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学自我介绍
中药学自我介绍
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后,我们就有可能用到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一展示自己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自我介绍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药学自我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9xx年1月24日上午11时15分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卫生院。从小与土地亲近,与自然感情之久毋庸置疑。读书生涯以母亲的《中药学》和父亲的《储粮害虫》发端,与生物学结缘也始于此。
接受了正统的十二年中国基础教育,十二年寒窗乏善可陈。初中两次参加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分别取得省区一等奖和特等奖。高中三年,平心而论只拼了半年,用减肥八千克换了一张总分623的高考成绩单。怀着对生物学的一腔热情,力排众议报考了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被录取。
进入大学,发现理想中之自由开放的象牙塔仍遥不可及,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如鳅得泥”。虽然与中学相比,课程的负担不止增加了倍余,但我更喜欢这种忙碌。基础课的教学,应该不能算得上理想,我想这是国内多数大学的通病。不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我对教学方式的不满。虽然没有在拿到全部的`优秀,但也算是顺利通过。英语轻松拿下四级六级,也似小马过河,不是一件异常恐怖的事情。
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课外阅读成了我的最大爱好,三年间省下了别人喝咖啡的钱全部买了书。01年北京,02年上海,每次都把钱包里的钱换成了更加充实的书包里的书。至今,床头的三层书架全部塞满了各种生物学读物,被同学戏称为山大图书馆生物学分馆。为了及时了解科技界特别是生物学界的动态,各种杂志成了我最大的涉猎品,《SCIENCE》《NATURE》千金难求,《SCIENTIFIC AMERICAN》的中文版三年来一期不缺。
在学校,最大的乐土莫过于实验室,即使基础实验成了理工科学生最为诟病的孱头。虽然无法完全掌控实验,但我力争求变,看到自己的思想被证实或被否定,实在是一件乐事。儿时与土地的亲近和十几年“住院”(live in THE hospital)生活让我对实验操作本身颇有体会。特别是动物实验,被同学叫去在扎满耳孔的兔子耳朵上寻找“立针之地”的往往是我。三年来,十几门实验课,门门都是优秀,每每成为实验同伴偷懒的理由,这也是大学时光里的一个美好的回忆。
闲暇之余,背上帐篷和睡袋,深入济南南部的山山水水中,虽然没有云南风光旖旎,还是能寻找到一份城市中失落已久的难得清静。带上地质锤和放大镜,张夏、山旺,都是好去处。和奥陶纪、寒武纪、第四纪的生灵们打个招呼。虽然还上升不到分子的水平,也算是对进化的小小研究了。
说到进化,20xx年的春天,非典疑云笼罩京城之际,我和几个朋友受邀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的朋友一起参加关于恐龙灭绝的话题的讨论。我们提出的复原恐龙生殖生态模型的观点得到了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和甄朔南的一致肯定。从北京赶回济南后五天,非典隔离开始。同样因为非典,中央台的节目录制陷入停顿,我们的节目“有幸”被重播四次之多,希望我们的观点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不过,比之讨论恐龙灭绝,我更喜欢探讨生命的诞生。在这里,进化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课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我对进化生物学及进化基因组学的认识将在下面的一篇小文中展开,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最后,三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未来的研究生生活即将展开。对我来说,中科院系统始终是我的唯一选择,我需要的是一个纯粹的研究氛围。昆明动物所正是这样一个地方。不管是我目前主攻的动物发育方向,还是我的兴趣所在——进化生物学方向,昆明所都有国内顶尖的教授和实验条件。如果能有幸成为昆明所的一员,在如此优秀的研究条件下工作,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第二篇:中药学
中药学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著者不明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载药365味,开创了“三品”分类法。所载药物确有实效。《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苏敬等23位医药家。“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收药844种。采用图文对照形式。用“云石,草,木等”9类分类法。
《证类本草》1098—1108唐慎微,载药1558种。是我国保存完整的综合本草之中年代最早的一部。《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收药1892种,绘图1109种,分为16部60类,“16世纪的百科全书”四性:每种中药分别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五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分为辛、甘、酸、苦、咸不同药味。
作用:辛行散,甘补缓和,酸涩为收涩,苦池燥,咸能软下。淡为渗利。
依据: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知:药物滋味—功效—药味。
归经:药物作用对集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依据:以脏腑经络学说确定。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依据:以药物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及效用确定。(与病位相顺,与病势相反。)
毒性:药物的偏性。依据: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目的为增强药效;去毒;改变性能功效;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矫臭矫味。水飞: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差一只去极细药末的炮制方法。
目的为制取极细的粉末。
“勿用相恶相反者”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玄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五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总相依.)
“六陈”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煎法:先煎、后煎、包煎、另煎。
发散风寒药羌活: 感冒:外感风寒肌表夹湿。
风湿:风寒湿痹证用于肩臂痹痛,上半身风湿。
弱与羌活。
风湿:下半身风湿。
藁本:感冒头疼入足太阳膀胱经。作用部位:头部。治头疼(风寒湿邪循经犯上头疼)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主治:风寒表证,咳喘症,风水水肿,小便不利。
桂枝: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止痛: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牙龈肿痛。治阳明头疼,头风疼,牙疼,关节疼。
发散风热药
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北柴胡佳)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表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3—10g煎用。生用,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
注意:阴虚阳气,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慎用。
清热药(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清热泻火药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散结。
清热燥湿药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呕方面:胃热呕吐,清胃热止呕。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功效: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养生津。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肝泻火。
泻下药
攻下导滞药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利尿。主治:便秘及胃肠积滞证,里热证,血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祛风湿,发散风寒,止痛。应用: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证。
川乌: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风湿寒痹证,寒凝诸痛证。
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利湿退黄。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广藿香: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暑湿、湿温证。苍术: 茅苍术(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甘、苦、辛。无毛须。气芳香,切开后断面起白霜。
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辛苦,气芳香。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
白术: 性状:气清香,香气浓,断面黄白,嚼之略带粘性,味甜微辛。
功效:行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厚朴:功效:燥湿,消积,行气,平喘。
利湿药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水湿证(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脾虚证,心神不宁证。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
温里药
附子: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先煎至口尝无麻辣味即可。3—5g。
注意:热证,孕妇从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干姜:性味:辛,热。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性味:辛,甘,大热。
功效:补火助阳,散热止痛,温通经脉。
行气药:以舒畅气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材。
陈皮:归脾,肺经。
枳实:破其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行气之总司,妇科之总帅。——李时珍)应用:肝郁气滞诸痛者,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川楝子:应用: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睾丸偏坠痛,虫积腹痛,头癣。
薤白:应用:胸痹疼痛,脘腹胀痛,泻痢后重。
消食药
山楂: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应用:血热出血,热毒疮疡。(利水降压)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应用: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应用: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化瘀止血药
茜草:药性:寒性。功效:凉血止血,化瘀,通经。
温经止血药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止痛药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药对:乳香,没药。
活血调经药
丹参: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活血要药)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坤草):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鸡血藤: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破血消癓药
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旋覆花:主治病症:咳嗽痰多,嗳气呕吐。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主治病症:肺虚久咳,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桔梗: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应用: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音哑失音,肺痈吐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多种咳喘证,肠燥便秘。
桑白皮:功效:清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息风止痉药
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开窍药
石菖蒲:功效: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补气药代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病症:元气欲脱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津两伤口渴,心神不宁。
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积水消肿,脱毒生肌。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虚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难敛。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证,胎动不安。
甘草: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病症: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证,药食中毒,调和药性。补阳药
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
熟地黄:功效:补精血。
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应用:血虚证,虚汗,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补阴药
麦冬: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乌梅: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安蛔,生津。
第三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
巴豆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白芍的功效是(益气)
白芍缓急止痛宜配伍A)甘草 白芍主治D)阴虚阳亢
补骨脂的功效是(止汗)
苍术可以治疗的病证A)湿阻中焦C)风湿痹证D)风寒挟湿 柴胡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宜配伍A)黄芩
常用治阴虚内热、骨蒸劳热,以及肠燥便秘的A)生地黄 沉香治疗喘证取的功效是 B)纳气平喘 当归可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独活的功效是(去借纸)B)袪风湿D)解表E)止痛
附子的功效是(不散会)A)补火助阳B)散寒止痛E)回阳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善治肺痈、肺热咳嗽C)鱼腥草 虎杖的功效是(E化痰止咳)黄连的主治证是(风湿热痹)
黄芪与白术均具有的功效是 B)补脾气C)利水 D)止汗 黄芩具有的功效是(E清热燥湿)
既能发表解肌,又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B)葛根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D)麻黄、香薷 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温肾纳气的药物是B)沉香 既能活血调经,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D)鸡血藤 既能清热利湿,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A)栀子 既能泻火解毒,又能清热安胎的药物是C)黄芩 既善清虚热,又可清泄肺热的药物是B)地骨皮 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的药物是C)生地黄 金银花可用治(D阴虚发热)桔梗的主治证有A)咳嗽痰多,胸闷B)咽喉肿痛 D)肺痈 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C)砂仁D)紫苏E)黄芩
具有通鼻窍功效的药物是B)白芷C)细辛E)苍耳子 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是B)砂仁C)白豆蔻D)广藿香
决明子的主治证是A)目赤肿痛 D)肝火头痛E)肠燥便秘 苦杏仁、桃仁的共同功效是B)止咳平喘D)润肠通便 莲子所主治的病证是(E肾虚阳痿)芦荟的主治病证是A)热结便秘C)烦躁惊痫 D)小儿疳积 芒硝的功效是A)泻下攻积C)润燥软坚E)清热消肿 能补脾肺之气,又升阳固表的药物是D)黄芪 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为B)苏子
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药是A)滑石 秦艽的功效是(E解毒)桑寄生的功效是A)补肝肾B)强筋骨C)袪风湿D)安胎 麝香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活血调经D)开窍醒神E)消肿止痛 答案CDE 升浮药物的作用有(B消导积滞)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 桃仁可用于(C热结便秘)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C)《新修本草》
下列药物中,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敛疮的是 B)地榆
夏枯草具有的功效是A)散结消肿 仙鹤草的功效是(D清热解毒)
香附的功效是B)疏肝解郁D)调经止痛E)理气调中 消食兼可解表的药物是 B)神曲
益母草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C)活血调经 D)利水消肿 知母的主治证是B)热病烦渴C)肠燥便秘E)肺热燥咳 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首选E)牛蒡子 治疗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B)香附 治疗痰热咳嗽兼有便秘者,宜首选C)瓜蒌仁 治疗痰饮喘咳的药物是C)厚朴
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D)紫苏 治疗胸痹证取薤白的功效是A)通阳散结
第四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绪论
一、药物的起源
药物起源的传说:1.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2.神农尝百草,3伊尹制汤液-----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于原始社会。4.医食同起源于劳动人-----反复实践。
二、早期药物记载
1.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
2.“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3.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
4直到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才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一直沿用至今。
5.国传统药物的总称。6.《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三、中药的组成来源
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植物占80%以上,所以就叫“本草”。本:草木根也。草:茎叶也。
古籍3000多种,目前12800多种。《中药学》教材中载300多种,掌握140种,熟悉90种,了解90种。
四、有关中药几个概念
1.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 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2.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3.本草:古今相沿将中药称作“本草”,官方书面语。4.草药:流用于民间,官方不太应用,尚欠规范的一些中药。5.中草药:中药,草药的混称。
6.中药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采集的原料药物进行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以供使用。
7中药饮片:炮制后直接用于处方的药品。
8.中成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直接选用的固定制剂。
9.民族药:中国少数民族说习用的药物,具有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的地域性。也是中国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五篇:中药学学习体会
中药学学习体会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于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药学是重要的中医基础课程。学好中药学这门课对于我们西学中医师临床能力的提升十分有益。
通过对中药学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各种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功效分类,认识到某些药物的毒性与使用禁忌,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和十八反、十九畏等中药常识。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一、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理解药性分类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因为有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三、对比分析,加深理解记忆
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
《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以此类推,其次,对不同章节的药名相似、功效应用方面有某种共性的或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也要进行对比,以免混淆。如羌活与独活,苍术与白术,石决明与决明子,吴茱萸与山茱萸,附子与白附子等。对同一药源,因入药部位不同,或采集时间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异同亦可进行对比,以利于临床正确选择用药。如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入药部位为草质茎,为发汗解表的要药;麻黄根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为固表止汗的要药。如陈皮与青皮,陈皮为橘的成熟果皮,药性缓和,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理脾、肺气,为治脾胃气滞、痰湿壅滞的常用药;青皮为橘的未成熟果皮,药性峻烈,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可疏肝、胆气,用于肝气郁结重证,食积气滞重证。如生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酒炖或酒蒸后为熟地黄,性味甘,微温,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其他如枳实与枳壳为采集时间不同;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为炮制方法不同。
除了书本上的理论学习,我们还参观通州的中药饮片厂,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中药的炮制和中药品质优劣的辨别。游学历史文化名城安徽亳州,参观亳州药市、草药种植基地,拜谒华祖庵,增加对中药的感性认识,感悟中医文化的历史和传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有所收获,今后还要在临床中加以实践应用和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