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果》影评
一个沸腾的梦境(影评《雨果》)
《雨果》已经闭幕,片中的镜头却在头脑中战斗。魔术的魅力,童话的美丽,探险的传奇,无不体现着追求的意义,人生的动力;失败的际遇,曾经的过去,绝望的恐惧,全都败给了家庭的和气,回忆的乐趣。在电影中冬日里飘雪的下午,梦想在前面步履蹒跚,现实在后面努力追赶。现实总想把梦想放入囚牢,梦想也总要把现实丢开甩掉。这一对双生兄弟,何时才能停止争吵和呕气。卷帙浩繁的图书馆里,求知的人总在努力找寻曾经的重要的点点滴滴,即使你千方百计想要忘记,(电影观后感)即使你时时刻刻不愿想起,一旦声音在你耳边响起,就能唤起你胸中脑海里尘封已久的回忆,回忆里的画面从来未曾模糊,只会愈加清晰影片叙事手法几乎上是顺叙,仅有雨果父亲遇难前后是插叙,使得整部片子有人物传记的效果。金色闪耀的齿轮和发条,从熠熠生辉的凯旋门、埃菲尔,到漫天大雪中缓缓进站的蒸汽火车,华丽丽的长镜头探索出小雨果那双美丽的湛蓝色瞳仁和略显呆滞的脸庞。蒸汽、管道、齿轮、发条,小主角穿梭于零件迷宫之间,一边维护车站大大小小的机械钟表,一边修复着一具会写字画画的神奇机器人,他相信它连接着过去,会给他带来死去父亲的讯息。甚至包括滑稽的车站警察左腿上的辅助金属,机械的魅力引人入胜,直到雨果仿佛赐予新生一般修复了机械老鼠,这一切达到最高。
这个剧本是十分成功的,节奏很快,令人目不暇给,总是让观影者处在兴奋之中。在主体故事下,有次生情节,如:车站保安与买花女孩儿的爱情,两位老人和两只小狗的交汇,开书店的老爷爷赠书等等。它们都同时指向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每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个目的,有的人很明确,有的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而每个次生情节,都是一部完整的小电影,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每一个部分,使得整的影片更加的饱满,富有浪漫主义气质。而这些小故事围绕着主情节好莱坞模式的发展,将之巧妙的调剂和增色。
马丁•斯科塞斯果真不负众望,将《雨果》以走在时代尖端的电影技术拍摄的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再现了梅里爱默片时代的场景,故事与往事,融会了真实与奇幻的感觉,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中一样,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再次理解曾经的默片大师梅里爱,作为对那个辉煌时代,灿烂人物的一个敬礼。
至今,这部电影在全球票昂已经取得了1亿零六万的佳绩。随着蓝光碟版的推出以及DVD销售市场的推进,《雨果》所取得商业价值继3D电影《阿凡达》之后,将很可能创造电影史上的新奇迹。
其实如果仔细看电影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整体就是一个梦想。保安的梦想是娶卖花女,老汉的梦想是勾搭上老来寡妇,小科洛的梦想是过有趣的生活,而梅里爱夫人的梦想是希望梅里爱能够安稳地度过余生……
正如《雨果》里面借着伊沙贝拉的口所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目的,只要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可以完满我们的人生。如果说梅里爱的人生目的就是创造默片电影的诞生,那么马丁•斯科塞斯的目的就是将梅里爱的辉煌登峰造极地用新电影科技来展现出来,而我们最为观者来说,看完这部电影,也不禁要回味一下我们此生的目的,人生是否圆满。历史如歌,往事如尘,很多的岁月流逝了,很多的人都被淡忘了,而梅里爱与他的默片时代却通过电影巨作《雨果》而再次明灯闪烁,一路照耀了电影历史最有创意,最可歌可泣的漫漫旅途,宛若重新找回的底片,再次回顾的时侯,禁不住温暖了我们的心底。
第二篇:雨果影评
追寻最初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雨果》电影里的每个人也是,他们为各自的梦想努力着!
片子一开头的镜头,是全景式的巴黎,而后是从空中俯冲进蒙帕纳斯火车站,每个画面都很美。开头的许多镜头给了与故事情节不太相关的人物。这个镜头就是把蒙帕纳斯火车站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从雨果的眼里,会看到这些人的富有色彩的生活。这个火车站就是雨果生活的一切,导演让这个火车站充满了生气,为雨果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背景。
《雨果》的叙事很是精彩,如果单从开头来看,很难让观众猜到结局,可谓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运用冒险、悬疑叙事模式,相当成功!影片一开始简单地交待了主人公雨果的身世。然后把大量精力铺垫在挖掘玩具商乔治教父为什么对小男孩儿的笔记本感兴趣上。直到最后,影评作家现身才最终揭开了迷底。
本片故事的核心,是雨果想要修好父亲留给他的机器人,也是为了找回父亲留给他梦想。众所周知,每一个故事,都会有矛盾冲突点,如果雨果很容易修好了机器人,那么这部片子也就没什么精彩的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矛盾冲突点是处处为难雨果的巡查员。巡查员与雨果作对的原因是因为一战时,巡查员的一条腿受伤,成为了残废,从此不会微笑,再加上他巡查员的职责,所以他看雨果不顺眼。而巡查员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只追求到车站卖花的女孩。但是因为他从不
会微笑的性格,妨碍了他追求卖花女孩。但他依然试图改变自己去追求卖花女孩,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火车站里,还有其他像巡查员一样试图追寻自己的梦想的人。那个胖男人,一直在追求开咖啡馆的高个子女士,只是女士的小狗总是妨碍着胖男人的想。而书店的老板也有梦想,因为自己儿子不在了,所以一直想给自己的书,寻找一个很好的归宿。而咖啡馆常年演奏的乐队,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造梦。只是因为巡查员的打搅,把他视为了妨碍造梦的不正常人。
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乔治梅里埃,其实刚开始看片子,很难想到这部电影是向乔治梅里埃致敬的。乔治梅里埃拍摄了很多的电影,但是因为战争使得许多人都没能力欣赏他造梦的电影。他也从著名电影人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偶然间,乔治梅里埃发现了雨果的小本子,勾起了他对自己过去造梦经历的回忆。但是这个回忆并不快乐,因为他的风光不再,这种回忆带来的落差感不可能让他开心。于是乎乔治梅里埃为了避免回忆起过去,便为难雨果,这是片子的第二个冲突点。从第二冲突点可以看出,雨果的秘密只是偶然间被乔治梅里埃发现的,雨果的生活很多时候与乔治梅里埃是无关的。所以当很多观众觉得雨果与巡查员的这一冲突点有些多余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正是有了雨果与巡查员的这一冲突点才能让故事饱满,因为雨果的生活很多时候是与巡查员有关的。而两个冲突点交叉进行,也让电影的观赏性增强!
当雨果的小本子被乔治梅里埃没收的时候,雨果很是伤心,因为那个小本子对雨果很重要。后面雨果不断的找乔治梅里埃要小本子,再后来雨果遇到的乔治梅里埃的女儿,并在乔治梅里埃的女儿的帮助下,终于发现了机器人背后的秘密。这是整部电影的关键转折点。当雨果修好了机器人,得知了关于乔治梅里埃造梦电影的秘密。而梅里埃的崇拜者塔巴德教授的出现,终于让梅里埃放弃了忘记过去,终于选择拥抱过去自己所造的梦。在塔巴德教授的帮助下,乔治梅里埃所造的梦又一次展现在许多观众面前。乔治梅里埃也不再是一个无人注视的玩具店老板,他造梦般的电影又为许多人带来了快乐,也同样为自己重新带来了快乐。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乔治梅里埃将帕纳斯火车站里生活的人,都邀请到自己的家里,共同分享找回过去的梦想带来的快乐。胖男人通过为高个子女士的小狗寻找到一位伴侣,取得了高个子女人的爱。而巡查员也因为学会了微笑,得到了卖花女孩的爱。书店老板为他的一本书,寻找到雨果这位很好的归宿。咖啡馆的乐队,在梅里埃家里演奏着造梦的音乐,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雨果自己修好机器人,发现其中的秘密,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雨果》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整部电影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于梦想,只要我们勇于追寻,就一定能实现!
第三篇:雨果电影影评
《雨果》影片改编自布莱恩•塞尔兹尼克获得美国童书凯迪克奖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布莱恩与电影渊源已久,此书受到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电影《巴黎屋檐下》影响;影片叙事线索与重点多元、交叉、转移。1931年,巴黎,男孩雨果在蒙帕纳斯车站这公共空间孤独、秘密地生活,如《巴黎圣母院》、《歌剧院魅影》的儿童版,一丝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或《远大前程》痕迹。雨果的钟表匠父亲在火灾中丧生,管理车站钟表时间的伯父酗酒而后失踪。精通钟表机械的雨果承担起伯父的责任,并试图修好父亲从博物馆带回的机器人——这是他与父亲、与过去美好生活的唯一连接,而且他相信,会写字的机器人会带给他来自父亲的讯息。雨果不时在玩具店偷一点零件,被脾气暴躁的店主乔治严厉责罚。雨果因此认识乔治的养女、同龄孤儿伊莎贝尔,并同她一起探寻机器人的、及乔治的秘密,而这探险,通往早期电影重要奠基者乔治•梅里埃,及一段珍贵的无声电影史。本片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上世纪30年代末巴黎一个繁忙的火车站,以一个男孩的冒险偷工具修机器人,从而发现了火车站玩具店的老板就是隐姓埋名的大师乔治.梅里埃。贯穿全片主要有两个线索,一是被玩具店老板没收了的小画册,这是雨果修好机器人的一个参照本吧,本子的重要性使得雨果和乔治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而从乔治看到画册的反应我们也知道此本对于他的重要性。但是这条线索在后面全断了,很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第二条是贯穿始终的机器人,是机器人将雨果和乔治的关系更加微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机器人原本是梅里埃自己发明的一台自动机,由于战争的迫害等种种因素,梅里埃将机
器人捐给了博物馆,却被雨果的父亲发现。这个被人认为没用的垃圾在父亲以及雨果的修理下使他重新获得了生命。在影片《雨果》的结尾处,饰演法国法国传奇电影制片人的本·金斯利,向观众道出“和我寻梦吧”。简单几语却紧扣该片的思想主题——这场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个人首部3D影片。片中穿插着饱满的视觉冲击,通过小男孩的那满是荆棘的赎罪之路将影片娓娓道来,诠释出影响力与奇迹。此外,小男孩也在其旅途中,重拾信心。
在传统胶片电影遭遇数字技术冲击、电影学者惊呼“电影已死”时刻,斯科塞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有评论者认为,3D电影也许如1950年代,只是一时风潮——虽然技术有显著进步。而3D电影立体维度的仿真,只是带来更多感官刺激,而将观众更“婴儿化”,不会带来头脑、思维上的冲击,如“水杯里的风暴”,被晶莹地包裹住。当然,如何尽可能有想象力和创新力地使用3D技术、发挥其视觉特长,是导演和评论者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雨果》获得好评,恰是因为斯科塞斯及创作团队技艺娴熟精细的、惊人的视觉创造力和表达力。
多位评论者认为《雨果》是斯科塞斯“视觉上最出色的电影”。影片耗资巨大,在伦敦郊外Shepperton摄影棚搭景,搭出高度仿真的1930年代法国蒙帕纳斯车站,高大空阔,细节精心设计,一丝不苟。演员休息时漫游其中,使得表演状态停留在巴黎那个魔幻世界。除了艺术指导的奇思妙想,摄影师灵活穿梭于这布满人群和机器零件
迷宫的高难度、多细节运动摄影长镜头令人错愕惊叹。场景、色彩、摄影的空间立体感不掩饰“人为性”和奇幻色彩,如原作小说。电影记录、数字重构与现实再现的关系,虚虚实实。有些摄影机运动为数字制作,并无真的摄影机实体存在,而人群也是数字制作的结果,一种类似鬼魂的无实体存在。这会影响到我们对电影影像本体“写实性”的重新考量。此片不拘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故弄玄虚的俗套)、情节剧、浪漫剧、追逐闹剧。
我认为《雨果》,一部分人品的是情怀,一部分人爱的是3D和剧情,前者是漫步过电影史的观众,后者则大多是普通的影迷朋友。对这两部分人,《雨果》所带来的体验大不相同,前者是贯通了电影史和电影情感的大集合,塑造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情怀。这是一种在浮躁中趋于平静的回归,在一片技术流的3D潮流中,马丁·西克塞斯虽玩起了3D,但显然却简单了许多,这部电影的立体效果都恰切的融入到剧情当中,不突兀不刻意。而在3D这种现代技术的包裹之下,却玩起怀旧风,这种看起来的矛盾实际上却是现代人走进电影史的最佳选择,当我们顶着电影里的雨果和梅丽爱一家欣赏他们之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时,这种影中影的重叠,现代与历史的交加,是着实让人兴奋的一幕。观众看到的是两个电影,一个是荧幕之上,一个在荧幕之中。荧幕之上的,是现代人看着现代戏,荧幕之中的,是现代人看着过去人看过去过去之戏。
《雨果》也传达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重要话题,即火车速度带来的刺激和危险感、机器与人的矛盾关系,时间/钟表在都市生活中的意义。《《雨果》虽然情怀至上让人流连忘返,但剧情的确拉低了档次。以小男孩的视角去展示整个故事概念不错,但在展示的过程中,却生硬的添加了诸多剧情走向的东西,缺乏了一些合理性。比如小男孩雨果为何会偏执的认为机器人里会藏有父亲给他的唯一秘密,而这个机器人,也只是他父亲找到的,再比如警卫的存在,似乎也只是为了给剧情增加一些紧张感,而多份感情的存在,又都薄弱了故事主线的力量,让《雨果》的故事显得并不那么出色。
第四篇:《雨果》精彩影评
2丫影视奇异高清网http:///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投资高达1.7亿美元,从上映之后的反响可以看出,他的这次情怀真诚的造梦之旅是成功的,投资人付出了一个A级大片的高昂成本给这部看似很儿童的电影,而老马丁,则将他对电影最初的感动和所有的虔诚,以澄澈迷人的童话梦幻形式呈现出来。
自从《无间道风云》让马丁斯科塞斯终于如愿以偿拿下奥斯卡小金人之后,他的心态也越发收放自如,不用像《纽约黑帮》、《飞行者》的时候刻意迎合学院派,而是以电影资深玩家的心态游刃于影像游戏中,玩转精神分裂主题的《禁闭岛》是深邃黑暗的游戏,而《雨果》就是充满童趣的游戏,《禁闭岛》将叙事技巧玩到了淋漓尽致,而《雨果》中斯科塞斯则热衷于电影最初的神奇技术——营造梦幻感。
电影如何造梦从“科幻片之父”梅里爱说起
《雨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片中主要的电影人就是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正式被称为“电影导演”的人,在他眼中,电影就是一种能够将想象中的画面和故事最直接呈现的魔术,当然,这也与他在做“电影导演”之前的职业有关——舞台魔术师。他开始热衷于拍摄欧洲神话主题的电影,后来则转向科幻题材影片的制作,后来蒙太奇的兴起和战争原因,让固执的梅里爱开始走下坡路,晚年则在火车站附近玩具店度过,《雨果》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切入的。
从片中两个孩子的角度来看,梅里爱就是一个神奇的造梦魔术师,影片以自动机器人将主人公雨果和梅里爱联系在一起,而雨果和伊莎贝尔在图书馆里听管理员讲梅里爱电影的时候,才是斯科塞斯最想表达的,这段深情回忆让本来的怀旧梦幻色彩有了虔诚的气氛。
梅里爱开发了很多电影拍摄的基本技术,比如快慢动作、淡入淡出、停机拍摄等等,这些后来已经被大量运用,而梅里爱对电影特效技术尤其痴迷,因此才有《月球旅行记》的诞生,《月球旅行记》的故事是科学家们决定乘炮弹去月球,一群美丽歌女用大炮将炮弹发射到月球火山口。科学家们在月亮上看到月神各类奇异生物,后来经过一番激战返回地球。《雨果》中重点重现了炮弹到月球的过程,这里的月球被想象成岩石表面的脸庞,炮弹正好击中这张脸上的一只眼睛,两个孩子对此惊奇不已。而斯科塞斯之所以重点在此,因为《月球旅行记》是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其绚丽迷人的特技对太空、月球和星星的展示,月球上的岩石洞穴、奇花异草等等都成为后来科幻片的必备。
不仅如此,梅里爱当时所采用的是耗资巨大的布景技术,正是这种技术将初生的电影从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的“自然记录真实”路线摆脱出来,真正能够创造一种虚拟空间的梦幻感觉。《雨果》中,斯科塞斯对梅里爱当时的摄影棚展现得十分豪华精致,在图书馆管理员的讲述中,那几乎是神圣而梦幻象征。
后世的科幻片采用了很多实景拍摄,但电脑特效技术又将实景拍摄无法达到的虚拟效果呈现出来,这好像又回到了当时梅里爱的初衷——造梦。
技术对造梦者的逆袭
同样作为一个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在《雨果》中对电影视觉效果技术进行了大量尝
2丫影视奇异高清网http:///
试,观众看到的大量火车站场景都是CG特效完成,这不仅仅限于绿幕抠像和后期合成,还包括大量多维度的长镜头运动(影评),影片镜头在灵动音乐中穿梭于火车站人群、钟楼大量钟表零件以及自动机器人内部中,尤其后两者,由摄影师完成拍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几乎全部是后期数字制作,这其实并不新鲜,因为三维动画肯定完全采用这种方式,卡梅隆的《阿凡达》以及很多科幻电影也是如此。但于作者型导演斯科塞斯在这部非动画电影前而言,就有了别样的意味,镜头的视角、维度不再需要通过现场灵感捕捉,而需全部设计、制作。
电影发展到今天,当初梅里爱的造梦路线再次飞跃,技术对造梦者进行了逆袭,剥夺了造梦者直接现场捕捉的权利,那些穿梭于虚拟画面中时的导演视角,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但这并不能说失去了创作者的灵魂。
令卡梅隆赞叹的3D技术
谈到《雨果》的3D技术,斯科塞斯表示,既然我们的世界就是3D的,用3D来拍电影再正常不过了。仔细看《雨果》的3D画面就能发现,老马丁确实对3D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三位立体效果已经从“层次感”进化到了“融入感”,摆脱3D电影让球飞到你眼前、让泥点子甩到你脸上之类炫技卖弄,而是营造空间感将观众彻底融入,所以你看《雨果》的时候不再有之前3D电影中物体可以突兀的感觉,而是与画面融为一体的身临其境,如果能摘掉眼镜,这应该就是理想中的3D效果了。
这种3D效果不仅能让人真正身临其境,而且在细节上能够避免画面变形,不少人在看《龙门飞甲》的时候明显感到远景和近景中人物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对焦都会出现问题,这些在《雨果》中就绝对不会出现了。
《雨果》不是科幻电影,但它是一部关于“科幻片之父”的电影,从这个电影我们才看到,一向以“电影社会学家”著称的马丁斯科塞斯,原来藏着如此晶莹梦幻的电影童心,当有人质疑《雨果》故事过于简单的时候,其实斯科塞斯何尝不知,但他也正是用《雨果》告诉观众,电影能够有生命力到今天,恐怕不是因为它一开始对叙事技巧的追求,而它作为一个造梦的工具才是它令世界最兴奋与迷恋的原因,它让人类的想象与梦想能够真正呈现出来,今天的特效,今天的3D都在发展它造梦工具的功能,因为,电影,在这个狭隘而有限的现实空间之外,它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
第五篇:电影《雨果的秘密》影评
《 雨果的秘密》的影评
心本无挥其之念,又何况挥之不去。遂于脑中展开穿越时空的画卷,体现如水倒流年。甚至,我永远向往的空间;直至,我深深珍藏的童年。
雨果以20世纪初的伦敦为背景,冒着滚滚浓烟的火车注定这个曾经文静的古城不再安宁,无数巨大而又标准的钟表把她的日程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科技发明只负责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重新规划伦敦的内部结构,而电影尽显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曼妙柔情,他公然在违背自然规律下将时钟回拨,他毫不畏惧地用3D调节时光的温度,他画笔一挥改变了时间的漆感,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地球还没有热到冒汗,人类还没踏足月球,互联网还没有全球化的现代雏形。那个时候,雪还是在冬天下的,人们才刚开始习惯拿着装满金钱的皮箱在火车站步履不停,雨果一双湛蓝好奇的眼睛,一双善于发明的小手预告了霍金与爱因斯坦伟大时代的到来。没有深刻晦涩的主题纹理,马丁斯科塞斯用一颗坦率直白的心给我们交了份迷人的答卷。
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色彩的运用。影片打着儿童片的旗号上映。因此一定要适合儿童看。全篇的色调以暗蓝色色调为主,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深蓝色的夜空下,天上飘着洁白的雪花。两个小主人公在这近乎童话般的世界里探索,寻找机器人留下的答案。然而,在室内的戏中,色调又变成了暗黄色为主色调。将复古风发挥到极致。
在观众中议论最多的还是电影的3D 效果。在一片技术流的3D潮流中,马丁·西克塞斯虽玩起了3D,但显然却简单了许多,这部电影的立体效果都恰切的融入到剧情当中,不突兀不刻意。而在3D这种现代技术的包裹之下,却玩起怀旧风,这种看起来的矛盾实际上却是现代人走进电影史的最佳选择,当我们顶着电影里的雨果和梅丽爱一家欣赏他们之前的作品《月球旅行记》时,这种影中影的重叠,现代与历史的交加,是着实让人兴奋的一幕。观众看到的是两个电影,一个是荧幕之上,一个在荧幕之中。荧幕之上的,是现代人看着现代戏,荧幕之中的,是现代人看着过去人看过去之戏,这中间的韵味实在是很值得品读。
有人评论电影时,说过“《雨果》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早期电影写的一封情书。”我十分赞同这个看法。看整部电影,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导演对早期电影的热爱与尊重。电影中每一件精雕细琢的零部件并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推动电影运行的还不如说是每一位优秀的电影人那近乎“吹毛求疵”的敬业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1895年的《火车进站》,才会开启一段史诗般的梦幻之旅。在大提琴与手风琴的合奏下,我们告别了黑白默片的时代,迎来了色彩与声音的曙光。如果电影是部机器,马丁斯科塞斯就是他身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零件,因为在这封情书中,电影两个字必须得大写,这才对得起你曾经对电影许下的诺言。
可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再好的电影也有瑕疵。片中的两位小演员的表情机械夸张,很难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大部分人物性格单薄卡通,包括核心人物梅里埃,其终生的创作目的仅被刻画为获得观众承认这唯一的层次,任性到近乎浅薄,实在让人不忍。片中的机械细节设计固然精巧奇妙,但一涉及到人,便退化为愚蠢粗糙。而且,剧情有时也显得生硬,缺乏合理性。如警卫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剧情增加一些紧张感,而多份感情的存在,又都薄弱了故事主线的力量,让《雨果》的故事显得并不那么出色。但是换个角度来看,警卫的存在也更好的体现出主人公雨果的生存状态,而警卫的搞笑滑稽也成为了人们看电影时的笑点。
影片既讲了雨果又说了梅里爱,很难去确切的界定电影到底想要探讨的什么,它似乎关注了童真,又着力于展示影史的魅力,既在3D的技术流中徜徉,又要用简洁的技术表达,在这些矛盾中,《雨果》就注定了打不败更加纯粹的《艺术家》,同样在缅怀逝去的无声年代和电影史,但后者的缅怀,简单又直接。
《雨果》难以给人感动,给的只能是怀旧的情绪和浪漫的情怀,本该更进一步挖掘的情感刺激略显单薄。
本片获得了很多奥斯卡的奖项。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导演用一颗真挚坦率的心向我们讲述了早期电影的伟大。也恰是因为斯科塞斯及创作团队技艺娴熟精细的、惊人的视觉创造力和表达力。给我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