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传读后感(含5篇)

时间:2020-04-27 21: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雨果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雨果传读后感》。

第一篇:雨果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果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法国作家莫洛阿著《雨果传》值得一读。

通过这本书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生平与创作。

安德烈-莫洛阿原名艾弥尔-赫尔卓,第一是世界大战后步入文坛,1939年当选为法兰西院士。他一生写有数十部小说,十四部传记,其中尤以传记写作为世界称道。1967年莫洛阿逝世。

莫洛阿写的《雨果传》资料丰富翔实,文笔流畅生动,语言细腻富有张力,情节鲜活栩栩如生。通过这部传记,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上洞悉雨果的成长经历、生活故事和创作的过程。

一般人以为,雨果是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创作的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其实,雨果成名于文坛最早靠的是剧本写作、诗歌写作。1930年2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欧那尼》取得了成功,从此,古典主义戏剧结束了独霸剧坛的统治地位,维克多-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帜誉满法国。当时,雨果家里仅剩下50法郎了,《欧那尼》的演出令出版商玛默一见倾心,他当即决定支付给雨果5000法郎购买剧本和版权。

也许人们了解最少的是雨果的情感生活。1831年雨果仅花了6个月时间完成了鸿篇巨制《巴黎圣母院》,几乎是一气呵成,但写作前三年他花了大量时间构思和搜集材料,浏览过路易十一时代的通史、年检、证书和账册,寻访了当时的古老屋宇。也正是在创作《巴黎圣母院》心无旁骛之时,被冷落的妻子阿黛尔与其最好的文友圣佩伟出轨并保留了多年的情人关系。雨果对此显得宽容大量,并未与圣佩伟决裂。其实,雨果本人随后在私生活方面也愈发地不检点起来,在他创作《悲惨世界》的时候几乎放浪形骸。功成名就的雨果受到了巴黎美女的青睐,一直到83岁去世前,雨果的情欲都如汪洋恣肆,这一点他继承了其父的特点。他终生眷恋的唯一情人是朱丽叶-德露埃。

雨果的文采令其兄欧仁嫉妒,而两兄弟共爱的'女子阿黛尔最终嫁给了雨果,欧仁为此郁闷忧愁,以致出现精神疾病,最终郁郁而终。

也许是雨果的成就太过杰出,其后代却乏善可陈。两个儿子都英年早逝,留给他的是两个年幼的孙子和孙女。唯一的女儿爱情无果患了精神病。

这部传记还是人们了解到雨果的另一方面,即生活上的“吝啬”,成名后的雨果收入丰厚,一个人养活一个大家庭,但他对家人和情人都颇为小气,自己管钱,要求家人和情人对每一笔开支都做记录,他月底会逐一查账核实。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穷人有同情心,时不时地接济社会底层的赤贫者。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我把五万法郎赠给穷人。我希望用穷人的柩车把我送进公墓。”

在传记的结尾,莫洛阿对雨果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来的一些诗人,像波德莱尔、马拉美、瓦莱里,似乎更完美,而且从他们的新的要求来看,大多数时候确实也是这样。可是,没有雨果,也就没有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这样认为。”

作者认为,维克多-雨果对于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不朽的。“时间刻意淹没小丘和山岗,但淹没不了高峰。人类遗忘的大海淹没了多少十九世纪的作品,而雨果的作品像群岛一样,傲然挺立于大海之中,露出它们那千姿百态的尖顶。”

【雨果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1.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2.《名人传》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3.图书读后感之《理管》读后感

4.《乌塔》读后感读后感

5.《笑猫日记》读后感400字-读后感

6.《我为何而生读后感》读后感

7.白雪公主读后感400字-读后感

8.品格决定成功读后感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

9.《慢养读后感》读后感

第二篇:雨果作品读后感

雨果作品读后感

(一)——《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着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雨果作品读后感

(二)——《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是法国名作家雨果的着名作品之一。《悲惨世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善良、大方、诚实、勇敢的冉阿让。幼年他为了不让姐姐挨饿,偷了一块面包。判了19年徒刑。社会的残害、法律的严惩,让一个本来内心善良的人,有一种向世界报复的心理。做了两件终身内疚的事,一件是偷了卞福汝主教的两个银烛台,抢了穷人孩子的一个金币。通过这两事他也有了一种深刻的觉悟他在滨海蒙特勒伊为穷人谋福利。我读到这一段时看出冉阿让的博爱的胸怀、人慈的心肠。而在商马第案件中,他的诚实、勇敢、自我牺牲的行动,也让我感动。

他回到孟费郿,去了德纳第大坏蛋开的旅馆出高价把可怜的小珂赛特赎回来了。

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时,他没有杀死自己的仇人,那个人十分感动。他英勇无为、在枪林弹雨中战斗,从臭水沟里把马吕斯救出,最后死在了病床上。

雨果作品读后感

(三)——《吵闹村的孩子》读后感

也许你能在雨果的笔下找到忧郁深刻的19世纪,也许你能在莫泊桑的笔下找到浪漫清新的痕迹,也许你能从莎士比亚的笔下找到人世间的离合悲欢,但是,在林格伦的笔下,你只能找到那份简单的童真与快乐。

今天,我读完了《吵闹村的孩子》这本书,便爱上了它,并不是因为华丽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华丽而庞大的构思,而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那份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可却丢失了的东西。

首先,看看这本书的目录:《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安娜和我将来当保育员——可能吧》„„这是多么纯真,真的就像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的语句,而我不能相信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个年过九旬的老人,(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以及这些简单的情节:“你们不离家出走了吗?”“下次吧。”“一部分人认为我大,另一部分人认为我小,可能我正好,不大也不小”„„我似乎就在和这样一个名叫丽莎的女孩面对面,倾听着她的语言,感受着她那简单清新的生活。

林格伦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角色,一个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群孩子,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丰厚的财产,但它们有着简单安逸的生活,这是许多人向往却得不到的。有些人活得很累,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他们永远有欲望。而这群孩子,他们没有,对他们来说,也许最珍贵的东西不是什么金钱、名利,而是父母对自己的爱,还有和“小妞”们的友情,也就是因为这样,他们看起来那么天真美好,就像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

有很多东西,在别的作品里是找不到的,如,天真、美好、纯净、清新,也许林格伦不需要优美深沉的语句,不需要繁多的人物,便能塑造一个属于读者的天地,在这里面,我们能拾起许多遗失的东西。我希望,每个大人都能够捧起这本书,品味林格伦带给我们的世界,品味这份童年的童真与快乐!

第三篇:雨果九三年读后感

乱世的坚守

人生在世,恰如白驹过隙,尘世纷纭,亦如白衣苍狗。霄汉的烽火燃不过岁月,绮丽美幻的裙裾转不过星汉,纵历史能够迎合李太白“便是牡丹花下死”的追求,但无法满足他“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夙愿;能让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要告诉世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人对于时代是别无选择的,能选择的,仅是处世之道。一个人的坚守是价值的偶然,但坚守不同必定会走出不同的轨迹,其间有些坚守,是敌得过沧海桑田的。

《九三年》街区法国大革命前期的一个时段,讲诉保王党与民主党的混战。主人公朗特纳克侯爵是一个信奉法律与专制的保王派首领,他带领法国旺代地区的农民挑起叛乱,并扬言把自己唯一的侄子——民主派将军郭文亲自送上断头台。然而结局却是:朗特纳克被郭文的军队围困在自家城堡,在他通过机关逃走的时候,听到一位妇女因孩子有危险而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叫喊,良知霎时间被唤醒,毅然当着郭文的面从大火中就出孩子,最后主动站在郭文面前说:“我准许你逮捕我。”

但结局的结局,却是郭文擅自放走了他,不是因为惦念骨肉亲情而是自己所坚守的人道。正如他所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既然朗特纳克是因为善良被捕,他就无权处置他,而面临郭文的,则是导师西穆而登给他的死刑。西穆而登曾是一位崇高的教士,然而这种崇高是灰色的,不近人

情的。革命到来后他主张共和,更崇尚冷血,前者灌输给了他精神上的儿子郭文,后者则仅有自己尊崇,他认为那个时代需要冷酷无情的人力挽狂澜,而不是善良的教士抚慰伤痛。所以,每次看到郭文打完胜仗就解救贵族妇女,解放俘虏,他百感交集,因为这一切违背了他坚守的“流血革命”。最终,他敌不过理性,处决了郭文,然而出于对学生深沉的爱,他在郭文死的同时饮弹身亡,不再面对他难以承受的痛„„

一七九三年,是一个史诗般的年代面对混乱的内战,是没有绝对的英雄的。他们都在为自己信奉的价值而战,然而,价值没有争论,只有选择。历史的前进往往以人民的痛苦为代价,而目的却又是让人民不再痛苦,基于此,引出了不同的“战争”不仅有政权的更迭,更是一场场爱与恨,情与理,贫与富的斗争!这些斗争不仅上演在九三年,还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历程。现实与理想的战争。

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亲人天人两隔,家庭分崩离析,男人被充军,女人被摧残,儿童在流离„„理想是什么?无论雅各宾派还是山岳派,无论保王党还是民主党,他们所谓的最高理想都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他们给自己披上了救世主的外衣,却在现实中充当屠夫的形象。他们每一次大动干戈的“保护”都是以人名的生命为代价的。

世上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有的只有绝对的欲望,纵观人类历史,国家兴衰,王朝更迭,都有无奈的血腥,但只要理想是从

广阔的胸怀中孕育而并非出自利己之心,我们就应当鼓掌。

郭文在现实中没有忘却自己的使命,因而宽恕很多人。的确,真正的领袖不仅要在沙上风卷残云,而且应能站在革命之上,看出政坛更替外应该坚守的东西——仁慈!《辛德勒名单》中曾说:当你有权处死一个人,你对他说‘我宽恕你’,这,就是权力。现代社会为利益而丧失人格的事一直上演,乃是把理想庸俗化了。尽管理想源于现实,但理想有时应当虚无化的,只有与现实站开一定距离才能看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要明白,人对于现实是偶然,勇敢的人不必抱怨生不逢时,睿智的人也不必埋怨怀才不遇,因为人对于“人道”是必然的。

作品更高意境更在于,即使现实残酷,但也不应责怪时代。郭文临死前说:“我爱和平,但我明白,革命是一个风暴,风暴永远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文明有时就像瘟疫,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么猛烈。”既然有指南针,风暴又有什么关系?既然有良心,事变对他又有何影响呢?现实与理想往往是矛盾的,海伦一生也没实现三天光明的理想,陆放翁等了一世也只能无奈写下“铁马冰河入梦来”,但只要理想纯洁并为此奋斗了,就当应为自己鼓掌!

成功不仅是现实与理想愈来愈近,还有对理想的坚守,郭文做到了,朗特纳克与西穆而登也做到了,只不过是人道主义超越了时代,更加伟岸,也更加崇高!

出世与入世的战争。

在书中,乞丐泰尔马克也是独具代表的一个人,他一无所有,所以战争对他的伤害就少了些,他处事泰然自若,纵然救了朗特纳克领袖也不以为意。正如他所言:有些人来了,有些人去了,发生了一些事,而我总是在这里,在星星的照耀之下。安于贫穷,是因内心充满了对自由与自然的渴望,他用最朴实的话揭示了灾祸的根源——“穷人想变成富人,富人不想变成穷人,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庄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泰尔马克正是奉行了这一点,所以活得幸福。时代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他亦如这岸,淡然地观望那变幻不定的海洋。

但时代并不褒奖这种态度,当他知道所救的侯爵违背誓言继续那惨绝人寰的杀戮时,他沉默了。是的,有些时候,放掉坏人便是杀死好人。时代向人道开了一个玩笑,这一点也正是西穆而登与郭文的分界点,也是作者纠结的至深根源。

我们可以把这种善良与淡泊理解为百姓的无知与软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性的超脱,但无论如何,悲剧不是善良的错,也许我们的真诚会被误解,我们的宽容会被指责,也不能因此放弃人道。当今社会扶老人反被诈的现象,我们也不能怕引火上身就一走了之。因为我们放弃搭救之时会失去更多,即使是好事,也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这种承担虽深重,但绝对值得!

理智与情感的战争。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理智与情感的纠缠中摇摆,求索,纵然明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风与月寄托的情感依旧令人心动,理智与情感的斗争中难分胜负,冷血的侯爵也有人性复苏之时,理智的西穆而登也终归为爱而死。我想,这也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一个真正的伟人必须是理智与情感艰巨而又都极其深沉的。战争中,没有理智就无所谓胜利,没有了感情战争也就失去了意义。

《九三年》是一个时代的作品,而它又超越了时代,它如史诗般悲壮,又如星空一样永恒。雨果的一生都在为人性呐喊,《九三年》作为他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更加真切地反映了他的理想与困惑。场面浩大,让人清楚地读出历史前进的艰辛;气势磅礴,传奇与浪漫中凸显铁腕胆识;哲理深沉,永恒的人道唤起人们无尽的思索。

作品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各种价值至今仍在被反复争论,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继续着人类永恒的事业„„

第四篇: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500字

读完《悲惨世界》,我在思考――“书中真是一个只有悲惨的世界吗?”

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悲惨世界读后感。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第五篇:雨果《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爱斯梅拉达刚满16岁,她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整个人的灵魂都是美好的。她有一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她俩,合并起来,就像一幅多彩多姿的风景画。她们是美丽的化身。但这颗年轻火热的心却被腐朽的社会所禁锢了。原本她应有美好的未来,但最后她却以16岁的热情在这个世界消失了。每当想到这个人我都觉得很惋惜。我感叹命运对她的不公与不敬。同时我也看到了她坚强、忍辱负重的良好性格。

卡西莫多的外貌其丑无比。“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细小左眼,完全被一个大瘤所遮盖的右眼,那上下两排残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乱入遭的牙齿”,把这一切综合起来看,我觉得他真是一位恐怖的野蛮人,我认为这世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吧。但人不可貌相。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善良的心灵。他喜爱艾丝美拉达,如同守玉般保护她。对艾丝美拉达的种种厌恶,他毫不在乎。我认为这是他最大的弱点,这也是由于社会的制度所造成的。她试图使艾丝美拉达远离一切伤害。但个人的实力是很有限的,最终他还是不能保护好她,也只好选择殉情。

而整部小说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那位伟大的母亲。当巴特刚生下那个可爱的女儿时,她就对自己说:“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的确,她全身心地爱她。当吉普赛人将女儿抢走后,她悲痛欲绝,走进巴黎圣母院,当了修女。以后的每一天,她无时无刻不为女儿祈祷。她希望女儿能够平安、幸福。

一只孩子的小鞋对她来说就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为了这迷人的鞋,她曾经对着天空恶意地诅咒、深情地申诉、虔诚地祈祷、悲伤地哭泣……。15年,这对一位失去儿女的母亲来说,每天都是第一天,哭声仍像第一天那样肝胆俱裂。当官带走她的孩子时,她的目光、她的呻吟,在人类语言的库存中我似乎找不到一两个字来形容来表达…… 巴格特对女儿的爱,是母爱的真谛,是奋不顾身地想为女儿做一切的情感的涌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我一直思考着:为什么在追求欢乐的同时,隐藏着悲痛的灵魂,世道如此吧!在生活中总有艰难,总有困惑,也会有成功,更会有失败……

下载雨果传读后感(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果传读后感(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果《巴黎圣母院》读后感500字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着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间错综复杂......

    雨果影评

    追寻最初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雨果》电影里的每个人也是,他们为各自的梦想努力着!片子一开头的镜头,是全景式的巴黎,而后是从空中俯冲进蒙帕纳斯火车站,每个画面都很美......

    《雨果》影评

    一个沸腾的梦境(影评《雨果》)《雨果》已经闭幕,片中的镜头却在头脑中战斗。魔术的魅力,童话的美丽,探险的传奇,无不体现着追求的意义,人生的动力;失败的际遇,曾经的过去,绝望的恐惧,全......

    雨果名言

    雨果名言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3、生活就是面对微笑。4、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5、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

    雨果经典语录

    雨果经典语录 雨果经典语录1 1.理想是具有冒险性的。2.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3.对于那些自信其能力,而不介意于暂时的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怀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坚定的......

    雨果经典语录

    雨果经典语录 雨果经典语录1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

    雨果名人名言

    雨果名人名言 雨果名人名言1 1、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2、唯有人的心灵才是起初的。严格说来,相貌不过是一种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3、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面貌更象......

    马克思传读后感

    杰哥制造必属精品《马克思传》读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 这次读《马克思传》给我对马克思的一生有了很大的了解。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