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最近在准备考研政治的过程中,我又重新读了一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相比起之前大一第一次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时,我对《马原》又有了更多、更切实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主要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科学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它的内容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在我初次学习《马原》时,我总是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既觉得它艰涩又深奥,又觉得它浅显而漂浮。然而当我再次拜读这本书时,结合一些老师的讲解,我才深刻地理解那句话:“简单不是因为浅显,概括出来的是本质和真理。”——《马原》能切实地应用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好像我们会觉得诧异:怎么会有人不去实事求是呢?事实上,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不能因为共性就忽略了个性,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方法,而不是一套方法用到底。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潜移默化,但是源远流长。它给我们解释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往哪里发展等问题。或许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少去思考这些,但是《马原》确实在那里引导着我们。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而这一点对于一个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一句话说得很好: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而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也有一件事总是在重复,那就是权威崇拜。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等,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科学家,然而即使是他们也逃不出这个怪圈,重复着受权威压迫,反抗权威,然后成为权威的过程。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权威是坏的吗?恐怕并不。权威往往是我们的前辈、先行者,是一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掌握着人类最前沿的科学理论知识。那我们就要完全相信权威吗?恐怕这更不恰当。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在科学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时,我们要更多地去学习前人和先行者的知识,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时要勇于质疑和打破常规。而这就是《马原》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论。《马原》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具体体现就如上例,学生既要学习权威,又要懂得质疑。《马原》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学生的不断学习和不断质疑正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是都应该具有学习和质疑的能力,并且把握好两者的平衡。
《马原》的书籍只有薄薄一本,它的内容却多如繁星。仅仅读了两次,我还远无法窥到马原的全貌,所见也不过沧海一粟。然而我心中的感悟却是已有万千,单单一篇读后感实在难以写尽我的感想。《马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怎么应用它来指导我的生活,我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思索。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在课表上看到我们这学期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感觉是很轻松的。作为文科生,与之相关的知识尤其是马克思哲学知识已经在高中学过很多,甚至可以说背得滚瓜烂熟。对这门课,这本书,也就没有多大兴趣,心想说这和高中学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还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盘问班上一个男生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问题,到最近讲哲学时问我们到底什么算可知什么算不可知。这才发现原来高中所谓的学习不过是囫囵吞枣,只知道道理却不知道为什么。至于后面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之前更是没有多大的概念。比如我们现在的经济的产生,与政治的相互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关于社会主义这一既定概念为什么还有分科学与非科学之说,二者又有什么差别,是否有长远的生命力等,都是要从这书中去了解的。
所以去读了这本教材,或者说读了这本书。那就来谈谈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与认识吧。
首先要说的是学得最多,相对来说最为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具体来说就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事物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中,矛盾的统一性与辩证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应具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创造。
对我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较好理解,比较贴近我们生活的。就那唯物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没有研究过哲学人而言,实际情况也正是我们普遍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而后看见摸到对它有所感知的。若是说唯心主义,我想它就在,我不想它就不存在,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难以接受的。我想马克思提出唯物论,也正是认识到了大多数人的心理,从人民出发,想出这种哲学来引导人们去对世界有更多主动的认识而非全部靠自我感受。
马克思哲学里的一些方法与思维模式,对于我们平时思考问题也是很有帮助的。它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如何去把这个问题思考得全面透彻,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思考。马克思哲学中还提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对历史的创造性,这就告诉了我们自身能力的重要性。我意识到,在遇到困难时,一是要辩证客观地去分析,然后联系多个方面,然后去想解决办法,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说说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认识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第一次阐明了老动二重性原理,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发现剩余价值范畴,创立了剩余价值论,指出了利润、地租、利息的真正的来源;在剩余价值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过渡性。
看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加深了对现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的了解与认识,让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由什么发展而来,经历过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不足,应该如何去改进。尤其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还有现在的贫富悬殊问题,最后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了。就是狭义地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社会制度三者之间形成了另一个完整的密切相联的统一体,通过这个统一体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其实吧,对于这个科学社会主义我没有太多的感触,感觉它说的东西都很遥远都很空泛,可以理解,但是关于如何去实现它,应该做些什么确实毫无考虑。或许是因为生活中与它的接触不多,难以产生共鸣吧。不过既然看书了,学习这么课程,也应该有所反思,去考量今后应该如何做到这些。
以上就是我看过教材之后的感谢。或许很片面,或许思想不够深入,但以后也会多看些相关材料,去了解更多。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开始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极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而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但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因此这种矛盾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都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而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认识,并深入地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发挥其对现实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主要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作为科学,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1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这种科学性体现在:第一,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2、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
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做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3、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但又不同于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但是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如果一种理论不能落实到实践中去发挥其作用,那它就毫无用处。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发挥着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实践性是其灵魂。毛泽东同志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人,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落实到中国的第一人。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的成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灵魂。
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主要体会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对我们工作的根本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也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
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2、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按照“坚持与时俱进”要求,不断更新观念,转变工作方法,扎实工作,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更加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代社会,要注重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是把握长江航运发展的规律,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把大胆探索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科学认识当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推进本单位工作科学发展。
3、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共产党员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首先学习要刻苦,要开动脑筋不怕困难,深入研究。理论书籍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读它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钉子的钻劲,就会逐步增强理论兴趣。其次,坚持循序渐进,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由浅入深、逐步积累,不断提高,不能尝浅辄止,好高鹜远,对学习应有科学的态度。再次,要持之以恒,把学习当作自己毕生的任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党组
织要建立适当的党员学习制度,以帮助党员养成学习的习惯。应当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刻苦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
4、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做好“三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但是它的实际运用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同实际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学习借鉴外国与独立自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没有成为只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陈迹,原因就在于它是开放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是它的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姓名:李沁颖 老师:胡志远
学号:120505010
4班级:新能源科学与工程(1)班
联系电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摘要: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世界突然遭受了金融海啸的席卷,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诟病,显露出了资本主义的腐败,而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人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者特里·伊格尔顿用“申辩”的形式,通过对十个当今最常见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的反驳,理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唯物主义
正文:
作者在书中反驳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者的十个观点,以下我将对其中的几个观点进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由此可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在西方,普遍的政治无力感是让马克思主义失去大众信任的主要原因,而让马克思主义者失去信心的并非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头换面,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运行,社会主义被边缘化。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财富分配不均大大加深,在未来有可能因为争夺资源而频繁交战,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只要有利可图,即便反社会也在所不惜,而这意味着将有许多人死于非命,所以正如弗雷
德里克曾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必将重现人间”。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制度至今表现出来的缺陷,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仍有道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学说等等,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蕴含了颇有价值的立场、观点、方法。只要没有思想偏见,只要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只要本着理性的态度,他就不会漠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发展的,中国在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不会结束。
二、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
作者认为,那些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功业,在西方有很多狂热的信徒,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而且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差。资本主义虽然也能为一部分人带来富足,但是牺牲了更多人的利益所换来的。而且马克思从来没有设想过会在穷国实现社会主义,因为在社会财富本来就不多的时候,根本没法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所有人都受益。他也没想过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因为马克思主义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国际性,这是冷静的唯物主义的认识。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宣称马克思本人就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支持者,至少他坚信,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的过渡阶段市场会继续存在,他还认为市场即具有剥削性,也具有解放性,能把人从对地主和雇主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新制度的建立都要经过对旧制度的斗争来完成,在斗争的过程中,流血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政权都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牺牲上的,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成功,共产主义者就必须要斗争。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早已意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由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的中国,物质和财富的要求还没到达共产主义的水平,我们唯有努力地发展才能向共产主义靠近,只有不断地坚持才能到达共产主义,我们要相信共产主义必将会实。所以,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不能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所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向社会主义转型的过程中,结合对经济的集中计划发挥市场的作用是必要的。市场可以弥补计划的不足,增加经济计划的合理性,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是必要的。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是因为在共产主义国家中生产专业分工明确,如果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就无法消除物质匮乏而必须依赖的全球性资源,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被孤立的国家是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先在少数的国家中发生,从而带动其他的国家革命。
三、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将人简化为被动的受客观环境所左右的物质材料。
作者认为,马克思大胆驳斥了中产阶级唯物主义所宣扬的被动的人类这一说法,并创造性地强调了人类的能动性,人类通过改变周围物质环境而实现自我的改造,他们并非历史、物质,抑或精神的附庸,而是具有自主能动性,能够创造自身历史的生物。这意味着,相比于启蒙时期的知识精英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民主的。只有通过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改变那些支配我们生活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思想根植于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在马克思看来,我们的思想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由我们的身体需要所决定的物质必须,意识是人类自身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人的意识需要大量的物质铺垫,这一点往往是那些一人的意识为出发点的哲学研究所忽略的,这势必引发很多问题。它忽略了那些与人类思想的产生直接相关的社会条件、人类感情、权力斗争,以及操纵这些思想的物质需要。所以马克思认为,我们的理想思考与物质生活紧密相连,实践显然是物质的,但不可分割的一面,它也是有意义、有价值、有目标、有主观动机的。
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不能够脱离客观事物而单独存在的,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而人的意识又具有创造性,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还能在头脑中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以决定人有意识产生的是客观事物,而人类史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真实属性,而大多数人的集体实践活动,能够改变支配我们生活的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思想已经深植与我们的实际行动之中。人类在实践中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能动飞跃,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辩证法可以给我们指引。我们只有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认识和实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
总结:
本书中,作者很少提到中国。从某些层面来讲,中国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奉行者,但并不合适作为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仍然在继续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并未完全得到国际社会的完全认可。从书中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一直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核心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才是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说过的具体观点乃至个别理论主张,则是容许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做出发展、调整、补充、完善乃至放弃。唯有如此,才是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