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旗读后感
国旗读后感
学校开展的亲子共读活动,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及时和 孩子一起学习和阅读,恰逢春节休假之时,有幸和孩子共同学习,深感是责任和义务,国旗读后感。今天和孩子共同学习小学生百科全书伟大的祖国中《国旗》这一小段。书中国旗由来,设计,形状,大小比例,图案,颜色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描述。我让孩子自己阅读,我在旁边观看,她有不懂的地方我 逐句逐字解释给她听。国旗的颜色---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革命,象征着新中国的诞生是有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对象征性的问题孩子不理解,我用我家的实际情况做一解释:我爷爷在参加济南战役中牺牲,一些过去的事情只是听我奶奶讲述,对下一代的传授和教育,我责无旁贷。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也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要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深感荣幸!
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要努力学习,报答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决不允许任何人玷污我们的国旗。
通过学习和阅读《国旗》,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清洗和净化,我们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都不能忘记五星红旗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在我们心中是神圣和伟大的!
如有不妥,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每当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的心便汹涌澎湃、豪情满怀,那一刻,我思绪万千。
翻开中国历史这部大典,翻到1949年10月的那一篇,每个中国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国旗永远那样灿烂,挺拔的旗杆直刺苍穹,犹如人的脊梁刚直矫健;火红的旗面迎风招展,恰似祖国的形象红遍全球;耀眼的五星金光闪烁,象征着华夏民族大团结紧密无间。
国旗呀,国旗,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荣光,为了你,多少先烈甘洒热血换新天;国旗呀,国旗,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眼睛,透过你,我们展望未来,壮志满怀。
每周一的清晨当太阳射出第一道金色的光芒,当雄壮的国歌奏起第一个悦耳的音符,鲜红的五星红旗像一团炽热的火焰迎着朝阳,沐浴晨曦冉冉升起,我和老师及同学们都屏住呼吸,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
各项国际性的体育运动大赛,当中国运动健儿夺得冠军,国旗在体坛上升起,中华儿女为之欢呼,为之跳跃,因为这铁的事实,改变了“东亚病夫”的历史。我为运动健儿喝彩,我为伟大的祖国喝彩。
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华夏大地的56个民族团结如磐,欢欣鼓舞,我们都会涌起激-情,为母亲自豪;我们都会倾吐满腔的心愿,为祖国骄傲。让希望和憧憬展翅飞翔,让我们携起手来疾步向前,用智慧的汗水,去浇铸共和国明天的灿烂和辉煌。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读后感《国旗读后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二篇:国旗
好习惯铸就未来
金色十月,天朗气清,秋风飒爽,再次唱起雄壮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们的心头不油升起一种期待,那就是在这绚丽的季节里,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再书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我跟同学们交流的话题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
生活中,我们仰慕优秀的人,我们都渴望自己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又似乎感觉优秀是一个有不可及的目标,很难达到再看看我们周围,有人勤奋,有人懒惰;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惜时如金,有人挥霍光阴;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奋节约的人收获幸福,铺张浪费的人收获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梦想都成真……事实告诉我们,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我国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礼仪总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也.”礼貌,礼节,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作为一名初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我们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为响应中央“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我们要做一个学礼仪,懂礼仪,讲文明礼仪的合格中学生.文明表现为崇高的形象。形象是一个人的品牌。大家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胜利之师,也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我们军队之所以能够打胜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形象。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多说文明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衣着朴素大方,不穿奇装异服。
同学们,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毛泽东主席也讲过: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是啊!祖国的未来等着我们去接班,社会主义的大厦等着我们去建设。让我们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铭记胡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要求,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关注脚下的每一片绿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真正做一个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告别各种不良行为,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让文明礼仪风气常伴自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举止,人人懂礼仪、讲礼仪,并将文明礼仪带进家庭,带进社区。
同学们,金秋十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的季节,对于我们青少年朋友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播种季节。让我们将好习惯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用良好的习惯,奠基美好的人生,成就生命的精彩!
第三篇:国旗
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
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该法于
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结。”
升降国旗
你对国旗知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凝聚着12亿华夏儿女的灵魂,每天同太阳一道升起。国旗代表着祖国,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听到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然而,我们熟悉国旗,更应该熟悉国旗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1949年建国前夕,筹建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6月15日,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一时间,各大媒体刊播的《征稿启事》迅速传遍全国。一个月内,征集办公室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旗图案2992幅。在毛泽东主持讨论国旗式样的座谈会上,一幅编号为“32”的国旗图案进入人们的视线。旗面左上方缀有五颗五角星,一颗较大,四颗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每颗小星都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在大五角星的中央还绘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
文学家田汉几次从这张设计图稿旁走过,又几次恋恋不舍地转身回去端详。艺术家的直觉终于促使他举起那张薄薄的纸片,大声对毛泽东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镰刀斧头效果可能会更好。
毛泽东接过图稿,眼睛为之一亮:“这张不错,镰刀斧头可以去掉。”
座谈会上,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但是,一些人就四颗小星的书面解释提出质疑:“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毛泽东思路敏捷地说,把说明改一下,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在政协会议最后表决国旗图案时,全场热烈鼓掌通过。
谁缝制了第一面国旗?
第一面国旗是女工赵文瑞亲手缝制的。老人清楚地记得,她缝制的那面国旗长460厘米,宽338厘米。
那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刚刚在北京美术供应社工作的赵文瑞被第一届政协会议会务组请去,参加怀仁堂的布置工作。她分工负责制作窗帘和台布。那些天,她吃住在缝纫机房,没日没夜地踩机器。
政协会议开幕后的第7天,会务组的一位同志把一份五星红旗图案和制作要求交给赵文瑞,并对她说:“这是刚刚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式样,制作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任务就交给你吧。”赵文瑞双手捧过新的国旗图案,欣喜的热泪禁不住涌出了眼眶。
做旗面用的红绸缎和做五星用的黄绸缎,是北京著名“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缎庄的最好料子,赵文瑞按照尺寸认真剪裁,细密缝合。由于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印染技术,而旗的两面都要有五角星,她先用黄缎子剪上两颗大五星,八颗小五星,然后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经过一天一夜的缝制,五星红旗制作出来了,赵文瑞高兴地拉着在场的人们扭起了秧歌。
为何要更换国旗旗杆?
有谁知道,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曾更换过一次。第一根国旗杆是1949 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22米高。而现在的国旗旗杆是1991年5月 1日重新修建的,高度达32.6米。
亲历共和国42年风雨历程的第一根国旗杆为啥提前光荣“退役”,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据知情者介绍,更换旗杆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已站立了 42年的国旗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大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起来了,旗杆的高度已明显显低,与之不相衬。
据承担新旗杆设计任务的北京建筑设计院工程师李国胜介绍,新旗杆是首钢职工用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的,总长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重七吨。
改建后的国旗杆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升国旗仪式有过几次变动?
也许人们并不知道,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第二天到1951年,国旗的升降由北平市纠察总队负责。这期间北京市供电局一位叫陈红年的老人是主要的升旗手,遗憾的是老人现在已经离开了人世。
从1951年国庆节到1977年10月的26个年头里,国旗的升降同样由北京市供电局承担,只不过升旗手换成了工人胡其俊。谈起升旗话题,胡其俊老人回忆说,第一次升国旗的头天晚上我根本无法入睡,一会儿起来看表,一会儿起来抽烟,生怕晚了。天刚蒙蒙亮,我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到天安门管理处领国旗,然后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将她抚平,升上天空。当我看着自己亲手升起的国旗迎风飘扬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当时对升国旗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能够把国旗顺利升到旗杆顶端即可。那时也不是每天都升降国旗,只是在春节、元旦、“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才升挂国旗。
直到1976年,北京卫戍区的官兵接过国旗升降任务后,才有了简单的升旗仪式:每日由两名战士扛着国旗,齐步穿过长安街,升起庄严的国旗。但为了安全,有时不得不避让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因此,升旗时间往往只是估摸个大概。
1983年1月31日,卫戍区某部改编为武警部队,升降国旗的任务落在了武警北京总队某部六中队五班的身上———也就是现在的“国旗班”。一开始,他们依然沿袭了原来的升旗仪式。后来,第一任国旗班班长董立敢,受某国元首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启示,连夜写了份报告谈自己的设想:他希望升国旗也应该像仪仗队一样,一人擎旗,两人护卫,昂首挺胸,正步行进。
他的设想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一个由12人组成升旗方队进行升旗的方案,并将此方案拍成录像,呈送中央领导审批。没想到很快得到三点批示:一是平时升旗由齐步改为正步;二是护卫队员应多增加点;三是组织一个军乐队参与升旗仪式。根据此意见,便改成了如今的百人升旗仪式。即:36人的护旗方队和2名升旗手,再加上每旬的第一天升旗时,现场演奏《歌唱祖国》的62名军乐队员,新升旗仪式的人数正好是100人。
升旗时间是怎样确定的?
为象征祖国与日月同辉,使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原国旗班的战士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找出规律。他们先是确定了一份每10天变换一次的升降旗时间表,后来又把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与在广场的观察记录相结合,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确保了国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
之后,他们还从天文台了解到,太阳从开始冒出地平线到离开地平线的时间是2分07秒。于是他们又动开了脑筋:能否把升旗时间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阳上缘刚刚冒出与地平线相切时启动国旗按钮,当太阳完全跃出,下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北京市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对他们的意见高度重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对电动升旗装置进行了重新设置。后来,北京天文台的科学家每年的12月25日准时将经过认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国旗升降时刻表” 送到护卫队,为升降国旗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时间依据。
国旗卫士的服装和装备经历过哪些变迁?
原“国旗班”第二任班长、现任后勤处处长的高福新对笔者说:“新的升旗仪式自1991年5月1日诞生后,每天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群众都超过四五万人,重大节日超过十多万人。为了充分展示伟大祖国的尊严,升旗官兵们的服装和装备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变迁。最初擎旗手和护旗手都穿绿色的确凉军服,扎武装带,佩戴手枪。后来军服又换成了橄榄绿色,帽子换成了大盖帽,红领章不变,肩上多了一块盾牌,同时护旗手改为佩带冲锋枪。1991年5月1日改为百人升旗仪式后,又换成了老式的马裤呢礼宾服,32名护旗队员持步枪,带队警官佩带手枪。直到1993年10月1日,国旗护卫队又更换了服装和设备,帽子换为武警校官大檐帽,帽檐上镶嵌银灰色金属橄榄枝花纹,领口外沿镶嵌红色牙线,上衣与裤子的装饰线及武装带分别加宽,统一着马靴穿马裤,领队指挥员佩带指挥刀,护旗队员一律使用特制的镀铬礼宾枪,而且枪刺增长20厘米,枪托增长10厘米。
建国以来,天安门广场究竟升起过多少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用右手的肉厚部分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10天。初步计算,建国以来在天安门广场至少升起过4000多面国旗。国旗的保障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需要更换时,国旗班向他们提出申请,以旧换新。更换下来的国旗,都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收藏保管。但对于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参加过重大活动后的国旗,都被特别保管。开国大典的国旗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共和国历次国庆庆典上所升降的国旗今年曾随“神州”号宇宙飞船翱翔太空,现在也被有关部门收藏。
你对国旗知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凝聚着12亿华夏儿女的灵魂,每天同太阳一道升起。国旗代表着祖国,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听到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然而,我们熟悉国旗,更应该熟悉国旗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第一面国旗是怎样诞生的?
1949年建国前夕,筹建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6月15日,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设计方案。一时间,各大媒体刊播的《征稿启事》迅速传遍全国。一个月内,征集办公室便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国旗图案2992幅。在毛泽东主持讨论国旗式样的座谈会上,一幅编号为“32”的国旗图案进入人们的视线。旗面左上方缀有五颗五角星,一颗较大,四颗较小,小星环绕在大星右侧,每颗小星都有一个尖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在大五角星的中央还绘有镰刀和斧头的图案。
文学家田汉几次从这张设计图稿旁走过,又几次恋恋不舍地转身回去端详。艺术家的直觉终于促使他举起那张薄薄的纸片,大声对毛泽东说,这是一幅很理想的画面,如果不要上面的镰刀斧头效果可能会更好。
毛泽东接过图稿,眼睛为之一亮:“这张不错,镰刀斧头可以去掉。”
座谈会上,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但是,一些人就四颗小星的书面解释提出质疑:“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毛泽东思路敏捷地说,把说明改一下,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在政协会议最后表决国旗图案时,全场热烈鼓掌通过。
谁缝制了第一面国旗?
第一面国旗是女工赵文瑞亲手缝制的。老人清楚地记得,她缝制的那面国旗长460厘米,宽338厘。
那是1949年1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刚刚在北京美术供应社工作的赵文瑞被第一届政协会议会务组请去,参加怀仁堂的布置工作。她分工负责制作窗帘和台布。那些天,她吃住在缝纫机房,没日没夜地踩机器。
政协会议开幕后的第7天,会务组的一位同志把一份五星红旗图案和制作要求交给赵文瑞,并对她说:“这是刚刚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式样,制作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任务就交给你吧。”赵文瑞双手捧过新的国旗图案,欣喜的热泪禁不住涌出了眼眶。
做旗面用的红绸缎和做五星用的黄绸缎,是北京著名“八大祥”之首瑞蚨祥绸缎庄的最好料子,赵文瑞按照尺寸认真剪裁,细密缝合。由于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印染技术,而旗的两面都要有五角星,她先用黄缎子剪上两颗大五星,八颗小五星,然后精确地贴在红绸旗面的正反两面,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经过一天一夜的缝制,五星红旗制作出来了,赵文瑞高兴地拉着在场的人们扭起了秧歌。
升旗时间是怎样确定的?
为象征祖国与日月同辉,使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原国旗班的战士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找出规律。他们先是确定了一份每10天变换一次的升降旗时间表,后来又把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与在广场的观察记录相结合,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确保了国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
之后,他们还从天文台了解到,太阳从开始冒出地平线到离开地平线的时间是2分07秒。于是他们又动开了脑筋:能否把升旗时间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阳上缘刚刚冒出与地平线相切时启动国旗按钮,当太阳完全跃出,下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北京市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对他们的意见高度重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对电动升旗装置进行了重新设置。后来,北京天文台的科学家每年的12月25日准时将经过认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国旗升降时刻表” 送到护卫队,为升降国旗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时间依据。
建国以来,天安门广场究竟升起过多少面国旗?
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战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战士用右手的肉厚部分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至15把之间。
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10天。初步计算,建国以来在天安门广场至少升起过4000多面国旗。国旗的保障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需要更换时,国旗班向他们提出申请,以旧换新。更换下来的国旗,都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收藏保管。但对于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参加过重大活动后的国旗,都被特别保管。开国大典的国旗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共和国历次国庆庆典上所升降的国旗今年曾随“神州”号宇宙飞船翱翔太空,现在也被有关部门收藏。
第四篇:国旗制度
贾营小学2017-2018学年下期升国旗制制度 一、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和象征。尊敬国旗体 现着维护国家的尊严。升降国旗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过升降国 旗仪式使学生受到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观念。我校每周星期一晨会时间举行升国旗仪式,全体在校师
生都要整队集合参加升旗仪式,非特殊情情况,任何人不得缺席。
三、举行升国旗仪式时,要奏国歌及唱国歌;全体人员脱帽 立正,仪态要庄重、严肃、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四、每次升旗由三人负责,并按《国旗法》规定执行。旗手 护旗要由少先队员代表轮流担任,并经过严格训练后方可执行升 降旗任务
五、国旗升起后,由学校领导或教师、学生代表在国旗下三 分钟演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
六、除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外,其它时间每天7:30由升旗人 员升起国旗,晚5:30降下国旗。经过现场场的师生员工都应面对 国旗,自觉肃立,待国旗升降完毕时,方可自自由行动。
七、学校在国庆节、劳动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升 挂国旗,学校的重大活动也要升国旗,但不举行集体升旗仪式。
八、规定的升旗仪式时间,若因天气或特殊情况不能正常进 行时,经领导批准可不进行。
九、全校师生员工都要做到尊重和爱护国旗,对升国旗仪式 态度不端正者,对损坏国旗及设施者,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 直至追究责任。
十、升旗仪式由大队部负责组织,值班校领导参加。贾营小学2017-2018学年下期
升 国 旗 制 度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1949年9月27日诞生。比例2:3.红底,左上角有大五角黄星与四颗小黄星的旗帜。红色代表革命,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黄星代表人民四个阶段:工人阶段、农民阶段、小资产阶段和民族资产阶段。
日本国国旗:1999年8月13日诞生。比例2:3.白底,中央红日的旗帜。没有特定的含涵义,大致上白色代表神圣、和平、纯洁及正义。红色代表真挚、热枕、活力和博爱。
马来西亚联邦国旗:1963年9月16日诞生。比例1:2.14道红白横条为底,左上位蓝底黄弦月黄星德旗帜。蓝色代表团结及为大英国协的成员国,黄色代表皇室,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勇敢。新月图案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14道红白横条与14个光芒的黄星代表独立时的十四洲。
比利时王国国旗:1831年2月7日诞生。比例13:15。黑黄红三条纵旗。颜色源自布拉班侯爵徽章的颜色。黑色代表在1830年比利时独立战争中牺牲的英雄,黄色代表国脚的财富与丰收的农业,红色代表爱国者德鲜血与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