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7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幸福的方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近日读了钟老师推荐的《幸福的方法》,读完后我感觉到原来以前认为幸福的几种活法(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其实都是不幸福的。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自己过得是幸福的生活吗?幸福到底是什么?读了此书后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
什么是幸福?读到正文,作者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看着标题自己问了自己幸福是什么,从毕业后到工作结婚、孩子出世人生中最忙忙碌碌的十几年。从未有时间去思考过自己的生活幸福吗?我只是有时候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过质疑。人活着都在想办法让自己过得幸福,因人而异每个人一生追求各不相同。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让自己更幸福?书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该是绝对不掺杂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人生要有一定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这些话使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幸福无处不在,陪老人吃个饭、带孩子出去玩玩,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过程就是幸福的。幸福就在当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积而成的。长期以往慢慢有些好习惯,就会变成一种程序。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各自找到位置,尊老爱幼、和谐相处。
近年来,心情莫名烦躁。对平淡的生活、工作感到无聊,随着孩子长大,思想不断变化。在和她相处交流的过程中,越来越让我觉得需要提升自己,不能过于偏重对物质的向往而疏忽了精神领域的打造。早些体会到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幸福感觉。
在这我还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幸福的感知,在单位里把工作圆满完成、安全到家是幸福的。家里老人身体健康、高兴快乐是幸福的。兄弟之间和谐相处是幸福的。看到孩子认真学习、茁壮成长是幸福的。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2《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根据他的课程,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的一本书。作者将幸福用简单道理诠释,用鲜活的案例展现,透出质朴、温暖的生活态度,沁人心田。
书中提到的四种人生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汉堡模式。它通过对四类汉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人生。
享乐主义型的人面对的是口味好但对健康无益的汉堡,只在乎汉堡当前的美味,而不管这类汉堡是否会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带来益处,他们注重的是及时行乐,不想为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负责。
忙碌奔波型的人与此恰恰相反,他们面对口味差但对未来健康有益的汉堡,宁愿牺牲眼前的幸福,也要去实现未来的目标。尽管他们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并不快乐,但他们总在期盼实现目标时的成功感。
虚无主义型面对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的汉堡,毫无反应,将其吞下只为填饱肚子、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对未来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只活在过去。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现实生活中却不在少数,有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他人利益、自己的健康甚至是道德底线,殊不知这样的'牺牲对未来的人生已经埋下了隐患;有的人为了追逐成功和物质生活,不愿停下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在忙碌中透支生命,待到功成名就时或许已无福消受;有的人在现实的挫败与打击中,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目标,混吃等死。那么,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个平衡了即时和长久益处的汉堡呢?
作者在最后重点阐述了这样一种汉堡“幸福型汉堡”。拥有这样人生的人,他们生活幸福,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努力去收获更加满意的未来。这样的幸福型人生值得现在大多数人思考、探讨。
该书通过许多现实的案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积极,健康的快乐生活,这才是高质量的人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3最近在看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心灵像一棵重新生长的大树,吸取到了更多的养料。
作为用心心理学的实用书,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里所说的道理,十分浅显易懂。
书中用四种汉堡比喻四种人的幸福观。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只顾及时行乐,不管任何负面后果;
第二种汉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够确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奔波劳碌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
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本-沙哈尔给幸福的定义是:快乐加好处。
相信所有追寻幸福的人读罢这一段文字,都会掩卷叹息。我们不禁感慨,我们都曾千万次地追问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着的,为什么整日劳顿而没有快乐;那些学习着的,为什么耗费时间却收效甚微?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为什么精神空虚百无聊赖;那些手握着幸福的,为什么身处其中浑然不觉?
信念决定命运。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财富,它不在攀登的顶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脚,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标,更要注重过程,享受创造着的此刻,才会有更完美的未来。
书还没有读完,我的这种被点化而顿悟的激动,还在继续中。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4《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根据他的课程,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的一本书。作者将幸福用简单道理诠释,用鲜活的案例展现,透出质朴、温暖的生活态度,沁人心田。
书中提到的四种人生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汉堡模式。它通过对四类汉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人生。
书中用四种汉堡比喻四种人的幸福观。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只顾及时行乐,不管任何负面后果;第二种汉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够确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奔波劳碌型”;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相信所有追寻幸福的人读罢这一段文字,都会掩卷叹息。我们不禁感慨,我们都曾千万次地追问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着的,为什么整日劳顿而没有快乐;那些学习着的,为什么耗费时间却收效甚微?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为什么精神空虚百无聊赖;那些手握着幸福的,为什么身处其中浑然不觉?
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到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秘诀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换一种角度生活,以用心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忙”,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该书通过许多现实的案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积极,健康的快乐生活,这才是高质量的人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5在我还没读这本书的时候看见书名,我觉得很可笑,还有能够让人幸福的方法,怎么可能,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幸福,很多人在回答“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往往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什么样子才算是真正的幸福,在大学我选修过一门课,就是关于幸福的,我记得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现在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怎样你就觉得自己幸福了?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我脑子里一点概念都没有,我感受到了我自己是幸福的,但是我却说不上来幸福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的我感觉幸福的,在课堂上主要学习的就是孔子,学习的就是论语,可是说实话,学完之后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可能是我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好好的去听老师讲吧!
在听完樊登老师讲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其实幸福不是你觉得什么时候的你是幸福的,而是你要学会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每分每秒都去体会发生的任何事情,在听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因为对于我来说,一直会把幸福建立在外在的一些事情上面,依靠环境,依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感觉到幸福,我很享受自己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让别人认可,而是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我这个人非常的容易满足,但是往往这个满足也都是建立在外在环境上的,因为你在一件事情上有了成就感,你就会去想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很喜欢去接触自己其实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我想去学习更多新鲜的事情,有时候的我会不喜欢去一直做同一件事情,想去做别的。
书里面有四种获得幸福类型的人,其中大部分的人是忍辱负重型的,觉得自己现在不幸福,但是未来我一定会幸福的,我认为这种的就是心态好,在这方面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就是我一直有在怀念过去,怀念以前的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却忘记了当下的生活,想要回到过去,回到天真纯粹的那个年龄,但是却忘记了在我当下的这个时候,我应该去做的事情,应该感受当下的幸福。
人只有在失去时候才懂得珍惜,往往却忘记了自己当下的生活。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6手捧朋友推荐的《幸福的方法》,心中倍感安定。它让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品味生活,反思自我,实现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境,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放下多少。一个人不幸福,主要是妄想太多,追求不停。贪恋很重,总希望拥有一切。明明已经拥有很多,总觉得自己拥有的还不够,一直不停地追求下去;让自己不安心,只能越来越不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个极为幸福的意像,但写出如此文字的人幸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走上绝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海子想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明天”每天都会来,却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来过。海子把幸福寄托在虚无的“明天”,结果当然是不可能!曾经认为,今天累一点苦一些,放弃现在的幸福,就会换取明天的幸福。然而,最后等待我的只能是花落空折枝的遗憾。扪心自问:今天不幸福吗?为什么要等明天?从现在起,只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用喜悦和期待的心情去接受每一项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幸福,那么你就会感到人生更充实,幸福就伴随左右。
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幸福。泰勒博士指出: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实现。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打工。
我非常赞同泰勒博士的观点。事实上,教师岗位这个大家庭里的 成员们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幸福。教师的幸福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源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尊重,源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幸福。生活不会特别眷顾某个人,人生总是福祸相依,苦乐参半,但你只要能做到从容处世、看淡得失和感恩生活,享受努力的过程,珍惜幸福的成果,知足长乐,你就会很幸福。放下匆匆的脚步,关注生活中极为寻常的事物,你就会发现,幸福来的如此简单。其实人们在疯狂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稍稍停下来深思一下,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幸福感并不因为物质的积累而增加,其实人们的需求并不多,幸福是如此简单!收集自己一点一滴的幸福,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7幸福的三个成分:意义、快乐和投入。意义代表未来利益,快乐代表当前利益。把幸福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但人们在工作中的沉浸式体验比休闲活动中要多。
幸福的方法:活在当下,通过沉浸体验,乐在其中并实现成就。开心工作——做自己喜欢并可以获得报酬的事情。从意义、快乐和个人优势三个方面的交集中,找准人生定位,寻找适合的工作,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热情。
对工作的认可比工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要塑造工作的使命感。美满婚姻在于无条件的爱与被爱,爱他本来的样子,爱他的核心价值(个性、生活原则)。
就算在双方彼此深爱的情况下,如果把牺牲和爱并列(爱得越深,牺牲越大),幸福也一样会受到影响。
培养真实亲密关系的方法:注意力必须是放在“想被了解”的心态上,而不是“想被认可”的心态上。通过了解和被了解来培养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做一些对他或两人都有意义和快乐的事,通过对彼此的了解来加深两人的亲密关系。
写感恩信,做感恩拜访,来表达爱,加固爱。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爱自己和关爱他人,消除自爱和爱他的边界。幸福强心剂:一些日常的事情(和家人或朋友相聚、阅读等等),以及一些有新鲜感可能改变生活的事情(比如去学校当义工)。
然后把这些活动养成习惯,增强幸福感,找到改变生命的动力。回忆并分享介绍自己以前幸福的事情,通过欣赏式探寻由幸福的经验到更幸福的未来。简化忙碌的生活,享受幸福。
要实现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
第二篇:幸福方法读后感
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曾经有个寺庙的僧人在他们的师祖传衣钵时说道:
心似菩提树(就是心就是佛)
身如明镜台(身体想明镜清澈)
时时勤拂拭(就是长观照内心)
莫使尘埃染(别让外在的东西污染)
另一位僧人对道:
菩提本无树(菩提比作“心”,就是在明心见性后知道“心”是没有的)
明镜亦非台(明镜台是纯净的心,这里是纯净也是不纯净)
本来无一物(本来心里就什么都没有)
何处染尘埃(没有东西可以污染)
我认为这两首诗(当然现在我们认为这是诗,当时只是他们的禅悟)从佛学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幸福的真谛,简而言之就是凡事不要想太多,要坐到清心寡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已经无欲无求了,那还会愁
这愁那呢,况且任何事物都是虚幻的,没不要执着于他们的形态。做到这些,自然不会被外界的一切影响,也不会有贪心,不会自私,自然会体会到幸福跟快乐。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种放弃,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所以说,幸福就在我们大家身边,用豁达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事物,用广阔的心扉去容纳万物,这就是幸福的源泉!
第三篇:幸福的方法__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最近,趁工作之余看了学校推荐的《幸福的方法》一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帮助你幸福。书里提到: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忙碌型的人以现在的忙碌和辛苦换未来的快乐;享乐型享受目前生活的快乐;虚无型放弃未来和现在,没有希望;幸福型则既有现在的快乐,又有未来的幸福,这是最好的。
关于“幸福”,大概是这么定义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所以,结合书里的思想和我自身的感受,我所理解的“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第一,关于“有希望”,希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没有了精神支柱,生活宛如行尸走肉,失去了意义。我认为,幸福是一个过程,是你在追求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的过程中收获的,当人没有目标的时候,人就失去了快乐,也失去了幸福。考上了一个名牌大学,取得了一个高分,赚了一笔钱,找到了一个好的工作....幸福一定是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当你达到结果了,而且没有新的目标激励你前进的时候,人就失去了幸福的意义。我们平时做工作,也是如此。工作的过程可能有小小辛苦,但正是这种辛苦才让我们
觉得工作充满挑战,也更有冲动和热情去做好每天的工作。
第二,关于“有事做”,很多人都有过失落或者没事做的时候,这时他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事做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尤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在我们从事的教学工作中,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去做,它就有意义。只要能为学校和学生尽上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就有存在的价值,也就能感受到幸福。
第三,关于“能爱人”,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拥有博大的胸襟与同事相处,因为给予要比获取得到的幸福感更强。“能爱人”,才能更幸福。
说了这么多关于幸福的观点,其实幸福的感觉就在当下,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珍惜当前的事物,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与其让自己被过去或未来捆绑着,不如学会去珍惜当前的事物,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亲人的相处,学习新知识、接受工作任务中得到的快乐,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地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幸福。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强调或干涉一件事情的发展,万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关爱身边每一位与我们有缘的人,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怨恨,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能把我们这些兄弟姐妹
聚在一起工作,绝对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缘分,仔细想一想,我们一年当中与自己的父母亲人在一起时间是多少和同事在一起地时间是多少,我们一日三餐都在一起吃饭,有一部分人在一个宿舍住,彼此相处的时间大于我们和家人生活的时光,所以一定要学会珍惜,学会珍惜身边每天同你工作每一位领导和同事,不要失去才知道珍惜,学会感恩、学会惜福,就会有喜悦心,就会明白四个字----万事随缘!
总之,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感知、追求并为之努力的。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热爱生活,享受工作,幸福可以无处不在。
综上,目前我的幸福生活就是:
1、快乐而有价值的工作。在学校工作,我为我的工作能为每个学生、为学校、为社会作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
2、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是我坚实的后盾,是我最踏实的避风港。
3、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友爱、温暖的同事关系让我快乐工作,工作快乐。
第四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幸福的方法》
——读后感
最近趁工作之余看了一本书也是学校工会推荐的《幸福的方法》,很巧合在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采访百姓的新闻,记者问题是“你幸福吗?”。“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幸福就像一扇窗,你看到的也许是繁星满天,也许是山花烂漫,也许是细雨绵绵。幸福有时也许就是你身边一件莫名的小事,润物无声般感动了你;有时仿佛又像天空的云彩,想要抓在手中却又只能遥望着。可是无论你看到了什么,感触到了什么,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
“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肯定和否定两极答案:要么幸福,要么不幸。在这种理解中幸福就成为了一个终点,我们一旦达到幸福就结束了。但事实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从许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人的各种需求是随着自身以及外在环境变化而有所提升或改变的。对幸福的误解只能导致挫折和失败感。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幸福。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炎炎夏日,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1
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当人的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解释什么是幸福是很容易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幸福已经不能用基本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有些人在拥有了巨大财富、地位、名望之后,却仍然内心充满苦痛和沮丧,由此导致事业异变,家庭不睦,甚至精神崩溃等等。有关研究表明:“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却不会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去享受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研究这样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不是幸福”。
我们要清楚这样一个道理,金钱和名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它们只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幸福是目标,金钱是手段。然而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却混淆目标和手段的区别,往往以牺牲目标(幸福)来换取手段(金钱)的。这里并不是说财富和声望不重要,追求财富和声望也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是每一个积极要求进步,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可回避的,有足够的金钱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食物、住所、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需要。但前提是财富和声望不应该成为追求的核心,财富只是代表个人成长的结果,也许它是你努力的奖赏,也许它能证明你的实力。但它不能成为你的终身目标,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必须对我们的幸福有所贡献。
对人而言,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都不能剥夺人体验、获得幸福的权利。幸福感应该是衡量我们人生成就的唯一目标,因为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有目标的终点都是幸福的起点”,要记得,追求幸福才是我们终生的目标。
我们追求幸福,因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但幸福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从出生到消亡都是一直处于完美的生活状态而无欲无求。“人类最大的匮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现在与将来的幸福,幸福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所有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
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过程中的某一段。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多想想美好回忆中那些令人振奋的人和事;当我们的情绪消极倦怠的时候,多想想如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推卸和逃避。与其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感到垂头丧气,与其浪费力气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去体会和挖掘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当我们将内心的苦累转化为积极乐观的力量时,便能在不幸的悲剧中重新找回幸福的人生。
大部分的人为了生活而必须工作,我们的使命是追求幸福,为了幸福我们就必须工作。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三个建筑工人在共同砌一堵墙。这时,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呀?”第一个头也没抬,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在垒墙。”第二个人抬起头来说:“我们当然要盖一间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脸上满是笑容:“我在盖一间非常漂亮的房子,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十年后,第一个人仍是一名建筑工人;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第二个工人;至于第三个工人,现在已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前两个工人正在为他工作。”
爱默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个世界既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三人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事业、使命感。第一位工人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或是赚钱的手段,而不是在其中有任何的自我价值实现。第二位工人是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也会关注事业的发展,他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下一个升职的机会。对于第三位把工作看成使命的工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薪水和升职固然重要,但心态更重要,他的目标是自我和谐的目标,他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达成自我价值实现。
幸福并不取决于你做什么工作或得到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工作。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态度决定一切。用美好的心情感触生活,你手头的小工作就是大事业的开始。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里,哪怕你是一名厨师或是一名清洁工,只要我们对工作认可,找寻工作中的使命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想做,变被动为主动,让工作变成我们的使命而不是简单的打工,赋予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写到这里如果一定要给幸福下个定义,从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理解,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运气,也不是绝对没有痛苦和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可避免的痛苦,会有很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影响这着我们的生活、情绪,影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和体验,成为我们获得幸福的障碍。幸福也不是通过看一本书,学会一个道理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通过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获得的。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之后的放松和解脱,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而感受到的无尽空虚。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持续的体验,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是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的努力和奋斗,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曾说过:“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也许是快乐的,但终归是值得我们回忆和珍藏的宝贵体验和经验。李瑞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不应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理由,而应成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根据;不应成为心烦气躁、怨天尤人的借口,而应成为磨练意志、施展才干的机会。”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有苦有甜,不一样的是心态。与其在埋怨中度过,不如转变心态。埋怨只能证明无奈,生活不相信懦弱。智者总是在失败中捕获成功的机会,在不幸中挖掘幸福的源泉。
第五篇: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营造阳光心态,做有幸福感的人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近几年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导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作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幸福的方法》一书除了前言、致中国读者、致谢、跋以外,由《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有关幸福的冥想》共三篇十五章组成。今天,我就来谈谈读了此书后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一人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看法。《幸福的方法》一书没有简单地陈述什么是幸福,而是教会人们改变对待幸福的看法,改变看待问题的态度,加强生命的幸福感。正如书中所说幸福的奥秘在于你的视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态、你的选择。
每个人对幸福的选择不同,对幸福的追求各异。有的人虽然非常平凡,即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富裕的生活,甚至有的人与苦难病痛做着抗争,一生中历尽了千辛万苦的磨难与坎坷,但是他们在与不公平的命运拼搏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带来的快乐,获得最大的幸福。恰恰相反,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具有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财富,具有“高富帅”的优越感,但是在这些人的心中缺少奋斗的目标,缺少对幸福的追求。
学会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幸福才会与你一生相伴。当你听到这种说法时,你也许觉得很奇怪,人怎么能选择自己的幸福?但事实确实如此,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要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
人与人之间其实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终生不幸。期望获得幸福者应该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在生活中就会变得非常积极、乐观,即使遇到最大的困难也会坦然面对,脸上会时常露出微笑,这样幸福就会被吸引到他们的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主动吸引幸福,相反还排斥幸福,当幸福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察觉,或者与幸福失之交臂。幸福是一种难以捉摸、瞬息万变的东西。只有把幸福与快乐送给身边最需要帮助的人,当他们化险为夷后,用快乐回报自己的时候,感受到他们内心中的快乐与感动,才会与他们共同感受幸福。但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烦恼,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那些事无法令人称心如意,根本感受不到幸福,怨天尤人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这样他们何来幸福?由此看来,寻找幸福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使他人幸福,这样我们才会从别人的幸福与快乐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其中的幸福。
现实生活中,不利条件不一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阻碍。如果说,谁有资格来抱怨生活的话,应当首推海伦·凯勒了。他一生下来便是聋、哑盲人,世上所有的不幸似乎全都降临到她的身上,她失去了与周围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只有她的触觉能帮助她把手伸向别人,体验爱人与被爱的幸福。然而,一位虔诚而伟大的教师向海伦·凯勒伸出了友爱之手,使这位天生不幸的女孩成了一位快乐、幸福并且成绩卓越之人,并且令许多天生健康之人也无法企及。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你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你有权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决定你选择的因素只有一点——你是接受积极还是消极的心态。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用积极与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才会体会生活带来的幸福,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
这是我读《幸福的方法》后对幸福的一点切身体会,让我们用一颗豁达而感恩的心,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工作中、生活中感悟我们的幸福。最后,衷心祝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工作进步、生活快乐、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