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汇编)

时间:2020-04-10 12: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

第一篇:《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

感谢作者写了一本讲述阿以冲突渊源的书,让我这样的门外汉对着一国际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兴趣想去了解更多,关注更多。很多小国之间的纷争战乱都是大国为了自己利益操纵下的结果。在国际格局中,有时候根本没有公平正义可言,强者发声,赢者通吃。大国一个小的随意的决定,就可能在世界的另一端掀起腥风血雨。感激自己生活在祖国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像那些战乱国家的人民一样历尽磨难。每次看到有关巴以冲突难民危机的报道,就觉得难以置信,还是自己的眼界太窄,也是不愿相信在祖国外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很多民众还在经历战火纷乱,痛苦绝望而又有希望的战斗。

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凋零,特别是妇女和儿童无辜的逝世,很心痛,很不解,为什么就不能搁置分歧握手和谈。但内心深处又明白,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是以利益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利益太难分配,在一个国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两个种族多个国家中了。希望外界的战乱能早日平息,分歧能早日消弭,冲突能早日化解,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信任读后感精选

2.科学读后感精选

3.精选《飘》读后感

4.精选憩园读后感

5.读后感好句精选

6.《家》读后感精选

7.飘读后感精选

8.《红岩》读后感「精选」

9.《简爱》读后感精选

第二篇:一个国家读后感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院系:理工系

班级:

学号:姓名:************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什么要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如何继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提出祖国统一的方针

1、一国两制的提出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种新思维,“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现在“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2、一国两制的实施政策

(1)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的构想,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本来是计划用来解决台湾问题的,结果提前运用,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台湾同胞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一国两制”。然而,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还是不太一样,但是解决港澳问题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相信在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指导下,共同积极发挥两岸中华民族的智慧,台湾问题一定会逐步部解决的。“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2)香港的民主自由权利,“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香港人是能治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

港人治港,“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港人高度自治,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充分考虑香港人民利益,香港人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自己的司法法制,决定自己的民主自由。2010年0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改两决议通过,中央政府乐见其成,这一结果符合香港公众的普遍愿望,推进香港政制的民主发展,与香港各界人士特区政府一道,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而共同努力,这是我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这就是港人治港高度体现,香港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民主自由的权利。

(3)世人对一国两制、和平谈判的意见,“一国两制,和平谈判,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互补互利,循序渐进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现在双方已经在努力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两岸三通已经实现,而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签署的ECFA是1949年后台海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协定,意味着两岸经贸往来全面自由化的开始,将造就两岸新的经济情势,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的里程碑,为两岸政治议题协商创造基础,开启政治手段处理两岸关系新时代。ECFA助推台湾经济进入“大陆依存时代”,同时

也加速“台独”及其政治谎言崩解。我相信,通过两岸人民共同的不懈努力,台湾问题一定会得到完满的解决。

二、一国两制政策实现的伟绩

1、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广大香港市民团结拼搏,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这不由得让我回想起——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并与其进行的谈判。小平爷爷的语气是温和的,态度却是坚决的,香港是祖国的一份子,必须回归祖国怀抱。于是,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商谈。也就在此次会见期间,邓小平公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和谐地达成了共识。

2、正式签署澳门问题与回归

回忆往昔,从1984年12月20日,发布中英联合声明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再到1987年4月13日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最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至此,港澳已都回归了祖国怀抱,剩下的台湾问题不日也将迎刃而解„„显然,一国两制构想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快地发展着,渗透到每一位国人,港澳人的心中,在这发展过程中,当然没有忘记展示它的勃勃生机及其鲜活魅力。自从一声稚嫩的“你可知MACO,不是我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唱出所有港澳人的归家的心声以来,我们见证着港澳回归后的发展历程。港澳回归后经济蓬勃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智慧的治国方针。

3、一国两制的四个基本点

(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府”;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统一后,港澳台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的同时享有参政权;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4、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顾名思义,乃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概括的说,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阅读导文后,我对其有了更为清楚地认识,深刻的体会。

5、一国两制对港澳的繁荣发展起至关重要

港澳方面,世人有目共睹,一国两制在其的实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九年前,在香港回归中国五周年之际,曾经直接参与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英国前副首相杰弗里·豪在接见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史无前例的惊人之

举,在解决香港问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过去的五年里,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人们尊重法制和司法独立,香港特区政府也重视民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五年来的事实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成功实施,并为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邓小平也曾提出,要相信香港的中国人能治理好香港。凡是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地,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所以他们能治理好香港。事实摆在眼前,香港确实繁荣地发展起来,一如我们所预期的,我们见证到了中国人治理香港的智慧,见证到了一国两制在促进香港繁荣发展进程中起到的重大的推动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

而对于台湾问题,不得不说,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的解决。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绝不允许分割。绝不允许为了“台独”的一党一己之私利而闭着眼睛说瞎话。于是,一国两制已是大陆方作出的最大让步,也一应中国政府初衷——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以后的发展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已经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人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国两制”同样可以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2、对台湾问题的一贯表态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总结

香港、澳门成功回归,台湾问题和平解决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并且成果累累,这些成功都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导下和平谈判取得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是成功的。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不仅解决了我国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争议问题提供重要借鉴。“一国两制”不仅给中华民族和平做出伟大贡献,同时也为亚太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篇:读后感一个国家的崛起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 读《中国震撼》有感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而崛起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

方不认可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地影响世界的未来”。---摘自《中国震撼》

在同学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张维为教授的著作《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

有感慨。中国这些年的变化的确巨大,但仅从我资浅质薄的视角还难以深刻理

解其翻天覆地的变化程度。

张教授曾做过伟人邓小平的翻译,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兼任

教授,走过100多个国家。他以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以世界眼光,分析了中

国在特有发展模式下迅速崛起的原因,并以朴实易懂的文风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对祖国的发展大势以及曾经对此的疑问有了全新的认知与释然。

“中国震撼”首先来自中国的崛起。《中国震撼》一书,开篇之首就是以翔

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客观实在。尽管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资

源短缺约束、权钱交易腐败等种种问题,尽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想法,尽管抱有偏见和别有用心的“唱衰中国”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通读《中国震撼》,我理解了中国崛起震撼世界的真正原因了。中国是始终以民生为大的国家,其发展强大是为了十三亿人口的共同利益,极具普惠特征。21世纪中国的崛起,并不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不同质的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

国家”的崛起,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第 1 页

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震撼是“文明型国家”超强文化底蕴的震撼,是真正的震撼,无国可比!

回顾历史,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几度兴衰,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皖南的千古奇冤。外强内患,荒野遗骨,处处狼烟。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千百万中国劳苦大众,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响彻了大江南北,震撼了整个环宇,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一个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实践证明,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从黄土高原到生命禁区;从白山黑水到鱼米之乡;从东海之滨的晨曦到帕米尔高原的夜晚;从北国蜿蜒的长城到南海璀璨的明珠。哪里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足迹与身影,从大兴安岭熊熊燃烧的大火到长江沿线汹涌怒吼的洪魔;从戈壁荒滩上的马兰城到北京城里的小汤山;从抗洪前线到汶川地震的现场。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突破50%,初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覆盖10多亿人的全民医保体系,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许多困难家庭住上了梦寐以求的保障房„„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活力不断释放的结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励精图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做出全面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会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激励我们满怀信心努力奋斗,以切实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回望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奋斗崛起的伟大历程,党中央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推进了国家实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促进了社会民生前所未有的改善,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犹存,信心与勇气同在,只要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用我们的勇气和力量,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和谐的校园,让我们张开双臂,用我们的热情去迎接十八大的到来!

中国正在以一个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任务。

国贸学院贸易一班

连亚楠

第四篇: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一个小生命的诞生,他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为他接生的白衣天使。她们身穿圣洁的工作服,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她们用天使般的双手,迎接一个个小生命的降临,给一个个家庭带去幸福,带去欢乐。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们辛勤地工作,奉献着青春。

产科是我院最忙碌的一个科,每天出入产科检查及生产的孕产妇人数50多人,除正常自然分娩的产妇外,还有一部分产妇是难产、剖腹产手术及各类妇科手术的病人,几乎每天都可以在手术室看到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2014年我科开展了微量泵催产素引产,球囊引产技术,这两项新技术的开展,大大降低了剖宫产率,2013年剖宫产率为36.78%,2014年剖宫产率下降至29.29%,最多一天手术病人达10人。每位医生一天平均要做3台以上手术,有的甚至每天要做7—8台手术,有的医生做完手术后整个人都虚脱了。产科主任李少君医术好,很多孕产妇都慕名找她接生,有时下了班,休了假都要回来加班。对此,她无怨无悔,尽职尽责做好各项接生工作,深受孕产妇们欢迎。李少君也多次被医院及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妇产科的女医生、护士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孕产妇,她们每天都深入病房询问孕产妇的身体情况,叮嘱产后注意事项,还向孕产妇宣传科学的哺乳及育儿方法,宣传爱婴工作,做好婴儿游泳工作,从早期开始就注意婴儿的锻炼,增强体质。

年年月月,昼夜复始。白衣天使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当一个个健康的婴儿从她们手中诞生,当一位位母亲怀着喜悦的心情亲吻骨肉,白衣天使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评论 | 20

妇产科主任林雪梅告诉我们:妇产科有48名女医务人员,100%是女性。近年来,她们按照市妇联的布署,积极开展创建“巾帼文明岗”活动,加强女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护素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为孕妇及其它病人提供温馨、细心、耐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去年,妇产科被评为四会市“巾帼文明岗”。

妇产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每一个产妇的安全都关系着两条以上的大小生命,因此,妇产科不但经常组织医务人员业务学习,加强培训,还健全、巩固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及落实各种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做到诊断标准化、病历书写规范化、治疗正规化,严防差错,严禁、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她们还把孕妇学校设在门诊部,每天播放优生优育录像,定期向孕妇进行系统的孕期、产时、产后及新生儿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增加孕产妇科学生育及育儿知识,深受孕产妇的欢迎。

第五篇:一个课例的“诞生”

一个课例的“诞生”

■王洁(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什么是课例?课例和案例有什么区别?我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我可能没有办法用一两句话给课例和课例研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可能没有办法条分析缕地阐述教师的课例研究应该怎样做?我想跟大家讲述一个我所见到的一个课例的‚诞生‛。

一、开始:面对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沈老师课的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交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但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实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共同的教学问题。以课例的形式将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教学问题呈现出来,是教师做课例研究的起点。借此也可以引发更多的人的主动分享、谈论,及探讨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交流、探讨,能够形成一个持续的、多元的,并且更具健全、更有意义的教师的‚实践团体‛,匡正过去长期存在缺乏沟通与交流问题,重构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而带动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进步与一致。

二、过程:教师集体学习和变化的过程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谁再来说一遍‛是沈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秋游你花了多少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 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课后,教研组进行了讨论。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是一项具有高度‚情境特定性‛的活动,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制宜。理论揭示了教学活动领域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教学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课例研究将一个特定的,典型的教学问题放置在一个情境中,为教师们提供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诠释教学现象,把握教学理论的机会和方式。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和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换言之,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沈老师决定再上一节课,‚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是沈老师第二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课例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意义‛则是最关心的基本点,具体来说课例研究绝不止于讲一个生动的故事,而是为了揭示故事背后所蕴涵各种因素、发展与变化,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这一点出发,课例研究它还要有深层次的东西,这就如同产品的生产,虽有好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但加工深度不够,精度不高,仍然不是上 等的精品,其价值也是有限的。

因此,我们在做课例研究时,要弄清楚要讨论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理论逻辑,把‚课例情境放到‘更高层次共通问题’架构下的适当位置来观察‛,用基本与核心的教育观念、原则或理念来检视,明白是在一个怎样的理论传统中研究和讨论问题,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对课例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提升教育思维的深度、广度与高度,进而才能把这种对课例的探讨‚成果‛有效地迁移到相关的教学情境中去,使它具有更大的价值。我想这是我们在做课例研究时应该认真考虑到的问题,而要达致这个过程,教师的学习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也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 ‚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也有教师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呢?

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27+14=‛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的录象观察和深入的语言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的暗示,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或许这是造成本堂课课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再次作出改进,沈老师愿意再上一次课。我们再一次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达成共识的改进意见: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利用与同伴比较合理、简便的办法培养优化意识。于是有了第三个课堂片段:‚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从上述老师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教师们不断地关注理念,对他人和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找出差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们不断关注理念之下学生真正的获得,明确进一步努力方向的过程。

课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反馈会议上老师们说了许多,各人表达的共同意思是:原来还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交流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还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其中不少老师这样说:‚听了沈老师的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

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恍然大悟:交流中有很多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 说,课例研究架起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它是使教师们经常将实践行为与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理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因此,课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思考,它是一个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

三、我的几点想法

1、课例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上世纪70年代,流行优秀教师教学实录,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又开始流行教案集,将有经验教师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流行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和以前相比,现在讲的课例研究,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但正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是有层次的一样,教师做课例研究也是分层次的,可以是个人反思的载体,可以是理论研究的素材,也可以是他人学习的范例。由此出发,教师所做的课例研究其呈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全程描述一堂课,从中反映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脉络;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是对一堂课的某些关键点的描述,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的讨论。

2、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

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课例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这才是课例研究所真正追求的。

3、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 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课例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既是来源于专业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也是来自于行为的。

‚如果一个水手不知道自己正驶向哪个港湾,那么就没有什么风会对他有利‛(塞尼卡)。教育理论的首要功能可能不在于直接为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技术、增加教育知识,它的重要用处在于让教师在研究时有一种教育思考和专业自觉,获得一种研究的方向感。

教学是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用心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由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 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也是教师课例研究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载《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国家的诞生》读后感(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共5篇)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种新思维,“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小编整理)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读后感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种新思维,“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诞生》读后感(精选五篇)

    《中国共产党诞生》读后感 界首师范附属小学六(2) 樊博文 今天,我读了《历史的选择》中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文。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中国共产党......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

    中国崛起 世界震撼 ——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世人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速度并为之惊叹。万众瞩目下,中国经济总量赶英超德,直至......

    一个国家的成长——《美国崛起沉思录》读后感

    一个国家的成长 ——读《美国崛起沉思录》的一点心得人类学大师摩尔根曾经说过,每个民族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阶段。在今日的中国能找到一些美国曾经的影子。因此读此书的某些......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

    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读后感区淑玲校长,作为教育教学的践行者和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如何成为一名“名校长”,是一个值得深思且意义重大的问题。通过阅读《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

    《一个苹果》读后感

    《一个苹果》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苹果》的故事,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感动了。 当我看完标题,我想:“苹果是常见的水果,几乎家家有,为什会用一个苹果做标题呢?”所以,我带着‘疑问......

    一个馒头读后感

    看了《一个馒头》这篇文章,我心中有了深深的感触,一个馒头读后感。 十三岁那年,作者考进了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有一次,他父亲吃剩了一个白面馒头,母亲便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