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时间:2019-05-12 11: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第一篇: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

3月28日,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国国家地理徒步队再次出发,六十多人奔北而行,在山村之间寻访十三陵的影踪。

摄影/伊凡

这次徒步线路包含十三陵之中的十个陵墓以及十三陵水库的一段路程。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墓葬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目前定陵、长陵、昭陵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其他几个陵墓散落在不同的村子中,不对外开放,所以很多人知晓十三陵,却未曾见过全貌,这次徒步就是要更多了解十三陵。

摄影/伊凡

每到一处皇陵,《中华遗产》美女编辑会给大家介绍一段皇帝的背景和趣事。也有网友读者参与讲解明朝皇帝历史,与其他人分享历史典故和知识,让大家体会到徒步的乐趣不仅仅在于行走,交流和学习也很重要。

摄影/伊凡

十三陵所在地周边大多是以其命名的村庄,徒步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小村庄的往返。这次活动的强度不大,没有太多上升路面,有队员反映要提升难度。我们的队伍之中确实隐藏诸多高手,有每年都参加国际马拉松长跑的“高材生”,曾经参军重装上阵的“大个子”,头发花白却能一直走在最前的老队员,做足了明史功课的一朋同学,手握十三陵详版地图的青铜锁美女……(原文链接:windflower)明·十三陵 简介: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摄影 /静隅归心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摄影/静隅归心

第二篇:在行走中感悟

在行走中感悟

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我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琢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对我而言,这些年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是在行走中感悟着教育的真谛,感悟着班主任工作的辛劳和充实。教育是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教师的人格培育学生人格的工作,教育要为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服务。班主任就是要引领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做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路途上,我也曾有过犹豫、有过困惑,也经历过坎坷,但都走过来了。回顾这段历程,认真反思,以我个人之感悟,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学生,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拿老经验、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要学会如何真正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中,得到学生的信任,使他们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有什么困难都愿意跟老师说,说出他们心中的困惑和烦恼。班主任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进行真正的、精神上的关怀。这种关怀可以是关心、爱护、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和发展。要相互理解就先要学会尊重,老师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尊重学生,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意味着班主任要接纳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缺点或学习困难的学生。相信每个学生各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渴望获取新知识的要求,通过努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二、班主任必须要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时时刻刻想着学生。通常我们老师脑海当中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观念过强,而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不够强。潜意识当中抹之不去的是“我是老师,你得听我的,遵守校纪班规,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虽然老师的要求都是合乎道理的,但给学生的感受却是一切要求都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很少能够感觉到老师在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服务。所以要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班主任应该时刻想着“我是为学生服务的”,对学生的合理要求,老师都应当积极地满足他们,脑海当中要彻底消除对学生这也不对、那也不该的想法,要为学生服务。现在的教师不仅仅就限于教书育人,因为社会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着,组成社会的家庭这一因素也在变化着。像现在的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父母迫于生计奔波在外的留守儿童家庭,有些孩子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只能跟年老体弱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农村,有些孩子过早地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与坎坷;在城市,有些孩子可能被爷爷奶奶宠爱娇惯。这些孩子由于身边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叮咛,一些孩子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其实就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责任。原先本该是学生父母要管的事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要承担起来,所以老师其实很辛劳。如果老师逃避了这种责任,那么学生就难以教育好。加拿大教育学专家Max Van Manen(马克斯.范梅南)在其《教学机智》一书中通过研究提出:专业教育者正在承担“替代学生父母”的责任,他要我们“记住教育者的替代父母关系”。因为“今天的许多儿童生长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太多相互矛盾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世界......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习俗和更具流动性的人际关系的新时代里,维持从前那种家庭凝聚力已变得十分困难。”由此,教师就被时代和现实赋予了“替代父母”的职责,所以我们当教师的,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特别要自觉地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三、放手学生,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承担责任。在管理学生和处理学生之间矛盾的时候,班主任绝不要事情无论大小都要面面俱到去处理。一方面现在提倡要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开放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律、自强。教师什么都管,就有可能对学生束手束脚,学生就什么也不会做,束缚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做起事来可能畏首畏尾,缺乏胆识;或者是学生都有了依赖思想,啥事情都要班主任亲自指导,这对于学生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比如班级规章制度不能由老师强行制定,也不是宣读现成的《中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而是在老师把握了这些守则、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动大家来讨论,班级制度大家定。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对于大家集思广议制定出来的东西,他们都会自觉地去遵守。如果是老师强行要求他们必须遵守某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他们就觉得老师是在限制他们。我们应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接受,由班级制度的承受者变成班级制

度的主动遵守者。

四、多用故事和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现在的学生,接触信息的面很广,从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上,他们知道得很多。尽管有的学生并不善于表现他们的所知所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学生确确实实了解了很多的东西,因此老师在教育他们时,就不能仅讲大道理了。过去我们当班主任的时候,就是对学生提出要求,讲清道理,学生只要遵照去做就行了;而现在的孩子,听不进去大道理,对于我们课本上所学的那些富有启迪意义的寓言和故事他们都已经觉得老掉牙了。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苦口婆心,他们就是不往心里去记,而且还表现得非常腻烦,正所谓一句戏谑语所说的“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大道理少讲一些,富于教育启迪意义的现实生活故事要多讲一些,而且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要么是他们亲眼所见,要么是他们亲耳所闻,他们更愿意相信真实的生活。以学生教育学生,让大家来教育大家,这比老师讲大道理收效要好得多。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电视、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现在的学生喜欢以图文方式接受信息,通过观看视频短片进行教育,学生大都乐意接受。班主任要广泛地从网络上收集教育素材,建立班主任教育素材文件夹,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收集、分类、整理,在适当的时候播放给学生看。比如,安全类视频我收集了《校园防踩踏》《学生交通安全》《防止发生校园暴力》《溺水及急救知识》《住宿学生安全小常识》等,另外还有理想类、感恩类、爱国主义教育类、各种纪念日等。有时如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生动的图片,收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我曾给学生放过一幅《生活的艰辛》的图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婆婆,拄着拐杖,身后背着很大一捆干柴,往前极力地弯着身子,艰难地走在回家的山道上。我让学生展开联想,假如这就是你的奶奶,你做何感想,由此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心。还一次我播放了一组《等待中的父母》,是高考时守侯在考场外的父母们,那种焦急、期待、不安的神情完完全全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我让孩子们真切地看到,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怎样的期待,我们每一个同学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对得起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爱,才能够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五、班主任要不断地学习,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不能说在大学里学过了,再就不翻这些书了。其实学过是一回事,在实际教学当中灵活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好比看懂兵书与临阵用兵是不一样。战国时赵括纸上谈兵,终败。假如身经百战,且能从中深刻反思,再看兵书,就会有更大收获。所以,应该从实践中反思、学习,回过头来再看书,让书常看常新。况且,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不断充电是教师的必然。班主任要想专业化、持续发展,终生学习就是班主任的义务和责任。班主任要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拓宽视野,深化专业,充实、丰富自己。

六、要学会解放自己,巧干妙干,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抽出时间,多多思考,要学会解放自己,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繁杂的班级事务。无可指责,现在的班主任事情很多,早已不像过去当班主任,学生懂事听话,不是特别费心。现在的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学校的各种活动安排、临时通知、精神传达特别多,如有大型活动,有时班主任一周开会就有三四次之多。如果我们不解放自己、不开动脑筋,不巧思妙想去解决问题,光是学校的一系列工作就让你精疲力尽了。因而,班主任在工作中一定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巧干妙干,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切实地跟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切忌蜻蜓点水,浮而不实。不然,尽管有时侯你做了一定的工作,却可能收效甚微或劳而无

功。

七、班主任工作要讲求系统性,每学年、每学期都要指定明确的工作目标。要坚守教育的信念、坚守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像我们农村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养成教育,就要坚持一学期或更长时间去贯彻落实。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每一个主题决不是两三节课班会就能够彻底解决的。因此,必须要把每一个教育目标分解细化,环环相扣,逐步深化。一些时候,学校的临时安排、临时活动往往会打乱班主任的教育计划,对此,班主任就需要适度调整,对遗漏的教育任务要及时补上。

教育是美好的,教育更是神圣的。在行走中感悟,付出一份辛劳,收获一份甘甜。就像优秀班主任窦桂梅老师那样,和孩子们在一起,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时时去感受那种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第三篇: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在城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

围绕雕像的行走

走在今年夏天的上海世博会场是一次兴奋的经历,其中的一大乐趣是检阅国家馆之间的设计竞赛。场馆似乎都普遍在展开一种视觉效果上的竞争,而这当然正是世博会的目的之一。

在这种视觉竞争的环境中与众不同的是BIG(Bjarke Ingels Group)设计的丹麦馆。它的设计动力不是为了视觉冲击,而是为了实现创新的形体概念和随之而产生的空间:两层的环道首尾相接,盘旋上升和下降;在环道中央的小水池模拟Copenhagen的海域,还有坐落在一隅的小美人鱼铜像。在沿环道盘旋的场馆之旅上,雕像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展示着不同的面貌;如果没有这一连续的视觉变化,环行的经历将是索然无味的。固定的雕像提供了参照,反映我们在场馆的相对运动。这种经历使我回想到在巴塞罗那世博馆行走时发现的Georg Kolbe创作的雕像,在池塘一隅,在石墙背后,在玻璃的倒影里。

在1929年Barcelona世博会上,由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虽然也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但主要的概念却在于由隔墙界定连续空间,这种连续的流动空间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创新。除此之外,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和赖特的落水山庄都是现代主义的杰作,也都是公认的实现连续的流动空间的突破。一系列新的建筑语汇在早期的现代主义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四面墙围合房间的布局,并重新定义室内—室外的空间关系。灵活边界或感知边界的探索实践模糊了房间的定义,并创造出空间的流动以及过渡空间。不同于靠视觉冲击来设计一个有吸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引力的建筑,现代建筑是以考虑空间经验为设计的出发点。这些建筑通过视觉、动感及其他人类感官被感知。

在城市中行走I

当今存在的两股截然不同的设计潮流,一种是以视觉主题影响为手段,另一种是以空间经验为手段,这似乎是上个世纪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广泛反映。以视觉主题影响为手段的设计不仅仅代表了世博会的临时建筑,更代表了我们当下广泛流行的建筑实践。正如在很多讨论中提到的,今天我们对视觉媒体的日益依赖,在消费主义社会的助波推澜下,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建筑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以空间经验为手段的设计被边缘化成为非主流,并随着不同时期的关注不同而产生变化。空间经验的设计方法最早从纯粹派、立体派、拼贴派以及包浩斯的抽象艺术等视觉艺术运动中寻求概念,开始的讨论局限在人类纯感知的范围。20世纪后半,很多建筑师在设计中持续了这种关注知觉的或现象学性的科学纯度,而其中更有一些建筑师开始重新定义空间感知,以回应更广泛的社会变革和更大都市文脉。之前提到的现代主义经典的空间体验,被转化为涵盖更大范围的空间环境体验,从自然景观、建筑形式到文化意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Team 10,是这种运动早期的尝试,它广泛地扩大了环境设计的范围,也是视觉经验结合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的重要转折点。

王维仁作品的设计意图同样以涵盖多范围的空间环境为目标,从空间体验到自然景观到建筑形式到文化义涵。这种方法并非只是延续现代主义的概念,更是对当下的都市和建筑情境的一种批判性地介入。在讨论维也纳和香港城市建筑的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文章中,王维仁从地理到都市形态到日常生活,表明了他对香港都市及文化的批评态度:

关于今天我们进入维也纳都市景观漫步这样的文化背景。在看似于19世纪时期同质的都市结构中,有着新装修的店面、画廊、咖啡厅、偶现的有着创新的空间概念和微妙细节的特别建筑,最终展示了一种批判且有力的设计文化。即使有着长期建立起来的城市外壳,维也纳的发展着的建筑,艺术,文学及多媒体文化产品一直是其重塑都市织理的重要机制。这正是香港在看似有活力的都市面貌下所缺少的东西:知识分子在参与都市文化建设中的缺席,特别是在建筑和都市形态方面。(2003年,王维仁[1])

文中除了指出知识分子对都市文化建设的建构,也提及都市形式和都市文化的关系,如米歇尔·德塞都步行/漫步在都市景观/结构/织理的论述,不但是一种体验和欣赏都市文化,也是实践批判的有效工具。这种对城市步行体验的关注,不只影响了王维仁对城市空间的看法,更反映在他的建筑设计中。

在城市中行走II

关于在城市中行走的讨论(不是表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位移,而是作为都市文化自身或作为体验空间环境的一种途径),是在这种行走被漠视和消失之时,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才第一次被提出来。当汽车成为我们生活中流行的交通工具时,都市形态被急切地改造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汽车交通。由勒·柯布西耶提出的著名的“300万人的城市”规划方案以及一系列都市化的提案,勾勒出都市汽车交通和行人通道的功能分隔。步行体验被视为在 “公园中的高塔”这一新的都市形态中的绿色公园中的休闲,而不是在日常生活的都市文化。这种以都市重建和新镇开发为方式的都市形态实践受到广泛的批评,因为它根除了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被认为是重要都市社区空间的街道空间[2]。一般人批评这种的都市形式不能给人们带来有活力的都市空间,无法作为都市文化的步行体验;另一些人则批判了都市规划实践由上而下的规划过程,它只重视政治的权力和规划的权威:以功能分区,交通系统和土地资源的重组,来实现高效实用的经济活动的目标。更有批评进一步指出权力创造的空间与市民生活空间之间的断裂,强调了人的感知在我们的建筑环境和街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3]。

这两种批评,虽然从不同角度出发,却都是针对我们的社会受到现代主义影响后的重构。这种重构始于20世纪,它所带来的都市环境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及之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来,类似的批评立场更常常被用来讨论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城市):超大地块的开发项目和高墙深锁的住宅小区,使都市的形态支离破碎,使城市的步行体验无处可觅[4]。

在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经验和现代主义的城市经验的两难情境之下,王维仁身处于香港,珠三角和台北之间的都市环境,在他的一连串的建筑竞图实践和展览中,企图表达了一种跨越都市与建筑的连续空间经验。这一系列行走空间的尝试,包跨早期的台中光隆小学,西安交大竞赛,到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和香港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的岭南大学社区学院,到高层的香港理工大学红磡社区学院,在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都市合院主义”装置中被王维仁表现出来。这种建筑里的城市空间经验,或者城市中连续建筑空间的彰显,是建筑师带着“都市的多孔性”,“连续性的通行”“景观的融入”“连续的合院”等概念设计他的建筑项目的最大动力。这些项目将周围环境带入它们的建筑空间中,同时重新定义了他试图促进文化互动的新的空间环境,这种互动往往通过行走体验。设计这样的建筑作品和空间环境是他的一项策略,也是他对于后现代都市空间的批判性的介入。在这篇文章的后半段我们将通过王维仁的岭南大学社区学院、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和香港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三个作品,讨论他实现这种新的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

在建筑中行走I——岭南大学

这个项目是岭南大学校园扩建工程的一个新教学楼。新建筑的功能包括讲堂、研究室、办公室、一间多功能厅,和一栋小教堂。大学位于屯门新镇附近,香港新界西北方,从市中心坐火车约半小时可达。香港的山地地形使可居住用地十分有限,屯门新镇规划在一个狭长的谷地中,市区一部分在南面入海口处经由填海而建成,以获得更大的平坦发展用地。新建筑的地块位于东部山脚下的谷地,毗邻现有校园及一个高层住宅小区。这是一个沿着等高线蜿蜒的、不规则的狭窄地块,也是岭南大学周边少数剩下的山坡草地,留下了部分新界农田地景原生态的龙眼树和竹林。

设计方法:模块和架构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王维仁不是通过设计一个巨型的建筑放在地块上,而是通过设计以教室为模块的方式,然后在三维空间上将它们架构于地块上;这些长条形的单边走廊,以两层楼为单元的基本模块,通过堆砌、旋转、挪动,从而打破了建筑物的庞大尺度,创造了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在竖向的都市建筑中,建筑史上似乎很少有运用“模块和架构”设计方法的成功实践。除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的新陈代谢运动的前瞻性提案以外,萨夫迪在1967年建成的模数化住宅项目,或许是被最广泛认可的建成项目:沿着连接垂直电梯井的水平走道,一系列的预制混凝土住宅单元聚集排列。这种架构建筑的设计总是与基础设施设计相结合,从而为架构的模块单元提供结构上和功能上的支援。模块和基础设施系统之间的紧密关系,是这类都市建筑结构和功能可行性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尤其是对垂直高密度的都市建筑而言。

以“模块和架构”为设计方法的案例中,有许多是按照可生长扩张理论来发展的,或按照房间单元的预制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而有些案例,包括岭南社区学院,是力求存在于人体尺度的环境,于迷宫似的丰富性空间环境中,探索架构的可能性。设计运用了一定尺度的体积作为一个模块;模块,在这种情况下,着重于它与地块的相对尺度、功能用途以及使用者;而不同于以单元生产为目的的预制的相同重复。事实上,在这个建筑设计中,模块比上文提到的预制单元要大,而配套基础设施则与统一的建筑形式相结合。按照王维仁建筑师自己的解释,这个设计是一次对多层的合院空间的类型学探索,以模块的排列架构来探索空间组合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通过对前现代都市肌理的重新诠释而被暗示出来。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设计首先通过将三个教室沿着单面走廊排成一排,然后两排上下相叠,就形成了一个教室模块。一个庭院基本单元就由四个教室模块排列组合而成。线性的两个模块平行排列,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另外两个模块则经过90°旋转后叠放在它们上面。在四个模块中心形成半围合的开放性庭院,而叠放在下面的两个模块顶上则形成了两个平台似的屋顶庭院。建筑的教室面向外侧,而室外走廊向内面朝庭院。由这三个庭院,或开放式合院组成的基本单元经过复制、重组,并在场地内彼此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这个建筑最高达到7层。楼上的庭院似乎有着一种亲密的空间质量和归属感。原因很简单,它们是相互分离的、封闭式的,被较小体量的建筑围合。这大概也反映了实际情况:研究室和办公室都设在高楼层,相对于低楼层的教室和演讲厅,人们会在那里待上更长时间。相对地,在地面的庭院是开敞的,它们彼此贯通,成为一系列连续性的通行空间。地面的庭院以各自为中心,被多层的走廊环绕,但庭院间依次相连,并向环绕场地的外部环境开放:山坡、绿树、广场、住宅。通过技巧性的空间安排,通过某些位置的建筑细节和景观上的专门设计,设计创造出丰富的迷宫似的空间经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教堂被设计安排在场地的袋形角落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运用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颜色和材料,成为连续穿行的过程中,城市建筑经验的一个视觉焦点。

合院概念为“模块和架构”式的建筑提供了某种清晰性,使其避免成为松动的、无框架的和难以捉摸的建筑,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经验。在合院概念实现了可步行的空间组织的同时,“模块和架构”这一个基本的设计方法,也解决了建筑的庞大体量和建筑外壳的最终边界问题。线性模块安排在狭窄地块的对角线上,在建筑物的长边创造出凸凹曲折的轮廓。模块的旋转产生了富有节奏的间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断,并为纵立面的透视带来层次感,从而打破了建筑外观大体量的感觉。梯田式的景观设计在面山的开口处,以平缓下降地层将绿色引入中央庭院绿地。多孔的建筑特征将外部环境和人流纳入建筑之中,模糊了建筑的最终边界。地块上原有的,从山上延伸下来的树木,有的也被保留下来,种植于庭院中和模块之间的空地。这栋新教学大楼的规划与现有校园的学校食堂前的广场相邻;大楼内的主庭院面向这个广场开放,主庭院和下方的广场之间由大台阶相连。这个安排在保持了连续空间流动性的同时,协调了广场的大尺度与庭院空间中介的人性化尺度。

在建筑中行走II——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

这个设计是位于广州附近的东莞县,中棠黄涌的一个学校游泳馆。东莞台商学校自2000年成立以来,学生包括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各个年龄段。学校位于东莞市北部边界,四周被尚未开发的绿色田野环抱。该泳馆规划在校园北侧,东面和东南面分别是学生宿舍和学生餐厅,游泳馆南面有3个篮球场,也使学生课余主要的游憩广场。建筑师王维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和作为运动或玩水等不同的游泳方式,设计了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水池。他挑战了以竞赛体育设施为导向的传统设计模式,试图创造一系列的水之庭院。这个想法接近于设计一个大浴场,一个使所有学生能够享受并学会欣赏水文化的空间。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设计方法:虚实空间

这个设计有一种和古罗马浴场类似的空间质量。这种相似性部分源自于建筑中的一些与罗马浴场共鸣的设计语言。我们所知的传统学校泳池,总是环绕着一圈有一定宽度的池缘供我们绕池行走,做拉伸运动或晒日光浴。而这个项目的设计却不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有的地方建筑墙身直接从水池中升起,有的地方立柱紧贴水面,在水池周围排成柱廊。除了在设计语言上的部分联系,这个设计中出现在虚拟空间中的实体部分,更加深了我们对古罗马建筑中的类似之处的认识。游泳馆平面图中表现了大比例的黑色填充的实体部分,使我们联想起罗马建筑的图纸中被黑色墨水涂满的厚厚墙壁和粗壮立柱,及其所界定出来的白色空间。准确地说,这个设计中的实体部分内部是功能空间,例如楼梯,储存室、更衣室等;这和罗马建筑中的实体单纯反映材料厚度,不包含任何空间的情况是不同的。然而,在不关注实体内部的虚实的前提下,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作为空间设计方法的关系。

在当今的建筑发展中,实体已渐渐从我们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消失,特别是在工业化之后。建筑已变得越来越轻,墙壁已经越来越薄。这是由于结构和材料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一项巨大贡献。除了技术发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成果,如pilotis和由柯布西耶倡导Domino系统的实现,也使外墙的厚度变得无效和无意义。我们现在很少谈论我们建筑中的实体,最后一个突出的涉及到实体的建筑方面的例子,可能要追溯到柯布西耶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朗香教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一位建筑师在几十年前拒绝了墙壁的厚度。朗香有着与当时的标准作法相比,特别厚的实墙和屋顶[5],尺寸大大超过结构所需。他有句名言: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建筑是在阳光下的游戏。”小教堂的厚重是形式上的表达,不仅是为了表现外部,更是为了表达在光线效果下被人们所欣赏的室内空间。

有一点是肯定的,东莞游泳馆的建筑实体部分,也为自然光线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光线由顶部和实体之间的缝隙投射进来。在这方面,敞开和过滤光线的方法被细心地运用于天窗采光的设计上,使得光线的投影在楼板上、在水面上以及在墙面材料上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空间环境。此外,中央区域的屋顶板除了采光目的外,同时也和勒·柯布西耶的教堂一样,是作为“内部空间形式上的表达”。头顶上方的三角空间,通过柔和地流淌于屋顶表面的光线,为人们所欣赏。

虽然朗香教堂和这个建筑设计在实体的运用上有一些共同特征,但在创造空间的基本设计方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一个是非常形式化的设计途径,另一个则不是。在游泳馆项目中,实体不作为形式上的表达,而是作为处理空间秩序的体现。19块实体被排列在一个网格系统中,体量沿网格方向由大到小逐渐改变宽度。如果围合一个区域并使划分出可见的边界是空间界定的一种方式,那么,另一种空间界定的方式则是给特定区域一个秩序,从而使其有别于周围剩下的广泛区域。这种方法不是通过划分边界来分隔空间,而是松散地定义区域/空间。在这个设计中,规则排布的实体之间的缝隙形成的虚空间,松散地与外部环境相融合。在外层的一排形变的实体安排,与建筑南侧的坡地景观设计,都表现了由室外环境到实体之间的虚空间,两者之间产生模糊的边界。

建筑里对过渡空间进行的设计探索,进一步在游泳池室内的围合方式上被表现出来。与一般在游泳池建筑最外缘开始围合建筑区分内外的做法不同,用来围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合泳池的玻璃门被建筑师分别安装在南边和东边的第二层,并留下了外边第一层的走廊作为半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这种渐变的空间设计,旨在将自然环境进一步带入建筑内部,这一个目标通过对控制光影效果的遮阳设计、景观设以及每一个区域的泳池各具特色的专门设计,方方面面的小心把握而得以实现。

与实体厚重的外观和规排列秩序性产生的刚性相反,水池设计显得灵活而具有随机性。事实上,这些不同类型的水池表现的不是随机,而是一一针对各自的使用条件和活动可能进行的个别设计。而它们产生的不规则而丰富的空间序列,正好与规则的实体序列相互映衬。每一个水池都根据周边的建筑元素和自身用途进行有特点的设计;例如,在南侧入口附近的半室外过渡空间,很小很浅的水池被设计成一个荷花池,由此逐一地带入幼儿的戏水池,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池。另一方面在建筑内,从教师用的水疗池,到中年级学生的浅水池,和高年级的大运动比赛池,不同种类的水池设计使我们获得了对水文化多元化的感知。

在建筑中行走III——香港理工大学信息学院

这个设计是香港理工大学的香港信息学院以单体建筑构成的校园。场地坐落在九龙半岛的南部边缘,这里被认为是香港的交通枢纽。这块狭长的场地沿着一条高架路,旁边是红勘地铁站,周围环绕着有门卫的高层住宅综合体。这座集中型的校园建筑包含了学校需要的所有设施,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餐厅、一个健身房和数间讲堂、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以及其他服务设施;也包括一个小型体育设施和室内运动场。这个项目由沿着狭长场地水平展开的五层裙楼和矗立在基地南部角竖向的十九层塔楼组成。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设计方法:拱廊和中庭

建筑师最初的设计意图在他的用木块和磨砂有机玻璃盒子搭建的工作模型中充分表现出来。每块木块代表了16.8m高,每层18m×18m楼面积的4层楼。模数化的木块垂直堆砌并形成一栋高层塔楼,并在堆砌的木块之间形成一系列空中花园。系统化的模块的组构创造出连续相连的空中花园盘旋两周后到达屋顶;同时在建筑表面形成有节奏的虚实图案。王维仁最初将虚空间设计成结合着休息座椅和绿化的室外交通流线,以展示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在与学校的管理妥协以后,这些空间部分被用玻璃幕墙围起来,但仍然露出几片半户外平台。尽管交通流线变成了有空调调节的室内空间,但连续虚空间的空间质量被保留下来,成为吸引众多学生使用的公共空间。

自动扶梯被安装在这种连续的公共空间中直至第八楼,服务了大部分集中于这一段楼层的讲堂和教室。餐厅坐落在第4楼(楼层标注为LG/F, G/F.1/F…4/F),直接面向水平裙楼的屋顶平台开放。共享程度高的公共设施分布在有自动扶梯服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务的第一圈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中。电动的机器(自动扶梯)鼓励学生们沿着公共空间在校园里自由上下而不依赖电梯。学生们可以在这些连续公共空间里面,那些宽敞的中庭和开放的平台中,随处找到沙发和座椅。第二圈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从第8楼开始直到塔楼屋顶,以占据了第8楼到第10楼的学校图书馆为核心。许多在塔楼上半段的设施都专属于每个系;因此在去各自系的人不需要逐层经过各楼层。这些楼层的公共空间由每个系独立设置,例如视觉设计系设置的学生设计作品展示区。

这种被玻璃围合的公共空间,作为建筑类型的“拱廊”和“中庭”,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讨论。拱廊可以引申到19世纪初巴黎首次出现的玻璃屋顶覆盖的商店街,被瓦尔特·本雅明作“urban flaneur“[6]概念进行讨论。这种作为奢侈的购物街的拱廊被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发展出来,成为城市中穿过各个街廓的捷径,并利用了街廓的内部空间。这些被玻璃顶覆盖的街道与机动车交通隔离,地面上铺有地砖,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使得私有化的街廓被建筑化地介入而向大众开放。类似这种公共空间切入私有的街廓的拱廊概念在王维仁的这个项目中,私有化的塔楼被螺旋上升的公共空间切入;以上两种空间概念都相似地创造出供flaneur在建筑/城市中探索的公共“拱廊”。

当一条拱廊被考虑成一条玻璃屋顶覆盖的街道时,一个中庭就被考虑成玻璃屋顶覆盖的庭院。王维仁在他的建筑表达中将空中花园另外描述为竖向的“合院”,以更好地传达对这些空中花园所预期的空间质量的认识。这种“合院”显现了与空中花园不同的看法;它包含了一种对邻里交流的尊重,和对来自土地和光线的自然的尊重。尽管最初的概念是彼此连接的空中户外花园,概念因为玻璃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幕墙围合而被转化为连接的中庭和分散的空中平台,但多种形式的公共空间仍然被留下来并沿着螺旋的交通流线分布。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筑师赫次伯格就致力于在不同类型的建筑方案中,从邻里、居民、同事和学生之间的社会交流,发展中庭的概念。赫次伯格的设计哲学可以回溯到本文中之前对Team 10的讨论,如同他自己所说“我是Team10的一个产物”。他的中庭设计概念在两张特定角度的照片中得到很好的再现;第一张是从低层仰拍天空和靠在上层楼板边缘扶手上的人们;第二张是从楼上俯瞰楼下听演讲和享受圆桌交谈的人们。这些画面总是抓住了在不同楼层共享同一个中庭的人的活动和人之间的互动。赫次伯格将这种生活状态定义为“都市的室内”;这种定义在他的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庭设计中显现出来,而这种公共空间就像从沿街咖啡厅和邻居从公寓阳台俯瞰下来的场景移植。这种“都市的室内”概念在空间质量上与巴黎的拱廊和王维仁校园塔楼相连的中庭产生了有趣的共鸣。

王维仁指出,他是针对常规的竖向发展校园建筑的设计模式,寻找一种替代方案。高层建筑在经历了表现科技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后,普遍具有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突出视觉效果的属性。建筑师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经常通过布置垂直核心筒和重复的平面来寻求功能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或典雅或震撼的造型来寻求具有象征意义的外观。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形态或许因为密度和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成为主流。正当高层建筑的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受到社会和经济条件局限时,这个校园建筑的设计,独特地结合了空间环境这一个新的向度。王维仁的替选方案是将合院空间注入高层建筑之中;换句话说,对使用者之间的交流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尊重在设计过程中被赋予了优先权;而这种对于空间环境的设计态度,最终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享受更公共和自然的校园生活。

省钱装修 品质建材家居就上珂居装修网

www.xiexiebang.com

结语

王维仁建筑师的这三个作品同样以涵盖多种不同范围的空间环境为目标,从空间体验到自然景观到建筑形式到文化内涵。他将每一个建筑项目作为一个在城市中的文化建设,而非孤立的建筑实践。除了本文之前引用的“香港—维也纳”一文中的观点之外,王维仁还在2007年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策展声明中,进一步阐述了他以建筑和城市织理的概念作为城市的文化建设的思考。他写道:

织理表达了一种状态,呈现出构件与片断能够展开成为一种开放的整体;它也表达一种过程与转化的能力,经由构件与多重配置的再生长,提供我们多层面与多角度的城市空间。

城市是不断演化的有机体。我们希望的是透过织理与再织的过程,发展出让城市可持续、可转化的再生策略,使建筑与城市走向未来。[7]

“织理”的概念在他的建筑中通过“模块和架构”和“实体与虚拟空间”等设计方式获得实践;它们使得建筑融入周围的场地条件和自然景观,与此同时,在建筑中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环境和一些纪念性的质量。他的建筑设计反映了社会变革和城市文脉;并且,与其非常类似的对都市情况批判性的介入也在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的建筑”[8]和Kenneth Frampton的“批判地域主义”[9]的理论立场中找到。这种对城市的观点与建筑实践的结合,在王维仁的建筑实践的特殊背景下被重新解释,并作为一种“在都市中行走/在建筑中行走”的设计与文化表现。

第四篇:歌曲中感受历史

“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课题初探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的科学日新月异,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人文主义的回归,处在新世纪的我们,对学习,对生活都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摆脱以往的束缚,对历史的学习也一样,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应该开辟多种学习的渠道。音乐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使那些世代传唱的革命歌曲,耳熟能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些经典作品永远具有无限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不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的业余生活,而且还给人以精神的力量。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歌曲,产生于内忧外患的峥嵘岁月,每一首歌都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每一首歌都是一段真实的史实故事,给整个中华民族以无穷的力量,使我们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所以我们应该多探讨研究音乐对历史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今流行歌曲风靡不断,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正被日渐淡忘的今天,对于中学生来说该研究尤显得迫切。因此我们选择了“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这个课题。

二、研究步骤:

(1)选题原由: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学习,我们理解到当时的许多革命歌曲对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其中的很多歌曲广为流传。我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倘若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心中就会滋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由于时间紧促,我们五人迅速进行了分工,找资料的找资料,走访的走访,查询的查询,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2)资料查寻:由于已有知识有限,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1)、先分头到各图书馆寻找,由于资料有限,最终没有多大的收获。2)、图书馆资料未给我们多大的启发。我们又到书店四处查找。在这个课题方面的资料比较少,要找到较全面准确的资料介绍书籍,有点困难。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它里面介绍了音乐的发展史,有各个时期歌曲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后来的研究过程中这本说也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

3)、我们以《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为主要参考,另外,又上网查询部分零散的资料,使整个知识结构得到了补充,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未能查找到更多权威性的资料,致使我们的研究难免存在许多遗漏的问题。4)、为了证实所查资料的正确性,我们又请教了历史、音乐老师。

(3)确定方案:经过几天辛苦地寻求之后,我们有了一大堆资料和史实以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然后我们开始一稿在框架设计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发生了一些争论。研究的课题就定为“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内容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二十世纪三、四年代的革命歌曲,研究特定时代产生的特殊歌曲对当时时代的影响。最后经过充分酝酿才确定了研究计划。

四、研究内容:

(一)、抗日烽火的燃烧与救亡歌曲的传播:

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团结抗战”的号召,举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与此相适应。在全国范围内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音乐创作达到了最活跃的时代。群众歌曲的创作数量空前,佳作叠出,中国近代群众歌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上了成熟的时代。30年代群众歌曲的主流是救亡歌曲与其后的抗日歌曲,由田汉组织并领导的中国左翼戏曲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开展救亡歌曲的创作活动。30年代群众歌曲的发展。不仅与新音乐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作曲家队伍的成熟有关,还与新的文化的接受者,大众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关,经过五四前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的青少年成为30年代群众歌曲的主要接受者,这里一个巨大的接受群,汇进了群众、歌曲的发展,还有与歌咏的开展有关。30年代以后的抗日歌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歌咏活动。

整个抗战时期的群众歌咏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和发展,党领导的左翼音乐团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音乐创作中去。聂耳、任光、安娥、张曙、吕骥、孙师毅等一批歌曲作家经常一起学习研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通过电影、舞台演出和唱片广泛传播,成为鼓舞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精神力量和武器。这些专业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其代表作有《大路歌》(影片《大路》主题歌,孙瑜词,聂耳曲)、《毕业歌》(影片《桃李劫》主题歌,田汉词,聂耳曲)、《义勇军进行曲》(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曲,田汉词,聂耳曲)等。聂耳的救亡歌曲在其中占有突出地位,他的《毕业歌》(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 2(1935年)是这一时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个阶层的群众抗战的意志。这些抗日救亡歌曲通过扣人心弦的影片传播,深深地印入了千百万群众的心间,极大地鼓舞了为抗日救亡而战的广大中国爱国军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思想路线。

《毕业歌》作于1934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这是具代表性的一首生动表现中国学生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也极大鼓舞各阶层群众抗敌意志,至今还朗朗上口,广为流传,除抗日救亡歌曲外,还有生动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的歌,如均作于1934年的《大路歌》、《开路先》、和《码头工人》亦由聂耳作曲,表现了工人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乐观和气势。此外,1935年创作的《自由神》、《中华民族不会老》、《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和1936年创作的《保卫马德里》、《救国军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松花江上》等歌都体现了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巨大困难: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雄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实行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军事化和广泛的战争动员。于是中国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运动。歌声就极需要在这种国破家亡、大敌当前的年代来唤起民众鼓舞士气以拯救民族。因此3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咏,是中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歌咏运动。

其中描写对敌斗争和人民军队的战斗性进行曲最为引人注目,著名的有: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1937年,凯丰词)。冼星海作曲的《游击军》(1938年,先珂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均1937年,公木词)、朱伟作词作曲的《行军小唱》(1941)、安波作词作曲的《行军小唱》(1941年)、安波作词作曲的《朱德投弹手》(1942年)等。这些作品都从正面反映了抗战军民的生活、浓厚的战争气息和胜利乐观精神洋溢其间。

黄自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写的《抗敌歌》(1932年,黄自、韦瀚章词),《旗正飘飘》(1932年,韦瀚章词,陈洪词曲的《上前线》(1932年),等是最早的抗日救亡合唱佳作。歌曲气势急迫、昂扬高涨,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国破家亡之紧要关头奋起抗日的决心。

自1937年,全国人民掀起了全面的抗日战争,炮火不断,此时产生了 许多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设为主的群众歌曲。

其中描写对敌斗争和人民军队的战斗性进行曲最为引人注目,著名的有麦新作词曲的《大刀进行曲》(1937)年、贺绿汀的《游击队歌》(1937年)、刘雪庵的《长城谣》(潘子农词,1937年)。

1937年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全面抗战的怒潮,促进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掀起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抗战歌曲,其代表作有《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长城谣》(潘孑农词,刘雪庵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露营之歌》(古曲,李兆麟、陈雷等填词)。

在延安,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抗日救亡歌曲创作、演唱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于1938年11月3日抵达延安,直至1940年年底去莫斯科,这两年是他的音乐生涯最有成就的时期。在革命圣地,他创作了4部大合唱即《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以及其他许多歌曲。此外,凯丰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莫耶词、郑律成作曲的《延安颂》,公木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大合唱》等也都是富有战斗感染力的歌曲。

同时,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革命歌曲创作也得到了发展,其中代表作品有《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绣金匾》(陕北民歌填词)、《东方红》(陕北民歌,李有源、公木填词)、《解放区的天》(河北民歌,刘西林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吴肃曲)等。在南方根据地,陈毅词、何士德曲的《新四军军歌》唱出了新四军的光荣的铁军精神。

现在重点介绍《黄河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两首歌的产生及其影响。

1、《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 年一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当年除夕晚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4月13日在延安 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8个乐章,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它以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2、《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 9 3 5 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3 5 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田汉那时正面临白色恐怖的一次新的迫害,处境十分危险。歌词是在仓促中写在一张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的。田汉在写出电影《风云儿女》故事梗概和歌词之后不久,就被反动政府逮捕,《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在他被迫出国的一段时间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了曲,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和对党的赤诚,对敌人的无比愤慨,都倾注到每个音符之中,使歌曲的基调和谐、高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全曲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前奏曲象嘹亮的进军号;首句,“起来!起来!起来!”把音调立即推向高潮;结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不仅坚定有力,而且使人有歌声并未结束,仍在 耳边回荡的感觉,宛如战斗的中华儿女正在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支歌传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支歌曲调高昂激越,旋律铿锵有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这支歌是我国革命歌曲的典范。

(二)、解放战争的推进与胜利歌曲的传扬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由于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进行了解放战争。由此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胜利的歌曲从西北高原唱到山东大地,从东北平原唱到大西南崇山峻岭。一支支伴随着解放军铁流的战斗、胜利之歌到处传扬。

其中著名的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胜利进行曲》(贺敬之词,焕之曲)、《我们是民主青年》(希扬词,马可曲)、《战斗进行曲》(韩塞词,佩之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曲)、《数九寒冬下大雪》(歌剧《刘胡兰》唱曲,董小吾词,罗宗贤曲)、《新民主主义进行曲》(贺绿汀词曲)、《淮海战役组歌》(韦明词,沈亚威曲)等歌曲充溢着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气概,而《三套黄牛一套马》(骆文词,时乐ÿ曲)、《妇女自由歌》(山西民歌,阮章竞填词)、《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赵戈枫原词,刘行改词作曲)等一批歌曲则表现出解放区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幸福与欢乐。

现在重点介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咱们工人有力量》。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词曲。作于1943年9月。这是一首语亲切、质朴的群众歌曲。1943年,晋察冀边区抗日宣传小分队19岁的曹火星来到堂上村宣传抗日主张,从事音乐创作,他满怀激情地谱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并教会了全村老少。这首歌一直从抗日根据地流传到全国。唱到抗日胜利后的1945年9月12日,这首歌的词曲才正式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标题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原歌词中“它坚持了抗战六年多”随时间前移改成了八年多。

1950年,毛主席在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从此,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心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歌一直从抗日根据地流传到全国。唱到抗日胜利后的1945年9月12日,这首歌的词曲才正式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标题仍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 国》,原歌词中它坚持了抗战六年多随时间前移改成了八年多。

2、《咱们工人有力量》 马可词曲。作于1948年。作者在前一年初夏。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来到刚解放的一座东北大工厂。他们长期战斗在解放区的农村,一进入工厂,就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声所吸引,看到一块块火红的钢锭在工人手中化为产品,一位年轻的文工团员不由得高呼“伟大!伟大!”这一切深深打动着马可,他决心要为工人编一首战歌,这就是后来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歌曲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表现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我们的革命在激昂的歌曲中滚滚向前,我门的歌声在前进的革命中越唱越响。今天面对着这些曾经呼喊出千百万群众心声的歌曲,我们带着尊敬缅怀的心情时时犹唱。

三、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但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当年革命战争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历程,而且还了解到了一些音乐的有关知识。历史激发了音乐的灵感,音乐又推进了历史进程。今天当我们的耳边再次响起那些封尘已久的歌声,那滚滚的硝烟便会在脑海弥漫。是啊,还有什么能比群众的心声更有力量使战争烟消云散呢?

课题组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在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互相分工互相协调,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不断增强,很好地完成了工作。

四、教师评点:

该课题十分合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反映了同学们良好的历史功底和浓厚的音乐兴趣。历史可以说无所不包,与音乐呼吸渗透,该课题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们追思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斗争生活,不禁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那些经典老歌不仅激励成千上万英雄前赴后继,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一切,同样也激励今天的青年艰苦奋斗,为现代化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五、人员安排:

1、课题组成员:倪寒霞

缪君君

赵俊飞

麻晓芬

朱盈

2、指导老师:吕准能

六、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共党史长编》、《辞海

音乐分册》、《中国音乐家辞典》、“血铸中华”网站、“历史在线”网站、2002/8/28

第五篇:《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受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受

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多的读书,虽然大部分是育儿书籍,借助书中的理念和知识,丰富我的育儿经验,同时我有一天猛然间意识到,读人物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伟大的人物传记,不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些人物传记永不过时,可以留给儿子乃至孙子,甚至可以传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爱孩子的,也是爱周围的亲人的,但我无法做到像德兰修女一样,把自己献给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她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劳苦一生。她爱所有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尤其是穷人,她和他们在一起,保持他们的尊严。最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讲话中她却说,她不配领这个奖,她是代表所有的穷人领受了。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德兰修女看起来只是个平凡的人,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源自她的博爱,她虽然一生在感受主对她的召唤,认为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主安排的,但能够有如此的信仰,并将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她配得起我们全世界人的尊重和爱戴。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会对别人献出自己的爱。我在书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也会用这样的观点指引我的教育,让我的孩子心中充满爱。

下载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明十三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诗情行走在意境中

    让诗情行走在意境中 --------观王崧舟老师古诗教学《枫桥夜泊》有感 提起古诗词教学,相信大家都有一个感受:这短短的几十个字,教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就是平时的一节公开课上,也极......

    “在……中行走”话题作文:在书中行走

    “在„„中行走”话题作文:在书中行走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可以不读书就进步的。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

    在阅读中行走(共5则范文)

    在阅读中行走 唐朝诗圣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的文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将这句话进行了拓展,他认为生活就应该“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

    在教育的长径中快乐地行走

    在教育的长径中快乐地行走 —2014年度“教学艺术之星”自荐材料 我名陈浩,巴师附小教育集团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 不知不觉的,我已在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默默耕耘了十七年。......

    我在麦田计划中行走5篇

    我在麦田计划中行走 扬中市实验小学六(2)闵飞扬 秋天已过,但走在田野间,仍能闻到一股稻麦瓜果成熟的香气息。但这,并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付出的季节!贡献爱的季节今天下午,学校......

    在比赛中行走的日子(五篇范文)

    在比赛中行走的日子 ——放飞梦想 展示师范技能 文字:***(师范技能协会) 摄影:(师范技能协会) 编辑:社联新网部 本站讯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晚上7点到9点多,在201——205课室聚集了......

    征文 感受发展,行走韩城

    感受发展,行走韩城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我们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

    音乐在行走 开场白

    哈喽大家好,我是则豪,欢迎各位在这个周末锁定FM1019,这个周末将由我和小曼陪伴大家一起度过。 一段音乐,一杯咖啡,这个周末我们给您一个好心情!更多好音乐,敬请锁定FM1019! 在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