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临摹中感受 教案
《在临摹中感受》(七年级下册第三课)
马塘中学 徐丛茹
〖教学目标〗
1、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教学思路〗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牛皮纸、画笔 学具: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右下角字母按下播放)
上课,欢迎走进艺术殿堂(点击出现)
考眼力: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点击出现)二.新授:
1.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
七、坐
五、蹲三半;头
一、肩
二、身三头;臂
三、腿
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 线吗?
师引导学生分析“溜冰者”的重心线及动态线。
3.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1)对比分析《播种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播种者形象?你找到两位大师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师小结:《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两个贴近土地的画家,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让作品充满了生活内涵;凡高多次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可见凡·高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从表现方法、风格等方面分析两件作品)
(2)出示凡·高另外几幅《播种者》作品,考考学生的想象力: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只是在复制、模仿吗?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揭示“变体画”概念。变体画:画家对同一画题,用几种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工具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和内容上的一点改变。(点击出现)
4.验证大师笔下变体画特点。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
出示作品《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和《午休》,考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凡·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学生先后围绕两组作品艺术特点,结合变体画概念找出作品的风格差异,为后面临摹画家作品埋下伏笔。)
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
凡·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 凡·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着中午的安静、温暖。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
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
师小结:由此看来,我们临摹大师作品可以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学习变成创作行为。
5.如何完成变体画
师在牛皮纸上示范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素描),让学生掌握临摹人物全 身画的基本过程:
(1)线条造型,构图要适中,把握人物比例,抓住重心线和动态线;(2)用炭笔铺上明暗调子,根据光线需要不断调整;(3)用白色粉笔结合个人风格增加画面对比度,增强质感。展示学生临摹的《奔跑》。三.分组作业
根据《播种者》等作品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
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四、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
五、小结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板书设计〗
在临摹中感受
变体画:改变
构图、角度、色调、造型、工具等
〖课后反思〗
第二篇:在临摹中感受
在临摹中感受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变体画”的探索空间,掌握人物身体比例,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添加、改画,了解古典大师的技法、风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意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变体画”的探索——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色调的改变等。教学难点:变体画探索中的自我表现及个性发展。
三、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牛皮纸、画笔、颜料、教学课件
四、教学内容要点:
临摹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早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初期便已使用,流传至今。临摹是通过深入研究,找到大师的别样之处,更好地理解、领悟、掌握原作。在卢浮宫及其他许多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
大师对临摹的解读:德拉克罗瓦说过:“临摹可以使有成就者轻易地获得成功!”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目的是“学”而不是“像”,不在于临摹得“真”而在于理解得“透”。
临摹是一种思索,临摹是一种比较,临摹是一种记忆。
注意观察一些画家的个人风格,都能看到前辈大师的影子,这就是他们在继承前辈的大师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自己的“独创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
七、坐
五、蹲三半;头
一、肩
二、身三头。变体画就是把一幅原有的作品改变作画的方法,改变作画的工具,改变一点画面的内容,所画出的新作品就是变体画。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米勒和凡·高的同名作品《第一步》,通过考学生眼力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两幅作品,你知道分别出自哪两位画家之手?这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教师:我们平时学画都有过临摹,大师也不例外。法国画家德加多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卢浮宫及其他博物馆内,都收藏着鲁本斯、毕加索等大师的临摹作品。让我们沿着前辈大师的影子,去感受他们临摹的人物画„„
揭示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二)新授
1.教师:我们要临摹大师的作品,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当我们所画的人物看起来不太满意时,可能是人物头部与整个身体相比不和谐。我们一起来寻找法国画家德加笔下的舞女的身体比例。
学生:估计6-7个头部的高度。
教师:亚洲人的身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部的高度。为了便于记忆和应用,人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为几句话:站
七、坐
五、蹲三半;头
一、肩
二、身三头;臂
三、腿
四、足一头。立姿手臂下垂时,指尖位置在大腿二分一处。
2.教师:那么运动中人的身体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找到她的重心线和动态线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溜冰者”的重心线及动态线。
3.探究分析——我们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为了学习技法或风格。
(1)对比分析《播种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播种者形象?你找到两位大师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小结:《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两个贴近土地的画家,米勒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让作品充满了生活内涵;凡高多次以“播种者”为主题作画,可见凡·高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从表现方法、风格等方面分析两件作品)
(2)出示凡·高另外几幅《播种者》作品,考考学生的想象力: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只是在复制、模仿吗?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揭示“变体画”概念。
变体画:画家对同一画题,用几种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变体画的空间很大,可以有构图的改变、角度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工具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和内容上的一点改变。
4.验证大师笔下变体画特点。
艺术家都具有各自的绘画风格,经过自我表现,其画笔下的人物都重新有了新的生命。出示作品《酣睡的收割者全家》和《午休》,考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凡·高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毕加索在临摹米勒作品的时候保留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学生先后围绕两组作品艺术特点,结合变体画概念找出作品的风格差异,为后面临摹画家作品埋下伏笔。)
米勒:其作品中则呈现了一种安谧祥和的生命感受,作品以农村生活为原貌进行创作,注意了农民劳作后休息时的具体细节,使作品充满生活内涵,具有一种精神构思与乡村品质。
凡·高:一生都对米勒崇拜备至。米勒对大地耕耘者纯朴的颂歌,唱彻了
凡·高整个艺术生涯。阳光里的大自然,朴素的风景,长满庄稼的田地,灿烂的野花,村舍,以及身边寻常和勤苦的百姓们。1890年1月,凡·高在圣雷米复制《午休》,男子和妇女的睡姿反映甜蜜的梦想,牛和马远距离地享受着中午的安静、温暖。画家巧妙地运用身体语言传达出画里人物的心情,突显意图。
毕加索:画中的人物,都十分壮硕健康,充满自然的力与美,原始而奔放。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氛。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我们临摹大师作品可以抽取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学习变成创作行为。
5.如何完成变体画
学生参观微型画展,在其他班级学生临摹或创作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绘画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
教师在牛皮纸上示范德加的《系鞋带的舞女》(素描),让学生掌握临摹人物全身画的基本过程:
(1)线条造型,构图要适中,把握人物比例,抓住重心线和动态线;(2)用炭笔铺上明暗调子,根据光线需要不断调整;(3)用白色粉笔结合个人风格增加画面对比度,增强质感。
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变体画《沙滩上奔跑的女人》(色彩)的创作方法。6.分组作业
根据《播种者》等作品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
基本要求: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个性要求: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7.展示评价
五、学生展示自己的临摹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同学交流临摹的体会,是对课程的回顾,回顾交流中加深了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加强学生的学习创作意识。
六、教后感:
第三篇:《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在临摹中感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师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模仿,有益于人物画的学习。本课从临摹名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直接与大师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学生的思想及情感。【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于“临摹”两字并不陌生,但缺少对临摹的深层次的认识,也极少临摹大师作品。然而他们有饱满的热情和对临摹的兴趣。通过对大师之间临摹作品的欣赏,感受,分析,通过实践临摹他人作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使其学会观察从而进行创作。【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感受名画美丽的同时了解变体画,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能借助名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技能目标:尝试临摹古典绘画作品,了解大师的技法、风格。通过改变原作的构图、造型、色调、角度等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感悟变体画中的创作行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体画,变体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难点:学生在“临摹”中进行自我表现,将自我感受融入画作中。【教学准备】
名画图片、画纸、画笔、颜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临摹
提问:什么称之为“临摹”,同学们印象中的“临摹”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大都有过临摹的经历,之前老师也有让同学们临摹书本上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那么那些大师们会不会去临摹别人的作品呢?我们来看一幅作品。
多媒体展示米勒和梵高的作品《第一步》
提问:这两幅作品出自那两位画家之手?两幅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分析总结,导入课题:在临摹中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们以为临摹只是一味的模仿,而本课的临摹有别于学生形成的概念,正好形成对比,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
二、新授
1、人物比例
提问:同学们在画人物画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什么问题? 这些头与身体不协调的问题多数是与我们无法控制人物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我们先从大师作品中学一学身体的比例。
多媒体展示:德加《舞女》
请同学们用书本上13页教我们的方法来量一量他的比例是几个头。
多媒体展示人体比例图
总结: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将头与人体的比例归纳成几句话:站
七、坐
五、蹲三半;头
一、肩
二、身三头;臂
三、腿
四、足一头。
展示:德加《舞女》坐姿、德拉克罗瓦《席地而坐的阿拉伯人》
请同学们再次测量,验证所记口诀。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亲自量一量更直观,更利于永久记忆,不但学会的测量的方法也记住了基本比例。)
2、变体画
把握好人体比例关系可以使我们画出的人物画更写实更精准,然而画出好的临摹作品,要求我们不但具备一定的技法,还要对原作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请同学们分析《酣睡的收割者全家》的不同版本 多媒体展示:米勒、梵高、毕加索作品
讨论交流:画家在临摹作品的时候只是在复制、模仿吗? 生回答交流结论。并对米勒、梵高、毕加索作品的各自特色分析。
总结:梵高和毕加索把米勒的画作用新的手法重新展现了出来,画出了耳目一新的新作品了,这就是“变体画”,临摹的变体画,可以是构图的改变、造型的改变、色调的改变,也可以是画质上的改变。这三幅画具有其画家各自的绘画风格,通过自我表现从而有了新的生命。
讨论分析学生临摹毕加索作品《在沙滩上奔跑的女人》不同版本,学生作品对原作做出了哪些方面的改变?
生交流回答。
总结感悟:临摹变体画为我们想大师学习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我们可以在大师的作品中选择一种元素进行改变,也可以只保留某些元素,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让临摹这种学习行为演变成一种创作过程。
(设计意图:大师对大师的临摹、学生对大师的临摹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体会作品,了解大家对变体画的感受,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三、创作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任意一幅大师作品为原型,进行一幅变体画练习。方法选择:
1、改变构图,保留大师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进行临摹。
2、在大师作品中抽取任何一种元素进行改变,加入更多的自我表现。
学生绘画期间多媒体播放对大事的临摹作品,轻松的背景音乐。(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一幅大师作品进行临摹,他们会十分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促使其创作出优秀作品。)
四、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评及老师点评,学生交流临摹体会。在回顾交流中加深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巩固知识要点。
五、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临摹变体画,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对每一幅打动我们心灵的,及其我们的热情或是引发我们兴趣的画,我们都不妨临摹一番。【教学后记】
本节课面对大师的作品,要让学生领会其创作的技法、风格、特色包涵的情感,还要让学生能在临摹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所以我不但让学生学习了基本的人体比例关系,还着重让其讨论分析临摹作品。在这种欣赏、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对变体画有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在其后的创作实践中灵活的运用变体画的艺术手法。我想,要让学生画好变体画,也要跟他们强调画好写实画的重要性,严格的照着原作临摹的重要性。因为绘画技巧不但不会阻碍创作,还会对创作有所帮助。
第四篇:临摹树叶教案
24、树 叶(临摹)教案设计
付素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人教版全日制培智美术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十四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通过观察树叶,认知自然界中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状,色彩。并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临摹树叶。培养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树叶,观察树叶培养培智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临摹树叶,培养培智生的绘画能力。认知自然界中的树叶的变化,培养认知能力。
三、知识技能
1、通过临摹树叶认知树叶的颜色形状,培养培智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临摹树叶,掌握树叶的画法,掌握绘画技能,提高绘画技能能力。
四、重难点:
1、运用课件观察认知树叶。
2、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摹树叶。
五、情感价值:
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建设优美的环境。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打开课件,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一片树叶。树叶在我们的环境中经常见到,你观察过树叶吗?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说一说:绿色的树叶,黄色的树叶,红色的树叶,橘黄色的树叶。树叶的颜色有很多种,树叶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临摹树叶。板书课题。
三、打开课件,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各种各样的树叶。
图中有很多树叶,它们的形状相同吗?(不相同)它们的色彩相同吗?(不相同)树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树叶在季节中有什么变化呢?
四、拓展认知
树叶在四季中的变化。
春天的树叶
春天来临的时候,树叶开始发芽,长出新绿的叶子。
夏天的树叶
到了夏季,树叶茂密繁多,由新绿色变成了深绿色。
秋天的树叶
到了秋天,树叶成熟了,变成了黄色,红色从树上纷纷飘落。
冬天的树叶
冬天到了,树叶枯萎了。到了来年又会长出新的树叶。
五、欣赏认知。
浅绿色的树叶
深绿色的树叶
桔红色的树叶
七、看演示学临摹。
八、练习:画一片树叶。
九、展示练习。
十、拓展思维欣赏
十一、情感价值
爱护树木花草,爱护每一片叶子,爱护创造美的环境。
十二、作业要求:临摹树叶,或者想象画一幅树叶的装饰画。
十三、展示作业。
十四、下课。
24、树 叶(临摹)教案设计
全日制聋校培智美术教材第八册
驻马店特殊教育学校
付 素 丽 2017年3月
第五篇:中国画临摹教案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名称: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科目: 五年级美术教案 教案版本: 人教版 执教人:王文英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菊花各色图例
(让学生体会古人热爱菊花,将菊花作为君子的象征,不但常常赞美还画菊花。)
菊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古今名人都喜欢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博斗,它的勇气令人折服。
另外菊花虽没有茉莉的芳香,没有玫瑰的引人注目,却有自己的美。它美,不只美在外表,美在那不屈不饶的精神,更美在它的奉献上。它的花瓣可以制菊花茶,清香宜人,还有药用价值。
2、今天这节中国画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菊花的画法。(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正式学习前我们一起回忆中国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写意画法。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由刚才老师的介绍,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指名回答)
生: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师: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师(补充):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寓意这么大,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
(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 生:菊叶、菊枝、菊花。
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菊花又有什么不同?菊枝呢?
生: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
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 生: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中菊花和菊叶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生:先勾花瓣、后填色,先侧锋画出菊叶,未全干时勾出叶脉。
3、讲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
写意花卉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菊花”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4、师示范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真实、生动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5、带领学生临摹
①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几朵菊花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起草稿框架),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
②师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要领: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1、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
2、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板书:
菊花中国画临摹
一、定位
二、画菊花
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
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