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及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美术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再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发展表现有情节的画面。
2、学习表现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大胆添画与情节有关的事物。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幼儿看过连环画故事书,了解什么是连环画。
2、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对股市情节比较熟悉。
3、故事磁带和动画片,图画书《小蝌蚪找妈妈》。
4、图片:鸭、鱼、龟、鹅、青蛙。彩色笔、纸、订书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动画片并讨论。
教师: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蝌蚪找妈妈时先遇到了谁?后遇到谁?是在什么地方遇到的?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最后他们找到妈妈了吗?
2、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呢?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每幅图上可以画些什么?怎么画?除了动物,还能画什么?
教师出示一本图画书u,提醒幼儿制作完整的连环画。
3、播放故事,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教师评价。
教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制作连环画的?哪一组的连环画画得最好?为什么?你们是怎么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的?
教学反思:
在上好一节课时,我们一定要做好活动准备,包括了物质准备,我做了40个小蝌蚪的头饰,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模仿蝌蚪的乐趣、画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图,让每个孩子在视觉上体验美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要做好经验准备,课前我问孩子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和故事吗?没想到有的幼儿从来没有看过、也没听过这个故事,虽然是少数的孩子,但是在课前需要孩子们都能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于是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动画片,还是我小时候看的上海制片厂的水墨画的动画片,没想到每个孩子都聚精会神非常认真地观看,并且要求再看一遍,连我都和他们一起重温了我的童年了。现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类新的动画片。我问孩子们见过小蝌蚪吗?大部分的孩子只是从动画片、图画书上见到过,所以我决定在上课时要给孩子们拿几只活的小蝌蚪,他们一定很感兴趣、很开心。感觉孩子接触活的动物太少了,接触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让家长回家带孩子了解小蝌蚪进化青蛙的过程,有条件的话,家里养几只小蝌蚪,让孩子亲身观察,没有的话可以看图书和上网了解,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活动目标的内容,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加强家园联系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么。老师也要有经验准备,做好预设问题,熟记教案,把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预想到,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方案。孩子们上课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尤其是让两个孩子到前面做示范,画蝌蚪,两个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没有用过棉签画画,所以很好奇,兴趣很高。美术活动,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确,画画要求,卫生要求,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要想到,对幼儿要提出要求。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691字。
第二篇: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
大一班美术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请幼儿把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画成一幅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让幼儿注意画面安排,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活动准备】:
1、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对故事内容要很熟悉,语言要生动、形象,特别是讲到动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时,更要仔细具体)
2、每个一盒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和一张纸。
【活动过程】: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图画,怎样画呢?不是看着老师的画再画,而是听了老师讲的故事以后再画。小朋友,你们会画吗?认真听老师讲故事的小朋友,就一定会画。现在听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池塘边,长着许多水草,在草丛里,青蛙妈妈生了许多小宝宝。小宝宝长大了,变成了大脑袋、尖尾巴的小蝌蚪。许多小蝌蚪你追我赶地游呀游呀。小蝌蚪要回家了,可是妈妈呢?妈妈不见了,快快找,小蝌蚪找妈妈,游到西,游到东,游到荷花旁边,看见一条金鱼,眼睛圆又大,忙叫:“妈妈!妈妈!”金鱼说:“你们认错了,我是金鱼,白肚皮的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问问这个,这个说“不是”,问问那个,那个也说“不是”。“呱呱呱”,青蛙妈妈游过来了,说:“孩子,好孩子!我是你们的妈妈呀。”小蝌蚪看看青蛙:大眼睛,白肚皮,四条腿,样子怎么跟我们一点儿也不像呢?青蛙妈妈说:“好孩子,你们还小呢,等你们长大了,就像妈妈了。”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了。
小朋友,故事讲完了,请小朋友把故事里的事画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看好吗?不要忘记故事里讲到的地方,是哪里?(在池塘里)那里有什么呀?(有水草、荷叶、荷花,还有各种小鱼……)更不要忘记小蝌蚪是去干什么呀?(找妈妈)……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安排好画面,注意远近、大小关系。
3、讲评:结束后,将幼儿的图画张贴起来,让幼儿观看和相互学习。
第三篇:大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变化蝌蚪和动物妈妈对话空间位置安排画面情景,重述故事对话。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插图
2、磁铁蝌蚪,有池塘背景的磁板
3、铅画纸、黑色炫彩、小毛笔、清水缸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看看说说我们排列的小蝌蚪队伍。(感受画面中小蝌蚪有前有后,有上有下的灵活排列)
2、确定故事的插图。(按照故事线索,说说笑蝌蚪在找妈妈时遇到哪几位妈妈,确定需要画四个角色和他们的先后顺序)
3、观察动物妈妈图片,讨论作画方法。(说说用毛笔画的动物妈妈和平时用水笔画的又什么不同?)
4、教师摆动物妈妈,幼儿摆放小蝌蚪。
二、绘制动物妈妈,摆图讲述故事
1、按照故事的顺序,运用炫彩棒和毛笔模拟水墨画故事中的四个角色。(边画边对照图片,观察幼儿是否能触笔把握晕染的方法造型,有哪些小窍门,及时进行介绍)
2、将画好的动物妈妈剪下,贴上磁铁。
按照故事情节,将小蝌蚪和动物妈妈放在磁板上排成不同的故事插图。(先确定动物妈妈的位置,然后摆上小蝌蚪相呼应)
三、欣赏体验
1、在教师的带领下边讲故事边摆插图,对照艺术作品,发现画面安排中角色位置的变化。
2、每人选择一个场景摆图,由教师拍照记录。
四、教师将幼儿作品的照片按相同情节展示作品,欣赏比较。
中班美术活动:小土坑
活动目标:
1、爱听“小土坑”的故事,尝试运用印画的方法表现倒影的优美景象。
2、初步学着有目的的思考作画步骤,体会按步骤有条理操作的意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画有效土坑铅画纸、炫彩棒、小刷子、清水
2、欣赏材料:与故事匹配的民间装饰性动物挂件
3、步骤图5幅 活动过程:
一、观察步骤图,回忆故事情景(图1)草地上有个小土坑
(图2)这几天又不停地小雨,雨停了小土坑边上长出了什么?
(图3)谁来到土坑边?
(图4)母鸡大声叫了起来:不好了,一只母鸡掉到土坑里去了。
二、欣赏挂件、讨论
(1)母鸡叫来了谁?按照故事顺序找出对应的动物。(2)大家都认为有动物掉进土坑里,究竟是怎么回事?(3)为什么叫来主人的时候,土坑里什么也没有了?
(4)思考作画步骤:究竟应先画动物还是先画土坑里的水容易看到倒影?
三、幼儿创作尝试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任选一个动物朋友。
2、关注作画步骤,按照创作的顺序有条理地想象作画
3、尝试用小刷子在水坑里刷水,拓印出动物的倒影。
四、交流分享
1、按角色画面进行归纳,比较讨论哪些小土坑里的水多。
2、按角色运用故事语言讲述故事概况。
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在情景中呼应;联想角色的语言,讲讲故事。
2、感知水面倒影的有趣现象。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土坑和土坑积水后的模拟场景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土坑吗?交代故事名字就叫“小土坑”
二、听故事
1、以教师为主讲述故事,幼儿欣赏理解
2、听故事后提问:“小土坑里有没有动物掉进去?”那动物们看到的是什么?想想动物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救他们的同伴们?
三、讲讲故事
师幼共同回忆故事内容,讲讲、看看、演演。
提示:这次看动画和以前不同哦,你们讲到哪里,它才放到哪里。
1、第一段幼儿讲述故事,接着出示PPT回应。(从森林里----太阳公公露出了笑眯眯的脸)
2、第二段教师出示土坑模拟场景,师生共同讲述表演故事(从母鸡出来散步了。。。老黄牛跑去想办法了)
3、第三段方法同第一段(从这时。。。一定是它们自己爬出土坑来了!)
四、拓展内容、欣赏、理解
1、观看视频《水中的倒影》,感知欣赏再次感受水面倒影的有趣现象。《小土坑》讲了一个关于倒影的有趣故事,关于倒影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请看动画片《水中的倒影》
2、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倒影?回去再找找。
浅谈语言领域关键经验融入大班日常生活的策略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针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明确提出:“5—6岁幼儿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文学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已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教师不能仅依赖设计几次集体教学活动,更应细水长流地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我尝试剖析幼儿阶段“前书写经验”的表现形态,寻求符合大班幼儿自主学习需要的策略方法,现以案例形式供大家思考分享。
前书写顾名思义,前书写不是写字,是为幼儿将来写字,写作而作的准备工作。大班孩子进入前书写初始阶段时,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由此,我们对幼儿的记录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形成了如下策略。
一、注重萌发大班幼儿初步的自主学习愿望
以《小小备忘录》作为前书写初级阶段的载体形式,帮助孩子了、积累丰富的创意书写的经验:前书写中期阶段结合主题活动的各类调查表和计划开展活动:后期阶段通过通过“写信”“寄贺卡”等自主性游戏,满足孩子的自主表达的愿望。
二、强调突出大班幼儿内部动机的激发
激发内部动机需要捕捉来自幼儿的真实的问题和需要,关键不是“要我记”而是“我要记”,转化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
三、以幼儿生成的问题为抓手层层推进
引出从“萌发经验”---“建立经验”----“分享经验”的3个阶段,即先要了解幼儿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经验---从而最终推向孩子达到自主表达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又是相辅相成。做法一:借助日常《每日备忘录》记录小任务,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了解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兴趣和愿望
2、关注幼儿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认同接纳并分享交流 案例1:“明天要早点来园”小任务
做法二:拓展幼儿经验,引发大班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借助教研组共同研发主题活动背景下的调查表格,书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案例2:小组合作制定《秋游物品计划书》 做法三:将前书写经验的教学案例迁移自主性游戏中,尝试进行写作
案例
3、《节日游记》
案例4:“毕业典礼邀请信”
案例5:毕业纪念册和啦啦班同学录
三、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前书写价值所在:
前书写能力的养成让孩子们多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同时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了基础,关键是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有了热情,儿童就会自然地寻找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
儿童阶段的“前书写”的只字片言,也许就是开启他们“前写作”能力大门的一把今钥匙。正是在这些散发着无限创意,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为孩子打开了更多表达自我的窗户,而保持一颗爱阅读、会阅读、善阅读的心,对孩子终身学习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第四篇: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用连环画表现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主要情节。
2、能用物体的固有色绘画,大胆添画与情节有关的事物。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以谈话导入活动。
我们已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内容画下来。每一段故事画一幅画,连起来就叫连环画,就能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主要角色的特征。
请小朋友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幼儿议论、回答后,教师讲解:这里有玩具鸭、鱼、龟、鹅和青蛙,我们仔细看一看,鸭和鹅的区别是鸭的身体扁一点,鹅的颈子长一点,头上多一个冠。鱼的嘴尖,头和身体是连在一起的,头上有腮和圆圆的眼睛,身上有鳞和鳍、乌龟身体扁扁的,四肢短短的,身后有个短短尖尖的尾巴,头能伸缩。青蛙有一对大眼睛,一张大嘴巴,头是尖尖的,和身体连在一起成一个整体,青蛙的前腿短,后腿长。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分成六幅画。每幅画的下角画上点,表示第几幅,看的时候就知道故事的顺序了。这六幅画应该怎么画呢?第一幅:青蛙妈妈生的卵变成了许多小蝌蚪,第二幅:小蝌蚪向鸭妈妈打听它们的妈妈在哪里,第三幅:小蝌蚪认大鱼做妈妈,第四幅:小蝌蚪认乌龟做妈妈,第五幅:小蝌蚪认大白鹅做妈妈,第六幅:小蝌蚪高兴地打到了青蛙妈妈。
幼儿先观看,后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教师提醒幼儿将主要角色画在纸的中间,鼓励幼儿大胆添画,表现动物形象,大胆设计画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互相欣赏和讲述画面上的故事。请部分鹹为大家讲一讲。
第五篇:小蝌蚪找妈妈 幼儿园美术教案
教案
教育与传媒学院
学前教育121班
宋洁
2012127025
《奇妙的氧气》
(大班)
奇妙的氧气(大班)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氧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氧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大班阶段重在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索的能力。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操作材料和探索、尝试的机会,每一环节都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大胆尝试,获得经验。
活动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共同布置科探区域环境。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大烧杯
活动过程:
1、先让小朋友感受氧气的存在
A、让幼儿感冒时鼻子不通气时的状态(难受,只能张嘴呼吸,头疼)B、让小朋友手捏着鼻子闭上嘴巴,感受不能呼吸的痛苦 C、告诉儿童我们所呼吸的是氧气
2、验证氧气的存在
A、用打火机点燃两只蜡烛
B、用烧杯将其中一支蜡烛盖上(蜡烛熄灭),另一只不作处理 C、得出结论:氧气存在空气中
3、氧气的产生
A、夏天的空气比冬天的好(夏天有绿叶)
B、在房间里放绿色的的植物(产生氧气,净化空气)C、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可以产生氧气
4、总结
A、小朋友不要将塑料袋放在口鼻处 B、不要将豆子或其他小物体放入鼻孔里
C、不要长时间在封闭的环境中(冰箱,被子)D、保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不乱扔垃圾
活动结束:
强调实验结论,加强幼儿记忆
教案
《瓢虫找家》
教育与传媒学院
学前教育121班
宋洁
2012127025
《瓢虫找家》小班
活动目标:
1、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画有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
3、小虫若干。
4、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出示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长什么样?(圆圆的身体)
背上有什么?(斑点)有几个斑点?(2个)师幼一起手口一致的点数2。(2)再同时出示2只瓢虫。(身上的斑点分别为1个和3个)让幼儿说说它们身上分别有几个斑点,集体手口一致的数1个斑点的瓢虫,请个别幼儿上来手口一致的数3个斑点的瓢虫。
2、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巩固对大小、颜色的认识。
师:“这3只瓢虫宝宝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大小、斑点)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师:“瓢虫宝宝的妈妈生病了,想请小朋友帮忙照顾瓢虫宝宝,请你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伸出手指数一数。”(2)游戏“小瓢虫抓害虫”。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最喜欢吃虫子,我们带着瓢虫宝宝去抓害虫吧。”(听着音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抓害虫)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瓢虫宝宝们累了,想休息了,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树叶)请你们送它们去树叶上休息。(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一个圆点的树叶上,2个送到2个圆点的树叶上,3个„„)(2)集体验证。
四、结束活动
幼儿学小花猫走路轻轻的离开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