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孤独浸润的灵魂
上一篇谈到,《百年孤独》是第二次开始阅读,这次读《百年孤独》首先感觉到它情节的荒诞,但是荒诞之中又格外引人入胜,一下就是几年的大雨,家族中重复的名字,相同名字间相似的`性格,还有这个家族中每个人都相似的孤独。
这个故事从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开始,因为害怕“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逃离故土,开拓新的家乡,在这个家族的7代人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他们或守着自己的秘密,或执着于自己的兴趣,总之都深藏着自己,别人同样不能理解他们荒诞的行为。
故事的结束呼应了开头,第6代的外甥与第5代的姨妈结婚了,最后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出生,这个孩子被蚂蚁吃掉。
感觉这个家族的命运是从第一代的夫妇结婚时就注定的,最终“遭到惩罚”的不是某一对夫妇,而是这个家族。这个家族延续了这个“诅咒”,也延续了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孤独浸润的灵魂】相关文章:
1.为旋律而沉浸的灵魂爱情语句
2.《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
3.《百年孤独》名著读后感范文
4.世界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
5.百年孤独读后感400字
6.名著读后感范文:《百年孤独》
7.《百年孤独》读后感
8.百年孤独英文版读后感
9.百年孤独英文读后感
第二篇:思想的浸润 灵魂的洗礼
思想的浸润
灵魂的洗礼
溪洛渡镇中心校 伍海燕
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9月23日-9月29日去昭阳三小跟班学习及交流活动的培训,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及语数教师共21人。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又令我格外难忘,昭通之行的这短短一周让我倍受感动,它嵌在我记忆的深处,常常使我的心潮荡起幸福的涟漪。
一、走进学校,感受昭阳三小的文明气息
当我们走进校园,虽然学校不大,但能感受到学校的环境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有序,陌生学生的彬彬有礼,以及校长、教师们没有饱读诗书学高者的自负,没有学术权威位高者的威严,也没有援助者居高临下的姿态,一脸的平和,一脸的真诚。尤其让我大饱眼福的是星期一升旗仪式的独具一格,全程全有两位学生主持,四位旗手手执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旗杆下,气势宏伟、庄严;升旗过后,有学生演讲、还有文艺节目表演、节目丰富多彩:有魔术、有武术、有乐器演奏等等,短短的30分钟真让人目不暇接,过目难忘。让我也有了一种家的归属感。
二、走近校长,接受思想灵魂的洗礼 我们有幸在第一天的培训会上就认识了闪着荣誉光环的昭阳三小的校长:徐伟校长,他不仅以渊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底蕴打动我们,更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我们,他的态度真诚谦和,他的语言壑智质朴、透过尖端的富于指导意义的报告,他那种积极向上,直面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他报告的题目是“心怀理想、践行高效”共分四大方面:
一、介绍了昭阳三小的基本情况。他们学校的人数,学生来源和我们学校差不多,但他们打造的是精品学校,他们获得的荣誉是我们遥不可及的。
二、怎样改革。他谈到现状需要改革、特殊的竞争环境需要改革、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需要改革、教育现状需要改革……他还引用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1、状元情结
2、传统教育的弊端
3、以传授知识为主
4、教育观念总是受时代的限制
5、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两低一苦:工资低,地位低;工作苦。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谁之过?等等以上是当前的教学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解放自己,把课堂间单化。所以我们不得不改革。
三、回到“教育本真“谈改革。
1、教育是一门科学。
2、教育是一门艺术。
3、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在这里他引用了清华大学老校长的一句话: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大鱼带小鱼。
4、新教师—饱有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5、新学校—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6、新学生。一是长知识与能力—会劳动,满足食欲;二是长情感-会生活,学习审美,满足爱欲。三是长领导能力—管理、协调、合作等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变革的方向—问题导引,关键点:推动学生自学;导引学生学会。
四、经验和体会。
1、经历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员理念培训。思路是:学校与高效结合;有思路、有做法、有目的、有成果、有困惑等,其中谈到目的时用了“呕吐原理”就像电视上让人作呕的广告,虽然作呕但能使你记住它,这就达到了目的。第二阶段: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思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立体推进、“请进来,走出去”。“构建三四六式”教学模式。这就是他报告中的精髓,是我们这次去学习的主要内容。大概的模式是:学习抓三段: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四环节:预习、展示、反馈、巩固;六板块:初步感知、问题发现、自主呈现、生成建构、拓展探索、练习新链接。课堂教学操作“八步骤”:个人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聚集探究;大展示;拓展深化;达标测评;巩固练习,接受新任务。他用言行诠释着新课程改革,做道德情操的示范者,做老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领者……,“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中,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生活教育的各个细节中……,零距离沟通对我的震憾和启迪无法用语言表达。
三、走近名师,品味先进教育的艺术
培训班的日程安排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根本学习,按照教务处的日程安排:我们进入了三三班、三五班、三六班、一一班教室随堂听课,还进入了多媒体教室听本校青年教师的课赛,课赛内容丰富多彩,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他们虽然人很年轻,但个个都走在课改的前列,个个都是学校的骨干和精英。毎堂课都用了本校构建的“三四六式”教学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本模式,各有特点,各有精彩。尤其让我吃惊的是一堂非常精彩的音乐课,我教书二十三年了,第一次感受到音乐课的魅力和艺术,而且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巧玲珑的漂亮的年轻女教师,教态极具亲和力,声音甜美,说话都像唱歌,我不懂音乐,但让我如痴如醉,很是难忘。进入班级,班级文化、班级管理,尤其是他们教学模式的课中展示:小组交流、探讨、互说之后进行的全班大展示:学生个个都能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建议和意见,语言准确、流畅,整堂课基本都是学生们自己在说、互相在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自己,把课堂尽量简单化,教师只起导引作用,验证了校长在报告中的一句话:教师要“三说、五不说”。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要从低年级起就开始训练,我们数学组去了一年级一班听了一堂邹庭梅老师上的“0的认识”数学课,这位老师也很年轻,据说也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看得出她把全班48名学生做了精心的分组,每组6人,共分了8个小组,把每组进行命名,例如:苹果组、西瓜组、草莓组等等,小组内进行计分评价和及时口头表扬,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越来越觉得学习是愉快的,变学生的“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另外三个班的随堂课也很精彩,没有表演、雕琢的痕迹,上的实实在在,确实是真课—实课—好课,非常到位。印证了校长在谈课堂改革时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上种种,都有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示,心灵上的震憾……它们各具特色,蕴含着发展的生机活力,但它们又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拥有根植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拥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拥有适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都有立足于本校的校园品牌,都在以校为本,面向未来进行发展创新。
四、走近同伴,分享新鲜的异地教育资源
怀着共同的目标,我们12名语数学员聚集本次学习,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内容切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全面而有针对性,如提升教学领导力、学校管理、课堂改革、教学教研、新课程理念……目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几乎一一囊括,我们从中了解到前沿的教育思想动态,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现状,还有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尽管每天的日程排得满得不能再满,尽管学习充满紧张与忙碌,但是受到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洗礼,我们充实、愉悦,每天都有沉甸甸的珍贵的收获。使我们拥有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交流文化、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交流信息,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资源所有,给人以启示和智慧。与学员的交流使我们充实而充满自豪。
总之,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培训,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自己感觉就像和所有的老师融合在一起,翱翔在知识海洋中,陶醉不已,流连忘返。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净化了我的心灵世界,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增强了我工作的信心……这是我的财富,一生享用不完。我将以此为起点,启动我的梦想,扬长避短,努力工作,让先进的理念转化成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先进的管理策略嫁接到我们的小学去,让收获的财富转化为事业上的丰硕成果,回报孩子,回报社会,回报关心帮助教育事业所有的人们。
第三篇:情书,孤独的灵魂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当烈火吞噬我身体的时候,我没有感到痛和害怕,只是突然间觉得身体变的很轻很轻,仿佛可以随风飘荡。有那么一瞬间出现了一条闪光通道,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们,乘客们都通过通道离去了,但是我不想到那个地方,我抓住身边的一棵松树,拼命挣扎,和那吸力对抗。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树下,不远处是飞机的残骸和烧焦的尸体,那里面有我。我意识到自己的肉体在这个世界已经死去,现在只剩下灵魂,也就是人们俗称为鬼的东西。我清楚自己为什么没走,因为我还有心愿未了。
setty我这次其实是专程来看你的,我说出差顺便来看你,是怕你觉得我太突兀。我们相识半年,你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当别人花前月下的时候,你陪我在网络遨游,我们度过无数的快乐时光。有好多次我在梦里有人追,但我看不清他的样子,每次我都喊你的名字来救我,在呼唤你的名字中惊醒。我真的很想念你,在潜意识中我把你当做我的爱人了,好想见到你的样子。
晚上在机场看见你,是的我的直觉告诉我那是你。你独自一个人站在寒冷的夜风中等我,高高瘦瘦的身影仿佛弱不胜衣,在你手臂上还搭着一件外套。我在背后拍了你一下:
“是setty么?”
你回头看我,好象被我吓到了。
“想吓我啊你,把自己弄成这样,生怕别人看不到你。”
“怎么?见到我是不是很失望?。”
“是啊,真的很失望,我原以为你不会让我太自卑的。可现在你就好象是《X情人》中的那个天使飞过来了。”
你一点没变,还是象在网上那么幽默调皮,但是戴着眼镜,多了斯文的气质。你把手里的外套披在我的肩上,哦,细心的你原来是为我准备的。
“是不是饿了?走,我们先找个地儿,边吃边聊。”
“我不想吃了,你能陪我走一走么?”我已经不需要吃饭了。
“啊?这么晚了。我会害怕的啊。”
“怕我么?”难道你意识到什么了?
“怕你?我是怕这里荒山野岭的一个控制不住自己再犯什么错误,不如找个人多的地方好让大家监督我。。”
“不会的,我喜欢这里的静。”
“那好吧。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在一起。。”
一路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我能说些什么呢?我不能把真相告诉你,那会吓坏你的。我能故做轻松和你聊别的么?我做不到。我一直不停的看你,我想把你的样子刻入我的心中,让我在孤独的另一个世界里还有些回忆。
“终于可以见到你了。”我下意识的重复这句话。
“当然。。谈不上,虽然我来的时候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了。呵呵。”我笑着掩饰我的情绪。
“对,这一点我真用不着谦虚,我朋友告诉过我白天千万不要出门,这一段时间市容市貌查的特严。。所以我晚上才出来。”
“我现在白天也不能出去了。。。”我欲言又止。
“是啊,你上街的时候交警该抓你了。堵塞交通,谁也不开车都瞅你了。”
“呵,不是的。是因为。。”我怎么说呢,我不能说。
你轻轻的握住我的手,我的手已经没有人类的温度,你打了一个寒战。我们相对无言。
我哼起一首老歌。。。
“当对幸福感到绝望。
它可能正悄悄的走到你身旁。
当对爱情充满幻想。
它可能正慢慢的濒临绝望。。。”
天就要蒙蒙亮了,我们就要永远分离,从此阴阳两隔。有那么一瞬间我想问你,你愿意来陪我么?但是我又责备自己,你是一个好男人,我有什么权利剥夺你的生活和快乐,我太自私了。
我对你说我该走了,我是鼓足了勇气才说出来的,对你来说以为是短暂的分离,但是对我意味着永别。我坚持不要你送,不想让你看到我夺眶而出的泪水。
“别了我的爱,永别了。。。”我在心中默念。
“我们查三个数,然后一起转身,谁也不要回头。答应我。”
在你转身的一刹那,我随风而去。
第四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初读这本巨著,还未曾真正明白书名“百年孤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只浅浅地理解为这一百年“乌尔苏拉”与其子子孙孙七代人在马孔多这片土地上孤独的生活。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了。细细回想书中所有人物各自的特性与他们所代表的个性,最令我难忘的是书中的以白日升天结局的“蕾梅黛丝”。她的纯真,她的思想毫无杂念,个性中张扬出来的渴求自由、渴求人性解放的品质。“岁月流逝,她却永远停留在天真浪漫的童年,对各样的人情世故越发排斥,对一切恶意与猜疑越发无动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看到这段描述蕾梅黛丝心境的话语,不自觉地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些,最简单的就是最真实的。而社会上太多的污浊,呈排山倒海之势而来。其实只要我们自己心中还有一方净土,自然可以远离污秽。保留最纯真的思维方式,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益,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友情,并且对自己也这一生,也是最好的答复。白日升天的蕾梅黛丝也是一种人物的象征,象征着女性的解放,对自由无束缚的强烈渴望。而她人性中最闪亮的无疑的那份纯真。孤独者的代表人物白日升天,接着延续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第一种孤独者,他对科学与求知的痴迷程度如同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痴迷一样,他陷入了永久的梦呓状态。这种状态使他没有了先前勤恳务实的态度,没有了富有创造力的影子,转而沉迷于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后来,他完全发了疯,成了一种先知哲学家的孤独,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哥白尼的孤独。
乌尔苏拉是神性的孤独,她忙碌瘦小的身影,贯穿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如果这本书在混沌的黑暗世界中还有一丝明亮的身影的话,就是这个闪
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老妇人。从乌尔苏拉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个女性主义者,马尔克斯在谈到两性的看法时说:“我认为,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让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到历史。”
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则是代表一种野兽的孤独,他遗传了父亲健硕的体魄,对事物却只抱有愚蠢的看法。他天生就有一种反叛的精神,就是对自己的放纵,和对爱情的大胆愚蠢的追求。但他的身上却又闪现着一种野兽的人性,在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时,他义无反顾地救下自己的弟弟,还有在他死之前,淌下的血用来呼唤自己的母亲,带着一种孩子般哭泣的声音。
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是哲学家的孤独,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尼采”的情结。这个发动了32次武装起义、躲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枪决的男人,在对好友马尔克斯上校提及战争的起由时说道:“我现在才知道我是为了高傲而在战斗。”他是这本书中最令我辛酸的人物,在晚年平息了自己欲念时,他回归到了从前对炼金术的那种痴迷,他反复不断地做着小金鱼,熔了又做,做了又熔„„
再读《百年孤独》发现书中蕴含着很多其他值得人们思考的方面,对文明的起源、宗教社会、人性的解放以及对战争的控诉等等。马尔克斯曾言:“活着是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而《百年孤独》中所讲述的生活,无非两种情况:一是乌尔苏拉的记忆,一是马尔克斯的记忆。而这两种记忆,都是生活的映射百年只是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跨度,只代表那个时间的尺度,不仅仅指着一百年,更泛指后续的时间长河以及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文化。“孤独”更具深刻意味,从一开始文章就潜藏了孤独的结局,这孤独有精神层面的心灵上的真正的空虚寂寞,也有旧时代一种落后导致的伦理道德的沦丧。错综复杂的家族成员关系也映射了人性的苏醒,而这孤独,是乌尔苏拉见证了的。
一个大陆一百多年的兴衰,马尔克斯描绘了一个家族的生活,以此来映射、刻画整个时代的沧桑。以小切口反映大视野,足够让读者们感受到马孔多人民当时的文化以及生活。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
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如是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百年孤独》是伟大的巨著,相信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徜徉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深深思考着。
第五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上个周末,终于在北京炎热潮湿的桑拿天气里,读完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学爱好者并不陌生,中国现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多少受到了马尔克斯思想或者创作手法的影响。但很坦白讲,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学或歌曲中出现的百年孤独字眼,到最近媒体大肆报道的中国如何费劲周折终于拿到马尔克斯版权的影响,才决定要捧起这本厚厚的巨著。
看最初部分时,觉得有点《指环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网上的简单介绍后,改换了视角,从魔幻中剥离出现实的故事主线,终于隐约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笔触下想要表达的对残酷现实的悲呛。
尾段读完,唏嘘感叹,下定决心一定要写篇读后感,表达我的震撼和对孤独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笔了,才发现面对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实在无从下笔。是的,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或者它就是史诗本身。面对它,我感觉自己渺小得根本没有资格来描述自己的读后感。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讲故事的手法,丰富但绝不华丽的细节描写,天马深空却从不脱离主题主线的想象,让提笔想写读后感的我,不仅悲从中来。
也许我眼界太浅,但在我这一亩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结论:马尔克斯,绝非人类。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最离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非同一般,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仿佛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从一个起点开始,经历百年后,又回到了命运的原点。整个小说纵贯百年历史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在个人命运的背后,我猜测作者是想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在殖民统治时期的革命潜流,会因为人的孤独、封闭逐渐落后而消亡。
那个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老宅,虽然时不时会被作者天马行空地扯到欧洲啊亚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线永远都不会离开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后半部分,让我在阅读字里行间时眼前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幅关于这座老宅的想象图。老宅的兴建、逐渐破旧、最终宅基地被莫名而来的大风连根拔起,都随同着这个家族的血脉萎缩或者扩张而起伏不断,与家族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马尔克斯企图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我被马尔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我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深刻得让我觉得血淋淋,对,就是血淋淋。
家族的每个人最终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后半辈子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如干尸般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小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再重做,从他开始在这个家族的很多男女身上深深烙下了“做了毁,毁了做”的命运轮回印记,甚至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取名字时都是用先辈的姓或名组合在一起,给我阅读时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碍,总觉得这是上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物重新复活,或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想要的效果。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正如前面所述,一开始我能一直捧着这本大部头看很长时间,纯粹是被他似真似幻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吸引,因为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都是我的大爱。但看到中间时,终于明白马尔克斯其实是在用一种魔幻的手法描述残酷无比的现实轮回,从中间部分开始,“孤独”的主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并在结尾处以华丽夸张的方式显现出来。当布恩蒂亚家族最后一个血脉奥雷良诺破译到吉普赛人那本寓言整个家族命运的羊皮书的最后一页,企图从最后一页中发现自己命运终结形式时,此刻大风起兮,整个老宅正在被风暴连根拔起,于是奥雷良诺终于明白自己不用再破译那一页关于自身命运的羊皮纸,因为命运的终结已经到来。
看完这本书,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人,倾诉我看完这本书的心情和震撼。刚好同事中有一个书虫,他在大学里看过,但他告诉我:他是用魔幻小说的视角去看完的。我劝诫他在大学毕业很多年后其实可以再重新看一次,因为名著的魅力就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后,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会随着读者自身的阅历不断增长视角不断改变,而呈现出多维甚至大相径庭的色彩。有时候,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本没想过要表达却被你所捕捉到的哲理。
唉,我的那个梦想中的新家,那个新家中我最期待的属于我自己的书房,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