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景读后感
背景读后感(一)
《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课文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那么,这篇课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父亲深深的爱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景读后感(二)
是谁的背影?总穿梭于危急的地方,把我从苦恼中救出?是谁的背影?总守候在病床的旁边,熬红了双眼却不在乎?是谁?是父亲!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如花从那一刻绽开了……祖母的辞世,父亲的下岗使他家风雪交加!在他的眼中,他父亲有点哆嗦,儿子那么大了,还不放心。家,是一个一直想摆脱的网,但风雨来了却成了避风港!
父亲辛劳攀过石栏为儿子买下朱红的橘子,提着的只是橘子吗?还有沉甸甸的父爱!离开的时候,走几步,回头看……舍不得。担心,期盼和关心,仿佛书写在他的背影上,清楚而又深刻,不能忘却!两年后,他的思念随着信向朱自清寄来。家境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离大去之期不远。在这个贪病交加,凄惨冷落的季节。“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叹息着!悔恨,歉意与思念交织在晶莹的泪光中化开了……
爱,就是朴素中出高尚;爱,就是无声中响出歌曲;爱,就是透明中折出光彩。为儿子攀栏买橘是一件平常又非凡的事情。在千千万万爱的付出中显得平常,在千万的平常背后显得非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会一下子认出那个步履蹒跚的背影,那个正是当天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又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深恩呢?父亲,在失败时鼓励,在成功时严厉,需要时帮助。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形容默默奉献的父亲,用上所有的语言也不够。但他为孩子付出的,一点一滴积起来是一个大海,一粒一颗堆起来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凑起来是一幕天空。翻开陈旧的相册。你记起了吗?心中那沉甸甸的关爱,就是父亲为你做的平常而又非凡的事。
背景读后感(三)
说“背影”是“写”出来的,实在是糟蹋了先生。时下人写文章,多要先搭好框架,然后布局谋篇,选词用句,然后一改再改。不是说着这种方法不对,而是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技巧气太重,直如一个鞋匠在面无表情地重复劳动。而读先生的文章,感觉就如同一知心老友在一番轻酌浅饮后促膝谈心,而话题就是自己的父亲。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真挚,不事雕琢;结构简单,平铺直述;语言质朴,毫无浮夸。
无论会不会表达,父爱,在儿子的心中,总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日渐厚重的。除了特别的经历,大概不会有儿子对父爱的背叛。同时,也许是出身江南,后又游历教书,最后在“水木清华”的所在安身,所以先生的感情历来细腻。这些反映到这篇文章中,于是这段父子情就平淡的文字中显出了浓浓的深意。
第二篇:《背景》读后感
《背影》读后感
对父亲的刻画:
①语言描写。
⑴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评:一是说明了父亲宽广的胸襟,二是说明父亲在安慰“我”,无形之中就透露出了父亲对自己沉沉的爱意。
⑵父亲躇踌一会儿,终还是决定去送“我”,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评:隐隐地透露出对“我”的不放心,生怕“我”有什么闪失,怕“我”受到一点委屈。⑶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评:这句话好像是出自习惯,习惯了给临别的儿子买些什么。父亲的对“我”的爱已经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评:最终还是放不下“我”,想要确定自己已经安全地到达了目的的。
⑸“进去吧,里面没人。”
评:这是父亲最后一句,也是触动自己眼泪的一句。父亲本已经走了,却还要还回过头来,说了这么一句看似无意义的话。可是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不舍!
②外貌
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③动作
⑴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评:②⑴,③⑴,作者先是简单描绘出父亲的外貌特征,朴素,暗淡的色彩,在这离别之际,让“我”心里的悲伤又多出了许多。父亲不顾自己的形体不适,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慢慢地,蹒跚地,向月台走去。对于父亲的动作刻画也很朴素,但是很细致。这些,都让“我”感觉到父亲对自己默默地关爱。父亲的关怀“我”看在眼里,不觉便眼泪流了出来。
③动作
⑵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评:这段动作描写依然没有什么华美,依旧朴素。父亲要在“我”面前装作很轻松的样子,不想“我”为让担心,这一切,都无不透露出父亲对自己没有任何修饰的,无处不在的,深沉的爱。
④其它一些白描(不知道这算不算得是白描)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评:细微的关怀无处不在,生怕自己有一点不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父亲是真正放心不下自己呢!真希望不要离开自己的儿子,真希望好好地守候着,可是这不是办法,他能做的,只是让自己在他不在的时候,还能像他在时候,好好的,好好的。
主旨:在家境败落时,我与父亲心情悲伤地分开,离别。父亲坚持送我去车站。我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读懂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作者从细微中着笔,通过给自己买橘子一事,深深地感动了自己,伟大的父爱深深地让“我”震撼。我明白了,父亲爱着“我”,一直都爱着我,深深地,无微不致的,爱着。
个人体会:描写父亲时,并没有什么神态表情的描写。一切,作者都将其融入在了情节之中,用故事表现出来。什么地方该写,就在哪里着笔。比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并没有将父亲肥胖的身体写出来。有可能在这里写不太适合,放在后面爬栏杆时描写出来时,更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散文和小说就是不一样,什么地方能省就尽量节省,为的就是言简意繁。用更有力量的描写,还刻画人物,如果觉得不够的话就换换方式,可能在一个细节上,用语言比动作好,用景物描写比神态描写好。
第三篇:红岩读后感+背景资料
《红岩》读后感
在图书馆偶然翻到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心中的红色书籍我想我们这辈年轻人很少有人去读它,而我读它是想感受一下这本书是以怎样的魅力影响当时的一辈人的,尽管从图书馆里把它找出来时已破破烂烂,但我还是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
国统区的斗争形势在解放前夕显得十分复杂,当我读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时,我的心一直牵挂着江姐,生怕她暴露身份被敌人抓去,而在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时,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间发现自己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在国民党严酷统治下,自己的亲人永远离开了她,如此大的打击她怎能承受,以后的路她自己怎么走?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江姐意识到自己任务的艰巨,她只能把深深的痛苦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
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不让孩子接触血腥,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身处大学,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苦闷,浮躁,整日除了学习、逛街、打游戏等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目前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象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同时《红岩》里的其他革命英雄也同样令人敬佩: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人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
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想以前买来的英语习题还没做完便泄气了;学习中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找借口放弃。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衷心的感谢《红岩》,不仅因为它为我树立了榜样,更由于它使我深入的体味到什么是光辉的历程,什么是血染的风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贵的青春,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识!凶残的敌人最终失败了,我们的革命先烈用“顽强的精神”与“不屈的气节”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胜利之歌!所有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而牺牲的先贤们,不管岁月如何改变,你们将永远是赤子心中恒不褪色的“红岩”!
背景资料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首出自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中的《我的“自白书”》一诗,是年轻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红岩》中成岗的现实原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著名诗篇。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半个多世纪匆匆过去了,在今天我们朗读诗歌依然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豪情。《红岩》的作者是杨益言和罗广斌。杨益言是1948年9月被捕的,关在重庆渣滓洞。他和关在这里的近300多名革命先烈,受尽了严刑拷打和非人的折磨。当时,年仅23岁的杨益言刚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胸怀救国之心回到故乡重庆,就被国民党特务盯住了。他是渣滓洞监狱中在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大屠杀前被亲友多方营救出的幸存者之
一。罗广斌是由江竹筠(江姐)介绍入党的,被捕以后被关押在白公馆。就在1949年11 月27日深夜军统特务先对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由于兵力不够,他们把白公馆的所有看守特务人员抽调到渣滓洞集中起来屠杀共产党人,在白公馆特务空虚的情况下,罗广斌等18 名革命同志趁机逃出了敌人的监禁。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并且作为幸存者和最直接的见证人,这两位作者在1959年写作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先烈们的斗争事迹,加以集中、提炼、进行艺术再创造,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这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1948年,国民党的统治下的中国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临行前江姐嘱咐甫志高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不听劝告,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和刘思扬等人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却纷纷落空。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使出了许多包括限制供水、供食等阴险手段。为了粉碎敌人的阴
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叛徒甫志高带着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进了渣滓洞。在狱中,她受尽了严酷的折磨。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使出了“假和谈”的阴招。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也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的一个。在刘思扬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被抓起来关进了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进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阴谋,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险恶的特务。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取得了关系。同时,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一个充满无限希望的黎明。《红岩》记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这样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对酷刑的描写,但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对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严酷的肉体摧残,但在由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还以地下党组织的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做为另外两条支线,这三条线索融合成一个整体,揭示了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将生命化为胜利的高尚风貌以及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种种丑态。在情节的构造上也独具的匠心,作者没有去追求离奇的情节,而是重点把活动天地极为有限的狱中斗争写得迭宕起伏。作者善于安排事件的突变,善于在斗争的尖锐处用笔,这使得在情节的转折变化中,人物的精神鲜明地显现出来。在人物的塑造上,《红岩》没有采取围绕一个中心人物贯彻始终的手法,而是围绕着狱内、狱外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英勇坚强的许云峰、江姐,充满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疯老头儿华子良、天真可爱的“小萝卜头”等,都已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典型形象。作者将这些人物放置于具体的事件当中,通过对具体细节、行动的刻画而将不同的个性鲜明地呈现出来。江姐就是这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中的一个。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员,她稳重精细安详深沉坚强,处处表现出纯洁的党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如她第一次出现在成岗家里,就表现出地下工作者机敏干练的特有风度。在去川北的路上,她看到挂在城头的丈夫的头颅,顿时热泪盈眶,禁不住要痛苦出声。但她以想到当时的处境和新的战斗任务很快就控制了悲痛的感情,更英勇的投入了新的战斗。作者细腻的写出了作为妻子的江姐所具有的丰富感情,写出了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被捕后,她经受了更大的考验,深受同志们的爱戴。就义前,她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无比高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人不禁声泪俱下。小说《红岩》问世以后,不久就被搬上了舞台和屏幕,还被绘制成连环画,可见《红岩》的深入人心。捧起《红岩》便爱不释手,我全部的身心都被它所深深吸引,即使将他读完,头脑中仍时时会浮现剧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篇:背景
背景:
某建设项目的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的估算额为52180万元,预备费为5000万
元,建设期3年。3年的投资比例是:第1年20%,第2年55%,第3年25%,第4年投产。
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为白有资金和贷款。贷款的总额为40000万元,其中外汇贷 款为2300万美元。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换6.6元人民币。贷款的人民币部分从中国建设银行获得,年利率为6%(按季计息)。贷款的外汇部分从中国银行获得,年利率为8%(按年计息)。
建设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全厂定员为1100人,工资和福利费按照每人每年
7.20万元估算;每年其他费用为860万元(其中:其他制造费用为660万元);年外购原 材料、燃料、动力费估算为1920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21000万元,年销售收入33000万元,年修理费占年经营成本10%;年预付账款为800万元;年预收账款为1 200万元。各项
流动资金最低周转天数分别为:应收账款为30天,现金为40天,应付账款为30天,存货为40天,预付账款为30天,预收账款为30天。问题:
1.估算建设期贷款利息。
2.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拟建项目的流动资金,编制流动资金估算表。3.估算拟建项目的总投资。分析要点:
本案例所考核的内容涉及了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中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以及流动资金的分项详细估算法。
问题1:由于本案例人民币贷款按季计息,计息期与利率和支付期的时间单位不一致,故所给年利率为名义利率。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前,应先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才能计算。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的公式如下: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年计息次数)年计息次数一1 问题2:流动资金的估算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
问题3: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内容,计算建设项目总投资。答案: 问题1:
解: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
1.人民币贷款实际利率计算: 人民币实际利率=(1+6%÷4)4—1=6.1 4% 2.每年投资的贷款部分本金数额计算:
人民币部分:贷款总额为:40 000—2 300×6.6=24820万元 第1年为:24820×20%=4964万元 第2年为:24820×55%=13651万元 第3年为:24820×25%=6205万元 美元部分:贷款总额为:2300万美元 第1年为:2300×20%=460万美元 ‘ 第2年为:2300×55%=1265万美元 第3年为:2300×25%=575万美元 3.每年应计利息计算:(1)人民币贷款利息计算: 第1年贷款利息=(0+4964÷2)×6.14%=152.39万元 第2年贷款利息= [(4964+152.39)+13651÷2]×6.1 4%=733.23万元 第3年贷款利息=[(4964+152.39+13651+733.23)+6205÷2]×6.1 4% =1387.83万元
人民币贷款利息合计=152.39+733.23+1387.83=2273.45万元(2)外币贷款利息计算:
第1年外币贷款利息=(0+460÷2)×8%=18.40万美元 第2年外币贷款利息=[(460+1 8.40)+1 265÷2]×8%=88.87万美元 第3年外币贷款利息=[(460+1 8.40 +1265+88.87)+575÷2]×8%
=169.5 8万美元
外币贷款利息合计=18.40+88.87+1 69.58=276.85万美元 问题2. 解:
1.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
式中:流动资产=应收账款+现金+存货+预付账款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1)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21000÷(3 60+30)=1750万元(2)现金=(年工资福利费+年其他费)÷年周转次数
=(1100×7.2+860)÷(360+40)=975.56万元(3)存货:
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周转次数 = 19200÷(360+40)=2133.33万元
在产品=(年工资福利费+年其他制造费+年外购原料燃料费+年修理费)÷年周转次数 =(1100×7.20+660+19200+21000×10%)÷(360÷40)=3320.00万元 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21000÷(360÷40)=2333.33万元 存货=2133.33+3320.00+2333.33=7786.66万元(4)预付账款=年预付账款÷年周转次数=800÷(360÷3 0)=66.67万元(5)应付账款=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周转次数=1 9 200÷(3 60÷30)=1600.00万元
(6)预收账款=年预收账款÷年周转次数=1200÷(360÷30)=100.00万元 由此求得:流动资产=应收账款+现金+存货+预付账款
=1750+975.56+7786.66+66.67=10578.89万元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1 600+1 00.00=1 700.00万元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10578.89—1700=8878.89万元 问题3:
解:根据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内容,计算拟建项目的总投资:
总投资=建设投资+贷款利息+流动资金
=52180+5000+276.85×6.6+1390.55+8878.89 =57180+1827.21+2273.45+8878.89=70159.55万元
第五篇:背景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纪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一)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二)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烦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面没人。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三)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四)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橘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教师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三、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四、感受深情(放背景动画《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五、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