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20-08-18 20:4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学》读后感》。

第一篇:《心学》读后感

《心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学》读后感1

前几天学习王阳明的心学,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他的”知行合一、四句教“,越品感觉越有滋味。检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感觉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慢慢来优化、弥补。

一、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境界之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也无法做出明确的释义来,大家各自揣摩吧。不能理解的太狭义了,也不能理解的太宏观了。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坚持原则,可持续科学发展,每日自省,追求自我提升,追求社会和平。

就拿丢垃圾来说吧,垃圾需要放在不妨碍别人的地方,这是个基本常识,是所谓的我们心中的无善无恶。如果你懒惰,乱丢垃圾,是你的私欲、懒惰作祟,是恶;如果你发现别人乱丢垃圾,你帮他把垃圾放到应该放到的地方,是你的爱护环境、热爱生活在做主,是善。你知道乱丢垃圾是不对的,爱护环境是对的,这是良知。你为你乱丢垃圾的事情,感到自惭愧,主动捡起来放到应该放的地方,这是格物。人都是为善多了比较好,心所安。

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个事情不能分开了说,知行应该是一起的。

就说锻炼身体这件事情吧。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助于身体健康,不生病;肥胖不好,会造成形象、体质都比较差。但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的去锻炼身体,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也容易造成形式主义、走过场等情况发生,也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局面发生。为什么有人说坚持21天,你就会喜欢上锻炼身体,这就是行带来知的影响。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向善去恶,磨炼自己的心之体,做到知行合一,我们一起前行,前方的路不难走。

《心学》读后感2

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玩的书《用点心学校》。它的作者是林哲璋,主要内容是讲各种各样的小点心在学校学习知识,争取变得更好。我觉得这个学校学习知识,争取变得更好。我觉得这个学校一定特别香,千万不能被好吃嘴发现,否则会发生“校园的惨案”。

这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老师和同学,小小布丁人第一天来上课就认识了车轮饼男孩、千层饼小子、棉花糖弟弟、雪糕小女孩…….老师也各种各样呢!比如烤箱教授、电冰箱老师、筷子老师、梅子粉老师……

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新同学:糯米团小妹!她长得女白晳晳、软QQ,而且特别黏她的'爸爸妈妈。上学的第一天就出现了难题。糯米团小妹固执地黏在学校门口的地板上,不进学校上课。爸爸妈妈也没法把糯米团小妹拉进学校。这时,筷子老师来了,经过几番劝说糯米团小妹还是不动,筷子老师只好拉她。她依然不动,筷子老师用力过猛,把腿折断了,学校立即把他送进厨具医院。中午,梅子粉老师来照顾糯米团小妹,她给芭乐姐妹涂了点梅子粉,芭乐姐妹变得好美哦!糯米团小妹看见后也想要,梅子粉老师成功把糯米团小妹吸引进了教室。

我觉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尝试一些办法,总有一个办法能解决问题。我的老师也尝试了很多办法增加我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后觉得电子设备教学更吸引我们,所以老师上课都用电子设备教学了。建议用点心学校招更多的老师,这样课程就会更全面了。

而糯米团小妹呢,不仅要追求外表“粉”美,也要追求内涵哦!增加更多内在美,争取变成夹心糯米团。

我相信世界上有用点心学校,它就在各个点心店的后厨里,厨师心灵手巧地制作点心吸引顾客的观注,这可真是要:用“用点心”呢!

《心学》读后感3

吉利丁妈妈生下了一个小小布丁人!小小布丁人全身香喷喷、亮晶晶、滑嫩嫩的,大家见了都忍不住想亲一亲。小小布丁人长大了,亲戚朋友都建议他去就读“用点心学校”一一亲戚朋友们说:“学校会把陌”“生”人变成很“熟”的朋友,所以“用点心学校”将小小布丁人训练成熟布丁应该不难。更何况,熟布丁又称为“烤”布丁,学校里有那么多考试,应该会把小小布丁人“烤”熟吧!小小布丁人露出微笑:“好!那我就去读”用点心学校,如何成为熟布丁!“

据说,用”点心学校“的学生如果表现出色,点心就会大卖!小小布丁人第一天到”用点心学校“上课,就认识了许多同学一一有车轮饼男孩、千层派小子、棉花糖弟弟、雪糕女孩……讲述了小小布丁人与他们发生稀奇、有趣的事情。小小布丁人在”用点心学校“学会了做很多东西,如何变成”脆皮焦糖布丁“,焦糖改放上头,用喷枪烤得焦焦脆脆的。后来又变成了蛋煎小子,成为夜市上的超人气美食。小小布丁人说:”我是蛋煎小子,“蛋煎”的精神就是一一虽然遇到困难,“但”(蛋)是我会“坚”(煎)强。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好喜欢“用点心学校”觉得很有趣、很有意思。我好想把我们的小学也变成“用点心学校”,把同学们变成各种各样的点心,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呀!我们又会发生与小小布丁一样有趣的事吗?

第二篇:《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杨武林

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第三篇: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读后感

------西航项目

看了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了解了他本人智慧,通过合理的办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本来具有的智慧潜能。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由普通人到超人的超越。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越来越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越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在建筑企业林立的今天,不乏有许多优秀企业,08年听一位朋友说,在郑州市建委有备案的光是二级建筑公司就有一千多家。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控制核心文化,而员工也必须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怎么这样对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在工程施工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不管是现场组织还是技术难点,我们面对困难,只有不再想到逃避,一点一滴的培养自己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有质的改变。

二、处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人很有人缘,不论遇

1到谁,都能打成一片,赢得别人的好感,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工程管理是一个非常需要做到处世圆滑这一点的,面对业主、监理、各种配合单位,往往会有各种问题暴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做到保证自己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情绪,如若不然,事情就会由小事变成大事,甚至不可挽回。

三、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工作态度决定成绩,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

从校园学生到工作岗位,有很多人转变的慢,也有一部分人转变的比较快,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工作后,我们不再是学生,我们要从一个几近无知的学生开始,学习现场的施工管理,技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不能好高骛远,不能眼高手低,每个人只有摆正了自己的心态,才会有更大做为。

四、学习

从学生到独挡一面主要负责人,除了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管是公司制定的岗位职责、安全条例、技术操作规范,还是施工现场如何组织人、材、机进行合理的生产,或者是现场安全的施工行为、各种安全隐患等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掌握,才能完全撑控。

其实王阳明的学问还有很多,他说的好多话都是一针见血,我们也只有多看多学多运用,才能不断进步。

第四篇: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第五篇: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

真知的回归——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之三

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如今、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总体来说,她的三个主要来源是:一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宋明时期的程王心学(这里的王,就是王阳明);二是马列主义;三是西方现代思想。

年轻时代,尚没有接触马列主义的毛泽东,受他的恩师、《心学》大师杨昌济的影响,成为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他曾以一篇《心之力》震撼了长沙第一师范。即使在他接受了马列主义之后,王阳明的《心学》的思想方法,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他,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整个过程。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篇光辉著作的副标题,是以《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命名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是多么深刻地影响着已经成熟起来的毛泽东思想。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三个中心思想。

这种思想方法,影响了中国明清时代、近代和现代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明朝的铁腕首辅张居正、清朝的中兴大臣曾国藩、戊戌变法的君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共和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的孙中山,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的蒋介石,领导中国共产党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甚至于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袖邓小平、第三代领袖江泽民、胡锦涛。

至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依然毫不含糊地倡导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他的著名的《把当前的创新理论变成干部群众的思想武器》一文中,号召全党的领导干部坚持知行合一、内外如一,把德与行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

毫无异议,传承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认识论,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包含那些内容呢?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与他以前的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宋儒论“知”、“行”多主“知先行后”说。

如程颐曰:“不致知,怎生行得?免强行者,安能持久?”

陆九渊云:“吾知此理即乾,行此理即坤,知之在先,故曰„乾知太始‟;行之在后,故曰„坤作成物‟”。

朱熹亦明谓:“论先后,知为先”。

王阳明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他尤以其“心即理”说为理认前提,批评朱熹“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是导致“知、行之所以二也”的原因,而如果人们“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则势必在理论上失却“知行本体”,在实践上则造成“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的流弊。

所以,王阳明针锋相对地提出“知行合一”说,谓:“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知”,认为知行之体本来如一,“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在他看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功夫”。

王阳明所说的“知”,主要指对“良知”本体的内在体认和感悟,而“行”则主要指对这“良知”的实践,或指“良知”本体外在的显露。

他说:“如知其为善也,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

他又具体言道:“温清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精粗知温清定省之仪下孰非致知者耶?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可见,“知行合一”注重的乃是“行”,所谓“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换言之,王阳明要求人们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加深对“心即理”、“良知”的认识,并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认识外化为具体行动。

在范畴的使用上,宋儒所说的“知”与“行”既有知识同实践的区别,又分别指求知与躬行两种不同的行为,而王阳明所说的“知”仅指主观形态的“知”,其范围显然较宋儒小;王阳明所说的“行”,则包括着人的实践行为与心理行为,其范围显然较宋儒大。就此而言,由于对“知”、“行”的了解和使用有别,王阳明对宋儒的批评在学理上显得并不太有力。但宋儒所主张的“知先行后”说又确易造成崇尚空论、不重践行之弊。这种流弊反映于社会生活之中,便形成了人格虚伪、道德水平下降的习尚。

王阳明竖起“知行合一”的旗帜,乃是“吃紧救弊而发”,“正是对病的药”,是要扭转当时浅薄的士风,要人们“克服不善的念”,从思想、言论到行为,尤其是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的规范,从而使“圣贤之学”真正大明于天下。

王阳明进而指出,“知行合一”虽是针对时弊而发,但绝非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说法。他说:“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休段亦本来如是”。又说:“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也”。

他以为人们之所以会了解社会通行的道德准则而并不依照这种准则去行动、明知为道德律令所禁而仍然违背禁令去做,这乃是由于宋儒、尤其是程朱理学家知行观的错误引导。

他说:“今天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凭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有一个。若不会偷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又强调指出:“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故不得已而为此补偏救弊之言。”

显然,王阳明更为注重的是通过对宋儒、尤其是程朱理学家“知先行后”说的理论批判,使人们真正知晓“知行本体之宗旨,从而纠正知而不行之弊。

对于王阳明来说,他既注重“知”、“行”概念本身的联结,但更重视“知行合一”内涵的实践精神。他反复指出:“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并不是说“知”与“行”是一回事,而是为了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换言之,所谓“一个工夫”,就是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毫不间断地进行有意识的道德修养、从事从伦理活动的实践,从而北朝鲜意向的道德性转化为现实的道德性。这样,道德要求与实际行为、理想人格与现实人生便沟通了起来。从儒学发展史角度看,正由于有了王阳明的这种“知行合一”说,儒家伦理才真正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在“知行合一”立场上,善的动机只是完成善的行动的开始,绝非善的完成,甚而言之,不付诸实践而仅有善的意向,就不是真正的善。问题的关键无疑在于“行”。

据此,统治者就应将其“良知”贯彻到政治实践中去,如在“簿书讼狱”中,不可由一己之私念而有喜怒之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而应禀从“良知”执法,一出于公。所以,王阳明认为:“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他不仅将参与君主政治的具体活动视为体认、实践“天理”和“良知”的理想途径,而且还以一生之力“事上磨炼”,以其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训练民兵及“行十家牌法”、颁布“乡约”,兴办乡学等事功将维护君主政治的道德原则融贯于实践之中。至于对下层民众来说,“知行合一”则意味着要求人们时时处处自觉遵行封建道德规范,“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心要平恕,毋得轻意忿争;不甘落后中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然而、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知”和“行”严重脱离的事情比比皆是!

试想一下,我们党内那些腐败的处级以上干部,哪一个不是经过市委党校、省委党校、甚至于中央党校培训的?又有哪一个不懂得马列主义,不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又有哪一个不晓得贪污受贿是党纪国法锁不容的?甚至、这些被关进大牢的腐败干部,其中何尝没有资历高深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家?他们何尝缺少“知”,而他们“行”的却都是些什么玩意?!

“知”与“行”的分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过去是、现在是、以后依然是所有人、甚至于整个社会,最危险的悬崖!

学习王阳明和毛泽东知行合一的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的干部,切忌一切的理论的夸夸其谈!切忌一切生硬、死板的教条主义!切忌一切的空洞的、浮夸的作风!把我们理论的学习、良知的修炼、工作能力磨练,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提升!

一切的“真知”、只会、也只能在“行”的实践中回归!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王阳明的《心学》,是他成为圣人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的“心外无理”。

王阳明《心学》中的三大中心思想是: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心即理”是他所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为了这个理论的完整和系统,王阳明将抽象的心和显见的理柔和在一起。

什么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人之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各种知觉的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心明白了,天地万物就都可以解释了。

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心中,心本来就是性情、性情就是道理,有忠孝之心就有忠孝之理,无忠孝之心就没有忠孝之理。天下的事情无论多少,天下的事情无论怎样变化,无非是一个道理,是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人心只要归于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世界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又是其发展变化的归宿。天地间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乃至花草树木,万事万物无不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神圣本然的“天理”流行。

“心”,在王阳明思想体系中无疑据于核心地位。但他强调物、事、理、义皆归宗于吾心,并非要否定或割裂“心”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对于王阳明来说,其目的乃是要确立“心”即人之主观精神的本体地位,并无限扩大“心”、“物”的同一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否定外部世界与人之与世界的差别。

根据这个道理,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说,他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这样,凭藉着“人心一点灵明”或“人的良知”的沟通,天地万物便与人融为一体,同出一源,殊无区别。

王守仁“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反对迷信外在权威,否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哲学家们批判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他们认为:王守仁的“心即理”之说,把人类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等同起来,断然否定了有离开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王守仁所谓“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人类认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过分神化,以致用吾心之主观精神吞并了客观存在之物理。

从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些批判,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人类不能客观地解释和反映物质世界的时代,追求主观的完美,自然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别无他求的唯一出路。

王阳明的伟大,就在于他开辟并指引着这条道路!

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所有的理论都是为政治、军事、教育服务的。毫无例外,作为《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的学说,自然,有他鲜明的政治目的。

那么、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学说,政治目的何在呢?

阳明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性难题和机会在“亲民”二字。别的都是主观性的指标,能亲民与否才是区分真伪的实践性的标准。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你是否知行合了,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不到“亲民”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的恶谈。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老我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才能“尽性”。“尽性”与“止于至善”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化。而且既不能独善也不能空谈,必须在“亲民”的过程中“实修”,开放性的“修”。这才能找到“吾性自足”的正确门径。

就因为“万物一体”、所以、做万物中有“一点灵明”的人,要亲近自然;做天子的君,分担君的人物的臣子,要亲民。

于是、就有了“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正是将“心即理”的理论认识实践于社会,形成了王阳明“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乃以“明明德”为体而以“亲民”为用。

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亦即孟子所谓“推仁”以及于四海的过程。王阳明对此有很详尽的解释:“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将这一方法广施于所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和自然关系之中,是“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依照这种方法明其“明德”,推广吾心良知,就能形成人人相亲,各安其分、各勤其业的理想社会。这正如王阳明所描绘的:“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亲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

显然,他所提出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模式乃是在明代中叶特定社会条件下对儒家传统的“仁政”理想的重构。

王阳明的这种理想政治模式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他对当时官僚争权倾轧、鱼肉百姓的现象极为不满,希望当权者遵行圣人训典,“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推行仁政,怜惜小民,真正感悟到“生民之困苦荼毒熟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从而实现“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的安定政治局面。

王阳明明白,他所处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天下大同,因此、他设计的这种理想的政治模式并非政治平等的蓝图,而是以贯通于自然与社会的亲疏等级为前提。

王阳明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救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也就是说:

我们珍爱自然,爱草木却不能不以草木来饲养禽兽!我们珍爱自然,爱禽兽却不能不以禽兽来祭祀、燕宾客!我们珍爱他人,在生死关头却不能不先救亲人再救路人!这、就是自然的道理。

可见,严格亲疏等级规定是他理想政治的基础,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达成其理想政治的根本原则只是“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因此,在这种社会里,“农工商贾”只能各安其分、“各勤其业”,而不能有丝毫“希高慕外之心”,更不能“作乱犯上”。换言之,作为“朝廷赤子”的普通百姓只能“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办国课”,倘有违逆之举,必将受到严惩。

这样,我们透过王阳明一再标榜的“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的外象,仍可看到其所理想的“万物一体、天下一家”的政治专制主义实质。

王阳明“心即理”的学说是伟大的!她的伟大在于:

她从“心即理”的论证,引申出“尊重自然”、“万物一体”的进步思想!她从“万物一体”归结为“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

她严格亲疏等级,使“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在封建社会有了实现的可能!她“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她、是一个人类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里程碑!从王阳明始,人类开始了自然的回归!

立志的思考——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四

中国、励志的格言很多,随手拈来,就有下面几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因此,有一种说法: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的文人能带兵打仗的,有三个人,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是毛泽东。

王阳明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为一体的伟大人物,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中国、日本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王阳明有如此之高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从小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使他在坎坷的人生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最终、达到了人生的峰巅!

王阳明志向的高远,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就展示出来。他问自己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龙山公:“读书有何用?” 龙山公说:“读书则为大官,如汝父中状元,皆读书之力也。” 王阳明问:“父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么?” 龙山公:“止吾一世耳。汝若中状元,还是去勤读。”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一代,虽状元不为稀罕。”

有些迷茫的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

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的天性和个性使他直言不讳的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登攀仕途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王阳明的“第一等事”还只是蒙胧的生命意志,是他的良知天然呈现,尔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他崇拜明朝的忠臣于谦,学生时代的他,在于谦的祠堂前题下这样一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晚年爱越城东南二

十里之会稽山阳明洞,筑室以居,自号阳明子,学者乃称阳明 先生。

阳明的一生,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十八岁以前,是他憧憬圣学,追求做天下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的萌芽时期,他本著自己对社会,对政治上的热血和执著,以及凭著他那股自傲和自我扩张的理想,他坚持要做对国家及社会人民有所帮助的建树。思想上,这还是他的摸索阶段。二、二十八岁举进士以後到四十四岁,期中经过贬谪至龙场,这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阳明极端困厄,思想上抑塞沉郁,这则是印证的时期,也是他事业和学说成功的开始。三、四十五岁到五十七岁病逝军中,是他建立事功和学术成熟时期,也是他讲学立教的极盛时期。这是第三阶段。

十二岁时,阳明正式就学塾师;十三岁,母亲郑氏卒,幼年失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十五岁便与祖父出游居庸关,那时已有经略四方之志。二十一岁参加乡试,中了之后赴京师,他遍求朱熹遗书以读之,读著读著,便兴起一个念头:何不实验一下?於是他便真的“格”起竹子来,格了七天,道理没领悟出来,反而生了一场病。於是他从此转为研究辞章之学。他的思想起了一次变迁。

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失败,这是他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到了第二次会试依然落榜,这对自信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挫败,但他坦然面对,从此他的个性和向上之促成他伟大的成就和事功。

二十六岁的他开始学习兵法。他对於政府只得射骑抟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感到可惜,所以他开始留意武事,尽读兵家的秘书。这对於日後他往绥靖南赣,平定宸濠,以及敉平匪乱,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阳明二十八岁在京师举进士,观政工部,这是他进入仕宦之途的开始。

但自从他担任官职开始,他的职务便都是低琐的、小而繁琐的工作。在这样抑郁不得志的状况下,他寄情於山水之中。

三十五岁时,武宗新登基,大家都对新皇帝新政绩怀抱著新希望,但是刘瑾等宦官乱政,以狗马鹰犬歌舞角觝以娱武宗,武宗便镇日沉迷於酒色,废弃万机,害得众忠臣被奸臣所害,当然包括王阳明。王阳明因上疏替戴铣求情,又痛陈刘瑾等罪行,这让刘瑾非常生气,於是想办法将阳明贬至贵州龙场,作龙场驿的驿臣。那是个蛮荒偏远的地方,他凭著自己的意志力在那种蛇虺蚊蚋,充满瘴疠之气的地方生存下来,并且他教育那儿的蛮人,开导他们,教他们架木开棘以居。在这种环境下,阳明反而悟出了「心即理」之说,後来的致良知也是由此发出。从种种蔽障陷溺中超脱以後,他的心境慢慢转坦。三十八岁则在贵阳主讲贵阳书院,从这一年他才开始论知行合一之学。由是贵州学风大盛,至今若到贵州仍随处可见「阳明洞」、「阳明祠」。这三年的谪居,使他超脱了一切障碍,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论都是此时确立的。

到了四十五岁,也就是正德十一年,王阳明便开始一路升迁,替国家立下不少功劳。

第一,他巡抚南赣〈江西〉汀、漳〈今福建之长汀、龙溪〉等地〈四十五到四十七岁〉,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

第二,他平定了叛藩宸壕之变〈四十八岁〉,使东南半壁免於涂炭。第三,他征服思田〈广西〉土酋〈五十六到五十七岁〉、开拓南疆,绥靖了边陲。

他在这期间仍不停地上疏谏皇帝,以及请求返家,经过多次终於得到世宗的首肯,在阳明五十岁到五十五岁这个六年家居的生活,他在家讲学,这段时间是他思想的成熟期,多方求学问的人也愈来愈多。

五十六岁又再度奉政府之命到两广以及江西、湖广地区征讨,而这次的征讨,是因为政府在无计可施的状况下又再度想起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的王阳明。但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艰巨的担子和任务,它却成功地征服了。

嘉靖十一月二十九日〈西历一五二八〉卒於回程的舟上。家人问遗言,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从此长眠。

王阳明从自己思想的确立过程,深刻地体验到“立志”的重要。他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关于“立志”的重要,大概没有谁有什么异议。

然而、立什么样的“志”?如何“立志”?人与人却有极大的差异。

在我曾经工作的单位中,有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的“立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位长的很帅的大学生,在大学时有一个谈了很久的、很漂亮的女朋友,为这位女朋友,他牵肠挂肚、倾其所能,从其所欲。

然而、毕业后分配工作不久,他的女朋友提出和他分手,理由只有一个:你太穷,我要找一个有钱的。

女朋友丢下这句话,扬长而去。

我的这位同事,受到极深的刺激,那天,他喝醉了,醉的人事不省。

第二天醒来,他找到我要求辞职。政府公务员虽然清贫,但很稳定,想进来的人很多,工作得来不易,我劝他别走这条路。

他果决地说:“我想好了,现在的工资,连女朋友都保不住,我如果挣不到大钱,让她后悔,我这辈子就白活了!”

我问:“挣钱就是你的志向?”

他说:“对!从现在起,挣钱就是我的志向,挣钱、挣大钱就是我唯一的生活目标。”

百般劝阻无功,他果决地辞去了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席卷了父母、亲戚朋友所有的存款,一头扎进了期货交易所,做起了期货生意。

后来的事,就不很清楚了,有人说,他不仅赔光了自己的钱,赔光了亲戚朋友的钱,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如丧家之犬,到处躲债。

这、是一个现代青年可悲的“立志”过程。

我经常在想,换一个结果,假如他真的在期货上发了横财,他会干什么呢? 找到甩掉他的女朋友,把几万,几十万的人民币摔在她的脸上?

或是用几十万、几百万的人民币,把甩掉他的女朋友从他现在的老公身边勾引回来?

我不知道,这样、有什么意思? 立这样的“志”,算什么“立志”?

王阳明说的不错:“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象我上面曾经的那位同事那样,不圣不贤的志,不立也罢!

伦理态度是一种准信仰的态度,信与不信关键看怎样起信,起什么样的信。王阳明提倡立的志,是圣人之志,贤人之志,志士之志。所谓圣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所谓贤人、道德和才能上不同于常人的普通人谓之贤人。

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贞天下之大节。承担纲常之重,“节”是根本。会天德之全,仰赖“气”之正大发用。

古人们常说的“立大志”,就是这样的志!

有人说:我的志向是做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也有专门研究毁灭人类的原子弹、生化武器的科学家,既是在网络世界里,也有专门制造病毒的黑客!

有人说:我的志向是做一个企业家!

但是、企业家也有靠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成功的,象三鹿奶粉那样坑害消费者的上市公司!

有人说:我的志向是做一个政治家!

但是、政治家也有象蔡京、秦桧、汪精卫这样的奸邪,卖国贼,更有发动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的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的天皇!

因此、“立志”不在于立志做什么,而在于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正像王阳明所说:立成圣之志,就是愚夫妇也可以悟道,若不立圣贤之志,则再饱学亦无济于事。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因为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只要能诚,便是圣人。

近世儒者的病根在于无必为圣人之志。这又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物,不得清脱。所以必须去掉心中之物,才能摆脱经验世界加给人的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

王阳明说的志之所向,就是心意之所向,就是要人们择善弃恶,立志是个由知善走向行善的过程。

用最土的话说,起码,要立志做个善良的好人。

可见成圣、成贤、成志士的志不立,人,就像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泊奔逸,何处是个头。

那么,如何“立志”呢?

王阳明说:只念念不忘天理,久则自然心中凝聚,好象道家所谓结圣胎,然后可以进入美大神圣之境。

王阳明断言:人心一刻存乎天理,便是一刻的圣人;终身存乎天理,便是终身的圣人。

他说:气浮者,其志不确;心粗者,其造不深;外夸者,其中日陋。王阳明让我们从“克己”做起,从我心做起,“反身而诚”,明心见性,这样就可以不依赖外界就能改善自己的德性水平,主体高大了,外界就渺小了。他说,天下事虽万变,我们的反应不外乎喜怒哀乐这四种心态,练出好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总目的,为政的艺术也在其中。自得,自得,就是在千变万化的境遇中,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自己能找到良好的心态,自己能听从灵魂的指令,保持虚灵不昧的状态。有人说,王阳明的立志观,是唯心主义的。

我承认!但是,这种唯心主义其实是逼出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总等待外界改善,那差不多是河清无日、却守株待兔。人,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意志,则外在的磨难便成了玉成的磨练。追求完美的主管意志,是每一个有志向做个好人的人,都能够做到的。通过教育,实践,当每一个人的主观意志都趋向于完美时,这个世界,就自然地近乎完美了。

对心学来说,全部的问题的关键之处要认识到在人本身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它植根于人的心灵,又是独立的能超越主观个体的、能与宇宙真理相联结的。人的义务和特权就是要以自己的全部机能,不仅以理智,更需要以意志和直觉的努力,能动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水平。

这就是他的既根本又简易的“致良知”法门。“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 “关键是立志。志立得时,千事万为只是一事。”

“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强记之心、欲速之心、夸多斗靡之心,有良知即知其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说完这些话,王阳明浩叹一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要想快乐,就得忘我,忘我才能成我。

总之、王阳明立志的核心出发点就是一个:立志成圣,自我担当。

下载《心学》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学》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心学国学

    策 划 与 总 结 西安翻译学院国学研习会 “开心学国学”主题活动策划与总结 一、活动背景 冬已褪去它慵懒的妆容,春迈开它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开启新的航程。新绿出枝头......

    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自然的回归——读王阳明《心学》读后感一 王阳明的《心学》 ,是他成为圣人理论依据,哲学家们将他的《心学》归纳为主观唯心 主义的范畴,直接的根据,就是《心学》中三大中心思想......

    开心学钢琴-如何开钢琴集体课[共五篇]

    孩子如何学钢琴开心? 以前学习钢琴的需求, 1) 由于经济能力不好,还要付出比较高的成本,因此必须逼迫孩子走出专业之路,首先是大人带给孩子的压力 2) 学琴是必须练琴,练琴是辛苦的,而......

    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读阳明学说的一点启示 一、王阳明何许人也 二、关于他的几个小故事 三、一点心得体会 一、王阳明何许人也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

    读王阳明心学体会

    读王阳明心学体会 作为心学初学者一点感受:首先要让自己心里不要产生烦躁,尤其是自我的心里矛盾冲突。我的感受是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的每一个当下意念时的选择,一个人......

    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

    浅论王阳明及其“心学” 陈云君 2013年1月10日 (根据录音整理) 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云君先生 各位同事朋友,一年半以前,我曾在异域同诸位分享......

    政心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娄山关将军希望小学曾秉华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

    开心学国学试题库

    开心学国学试题库 武汉赛区 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一、 月亮二、 姻缘 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