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柏杨传》读后感
《柏杨传》读后感
《柏杨传》是我最爱看的书,这本书是我们一家人最好的读物,也是作者韩斌老师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家想知道我看后的几点感受吗?一起来看看吧。
一、悲惨的童年
柏杨(郭衣洞是他的学名,“柏杨”是笔名)是河南人。他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柏杨的父亲(郭学忠)很尽力的做一个父亲。有一天,郭学忠发现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于是,他为儿子(柏杨)找了一个后妈(祁氏)。而父亲找的这个后妈,正是柏杨童年阴影的开始。祁氏没有一天是不虐待柏杨的,除了父亲郭学忠回家,她才对柏杨好。
柏杨当时能活下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那个时候,虽然柏杨家里有吃有喝,但是他的继母从来都无视柏杨。每天早上,保姆会做好一人一份的煎蛋和牛奶。这个时候,柏杨只能“望梅止渴”,因为谁都不理他,每当弟妹吃腻了这份早餐,柏杨总会渴望保姆让他吃,但保姆却自个把这份早餐一扫而光。除了郭学忠回来,继母才给柏杨一点点,至少,不会把他饿死。
继母时常往死里打柏杨,甚至有一次,拿着西瓜刀追砍柏杨,还好他死里逃生。从那次起,柏杨才知道自己是一个没亲娘的孩子。
二、父亲继母双双吸毒
这件事是在柏杨上百泉中学时发生的。那个的后妈来到了陌生的地方,对柏杨好得不得了。柏杨被学校开除时,他选择了回家(注:柏杨那个时候在亲戚家上百泉中学)后,天天都在家玩。他的亲戚很不解,但也没问太多。后来,柏杨发现,父亲和继母都染上了鸦片,成为了瘾君子。之前,是继母带头吸起鸦片的,糟糕的是,郭学忠也“奋勇”跟进。随着两夫妻吸毒的开销,原本很大的祖屋,就只剩下一间小房子。郭学忠这才戒毒,祁氏却一直寻找毒资,或者把自己的嫁妆卖掉,以此换钱来买毒品。
三、婚姻危机
柏杨一共娶过5位妻子,婚姻危机是同第4位妻子身上发生的。那个时候,柏杨因为经常写杂文批评政府,1968年由于“大力水手”的讽刺漫画而被捕坐牢。当他1977年出狱时,他的女儿(佳佳)已经是一位18岁的少女,倪明华(柏杨的第4位妻子)已经嫁人,还把柏杨租的房子和买的车拿走了,柏杨想见他一面,她拒绝了柏杨的请求。而且柏杨最钟爱的佳佳也对柏杨视而不理,因为柏杨出狱时,佳佳要求柏杨买手表。柏杨身上没什么钱,拒绝了佳佳的要求。从此,佳佳再也没有理过柏杨。那次婚姻是柏杨心理上的伤痕。
四、柏杨的晚年
柏杨出狱后,他的行动和言论仍是处处受到国民党特务当局的控制。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他在台湾岛的演讲每次都无疾而终,比如演讲过程不许录音等。但是他到了国外演讲,不仅有录音保存,而且极受欢迎,引发震撼。因为他救国的精神,感动了华人同胞。后来,大家也渐渐接受柏杨的看法,理解他的观点。
1998年的时候,柏杨筹建的人权纪念碑落成,柏杨为纪念碑题词。这是亚洲第一座人权纪念碑,象征意义重大。人们更加崇拜他了。
五、柏杨的名望
柏杨在晚年时,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他在第5位妻子张香华的陪伴下度过祥和的晚年。柏杨是在88岁时去世的,当时台湾的现任和候任领导人都去吊唁和慰问。在他生前,就出版了《柏杨全集》和《柏杨版资治通鉴》,加起来大约有2000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还设有柏杨研究中心,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研究他的思想。
这就是柏杨,一个拥有文学力量和思想文化精神的伟人!看完《柏杨传》后,我真的越来越崇拜柏杨先生了。
第二篇: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读后感
《柏杨回忆录》主要是写了作者郭衣洞(原名郭定生、笔名柏杨)的坎坷的一生。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用了郭衣洞这个名字)。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现在我浅谈一下对此书的一些感受,总的来说,柏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敏感的年代,而柏杨先生正是时代的受害者。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体会?以下我会和大家一起分析。首先是时代背景,柏杨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凌乱的年代,从抗日战争到自家人打自家人。而柏杨先生也从东北迁到台湾,台湾是什么地方,是蒋中正还统治着的地方,他不许那里的人有半点与共匪(共产党)沾边,共匪是一个大忌讳,里面还有一个描写就是“国民党也发现,有个像共产党这样的敌人真好,对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人,只要把共产党帽子往他头上一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立即铲除。”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台湾,存在着暴政,有权利的人只要看谁不顺眼就把共匪的高帽往上一戴,就可以把其铲除。在这样敏感的地方敏感的年代,只有顺从才可以得到生存。
其次是柏杨先生的性格,有句话说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有学识的人都只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埋藏在心中,有怒而不敢言,怕说错话,哪怕是一个字都会惹来一生馊。但还有一句话也说得很好,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而柏杨先生就是因为坚信自己,希望把自己希望传递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送给每一个沉默中的人,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文字传递。从小柏杨先生就是一个有着正义有着志气的青年,因为不满老师的做法公然地当着老师的做出反抗,正面发生了冲突,想要维护大家的放假权利,之后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那时候还没有言论自由,哪像现在这个时代,学生觉得学校不公平就可以像学校反映、打个电话给今日关注来关注关注这个问题或者是直接向教育厅反映。在当时那个年代冒犯老师只能来一句“郭定生冒犯师长,开除学籍”,就因为这样,柏杨以后的路就难走了很多。到长大了之后发现处处碰壁,从而知道了文凭的重要性,故先生用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得到一个文凭,从而启用了假证进入大学,但好景不长,纸始终没有包得住火,假证事件败露,被永远开除学籍。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先生有着一种勇于与现实做抗争,勇于冒险的精神。这些性格让先生的道路走的倍感辛苦。
最后,我综合了一下时代背景和先生的性格得出的结论就是柏杨先生只能是时代的受害者。在当时那个敏感的年代,如果低着头不理世间的任何不公,好好过自己的生活,或许先生的一生就会重写,没准就是和媳妇孩子一起幸福地过一辈子。但柏杨先生偏偏就不是这种能活在虚伪下的人,他要做一个讲真话的人,但在那个时候讲真话是要惹祸的,先生本来就是有着让人捉住的把柄(曾被共产党捉过,后来被放了在),由着自己的正义与愤慨,讽刺当时的暴政,从而沦落成为了一名政治犯,这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这里唯一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的是,在坐牢的这段时间,妻子明华很快就要和柏杨离婚,这件事对先生的打击很大(几次想要自杀)。这是时代的错,批判当世,唤醒人们从而落得个十年牢狱之苦,先生您苦了。
《柏杨回忆录》里从头到尾都是写了柏杨跌宕起伏的一生,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过一种感觉就是,这是一部催泪电视剧,虽然结局是好的(先生的作品得到了承认,蒋纬国也代替蒋经国向先生致歉)但过程真的是让人揪心不已,文字狱究竟害死了多少人,扼杀了多少好的作品。
其实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特别敬佩柏杨先生,即使在这十年的牢狱里,他都能坚持写作,想尽各种方法把作品从牢里带出来,这是一笔很珍贵的财富,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会像先生一样坚持自己的道路,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轻言放弃,想想先生的十年牢狱,再回看一下自己面临的困难,就会立马充满斗志,因为这根本不算什么,虽然我不会像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伟人,但我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做人只要做到尽力,问心无愧就不枉此生了。
第三篇:柏杨读后感
[柏杨读后感] 初识柏扬是三、四年前,一部《丑陋的中国人》语言简练,言辞犀利,细细品味其尖锐和深刻,一种启示在你那尚未开发的思想深处种下了萌芽的种子,任由它在你内心生长,蔓延,柏杨读后感。深夜读他的文章,不禁拍手叫绝,不同于刘墉前卫创造性的思维,他的文章里流露出一种对社会的鞭笞和不满,也映衬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在现在这个凭空臆造,以所谓的写作作为谋生的手段的年代,他的文章让人眼前一亮,他所反映的是社会丑恶的根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往往是他笔下的主人公,他对个性造成的个人悲剧的一篇篇小说里,其实都不局限在单纯的个性层面,让我感到更广阔也更深层的社会背景里的丑恶,才是这种人性恶得以肆无忌惮地给善良的人群造成伤害的根源。
柏扬所诠释的爱情搀杂了太多对社会的怨恨,多半充斥着昏暗、灵魂的扭曲,但《莲》所描述的感情让人看到了希望,一丝寂静里的呐喊,黑暗中的光亮,读后感《柏杨读后感》。《莲》的两个男女,堪为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形象。女主人公被生活压迫到卖淫救夫养子,却在灵魂深处划开一道凛然的界线--夜晚是属于嫖客的,她也进入魔鬼界域;天亮之后是属于自己的人格,再回到一个善而且美的有尊严的人的界域。男主人公是学生时代追求她而未能如愿的同学,进入社会后事业有成,闻知昔日的偶像沦为私娼,用了巧计才找到她,开始以真诚的救助。两个人此刻的遭遇,恐怕任谁读到此处都难以平静,都会对社会发出吁叹,也为这一对男女的善和美由衷地发出赞美。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的种族尽管有不同的习俗,而对爱的真实性和纯洁性完全一致;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形态,而人追求理想爱情的愿望总是一样执著和痴迷。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却是任何社会形态里必须面对的一块爱的路障,种种爱情人生由此发生各各不同的故事,如同柏杨先生所演绎的种种,令人不单触目惊心,自然更会进入关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这个永恒的话题,在物质生活远远超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今天,诸多爱的悲剧和丑剧,似乎更突显着物质这个路障的普遍性因素的功能,尤其在先富起来的人群里多所演绎,对照柏杨小说里多因物质窘迫生活陷入绝境而发生的爱情悲剧,今天的现实生活似乎却因膨大的物质,而把浪漫纯净的爱弄得扭曲而又浑浊了。
杨的小说,全部面对社会底层的各种生活位置上的男女,反映了这些人不能逃脱的悲惨人生,还有人本身的劣根性;向鲁迅般在特殊时代里对社会的抗争和呐喊,柏杨的思想,柏杨整个的情感倾向,他一双冷峻的眼光的关注点,都在社会大众人群里,他写的是自己,更是社会。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作品,有味道。
第四篇:柏杨小学德育
柏杨小学德育采访
学校基本概况
乐山市柏杨小学原为通江镇柏杨村小,占地仅6.8亩、师生200多人。从2001年起至今,市、区两级政府先后共投资1000多万元,分期完成了柏杨小学的扩建,学校现占地25亩,校舍面积62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4000多平方米,教学班36个、学生2256人,教职工104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师生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优秀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先进集体和特等奖、科学在我身边“节粮活动”全国一等奖、“小小实验家”比赛全国团体二等奖。学校鼓号队、合唱团多次应邀参加市委宣传部庆“五一”文艺晚会、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检查文艺晚会等。近五年来,学校共创建省级首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市级“绿色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科技教育示范特色学校”;“乐山市政府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区级“文明单位”、“教学质量管理特色学校”、“年终综合考核评估优秀级”等各类荣誉奖牌60多个。
一、校训:德能兼修,身心双健
二、德育理念:身心双健(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三、课程设置中的德育教育
1、低段:1、2、3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一周两节
高段:4、5、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一周两节
2、音乐每周两节,美术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周三节,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德育德育理念身心双健。
3、每个年级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是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
4、1—3年级上课时间8:30—15:10
4—6年级上课时间8:30—16:00
5、位于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之间有个大课间时间,这个时间段是全校一起做操的时间,柏杨小学的课间操不只是一个广播体操“七彩阳光”,还有一个兔子舞等三项内容一起组成的课间操。
四、为德育开展的校园活动:
1、升旗仪式。每周一早上都有升旗仪式。
2、节日(三八节、劳动节、母亲节、重阳节等)、纪念日主题教育,每期至少一次。抓住各类节日契机,每期各班根据不同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三八节我为妈妈做事,教师节为老师制作贺卡,重阳节有的学生与家长一同协作制作心意卡赠送给家里的老人,“五一”节进行爱劳动教育;“六一”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读书节” 活动;三月五日举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少先队队史教育、文明礼貌及爱队爱国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捐款活动,同时继续开展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通过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如:王忠老师在市中区、井研的“孝亲尊师”感恩教育专题公益讲座,让所有听讲座的师生、家长懂得感恩父母、老师、长辈。每一次讲座都使老师、家长、学生感动的满面泪水;于2010年12月18日成都商报电子版第四版、2010年12月17日三江都市报A3版作了宣传报道。
3、班会。班会是最主要的德育教育。柏杨小学每个年级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是班会课。
4、感恩教育。家长会后组织捐款为峨边清贫学生捐款。
5、礼仪常规。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餐桌,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艺术教育。该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为德育开展的校外活动
1、社区看望老人活动:挖掘社会资源,与社区共建协议,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柏杨社区老人家去慰问。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 “心意卡传情”活动。在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大队部委员们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心意卡片,热情的给柏杨社区的老年人赠送了心意卡和祝福,并送去了水果等慰问品,为老人扫地、收拾房间,学生们和老人们聊天谈心。在活动过程中,老人们对柏杨小区开展这类活动非常满意和高兴,同时也对队员们说出了他们的期望。
2、真心巡访,感受伟大
巡访红色基地:五通桥丁佑君纪念馆、乐山市公安文化中心、乐山市消防特勤中队、乐山市警犬基地等。队员们通过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体验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六、老师在学校德育开展中的作用——师表引领,耳濡目染
1、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3、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每学期组织班主任培训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互相交流班级管理的经验,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班级管理理念。
4、学校重视辅导员的培养,从目标管理实践中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中。为打造一支勤于思考、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辅导员团队,学校注重少先队辅导员选拔、聘任、培训、管理,并积极推选优秀辅导员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在校内以“快乐辅导”为主题,以“纲要的落实”为抓手,以“多交流、多研讨、多实践、多观摩”为突破口,提升每月一次辅导员例会的质量和意义;另外,学校还聘请了社区、消防队、派出所等4名为校外辅导员。
5、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单亲、无亲学生档案,做好教育记录,活动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等献爱心教育活动,使他们健康成长。
七、校园文化中所渗透的德育教育
1、根据《纲要》中关于育人的几个关键词 “健康、快乐、成长”,提出了 “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的办学宗旨以及德能兼修—身心双健的校训;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以“生命活力教育为主题”的柏杨文化,逐步提炼出以“活力柏杨,梦想天空”为理念口号的校园文化支点,初步确立了柏杨小学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
2、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楼道文化(每个楼层文化标语都不一样,底楼一二三年级、)班级名片(每个班的教室外面都展示有自己结合自己班级特色的班级名片,上面有每个班级成员的照片。如,一年级外面展示的《小脚丫》)、活力楼、梦想楼的分层内涵,展现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组织专题图片展览、专题节目制作与播放、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3、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的特色,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走进校园,开阔的塑胶运动场,毕直的柏杨树,整齐的小叶榕,绿茵茵的草坪,优美和谐。校园环境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美好情操,提高学生人性修养的审美追求。
4、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组织开展以“爱护家乡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美化家乡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爱鸟周、世界环保日、无烟日等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八、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1、学科教学——挖掘德育资源。
在思品、科学等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课程设置——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课外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三是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课外活动时间,我校的器乐、篮球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四是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消防队、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九、家校联系的德育教育
赵主任讲到,家庭与学校的德育合作开展的主要形式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电话联系。并且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家庭比学校德育教育更重要,更有用,但是,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为家庭中开展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而且,有些家长很无礼,一旦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问题就会全怪在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不会去找自己家庭中的德育教育问题。
十、德育教育的现状
1、柏杨小学在08—13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德育先进”
2、由于学生的个体有差异,基础也不同,所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德育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只要学生每天都有进步就行。
3、对于在德育上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学生和老师都会帮助这个学生。实在没有达到的也没有办法,只有大家一直帮助。
十一、德育教育的未来趋势
与教学相结合,每一门学科里面都渗透德育教育。
第五篇:马克思传读后感
杰哥制造必属精品
《马克思传》读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
这次读《马克思传》给我对马克思的一生有了很大的了解。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这本《马克思传》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 有时候,他顽劣得像个小暴君,把姐妹们当做驾车的马,驱赶着她们飞跑,从小山丘上疾冲而下;有时候,他用一双肮脏的小手去揉生面团,拍成一个个“蛋糕”,要姐妹们吃下去。但是奇怪的是,姐妹们在这样的恶作剧面前却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在他学习、成长的过程,他抛弃了教授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黑格尔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竟着迷一部中篇小说,天天泡图书馆,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
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长大之后,马克思生活并不富裕,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是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在事业上,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在爱情上,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爱情的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
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纵观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看出,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在我看来马克思不仅是凡人,而且更是一个凡夫俗子。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所以学习马克思一定要学习他的思维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同时马克思对于真理的执著寻求,对于工作的忘我投入;对于友谊的珍爱、对于家人亲情的深切留念,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个人。只有这样,学习马克思正确的地方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