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篇范例]

时间:2020-03-07 21:4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第一篇: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1

杨绛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这样尊称,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

偶然看到她的百岁感言,平实的文字,竟然带着那么强烈的一种穿透力,贯入我的胸膛,有什么被逼出了眼睛……

我们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对自己的总结来对照成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青春渐行渐远,在诚恐诚惶中,在懊恼悔恨中,在被拍在沙滩的路上,扮着过来人,扮着无所不知的样子。当你忽然看到活了一个世纪的杨绛先生淡定从容的样子,你会作何感想?

说到杨绛先生,就不能不提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妻两个,我们最早知道的,是钱钟书,是他诙谐幽默的《围城》,是他那段围城理论。他的渊博和聪颖光芒四射,以至于盖住了他的身后那个温柔敦厚的才女杨绛。

《干校六记》和《我们仨》沉定简洁的文字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淡定从容的学者。

活了一个多世纪的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惨烈和风暴,今天都落满尘埃,定格成画面。她亲身经历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少了当时的凌厉和残酷。

在她玲珑瘦弱的身体里,有着怎样的胸怀?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着怎样的睿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2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5岁生日。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老人家不仅仅是钱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学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出生的。她在10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一百岁感言》,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读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时,如醍醐灌顶,惊叹杨绛先生这位百岁老人,大彻大悟,以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总结提炼出人生真谛。杨绛一辈子与清华有缘,她与清华同龄。年少时一心想上清华,结果当年清华不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乡的东吴大学,后来向父亲软磨硬泡,硬是到清华外文系借读,圆了清华梦,又促成了中国文坛上一对传世姻缘佳话,与钱钟书结为伉俪。夫妇两人携带周岁的女儿,远渡重洋,赴英伦牛津大学留学。本可以继续读博士,但是夫妇二人在烽火抗战中回到祖国,不做亡国奴,表现出文人的爱国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夫妇俩坚定地留在大陆,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她从大家闺秀、留学生、教授,回国后成为家庭主妇、“灶下婢”、中小学代课教师,无怨无悔。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她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夫妇俩受到冲击,被批斗,住大杂院,为羞辱杨绛,造反派让她打扫厕所,可她却能安然处之,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当自己的爱女钱瑗、爱人钱老接连去世,92岁高龄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写成著名的回忆录《我们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编撰钱钟书笔记二十卷出版。近十年来,她把钱老和自己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共有基金一千多万元,恩泽学子。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有著名的小说《围城》,但是杨绛其实出名比钱老还早,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出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译到七章半(总共八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感觉不满意后,推倒重来。《堂吉诃德》中文版后来作为国礼,由邓先生赠送给西班牙国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顶峰之作《洗澡》,时年77岁。问及她艺术上得来成就的“秘诀”时,她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而珍惜光阴和自强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对于一位度过105岁生日的老人,估计她所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要多。对人生、生死、荣辱、苦乐,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而是她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体验出来的。她认为人要有“念想”,就是要有信念。人活一辈子,总是为理想信念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谈不上高低、贵贱,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实际的想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着自己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满意,我们常常祝愿万事如意,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满意怎么办?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知足者常乐,人生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学会忍耐,学会忍受,学会接纳,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让我们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3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注:杨绛女士,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xx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为名利所动,不受来访干扰,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清苦而平静的生活。她将自己和钱钟书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表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4

近日读了网上流传的《杨绛一百岁感言》,如果真的出自杨女士的手笔,就这篇文字本身,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她:

您说“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可这世界是污秽与美好共存的世界,并不完全是个污秽的世界。您说您沾染了污秽,是想说您原本是没有污秽的吗?难道污秽和美好的秉性不是每个人先天就并有的吗?您通篇怎么没提到您在这世界上曾经历了很多的美好呢?人们都把家当做生命中最温馨、最安全、最想去的地方,可您把您将要去另一个世界说成“回家”,您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您没有家的感觉呢,还是认为自己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呢?通常人在晚年都想回老家入土、“落叶归根”,难道您觉得您的根不在这个世界,而在您将要回的“家”?您在世时使用了这世界的资源,成了名家、获了美誉、得了利益,到最后说了句“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您对在这世界上享受的、获得的美好的东西,就不心怀感激或者没有一点感慨吗?

您接着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这话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可能都会有同感。可您“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这说明您这一生什么都享受了,您非常地幸运啊,您不该说“够苦”呀?您这么描述您的一生,看似一种自谦,其效果让不知多少读者羡慕您的一生啊!就算您“文革”中受了点“苦”,其间您也能和您的丈夫经常“密会”呀?就算您的丈夫、女儿先于您去世了,您也是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呀?您应该知道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成不了个家吧?

紧接着您解释的“够苦”,就是因为“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难道受欺负、受排挤、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与人周旋以及吃亏这些,比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流落街头等等,也算得“够苦”吗?难道您活到100多岁了,还不认为这些都是普通人活着要经历的常态吗?

稍后您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可是,物质的进步提高了人的精神享受水平,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物质产品,这样的例子您应该知道吧?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仅不是对立矛盾的,两者恰恰是互相依存、互相提升的,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再说,怎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呢?我们每天由食衣住行、吃喝玩乐带来的“快乐的享受”,您说说哪一样离得开物质?您是想说自己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自己是个不物质的人吧?可您这一生名利双收,物质享受是没有缺着呀,您不能说您的一切享受都属于精神吧?就算您享受的都是精神的,怎么还是由忍受变来的呢?好像您过去的享受是受委屈似的。如果您这句话是想表达您个人的一种人生观,倒可以让人理解,但说“这便是人生哲学”,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您既然说人会经历诸如被利用欺侮、被损害、与人周旋以及吃亏等等的“苦”,您怎么又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呢?引用一句一般人常说的话:“没有人活在真空里”,每个普通人都逃脱不了与这世上的他人有或多或少的、不确定的关系,难道您感言里说这句收尾的话,就是想告诉大家您不是一个普通人吗?可是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是常常离开这个世界了也不得安宁吗?这世界上的哪个人、什么时候与他人毫无关系啦?您可是名人呀,您这话如果让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解读成“我自己的世界和他人毫无关系”,形成自私、自利、自大、自负、自我、自恋和我行我素的人格,其负面影响多大,您能估测得了吗?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

今天上午在翻阅报纸时,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虽然只有短短的那么几句,可我还是有些深思。

我现在三十岁,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在想自己到一百岁的时候,也会有她这时的感慨吗?当然,我是啥学历,啥身份,啥水平,怎么能和杨先生比,我只是想说,到自己一百岁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我不曾知道了。但是,杨老师的一席话,确让我深有感慨;是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说的真的好好啊,我虽然到现在也是一事无成,但有时我内心是淡定的,我现在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居所安定下来,不要跑来跑去,不在不知道明天会居住那个地方;我现在也有了宝宝,我只想陪在他的身边,和他度过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一起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健康平安!

在家一年没有上班了,这一年真的让我从当初的抓狂,自己就这么废了,大学白上了,自己的雄情壮志就这么结束了,等等,到现在的淡定,难受不是自己的转变吗,日子都是这么一天一天的度过啊,我不图过上怎样的富裕生活,只求家人都有饭吃,家人都健康平安;可能有人会讲,你也太颓废了,怎么一点都没有志向,呵呵,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怎么说了,自己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梦想、志向当然是高兴、快乐的事;可话又讲回来,我们的目的不都是让自己最后开心快乐吗,怎么做都好啊,不是吗?呵呵

不知道,又有些语无伦次了,但多少有些让我反思,一段时间内让自己停下来,好好的反思下,或者回头看看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行程,总感觉蛮好的,呵呵,去掉不好的,总结好的,再继续后面的生活……

第二篇:杨绛人生感言分析

杨绛: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4、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5、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

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6、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7、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8、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

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9、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0、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1、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12、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确认,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105岁。被钱锺书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留下无数经典语录,腾讯文化将其关于读书、成长、处世、生死以及家庭生活经历、干校生活琐记的精彩片段分类整理,吉光片羽中可见其灵动的才思与平和之心境,关于生死,先生早已置之度外,在百岁之时,她已说过自己就要“回家”了。

一、杨绛谈读书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二、杨绛谈成长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三、杨绛谈处世之道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我只是一杯清水,不是肥皂水,我不会吹泡泡。我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

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傻蛋、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的可以一辈子欺世盗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多灾多难,恶人当权得势,好人吃苦受害。所以司命者称“造化小儿”。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四、杨绛谈“我们仨”

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 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

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我一直抱歉的是没有做好一个妈妈,妻子做得也不够好,女儿也做得不够好。一个女人有好几个领域,每个领域我只能拿60分。

能和锺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锺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 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 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五、杨绛谈生死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天地生人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也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六、杨绛谈干校生活

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 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

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 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馒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 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补了一条裤子,坐处象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 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 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 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 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 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 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杨绛先生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先生已去,当世之上,何处再寻一位女先生?最后一点民国风骨,风流云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

我由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 “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我成名比钱锺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锺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我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能够和《围城》比吗?所

以,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是心甘情愿的。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钱锺书知我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有点难为情,特陪我同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也见识到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他怕我太劳累,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当然洗得一塌糊涂,统统得重洗,他的体己让我感动。

诗人辛笛说钱锺书有“誉妻癖”,锺书的确欣赏我,不论是生活操劳或是翻译写作,对我的鼓励很大,也是爱情的基础。同样,我对钱锺书的作品也很关心、熟悉,1989年黄蜀芹要把他的《围城》搬上银幕,来我家讨论如何突出主题,我觉得应表达《围城》的主要内涵,立即写了两句话给她,那就是: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锺书很赞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觉得“实获我心”。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本文选编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第三篇: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一)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杨绛传读后感

(二)有人把文坛的夫妻分为三种:一,始终生活在另一方的身影中,例如许广平和张兆和;二,一方极其出众,另一方相比逊色些,有如萧红和丁玲;三,齐头并进、相互并进,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正是如此。钱钟书曾说过,杨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和朋友。他夸她“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想这是一个女子最骄傲的事了。

杨绛的文学成就无需多言。第一次知道杨绛,是初中的一篇课文《老王》,背了很多知识点,依旧不清楚为何一个女子称为先生。第二次听到杨绛,是大一“>文学理论课”的老师推荐看她的《洗澡》。第三次,听到杨绛,是大二“现代文学史”老师讲到钱钟书和他的《围城》,提到了和他一样优秀的妻子。第四次,看到杨绛先生告诫我们这一代人少患得患失,要多看书!简单地了解了她的晚年生活,佩服于这个瘦小年迈的老太太,孑然一身,从容而淡雅,用一个“我”撑起了“我们仨”,只是希望用文字证明,她和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如此才德兼备的女子,更加崇敬,便拿起了《杨绛传》。

杨季康是默存的妻子,甘愿为默存而默存。在英国留学时,钱钟书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回国后,为了让他喝到茶,她亲自配制。甚至于在他死后,依旧不改下午茶。我想,下午茶于她而言不是习惯,而是丈夫还在的痕迹。回国后,在她>戏剧创作达到顶峰的时候,她选择了辅助钱钟书创作小说,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正是由于她的付出才成就了《围城》,他们的称呼从“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到“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她的内心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幸福。1997年,钱媛去逝。1998年,钱钟书去逝。杨绛先生成了留下来打扫战场的人。她只求比钱钟书多活一年,好照顾他最后,她的愿望实现了。现在她一直在做他安排的最后一件事:好好活!经历过太多的生离和死别,杨绛先生对死亡没有恐惧,她把它称之为“回家”。听着,让人不免为她的柔韧、豁达感到心疼。

读完《杨绛传》更加敬仰这位老人,唯有将一切化为祝福,祝她身体健康!

第四篇:《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

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文革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文革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

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第五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1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非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2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看杨绛先生的书是一种享受。今天看完了全书,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钱老是名人,而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过了30岁,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3

这本书是18年读的。也是想了很久终于是翻开了。读书特别少的我似是到了高中才认识到杨绛先生与钱老。不仅仅是很高的文学素养与成就,两人的感情也是无限令人羡慕的,而这种和谐而平等的家庭关系,更是令人所向往的。笔记也是那时候记得,那时候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但还是想原封记录下来。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

其实不止是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我们只能陈述道理不该干预,就连别人的处事风格我们也不当过于干预。这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关系再好我们也不能去改变别人的决定。曾经的自己也会这么不懂事,觉得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当他某些事情做的不够好的时候会与其讲道理,当讲不通的时候就会很生气然后对其发脾气然后与其争论,后来觉得这样的自己真的很不讲道理。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出处去就不都应该自己来做主嘛,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过于干预呢。

锺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还特地为我记下详细的日记,所以,他那边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想起了朱生豪的'情书,没有甜言蜜语,尽是琐碎生活,却也写的深入人心,说是其文采好,不如讲大抵最好的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品,静静藏。

我们一方面愿意她能多留学一年,一方面得忍受离别的滋味。父母总是很矛盾的吧。一面牵挂我们在外不易,一面又愿我们在外多学点东西,走出那方小土地。大概我们的健康幸福快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吧。

无官一身轻,顾问虽小,也是个官。想起了季老的三辞桂冠。不慕名利,洒脱,超俗。

下载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杨绛散文读后感

    杨绛散文读后感 精品文档 杨绛散文读后感 一句话总结,就是世纪的奇女子——比她岁数大的也还有,但像她这么好的,真是见不到!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杨绛散文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更多......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对于看书,我是个重口味的人,书架上大多是世界名著。然而,当这次要求我在《围城》和《我们仨》中做出选择时,我却决定换换口味。 如果说文笔辛辣的《围城》可以称得上是川系菜,那......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一)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

    杨绛《洗澡》读后感

    杨绛《洗澡》读后感柏士雄很早以前就听说过杨绛先生的《洗澡》,一直没时间拜读。这两天把自己憋在小屋子里,静静地看完了这本书。全书的背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百废待兴,一群......

    《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摘要:杨绛先生近年闭门谢客,海内外媒体采访的要求,多被婉辞;对读者热情的来信,未能一一回复,杨先生心上很感歉疚。朋友们建议先生在百岁......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最近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很有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杨绛《老王》的读后感

    杨绛《老王》的读后感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