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大全]
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激情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
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2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我从未亲临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今天又细细品读了郦道元写的《三峡》,作者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美丽的三峡画面:夏天水急而气势盛大,春冬之时的水清澈,倒影着河岸两旁披着绿色外衣的险峻的山峰,动物植物繁多,河道狭窄又险,吸引着游人前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了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景色最为雄伟险峻。主要景点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古栈道、风箱峡、粉壁墙、孟良梯、犀牛望月。在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
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
西陵峡: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建国后,经过对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势已趋于平缓,然绮丽景观依旧。
大自然把所有雄奇的力量都整合在三峡,把所有瑰丽的色彩都附丽在三峡,峡长、谷深、江险,构成了三峡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完成了一章最完美、最奇异的诗篇。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外游人。
三峡是诗歌的圣殿,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三峡这样聚集了那么多的瑰丽诗篇。几百里三峡画廊,到处都可以拾到古代文豪们遗留的不朽诗篇;长长的峡江两岸,遍地是骚人迁客万古流芳的华章。
《唐诗三百首》中有30首写长江,有12首写三峡,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4000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如屈原、宋玉、诸葛亮、郦道元、李煜、张九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孟郊、刘禹锡、元稷、李贺、黄庭坚、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寇准、欧阳修、陆游、范成大、杨慎、王士桢、李调元等,有的曾在峡区为官作吏,有的在峡区旅居、漫游,写下了大量歌咏三峡、堪称千古绝唱的不朽诗篇,赋予了三峡山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更高层次的文化品味。
三峡壮美的山川孕育、熏陶并激励着人们的情感。诗人一踏上长江三峡,就才情迸发、诗情涌动,“三峡”也就随着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名。中国诗歌史上最沉重、最深刻、最痛快、最雅致的诗篇有相当数量都与三峡有关。
屈原的《九章》、《九歌》里大量的篇章讴歌了三峡的风土人情。
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塘赋》使“巫山云雨”变成了长江三峡的代名词。
李白三到三峡,一首《早发白帝城》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在三峡为官,写了200多首诗。
曾在云阳和奉节白帝城旅居两载的诗圣杜甫,作诗437首,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篇佳作,占到杜甫传世作品的一半。
刘禹锡曾任夔州(今奉节)刺史,发掘出当地民歌竹枝词,开一代新风,一曲古典情歌“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让竹枝词这种艺术形式走上文坛,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声情并茂。
历代的大诗人,多在三峡有过杰作。这座长达193公里的峡谷,不仅仅是轴山水长卷,更是座诗书长廊。可以说三峡就是一首壮丽的诗歌,每一段峡谷,每一片江面,无不平仄和谐。从雄壮的瞿塘峡,到婉约的巫峡,再到行云流水的西陵峡,三峡是段落分明而又酣畅淋漓的黄钟大吕。
三峡是对中国诗人才情的最大挑战。一个文人到了三峡如果不写诗、写不出好诗就不是真正的诗人。三峡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名篇佳句加深了三峡的魅力,三峡之灵山秀水给文人们以灵气和灵感,而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和诗篇又使三峡声名远播;山水与文化相得而益彰,三峡山水因富有文化内涵而流芳千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风景如画的三峡外在美,而其内在美,则是历朝历代的优秀文人用心灵铸造的。
作为一名三峡人,我为三峡自豪,欢迎大家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起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余秋雨三峡读书笔记3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场“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骚。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在《三峡》一文中,余秋雨老师引用的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曰: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说它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那三峡的绝唱岂不也是它了?
伟大的三峡,落寂的无奈。
其实余老师写《三峡》时,三峡的风光还是那个风光,三峡的排浪还是那层排浪,三峡的群山还是那座群山。只是他却发现了三峡的景犹在,但韵已无。他看到了山峡的宁静,却听不出三峡的激壮。已如三峡的性灵一样,中国的性灵也随之黯淡。在三峡已经寻不到活生生的壮伟,只剩下浅浅的记忆:记得有一位诗人、记得有人留下的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记得窗外的昭君故里和屈原故乡……这种惨淡的回忆能够唤醒生动的复苏吗?也只有用“殷殷的企盼”来诉说自己的奢望。
可三峡到了我这儿就不同了,我已经难觅几多遗存,就连当初死寂的环境都无从找寻。“高峡出平湖”成了“高峡变平湖”,极其宽阔的江面让我倍感郁闷。两岸矮矮的山让我触摸不及,渺远得难受。记得三峡水库蓄水的时候,那么多当地农民举家东迁,开始流浪,难道连三峡曾经的证明都成为遗迹了吗?又看到无数印迹被江水淹没,太多故情被江浪拍打……
三峡的生命,不再神圣。
再多的辉煌都只属于过去,历史的诗篇吹不来今天的激动吟唱。李白的身影再伟大也只能覆盖住盛唐,怎能归属他的千年身后?中华文明的三峡是三峡的李白,而李白的三峡则是整个中华!这也许有些复杂,但不能否认,这些曾经的声响,才是中华文明的最华丽乐章。
这种声响已然绝迹?
我们只能说:希望不会。
当年偶尔为三峡歌唱的诗人都已经不再流连这儿,他们美妙的感叹又是那么的脆弱,整个三峡的诗歌他们也无能复原,况且今天的三峡已经不再与过去相识。三峡哭了……
刘备的泪,当是今天的三峡泪。
英雄泪,向来是不得以而为之。
三峡的泪,又岂会滥发嘶鸣?所以当三峡真的放声哭泣的时候,止泪的手帕,却不能仅凭一纸长诗。
刘备们入土了、李白们去远了、游人们玩累了,三峡也干涸了。不是水的枯竭,而是生命的枯萎。
我们,能来拯救这将死的生命吗?哪怕,仅仅是一瞬时的回光返照?
我希望这样,努力的方向,也许就应对准三峡
第二篇:余秋雨三峡教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三峡》课时1 媒体:主备人:使用人:审核人:
【感知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有效预习】
一、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二、介绍作者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三、浏览课文,积累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上下文,写出近义、同义词。1虔诚——真诚、恭敬
2朝觐——朝见、拜见、拜谒、谒见
3庇佑——保佑、庇护、袒护保佑
4驰骋——奔驰、奔跑、飞奔
5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地久天长、永恒、永远
6黄卷青灯——寒窗苦读
7僵寂——沉闷、寂静、死寂
8汲足——吸足、占有、具备
9渊薮——集聚地、会所、群落
【点拨互动】
理清文章的脉络清晰,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
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激情、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激情、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寞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激情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
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梦里,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小结:全文没有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线索,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训练反馈】
背诵四段指定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指导背诵:找出本段中反复的关联词或词语:„本是„„,只能„„,让„阴风„,让„江流„,让„眼睛„,让„嗓子„。什么也„„,什么也„„,让生命„„。千万„„,„„都消受„„。抓住句式特点,尝试背诵。
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三峡》课时2
媒体:主备人:使用人:审核人:
【感知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有效预习】
1、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语段。
2、逐部分画出自然景观以及作者对于相关历史文化的深邃思索。
3、背诵课文第四段。
【点拨互动】
一、理清作者的游踪及思考评价。
1、三峡的起点→白帝城→熟悉的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李白
在三峡的起点出发→白帝城段→听到京剧《白帝托孤》→剧情主人公刘备
评价: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此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绣口一吐就半个威唐
李白时代的诗人,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
——诗人的生命,文化的生命才是永恒的。
2、第二部分:
评价: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他还用最少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着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一个人口化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对于神崇拜的剖析;对于文化崇拜的思索。
3、第三部分:
评价
王昭君: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屈原: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老得多的疯诗人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4、对于三峡的总评价和思索
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在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拚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 朗读以上主旨句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答:作者由三峡上游起点白帝城写起,显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起下文
2、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三峡十五年的主要异同点。
答: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3、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答: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
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三、归纳文章的主题及写作技巧
【训练反馈】
认真完成《助学》“学习测评”部分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篇:余秋雨三峡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三峡余秋雨编写:张清兰使用:五月第三周 学习目标
1、了解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概况。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掌握余秋雨散文“人文山水”的特点。(重点)
3、掌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难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概况。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学习过程
一、导入:由郦道元《三峡》导入
二、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生字词
三、预习展示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虔()诚:震撼(): 郁()闷: 朝()觐(): 悄()然:
地老天荒: 绝唱: 挚(): 冗()长:(风姿绰约:
心扉():指人的内心。
缭()绕():回环旋转
四、课堂研讨
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归纳文章每段的意思
2、第一提到白帝城李白的诗句,又引出《白帝托孤》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3、品味下面这段文字。联系全文,说说这两种景观(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2、掌握余秋雨散文“人文山水”的特点。(重点)
3、掌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堂研讨
1、第二部分第一段写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第二部分第二段“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一句让我们想到郦道元三峡中的哪句话?
3描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4.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5合作探究: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所写的三峡的主要异同点。
二、课堂检测:
1.余秋雨的《三峡》收入哪一本散文集?(单项)
A.《千年一叹》B.《山居笔记》C.《文化苦旅》D.《霜冷长河》 2.作者说外国游客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原因是()A.外国人游三峡,无法观赏三峡瑰丽奇景
B.外国人以小观大,如何真正了解三峡的壮阔C.由於语言的隔阂,使外国人游三峡,只是走马看花
D.外国人只懂得赞叹美景,对于和三峡有关的传说和历史文化,知之甚少.3.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其中“对自然美的朝觐”指的是()A.诗人的行吟B.帝王的悲剧 C.忠臣的投江D.神女的凄美.4.余秋雨《三峡》中引用了《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首诗是谁的作品?(单项)A.余光中B.白先勇C.贾平凹D.金庸
5.余秋雨《三峡》引用诗句“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这出自舒婷的哪一首诗?(单项)
A.《致橡树》B.《绝响》C.《诗与诗人》D.《神女峰》
6.余秋雨的山水游记中,往往引证许多史料,下列()为《三峡》一文中所举用的文化素材。A.刘备白帝托孤B.楚襄王与神女巫山云雨之会C.屈原怨怼沉江D.昭君悲怨出塞E.项羽垓下悲歌.7.余秋雨强调,白帝城本来就熔铸两种声音,两番神貌,下列属之的有()。A.李白与刘备B.童年的幻想与生命的潜藏C.诗情与战火D.豪迈与沉郁E.对自然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
第四篇:三峡余秋雨(推荐)
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余秋雨的的成就;重点是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概况、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掌握余秋雨散文“人文山水”的特点。
3、掌握本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近年来,他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总标题下,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纽约亨特学院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表演讲,场场爆满,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读音与解释。虔诚(qiàn)朝觐(jìn)
震撼(hàn)庇佑(bì)驰骋(chíchĕng)冗长(rǒng)绰约(chuò)心扉(fēi)
汨罗江(mì)渊薮(sŏu)
2、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写白帝城的历史承载和灿烂的诗歌。
第二部分写三峡的特点、神女峰的传说。第三部分写三峡边出生的文化名人。
四、精读课文,质疑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开篇就说:“顺三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明确】这个开头说的是白帝城,首先因为白帝城云雾缭绕的景致美,更重要的是因为李白为白帝城留下了千年浪漫,而刘备留下了千年惆怅,所以白帝城作为作为三峡的开头为三峡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追思的浪漫。
2、在关于“白帝城”的深思中,余秋雨以为“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文中写道,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具有两个主题,那是指:“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作者认为,白帝城的存在记录着人类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尤其是通过对李白的歌颂,传达出他对人文精神的强烈向往与追求。
3、“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李白们”,“刘备们”分别指什么呢?
【明确】借代。“李白们”指充满诗情的豪迈的诗人们;“刘备们” 指发动战争,争逐山河主宰权的统治者。
4、“一个民族的饥渴”中的“饥渴”是指什么? 【明确】指的是精神文明的食粮
5、“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一句中的“最湍急的诗”应当怎样理解? 【明确】指最有震慑力的激情澎湃的精神食粮。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第1自然段中,有关于“两百里”与“两千里”的对照,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意在赞颂三峡所汇集的力度之强和美色之多。
2、第2自然段引用了《水经注》的一段文字,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三峡的什么特征?阐述文中“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的含义。【明确】说明三峡的密密层层无法化解。“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意在肯定《水经注》对三峡的描述字句省俭、淋漓尽致,后人无法超越。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三峡,为什么还要插叙王昭君,屈原等名人?
【明确】是为了增加三峡的历史异彩。如果单写三峡景色,就显的过于单调,就是为写景而写三峡了。增加了历史名人,也为三峡增添了神韵。
五、合作探究,拓展阅读
1、余秋雨文中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请以第一部分为例加以说明。
【明确】A、主要是利用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点,通过联想、想象、明喻、暗喻等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它们沟通起来。如把江流滔滔声比喻为不绝的争辩声。B、主要运用了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如以刘备们的马蹄代替战马、战火、战争。
2、比较余秋雨与李白、郦道元所写的三峡的主要异同点。【明确】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
A、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
B、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
C、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
3、写作特点:(1)运用对历史文化的铺陈来衬托景色的优美(2)情景交融表达主旨。
4、主旨:本文通过三峡景观的描绘和对三峡历史人物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千年一叹,历史的回溯
历史,穿越时间与空间,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轻轻的,缓缓的,从遥远的爱琴海,从法老的金字塔,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跟随他们的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中,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彻底的古文明。“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各类文明的精华,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可我更觉得这像是一次冒险。途中他们遇到很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余秋雨写到:“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的陈旧和任意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古城重建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任何一种文明都离不开水源,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千年一叹》仅500多页,却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正如《千年一叹》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磐的凤凰在飞翔。”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行者无疆,文明的重生
很多人儿时都曾梦想,有朝一日能环游世界,理由或许不同,但我想没有一 个人会和余秋雨先生相同,为了文明的重生。
从《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再到 《行者无疆》,不仅是四处旅行,更是探索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明,从中华文明到亚洲文明,再到欧洲文明。不仅是探索,更是从中领悟文明在不同地域所处的境地,从尚未败落的中华文明到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文明,再到优秀成熟却自我封闭的欧洲文明。不仅是感叹,抒发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的责任感,他希望能改变这些并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吁、呐喊写在书中,希望得到人们的响应,一起参与到以文明为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也许有些人对他的呐喊不屑一顾,甚至还讥讽相对,但我已在心中支持他。
《行者无疆》里,没有浮华艳丽的词藻,这是一个没有尘硝的透明的世界,一个平静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他没有过多的激情和愤怒,只是将最真切的感情深埋在内心,用文字,用他所特有的方式来表达。那是一种消融哲理的纯净语言,读着意味深远,常常需要用很长时间,很用心,很平静地去体会。第一次读《行者无疆》是在课间,语文老师收藏的书里。随即便向老师开口借了回来。幽幽的文字映入眼中,思绪仿佛也飘向了那个古老悠远的大陆……那是在庞贝的废墟中,在威尼斯悠长的河道中,在巴塞罗那流浪的音乐声中,我走进了静谧深邃的南欧。但丁在这般幽暗与狭窄中走出,他空旷的脚步踩踏在昨夜与今晨的交界线上,让人们在朦胧中记起却难以触及。科学的巨人伽利略跪在地上做着忏悔,用一纸自辱的忏悔来惩罚背叛以及失察的自己。哥伦布抬头放眼,注视远方,这位伟大的流浪者目光全然穿越地中海,锐利而又渺茫,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这就是真正的流浪。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余秋雨先生如是说。
那是在奥地利自然而无雕饰的农村风光中,在自闭而雄伟的萨尔茨堡中,在卡夫卡与昆德拉热爱的布拉格广场中,平静而多情的中欧向我走来。科隆大教堂的顶尖逃离着硝烟与炉火,让哥特式的俊秀与灵气代代相传,以灵魂的冷峻严肃面对战争与和平,自毁与自爱。美丽而富饶的瑞士静静地坐在阿尔卑斯山下,闭上双眼,任凭无尽的战火从她身边掠过。中立,让她避免了生灵涂炭,也造就了她的富庶。余秋雨先生细腻的笔触将中欧描绘的如诗如画,似乎是对她尤其的珍爱,他说,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那是在柔情万种的塞纳河畔,在中世纪美丽安静的小城街道上,在热情狂野的阿姆斯特丹,我徜徉在精致又张扬的西欧。蒙娜丽莎躲在玻璃窗中神秘地微笑,萨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咖啡馆里完成他的名著,诺曼底呼啸着迎接登陆这儿的士兵,似乎闭上眼便能感受到那兵戈铁马的岁月。历史在这里转折,余秋雨先生这样总结。还有那陌生而充满吸引力的北欧,苍凉冷漠的丹麦小镇,如梦境般缥缈的哥德堡,僻静遥远甚至有时会被遗忘的冰岛……
几页书便是一段历史,每一次翻动都是历史涌动的音符。在这探寻无疆之界的旅程中,我们随着余秋雨先生一起走进了欧洲古老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曾经拥有过的文明。从时间的流沙被装进沙漏的那一刻起,世界便开始了她的沧桑变化。有过辉煌,有过衰败;有过崇高,有过卑鄙;有过勇敢,有过犹豫。庞贝废墟的低吟,罗马竞技场的疯狂,埃菲尔铁塔下的放浪;光明,黑暗,沉闷,爆发,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随着多瑙河水平静地流向历史的深处。有一句话说得好:
时间是筛子,留下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
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马丁·路德勇敢地从事宗教改革,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易卜生打开女权之门,还有但丁,米开朗琪罗,黑格尔,爱因斯坦……他们都经受住了时间的筛选,历史的度量,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骄傲。
这,也许正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