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1这几天,我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看完后,我把内容总结了一下:《谁动了我的奶酪》讲了在一个迷宫中,有一群可爱的精灵,故事中选用了四个小角色,表现了人在生活中的四种角色,有能及时嗅出变化气息的嗅嗅;能迅速开始行动的匆匆;因为害怕改变而否认或拒绝变化直到事情变得很的哼哼;当发现改变能使事情变好时而能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唧唧。这四个角色等于我们多面的人性——简单和复杂的一面。
小精灵在迷宫中寻找一种叫“奶酪”的食物,他们在迷宫里穿梭、探索,找到了“奶酪c站”小矮人哼哼和唧唧满足了,认为C站的奶酪足够他们吃一辈子了,渐渐习惯了拥有奶酪的生活;匆匆和嗅嗅除了每天到奶酪C站吃奶酪,其他时间会继续在迷宫中走动……过了一段时间,C站的奶酪不翼而飞,嗅嗅和匆匆因为察觉到事情有变,就做好了准备,向着迷宫深处跑去。唧唧和哼哼不愿相信事实停在了原地,唧唧通过反省觉得自己的行为太蠢了,决定像以前一样到迷宫中探险……
唧唧要走时,留给哼哼一句话“如果你不改变,你将会被淘汰!”然后出发了……唧唧走走看看避免一条路走很多遍,他时不时会发现一些奶酪直到这一天他走到一个拐角处发现了“奶酪N战”,此时他已经有几天没找到食物了,觉得不可思议,当他看到嗅嗅和匆匆时,高兴的叫了起来,他冲进一堆奶酪中拿了一块儿他见过的最大的奶酪,细细品味着……哪儿来的跑步声?是哼哼吗?
通过《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我们或许应该问问:有谁动了我的奶酪?“奶酪”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认可、老板的赏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一项运动……
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快乐、幸福。而一但我们得到了奶酪,就会对它产生依赖,以致成为它的附庸!拥有奶酪不等于拥有一切,它既然会来就会随时消失我们要做好变的准备,这样才能不断的享受改变。
《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2书中有4个主人公———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寻找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始终还停留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回忆中。他们抱怨着,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认识到了“变化”的含义,穿上跑鞋,重新进入未知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留在原地,一无所获。
我想,“奶酪”是个比喻,代表着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它或许是一种美味的食物,也可能是优异的成绩、老师的一次表扬、一张获奖证书等等。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不断地变化着。各种强烈变化让心理冲突,使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中不知所措,追问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面对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烦恼之中而难以自拔、一蹶不振。生活的迷宫是多么的大啊!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后,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无奈、决定的两难中呢?应该赶快找到自己的“鞋”,随着“奶酪”而变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更好的“奶酪”。
从这本书中我还认识到变化是一种必然的'因素,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是在最大变化发生之前,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去应对变化、战胜变化。
以后的我,一定要拥有“嗅嗅”的灵敏应变能力和“匆匆”的迅速开始行动,并学会像“唧唧”一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要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沮丧,也不要为一次考试高分而过度兴奋,以致学习停滞不前。而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获得最好的心境去努力、去学习。而不能像“哼哼”,永远不能适应变化,会是学习成绩变得更糟。
《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3“你的奶酪是什么呢?”《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中的其中一句话令我陷入了沉思。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四个可爱的“人物”——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在奶酪C站,发现了一大堆奶酪,便在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料,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哼哼和唧唧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声嘶力竭地叫骂,诅咒那个搬走奶酪的黑心贼;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后来,唧唧也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了久置不用的跑鞋,进入了迷宫的深处,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郁郁寡欢……
读了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触。这个普通的小故事竟蕴含着一个令人深思的“奶酪”哲理!人生就像一座诺大的迷宫。在这座迷宫里,也有许多黑暗的角落霍隐蔽的死胡同,同样有许许多多的奶酪,它们或者是事业、工作、金钱、地位、权利、美丽、健康……诸如此类。
但你是否发现,你的奶酪在变化?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奶酪不是永恒不变的,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察觉到他正在变质;再过一段时间,你再仔细瞧瞧,挥发现它还在不断地变小!
记得自己在以前的学校中,几乎是没有朋友的。学校,好比迷宫。朋友,好比奶酪。我必须去寻找我梦寐以求的“奶酪”。几乎没有朋友的我,要行动起来了。在比赛中,遇见的不认识的同学都打一声招呼,尽管我连名字也不知道。我迈出了跑向迷宫的另一处的第一步。然后,坚持在生活中也这样,我也就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了。我终于得到奶酪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拥有的,不一定会天长地久。抱怨改变不了现状。与其手足无措、怨天尤人,不如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朋友,享受变化吧!尝试冒险,你才会享受到奶酪的真正美味!
《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4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所要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过了很久很久,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挂在脖子上的鞋子,重新出发去寻找,并且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一时半会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美味的奶酪,而哼哼却抱终天之恨,仍无法面对事实而为此郁郁寡欢……
大海并不总是风平浪静,此起彼伏的波浪会一层一层地不断地向你涌来。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倘若只是因为寻得一块小小的“奶酪”就自鸣得意,认为可以享受一辈子,而不向新的目标前进,那么你就会有葬身于大海的危险,因为浪花总是会打翻你暂时的美好,而你也必须做好“奶酪”被夺走的准备。不要当“奶酪”没有时,才不知所措,我们不能总是待在一个地方,期待新的“奶酪”从天而降,这只是毫无意义的举动。只有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勇敢地闯入生活的迷宫中,尝试冒险,享受寻找新“奶酪”的过程,这样你才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世间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才是永恒的。无论太阳多么明媚,总有日落西山的时候;雪无千日在,花无百日红,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变化总是在发生。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感知变化,预见变化,追踪变化,适应变化,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并不断地享受变化。
此时此刻的我们更要经常闻一闻自己的“奶酪”,看它何时变质。因为我们必须成长,不可以像从前那样把自己困在旧“奶酪站”中,我们必须踏出这个圈,去饱览群书,“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仅仅是一步之遥。
让我们记住奶酪墙上的那句话:变化总是在发生,尽快适应变化吧
《谁动了我的乳酪》读后感5吃完午饭,我坐在床头,轻轻地翻开那本令我回味深长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文章中的每个字后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
文章中有四个主人公,分别是: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他们在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奶酪,当自己的那块奶酪即将要吃完时,嗅嗅及早嗅出变化连忙寻找新的奶酪;匆匆会立马采取行动;唧唧变化可以带来更发现美好的生活后,及时的做出了调整;但只有哼哼担心事态变得更加糟糕而否认、抵制,唧唧在困难中选择挑战,它又获得了新的奶酪!
其实,我们人性是多面的,既有复杂的一面,也有简单的一面。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的在其中行走。生活就像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只要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那是未来之门!
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例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
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其实,“奶酪”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也可以是金钱、豪宅、自由、健康,也可以是别人的认同和老板的赏识。或许它只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是诸如慢跑或者高尔夫之类的运动。“迷宫”代表了我们不断寻找幸福的场所。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居住的社区,或者是生活中的人际网络!
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你动了谁的乳酪?
《劳动合同法》,你动了谁的乳酪?
——读“宁都农电工”及“建议中央取消农民工”两文有感文:加油车
在印象中,从来没有一部法律象劳动合同法那样,在立法前引起企业集体反弹,在发布后又导致轩然大波。可以这么说,从劳动合同法颁布到明年1月1日实施这段时间内,劳动者、企业、劳务派遣公司、劳动管理部门、工会„„无一不是处在高度紧张和相互博弈之中,甚至枕戈待旦。媒体一如既往地穿梭于各地,表面气愤而实质兴奋地报道种种关于劳动关系的事件,每天都有着新的故事,吸引着不同受众的眼球。一时之间,关于“老员工到期不续约”、“员工合同到期转为劳务派遣”、“无良老板买断工龄”、“劳动合同法点评”„„充斥着各种媒体。
劳动合同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部法律?企业到底在害怕什么?这部法到底动了谁的乳酪?
第一个问题,专家们已经海阔天空地解读了很多次,而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分析也已经汗牛充栋。对我这个在企业从事HR的人来说,或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我认为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四条:一是要求平等,二是长期雇佣,三是强调民主,四是炒人要给钱。
平等就是反对歧视,这种歧视从性别、宗教、信仰等对于中国比较虚幻的方面扩展到了户籍、身份等实实在在的方面。别小看这两个方面,影响那是极其深远:劳动合同法要求建立劳动关系就得签劳动合同——否则就多付工资——而不论员工来自天南海北,从这个意义上,什么临时工、社聘工、农民工都可以扫入历史了,就只有合同工!而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把待遇按年头划界,从法律层面亦为非法,至少要求企业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用工方面在劳务工身上开了一个口子,呆会儿再讲。不过,同工(岗)同酬一样适用于劳务工,平等的理念依然有效。
长期雇佣就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只要员工在第一次劳动合同期满能和企业续约,第二次除非员工不签约或者要求签定固定期限合同,否则以后企业就必须签定无固定期限合同。与此同时,法律放宽了解除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这个特点导致它与通常意义上的“长俸”、“终身合约”有了很大的不同。
劳动合同法强调民主程序。它规定凡是劳动报酬、福利、劳动保护等等与人相关的制度,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或向全体员工征求意见——劳动合同法把原仅存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的职工代表大会扩展到所有企业。有意思的是,法律并没有要求需要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仅仅是讨论而已,也是说:决定权在企业,但是一定得把这些制度付诸民主讨论。这倒是中国特色的和谐,一句话,虽然企业方面仍然拥有单独决定的权利,但企业得和劳动者坐在一起谈。
最后,法律上几乎找不到可以不给补偿的解除劳动合同情况,列明的无条件解除那几条,基本很难用上。不过,它同时降低了企业补偿的标准,如果被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工资高于当
地社平工资三倍,那就按三倍社平工资标准执行。
看过那么多部法律,凭心而论,劳动合同法是一部不错的法律,是部良法,总体而言它平衡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尤其是“平等”、“民主”这种久违的理念浸透了这部法律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那么,第二个问题,企业怕什么?我看,主要有两怕。
企业第一怕,就是失去自主的用人权。在经济学中,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会有劣人驱逐良人的实际。企业担心,优秀的人说走就走,你留不住,而不想留的人,却因为无固定期限卡住无法解约。我们私下里讨论,对于离退休5年的员工,往往是在这家企业里工作大半辈子的,哪怕养几年,倒也说得过去,怕就怕无固定期限合同得让企业养人养上半辈子。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是一定要保障的,否则真地就回归“大锅饭”年代了,只会给政府找来更多的麻烦。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劳动合同法的门并没有关上,企业是可以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前提条件是:一年给两个月的补偿。将来劳动仲裁、监察部门执法时,不应以保护弱势群体的理由去逼迫企业不能解除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而是应当允许它们在支付补偿金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转为劳务派遣工是不是真的有如洪水猛兽,那么可怕?其实也不是,劳务派遣公司不是傻瓜,现在基本上都在劳务派遣协议上增加了“退回员工乙方应按劳动合同法支付补偿”之类的条款。
企业之所以愿意每月付劳务派遣公司几十块乃至百把块一个月的费用,归根到底是怕劳动关系变得十分僵化,自己的用人自主权受到侵削。
企业第二怕,是怕同工同酬。这点,说出来很让人哭笑不得——基本只适用于国企,特别是大家十分眼红的垄断国企。实际上,劳动法里面也有同工同酬的概念,劳动合同法只是把它扩展到了劳务派遣工身上。在劳动法“一枝独秀”的时代,这些企业想了很多招,最著名的两招:一是发明了很多词汇,象社聘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因为用工不同,所以薪酬不同,在同种用工形式下,一般倒是同工同酬的;二是按资历、进入企业时间为界限,象什么“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什么的,因为身份不同,所以薪酬不同。
这些企业为什么会想这些招呢?也得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过错倒不都是企业。这些企业的工资不是想加就加的,它们有一个“工资总额”的概念(不清楚这个概念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统计局的文件,好象是90年发的),而“工资总额”的增加不跟物价增长挂钩、不跟GDP增长挂钩、不跟产值挂钩、不跟人员增减挂钩„„一般地,它只和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挂钩!
这就是所谓的“工效挂钩”机制,简单而言就是“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要想加工资,利润是唯一”,这就是惟利是图。这把倚天剑厉害啊!真是倚天一出,谁与争锋!于是这些国企就想出这样的招,拼命地压低人工成本,但是体制内的人是不可能答应的,怎么办呢?就划出很多圈子,不同的圈子,钱拿得不一样。打个比方说吧,某个企业利润有增长,获得
10%的工资总额增加,由于业务增加了,它得招人,按照企业的正常工资水平招的话,得用掉8%。为了让体制内的人多分一点,这个企业就会去招“社聘工”、“劳务工”,或者美其名曰“薪酬水平与市场同步”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样做,可能只花了2%,那8%自然就给体制内的人加工资去了。
插一句题外话,为什么大学生工作那么难找,和这种“工效挂钩”的激励是有关系的,这些企业不愿意招正式工,这种珍贵的指标往往是被关系人士或者体制内职工子弟享用的,如果你肯去做什么“劳务工”、“社聘工”,那是大大地欢迎。
这样的故事发生了很多年了,到现在你会发现,象什么供电、移动、石油、石化、机场、银行这样的企业,号称员工都是数万的,但是所谓的正式员工——就是体制内的员工——恐怕只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
如果让这些企业“同工同酬”,恐怕它们的人工成本增加,就可以让企业利润回归到零了。
但是,能否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才是考验劳动合同法的“试金石”。
第三个问题,劳务工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为什么已经明确了劳务工要同工同酬,企业仍然不惜每月多付劳务公司几十块钱,还要用劳务工?
劳务派遣工(简称劳务工)中国用得最多,而最大量的存在应当是在国企和一部分外企。最早的劳动合同法草稿里,是想把劳务工这种形式基本消灭掉的,但引起了欧美商会、国有企业的反弹。让我们缅怀一下——草案的表述是这样的:“劳动者被派遣到接受单位工作满1年,接受单位继续使用该劳动者的,劳动力派遣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终止,由接受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接受单位不再使用该劳动者的,该劳动者所在岗位不得以劳动力派遣方式使用其他劳动者。”
正式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把原本的一条内容扩充成了一节,最重要的妥协就是:“劳务工一般用在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的岗位。”同时也增加了一条看起来极具杀伤力的底线:“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从法律字面上来讲,如果企业和劳动者直接签定劳动合同,如果双方就薪酬在劳动合同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类似于谈判工资),那么“同工不同酬”或者不执行集体合同是可以的。但企业使用劳务工则一定要“同工同酬”。
但企业为什么仍然要用劳务工呢?
除了前面所讲的,企业担心影响它的用人自主权外,最大的奥秘仍然藏在国企。原来,一旦与早先的那些“社聘工”、“临时工”、“劳务工”签了劳动合同,加之从法律层面不再有所谓的正式工,那么依照劳动合同法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关于职工代表大会的规定,这些人是可以选出职工代表的,而且由于他们人数巨大,在代表方面占很多优势。如果这种局面形成,那种正式工把持、操纵职工代表大会投票的情形将一去不复返,很多薪酬、福利的分配机制就将被打破重来。(注:国企的职工代表大会权利是比劳动合同法中的一般规定要大的)
因此,这些企业也希望仍然把这些庞大的群体排斥在体制之外。更悲哀的是,由于这些企业通过这么多年的清洗,很多岗位已经全部洗成了“新人”、“劳务工”,所以对劳务工的同工同酬保护可能流于形式,而“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是不具备操作性的,除非政府的工资指导线成为强制标准。
第四个问题,同工同酬是什么?究竟怎样才能算同工同酬?
可能大家都会笑我,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还需要问吗?其实,这个问题很严肃。什么叫“同工”,同样的岗位对不对?如果作为一个HR找碴的话,我很容易创造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岗位名称,让这些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出现不大的差异,这样是不是堂而皇之地可以不同酬了?如果我是一个国企的HR,我甚至可以把数量众多的重、累、强度大的岗位全部使用劳务工,而将轻闲、舒适的岗位安排给那些体制内的人员,工资则区别对待,让劳务工们拿低低的工资,而体制内人员拿高高的工资,这样可不可以呢?同工同酬如果不和劳动法另一项立法基础原则“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话,等于一纸空文。
还有,什么叫同酬?企业的薪酬组成各不相同,福利算不算?补贴算不算?津贴算不算?或者,这个“酬”根据新会计准则中“员工薪酬”来确定?至今还是莫衷一是的。
最重要的,还在于怎么样才算同工同酬。让一个刚上岗的小伙子和一个熟练的、同岗位的老员工就拿一模一样的工资,就算是同工同酬了?刚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往往也会在比较低的岗位上,那么和一个中学文化程度的同岗员工拿一样多的收入,算是同工同酬?恐怕这样也是不合理的,会让企业重新陷入大锅饭年代。
我的看法是,同工同酬应当这么认为:所有的员工在同一个工资体系下。对于年轻人,起薪自然低,因为老员工有经验、有贡献,但是要有这么一个体系,让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薪酬的增加,等他成长到老员工这个水平、经验、贡献的时候,有相当的收入。
所以,同工同酬有两个关键:一是劳动部门应当建立一套企业岗位评估体系(大把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都有),不论岗位名称如何,只要评估出来是等值的,那么不因为它名称的不同而导致“不同工”;二是要求企业建立一个适用于所有员工(包括劳务工)的工资体系,薪酬可以因为工龄、学历、知识、技能水平、绩效等因素而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必须平等地适用于所有员工。
第五个问题,劳务工到底有什么弊病?让大家如此狂燥?
即使劳务工实现了同工同酬,它仍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断绝了劳务工个人成长的需求,让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一个人是靠着希望活着的,如果他在某个企业工作,无法成长,无法实现职业的发展,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他没有本事成长是他自己的问题,但是劳务工这种用工形式却连机会都没有给人家。
别忘了,我们这个国家很多领导人的履历很让人叹服,战争时期经常是从战士一直成长到将军,而建国后则是从工人成长到领导——这就是社会平等的精髓所在:只要你肯努力,那么成长是可能的。
但鉴于劳务工现在普遍使用,一刀切自然是不合适的,可以采用一些办法与劳动合同法对接:比如,在主岗上限量使用(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对主岗位劳务工转变给予一定的期限;要求企业建立主岗劳务工转变身份的条件„„
最后一个问题,劳动合同法动了谁的乳酪?
首先是劳动部门自身,说出来大家会大惊失色,第一个原因很简单,绝大多数的劳务派遣公司都是挂在劳动部门下面的,下面就不多说了。第二个原因各地的劳动部门自己不能再去歧视不同身份的劳动者了,主要是户籍歧视。以上海打个比方,有上海户口和没有上海户口的劳动者,为什么社保待遇相差那么大?还有,很多城市要求企业招工(所谓的正式工)必须招具有本地户籍的。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的。要管好企业,请先管好自己。
其次是政府和媒体,又让人大惊失色了吧?我们刚才谈了很多企业使用劳务派遣之类的问题,其实政府本身也是使用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工的主力之一,只是人数没那么惊人罢了。公务员是有编制的,工勤也是有编制的。但公务员是官,活实在是干得不能恭维,怎么办?去请类似的聘用工、劳务工。你不信,就问一个问题,辅警是什么性质的?保安是什么性质的?还包括电视台、媒体聘请的那些编辑、记者是什么性质的?还有,活跃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合同编制的任何员,又算什么性质的?
(题外话:再插问深入一点,为什么一方面公务员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人手紧张?无它,官多兵少。为什么官多兵少?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上来一个老大就要改革,要换下属的官,为了稳定又不能把原来的官撤成兵,于是一纸公文“享受原职待遇”,位子挪开就成了。这样做,政府机关里是和谐稳定了,但一定会挤占了本属于基层公务员的编制(这些人本来是干活的,比如警察),于是只好去“社聘”——辅警、治保队就这么来的。当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不新鲜,官多则吏多嘛!)
要想指责人家裤子上有洞,首先自己裤子上得没洞。在执行劳动合同法方面,政府、媒体要率先垂范!
第三是体制内的人员。主要是国企,因为企业体制改革该给的补偿早就给够了!所谓早年的低工资,也通过福利分房以及林林总总的保护给予超过个人贡献的补偿了,该知足了,不要再因此来要挟企业、要挟政府了,体制外的员工要求并不高,他们的要求就是一点:同在一个屋檐下,你们不要再把他们当成二等甚至三等员工了。
第四是工资的增长机制。就一句话:工效挂钩可以休矣!这个制度一旦被休,国有企业就会有连锁反应,而国有企业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和火车头,它的薪酬水平必然影响市场薪酬水平,自然就会波及到其它类型的企业。
意犹未已,还有几个想法:
一是不要拿人工成本大幅升高说事。人民币在升值大家都知道,升值的原因也清楚,贸易顺差大嘛!我的观点是,与其放任人民币升值,让那些中间商去挣差价,不如让人力成本
上涨,一方面让利于民,另一方面促进国内消费,减少国际贸易依存度,还能舒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何乐而不为?
二是遵循“硬币法则”(我发明的词哈,意思是一件事往往同时带来好处和坏处,你必须同时接受,好象硬币一样,不可能只接受正面而不接受反面):硬币的一面是企业在解雇员工的时候,应当支付补偿金;硬币的另一面是,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应当得到尊重,哪怕没什么合法理由,也可以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但是得给钱。(法定的例外当然不行)
三是在劳动仲裁方面实行全国统一的判例制,而非单纯的司法解释。很多人说劳动合同法漏洞多,想想看它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形吗?全社会都得改一改那种钻法律空子的习惯——不要拿西方法律的严谨来说事,它们靠的是行业惯例,很多是不成文的!所以,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我们得想想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基础:“平等、民主、协商”,而劳动部门也应当在此基础上进行仲裁,更重要的是,国家劳动部应当将一些好的案例作为判例公告全国,如此,这部法才能真正地为社会和谐做出巨大的贡献。
凭良心说,劳动合同法是一部不错的法律,但是它在执行中是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还是流于“立法严,执法宽”的流俗?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篇:谁动了我的的奶酪读后感
记住:他们仍会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摘自《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一本书我共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因为在高中图书馆觉得这一本书的题目很好玩,于是便怀揣好奇的心理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而第二遍是因为我在这个时刻想起了它,想起了它里面的故事情节。那几个可爱的小主人公们——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发生的有趣、绝妙且具有深刻寓意的故事。
当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这个故事里面的“奶酪”就是单纯的“奶酪”,只是物质上面的食物,并没有代表着什么意义,而且也很奇怪那两个小矮人这么久都没有吃奶酪了,都没有饿死。而现在,当我把它重新的,完完整整的读了一遍,就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故事,它还反映出了现在社会、工作、学习上面的事情。
故事里,当奶酪被别人拿走了的时候,两个小老鼠做得比那两个小矮人要好,这是为什么呢,只不过是把事情变得更加的简单或者更加的复杂的原因嘛!所以,这也让我更加的坚信:把事情简单化来做是正确的。
故事里,主人公们常常会把自己所得到的格言、经验、心得体会等等写在迷宫的墙壁上面。比如说:“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奶酪对你越重要,你就越想抓住它。”、“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如果你无所畏惧,你会怎样做呢?”、“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朝新的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新的奶酪。”、“当你超越了自己的恐惧时,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在我发现奶酪之前,想象我正在享受奶酪,这会帮我找到新的奶酪。”、“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在迷宫中搜寻比停留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我认为这一些话都非常的有意义,而且包含一些生活哲理。
故事里,我觉得那两个小矮人的智商虽然比那两只小老鼠的智商要高得多,但是他们因为长时间的依赖着奶酪,享受这安逸的生活,而导致突然之间奶酪不见了,很难过,感觉很不公平,难以接受事实。但是相反,那两只小老鼠即使拥有着奶酪,也时刻警惕着奶酪的变化。所以,我认为那两只小老鼠就是我们的榜样,虽然他们的智商不高,但是他们很警惕。在寻找奶酪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之后的恐惧感和挫折感,但是如果你永远也不去寻找奶酪的话,奶酪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它们,才可能找到奶酪。就像唧唧靠着自己的努力找着了奶酪N站,当他走进N站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里的奶酪多的像山一样的高,而且品种很丰富。读到了这里,我也为唧唧克服了恐惧的心理找到了奶酪而高兴,也为哼哼不愿接受事实,每天为到了奶酪C站看不到奶酪而伤心而悲伤。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一本书里面的故事真的是非常的精彩,它里面不单单是一个好玩的故事,还是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许多许多的生活道理。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他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甚至成为它的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它被别人拿走了,我们常常会因此受到极大的伤害。
当我再次读完它时,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想法,改变了我面对各种事情的态度。也对我的人生格言:除非得到我梦想中的东西,否则我绝不言放弃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认识。
第四篇:谁动了我的奶烙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烙》这本小册子曾在全球风靡一时,它通过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阐述了“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谁动了我的奶烙读后感。简短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也给不少人敲响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故事讲述了发生在四个小生灵身上的事情,小老鼠嗅嗅、匆匆,小矮人哼哼、唧唧生活在座奇妙达标迷宫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所不同的是小老鼠没有复杂的脑细胞进行思维,却可以在面对变化时迅速行动。而小矮人却总是用智慧的头脑将简单达的问题复杂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束手无策。
所谓“与时俱进”我想就是时时更新自己,使自己每天都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积极投入到寻找好的奶酪的过程中。就好像你所学的知识和所从事的工作,他们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改变,当你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的时候,阳关灿烂,因为太阳是新的;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喝杯咖啡,听着音乐的时候,你很惬意,为什么?因为你今天的工作,学习的知识是新的!是的,到处都有新的东西。我们的生活是个万花筒,分分秒秒都在变化。有的时候我们的确感到压力重大,但不管怎样,生活终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意志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做好准备,迎接变化,如果你真的被炒了,考试不及格,不必害怕,更不必怨天尤人,也许你会感到恐惧,但这毫无用处,静下来像唧唧一样仔细想想,这到底是为什么?想想清楚你的处境,承认变化,愉快地接受,积极采取行动并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去开创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生活在竞争中,激烈的竞争与不定的未来要求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平庸一生,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烙读后感》。然而,成绩、事业是说来就来?以为可以永远这样下去,殊不知自己的奶酪早以开始发。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马上开启身上潜在的智慧因子,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时刻问问自己:“这奶酪永远属于我么?永远存在吗?如果有一天突然消失,我当如何?如果我无所畏惧,又该怎么做?;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新旧交替更是频繁,其实很多时候变与不变都取决于你自己。因此,打败自己,战胜自我,你才会发现现实的变化!才有可能不断的创新。
文章主要围绕“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是否害怕变革的到来。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是一种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优越状态。“奶酪”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拥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拥有呢?作为一种换位思考,我们对于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伤感情怀。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保护和精心呵护,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酸、变坏,在无可奈何之中又惊羡别人的拥有。
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 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第五篇:谁动了我的梦想
谁动了我的梦想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梦想越来越遥不可及,原来那时候的梦想只是科教兴国的产物,并不是我的梦想,上高中时我的梦想能够考进清华北大,却被各科任课教师指责,在高考前夕,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对我们班级说了一句话,你们班的目标是两个上二本的。我一直是遇强则强的那种,可是环境却是那么的安逸,虽然我一直名列前茅,可是谁都知道,在什么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高考那年河北省出现史上最高分数线535,作为应届生考了511的我还是无奈的走上了三本的路,此时我的成绩为当时班级第二名„„
或许很多人都会问那么高的成绩复习一年肯定能上个重点,可是我对那个校园失去了信心,某教师也就是我的班主任,心里扭曲,在高考前四天因为我出校园看刚刚生产住院的姐姐而请假没有及时回去,被请家长!!还说不让我进教室让我卷铺盖走人,跟家里通过电话找了并不熟悉的其他教师,原来和我一个村的,进行说导,最后说是那个扭曲的班主任有问题,不是我的责任,此时我心中满是仇恨„„
高考报志愿我想学计算机可是家里没说前途最后无奈报了测绘工程,本以为工作比较好就业可是就在大三那年开始出现问题,我们学校的生源铁路局不招生,除了一些掏了钱的和有关系的进去之外,都走向了各种不同的岗位,大学进行勤工俭学无奈上当受骗,报警之后警察说了句这事可以备案但是管不了,此时的社会灰色了很多,如果中国的科技不够发达是可以赶超世界水平的,但是拥有相应的水平却不为受害者服务而只服务于某些纳税者实在令人心寒。
大学毕业都是需要进行职业规划的,我没有成功进入铁路局却也曾想过去个工地发展一下长些经验某天考个注册建筑师,此时我的梦想是建筑一栋属于自己的别墅,七月份毕业的我于八月初在网上找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家在河北的我远赴安徽以为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到后几个小时发现自己似乎被盯上了,接待我的人疑似传销人员,经过周旋成功报警,当地警察却也出面抓住一人,但是由于传销人员让我购置的一些生活用品警察却不帮忙退货导致身无分文,到了警察局却没有警察对传销人员进行审问,约三个小时后才开始审问(此时怀疑警察故意延迟审问,抓住传销人员及时审问查出传销窝点进行解救人员我认为是第一重要的,可是警察未做任何事)。半夜把我送至救助站警察把我购买的生活用品全数留下,却不肯为我提供一张回程的火车票,第二天和家里联系打钱至银行卡自付购票回家„„(回到家中查询了解我所去地点为传销出没点,而且当地以传销为主刺激当地经济发展,感觉真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怪不得警察不作为„„)
越感社会灰色,十月份开始准备考公务员,因为实在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四月份成绩出来名落孙山,因为所学专业限制所报考岗位302:3的招收率„„庆幸五月份市里又组织了事业单位考试,此时成功进入面试,却又在面试中“光荣落幕”,之后又多方查询报考信息,却发现其他市都进行了户籍限制或是本地户籍增加部分分数,衡量自己所报考岗位测绘大队招收对象无限制„„本来专业就很偏又没有当地的人才保护,我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这个社会是如此的灰色,叫我看不见光明„„
如今在家待业一年有余,毕业前一年的那届毕业生都拿到了失业补助,而我毕业的时候政策取消了改向了救助在校大学生……我不知道我的运气究竟有多糟糕,为什么国家所有的政策方针都和我擦肩而过。
当这个社会带你以灰色的恒久,叫我拿什么去贡献这个社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可是我的前半生这个社会给我的尽是灰色,环境是灰色的,执法的是灰色的,就连保护弱者的伞也是灰色的,不要说我们这一代多么的叛逆,我真心想问这个社会你们给了我们什么,四年是我们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们?每个高考的学子在进入大学的一瞬间都是怀揣着改变社会的宏途远志,可是四年下来都成了一无是处的人,除了一纸文凭„„如今每年大学毕业生千万,而未就业人员三到四成还是保守估计,每年都留三成,三年积累下来的未就业的就等于一届毕业生!!
曾有个调查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的未来有什么不同,结果显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拼搏了一辈子却不如富人的关系一句话就让富人的孩子富裕了一辈子,不要说这个社会不靠关系靠实力,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只是驼料的马。电视上每天激励人的电影真人故事英雄事迹,可是屌丝逆袭的真实情况有多少,一万个人里面有一个就不错了,是不是很励志呀,可是那是梦想,不是现实,更多的人还是分母,多少北漂族渴望出头,可是更多的都是碌碌而终。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社会。
当你以明媚的心态面对所有困难你就会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多年以后当你回忆曾经你会发现,你的梦想改变了好多次,最后都不记得究竟那一个才是你的梦想,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融化了你的斗志,泯灭了你的良知,因为天总是灰色的,任谁当政职权也无法改变,而你能做的就是记得你最初的梦想,或许已经很遥远,但那才是最开心快乐的自己,那时候的你还没被这个社会的黑暗所侵蚀,是洁白无瑕的,很多人都是灰色的,但是更多的人都曾有过最积极向上的一面。
这个社会毁了我,也在毁灭下一代,我能做的只有不为这个灰色的社会锦上添花,选择碌碌无为而终,不要说我太悲观,这个社会给了我什么,我的梦想哪儿去了,都是时代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