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本书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列·符·赞科夫所著。本书现已被美、日、德等十多个国家介绍和翻译。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1
本书是作者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对于教师教学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和老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我渐渐地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2这个暑假过得非常有意义。百年一遇的奥运会恰逢暑假在我国召开,中国运动健儿披荆斩棘,勇夺奖牌,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不用上班的我着实享受了丰盛的体育大餐,看着金牌不断地被我运动员夺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顽强的拼搏精神令我敬佩。但想起诺贝尔奖至今仍与中国人无缘,甚是伤心。一个竞技体育强国,但最根本的科学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人埋怨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总感到教师的责任非常的艰巨,这也迫使我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我想:学习不能放假,因为教师需不断携取源头活水,需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工作锦上添花。
怀着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念头,我拜读了学校发给我的前苏联教育经典——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和之前读过的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方方的《托起明天的太阳》相比,不易读懂,读起来感觉也不够畅快。我并没有贬低此书的意思,只不过是我的心理话,这也许是国情之差异,抑或是理论水平过于肤浅,一时不能领会深奥的理论知识。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有关学习的诱因的表述。
赞科夫认为,学习的诱因如果来自分数和赞扬,这只是学习的外部诱因,而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习的内在诱因,即发自内心需要的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分数比较重视,常会比一比作业中得了几个5分,他们会为了分数而努力学习,认真细心完成作业,为获得好分数有时也会出现抄袭现象。他们期望得到一个好分数博得长辈的表扬和奖励。实际上这种为追求好分数而学习,搞考前突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这样学到的知识会出现考试一结束知识也忘得很快。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教师为提高成绩常搞期末突击的现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尤其对个性发展会造成不良影响。
赞科夫认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掉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就拿这次奥运会来说吧!同学们肯定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连我亲戚4岁的女儿到街上发现和奥运会相关的东西比大人要敏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以及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再通过引申讨论,使生明白: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就能对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好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一定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结合奥运会中的系列金牌数,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来反映我国运动员的优异成绩。这种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和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的内部诱因,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对求知的渴望会不断地产生和增长起来。
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与学生共成长!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3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在这一章节,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老师对学生的爱,但是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对学生那份特殊复杂的爱。“爱”这个字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的依恋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而又该如何正确地去爱学生?这就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慈祥,友善,关心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本人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而严格要求,并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恐惧,“压服”对学生并不能发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所以说,教师应该正确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该如何树立呢?这好象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继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省,不断学习,多多积累不断完善……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四十如此之多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本章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符。恩。戈诺鲍林的《关于教师的书》中的一段引述,一批女学生居然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原因是教师总是她们喊作“小姑娘”。我相信每个人看到这里都会露出疑惑的表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那教师并不是很和蔼的叫她们而是有着鄙视或看不起的眼光在训斥她们,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很亲近的关系。这就是爱啊,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难免露出痛苦,而自身也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在正确对待学生对与错的问题上,我认为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再现,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和幸福快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不应成为强制的手段,学生从学习中应该体会到生命的美和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觉,而不是深深的痛苦和压抑。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4在正式入编的这一年教师生涯中,感觉自己有了一丝丝的进步。虽然感觉进步不明显,但我知道要一步步慢慢的去提高,慢慢的去体悟。
在这个学期中,我读了《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科夫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将其多年实验研究总结的教学法与教育思想,采用谈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新颖。读完这本书后,给人的总体感觉就像这本书名一样,像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和我们交谈,交谈对学校教学的感悟。轻松通俗的话语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论思想却是深刻的。
看完这本书,觉得虽然苏联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读到第一章——课堂上的生活,我就看到了自己的落后。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这里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科学不正是从生活中来的吗?还记得一次教研活动,科学组长胡可安老师说的真好,以生活经验引入,不仅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暴露出来,也是潜概念的一种表现。作者还提倡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赞科夫的教学理念也让我想到现在的中国教学,分数为重,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上个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科学。到了期末,就要开始复习,同样的内容,生怕学生不会,同个班要重复好几遍。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是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这个办法真的有效吗?书中赞科夫说:“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经常会出现打瞌睡,半睡半醒的状态,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这说明了什么呢?单调的重复,烦琐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那么,该怎么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呢?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那么先前的机械重复还有必要吗?赞科夫还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让我重新做了一回学生,对我受益匪浅啊!它不仅使我懂得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很好的去爱学生;还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以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
一定要勤于读书,充实自己,使自己知识的海洋不断得到充盈。这样才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这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多读一些书,我对自己说。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5十一小长假过后,我们青年教师迎来了第三次读书沙龙活动。作为第三章主讲的我用心阅读了《学习的诱因》这一章节,并和各位同仁在交流会上分享了各自的读书感悟。众人持柴火焰高,在交流活动中,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一次次观点的阐述碰撞出了更多的智慧火花。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第三章的一点看法。
在《学习的诱因》中,有这样四个关键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即“分数”、“客观评定”、“分数的杠杆作用”和“创造学习的诱因”。
关键词一:分数
提到“学习”二字,难免会和“分数”挂钩,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分数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正确地反映出真实的知识质量”。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正确反映出真实的知识质量”。原因就在于分数是由教师来评定的。就如文中分析的主客观因素达到了7:1的比例,“被评定的作业的客观的质量”是唯一一个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占据了大量比例。作为一个有主观情感的个体,评分时候就难免有个体情绪、个体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因素,有了这些因素,分数的评定显得多有些“不公平”之嫌。
关键词二:客观评分
“那么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使评分保持客观,而使主观因素尽量地少起作用呢?”赞科夫认为,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对儿童要关心和体贴。仔细拜读了这句话,我把这里的“关心”和“体贴”理解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平时多一些细致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处事态度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会有更加客观的评价,在知识评定上也能避免形式主义。
关键词三:分数的杠杆作用
“分数(包括坏的分数和好的分数)好像起着一种杠杆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杠杆来达到预定的目的——使所有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技巧。”这里的“杠杆”作用,我的一点浅见是“杠杆”即是与学生的内心活动相联系的,同时涉及到学生本身对分数的态度和家长对分数的态度所产生的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对于分数的态度,有时候是因为知识本身吸引了他,他有学习的内驱力,这种力量促使着学生去主动学习,分数的多少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次的;有时候是因为家长对于分数的态度影响到孩子对于分数的看法,特别是家长采取的各种各样的奖励和惩罚的形式更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要把握好这种“杠杆”作用,通过对学生内心活动的解读,或恩威并施,或因材施教,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四:创造学习的诱因
这里的诱因即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重视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点从文中的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来——“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丧失。”和“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你们要避免两种极端: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能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师、有时甚至胜于教师的东西。”由此可见,赞科夫是反对“牵着儿童走”的传统教学思路。赞科夫在文中还列举了两个教学实例,两个案例中的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个性自然的成长,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和组织,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作为年轻教师,这是我们要学习和必须学习的一点。
以上是我对于第三章节的浅见。在这次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们的精彩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每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鲜活的教学案例和扎实的理论阐述,让我感受到书的魅力以及大家高涨的读书热情。望通过学习,我们亦能提高“真正的知识质量”。与大家共勉!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6我一向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这种理论化的书籍,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作者阐明的观点以及他的论述。但是这本书却让我兴致盎然。书中提到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书中提到波·勃·叶希波夫主编的《教学论原理》中提到一位女教师,她认为教师的艺术就在于要学会迫使全班好好地学习,作者感到十分的震惊。难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吗?这可以称的上是一种“艺术”吗。就好像电视中上演严刑逼供某爱国人士的一幕,一定要早其嘴里掏出一丝消息出来。教师采取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和完成作业,从特定时间内来说不过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行性。这样的威信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只能暂时得到某种效果。作者在这里阐述的十分正确,“然而实际对学生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为此,我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活动能力”我觉得如果每个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树立这样的威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威信,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打压和威胁以达到自己自认为的课堂预期效果。
要学生爱你,首先你要爱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如果认为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作者阐述的这观点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觉不是空谈,以前自私的认为要对某个学生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要对他进行个别的工作就能做好,正如作者在谈话中着重提出这是一个误区。他在这里提到自己的学生鲍里亚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应当培养他对生活、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兴趣。在上一年的工作中我感到自己像个老太唠唠絮絮的,自己都十分讨厌自己怎么这么啰嗦这样那样的教育学生,把各种活动强加给学生,这是应该改进的,像作者那样就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使教师对学生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技能形成集体,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太婆式的唠叨!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7看完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非浅。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有的老师这么说。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和教师的谈话》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赞科夫所着。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克服旧教育课程的矛盾,建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教育课程。我今天认真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看完后觉得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我把我的理解简单地总结为“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指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回归到生活。首先作者对提出的学习联系生活的看法。联系生活,就我们数学学科而言就是要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上课堂,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研究,再由课堂上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此类问题。而此时的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与到学生发现的问题里去,及时地提出意见,加以引导,善于总结,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接着作者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紧接着,作者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更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地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通过粗读这本书,我感觉到我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尽量设法减轻孩子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利用一切机会引导他们观察事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读后感《《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我会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三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
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我会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四篇:《和教师谈话》之读后感
《和教师谈话》之读后感
《和教师谈话》之读后感
《和教师谈话》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著作中,被誉为“教师必备书”的著作之一。这本著作中,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这种形式,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容易的多,更能够思路清晰地去感受书中每个章节主要内容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
目前,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在前六章的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就属赞可夫在第二章教师和儿
童章节中所阐述的内容。赞可夫在本章中说:“师生之间互相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老师。”这句话让我想到,现今多数师生之间关系,要么是管理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要么就是放任挚爱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却很少。赞可夫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那首先就要获得学生由衷对教师的尊重。可是,学生对教师由衷的尊重却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基础上,即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正当的权利。
那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呢?用“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是否就是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如果是的话,那些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中难道教师没有用“爱”的态度吗?尊重做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我有些茫然了!接着读下去,当我看到赞可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 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我明白了,尊重学生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而且这种爱是要面向全体的孩子,而不是个别的孩子。这样的爱才是高尚的师德。我们用这样的爱,不仅会在学生面前树立真正的威信,也会感化那些学困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但是,“严”是不是意味着,就像传统教学那样,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呢?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是传统教学那样,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岂不是很快就会变成专制型的吗?所以,这里的“严”是在不违背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这里的“严”和“爱”是紧密结合的,比如,在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我们可以过去拍拍他的肩,给其传递一种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眼神;或者对其说‘XX,老师需要你的合作,请你把书关上···(稍微迟疑一下),谢谢你!’这也是对错误行为的一种严格管教,但它却是在爱中的严格。老师尊重了学生,那学生也会在感激中,尊重老师,并在以后的行为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应该着急,应认真听完学生的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不应该是主宰者。二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上,并不能完整的回答一个问题,不会说出思考的过程,教师只要引导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有种习惯,回答问题就会越来越棒。所以,我特别同意赞可夫所说的:“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巩固教师的威信。”
当然,要真正做到“严中有爱”,需要教师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只有了解了
他们,我们才可能对阵下药付出我们的爱。那如何了解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和善于观察的能力。这也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不仅要想到集体,也要想到个别。其最终还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才是真正爱的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真正的民主化。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健全发展。
正如赞可夫所说:“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爱与其他东西不同的是:它会越分越多。这样的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付出,慢慢体会其价值所在。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第五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记得当老师的第一天爸爸对我说:“教师是全天下最崇高的职业,你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用心去做,一定要对得起这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那时起我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把所有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学生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和
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习。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近。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习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和教师的谈话》的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教育工作很琐碎,学生们在成长中总会反反复复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学生错误。教学初,因年轻气盛,常为学生的错误而恼怒不已,大发雷霆,教育缺少足够的耐心。因此教育效果很不好,学生不仅不能正视错误,还产生了逆反心理,怨恨心理。后来发现冷静得倾听,细心的教导,持续的关注,不断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听话。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赞科夫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相反,我精神抖擞,学生也是激情高涨,课堂热闹,课后有收获。老师要把课堂变成自己的舞台,走上舞台,就要进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