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书笔记(五篇材料)

时间:2022-03-28 02:2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恨歌》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恨歌》读书笔记》。

第一篇:《长恨歌》读书笔记

《长恨歌》读书笔记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恨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恨歌》读书笔记1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平淡却又不乏幽默的笔调,将琐碎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记忆中读过王安忆的长篇便只有一部〈长恨歌〉,在这本书里王安忆似乎再现了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一部甚至全部,起码透过那些世俗的眼睛,我能看到那些逝去年华中的颓废.流逝.纸醉金迷的上海,一切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性的价值渐渐不显,并渐渐被物质所驾驭。

出生于上海西区的弄堂,王安忆对着弄堂的生活,总是有着几分亲近,但她又有一分近乎天生的敏锐和细致。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

故事的开始便花费大量篇幅铺垫这个主人公的出场上海的弄堂留言闺阁邬桥。而王琦瑶惊艳的出场也丝毫没有浪费了作者的笔墨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她是漂亮的但是漂亮的女子自古都摆脱不了坎坷的宿命。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处于变迁之际,日新月异的生活触动着每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王琦瑶本来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摘抄:

1、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看那花窗帘的窗,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

2、他们这两个男女,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其实不妨抓住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一总是流逝,没什么干秋万载的一说。

3、是一点政治都没有,即便是勾心斗角,也是游戏式的,带着孩童气,是人生的娱乐。女人的诡计全是从爱出发,越是挚爱,越是诡计多端。那爱又都是恒爱,永远不变。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

4、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爱,以为自己高兴了就是爱,不高兴了也就不爱了,直到失去了某个人,才猛然发现,爱字冗杂的太多太多,岂止三两句,几页诉说能阐明的、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失去了就去让自己变的更好。

5、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

6、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2

翻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有种自己跟着书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活了一辈子的感觉,如果不是校园里操场上嘈杂的声音告诉我,这是在现实里、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也许真的会以为自己被长脚掐死在黑夜里。就这样,又翻开了《长恨歌》……

那时王琦瑶才十几岁,还是女高的学生,单纯、善良、美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电影棚里试镜进而结识摄影师彭先生,彭先生给王琦瑶拍的照片沪上淑媛让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他对王琦瑶的好感与日俱增,推荐她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王琦瑶成功当选三小姐,彭先生怎样都没想到,正是这“三小姐”的称号,让她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王琦瑶被李主任包了,在爱丽丝,王琦瑶是拿自己的全身心爱他,只要能见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让她像孩子一样兴奋。他给了她一个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装着金条,也许一切早有预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生活就像身体失去了骨头,只剩下血肉,酥酥软软的。在这期间,程先生一向在寻找等待王琦瑶……

王琦瑶跟随外婆到苏州老家散心,乡间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补药,她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瑶于苏州,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一不留意来到了油菜花园,是朴素中的亮点。老家的阿二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爱她,她爱怜他,他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该会上海的时候了。毕竟,她是属于大上海的女生。从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痕迹。阿二是王琦瑶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相遇的一瞬间,给她送去了一缕阳光,带来了温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飘过后,便只能是错过。

回到上海,王琦瑶在平安里胡同开了诊所,结识了严师母和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会、吃饭、聊天中,王琦瑶爱上了康明逊也就是毛毛娘舅,他们发生了关联,王琦瑶怀孕了。迫于家庭压力,他离开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医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来。似乎是个自己留下一件财产似的,康明逊走了,她就什么都没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孩子。

那几年的上海,经济萧条,排队买米时,她偶遇了程先生,记忆虽被时光风化,但还留下斑驳的残角;面庞虽被时刻冲刷,却还依旧有那年的风韵。他们相视一笑,为了她,程先生一向未娶。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来王琦瑶家里精打细算些柴米油盐的小事情,宛然一对恩爱的夫妻。只是程先生从没有在她家留宿过,照顾好她睡觉之后即使再晚也要会自己的家。谁不想就这样一向简简单单下去,就这样,守着一份小幸福,度过余下的几十年。但是,孩子的满月酒上,康明逊被邀请来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应对自己心爱的女生,他没有办法这样骗自己继续下去,他选取了离开……

孩子薇薇逐渐长大,薇薇没有王琦瑶的姿色、气质,是没有打磨过的毛糙的玉石。女儿的成长并没有让王琦瑶简单下来,反而更多了些麻烦。她要打扮、要时尚,却又不听信王琦瑶的指点,对母亲,是带着些嫉妒的。女儿的朋友张永红倒是天生懂得时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瑶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国后,张永红倒经常来陪她。

这时的王琦瑶已经50多岁了,虽然打扮的大方得体、显得你年轻,但年龄毕竟是经历过年龄的人,身体上怎样会不带有年龄的痕迹呢!她结识了20多岁的老克蜡。在感情来临时,她逃避,她不敢承认。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之后,爱过了一段时刻之后,她应对的竟是老克蜡的抛弃,理由是她不再年轻了。她试过挽留,也注定只能是徒劳。张永红的男朋友长脚得知王琦瑶有金条,行窃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里。生命条令的最后一瞬间,她想到40年前在片场看到的情景,仿佛是此刻的自己……

王琦瑶死了,她的死是个杯具,她的40年生,也是个杯具。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瑶没有到片场试戏、如果她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如果他没有认识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杯具都不会发生了呢?他会和程先生相爱、恋爱、结婚,然后过着一个平凡女生的生活。但是没有这么多“如果”,王琦瑶还是王琦瑶,杯具就是杯具。书中王琦瑶曾想:她这辈子,要说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虽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实打实的。她的一辈子,身边停留过很多男生,却没有一个是陪她走到最后的。她不断地爱,得到的确实不断地伤害,当一个个人都离她远去,剩下遍体鳞伤的自己,在孤独中死去。

看完了《长恨歌》,我也像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令我感慨的不仅仅仅是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还有王安忆对王琦瑶各个阶段生活状态、心里的描述,以及同时代周围人的描述,无论是王琦瑶的哪个年代,还是那个年代的人,王安忆都将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能够说,这本书是一个女生荡荡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个年代生活的逼真记录。

《长恨歌》,一个写进女生心坎里的小说,一个微小女生的情感生命,一个时代的记忆变迁。

《长恨歌》读书笔记3

上海,是一个让人多么讨厌的城市啊!

但是,王安忆把她写的这样的可歌可泣,这样的细腻,这样的引人入胜!

上海,我是实实在在待过的。印象不好,很闷。人闷,环境闷,关键是空气都好像是被凝固一样的,实在是喘不过气。不过这也只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离王琦瑶那个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就是这几年,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上海是有特色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

前几日,我露宿在临安的一条弄堂里。我也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弄堂——王安忆笔下的弄堂。择菜的择菜,麻将的麻将,流言的流言,口角的口角……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但是那流言根本不致命,也不打击,就是一种谁家的丈夫没有回来,谁家的女人有男人了。只是还原,或者传播,说过就忘了,而听的人第二天一早就又会到处嚼舌根。其实农村都是这样的,何况是一条弄堂。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看《长恨歌》就是看女人,就是看王琦瑶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她的漫长的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这盛开真美啊!她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的,她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他百年的爬墙虎。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其实,这个女人是有信念的。她将一百年做一年,一年做一天去看事物,倘或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但那哀悼纵然有100年,那么第101年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上海这种城市中对于她来说眼光不需要太远,却也不能太近,够看个101年也就足矣。然后就在那砖木的格子里过日子,好一点坏一点也不在乎了。虽说是苟且了些,但对于历史中但女人却是无奈中但有奈,要不这一生怎么过?!

要知道,在那密密匝匝的格子里,藏着的都是最达观的信念。即使格子空了,信念还留着。窗台上,地板上,那楼梯转弯处用滑粉写着的孩子的手笔:“打到王小狗”,这就是信念。

女人,有时候比想像的强大与不幸!

《长恨歌》读书笔记4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平淡却又不乏幽默的笔调,将琐碎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在王安忆笔下缓缓地铺成一幅画,这是上海四十年的风情,浓郁却夹杂着小市民的辛酸,散发着樟脑丸的味道。可是她笔锋一转,是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生活。王琦瑶在这儿长大,度过她沉浮变幻的一生。

其实我是很怜悯王琦瑶的,四十年前的她还是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她的世界只有从弄堂顶上的天空这么大,只能望见飞鸟飞过的痕迹。她总是习惯以高于同龄人的眼光打量这上海,决心过上另一种生活,其实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女,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只能故作纯熟地应对自如。

周旋于名利场,她失去了与她无话不谈的密友,失去了深爱她的男人。感情丰富的她一次次被伤害,最终死于非命。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初王琦瑶没有参加那次电影的选角,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利扰乱她原本安宁的生活,也许她的一生不需要像柳絮般随风摇摆,会在弄堂里洗衣,做饭,安度余生。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吗?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处于变迁之际,日新月异的生活触动着每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王琦瑶本来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5

爱情,千百年来都是诗人文豪钟情的主题,这是因为,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心中无不藏着对爱情的憧憬和珍惜。所以,描写爱情的诗句被广为传诵,歌颂爱情的作品流传千年。这其中,自然会有白乐天的《长恨歌》。从小到大,我曾多次诵读《长恨歌》,多次泪湿眼眸,小女孩的心中,并没有把这首诗当成皇帝和妃子的故事解读,只是觉得这是写一对儿爱而不得的男女,他们的爱情热烈而缠绵。再大一点,了解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即使知道父夺子妻,但浪漫的女学生仍被乐天诗句所迷,认为真爱不惧世俗,这一对男女冲破枷锁追求爱情值得肯定。待到经历了一定的生活洗礼之后,再读这首诗,心中便有了疑问,何为长恨?为何长恨?乐天此诗为何避开贵妃身世,为何把贵妃之死一笔带过?为何把重心放到玄宗的痴情?或许我心中已经有了模糊的答案,但还是故意忽略掉了,因为我怕掀开面纱真相太丑陋。直至今日,再次重读,我想我终于能有勇气去说,这是一曲戴着假面的爱情悲歌。

一、爱情悲歌

选在君王侧,两情自相悦,乐天的笔下,玄宗和贵妃自是度过了一段轻松美好的日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的贵妃被玄宗放在心尖尖上宠着,华清赐浴,新承恩泽,三千宠爱,只在一身。沉溺于爱情的男女忘了他们的身份和责任,君王变成了一个没有理智的男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也埋下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种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那个时代,似乎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一人得宠,全家光彩,天下百姓,遂生向往。直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西行路上,马嵬坡下,贵妃赴死,君王掩面,这段爱情以悲剧结束,常令红尘男女读之叹惋。

可是,乐天并未让故事结束,他用了大量笔墨去写玄宗在贵妃死后的深情思念,也正是这些描写,让涉世未深的读者们,为玄宗鞠上一把同情的泪,把他当成一个爱情的俘虏者去对待。

首先是西行路上景物的衬托,“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西行,对于玄宗来说是逃亡之路,失去贵妃,更让他内心荒凉,西行路上呼啸的风,漫天的黄沙,正像是玄宗此刻的心境,冷而昏暗。剑阁崔巍,峨眉高耸,都不能让玄宗精神振奋,风中的旌旗黯淡无光,寒凉的日色似有似无。没了贵妃,玄宗似乎被抽走了所有的生机。“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纵然是蜀地风景美好,也难消圣主心灵之痛,此处乐天以乐衬哀,更添其哀,让读者不由感叹,多么痴情的男人呀。在行宫之中更是见月伤心,闻铃肠断。

待至龙驾回京,旧地再顾,唯剩唏嘘。回至京中的唐玄宗继续着他的思念和执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见不得杨柳摇摆,见不得芙蓉花开,这深情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一切的花好月圆之物,皆成了引起伤心的载体。“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夜又一夜的孤枕难眠,一夜又一夜地坐到天明。于是,乐天给这场爱情故事开了后门,他寻来了“临邛道士鸿都客”,帮助玄宗寻觅太真。终在仙山之中觅见太真,二人赠物表白,发誓续情,终留下爱情绝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读至此处,读者莫不为之心痛,扼腕叹息,恨不能化身造化大神,为此二人重牵姻缘之线。乐天呀乐天,你的这曲爱情悲歌唱得真是精彩。

二、虚伪面纱

唱完了爱情悲歌,我想谈谈虚伪的面纱。首先,这虚伪来自于乐天,他有意避开了贵妃的身世,也有意淡化了二人身上的政治色彩。

众所周知,杨玉环原是李隆基的儿媳。杨玉环在17岁的时候被选纳为寿王李瑁的妃子,与李瑁朝夕相处5年,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夫妻相敬如宾。李瑁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人,娶得娇妻,在自己的寿王宫里过着小日子,父皇对母亲武惠妃疼爱有加,他也极有希望当上太子。但是变故来的如此之快,母亲武惠妃去世,娇妻被老爸看中,不能反抗不能拒绝只能忍气吞声。到最后,太子没当上,老婆被人抢,老妈去世了,真可谓是三重打击。所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这段情本属不伦之恋,是建立在对寿王尊严的践踏和伤害之上的。而白居易在诗中仅仅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笔带过,避开了这段故事最灰暗的一面,有意识地把主题向爱情至上靠拢。姑且不管白居易是出于避讳还是其他原因,但是,这一点就让这段爱情披上了虚伪的面纱。

再者,玉环之死实际是政治的角力,马嵬坡下发生的那一幕,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还原。是谁杀死了玉环,绝对不能是将士冲入贵妃帷帐将贵妃拖出致死,据史料记载,陈玄礼所带禁军哗变,射杀杨国忠,但对皇帝所处驿站围而不攻,只是要求赐死贵妃。而玄宗虽有不舍,却最终选择牺牲贵妃,赐贵妃一死,因而,杨贵妃实则死在这貌似深情的男人手里。所以,当我们想到这个男人一边下着赐死的圣旨,一边掩面痛哭的时候,怎么能不痛斥一声虚伪呢。

待至贵妃死后的种种思念,我们再看玄宗此时的处境。玄宗尚在西南流浪之时,肃宗已经登位,遥奉玄宗为太上皇,之后,李隆基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而实际上也只能起到装装门面的作用了。这皇帝位让得心不甘情不愿,自是会有一番父子争斗。756年,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后,住在城南的兴庆宫里。肃宗本就对玄宗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玄宗更是冷漠少礼。实际上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先是苛待玄宗,后又将玄宗连骗带逼地转移到太极宫,以便监控;最后又把跟了玄宗几十年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唐玄宗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觉寂寞,凄凉,他整日郁郁寡欢。后人有诗形容他的晚年说:“南内(指兴庆宫)凄凉西内(指太极宫)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因此,此时的玄宗其实就是一个苦逼的老男人,他对贵妃的思念,可能正源于他自身处境的凄凉,这会儿的孤单落魄和当初美人相伴美酒佳肴随心所欲的日子相比,可谓是天上地下,想起贵妃或许不见得代表真情,而只是对自身境况的.感喟,对过去美好的怀恋。

因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们不禁苦笑,乐天呀乐天,你真是用文字编织了最美丽的谎言,欺骗了多少纯真的红尘男女呀。

前一段陈凯歌导演的新作《妖猫传》,虽是神力鬼怪之作,却是撕开了贵妃之死的真相,揭露了玄宗的自私无情,而剧中的白乐天则是奋不顾身地拯救贵妃的青年。或许正是因为白居易心中的贵妃正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存在吧,所以,他并没有把杨贵妃写成祸水,而是让她收获了玄宗无限的深情,给了所有读者一种美好的爱情期待。

我不知如此解读是否合适,但是我知道,乐天心中定然是清楚这些的,他的“长恨歌”中的“长恨”二字定然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除了一贯被大家解释为讽谏统治者不可荒淫误国的主题之外,我更愿意相信,乐天真的只是在写一种感人至深的爱情。可惜的是他所选的题材既有其与众不同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尽管他有意识的对一些东西进行了回避,但是,总还是有人要去撕下这层面纱,比如说我。最后,愿天下有情人有的皆是真情,获的都是真爱吧。

《长恨歌》读书笔记6

有感于小说研究课堂上老师对王安忆《长恨歌》的讲解,用了将近一周的琐碎时间,在图文有间断却安静地读完了这一本。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就一直在想,王琦瑶是怎样的一个令他人也令自己迷恋的女孩儿,其一生又是如何在被他人迷恋、自我迷恋中走向终点。

其实,最初的王琦瑶是一个特别普通的上海弄堂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样,她扎着辫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和其他女孩一样,她哼着收音机里的小调,挑个周末的日子去电影院看费雯丽的《乱世佳人》;和其他女孩一样,待字闺中、爱去照相馆拍照并对着橱窗里曳地的婚纱发呆梦想着。但和其他女孩不一样的是,上天给了她一个让全上海人都认识她的机会,一张登在杂志《上海生活》封面的王琦瑶的照片,让她成了人人知晓的“沪上淑媛”,可住了男男女女的心,更可住了她自己的心,之后的“上海三小姐”的称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让上海的老老少少迷恋上了这位不算艳、不算风情却足够吸引人的王琦瑶。而这,恰恰是王走上迷途的标志性一刻。

之后,很快地,李主任,当时在上海算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将王琦瑶接进了爱丽丝公寓,让她成为供自己怜惜疼爱的金丝雀。王琦瑶知道,李主任是代她好的,李主任是不加思索、毋庸置疑的绝好归宿,李主任能带给她安稳美好的梦。她不知道的是,她自己走上了一条自我迷恋的不归路,这个梦再美再好也只是个梦终有醒来破灭的一天。

爱丽丝,一个美人,一段情,终究躲不过乱世。李主任在一场飞机坠毁事故中罹难了。那王琦瑶呢?她来到了可供避乱的外婆的娘家邬桥,是的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却永远也回不去过去的生活。就像外婆能够穿透四十年以后的目光告诉我们的那样,王琦瑶的这一生开错了头,怕是拗不回去了。

拗不回去的时光,无法毁灭已经膨胀的幻影。即使是在邬桥这个似乎与喧嚣与繁华无关的地方,即使是在平安里三十九号楼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王琦瑶又重新填补起已经残缺了一大块的梦,而那一片一片,终究补不全她的美梦,王的一生注定从她走上迷途开始就注定是孤独的,她的青春和美貌是所有带给她希望的幻影一次次出现一次次被毁灭的过程中走向枯竭的。因家庭压力更害怕承担责任的康明逊也好,被王琦瑶栽赃嫁祸的萨沙,还是一如既往照顾王对王关怀备至的程先生,抑或是比王小了20好几的老克腊,这些在王之后的三十年中相继出现的男人,都或多或少地给王琦瑶的生活注入了些许生气和希望。而这些生气和希望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他们这一位位很快地就终止了对王琦瑶的生活的介入,仿佛从未进入过一般。而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王琦瑶自身。她始终生活在一种自我迷恋和陶醉的常态中,她足够自信以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挽留得住这些男人,她的记忆始终停留在《上海》生活的杂志封面上,始终停留在“沪上淑媛”、“上海三小姐”这些耀眼光环下。那西班牙的桃木盒,装着的不仅仅是李主任留给王的金条,更是那段对王来说最珍贵最珍贵的记忆,这也是她在垂死十分还在与长脚争抢这木盒子的原因。木盒被枪,王的幻影也彻底地被毁灭了,她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

文中多次出现的夹竹桃,是那种不极美极艳的花儿,却足够吸引人,它开的是满枝桠,可终究是结不出果的。这像极了王琦瑶,上海的弄堂女孩儿,不够艳丽和风情,却乖得足够惹来他人疼惜怜爱。而一直都活在春风拂面的三月、满目幻影的她,一辈子都未曾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幸福,就连死之前眼睑里的景象也还是四十年前的片场,这个给王制造梦的地方,带给她迷途和不幸的地方。

《长恨歌》读书笔记7

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张爱玲的文笔有些相像,都是繁华里的微尘,带着微凉和绵绵的恨。

四十年的故事都要从上海讲起。这里有着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弄堂;有旁枝错节,如蜂般嗡嗡嘤嘤的流言;也有闺阁,满装的都是女儿的心思。鸽子从这片混沌不堪的世界里,从波涛连绵的屋顶飞上天空,穿云破雾。

从这一切里浮出的影子,就是王琦瑶。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就是上海,夜夜歌舞,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大喜总是难免虚张声势,再大的热闹也是一瞬间。从去片厂,照相,竞选“上海小姐”,王琦瑶平步青云,最终理所当然的在众人眼光中当了交际花。可一切终究过去,她失去了依靠,成了平安里的一名护士。又经几番纠缠,最终死于他杀。

“王琦瑶原是白绢,后来就渐渐写上了字,字又连成了句,成了历史。”和吴佩真在一起的日子是没有字的轻盈自由的日子,李主任则给她留下了浓重的墨迹,虽是华丽,却终究让她的一生走上了不归路。李主任的死,是将王琦瑶这段有关青春的历史剪下带走的,剩下的全是混乱不成章节。与康明逊虽是真心诚意,但不得不形同陌路,再从萨沙到老克腊,虽是咫尺之间,却遥如天各一方。

这历史是苦涩而回味无穷的,她爱过恨过,最终只落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在生命最后的几秒钟里,她的思维穿越时空隧道,在怨恨些什么呢?也许自己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只是风中飘散的柳絮,在时代的风中掉落。

王琦瑶是千千万万的。天生丽质的是爱丽公寓中的王小姐,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以为花好月好,便长聚不散了。等到人事皆非,梦醒了,才知道来不及了。想着过往,沧海巫山的,是曲终人散后没落的王琦瑶。古往今来,多少红颜变叹息。唐时杨贵妃的歌舞再美,最终成了马嵬坡下的空留恨。六朝如梦,鸟只空啼。

我想我渐渐懂了长恨歌的意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本是将错就错,台上的人依依啊啊,百转千回,台下的人欢呼喝彩,皆是逢场作戏。曲终人散,余声绕梁,只剩长恨不息。

《长恨歌》读书笔记8

雨天里读书。读得自是一个宁静。窗外是潇潇雨声。一颗心全听得见。我想起雷蒙德。卡佛。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笔会想起他,可我就是想起了他。就像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那么自然。他说:一切都在月光下躺着,我能看见最细小的东西。卡佛真是棒。他的语言天赋棒到无法说。我爱死他。他简直要把我迷死。就这样渐渐沉入文字,就这样一头扎进王安忆的故事。对文字,一颗心越发深有感触。原来文字是真的可以疗饥的。有一个成语是煮字疗饥。此刻的我,却是读字疗饥。该都是一样的。都是含了万分情深的。

王安忆的笔触情绪,细细品,一支笔里都是旧上海的印记。抬脚是情,眉头心上是情。起笔是情,落笔收笔都是情。却是处处风景句句撩人。比旧上海的月色还要撩人几分。一字一句都进了心的。说四月的天是繁华的,王安忆的笔更是繁华的。她不单单是繁华的,也是锦绣的。是会说话的笔。是细细低语的笔。是恋人抚过你肌肤的吻,温存里都是体贴。她的字适合放在你的枕头边,在月华铺满屋的夜,你洗一个热水澡,穿上丝绸睡衣,松松躺下来,被窝是温热的。这时候你顺手拿起她,台灯下便都是她了。很是妥贴。是寂寞。是寂寞套寂寞。是寂寞中最深沉的抚慰。枝枝蔓蔓纠纠缠缠。又绵绵不绝密密匝匝丝丝入扣。细细尝。却还有着糯米的糯,苔藓般的滑。新鲜又复杂。丝丝凉意里,又有着言不得的温度。刚刚好。你拿起她,便不想再放下了。时间在王安忆的笔里是慢的。是慵懒的。是不经意的。蜻蜓点水的。句句很轻。句句沁你心入你肺。待你读过一段,再回头,却分明又是一路烟霞。你一回头,那一回头的动静,倒像是惊起一滩的鸥鹭。桃花旗袍都不见。唯有寂寞。寂寞像一条很长很长的蚕丝线。这根线带着你从头抽到尾。好长啊。这是你心底的叹息。有几分痛楚。却被那一路的烟霞都吸引了去。痛楚便是忘了。

我犹记得。

那个王琦瑶和阿二在邬桥外婆家,那个他们一起谈诗的月亮夜。

那夜的月华真美啊。静啊。却一步一步都是画,是诗。

有时,天不那么冷,他们就在街上走走。

街边就是水道,停了船,船舱里漏出点光,两边人家的板壁缝里也漏出点光,丝丝缕缕地落在水面上,能照见水的流动来。两个人的心里都很安宁,也很明净。

阿二说:阿姐,上海的月亮也是这一个吗?

王琦瑶说: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其实还是一个。

阿二说: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月亮,一个是月亮的影。

王琦瑶就笑了。

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一起谈起诗。他们谈诗的样子,语态,情景,那个有月亮的夜,那桥下流水的波光,那两颗一起晃荡的心,我是怎么也忘不掉的,都入了我的心。或者干脆说,都招了我的魂魄去。那个阿二是读了些书的。围巾,黑发,眼神里,都透着几分书卷气。淳朴如稚子。他说,诗其实就是一幅图画,比如,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再比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都是画。殊不知,在他心里,是把个王琦瑶当成一首诗一幅画来看的。对他来说,她王琦瑶就是那画里的人,只看得,却摸不得;她王琦瑶就是那水中的月亮,碰不得,也够不得。他吟诗是王琦瑶,他散步是王琦瑶,他看哪哪都是王琦瑶。

这是怎样的美?

真真是万分万分万万分迷死人的。

然而,那个秦地月却是李白写王昭君的。昭君出塞,离家千里。都是故乡的月,照的却是异乡的人。而那个琵琶,却是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沦落天涯琵琶女的。奈何良辰美景,也有着一去不复回的伤悲意味。而那带泪的枝头梨花,却是《长恨歌》中把魂魄葬在仙山的杨贵妃。这样一来,美着美着,读着读着,不免又是和那个谈诗的阿二一样,心底渐渐也有了悲戚。就连《诗经》上的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在这悲戚里不由地暗淡了。

我要怎么才好呢?

又要我怎么才好呢?

我是想读下去,又怕读下去。想放下又放不下的。这样一来,竟也和王安忆一样的纠结起来。心头真真是万般滋味。为那个小说里的王琦瑶。为那一点半明半暗的光亮。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外婆。那个用船接她回家的外婆。那个早年和她一样明媚如花的外婆。那个曾经被热热闹闹用大花轿抬着大红盖头盖着一袭艳红袍迎娶回家的外婆。当时的苏州,那一日的热闹劲儿,唉!一幅画一样的。

临河的窗都推开着,伸了头望;箱笼先上船,然后是花轿;栀子花全开了,雪白雪白的,唯有她是一身红;树上的叶子全绿了,水也是碧碧蓝,唯有她是一身红;房上的瓦是黑,水里的桥墩是黑,还是唯有她一身红。

这就是当年出嫁时的王琦瑶的外婆。是和王琦瑶一样美丽过的做新娘的外婆。她那一身红,她那一身红就从外婆手炉的烟,外婆抽在嘴里的烟,和吼着昆山调子的船老大的歌声里,影子一样钻进了我的心。我的心便都是那一身红了。波光潋滟的。一路晃荡的。和那船上岸上走着飘着的新娘一样。大花轿一样,一路颤颤悠悠的过了对岸。是恒古的。是循回不已的。似乎就是专为那恒古添砖加瓦来着色的。

王琦瑶是比不得她外婆的。我知道。

王琦瑶的快活是实一半,虚一半,做人一半,华服美食堆砌另一半。而她外婆,却是个全部。她比不得。

可我还是喜欢的。喜欢那个和王琦瑶一样美丽过的外婆。也喜欢那个从一开头就走错了的王琦瑶。那个近乎于一个时代缩影的美丽的芬芳过又凋落了的王琦瑶。我和那个外婆一样,喜欢女人的那份幽静。也许是因为,我也是女人吧。女人看女人,相对就更要清晰些。更要深透些。正是因为这清晰,这深透,便对这王琦瑶的长恨歌,更多了层情。这情也像了王安忆的笔。落哪哪是。又像了这窗外的雨,下哪哪湿。

我被这些柔软丝丝缕缕触动着。我甚至忘了我在读书。我为那个摄影先生程先生不值得。他爱了王琦瑶一场。一爱就是一辈子。到头来却像窗外一枚飘零而落的叶。他的自杀就像在我心底猛地戳了一刀,直戳到心脏。有热热地血汩汩流出来。好痛。无言。我也同情那个爱写诗读诗的蒋丽莉。可她为何就不懂得有一种路是调和呢。王琦瑶啊,我恨她也爱她。那么复杂的一种感情对她。如果,如果当初她。可这个世界有如果吗?没有的。如果有如果。这部长恨歌就不会有了。如果当初有如果,她王琦瑶就不是王琦瑶了。那个李主任也就不是李主任了。这是那个年代的影子。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一个时代的缤纷记忆。一部万语千言千言万语的歌。咿咿呀呀咿咿呀呀。墙上钟表的指针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走。让你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外头的天外头的地,却不等你。王安忆在写这个故事时,我闭着眼都能想到,她是一张方桌一盏台灯一只冷笔,轻轻推开了她住的房子的木格子窗,她是看着旧上海天空的灰鸽子,扑棱棱飞起又落下,看着万家万户的灯火亮了灭灭了亮,满怀了伤痛和深情,一笔一笔来缓缓抒写的。她是冷漠的。又是饱含了情的。是梨花里带了泪的。是寂寞里的寂寞。寂寞层层叠叠。她有着和这个城市一样的地久天长的遗民心态。她的长恨歌,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隐秘的内心。那里面,有着卡佛眼里那一地的月光,有着月光下躺着的,那些最细小最细小的东西。你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都看得见。都听得见。

《长恨歌》读书笔记9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读书笔记10

纵观王安忆笔下美丽智慧的王佩瑶,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诗‘身世浮沉雨打萍’。

全书人物命运随上海时代变迁而变化着,女主角王佩瑶是一个普通弄堂里的姑娘貌美且颇有智慧,在繁华社会浮沉的故事。

王佩瑶美丽却不妖媚,是一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美。这也是为何她会吸引那个热爱摄影程先生的亲睐,也是她会成为上海选美大赛‘三小姐’的原因。正是因为美丽,所以给她带来一种不甘平庸、安于现状的的追求。

王佩瑶是虚荣的姑娘,正是美丽驱使她在繁华大上海造就了自己虚荣的一面。面对李主任这样有权势的人物,甘愿奉献自己。甚至以此为荣,所谓对李主任的爱,不过是因为因为背后的利益与权势。

李主任的死,结束了王佩瑶这段安逸无忧的‘金丝鸟’生活。于是,自己过起了自己的新生活。开小诊所,认识了隔壁的严家师母。曾经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王佩瑶,表面平淡的生活,可心里早已波涛汹涌。渴望和同阶级接触,处处和严家师母较量、比美,相斗同时有彼此和谐相处。

王佩瑶时刻注意自己的美,对美处处考究。注定自己的不平凡,迅速吸引严家师母的表弟康明逊这个富家公子。而后怀孕,却被揭开曾经当选为‘上海三小姐’这一辉煌的历史’。

这段感情看似轰轰烈烈,然而还是因为阶级的不同被迫告终。王佩瑶——还是沦为了他人的‘玩物’。为此,不惜把怀孕的事情嫁祸给萨沙。

也把自己的深情付诸于一段畸形恋情——老克腊。结果,又是一段被辜负的恋情。不过,是各自需要安慰时的一段荒谬的取暖过程。

女儿的朋友永红更是当年翻版的她,只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她的缩影。美丽而智慧,善于在各色人等中周旋。美丽让很多人为之倾倒,对待爱情也是挑拣所谓最好的、最匹配的。

永红的悲剧在于,最后最满意的不过是一个招摇撞骗的骗子,甚至沦落为最后觊觎王佩瑶财产不惜谋财害命的杀人犯。

王佩瑶一生中在经历的男人各色人等,高管、知识分子、富家公子、外国人。一生被很多人爱,被辜负也辜负别人。

她的一生以被谋害而告终,这样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大城市,做过高官的情人,倍受过瞩目。随着时间推移并未被生活冲淡心里的对繁华的向往,从未丢掉过自己对‘美’的追求。怎至于落得如此结局,哪怕不完美至少也应该体面!

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萨沙、程先生这五个和她一生有过情感纠缠的的男人,见证了不同阶段的王佩瑶。换而言之,是见证了一个女人的兴衰……

爱的最深沉和无私的是程先生,文艺青年。自古才子配佳人的标配,却在这里没有得到验证。在李主任和程先生的选择中,甚至于后来的几个男人选择中,王佩瑶自始至终都在辜负程先生。

程先生不管在何时何刻都在深爱着王佩瑶,对她施以援手——从始至终。可惜的是,程先生死在了另一个时代的变革中——文革。

社会和人物的命运密不可分,王佩瑶在时代中有很多的选择,所以并非完全是时代造就了她这样的悲剧。而程先生,才是真正时代的悲剧。

王佩瑶是被一世繁华遮住双眼的小女子。处处生活的精致,对自己衣食住行的考究,只不过为了让自己向上流社会靠拢。追求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世浮华。

最终,她也要接受时光的流逝、容颜老去,被年轻的新一代取而代之,被时代变革所淘汰。一切繁华,转眼过眼云烟。

时代推动人向前走,并未能改变一个人的选择。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想不迷失很难。

常会想:如果王佩瑶一开始就坚定的选择了,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就好了。中产阶级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一心爱慕欣赏她,人是个有才华文艺青年又靠谱。

可王佩瑶不是一个追求平凡的人,宁为高官情人,不作平凡人妻。她并非为物质,因为家里的生活衣食无忧,只是个对地位有欲望的女人。更是对自己的‘美’,自命不凡的女人!

在不同时代,谁有谁追求,所以注定了命运的迥然。或好或坏,对于王佩瑶命运我们不禁感慨:浮华人间,美人易逝……

《长恨歌》读书笔记11

印象很清楚,开始读长恨歌时,是个冬天的雨天。读完的那天,却是晴天了。模糊了的人物,仿佛陈年的水墨画,轮廓不清楚了,神态却分明清晰。如果让我来勾勒王琦瑶的形象,可能一张侧脸的轮廓吧。高高的鼻子,朦胧而微张的眼睛,微微抿起的嘴唇,很上海的发髻。

我们都是王琦瑶。看完了开篇的群雕象,想象在弄堂里长大的王琦瑶们,我不禁这样感叹。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成长背景,我们的血液里注定流淌着属于这个城市共同的回忆。

分析一篇小说,很多人说要结合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涵义。老师说,应该抓住那些让自己心动的瞬间。阅读小说,本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体验。我很同意后者的观点。很多分析《长恨歌》的文章着笔于那个时代的命运和个人命运的穿插、纠结,也有不在少数的文章试图从逻辑的角度给整个故事的发展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都不以为然。首先,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如果缺乏了艺术的手法,仅仅是镜像发射般地把生活地本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想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灵气。因为它藏了一些,露了一些,编了一些,描了一些,这部小说才能酿出味道来。

理论部分到此为止。就个人感受来说,这部小说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两种感情。透彻而强权,或者,若隐若现而温婉。程先生爱开始得那么不设防备,我甚至在想,当程先生第一次从镜头里锁定那双眸子的时候,是不是,感情就此开始。我相信,捕捉程先生的远远不只王琦瑶本人,更多地是,她身上留下的关于这个城市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人都是喜欢回忆的动物。回忆和自己有关的一切。特别是看了电影《长恨歌》以后,我更加确定这个想法。梁家辉饰演的程先生,瘦弱而儒雅,仿佛随时会走入老上海这幅画,成为一个典型的背景。而王琦瑶年轻,清新而美好,却不失上海的古典和弄堂里那种积年累月的精细琐碎。这些特质在王身上完美地结合,不让人沉醉其中也很难。比较理性一点解释,这段感情证明了人是会爱上和自己相似地同类地动物。

而对于李将军,似乎他的感情没有那么简单。复杂的军界背景,复杂的社交圈,复杂的爱情关系。然而似乎又显得简单。从最开始见面,到最后生活在一起,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没有任何分辩的余地。这就是军人的一贯作风吧。我看到这里一直在怀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这让我想到杰克伦敦的一篇小说中,因为迷路而濒死的人和受伤的狼之间的故事。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下,这两种生物竟然会选择惺惺相惜。相同的,我相信李将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应该能够远见到性命朝不保夕,在他强大的外表下面,承担的,是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然而就在这种情况下,他遇到了她,一朵小茉莉,初来乍到,却注定浮萍命运。一样的随波逐流,一样的面对命运的不可操控性,他对她是疼爱而怜惜的,亦或是,疼爱怜惜彼此共同的命运?我想,这可能再次证明了,人总是会爱上和自己相似的同类。

当然除了感情的主线外,给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上海的怀旧气息。合上书,可能我不会很清楚地记得,程先生第一次看到王琦瑶时的神态,不会记得李将军遇见王琦瑶的地方,但这些都不重要,隐去了细节,仿佛水洗过的漂染衣服,朴拙而自然。仿佛洗去了脂粉气的女子。写此文时离我第一次看可能已经隔了几个月,但是上海的气息还是如小茉莉花的幽香,令人唇齿生津。石库门是上海文学的标致性建筑,似乎不提到它上海味儿就是出不来。然而,如果为了营造这种气氛而把场景都设在石库门里发生,则不免矫情。王安忆不然。王琦瑶生在弄堂,死在弄堂,她的性格和命运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弄堂文化的熏陶。雨天细细密密的雨脚,密密麻麻的晾衣杆,精确地量油壶,在这里成长起来地人,怎么可能没有细密地性格。而弄堂狭窄而潮湿地环境,是最适合流言滋生的环境。流言随着油烟味、菜香、吵骂声、洗衣声,渗透在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地地方。然而,这些看似琐碎的点滴,却是关于这个城市回忆的主体。是的,琐碎得让北方人皱眉,琐碎得遭来各种谩骂和误解,琐碎得连时钟都要拨快一个小时,琐碎得忽略这顿饮茶应该谁请却心里比谁都清楚。上海是这样得吗?某种程度上。可是,我觉得又不全象。或者,这部小说所满足得,是我们关于上海得遥想。

《长恨歌》读书笔记12

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后死于谋财害命。由此画了句号。

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希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希望,也导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

“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现在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

《长恨歌》里的爱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似乎只有程先生对琦瑶的爱情是实打实的。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写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激情都是冒着冷气的。

《长恨歌》已由关锦鹏改编成电影,郑绣文饰王琦瑶,梁嘉辉饰程先生,吴彦祖饰康明逊,胡军饰李主任,黄觉饰老克腊。

我先看的电影,后读的小说。电影的人情味要比书浓厚很多,爱情和友情都很丰富。郑绣文将琦瑶演得活色生香。梁嘉辉演的程先生,更是专情到骨头里,非常耐看。书中更多的是张爱玲式的冷冷的旁观,和略带调侃意味的冷静的叙述。

对王琦瑶这样的女人,作者作了个总结,是赞赏,是惋惜,也是慨叹-----“她们是彻底的女人,不为妻不为母,她们是美了还要美,说她们是花一点不为过。她们的花容月貌是这城市财富一样的东西,是我们的骄傲。感谢栽培她们的人,他们真是为人类的美色着想。她们的漫长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这盛开真美啊!她们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们的,她们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它百年的爬墙虎。”

电影和小说,总体感觉,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不怎么搭调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13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三四年代的旧上海。王瑶琦因摄影师的极力推介,成为沪上名媛。后来,她又得到可以做她父亲的将军张仪良的心仪,摇身变为上海知名的三小姐。在张将军遭遇空难后,她又与康明逊偷食梦果,生下女儿薇薇,却把女儿栽脏于萨沙。正在他进退两难时,她又遇到了了可以做儿子的老克腊;的垂青和钟情。但最后被见利忘义的长脚;杀害。这故事虽说有上海弄堂的悠远、少女闺阁的温馨、白鸽般的纯洁和邬桥的杜朴,但终究因故事的平淡、苍白和单薄而失去了一些吸引力。小说开篇就用密不透风的散文化语言和近20页的版面去描绘上海的弄堂、闺阁和街衢,而不描写半个人物,这分明是作家在卖弄文采。这难以读动的语言让小说走入了死胡同,也让小说失去了可读性的趣味性,像一个长篇化;的散文,这舍本求末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像这机械化;一篇篇散文的衔接,读来让人感觉怎么都像在读一篇散文,而不是在读一篇小说,这还叫小说么?

小说中。除了王瑶琦一个从一而终的人物外,其它的人物都是半道杀出又中途退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小说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个又一个镜头的剪接、叠加,还夹杂着摇晃和断裂。这电影记录片式的跳跃和蒙太奇式的回复加大了阅读的难度。分散、淡化并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使之趋于平淡,没有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让人找不到故事的高潮。而且,小说描写的尽是一些开麦拉、照相和跳舞等小女儿情态之类的妇性话题,显得不够大器和大度。

用《长恨歌》作书名,作家显然用心良苦,可惜的是,她从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里借来了题目,却借不来白诗的艺术张力,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在这虚拟化的故事中,王瑶琦的爱情悲剧无疑是作家长恨;的理由,其实这只是当时旧上海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和她;那随波逐流与破罐破摔的爱情观冲撞和磨合的必然,也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交相作用的结果。她没有经历刻骨铭心、大悲大痛的爱情,也没有为之付出过什么,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长恨的,而勉强冠以长恨;,就显出了妇人式的唠叨、琐碎和矫情,还有几分自怨自艾和顾影自怜。这好像不大符合大腕级作家创作风格。

《长恨歌》读书笔记14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异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假如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异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了。

出色彩句子摘要(太多,非凡是景物描写类,只摘一些人生类的句子):

1、其实说起来,外婆要比王琦瑶更懂做人的快活。王琦瑶的快活是实一半,虚一半,做人一半,华服美食堆砌另一半。外婆则是个全部。外婆喜欢女人的美,那是什么样的花都比不上,有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不由想:她投胎真是投得好,投得个女人身。外婆还喜欢女人的清幽,不必像男人,闹轰轰地闯世界,闯得个刀枪相向,你死我活。男人肩上的担子太沉,又是家又是业,弄得不好,便是家破业败,真是钢丝绳上走路,又艰又险。女人是无事一身轻,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便成了。外婆又喜欢女人的生儿育女,那苦和痛都是一时,身上掉下的血肉,却是心连心的亲,做男人的哪里会懂得?外婆望着王琦瑶,想这孩子还没享到女人的真正好处呢!这些真好处看上去平常,却从里及外,自始至终,有名有实,是真快活。也是要用平常心去领会的,可这孩子的平常心已经没了,是走了样的心,只能领会走了样的快活。

2、王琦瑶望着蒙了烟雾的外婆的脸,想她多么衰老,又生疏,想亲也亲不起来。她想“老”这东西真是可怕,逃也逃不了,逼着你来的。走在九曲十八绕的水道中,她万念俱灰里只有这一个“老”字刺激着她。这天是老,水是老,石头上的绿苔也是年纪,昆山籍的船老大看不出年纪,是时间的化石。她的心掉在了时间的深渊里,无底地坠落,没有可以攀附的地方。外婆的手炉是陈年八古,外婆鞋上的花样是陈年八古,外婆喝的是陈年的善酿,茶叶蛋豆腐干都是百年老汤熬出来的。这船是行千里路,那车是走万里道,都是时间垒起的铜墙铁壁,打也打不破的。水鸟唱的是几百年一个调,地里是几百度的春种秋收。什么叫地老天荒?这就是。它是叫人从心底里起畏的,没几个人能顶得住。它叫人想起萤火虫一类的短命鬼,一霎即灭的。这是以百年为计数单位,人是论代的,鱼撒籽一样弥漫开来。乘在这船上,人就更成了过客,终其一生也是暂时

3、王琦瑶缓缓地劝慰说:其实再怎么样,也还是结发夫妻最恩深义长。严家师母笑了,点着头道:是啊,有恩有义是不错,可你知道恩和义是什么吗?恩和义就是受苦受罪,情和爱才是快活;恩和义是共患难的,情和爱是同享福的,你说你要哪样?王琦瑶不得不承认她的话有几分道理,并且惊奇养尊处优的严家师母竟也有着不失惨痛的人生经验。

4、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5、这世界的整块砖和整块石头,全是叫这些细碎的填充物给砌牢的。可别小看这些细碎的小东西,它们哪怕是这世界上的灰尘,太阳一出来,也是有歌有舞的。

6、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漂亮,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有些事是绝对不行的,不行就是不行,可他又舍不得放下,是想在这“行”里走到头,然后收场。难度在于要在“行”里拓开疆场,多走几步,他能做些什么呢?王琦瑶是比他二妈聪敏一百倍,也坚定一百倍,使他处处碰到难题。可王琦瑶的聪敏和坚定却更激起他的怜惜,他深知聪敏和坚定全来自孤立无援的处境,是自我的保护和争取,其实是更绝望的。康明逊自己不会承认,他同弱者有一种息息相通,这最表现在他的善解上。那一种委曲求全,迂回战术,是他不懂都懂的。他和王琦瑶其实都是挤在犄角里求人生的人,都是有着周转不过来的苦处,本是可以携起手来,无奈利益是相背的,想帮忙也帮不上。

7、从此,他们不再去想将来的事,将来本就是渺茫了,再怎么架得住眼前这一点一滴的侵蚀,使那实的更实,空的更空。因是没有将来,他们反而更珍惜眼前,一分钟掰开八瓣过的,短昼当作长夜过,星转斗移就是一轮回。这真是长有长的好处,短有短的好处。长虽然尽情尽兴,倒难免挥霍浪费;短是局促了,却可去芜存精,以少胜多。他们也不再想夫妻名分的事,夫妻名分说到底是为了别人,他们却都是为自己。他们爱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别人是插不进嘴去的。是真正的两个人的世界,小虽小了些,孤单是孤单了些,可却是自由。爱是自由,怨是自由,别人主宰不了。这也是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好处。大固然周转得开,但却难免掺进旁务和杂念,会产生假象,不如小来得纯和真。

8、上海屋檐下的日子,都有着仔细和专心的面目。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将注重力集中在这些最具体最琐碎的细节上,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这些日子其实都是不能从全局推敲的。所以,在这仔细的表面之下,是有着一股坚韧。这坚韧不是穿越急风骤雨的那一种,而是用来对付江南独有的梅雨季节。

9、当隐私被揭露,沉滓泛起地在空中飞扬,也是谣言蜂起的时刻。我们所听见的那些私情,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我们虽是信疑参半,可也并不停止继续传播。乌烟瘴气笼罩了城市的街道里巷。这是由最碎的舌头嚼出来的传言,它们使隐私被揭露的同时失去了真面目,变了颜色,自己都认不出自己。所以你千万不要全信,可也不要不信,在那耸人听闻的危言之下,只有着那么一点实情。那一点实情其实很简单,也是人之常情的一种,就看你怎么去听。千奇百怪的人和事,一夜之间诞生于世,昨天还是平淡如水,今天则骇世惊俗。你只要去看路边的大字报,白纸黑字的写的都是;还有高楼顶上撒下的传单,五色纸黑油墨写的也是。你看这些,能把你看糊涂。这城市的心啊,已经歪曲得不成样了,眉眼也斜了,看什么,不像什么。

《长恨歌》读书笔记15

偶然间读到一部小说,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一打开书,20世纪40年代那个繁华锦簇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就铺展开来,不知不觉有了情味。

夹竹桃生出的花朵,老虎窗外,氤氲着女人脂粉气的天空,留声机里回转往复的“四季调”,有轨电车不休的“当当”,一切恍如隔世,却真实可触似的,从字里行间浮上来,一点一点地清晰。

那个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静候着她的时代,也用美貌和聪慧酝酿着一场致命的悲剧和传奇。她是那种有魔力让男人一见倾心的女子。因这,她有了非凡的经历,有了用来挥霍的资本和勇气,也有了数着日影度日的寂寞无赖,有了干涸的眼里唯余的一颗老泪。她被男人捧着,爱着,宠着。她穿着婚纱走上选美的舞台,却想着:“也许,穿上婚服就是一场空,婚服其实就是丧服!”

后来,她的预感应验,她没有真正地做过新娘。她如花似玉的年华被命运的流变无情地碾过,她在男人的世界里一败涂地,无限风光的“三小姐”,用骄傲和那害人害己的聪慧与美貌,断送着一切幸福的可能。

她知道,像她这样的女子是不能够结婚的了。

那镜中的美人,风韵不减,心却冷如灰烬。最后的日子里,她的所依靠慰藉的,竟是那一盒金条。她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却还是取了那装金条的木盒子,想把最后的筹码押在男人身上。而一切,终成虚空。

大概谁也不会记得那间阁楼上曾经住着一个怎么样的女子。或许,有人偶然想起,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她归为“那个女人”的行列。

旧上海,沉浮着多少如王琦瑶的女子!她们住在如爱丽丝公寓那样令人无限遐想的房子里,她们总是那种正经女人的不屑,总是街头巷尾流言的主角。

而又有多少女孩,终是经不起那花花世界的诱惑,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了呢?百乐门的歌舞不休,这不夜的城市,充满了纸醉金迷的气息,由不得人清醒。甚至那些正经人,话里话外也在羡慕着王琦瑶,不屑的口气里竟含着嫉妒。

住进爱丽丝公寓的,总是抱着女人中的佼佼者的姿态。她们大都有着一张光鲜可人的面皮,有足够多的光阴和年轻。而这些,或许已经完全能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

她们仿佛是被特别爱着,眷顾着的。又分明是被幽禁与弃置在了华丽的囚笼里,一半是这空荡的公寓,一半是那浮华过后的虚无幻灭。她们要永远地保持着佼佼者的姿态,哪怕生活已满目疮痍。

我隐约读到了女子的悲哀!几千年都是一个模样。就因为那句红颜薄命吗?

美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拥有的人又往往因它围困了一生。“坏女人”都是漂亮的,“那种女人”少有不是独具风情的。有人说,红颜的不幸是男权社会的罪孽。萧红说,她一生的不幸,都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在那个旧上海,我看到女人是甘心被男性控制与评判的,并以此为荣似的。好像王琦瑶的妈妈说过,她的贱是自己作的。而悲剧的始末又怎能归结于一个弱女子的自轻自贱简单了事?

王琦瑶只是那茫茫背景下,一个随波逐流、无所依靠的浮影罢了!

灯红酒绿的人间,何处才是得以喘息的港湾呢?王琦瑶的心里没有答案,只是紧守那一日日削减的风韵,徒然地经过,又消失在摇晃的灯影里。

人们读王安忆的上海,就会想起张爱玲的笔下也有一个上海,花园洋房,绅士淑女……张爱玲的上海,透着细小微妙的精致,有小姐呼吸里吐露的香水气。她讲的爱情,总是那么勉强与无奈,又带着狐步似的优雅和轻佻。

而《长恨歌》里的上海,总觉得小家碧玉一般的真切。那些姑娘家的细碎的心事,弥漫在弄堂里的姨娘们的不满与闲话,一个衣冠楚楚的少年,一句无心的话却引起伤心的调侃,那么自然平常,又处处隐着悲剧的伏笔。

王安忆讲的故事是人与人无端的相聚与失散,是爱与虚荣的悲怆和无情。她没有一针见血,却一点点撕开伤着的皮肤,露了血肉给你看。

这长恨歌的“恨”字不知究竟该哪一个解法才合适。是遗憾吗?还是仇恨呢?

小说的最后一句“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是否在预示着什么,那夹竹桃是否在等着另一场悲剧的开演,于这城的艳美和躁动中?

第二篇:《长恨歌》读书笔记

上海弄堂里,风也飘,雨也摇。老上海的弄堂,三四十年代繁花似锦的底色,在洋楼钟塔勾勒出的摩登背后,脉络纵横的老弄堂为时代皴了一个底,这皴法轻重浓淡正相宜,在鸽哨声里,无数弄堂口走出了无数生于那时那境死于彼时无常的王琦瑶们。

王安忆的笔触带有女性独有的细腻,大段地描述铺陈开来,字字走心,句句有情。《长恨歌》中的景,弄堂,白鸽,夹竹桃,有轨电车,黄浦江……如同绘画,轮廓清晰,皴法细腻,一幅生动的民国市景,《长恨歌》中的人,王琦瑶、李主任、郑佩珍、蒋丽莉、康明逊、程先生、严家师母……好似音符,串起的故事有着奏鸣曲的高亢也有着回旋曲的缱绻,最终汇成了一部生命与时代的悲歌。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弄堂女儿,这就不免给他带来了天生的娇艳、羞涩和美丽,王琦瑶的美是那种含蓄的美,是一种脱俗的美,美不是那么的张扬却也很自然。在那个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大上海中,王琦瑶的美可说是这动中的一静,瞬息万变里的一个岿然不动,浮光掠影里的一个真实不虚。人间所谓“美”是讲究外相迷人,体态窈窕,是种凛然容不得靠近带有些拒绝的意思。王琦瑶的美则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她的美源自于乖巧和煦,矜持温婉,不露声色却又善解人意并终尽流于平常。这平常又不比那平常,是不作刻意的描画,亦不是故作的矜持,就那么叫人实心实意地尾随了去,一百个死心塌地。

王琦瑶的爱情之路无疑是坎坷的、沧桑的。想来王琦瑶就这样跟随了李主任终其一生许是好的,然世事如同白衣苍狗,不过是一时的富足与缱绻,羽衣霓裳肉体侵蚀,你晓得前面究竟有什么等着!李主任后来惨遭飞机失事,机坠身亡,留给王琦瑶的唯有疏落不尽的悲绝与孤伤。一帘寂寞的爆破,氤氲于秋露沁寒的时节,心念君兮涕泪流,辗转成为内心淆不透的愁。

王琦瑶是寂寞的。因为寂寞,老克腊走进了王琦瑶的生活时.各类的聚会,帮王琦瑶打发着晚年的寂寞,当王琦瑶“上海小姐”的名声给传了去出之后,王琦瑶的家成了热闹的中心。三教九流,齐聚一堂,而各式的热闹,恰恰反衬出王琦瑶的寂寞和深入骨髓的悲哀。

纵然一生辗转、一世坎坷如王琦瑶也只不过是浮华盛世里苦苦挣扎求存的边缘化人物。王琦瑶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却成了浮华盛世里的一个苍凉传奇!正如王安忆所说,王琦瑶不止一个,有成千成万的王琦瑶。我们自己身上又何尝没有王琦瑶的影子呢?芸芸众生中,到底有几个能看破这迷局,在爱恨之间,物欲之中可以自拔,在虚荣与嫉恨之中可以自省,在平淡与平凡之中可以自明呢?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也许,唯有自拔自省自明,平凡平淡的生活,才是真谛之所在。

第三篇:《长恨歌》读书笔记

《长恨歌》读书笔记

读到这书题,竟然不自觉地联想起“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来。

《长恨歌》应该算得上是小资上海真实而细腻的写照——细腻,既是上海人骨子里具有的通性,又是本书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韵味,可见得连这书都带上了几分沪味儿。

开头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篇章有卖弄文字之嫌,处处极尽细腻之能事,细到极处确有几分腻味。我曾因此一度废书。耐住性子细读后,发现这竟是对上海来了几张以点及面的速写,这“清明上河图”的方式竟也描画出了这座城市的神髓:

飘着万国旗的小巷,脂粉气的闺阁,暧昧的流言,幽雅的淮海路,高高的法国梧桐,昏暗的灯光,暗中细语的女人……朦胧,优雅,懒散,还散发着潮湿的霉味。王安忆毫不吝啬地把上海一次描摹给你看。

读到此,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就连这满纸的铺排渲染都写不尽、道不清上海这位佳人的旖旎风情。

“上海弄堂里,风也飘,雨也摇。闺中女儿轻换,绿洋装,粉旗袍,痴情淑媛为谁笑?为谁笑,歌舞之后,命丧银霄,爱恨情仇事难料,日月如梭催人老。催人老,换容貌,心不老,上海弄堂里,流言伴鸽绕。”

主人公王绮瑶就是从这样的弄堂里,从这样的流言中袅袅婷婷地走来。王绮瑶的脾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养蓄出来;王绮瑶的故事,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上演。与其说王绮瑶是王安忆创造出来的,不如说王绮瑶是上海创造出来的。王绮瑶就是上海,上海就是王绮瑶。

“王琦瑶的美可说是这动中的一静,瞬息万变里的一个岿然不动,浮光掠影里的一个真实不虚。人间所谓„美‟是讲究外相迷人,体态窈窕,是种凛然容不得靠近带有些拒绝的意思,王琦瑶的美则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她的美源自于乖巧和煦,矜持温婉,不露声色却又善解人意并终尽流于平常。这平常又不比那平常,是不作刻意的描画,亦不是故作的矜持,就那么叫人实心实意地尾随了去,一百个死心塌地。”

看她的故事,先是有些瞧不起她,接着恨她太聪明,最后就会爱她,是由同情而生的爱怜。她那样的普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但当你走近,她又显得那么远,难以触及,高高在上。

她勤奋,一个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那么讲究,有条理。她也幸福,一生付出、承受那么多的爱。她把一切看透了,透得潇洒,潇洒得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别人争议的讨论,不在乎别人排斥的目光,任那议论久了,成了妒忌;看得多了,成了艳羡。她又太懵懂,懵懂地不知道收敛自己,单为自己活,她曾反对严家师母说“我偏要为自己活”,这种小女人的“自私”竟使得她身边的人,男女老少,都争着邀她的宠。

王绮瑶从一开始就以一个优越的姿态出现,不管是吴佩珍还是蒋丽莉,都是以一种仰视讨好的姿态和她交往,而王绮瑶也不去珍惜这些平白得来的友情。可以说,她一直是在被动接受友情,她对自己的朋友付出得很少,即便是两个好朋友相对而泣,也不过是感怀个人身世罢了,又有多少同情在其中呢?只有在几经波折后,蒋丽莉将死的时候,两个人才真正生出彼此间的惺惺相惜之感。

真是个孤独的王绮瑶,命中注定的孤独,这样一个可人儿,却一生无依,她的情与爱一直在漂泊,真爱她的男人得不到她,她爱的男人她又无法得到,致使她的爱情一直不长久也不稳定。即使有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守在身旁,也终究脱不掉这孤独的长袍。

虽然社会的变革给王绮瑶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她本人却对这种变化既不敏感也不关心,完全无视政治风云的存在。解放前王绮瑶享受着“三小姐”的称号,在爱丽斯公寓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因为解放,李主任才离她而去,而这对于她来说,不过是少了一个可依靠的男人。解放以后,她自食其力,靠双手吃饭,有时窘迫到卖衣服度日,可她仍能在平

安里打麻将吃火锅,又牵出几段爱恨情仇。外界再大的变革她都毫不在意,她不懂,也不关心,只安心过她小女人的日子,把每一刻都过得有滋有味。

王安忆写的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此情此恨,无关政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亦是这样,整个港战,似是为成就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而作为背景出现。“也许就因为要成就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女人天生不关心政治,这是小女人的小视野,即使狭隘,也无可挑剔。

我以为,虽说“王绮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但上海人再相似,也不会再出一个王琦瑶,这个聪明过头、爱慕浮华、看破人生、善解人意、乖巧可爱、自私自利、爱恨交织的王琦瑶。在她身上,爱即是恨,恨即是爱。她能对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产生影响,却都又伤害了他们,让人“今天说要忘了你,明天却又想起你,念你念你在梦里,问此情何时已?”就这样,一生一世都搭进去了。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爱与恨间,王琦瑶糊里糊涂地成了个不朽。她总有别人没有的、不敢有的、没权利有的爱、勇气、魅力、品质、俗气、直白……为她痛心,为她感慨。

这个旧上海的小女子,在一种温柔婉转的气氛中展现了沧桑的人生画卷。她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把盏玩味,可这大喜大悲戏剧化的情节却少了些煽动的文字。作者下了大笔墨,却没往这方向使,只是让王琦瑶尽可能平淡地接受她戏剧化的人生。

网上摘来这样一则情节梗概:

“《长恨歌》讲述了上海一个美丽而普通的女孩王琦瑶偶然的机会当选上„上海小姐‟后不再平凡的一生。王琦瑶只因为了名利,跳出市民生活圈走入更宽阔的世界而放弃学业,成为„军政界的一位大人物‟李主任的妾室。后来李主任在一架北平至上海的飞机上罹难,王琦瑶就从此又回到了市民生活圈中。不甘心的她又常常兴风作浪,终于孤独地被人因图财掐死在家中。”

读来读去,却总觉得意境氛围与书不怎么相符。

即使是对于她的死,我也不觉得悲痛,只是略带惋惜,我仿佛已经可以接受她宿命里的任何一种安排。

“王琦瑶眼睑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停的电灯,长脚的唱歌博挥动了它,它就摇曳起来。这情景好像很熟悉,她极力想着。在那最后的一秒里,思绪迅速穿越时间隧道,眼前出现了四十年前的片厂。对了,就是片厂。一间三面墙的房间里,有一张大床,一个女人横陈床上,头顶也是一盏电灯,摇曳不停,在三面墙壁上投下水波般的光影。她这才明白,这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死于他杀。然后灭了,堕入黑暗。”

这样看来,长恨歌并不是一出悲剧,它只是一出含着淡淡哀愁的戏剧,带着一丁点儿的《荷塘月色》的范儿,带着一种服从于命运的从容。

也许作者想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不凡的体验:喧闹竟至于安静,复杂竟至于简单,繁华竟至于平淡,亲近竟至于遥远,拥有竟至于失去,结束竟至于开始,哭到竟然想笑,恨到竟然想爱……

第四篇:《长恨歌》读书笔记

《长恨歌》读书笔记

《长恨歌》读书笔记1

第一次看到《长恨歌》这个书名是在我读高一的时候。那种时候班上有些同学订了一种报纸,那报纸是专门介绍文学常识之类的。其中有一期专门介绍这部作品。虽然看到了别人对《长恨歌》这部小说的高度评价,但是我在书店里却没买到这本书,让我感到很遗憾。

前几天,我去公司里的图书室里借书,无意间看到了它,让我很惊讶同时又很兴奋。我终于看到你了,哈哈!书的力量就是那么神奇,一本好书足以让我高兴好一阵子。

我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恩,确实不错。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写法上,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整体构思上。这些都值得我学习。

从内容上来看,它写的是王琦瑶传奇的一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时,她还是个学生,因为参加上海小姐大赛得了第三名而家愈户晓。她的成名离不开程先生_这位摄影爱好者的功劳,也离不开好友蒋莉丽的支持。

出名了的她被邀请去参加开业庆典。由此她认识了李主任。他是一名政要。后来,她做了李主任的情妇,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从此衣食无忧。可惜好景不长,李主任在一次飞机事故中丧生。

随后,她跟随外婆住进了舅外公家_邬桥。其间她认识了豆腐店老板的儿子阿二。她知道阿二对她有爱慕之心,而她只把阿二的心当成少年之爱来体会。后来,阿二终于想通了,到南京考师范去了。

不久,她回到故乡上海,住进了平安里三十九号三楼。为了谋生,她到护士教习所学了三个月。从此她便在平安里弄口挂了牌子,转门给别人打针。

在她的熟客中,她认识了严师母,后来两人成为好朋友。由于严师母喜欢打牌,于是她带上她的亲戚_毛毛娘舅即康明逊,来她家打牌。她的亲戚又叫上了他的牌友萨沙。萨沙是个混血儿。大家一起打牌,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时间久了,难免会日久生情。她爱上了康明逊。不久她怀孕了,康明逊考虑到家族名誉便要她打掉孩子。岂料,她去医院的路上临时改变了主意,心想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难道连个孩子都不能有吗。为了掩人耳目,她故意要萨沙做了替罪羊。不久,萨沙去了苏联。

《长恨歌》读书笔记2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出自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下至童子,外至胡儿,可见两诗在当时流传之广;童子解吟,胡儿能唱,亦见此二诗音声谐畅、诗意通俗。喜欢读诗的朋友都知道,白诗的特点也正如此。很多人不喜白诗,以为其诗作大都不够含蓄,但作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乐天,其作品自然有许多过人之处。暂不提他的那些名句与其他名篇,仅凭以上两首长诗便可看出白居易长于叙事、抒情,且擅于刻画人物形象。在此,单从《长恨歌》分析其精彩之处。

《长恨歌》,就诗题类别而言,属古诗中歌体,宋姜夔《白石诗说》有云:“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长恨歌》,放情长言不假,却并非杂而无方。这首诗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不过该诗的主题历来确是颇受争议。笔者持爱情说。至于其中所含带的批判的政治思想,只因当事人特殊的身份所致。当然,诗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后的形象。这里,不讨论其故事情节与史实是否相符,单就艺术本身而言,分析其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以及感情的表达。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句写长恨之源,次句写思求之切,笔墨何等精炼。)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引入角色。)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相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美人形态,呼之欲出。亦是承宠之因。)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帝王专宠。)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侧写宠之深。)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宕开笔墨,渲染气氛。)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宠之极也。始在君王,结在君王。一“尽日”,一“不足”,节省许多笔墨。宠之极,便是乐之极,为后文生变作引。)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晴天霹雳。一变一转。变转有力,如截奔马。)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变中之变。)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花容委地救不得,“玉山倾倒再难扶”。这一解,写死别,场面宏大、悲怆,用字却少,盖因前面铺叙尽足也。以下详写“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别后长恨。由景及情——景语即情语。)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蜀地长恨。由景引情——情景交融。)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别处追忆。直接抒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故地长恨。触景生情。睹物之恨,四季之恨,日恨,夜恨,极力写思恨之种种,缠绵悱恻。)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结一转。用意绵长,转得利落。)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思之不见,梦而不得,故托于外物。一变。)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又结又转。“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从时间上说思不得见,此处两句从空间上说觅而不得。二者既相互补充,且又构成回环往复之势。)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变中之变。)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想象奇异,瑰丽。)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惊”,传神。)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美人形态,呼之欲出。“云鬓”与“花冠”对应前文“云鬓花颜”,“仙袂”对应前文“仙乐”,“霓裳羽衣舞”回应前面“霓裳羽衣曲”,行文针线绵密,不可不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妙绝。美人哭泣时竟也丝毫不减美貌,且愈加惹人怜爱。)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以上,从神态、动作、妆扮、表情和语言诸多方面描绘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无缘再见。直说长恨。)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以物寄情。)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临别寄词。结句点明题旨。)

读完整首诗,总结一下这首诗的情节安排与情感变化。按诗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本诗分成三解:相聚——别离——别后。其中别后又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别后男主公的状态,后一部分是理想化的女人公的状态。这一解是诗歌的主体,感情的变化与情节的发展相对应:在每一解中,感情的表达也各不相同(诗句旁已注)。

再来看诗文的题目——《长恨歌》。恨,意为遗憾。此长恨,既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永远的遗憾,也寄托了作者在创作时无尽的遗憾。作为我们读者,在读此诗的过程中也会为之深深感动和遗憾。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永恒的话题。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既飘缈又真切,既美好又易碎,因它的不可控性而显得神秘,因其美好且又真实而令人向往,又因其脆弱易逝而令人倍觉珍贵和珍惜。诗中杨李之恋,呈现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天长地久式的爱恋。作为帝王,诗中的李隆基自然是不合格的,但作为普通的男人,诗中的他却是重情重意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词帝——“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人世间的事大抵如此,此处有得,彼处有失。我想,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感情上的比重应该是远远大于他前面批判思想的。转而又想如果李隆基不是帝王,抑如果他不专宠杨玉环,是否杨李就能相守一生?或许没有帝王的权利,他们二人也不会相识吧。而如果不是专宠一人,又怎能传达爱情的唯一与深刻?由此可见,一切的情节安排皆是合理且又必需的,诗中流露的感情皆是自然而又真切的。能够写出如此缠绵感人的诗章,自然需要作者具备高超的写作本领,然而更主要的则源于作者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善解人意的天性与特质。

《长恨歌》读书笔记3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在局势之逼之下,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之后十分思念杨贵妃,四处寻找,现实中找不到就在梦中找,梦中找不到就在仙境中找,最终在临邛道士的帮助之下在蓬莱中找到了一名女子,像是杨玉环的转世啊之类的,然后两个人定在七月七日夜半无人的时候在长生殿相逢。

推荐阅读:《长恨歌》赏析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的诗歌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其次,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但整体看,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丝”,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杨官鸿胪卿,杨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如何纵欲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一级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三首》献给皇帝的时候,贵妃则“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而玄宗则“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不满情绪高涨,将领陈玄礼代表将士请诛杨贵妃,玄宗无法,只好赐杨贵妃死。“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玄宗在西南行军的路上及在蜀地时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书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群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少”的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另外,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语句中,一方面说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至极、度日如年,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独的生活。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行动写人,写出了贵妃内心的焦急与迫切;“云鬓半偏新睡觉”,“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见情,描写杨贵妃的外在形态,展示其内心情感;最后当道士即将离开的时候,贵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最后感觉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玄宗的思念,又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重重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同寄去,叙事见情,把杨贵妃不念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二、对李隆基、杨贵妃的历史评价

(一)李隆基

纵观历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但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还克己复礼,重用贤相,虚心纳谏,崇尚节俭,“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时代是一个富裕时代。杜甫《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后,李隆基时代还是一个向上的时代。《旧唐书q玄宗本纪》记载,“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但到了天宝时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误,拒绝纳谏外,自己也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元稹《上阳白发人》:“天宝年间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敕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加之唐代节度使制度,军事重心外重内轻,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二)杨贵妃

杨贵妃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她对政事不关心,也不干政,否定“红颜祸水”说。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自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却是酿成悲剧的开端。本来与寿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却被玄宗看上,再到后来的马嵬缢死,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真所谓“红颜薄命”。正如晚唐诗人罗隐《帝幸蜀》诗评价:“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总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河南新郑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六世祖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迁居韩城,曾祖又迁下?(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读书笔记4

偶然间读到一部小说,是王安忆的《长恨歌》。一打开书,20世纪40年代那个繁华锦簇十里洋场的旧上海就铺展开来,不知不觉有了情味。

夹竹桃生出的花朵,老虎窗外,氤氲着女人脂粉气的天空,留声机里回转往复的“四季调”,有轨电车不休的“当当”,一切恍如隔世,却真实可触似的,从字里行间浮上来,一点一点地清晰。

那个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静候着她的时代,也用美貌和聪慧酝酿着一场致命的悲剧和传奇。她是那种有魔力让男人一见倾心的女子。因这,她有了非凡的经历,有了用来挥霍的资本和勇气,也有了数着日影度日的寂寞无赖,有了干涸的眼里唯余的一颗老泪。她被男人捧着,爱着,宠着。她穿着婚纱走上选美的舞台,却想着:“也许,穿上婚服就是一场空,婚服其实就是丧服!”

后来,她的预感应验,她没有真正地做过新娘。她如花似玉的年华被命运的流变无情地碾过,她在男人的世界里一败涂地,无限风光的“三小姐”,用骄傲和那害人害己的聪慧与美貌,断送着一切幸福的可能。

她知道,像她这样的女子是不能够结婚的了。

那镜中的美人,风韵不减,心却冷如灰烬。最后的日子里,她的所依靠慰藉的,竟是那一盒金条。她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却还是取了那装金条的木盒子,想把最后的筹码押在男人身上。而一切,终成虚空。

大概谁也不会记得那间阁楼上曾经住着一个怎么样的女子。或许,有人偶然想起,也会自然而然地把她归为“那个女人”的行列。

旧上海,沉浮着多少如王琦瑶的女子!她们住在如爱丽丝公寓那样令人无限遐想的房子里,她们总是那种正经女人的不屑,总是街头巷尾流言的主角。

而又有多少女孩,终是经不起那花花世界的诱惑,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了呢?百乐门的歌舞不休,这不夜的城市,充满了纸醉金迷的气息,由不得人清醒。甚至那些正经人,话里话外也在羡慕着王琦瑶,不屑的口气里竟含着嫉妒。

住进爱丽丝公寓的,总是抱着女人中的佼佼者的姿态。她们大都有着一张光鲜可人的面皮,有足够多的光阴和年轻。而这些,或许已经完全能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

她们仿佛是被特别爱着,眷顾着的。又分明是被幽禁与弃置在了华丽的囚笼里,一半是这空荡的公寓,一半是那浮华过后的虚无幻灭。她们要永远地保持着佼佼者的姿态,哪怕生活已满目疮痍。

我隐约读到了女子的悲哀!几千年都是一个模样。就因为那句红颜薄命吗?

美貌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拥有的人又往往因它围困了一生。“坏女人”都是漂亮的,“那种女人”少有不是独具风情的。有人说,红颜的不幸是男权社会的罪孽。萧红说,她一生的不幸,都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在那个旧上海,我看到女人是甘心被男性控制与评判的,并以此为荣似的。好像王琦瑶的妈妈说过,她的贱是自己作的。而悲剧的始末又怎能归结于一个弱女子的自轻自贱简单了事?

王琦瑶只是那茫茫背景下,一个随波逐流、无所依靠的浮影罢了!

灯红酒绿的人间,何处才是得以喘息的港湾呢?王琦瑶的心里没有答案,只是紧守那一日日削减的风韵,徒然地经过,又消失在摇晃的灯影里。

人们读王安忆的上海,就会想起张爱玲的笔下也有一个上海,花园洋房,绅士淑女……张爱玲的上海,透着细小微妙的精致,有小姐呼吸里吐露的香水气。她讲的爱情,总是那么勉强与无奈,又带着狐步似的优雅和轻佻。

而《长恨歌》里的上海,总觉得小家碧玉一般的真切。那些姑娘家的细碎的心事,弥漫在弄堂里的姨娘们的不满与闲话,一个衣冠楚楚的少年,一句无心的话却引起伤心的调侃,那么自然平常,又处处隐着悲剧的伏笔。

王安忆讲的故事是人与人无端的相聚与失散,是爱与虚荣的悲怆和无情。她没有一针见血,却一点点撕开伤着的皮肤,露了血肉给你看。

这长恨歌的“恨”字不知究竟该哪一个解法才合适。是遗憾吗?还是仇恨呢?

小说的最后一句“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是否在预示着什么,那夹竹桃是否在等着另一场悲剧的开演,于这城的艳美和躁动中?

《长恨歌》读书笔记5

这恨是老电影一样的旧,是有质感的,能顺藤摸瓜的恨;王安忆用一支绚烂的笔,把一个女子四十年的故事写成一首长恨的歌。这歌,也是偃息了霓虹的夜上海,淡淡的,水岔开似的流。这是一个大手笔,而王安忆倾力塑造的都是些些小小的人物,要用一个个点标记出上海这张斑斓图纸的布局美,着实是不易的,而王安忆简便的做到了,甚至,有点玩味的味道了。她在淋漓尽致的给“王琦瑶”冰清玉骨的同时,把一座孤独的城,一段熨去颜色的历史,浓缩的不露声色,却荡气回肠。

剖析王安忆的笔法,我臆想她该是水样的女子,明眸启齿间,便觉流萤回雪,这样的女子,在她笔下的方块字,是带着江南的香味的,读起来,异常有韵律。她善用排比,也喜欢长短句的结合,所以,每每读的不是诗,但总有诗的淡淡气息。白白的一句话,在她的精心修饰下,就成了潺潺一流水,渺渺一束烟,郁郁一朵花,丝丝一树柳,可读性极强。她像瓷器家,在窑洞里烧自我的青花瓷,摸上去,如同押韵的月光,干净,直抵你心,优美,拂动一切的芳草连天,几乎,能够入梦了。

《长恨歌》是王安忆烧制的艺术,提名为浅浅的印象美。说它浅浅,那是因为它的文字轻盈,不是浓稠的云劈头盖脸的拥着你,仿佛是披在你鼻翼的一层氧气;说它具有印象美,是王安忆下笔从不写尽万物,她只聪明的揭示你一点点,剩下的,就需读者的想象,她把一个山坡的鲜花剪下一个残缺的角,送给你,待你自我体会个中的情意。当然,我从中读出了迤逦的味道,左右逢源的文字,顺畅的把故事娓娓道来,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上海,写了上海的变迁。

王琦瑶这类女子,总是叫人怜惜的。她娴静温柔,知书达理,凡是总留有余地,仿佛,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是花瓶一样的,是叫人捧在手心里的月牙泉,是写在纸上的无悔的诗,她有她花开一样的美丽,也有她花落一样的安静。我感觉,她是生错了年代的千年前的那一叹,她本该有她的金风玉露,她有她的未来向她招摇,可是不,她生在了沪上,偏逢在时代的分水岭,那么阴暗的关系网硬生生地把她捆着,那么多诱人的华丽的把她熏着,将她推入了畸形的地步,乃至之后,她已不再是多少年前,仿佛看透了一切的那个王琦瑶了。

《长恨歌》读书笔记6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平淡却又不乏幽默的笔调,将琐碎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在王安忆笔下缓缓地铺成一幅画,这是上海四十年的风情,浓郁却夹杂着小市民的辛酸,散发着樟脑丸的味道。可是她笔锋一转,是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生活。王琦瑶在这儿长大,度过她沉浮变幻的一生。

其实我是很怜悯王琦瑶的,四十年前的她还是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她的世界只有从弄堂顶上的天空这么大,只能望见飞鸟飞过的痕迹。她总是习惯以高于同龄人的眼光打量这上海,决心过上另一种生活,其实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女,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只能故作纯熟地应对自如。

周旋于名利场,她失去了与她无话不谈的密友,失去了深爱她的男人。感情丰富的她一次次被伤害,最终死于非命。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初王琦瑶没有参加那次电影的选角,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利扰乱她原本安宁的生活,也许她的一生不需要像柳絮般随风摇摆,会在弄堂里洗衣,做饭,安度余生。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吗?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处于变迁之际,日新月异的生活触动着每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王琦瑶本来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7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读书笔记8

王安忆的《长恨歌》30万字,我看完用了两天。虽然是比较少有的能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但可读性并不算强。文字华丽、拥挤而唠叨,不顺畅,转弯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暧昧,有点腐败的气息。故事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一点一点地描述,逐渐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象一个个珠子连成的项链。

读后,总体感觉是一个对旧上海往昔情怀、情境的遥望和追忆,虽然描述的是人物的经历、命运,但这命运是渗透在背景中的,是给这背景作点缀的。就象开篇对弄堂的描述——“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此刻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主人公王琦瑶曲曲折折的命运便在对往日上海滩礼貌的描绘中,一步步展开来。故事时间跨越半个世纪,从琦瑶豆蔻年华开始,一向到她60多岁被害至死止。

感觉主人公王琦瑶写得并不可爱,一个代旧上海的小女子,正当好年华的时候,因命运的缘故辉煌了一次,然后,就堕入无边的黑暗中。仿佛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

书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瑶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瑶的女儿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历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瑶的几个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萨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负了她。她便在这辜负中坦然地做着女人,最终死于谋财害命。由此画了句号。

琦瑶16岁竞选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妇,李是军政界要员,不久死于飞机失事;程先生是琦瑶的仰慕者,追随琦瑶终生;康明逊是个顾首顾尾的纨绔子弟,给了琦瑶一段没期望的感情,始乱终弃;老克腊是琦瑶女儿一代的男人,给了琦瑶爱的期望,也导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倒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丰满、跃然纸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车坐在她身边,身材虽不高大,可那威严的姿态,却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气势。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听命。”

“李主任并不问王琦瑶爱吃什么,可点的菜全是王琦瑶的喜爱,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瑶是恬静美丽的,也是坚强的,她的坚强体此刻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命运的不挣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对生命中男性的温柔和体谅。

《长恨歌》里的感情也是影影绰绰若有若无。似乎仅有程先生对琦瑶的感情是实打实的。如果说王安忆与张爱玲相像,可能就是描述感情态度上的相似了。细致入微的冷静客观,甚至本应当惊心动魄的活力都是冒着冷气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9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那是一条黄昏梦残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驿积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阁。着一条漫卷的青丝带,映着斜阳走过碧坪,你轻曼的温柔,异于北国的风雪,你的妖娆更有着明晰的江南芳韵。江南的水无私的把你妆望,绿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丽质一朝秀选,却都化作淡淡的历史伤云。

夜,静的出奇。

你踏着唐朝宫殿的红地毯,吟着那江南的曲赋信步而来。久睡的长安,投下一片卓丽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给她织的嫁衣吗?“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艳容胜过冬日里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应这春来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笔颤动了。

或许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许一方爱的曙光将要在冷冬擦亮,或许这都是冥冥之中从未休止的拨动的命弦。雄伟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国端重的气韵,也抵不住她轻盈的舞姿,和浪漫时节的回眸一笑。已再没有了她的倩影。远去的车迹,回首这雄伟的金殿,天摧残星,月蚀清夜,玉阶生怨……

那夜的马嵬驿,在祭奠绝代的红颜。

那夜的马嵬驿,着裳的红树谢了。

那夜的马嵬驿,好美,好凉。

明皇落泪了,哭的凄惨,哀惋。窗,开着,缺月无声,门扉里透着沉沉的鼻息,青松漏着几段光隙。昨日的记忆,是车如流水马如龙;今日却是伊人归去,从此阴阳。

宫阙里,依旧有以往舞动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场浮华之后,悄然离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仅有一声断断续续的幽咽,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袭霓裳滤出的滴滴清泪。

红昼月弭,风轻掠。木积香山雪,冷宫阙。竹松懈,轻纱妆玉阶。伊人眉笼,彤如月。月曳轻波,皎渡仙桥鹊。冷夜谁人解?——《长生殿》

有人说:“她爱明皇,不爱天下。”

有人说:“她的拥有使千万民众一无所有。”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

我淡然对曰:“历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堕落在漫舞飘飘的温柔乡里,却看不到他自身的堕落。”

日月成为流年,她最终化为爱的殉鹊,天空一片澈蓝。长生殿里,也许仅有一对仙侣,在暗淡中抚琴,歌唱。

《长恨歌》读书笔记10

雨天里读书。读得自是一个宁静。窗外是潇潇雨声。一颗心全听得见。我想起雷蒙德。卡佛。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笔会想起他,可我就是想起了他。就像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那么自然。他说:一切都在月光下躺着,我能看见最细小的东西。卡佛真是棒。他的语言天赋棒到无法说。我爱死他。他简直要把我迷死。就这样渐渐沉入文字,就这样一头扎进王安忆的故事。对文字,一颗心越发深有感触。原来文字是真的可以疗饥的。有一个成语是煮字疗饥。此刻的我,却是读字疗饥。该都是一样的。都是含了万分情深的。

王安忆的笔触情绪,细细品,一支笔里都是旧上海的印记。抬脚是情,眉头心上是情。起笔是情,落笔收笔都是情。却是处处风景句句撩人。比旧上海的月色还要撩人几分。一字一句都进了心的。说四月的天是繁华的,王安忆的笔更是繁华的。她不单单是繁华的,也是锦绣的。是会说话的笔。是细细低语的笔。是恋人抚过你肌肤的吻,温存里都是体贴。她的字适合放在你的枕头边,在月华铺满屋的夜,你洗一个热水澡,穿上丝绸睡衣,松松躺下来,被窝是温热的。这时候你顺手拿起她,台灯下便都是她了。很是妥贴。是寂寞。是寂寞套寂寞。是寂寞中最深沉的抚慰。枝枝蔓蔓纠纠缠缠。又绵绵不绝密密匝匝丝丝入扣。细细尝。却还有着糯米的糯,苔藓般的滑。新鲜又复杂。丝丝凉意里,又有着言不得的温度。刚刚好。你拿起她,便不想再放下了。时间在王安忆的笔里是慢的。是慵懒的。是不经意的。蜻蜓点水的。句句很轻。句句沁你心入你肺。待你读过一段,再回头,却分明又是一路烟霞。你一回头,那一回头的动静,倒像是惊起一滩的鸥鹭。桃花旗袍都不见。唯有寂寞。寂寞像一条很长很长的蚕丝线。这根线带着你从头抽到尾。好长啊。这是你心底的叹息。有几分痛楚。却被那一路的烟霞都吸引了去。痛楚便是忘了。

我犹记得。

那个王琦瑶和阿二在邬桥外婆家,那个他们一起谈诗的月亮夜。

那夜的月华真美啊。静啊。却一步一步都是画,是诗。

有时,天不那么冷,他们就在街上走走。

街边就是水道,停了船,船舱里漏出点光,两边人家的板壁缝里也漏出点光,丝丝缕缕地落在水面上,能照见水的流动来。两个人的心里都很安宁,也很明净。

阿二说:阿姐,上海的月亮也是这一个吗?

王琦瑶说: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其实还是一个。

阿二说: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月亮,一个是月亮的影。

王琦瑶就笑了。

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一起谈起诗。他们谈诗的样子,语态,情景,那个有月亮的夜,那桥下流水的波光,那两颗一起晃荡的心,我是怎么也忘不掉的,都入了我的心。或者干脆说,都招了我的魂魄去。那个阿二是读了些书的。围巾,黑发,眼神里,都透着几分书卷气。淳朴如稚子。他说,诗其实就是一幅图画,比如,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再比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都是画。殊不知,在他心里,是把个王琦瑶当成一首诗一幅画来看的。对他来说,她王琦瑶就是那画里的人,只看得,却摸不得;她王琦瑶就是那水中的月亮,碰不得,也够不得。他吟诗是王琦瑶,他散步是王琦瑶,他看哪哪都是王琦瑶。

这是怎样的美?

真真是万分万分万万分迷死人的。

然而,那个秦地月却是李白写王昭君的。昭君出塞,离家千里。都是故乡的月,照的却是异乡的人。而那个琵琶,却是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沦落天涯琵琶女的。奈何良辰美景,也有着一去不复回的伤悲意味。而那带泪的枝头梨花,却是《长恨歌》中把魂魄葬在仙山的杨贵妃。这样一来,美着美着,读着读着,不免又是和那个谈诗的阿二一样,心底渐渐也有了悲戚。就连《诗经》上的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在这悲戚里不由地暗淡了。

我要怎么才好呢?

又要我怎么才好呢?

我是想读下去,又怕读下去。想放下又放不下的。这样一来,竟也和王安忆一样的纠结起来。心头真真是万般滋味。为那个小说里的王琦瑶。为那一点半明半暗的光亮。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外婆。那个用船接她回家的外婆。那个早年和她一样明媚如花的外婆。那个曾经被热热闹闹用大花轿抬着大红盖头盖着一袭艳红袍迎娶回家的外婆。当时的苏州,那一日的热闹劲儿,唉!一幅画一样的。

临河的窗都推开着,伸了头望;箱笼先上船,然后是花轿;栀子花全开了,雪白雪白的,唯有她是一身红;树上的叶子全绿了,水也是碧碧蓝,唯有她是一身红;房上的瓦是黑,水里的桥墩是黑,还是唯有她一身红。

这就是当年出嫁时的王琦瑶的外婆。是和王琦瑶一样美丽过的做新娘的'外婆。她那一身红,她那一身红就从外婆手炉的烟,外婆抽在嘴里的烟,和吼着昆山调子的船老大的歌声里,影子一样钻进了我的心。我的心便都是那一身红了。波光潋滟的。一路晃荡的。和那船上岸上走着飘着的新娘一样。大花轿一样,一路颤颤悠悠的过了对岸。是恒古的。是循回不已的。似乎就是专为那恒古添砖加瓦来着色的。

王琦瑶是比不得她外婆的。我知道。

王琦瑶的快活是实一半,虚一半,做人一半,华服美食堆砌另一半。而她外婆,却是个全部。她比不得。

可我还是喜欢的。喜欢那个和王琦瑶一样美丽过的外婆。也喜欢那个从一开头就走错了的王琦瑶。那个近乎于一个时代缩影的美丽的芬芳过又凋落了的王琦瑶。我和那个外婆一样,喜欢女人的那份幽静。也许是因为,我也是女人吧。女人看女人,相对就更要清晰些。更要深透些。正是因为这清晰,这深透,便对这王琦瑶的长恨歌,更多了层情。这情也像了王安忆的笔。落哪哪是。又像了这窗外的雨,下哪哪湿。

我被这些柔软丝丝缕缕触动着。我甚至忘了我在读书。我为那个摄影先生程先生不值得。他爱了王琦瑶一场。一爱就是一辈子。到头来却像窗外一枚飘零而落的叶。他的自杀就像在我心底猛地戳了一刀,直戳到心脏。有热热地血汩汩流出来。好痛。无言。我也同情那个爱写诗读诗的蒋丽莉。可她为何就不懂得有一种路是调和呢。王琦瑶啊,我恨她也爱她。那么复杂的一种感情对她。如果,如果当初她。可这个世界有如果吗?没有的。如果有如果。这部长恨歌就不会有了。如果当初有如果,她王琦瑶就不是王琦瑶了。那个李主任也就不是李主任了。这是那个年代的影子。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一个时代的缤纷记忆。一部万语千言千言万语的歌。咿咿呀呀咿咿呀呀。墙上钟表的指针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走。让你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外头的天外头的地,却不等你。王安忆在写这个故事时,我闭着眼都能想到,她是一张方桌一盏台灯一只冷笔,轻轻推开了她住的房子的木格子窗,她是看着旧上海天空的灰鸽子,扑棱棱飞起又落下,看着万家万户的灯火亮了灭灭了亮,满怀了伤痛和深情,一笔一笔来缓缓抒写的。她是冷漠的。又是饱含了情的。是梨花里带了泪的。是寂寞里的寂寞。寂寞层层叠叠。她有着和这个城市一样的地久天长的遗民心态。她的长恨歌,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隐秘的内心。那里面,有着卡佛眼里那一地的月光,有着月光下躺着的,那些最细小最细小的东西。你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你都看得见。都听得见。

《长恨歌》读书笔记11

上海,是一个让人多么讨厌的城市啊!

但是,王安忆把她写的这样的可歌可泣,这样的细腻,这样的引人入胜!

上海,我是实实在在待过的。印象不好,很闷。人闷,环境闷,关键是空气都好像是被凝固一样的,实在是喘不过气。不过这也只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离王琦瑶那个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就是这几年,什么都是不一样的。

上海是有特色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

前几日,我露宿在临安的一条弄堂里。我也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弄堂——王安忆笔下的弄堂。择菜的择菜,麻将的麻将,流言的流言,口角的口角……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但是那流言根本不致命,也不打击,就是一种谁家的丈夫没有回来,谁家的女人有男人了。只是还原,或者传播,说过就忘了,而听的人第二天一早就又会到处嚼舌根。其实农村都是这样的,何况是一条弄堂。

看王忆安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伊伊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难过。

看《长恨歌》就是看女人,就是看王琦瑶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她的漫长的一生都只为了一个短促的花季,百年一次的盛开。这盛开真美啊!她是美的使者,这美真是光荣,这光荣再是浮云,也是五彩的云霞,笼罩了天地。那天地不是她的,她宁愿做浮云,虽然一转眼,也是腾起在高处,有过一时的俯瞰。虚浮就虚浮,短暂就短暂,哪怕过后做他百年的爬墙虎。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其实,这个女人是有信念的。她将一百年做一年,一年做一天去看事物,倘或只是将人的一生填进去,却是不够塞历史的牙缝。倘若要哀悼,则可哀悼一生。但那哀悼纵然有1,那么第1也就烟消云散了。

在上海这种城市中对于她来说眼光不需要太远,却也不能太近,够看个101年也就足矣。然后就在那砖木的格子里过日子,好一点坏一点也不在乎了。虽说是苟且了些,但对于历史中但女人却是无奈中但有奈,要不这一生怎么过?!

要知道,在那密密匝匝的格子里,藏着的都是最达观的信念。即使格子空了,信念还留着。窗台上,地板上,那楼梯转弯处用滑粉写着的孩子的手笔:“打到王小狗”,这就是信念。

女人,有时候比想像的强大与不幸!

《长恨歌》读书笔记12

纵观王安忆笔下美丽智慧的王佩瑶,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诗‘身世浮沉雨打萍’。

全书人物命运随上海时代变迁而变化着,女主角王佩瑶是一个普通弄堂里的姑娘貌美且颇有智慧,在繁华社会浮沉的故事。

王佩瑶美丽却不妖媚,是一种给人以难以忘怀的美。这也是为何她会吸引那个热爱摄影程先生的亲睐,也是她会成为上海选美大赛‘三小姐’的原因。正是因为美丽,所以给她带来一种不甘平庸、安于现状的的追求。

王佩瑶是虚荣的姑娘,正是美丽驱使她在繁华大上海造就了自己虚荣的一面。面对李主任这样有权势的人物,甘愿奉献自己。甚至以此为荣,所谓对李主任的爱,不过是因为因为背后的利益与权势。

李主任的死,结束了王佩瑶这段安逸无忧的‘金丝鸟’生活。于是,自己过起了自己的新生活。开小诊所,认识了隔壁的严家师母。曾经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王佩瑶,表面平淡的生活,可心里早已波涛汹涌。渴望和同阶级接触,处处和严家师母较量、比美,相斗同时有彼此和谐相处。

王佩瑶时刻注意自己的美,对美处处考究。注定自己的不平凡,迅速吸引严家师母的表弟康明逊这个富家公子。而后怀孕,却被揭开曾经当选为‘上海三小姐’这一辉煌的历史’。

这段感情看似轰轰烈烈,然而还是因为阶级的不同被迫告终。王佩瑶——还是沦为了他人的‘玩物’。为此,不惜把怀孕的事情嫁祸给萨沙。

也把自己的深情付诸于一段畸形恋情——老克腊。结果,又是一段被辜负的恋情。不过,是各自需要安慰时的一段荒谬的取暖过程。

女儿的朋友永红更是当年翻版的她,只不过是另一个时代的她的缩影。美丽而智慧,善于在各色人等中周旋。美丽让很多人为之倾倒,对待爱情也是挑拣所谓最好的、最匹配的。

永红的悲剧在于,最后最满意的不过是一个招摇撞骗的骗子,甚至沦落为最后觊觎王佩瑶财产不惜谋财害命的杀人犯。

王佩瑶一生中在经历的男人各色人等,高管、知识分子、富家公子、外国人。一生被很多人爱,被辜负也辜负别人。

她的一生以被谋害而告终,这样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大城市,做过高官的情人,倍受过瞩目。随着时间推移并未被生活冲淡心里的对繁华的向往,从未丢掉过自己对‘美’的追求。怎至于落得如此结局,哪怕不完美至少也应该体面!

李主任、康明逊、老克腊、萨沙、程先生这五个和她一生有过情感纠缠的的男人,见证了不同阶段的王佩瑶。换而言之,是见证了一个女人的兴衰……

爱的最深沉和无私的是程先生,文艺青年。自古才子配佳人的标配,却在这里没有得到验证。在李主任和程先生的选择中,甚至于后来的几个男人选择中,王佩瑶自始至终都在辜负程先生。

程先生不管在何时何刻都在深爱着王佩瑶,对她施以援手——从始至终。可惜的是,程先生死在了另一个时代的变革中——文革。

社会和人物的命运密不可分,王佩瑶在时代中有很多的选择,所以并非完全是时代造就了她这样的悲剧。而程先生,才是真正时代的悲剧。

王佩瑶是被一世繁华遮住双眼的小女子。处处生活的精致,对自己衣食住行的考究,只不过为了让自己向上流社会靠拢。追求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世浮华。

最终,她也要接受时光的流逝、容颜老去,被年轻的新一代取而代之,被时代变革所淘汰。一切繁华,转眼过眼云烟。

时代推动人向前走,并未能改变一个人的选择。在上海那样的大城市,想不迷失很难。

常会想:如果王佩瑶一开始就坚定的选择了,真心爱她的程先生就好了。中产阶级不算好也不算太差,一心爱慕欣赏她,人是个有才华文艺青年又靠谱。

可王佩瑶不是一个追求平凡的人,宁为高官情人,不作平凡人妻。她并非为物质,因为家里的生活衣食无忧,只是个对地位有欲望的女人。更是对自己的‘美’,自命不凡的女人!

在不同时代,谁有谁追求,所以注定了命运的迥然。或好或坏,对于王佩瑶命运我们不禁感慨:浮华人间,美人易逝……

《长恨歌》读书笔记13

翻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有种自己跟着书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活了一辈子的感觉,如果不是校园里操场上嘈杂的声音告诉我,这是在现实里、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也许真的会以为自己被长脚掐死在黑夜里。就这样,又翻开了《长恨歌》……

那时王琦瑶才十几岁,还是女高的学生,单纯、善良、美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电影棚里试镜进而结识摄影师彭先生,彭先生给王琦瑶拍的照片沪上淑媛让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他对王琦瑶的好感与日俱增,推荐她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王琦瑶成功当选三小姐,彭先生怎样都没想到,正是这“三小姐”的称号,让她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王琦瑶被李主任包了,在爱丽丝,王琦瑶是拿自己的全身心爱他,只要能见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让她像孩子一样兴奋。他给了她一个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装着金条,也许一切早有预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生活就像身体失去了骨头,只剩下血肉,酥酥软软的。在这期间,程先生一向在寻找等待王琦瑶……

王琦瑶跟随外婆到苏州老家散心,乡间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补药,她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瑶于苏州,就像一朵盛开的牡丹一不留意来到了油菜花园,是朴素中的亮点。老家的阿二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爱她,她爱怜他,他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该会上海的时候了。毕竟,她是属于大上海的女生。从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痕迹。阿二是王琦瑶生命中一个匆匆的过客,相遇的一瞬间,给她送去了一缕阳光,带来了温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飘过后,便只能是错过。

回到上海,王琦瑶在平安里胡同开了诊所,结识了严师母和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会、吃饭、聊天中,王琦瑶爱上了康明逊也就是毛毛娘舅,他们发生了关联,王琦瑶怀孕了。迫于家庭压力,他离开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医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来。似乎是个自己留下一件财产似的,康明逊走了,她就什么都没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孩子。

那几年的上海,经济萧条,排队买米时,她偶遇了程先生,记忆虽被时光风化,但还留下斑驳的残角;面庞虽被时刻冲刷,却还依旧有那年的风韵。他们相视一笑,为了她,程先生一向未娶。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来王琦瑶家里精打细算些柴米油盐的小事情,宛然一对恩爱的夫妻。只是程先生从没有在她家留宿过,照顾好她睡觉之后即使再晚也要会自己的家。谁不想就这样一向简简单单下去,就这样,守着一份小幸福,度过余下的几十年。但是,孩子的满月酒上,康明逊被邀请来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应对自己心爱的女生,他没有办法这样骗自己继续下去,他选取了离开……

孩子薇薇逐渐长大,薇薇没有王琦瑶的姿色、气质,是没有打磨过的毛糙的玉石。女儿的成长并没有让王琦瑶简单下来,反而更多了些麻烦。她要打扮、要时尚,却又不听信王琦瑶的指点,对母亲,是带着些嫉妒的。女儿的朋友张永红倒是天生懂得时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瑶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国后,张永红倒经常来陪她。

这时的王琦瑶已经50多岁了,虽然打扮的大方得体、显得你年轻,但年龄毕竟是经历过年龄的人,身体上怎样会不带有年龄的痕迹呢!她结识了20多岁的老克蜡。在感情来临时,她逃避,她不敢承认。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之后,爱过了一段时刻之后,她应对的竟是老克蜡的抛弃,理由是她不再年轻了。她试过挽留,也注定只能是徒劳。张永红的男朋友长脚得知王琦瑶有金条,行窃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里。生命条令的最后一瞬间,她想到40年前在片场看到的情景,仿佛是此刻的自己……

王琦瑶死了,她的死是个杯具,她的40年生,也是个杯具。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瑶没有到片场试戏、如果她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如果他没有认识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杯具都不会发生了呢?他会和程先生相爱、恋爱、结婚,然后过着一个平凡女生的生活。但是没有这么多“如果”,王琦瑶还是王琦瑶,杯具就是杯具。书中王琦瑶曾想:她这辈子,要说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虽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实打实的。她的一辈子,身边停留过很多男生,却没有一个是陪她走到最后的。她不断地爱,得到的确实不断地伤害,当一个个人都离她远去,剩下遍体鳞伤的自己,在孤独中死去。

看完了《长恨歌》,我也像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令我感慨的不仅仅仅是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还有王安忆对王琦瑶各个阶段生活状态、心里的描述,以及同时代周围人的描述,无论是王琦瑶的哪个年代,还是那个年代的人,王安忆都将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能够说,这本书是一个女生荡荡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个年代生活的逼真记录。

《长恨歌》,一个写进女生心坎里的小说,一个微小女生的情感生命,一个时代的记忆变迁。

《长恨歌》读书笔记14

《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平淡却又不乏幽默的笔调,将琐碎的生活小事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为读者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记忆中读过王安忆的长篇便只有一部〈长恨歌〉,在这本书里王安忆似乎再现了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一部甚至全部,起码透过那些世俗的眼睛,我能看到那些逝去年华中的颓废.流逝.纸醉金迷的上海,一切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性的价值渐渐不显,并渐渐被物质所驾驭。

出生于上海西区的弄堂,王安忆对着弄堂的生活,总是有着几分亲近,但她又有一分近乎天生的敏锐和细致。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和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子。

故事的开始便花费大量篇幅铺垫这个主人公的出场上海的弄堂留言闺阁邬桥。而王琦瑶惊艳的出场也丝毫没有浪费了作者的笔墨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她是漂亮的但是漂亮的女子自古都摆脱不了坎坷的宿命。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处于变迁之际,日新月异的生活触动着每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王琦瑶,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王琦瑶本来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摘抄:

1、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看那花窗帘的窗,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样子,还是高处不胜寒的样子。

2、他们这两个男女,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其实不妨抓住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一总是流逝,没什么干秋万载的一说。

3、是一点政治都没有,即便是勾心斗角,也是游戏式的,带着孩童气,是人生的娱乐。女人的诡计全是从爱出发,越是挚爱,越是诡计多端。那爱又都是恒爱,永远不变。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

4、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爱,以为自己高兴了就是爱,不高兴了也就不爱了,直到失去了某个人,才猛然发现,爱字冗杂的太多太多,岂止三两句,几页诉说能阐明的、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失去了就去让自己变的更好。

5、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

6、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

《长恨歌》读书笔记15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最终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小说的语言是精致的:对上海特色景物的描述运用的是极其细腻绚烂的笔触,不是诗却胜似诗,参差交错的长短句,整齐划一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修辞,打造出了全书精致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深感受用,心中想着必须要推荐给学生看看,学习其中精致的语言。

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极其精致的人儿:她的容貌是精致的,她的梳妆打扮是精致的,她所营造的小资生活是精致的-----这样一个精致的人儿,命运却是不济的。因为选美成为了大上海知名人物,也是因为选美使她的人生从此走上了不归路。这与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杨贵飞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不一样的是杨贵飞是红颜薄命把长恨留给了唐明皇,而王却是寿命极长,经历了三代世事变迁,终身被恨缠绕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瑶对自我命运的选择是身为女人的我们所不可取的,但她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营造方法却是值得我们一学的。俗话说:女人要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王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经历过大世面,无论走到哪,她都能够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她也能在自我家中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景下为朋友们带来诸多欢乐,诸多惬意,让大家获得了一种精致的生活。

第五篇:重读《长恨歌》

读《长恨歌》

写一篇小说的读书笔记,还是在刚看完的时候写比较有感觉吧。我看完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的感慨现下已经很模糊了,只依稀记得那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到王琦瑶被“长脚”失手杀死让我唏嘘不已,不由地回想起王琦瑶丰富而多舛的一生。看一部不错的小说,就像在读人生的长卷。真的很佩服小说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解读能力。仅仅是一篇读书笔记,也让我觉得无处下笔,因为想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也很难理得清那些重重叠叠的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情。《长恨歌》这部小说的读书笔记我不想从某个自己硬拉出来的角度或者硬立的论点来写,我想如果我写的很乱,那就让它乱吧。

说《长恨歌》是上海的现代史诗并不过分。因为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四十年的情与爱来展开,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上海”这座经历了20世纪巨大变迁的都市,被独出心裁地置于王琦瑶夹缠一生的情欲历程中去呈现,点染出时而张扬、时而低落但却坚韧地潜伏于底层结构的现代都市气息。上海的史记,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女人的历史拼贴而成。而王琦瑶这个人物是有些传奇性的,她名列“上海小姐”,她的一生围绕了很多的男人,可谓是既坎坷又风光。坎坷的是她一生未嫁,过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风光是在旁人眼中的风光,她貌美非凡,举止端庄,她的家是平安里最能吸引年轻人、最热闹的地方。书中王琦瑶的出场是令人触目的,作者用了她最繁华的笔触,花费大量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等,然后姗姗来迟的王琦瑶从无数王琦瑶中出来了。看的时候我着实有些着急,心想着为什么主角迟迟未来。也许这就是文学言语的某些特性吧,让初来的看客着急又不忍跳过,让回味的读者反复咀嚼而意犹未尽。然而在故事的开头作者花费奢华笔墨的铺垫无疑是有目的的:衬托出王琦瑶是吸尽黄浦精华的结晶。

有人说《长恨歌》的世界是女性的,我却想多说说书中的男子们。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固定的男主角,但几乎每一个男人,都代表了一个时代。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围绕着王琦瑶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男人们。国民党要员李主任,是王琦瑶遭遇的开始,他的有权有势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歪路。他圆了她的繁华梦,却让她闲置了青春,放弃了自由,失去了爱情。程先生是王琦瑶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男人,也是陪伴王琦瑶最久的一个,在王琦瑶在怀孕的时候,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是程先生一直默默地陪伴她、帮助她,但他始终进不了她的心,无论多么地付出与不求回报,依然只能痛苦的单相思,我认为这也是程先生和后来选择自杀结束自己悲剧一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琦瑶在外婆家休养时认识的阿二是我喜欢的一个角色,但是他只在那么一小短时间内出现了一小下,他用他的天真纯洁使王琦瑶沉寂如死灰的心复燃了起来。王琦瑶也象一面镜子照出了阿二的影子,让他从她身上发现了梦想。但是小说的后文再没有出现阿二,让我挺失望的,我以为他会是个铺垫,也许是他拯救了王琦瑶,但是《长恨歌》并不是出自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那些浪漫主义作家之手,《长恨歌》自有它的现实性呵。

康明逊则给了王琦瑶一份不能负责任的爱 ,让她独自养大女儿 ,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他与她一样,“都不幸在同一个缺口上,那是无望看到满起来的日子的。”因此他们更懂得适者生存和保护自己。

后来,王琦瑶与“老克腊”的“忘年恋”更是一次错位的爱,在这场“恋爱”中,有怀旧癖的老克腊爱的其实是虚拟的王琦瑶,他把王琦瑶也看做是件上海滩的近代古董,因此他觉得她那样特别,这完全是一种虚拟的情爱,一个是精神上的需要,一个是肉体上的需要。双方都爱得不真实,双方又都要求自己表演得真实一些,因此注定是要分离的。

看到长脚的时候,觉得他真的挺魄力的,他的所做所为都不是一个没有魄力的男子所能做出来的,包括最后杀了王琦瑶。他为获得朋友的开心而要求埋单,一直以来“阔绰”地当“冤大头”,其实自己却是上海最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并且干着投机倒把的勾当,但是他的快乐很简单,他的追求他的目的都很简单,他只是要周围的人快乐,这样他自己就会很快乐。他在发愁的时候在难熬的时候只是躲在他自己的空间里,绝不给别人带去担忧和烦恼,当然其间要的不仅仅是面子,而是快乐,单纯的快乐。长脚喜欢跟王琦瑶聊天,因为他在她身上能找到知音,她使他觉得安宁,但是最后也因为财而杀死了她。

《长恨歌》中的男人们是懦弱胆小的,李主任潜逃后,王琦瑶平静地搬出爱丽丝公寓;王琦瑶怀孕后,康明逊胆小不敢承认,王琦瑶独自决定生下孩子„„但是从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王琦瑶在“恨”,也许她的内心里早就原谅了那些爱过她的男人们。

小说的结尾给王琦瑶安排了场“意外”的死,但仔细想来,王琦瑶的死又是一种必然,但是此处还是给我一种突兀的感觉,我还不想她死的时候她就死了,正如我还不想她长大的时候她就长大了一样,有一种戛然而止余情未了的感觉。其实后面还可以有很多故事,也许是作者乏了,也许是作者怕读者倦了,也许是王琦瑶也老了。既是如此的话,那么我的文章也随着她的苍凉而结束吧。

下载《长恨歌》读书笔记(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读书笔记(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09051313—杨超历史以来,对《长恨歌》的写作主题众说纷纭,有说是写爱情的,也有人说是写作者世界观矛盾的,还有人说《长恨歌》有着双重主题以及其他种种观......

    长恨歌公开课

    长恨歌【课题】长恨歌 【课时】1课时【设计理念】【教材分析】《长恨歌》是《大学语文》的一首诗。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体会文中语言之美; 3、朗读全诗,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1 看完书的第一感受是为什么作者要那样安排王琦瑶的下场,和我猜的结局大相径庭。我怀疑起作者来,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作者是男的,因为作者那样......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篇1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1 一、说教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

    长恨歌读后感

    看完书的第一感受是为什么作者要那样安排王琦瑶的下场,和我猜的结局大相径庭,长恨歌读后感。我怀疑起作者来,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作者是男的,因为作者那样细致地写出了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