内填黄土,叫“金井”。金井之上就是棺椁,中间是万历皇帝,左边一个是孝端皇后的,右边一个是孝靖皇后的。周围放有木制仪仗等随葬品,周围散放着玉石器。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玉器可以防止尸体腐朽,这在历史上称作“金井玉葬”,是我国封建时期最高的丧葬礼仪。

关于明十三陵的一些传说,通过发掘定陵就有了结论:定陵中没有传说中的伤人机关;也没有传说的把皇陵修建者埋在陵墓中的事实;明陵中只有长、献、景三陵有人殉葬,到明英宗朱祁镇时下令废除了人殉制;

下载明十三陵导游词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十三陵导游词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_写景作文《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作者:付马婉瑶 今天是笨瓜呆在北京的最后一天,笨瓜今天晚上就要坐火车回家了。 笨瓜在这些日子,感觉十分的愉快。就要回去了,不免心中有些失落,但是,笨瓜还是在心里默默......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3月28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国家地理徒步队再次出发,六十多人奔北而行,在山村之间寻访十三陵的影......

    导游词

    各位帅哥美女们,大家好!首先我来自我介绍下。我是扬州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琼。今天天气非常好啊,风和日丽的,不冷不热,正是适合踏青的好时节,所以你们选择扬州作为你们......

    导游词

    长城导游词 你们好!我是天马行空公司的导游,我叫郑梓豪。大家可以叫我郑导。今天,我就带你们游览我国伟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大家和我一起登上长城吧! 你们远看,长城就像一条......

    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王鑫鹏,大家叫我王导就可以了,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

    导游词

    1: A welcome speech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 welcome to my hometown Xi‟an. Please sit back and relax, your luggage will be sent to the hotel by an......

    导游词

    辽宁省概况 辽宁省概况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辽宁省旅游观光。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沿海省份,地处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南临渤海、黄海,东......

    导游词

    长江三峡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我们三峡参观。我姓张,是武汉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呢,可以叫我小张或者张导。路上呢,大家如果有问题或者建议,可以尽量的提出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