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观察中感受生活
在观察中感受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是他们已有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再现,因此没有生活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感受和体验。作文时,只靠胡编乱造,就不可能写具体,就不可能表达出真实感情。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基础的作文一定不会是好作文。现在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内容空洞。
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观察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知觉,是学社个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学生说、写能力的基础。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只有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但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全面地指导学生观察。
不仅如此,在观察生活的人和事物时,一定用心感受。观察有感,观察有情,这就是感受。观察生活是有无感受是有无必要写成文章的前提。有感受才有写文章的欲望,只有感受独到,才能写出脍炙人口,耳目一新的文章,因此,感受十分重要。我们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生活看来是平凡的,但是你必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它的不平凡之处。在观察具体的人、事和物中,你也许会有感触、有体会、有想法,甚至有冲动,这就是心物沟通的过程。这时,你必须抓住这些感受,再以你的童真,像一个画家、一个诗人或者一个艺术家摄影师那样,去捕捉和发现这些感受中的美点、闪光点,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趣,发现其中的哲理,领悟其中的精神。
心随眼动,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长期的积淀,学生的头脑才能拷贝写丰富多彩的世界,写出有声有色的作文来吸引读者;心随心动,只有通过心灵的体验,领悟生活的真谛,学生才能达到精神的升华,写出与人心灵共振的文章来抓住读者。
第二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作者:安源区第三小学 谢国萍
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是有机的整体,但是如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曾经困扰着我,名师的一些理念,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没能重视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使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感受,逐渐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吴金根老师也曾说:“数学学习内容只有切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促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基础,把准学生已有经验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使经验转化为发展的工具、发展的桥梁、提升的基础和创造的灵感。”刘德武老师的“跳出数学教数学”即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硬啃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细细品味这些语言,让我对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这一困惑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得到同行教师的帮助与指点。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需要教师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此时已是一年的年末,马上就要进入新的一年了,每年的元旦同学们都会组织联欢会,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结合学生的这一生活背景,我便利用过元旦设计教室为情境,在黑板的四周挂上彩灯,并用课件展示挂上彩灯的黑板,学生感觉特别漂亮,兴趣十足,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思考要求彩灯长度需要知道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马上意识到需要知道长方形黑板的长和宽。然后我们共同合作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学生根据数据利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了黑板的周长。求出黑板的周长后,我问学生:“我们是正好购买9米的彩灯吗?在实际的挂彩灯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稍一思考,便大声说:“在实际的购买中要比计算的结果稍微长一些,因为在挂的过程中彩灯不一定能拉得特别直。”还有的同学说:“再挂的过程中黑板的四个角也许会出现重叠的现象„„”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不但探索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布置教室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结果。让数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去,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当学完了《圆的认识》后,我们讨论生活中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井盖模型,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如果用长方形、正方形的井盖,一旦某一边上翘起来,井盖都会从对角线处掉下去,这样会很危险。只有圆形,因为圆心距周围的距离相等,井盖无论怎么转动都不会掉下去,是最合理也是最安全的。学生理解到了,再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的井盖形状,学生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再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在《千米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1000米的长度,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操场是200米的跑道,要走1000米,需要走几圈,学生马上计算出是5圈,我马上问学生:“你们谁知道走1000米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谁亲自体验过?”学生全部摇摇头,这时我顺势鼓励:“谁愿意现在就尝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赞同,我便和同学们亲自走了1000米,大约走了15分钟,然后我让学生闭眼想像一下1000的长度,并结合生活说一说那里有1000米。听着学生的汇报,看着同学们红润的小脸,你就知道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1000米的实际长度,你就会觉得这15分钟的1000米的路是多么的有价值。我想这也许就学生是最真切的体会,1000米的长度观念将会让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课后。我根据学生走1000米的时间,计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大概计算一下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第二天早上听着学生的汇报,看着学生的表情,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呀!最让我激动的是一名同学的汇报:“老师,为了测量的准确一点,我昨天放学计算了一次时间,今天早上又计算了一记时间,取两次时间的平均数„„”听着他的汇报,教师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数学,而是在巧妙的应用数学,他们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如学生喜欢的蝴蝶、蜻蜓、蜜蜂等动物,漂亮的树叶,空中飞行的飞机,都是利用了图形的对称性,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房屋的房架,自行车的大梁,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第三篇: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8-01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人们忽视。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是在涉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学教育能力的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构建数学模型,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创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师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销售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如何在商场搞活动的情况下便宜购物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通过“让生活走进课堂”,达到“让数学服务生活”的目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同学们,今天学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学会以后,自己到商店试试看,根据有关的数学问题,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策划者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
第四篇: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
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入课堂。在这里,动画、声音、色彩融为一体。学生可以直接观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老作家养花的生活情趣,运动员射门那一刹那间创造的体育经典。如今,直观化代替了语文的形象思维,朗读成为被语文课堂遗忘的角落。
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悟性与审美”即语感主要采用的是朗读策略。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情感化,是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美感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更多的体现和崇尚人性,语文课堂也更多的体现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朗读是感受三美的基本手段。
一、让学生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美景交融
景色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江南的美景,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的神奇,走出课堂,同学们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但在语文课堂内,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还难以情景交融。我们又怎样去感受呢?那就是朗读的精妙。首先,让学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面,用清脆而又亲切的声音,赞美而感叹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放声朗读。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语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自然景物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景交融的目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
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生活美
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朗读可以自然贴近作者感情。〈养花〉的乐趣学生没有体验过,老舍先生的文章生活情趣十分浓厚,养话的喜忧、笑泪在老舍心中有独到的体会。我们怎样去感受“秉烛夜游”的快乐与“花遭雨袭”的忧伤呢?让学生先听录音,让他们进入角色,进入文章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一适中的语速、充沛的感情朗读,情随声出,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热爱生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
三、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人性美
语文课堂不只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文课应充满人文关怀,更多的弘扬人性美已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话题。〈放弃射门〉中运动员的团结,关爱他人的人性美跃然纸上。如果单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的场面,同学们更多的是体验到比赛的紧张与激烈,而文章所表现的人性美却不被关注。让学生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轻快的语速,高亢而短促的语气去朗读,让学生用敬佩的心情去赞美运动员放弃一次成功辉煌的思想境界,采用比赛朗读的形式把运动员高尚的体育风范表现出来。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认真朗读,可锻炼想象、联想能力。如读朱自清的《春》,边读边想,仿佛总能觉得春风在轻轻的吹;仿佛能陶醉在春泥、春草、春花散发的芳香中;仿佛能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似乎自己已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课堂充满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吧,它能唤取美好的回忆与联想,它能读出春天燕子的矫健与活力,读出老舍先生养花的喜悦,读出比赛场面的激烈,读出人性美的魅力。动口动手动情去读,读出语文的美好。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冠山联校庙沟小学
白旭华
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生活的需要。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语文,运用其为生活服务。俗话说: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蕴含着语文教学,鼓励学生睁开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材的结合点。在教学时,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呢?
一、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充满活力。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1.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生活。
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长城》一文时,学生对事物的背景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文章内涵。为了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把自己的搜集到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这样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2.尽情表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挥,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或是及时捕捉文章中的信息,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在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小鸟信守诺言这种品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抓住四次对话让学生进行表演,使学生懂得小鸟为完成诺言不辞劳苦找到了由树点燃的灯火。学生们积极投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精彩形象的表演,学生非常轻松的总结出课文的中心。
二、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
现在的教材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孩子们读起来亲切。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体会教材蕴含的生活韵味,就得使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拉近。
首先,要让孩子做有心人,让他们“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猫》一文,其实猫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一提到猫,孩子们立刻就会说出猫的一些特点,但是究竟怎样把猫的特点展现给人们,孩子们并不知。所以,在学文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猫,它的外形是怎样的,怎样抓老鼠等,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课文相比较,找到差异,了解怎样就可以把事物写具体。课后,我再让孩子们观察狗,指导他们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运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孩子们在观察、感受生活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让课文与生活的距离近了不少。
其次,还要让学生“动手查找,了解生活。”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文中的事物和学生的生活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够全面。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还要激发创意想象,想象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孩子对生活的想象,鼓励他们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孩子对生活的憧憬。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孩子们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孩子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三、生活走进语文,时时处处感受生活。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校园生活中的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上周我们组织了一次个歌颂祖国朗诵比赛,比赛前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热烈的气氛中,我对他们这种反映没有忽视。于是我就在课上让同学们以这次活动为材料,布置习作练习,由于这些对他们是喜闻乐见的,所以质量比较高。适时的捕捉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对学生真的感受生活。在教学课文《风筝》一课,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这篇课文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放风筝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的伤心和憧憬。我想如果仅仅从语言中让孩子去感悟,可能他们的感受并不深。为此,我特意组织孩子们去放风筝,然后利用班会让他们大谈放风筝之感。从他们激动得通红的脸上,我感受到此时,孩子的感受已经和作者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以后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学校这座舞台上经常会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孩子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同班残疾学生上学,某班开展了一项有趣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说、去讲讲。
2.家庭生活中语文。自孩子出生,家庭便成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充当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个体活动。如,学了保护环境一单元,可以让学生做动物专家,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动物的可爱和它们的美;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善待自然,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等环保宣传实践活动。群体活动。学校开展的“敬老爱老院献爱心”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有语文。
四、创设各种情景,再现生活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借助多媒体,再现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后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感人场面,同时配以我抑扬顿挫的朗读,丰富多变的表情、精心挑选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不但如此,课文中某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来实现。如在教学理解“悠闲”一词中,学生有些困难。于是,我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暑假干了些什么。这时,孩子们会谈到“逛公园、爬山、捉知了、吃冰棍„„”,然后再追问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自然会说到“轻松、自在、快乐”。最后水到渠成的告诉他们这样的感受就是“悠闲”。在理解这个词语时,通过让他们的脑子里再现生活的场景,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其实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二者的交织流动,共同汇成教学过程中信息回路的总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便可加大信息回路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的平台,只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近生活,学生才会更爱语文,才能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