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读后感(5篇范文)

时间:2019-12-12 12:2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纲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纲要读后感》。

第一篇:纲要读后感

反思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很多的时间我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而去有选择地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学习时只能走马看花,攫取时则是蜻蜓点水,一次次的获得只能是一些很零星的观点、不够完整的理论体系。于是在撰写专题文章、设计活动方案、记录分析孩子行为时,我常常会陷入迷茫:我到底能用什么理论依据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呢?我在冥思苦想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寻求理论的支撑。

我要求自己从最基本的内容学起,对《纲要》、《指南》的解读,我不再为自己能应对自如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是透过文字表面,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目前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来剖析和理解。我会更多地去思考和分析:《纲要》《指南》中提出的哪些内容和要求我们已经在做了,目前到了什么程度,孩子的发展实际体现了哪些理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领域和途径来拓展?

此外我还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与提高贵在日常的积累。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手头所有的专业杂志、教育网站、外出听课学习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我都能及时阅读和学习,并用最短的时间进行筛选和梳理,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以音乐活动为例,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结合我在音乐教研组学习的相关知识,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和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抓住时机启发幼儿根据“去公园找春天”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我深信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为此我也将会用加倍的努力和热情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爱心的新型教师。

新纲要的实施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曾经有过的迷茫和困惑,曾经经历的艰辛和曲折,都将敦促着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考、坦然地去面对、相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定会在执着和坚毅中脱胎换骨,大有作为。

第二篇: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学号***719 姓名 刘利 年级专业 17级软件工程 班级三班

自幼时便知中华近代有一段伤感的、痛苦的、饱含血泪与屈辱的被侵略史;及长观史书、明历史、知中华近代百年苦难;于今入大学阅《中国近代史纲要》有感。-----前言

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历史是一部斗争史、反抗史、是中华民族觉醒史,在1840-1949这百余年间中华民族这多灾多难的民族经历了连绵不断的国内混战,外国侵略战争也时时降临我们民族的头上: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等数十次侵略者对我们的掠夺与屠杀。他们在卖国分子的帮协助下带着巨舰大炮和我们签署了一份又一份的不平等条约抢走了一片又一片的领土、强抢了一项又一项的主权、索要了一笔又一笔的中华千百年的财富;但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倒下,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反思与再一次尝试站起来,直到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都靠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虎门码头仍回着荡林则徐那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黄花岗上的游人仍能感受到当年烈士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壮志和豪情;黄海上飘荡着甲午海战烈士的英魂;中华大地上更是埋葬了为国家、为民族的民主与自由而奋斗的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回首1840年的春天,日不落帝国的军舰上的钢炮在轰鸣,在我国的领海里轰鸣;一声声炮响是帝国主义的野兽在对一个古老的国度咆哮,只是为它那侵害人类肉体和灵魂的鸦片在这孱弱的国度横行、只为将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到中华大地捞取尽量多的利益,掠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瑰宝。但这怎又能使国人屈服,有虎门炮台的关天培在敌众我寡的时侯自己凭借着“人在阵地在”的大无畏勇气,镇守炮台,“不动如山”;有长江口炮台上的陈化成向英舰开出了第一炮,最后在身受七弹的情况下倒地身亡;恩格斯评论有关镇江之战时这么说道:“如果他们到处遭到这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说的就是像海龄这样的即使敌众我寡也要血战到底的勇士……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此时此地酝酿着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惊天阴谋终于开始了。“七七事变”终于让那些还心存侥幸的国人认清了日本侵略者的真实面目,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爆发了,八年!八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三千五百万的同胞被屠戮,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一千亿美元,至少五千亿美元的间接经济损失让。这期间我们整个民族做着同样的一个噩梦:生、离、死、别;烧、杀、掳、掠;侵略者、卖国贼、汉奸……充斥其间。中华民族并未屈服,并且团结一致共抗敌寇,驱逐鞑虏。淞沪战场的三十万英魂;台儿庄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平型关大捷更是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百团大战最是说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只通过自立、自强的中华儿女仿如奋斗才能让中华民族在饱经风霜的百年后重新站立起来,才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共和国。

军事侵略只是侵略者的手段之一,更多的是政治控制。在百年的屈辱历史中出现了一批批的汉奸、国贼、傀儡;晚清政府、袁世凯、张作霖、溥仪、汪精卫还有在巴黎合约上卖国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都是有名的出现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式各样的卖国者。这些人在各帝国的扶植下追名逐利,以出卖祖国的利益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信任”和“援助”来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来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更加快速的方式屠戮同胞。张作霖在东北与虎谋皮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势力得到迅速的扩张,但却死在了日本人的炸药之下;溥仪在清亡后仍做着皇帝梦,到东北做了一个可怜巴巴的傀儡,连外出都要向日本报备,甚至还签署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出卖中国人的利益,更甚他同意征召满族青壮年成立皇协军,这是将他自己同族人民的生命向日本人谄媚,来稳固他那“皇权”。历史证明他的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是在犯罪。所有向帝国主义黑恶势力的谄媚都是自寻死路。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根本目的还是掠夺我们的经济与财富。堂堂天朝被洗劫一空;泱泱华夏十室九空;古有五胡乱华,近代有八国联军侵华,将这富丽堂皇的国家摧残的一贫如洗。每一次的外来入侵都带走了我们美丽家园里的好东西,英国拿走了白银;美国签署了条约;俄国抢走了领土;日本更是想要霸占整个中华,还美其名曰“大东亚共荣”。这一次次的掠夺都是在流失了大量中华人民的鲜血之后,屠杀伴随这侵略者的脚步,在“文明”的教棍到来时,我们的人民都要倒下,我们的财富都要被掠夺。来了,吃饱喝足之后还向赖着不走,用大炮威胁我们,抢走我们的矿产,用我们的矿产铸造他们新的大炮,然后周而复始。使我们的国家与民族更加的孱弱与贫穷。

为了巩固他们所谓的“利益”,他们想到了一种最恶毒的方式---文化侵略(禁止使用汉语、汉字;禁止穿汉服;攻击侮辱我们的文化;学习侵略者的文化;将自己的种族比喻为最优秀的种族;将自己的文明想象成最先进的文明;还将我们的孩童送到他们的学校“学习”。)如此愚弄我们的人民,更为现在的中国埋下了诸多隐患比如:台湾中的亲日派人士;港独分子;还有藏独;疆独等分裂分子和组织。这些人既是背叛者也是受害者。他们走了,而我们的事情却没有结束,忆往昔与印度的友好岁月,在英国洗劫了三百年后已经不是当初的印度了,完全时一个英国化的印度。而中印关系也不如当初和睦了,总是出现领土争端,总是为一些事情发生摩擦,今年更是发生以严重的武装对峙事件。如果亚洲被帝国主义欺压国的人民能团结起来,那么亚洲将是团结一块的亚洲,亚洲将是最富裕的亚洲,亚洲将是最发达的亚洲。

帝国主义殖民者入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使这个国家遭受非同一般的苦难,但只要一个国家的人民不忘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就不会被灭绝,一切的背叛者和卖国者都将走向自我毁灭,而侵略者的贪婪使无法满足的,只有将自己民族武装起来,将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否则只有回到过去的一百年里,继续过着苦难的战争生活。如今中国列与世界强国之列,但我辈切不可骄傲,更不可坐拥父辈、祖辈的资产挥霍,要时刻记住当年的苦难,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牢记于心。中华民族必将永立民族之林。

第三篇:国史纲要读后感

天下大势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王雪 10102140218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读三国的时候反复 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样的朝代交替规 律像不会更改的真理一样,一遍遍的上演。当然在现在的年 代纵使有些地区有战乱,有暴力冲突,但是大部分国家趋于稳定的发展。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民主制度的广泛推行,天下或者说一个国家不再是一姓天下,人民不必为一个君主惟命是从,少了压迫,当然就少了反抗,人民都是有惰性的,可以姑且安逸的生活,谁会起来想到要振臂一呼,最多是无法忍受或者急于表达情绪而集体游行示威一下。

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年代,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某个天将之星来拯救自己并且被统治,被“牧”。但是虽然自愿被“牧”,但是发现被管理的很痛苦,或大势所趋,就起而反之,想来改变天下的格局。

说了这么多,似乎和本书没有很大的关系。三国是一个很典型的时期,在汉室衰微之际,天下**四起,很多人自立为王,妄想一统天下。唯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貌似名正言顺。在三国里,结果最好的应该就是枭雄曹操了,这应该多亏司马懿比诸葛亮活的时间长,当然曹操的儿子也比较多。司马懿,这个在读三国的时候恨透了的人,但也是

魏晋历史上很有分量的一个人物,纵使很有一番谋略,但是为人本性残忍,手腕毒辣,坚忍阴毒,在曹氏政权曹丕派众多眼线卧底监视的情况下可谓卧薪尝胆。不过也是曹操父子生性多疑,不信人,司马懿本是魏国建立的第一大功臣,但是却受到如此怀疑提防的对待。于是在曹氏子孙孱弱昏庸之际,司马懿以垂死之年,奋起一击,夺取曹爽手中权力。他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继承他的遗业,终于颠覆了魏朝。

在这本书中,是陈寅恪老先生的讲演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真知灼见。在分析魏晋南北朝的更替中,陈老先生不仅阐述了魏晋政权的更替,也从中阐述了思想统治的或者认识状态的变化。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在汉朝极受统治者的推崇,其中的君臣思想,孝义,礼教都作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更有举孝廉的这种制度,一时形成一种德大于才的风气。更有很多服膺儒家的儒家豪族,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时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就形成了当时的两个阶级。而曹操,是阉宦的后代,为人“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是典型的非儒家的寒族,与袁绍这种典型的儒家豪族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所以在曹操统治期间,他的崇尚与政策就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他重法术,鄙弃儒术。曹操三令,认为选人的标准是才而不是德,崇尚节俭,这就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相

距甚远了,摧毁儒家的精神堡垒。这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个大变革。但是曹操在获得许多寒族支持的情况下也得到了部分有才能的豪族士大夫的支持。但是这种阶级上的对立是难以消除的,尽管曹操在官渡一战大败袁绍,但是司马懿夺权以后,尽复东汉时代儒家豪族阶级统治全盛之局,结束了儒家豪族的暂时挫败。

可以说这是一次儒家与非儒家交锋,最终以儒家居胜,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经过历代君王的吹捧,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孔孟之道早已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之道,曹操这个一代枭雄曾经站在非儒家的阶级立场与儒家豪族所进行的斗争。不论曹操本人性格如何,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那个没有什么背景的曹操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朝代,我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当初选这本书,主要是对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很是喜欢,更是嵇康的推崇者。他的妻子是曹操曾孙之女,他崇尚自然出世,信仰老庄,与司马氏推崇的儒家入世思想格格不入,更是公然与司马氏为敌,傲骨铮铮,拒不为官,保持名节,在铸铁的生活中也铸造着自己的心境。

这是我个人对嵇康的推崇,在书中,陈寅恪老先生则有自己更客观的看法。我认为他对嵇康也是很欣赏的,认为他宁折不弯。但是阮籍,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不定,尽管

不满,但不公开与司马氏为敌,只是虚与委蛇,从容应对,才“苟且存活了下来”,开西晋清谈的风派。然而竹林七贤中的其他人,比如向秀等在嵇康被杀之后,完全改节失图,弃老庄之自然,遵周孔之名教。如此对比,更显示了嵇康真名士自风流的本色。

在这篇感想里面我主要就是讲了对人物的看法。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机,本就很混乱,更是出了许多昏庸无能的君主,反而一些名士占有更多的分量。曹操和嵇康都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也是由人民推动的。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昏庸还是贤德,统治者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有的还起了导火索的作用。

尽管在这个时期,社会更多的是动荡,是战乱,是朝代的变更。但是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变更中变化发展,以什么为依据来评判历史是进步的呢,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不断向着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状态在发展。

西晋时期官场溃烂,人们尚财之风盛行,其实于现在的社会状况也相差无几。但这个时期也是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出现了民族不再是以地域划分而是以文化划分的概念。五胡种族,北齐的鲜卑化和西胡化,都是一种发展。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就是推动了南北的发展,主要是南方的发展。相比于现在南方的富庶,人们很难想象在魏晋以前,南方地区

是怎样的蛮荒和有待开化。

自八王之乱爆发以后,人口就开始流动。主要是北方人民避难流徙到各地,给那里带去文明。推动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追溯起来,南方现在的巨大发展,和西晋时的八王之乱是很有关系的。

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不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还是积极地,是主动点还是被动的。历史总是在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更替可能在中国以后的历史上永远不会再出现,但是那个时代的意义还有它留下的精神文明是不容抹杀的。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 “文革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在初中学过一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为什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然而对于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如“辛亥革命是在哪年暴发的?”、“洋务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又是在什么时候?”等等诸如此类简单基本的问题,我却不能说出准确的答案来。老师的这些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这段历史学了很多遍,但却对这段历史了解得甚少,就算有些时候对一些历史事件背得滚瓜烂熟,但一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在我们上中学甚至小学时就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但那时所用的课本只是叙述故事般的讲述历史事实。我当时仅仅是把这些历史事实当做故事来学习来背诵的。我根本没有往历史深处思考这些历史事实,它们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这些本是我们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却被我们忽略了。

在初中、高中阶段,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认知,我只是从单方面来判断这些历史人物的好坏。但现在,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后,我懂得了如何全面客观分析评价一个人。

比如说:以前我只知道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叛国者,但现在我知道了:虽然李鸿章因与日本签订了卖国契约---《马关条约》而成了被举国人民谴责、唾弃的卖国贼,留下了千古骂名,但当时的李鸿章也是迫于无奈。《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大清丧权辱国的替罪羊。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右翼团体 “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战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从以上情形看得出李鸿章只是迫于当时的形势,受命于光绪才签下条约的。就算李鸿章当时拒绝签约,但往后依然会有第二个李鸿章做清朝的替罪羊。

以前只知道毛泽东是如何的伟大,多么的令人崇拜,是受到全国人民群众爱戴、追随的领袖人物。但现在也了解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道理了。

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当然不可磨灭,但他犯的错误也是不可否认的。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不仅是毛泽东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败笔,也是中国的一处伤痛。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达二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可见,十年的文革给中国带来了多么惨痛的损失。

一百六十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让人见证了中国由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新中国,复兴的艰难曲折难以想象。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以前我不知道的史实,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下载纲要读后感(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纲要读后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教育改革纲要读后感

    教育学作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读后感近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己有些感想。 2010至2020年这十年内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纲,提出了......

    《新纲要 新师德》读后感

    《新纲要 新师德》读后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通过学习《新纲要 新师德》,我对于教师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汉文学史纲要读后感 11汉师一班蒋勤效 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中国文学史课程时所编写的讲义。该书,根据爲中国大部分人所公认的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三古七段说......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读《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有感 《中国革命于欧洲革命》是马克思写于1853年6月。而此时的中国一支大规模起义的队伍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已3个月了。从初中到高中,我只......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看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读《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有感 《中国革命于欧洲革命》是马克思写于1853年6月。而此时的中国一支大规模起义的队伍在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已3个月了。从初中到高中,我只......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昨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80周年公祭日。在这个时间点回顾历史,总结反思对于当今国民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读罢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后三章,我总结了四个关......

    《新师德新纲要读后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新纲要新师德》读后感 从古至今,赞扬师爱的古诗就层出不穷,例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