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长安十二夜》读后感
读完本部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有意识的在做以下几件事:
一、情景浮世绘。以文字代替画笔,描绘古代长安城的风俗,一街一景一人一物都写到了细节,可以知道作者是事前做了很多预备材料的;
二、为了剧情需要,表达出时间的紧凑感、剧情的紧密衔接性,作者反复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使得我脑子里反复想起电影《罗拉快跑》。
三、情节设计方面,为了体现出一部侦探类小说的风格,伏笔当然是一处接着一处,环环相扣——有点说不上,更好的解释应该是一环套着一环,然后再意想不到之处终结——对于结尾真相,个人觉得牵强了。
四、为了情境匹配,文中的遣词造句很有讲究。
如今,这部小说在翻拍为电视剧的路上,请了当红的演员,嗯,看来导演还挺看重这个的。
驱使我看完这部小说动力,一个是看书有始有终的习惯,另一个则是好奇最终的真相。
好处总有人捧,槽点鲜有人说。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的阅读满足度还是不够的,它不能让我大呼过瘾,也没能激起我看第二遍的欲望,看完后还是不满足,就像吃惯了辣的人吃完一顿素餐,饱是吃饱了,但是还是不够酣畅淋漓。
因此,下面说说几点个人不满足的地方:
一、主角名字。嗯,除了一般的小明、小红,我们的主角名字叫小敬,全名张小敬——当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名字让人有点出戏。尽管文末作者说过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缘由,但是全篇读下来,每次总感觉略微怪异。或许,作者是为了体现出这一类小人物的平凡吧,于是乎把名字给有意弄成更加的平凡。
二、作者的自我剧情解答。在文中很多话语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理解出人物说话的意图、剧情的疑点、人物思维活动等,但是作者可能是为了担心读者读不懂,居然直接把意图都说出来了,和我们读者解释一两句。这让我很是别扭,心里硌得慌。作者的苦心可以理解,是为了小说更加亲民,为了通俗易懂,为了读者着想,但是此种做法未免可以,斧凿之痕过于明显,反而让整部小说没有自然的感觉,人为操作的意图太明显了。
三、文字语言使用方面,发现了作者有未消化透的地方,使用字词出现了与前文的断裂——前后对比不是一个风格。我猜是作者后面写的急,或许是被催稿了,导致写起来直接大白话出来,甚至有点现代网络语言的味道,当时读到的时候有点诧异。具体出现之处,我这里没有指出,因为是在车上用电子阅读器看的,就没有做书签记录下来。个人觉得对于字词使用挺敏感的,所以这里就提出这个瑕疵。
四、整部小说,作者的意图太明显了,人工斧凿之痕太重了。在关键直接切换场景,吊人胃口可以理解,这个没有什么。读完整部小说,会发现作者是在煮八宝粥,把各种材料整合在一起,这个方式很厉害,但是没用好就会出现问题。其实,每个作家的创作就是正和,区别就是创造力和整合能力的大小了。
是的,有人看到我列出的槽点,就会说:吹毛求疵啊,你行你上啊!
我承认我没作者这样写出这样的小说,也没什么自己的作品,所以作者做到了别人没做的成就,那也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了,所以作者还是厉害的。这里向作者表达感谢,写出《长安十二夜》这样的作品,给大伙儿带来了一次文学上的享受。
第二篇:《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
摘录:“他早知道长安城这头怪兽的秉性,可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挣扎,想着不被吞噬,却总是会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长安十二时辰》是马伯庸的反恐题材新作,故事结构类似美剧《24小时》,全书24章,每章写半个时辰,两位男主一路烧脑一路挨打KO了终极BOSS ,化解了皇城危机,拯救了长安百姓。
人物刻画的非常出彩,连小配角都性格各异,情节曲折反转,连环局中局。毕竟是权谋,故事走向总体是灰暗的,最终的结局虽然暂时解除了危机,但长安城的繁华之下的污秽已无法清除,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
在时代的巨潮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无助就像一个个被撕裂的伤口展示的他人面前。聪慧如李泌,勇猛如张小敬,天才少年与五尊阎罗,其实都是一类人吧!努力不被这瑰丽的世界所吞噬的一类人,也就难免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五尊阎罗,其勇、其狠与其温情 ,都足够鲜明,他的无赖与不择手段,作为故事的主角,张小敬承担了大部分的矛盾冲突,让情节得以顺利展开。24小时展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必须有一个足够鲜明的主线人物来承担主线任务,更通过闻染这个与张小敬非亲非故的女子,把看样子最狠的汉子最难的兄弟情谊和谋略展现出来,马亲王不愧是文字鬼才,张小敬这个人物够劲儿。
李泌,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居于皇城之内,与太子为伴,本应前程似锦,却在成年之后手持拂尘,一边求道问仙,一边为太子谋事。故事开篇时,我对于这种一边权术诡诈一边不问尘世的人物设置,我甚为困惑,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种设置变得合理了,这位七岁说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俊朗少年,虽然认同为大局可牺牲个人,但是对于这吞噬人心人命的.权术怪兽,骨子是厌恶的,但对于世事,他又无法做到超脱,隐遁山林又心系人间,这样的人物设置合情合理又绝妙,也为其后来数度出山又数次归隐埋下了伏笔。其他人物,如反派萧规、比反派更让人恶心的元载,也都活灵活现。
长安城就是一个欲望的城市。恶,太多了,人,太容易被吞噬,不是被仇恨吞噬就是被欲望吞噬,挣扎着不被吞噬的人,能活下来已经是不易。张小敬、李泌、徐宾、姚汝能,甚至反派萧规,谁不是怀着一颗济世之心投身这宏图大业,却落得心灰意冷,道心破碎。张小敬眼角的那滴泪,落在了高高的乐游原的官门大户的废墟上,悲伤在喧嚣过后的长安城腐败的心里。熠熠生辉的城市,阳光照不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七十万字,描写了一段地狱边缘的不为人知的拯救。平静之下,有多少鲜活的生命被埋没,有多少残酷的真相被抹去。历史,就是帝王将相传记,这高贵壮丽的城市之下,埋葬了多少血泪生命,见证了多少济世梦想的破灭。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2
“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
合上书的时候,谜底揭晓了,所有人物的活动戛然而止,没有大团圆,坏人没有得到惩罚,好人没有得到奖赏,感情线的结局没有交代——好像幕落了,所有人四散而去,隐入黑暗。拯救了长安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看起来像搬砖一样,你挥汗如雨、卯足力气,砖搬完了,领一吊工钱,拍拍身上的土灰,就该回家吃饭了。
那一天,我被这本书环环紧扣的情节吸引着看到了深夜,等关了灯躺下的时候,我的脑子忽然开始了深夜的灵魂拷问。张小敬啊张小敬,你那么痛恨那些鱼肉百姓、强取豪夺的朝廷鹰犬,还不是为了百姓,咽下怒气去保护朝廷了。然后,你费尽心机,历经磨难救回来的朝廷,继续把你和你最想守护的人们踩在脚下。
这很无奈,《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就是在各种滑稽和巧合之中透着深深地无力和无奈。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孙悟空。
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被塑造成了一个独眼的孤胆英雄。我仔细想了想,孙大圣在不叫孙悟空的时候也算得孤胆英雄。
为了他的猴子猴孙们撕碎生死簿,一根金箍棒打上凌霄宝殿,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自称齐天大圣,然后,他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再后来,孙大圣变成了头戴金箍的孙悟空,规规矩矩地护送一个和尚去取经,最后还成了斗战胜佛。
一个失败了的齐天大圣,接受了如来所谓的“正果”——斗战胜佛。
在那个万籁俱寂的时刻,我忽然觉得小孩子们都爱的孙悟空,居然是一个莫大的笑话。
想起小时候的自己爱不释手的面人孙悟空,头戴金箍,腰系虎皮裙,手拿金箍棒,恍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们爱孙悟空的时候,从不记得他是西天上的斗战胜佛,我们爱的.,是自己心里的那个身穿金甲降妖除魔嫉恶如仇的英雄孙大圣。
很多人都说,孙悟空以前那么厉害,打得过巨灵神,打得过四大天王,抢得了哪吒的风火轮,要不是遭到暗算,二郎神也未必是他的对手,为什么到了取经路上,几个妖怪都打不过?呵呵,张小敬有时候也不明白,整个长安都危如累卵了,这帮官僚怎么还想着勾心斗角、争权夺位这些破事?
在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初出茅庐的人们,不是主动地去适应,就是被动地被同化。
以前我觉得青春也没有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值得怀念,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并不是怀念青春,他们只是怀念那个自己还是自己的时候。
年少轻狂,头脑发热。
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不公平可以张口就骂。
生气了就拿拳头打一架。
现在,我也开始怀念青春了。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3
十二时辰是以前大家用的时间的表达方式,而如今大家更加多的是喜欢用小时。而十二个时辰也是我们的24个小时,也就是说一天的时间。如果我们写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会成为一个流水文章,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洋洋洒洒的小说。真的是人和人不能够比较啊。
这本书的结构是特别刺激的,因为我以为主人公已经是支撑不下去认输的`时候,却因为一个机会让他成功的翻身,并且能够绝地反击。我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因为在看到主人公快失败的时候我的心紧张得不行,但是主人公绝地反击的时候我的心又放下去了,这种感觉就像是过山车一样。
其实在这本书中张小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死囚犯,而是因为他的狂拽。
在开始的时候有人问他你的规矩是什么,而他的回答就是就是不讲任何的规矩。真的是太霸气了,也是太让我们深刻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囚犯,但是真的太帅了。
就是因为他的狂拽让我想要进入阅读这本书,而他的身世也告诉我们:人们都说改变别人很难,所以一定要改变自己。但是每一次在翻跟头失败的时候就改变自己,那样到最后自己也是会不认识自己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说问题不在自己的身上,那么就坚持的做自己。那才是你最可爱的样子,比如说张小敬。虽然说后来他变成一个囚犯,但是他的内心从来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守护自己的百姓和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4
最早看见这本书是馒头大师推荐的。后来下手是因为电视剧迟迟不播。于是在过年前买了这本书,几天都看完了。
看来看去,还是小说最吸引人。看得也最快。看上卷的时候觉得还挺吸引人的,看到下卷就觉得有点走美剧的套路。
一开始我觉得是一本唐朝版的24小时,书也确实是按时辰来分的`章节,情节紧凑,节奏比较快。中间有些翻转,你以为找到了真凶,其实还在幕后。当后来,发现还是和什么退伍士兵没有安置好相关时,就觉得真的是一本唐朝版的24小时。用的长安的版图,走的美剧的路数。
故事很好,但还是有些坑没有填完。一开始的长安地图,到底有什么用我后来也没看出来。不过有可能是我看书一向太快,忽略了某些情节。
作者很好,作为能出书的作者,确实写作功底不错,人物刻画、场景描写,剧情诉说,一边看,一边确实能在脑海里勾画出情景,上元节时熙熙攘攘的长安城,心急火燎的主人翁,阴暗处洋洋得意的反派,引人入胜。
希望电视剧能做得更好。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5
如果你是一个火车司机,突然前方有五名铁路工人,你想刹车但是没用,好在转辙器是好的,可以转到另外一条轨道,不幸的是这条轨道上也有一名工人,此时的你应该如何选择?
这是哈佛的桑德尔教授在他的公开课上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又叫做“火车司机困境”,很扯也很坑。
如果木船之上,满是旅人,如遇风浪,需杀一人以祭河神,则众人平安,否则一船皆沉,杀或不杀?
这是一千两百多年前,唐天宝三年,长安城里的死囚张小敬和靖安司丞李泌遇到的问题。
前些年有部美剧《24小时》很火,从20xx年第一季一直拍到20xx年的第八季,主角鲍尔号称打不死的小强,每一次都是在24小时内拯救美国,在极度压缩的时间里高潮迭起。
同样是一千两百多年前,唐天宝三年,《长安十二时辰》里,长安城即将覆灭,唯有一个死囚才能拯救大唐,男主张小敬,号称五尊阎罗,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想当逃兵,也杀过上司,狠、毒、辣、拗、绝,却不走寻常路,在一天之内,孤身搏命,救万民与水火,像极了美剧里的超级英雄。
那时的长安城,在玄宗皇帝治下,盛世巅峰,繁荣异常,万国来贺,突厥臣服,东西两市一百零八坊,上元灯会万人空巷,杨玉环、贺知章、李林甫、安禄山、岑参……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这是长安的面子。
那时的长安城,在玄宗皇帝治下,如同一匹怪兽,劳民伤财,藏污纳垢,腐朽不堪,戍边的军人没有归处,守法的百姓没有家园,号称戒备最森严的都城其实不堪一击,这是长安的里子。
马伯庸很聪明的把美剧的手法移植到了唐朝长安,十二个时辰里,事件高度紧张,信息纷繁复杂,视角见微知著,剧情反转不断,冲突层出不穷,而且拯救大唐的竟然是一个死囚,按照流行的说法这是一部没有尿点的小说,当然瑕疵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下部的结局部分,结束太突兀,正反两方人物做事都有些不合逻辑,但瑕不掩瑜,在我看来上部是佳品,下部只能算一部好书。
男主原型张小敬据说是安史之乱时第一个砍了奸相杨国忠的小卒,李泌是历经四朝的白衣宰相,伊斯是郭子仪账下的景教高僧,元载是肃宗朝的宰相,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当然,这部小说里最有画面感的还是对生活场景细节的还原:怎么吃饭、怎么喝茶、怎么如厕、怎么付钱、怎么化妆,雕胡饭、油缒子、薄荷叶,长安城的下水道走向,栏杆形状,军队名称,兵器装备,官职典章,异域风情等等,到处都是作者满满的诚意。
读到一些心底一动的段落,回想起来大体有四处吧:
1、“谷雨前后登上大雁塔顶,那里有一个看塔的小沙弥,你给他半吊钱,就能偷偷攀到塔顶,看尽长安的牡丹。小沙弥攒下的钱从不乱用,总是偷偷地买来河鱼去喂慈恩寺边的小猫。”
“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我从前当差,都会一早赶过去守在坊门,一开门就买几个。”他啧了啧嘴,似乎还在回味。“还有普济寺的雕胡饭,初一、十五才能吃到,和尚们偷偷加了荤油,口感可不错。”
“东市的阿罗约是个驯骆驼的好手,他的'毕生梦想是在安邑坊置个产业,娶妻生子,彻底扎根在长安。长兴坊里住着一个姓薛的太常乐工,庐陵人,每到晴天无云的半夜,必去天津桥上吹笛子,只为用月光洗涤笛声。我替他遮过好几次犯夜禁的事。还有一个住在崇仁坊的舞姬,叫李十二,雄心勃勃想比肩当年公孙大娘。她练舞跳得脚跟磨烂,不得不用红绸裹住。哦,对了,盂兰盆节放河灯时,满河皆是烛光。如果你沿着龙首渠走,会看到一个瞎眼阿婆沿渠叫卖折好的纸船,说是为她孙女攒副铜簪,可我知道,她的孙女早就病死了。”
说着这些全无联系的人和事,张小敬语气悠长,独眼闪亮:“我在长安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
他说到这里,语调稍微降低了些:“倘若让突厥人得逞,最先失去性命的,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能。我想要保护的,是这样的长安——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2、我做了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所为不过两个字:平安。我孤身一人,只希望这座朝夕与共的城市能够平安,希望在这城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继续过着他们幸福而平凡的生活。所以我答应了李司丞,尽全力阻止这一次袭击,哪怕牺牲我自己也在所不惜。
3、希望一断绝,无穷的压力便从四面八方涌过来。以张小敬的坚毅心性,终于也心力交瘁。他开始怀疑,大概天意如此,就像是去年那一场厮杀似的,竭尽所能又如何,孤军奋战终究逆转不了大局,亦不能挽回战友性命。一个人,到底没办法对抗一个组织……你顾念大唐,大唐顾念你吗?
4、张小敬对李泌说:人是你选的,路是我挑的,咱们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6
该小说作者布局巧妙,文笔灵活,用时间地点为线索,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地点—一百零八坊。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任何情节线索都紧扣这两个,最终就像罗盘,从该点出发,最终转回起点。)
小说首先吸引我的是补拙了我很多知识盲区。
远古望楼,我一开始的理解是就是你做几个手势,然后往下传到更远地方,最终望楼的人翻译成句交给统领者,字面理解是这样,从形式上想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有些娱乐节目,就是中间的人戴个耳套,第一个人知道意思,用手势表达,然后一个一个往下传,最终那个说出最后理解的意思。但看了这书我才知道,里面还是有很多知识点的。
长安望楼的传文分成两种:一种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缓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援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种则是韵式,以开元二十年之后孙愐所修《唐韵》为底,以卷、韵、字依次编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韵第六字,一查《唐韵》便知是“天”字。定式最快,但内容受限,韵式便可以传送稍微复杂一点的事;如果更复杂的东西,就得派人飞骑传书。理解了这个对于后来张小敬在长安城中游走在曲折便能很好理解了。
李泌整长安城最有权势之人,但坐势靖安司却有力使不上,对于“蚍蜉”的`渗入焦头烂额之际也只能求助死囚犯张小敬。从一开始求他帮助的不信任,到最后全长安城最有权势的死囚犯,授予他“假过节”时有一段文字描写,如果排成电视剧肯定更加直观刺激,全望楼以张小敬为中心,有规律的交流,传递信息。一方李泌被抓,下了通缉令,全城捉拿张小敬,两套安保系统,同时运转。虽然当时的目的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不过如果没有李泌委依信任就不会有最后的大逆盘。
看这小说仿佛身临其境。中间有一个带离张小敬离开监狱,越狱的一部分更加刺激。崔器也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当他第一时间看到装扮的张逃离监狱,大声喊“重犯逃脱”时,万万没有想到,张小敬出其不意的一句“旅贲军劫狱”,不得不让人大叫三声“好!好!好!!!!”
张小敬对于整个朝廷的怨恨和从中曲折怨缘———————第八团浴血奋战的张大头;悍杀县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帅;被右骁卫捉拿的奸细;被全城通缉的死囚犯;向长安讨个公道的一个老兵。这么多沉重的枷锁套在他的头上,所以无论是李泌,姚汝能,还是檀棋。很难假手从一开始就对他产生信任。但书中有一段张小敬和姚汝能推心置腹的谈话,让我印象深刻。张小敬在长安当乐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寻常百姓,每天听到拷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富贵们来说,这些人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这才是鲜活的长安城,只有在他们的周围,他才感到自己还活着。这也是他始终秉承对于百姓生命的珍惜,一直奋斗到最后的动力。所以他必须抛开所有个人恩怨,只因全长安百姓的身家性命,必须豁出性命奋战这十二个时辰。我对于张小敬是很崇敬的,也感叹作者对于人物抽丝剥茧的描绘。不枉费我废寝忘食5天阅读。
全书最后画龙点睛,出其不意啊。贺知章在全长安布下的三枚棋子,突厥狼卫,蚍蜉,靖安大殿内的内鬼,布局之巧妙,环环相扣。利益、实利、忠诚、孝顺,这就是最终全书的几个中心辞藻,但写得很内敛,不突兀,但发人深省。每一层书的布局,你必须记录他的人物关系,特别是地理位置,该书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地图,你可以对比地图,然后随着小说高潮,阅读此书,更加容易理解。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7
一直听闻《长安十二时辰》的大名,读毕,不谈及其大起大伏,纵情于鞭辟入里的描写与剧情中去。自小我便钟情于古时六大都城,长安最盛。这座城市兼具了一百零八坊的恢弘与井然有序,也容纳了李白、杜甫到白居易、李商隐饮酒作乐后所流下来美妙。是怎样的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市,长安街道上充斥怎样的车水马龙,以及什么样的衣食住行才能符合当时长安人民的地位。可惜,限于当时的文体,除了晦涩难读的性资料,没有留下如《红楼梦》那样事无巨细描写大观园衣食住行的佳作,也没有如《金瓶梅》一样描写市井街头喧嚣的名篇。
《长安十二时辰》对这些景象有了稍许涉及,前几个章节在剧情紧凑发展的同时用文字塑起了一个似乎可窥看长安全城的沙盘,东西市的.繁华与一百零八坊的形态各异,让人在紧张情节当中仿佛自己也身居当时的长安,每次阅读都能迅速把我拉进书中营造的氛围。总的而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书,图一乐,身心舒畅,倒也没必要去深究其中道理。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8
唐,天宝三年,上元节,长安。突厥狼卫潜入,酝酿着灭城的阴谋,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躲到的那一刻就已被靖安司监视,然而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抢劫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曾经的“说棋神童”现在的靖安司司丞李泌大胆启用一个即将被斩首的死囚独眼张小敬,一场反恐行动拉开序幕。
一、铁汉柔情的张小敬
故事情节的主角之一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刻画得十分出彩,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行走于闹市,为百姓而活。
用三次词语来嘲讽张小敬,其一为血肉,西域守城,九死不悔!仅十来人支撑到援军赶来,凭的是血肉之躯。卫国卫家,张小敬就是今天的战士,这时的他是火热的,有满腔报国热血。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而张小敬所处的也是另一些则“乱世”,仅从历史记载中看得的万分之一,也足够惊心,而乱世出英雄,毫无疑问,张小敬是英雄。
其二为情义,守城之战紧接著活下来的除了他以外只有萧规和闻无忌,闻无忌没了一条腿把赏赐换成长安,算是了了心愿,张小敬担心闻无忌无人照顾,便利用自己授勋的身份在兵部找了份铨选的差事也去了长安,后为护闻无忌所杀上司,又为护闻无忌之女闻染甘心下囚,后又为百姓大义,奔波12时辰,成全了全文。
其三为胆识,追捕过程中,与三教九流周旋,几入险境,权术、政治成了追赶铺的额外阻力,他的每个决定都很果断,没有一丝犹豫,哪怕在杀暗桩小乙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应该做的事,但这是错事,既然是应该做的,哪怕错了也会狠绝的去做,这是他对长安百姓的大爱,也是对小乙的狠绝。杀暗桩,火烧右骁卫牢房,假扮伤者进靖安司,顺势卧底蜉蝣,无一不展现出着他的胆识。
文中姚汝能时说张小敬身上的气质很矛盾,能狠辣的杀小乙,又能为百姓卖命,在我看来不是矛盾,是无奈。做西域兵是为国为百姓,做不良帅是为了照顾养育闻无忌,杀上司是为了替闻无忌冒险,下犯人是为了闻染,追狼卫是为了长安百姓,大概,他从未为自己方若县吧,而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与三教九流结识来往和杀暗桩等等,还是那句话,都是该做的错事,世道如此,形势逼人,且还有权势相阻,想让结果圆满,那就只能不要规矩了,迫于无奈才只能不讲规矩。想到这里,我觉得张小敬是可怜的,因为读完全文,我都不知道除了家国安康以外,他自己可有一二私愿?或许正因为他没有私愿,才如此高大。
作者对张小敬太的刻画很棱角分明,也抓住了人们喜欢的角色特征,勇敢、无畏、聪明、果断、武艺高强、深谙世事,情义双全,无所不能。这样的人本该如李泌一般在高处受人敬仰,可他却深入勒维尼县,在暗处发光发热,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现在几乎找不到了,谁会除了大义大爱以外没有一点私愿呢?所以他能一下就抓住读者的心,也量力起这个主角。借词如果让我用一个辞汇形容张小敬,那就是铁汉柔情,有铮铮铁骨,也有涓涓柔情。
《汉书,古今人表》中有九品量表;还有古书说人分贵贱,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无论是论品级还是良贱,李泌都是成功人士。 在古代做一个衣食无忧清苦的上等人,成才的风险便大了许多。幸好李泌不像仲永一般昙花一现,他心性坚毅的成了福海,担大任,受下属尊崇。文中李泌的形象不如张小敬浑圆,除了一个天才之名以外,作者对李泌性格的展现,都是只言片语,但从这三言两语中依然可以中李泌性格看出带有的一些强烈色彩,这些色彩里满含矛盾,或许是因为笔墨太少,不易解读全面导致的,或许是李泌自己也还尚未作出反应做出选择,宁愿走一步看一步,先解决眼下最紧急的事。 控制欲与放手的矛盾,私以为毛建草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李泌仅是靖安杨旦丞,在他之上还有一个上司上时贾岛,但本版却说李泌是靖安司的灵魂,仅这一句就可以点出克敬母颜氏对靖安司的掌控是高于贺知章的;其次望楼的积极作用是监控长安,维护治安,传递消息,李泌身为望楼的研发者和最终消息接收者,足不出户,尽掌天下事;合作前期派姚汝能跟随张小敬办事,那时候还没建立起信任,为了不让张小敬消亡控制,做了监视安排;这些都表明李泌是一个有调节欲的,他不喜欢事态脱离自己的掌控,这是上位者的一种姿态。但是后期鉴于张小敬的一系列表现,李泌敢大胆将望楼的指挥权交由张小敬,将贺知章气走,将檀棋派去替身救张小敬,这些表现却都是让一切事物有具备脱离他掌控的可能的,所以,他到底是因为信任了张小敬觉得他已在掌控中才放手让他去的还是纯属事态紧急不得已放手去赌的? 果敢与优柔的矛盾,问李泌的果敢不是体现在张小敬问道他杀一人可保百人时他的回答,而是体现在“我不信任他,但他是现在最好的......不,是唯一的选择。”长安汇集四海英才,满城人物,而李泌却把张小敬看作唯一的看作舍去,除了一眼看清形势的洞察力和才智外就是果敢了,敢用。但后本节太子与李相同出兴庆宫时,李泌犹豫了,与太子的情谊影响了他,先是怀疑,在得知李相也同出后感到涅槃解脱,其实天子去世于谁有利,以李泌的聪明只需一想便知,但是他逃避去想,出于逃避的心理他强迫自己将李相当作主谋。这里的李泌是自以为是的,和张小敬的果敢不同,张小敬即使是萧规自己一力护下的小乙和被面对要求杀掉李泌时他也没有优柔。所以这样的`李泌是果敢还是优柔?
道心与杀心,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心为道心,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业越深。李泌修道,他的道心在大爱,在廉夫一心想要靖安保住靖安司的时候,他要保长安,靖安司和洛阳孰轻孰重,局外人一看便知,而身处利益中心的局中人却大多像贺知章一样,只有李泌能丝毫不为所动,坚定的要保长安。而为了保长安,他先气贺知章离开靖安司;后对贺知章下手,灌他喝药王的茵芋酒,从而诱发大风疾,重病昏迷;在抓靖安司内奸安远时又以姚汝能做饵,诱敌现身;最后误以为王勉太子是主谋时又意欲杀李相,这些都是与道心相悖的杀心啊! 其实,就刻画来说,私以为作者刻画密序的功力更深,张小敬形象的是用了大量的事迹和描述来铸就的,而李泌仅只言片语甚至后半段属于失踪状态,仍贯穿全文,成为主角,不仅是镇阳司的灵魂也是全文的灵魂,出场不多,却能让读者感觉,他一直在以及没有他不行。 三、死神来了,L和月终于成了亲朋好友
在看完李泌和张小敬第一次相见时,我脑海中就浮现人则出像了两个人,死神来了里面的L和夜神月,两人同样的有勇有谋,做为对手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让这样惊艳的两人互相厮杀,难免可惜,张小敬和李泌圆了我的说实话,这一次,他们是队友。 张小敬和母颜氏李泌之间有心机的碰撞,李泌派姚汝能跟着张小敬以便掌控,张小敬骗李泌救王家大小姐以保闻染救命之恩,他们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的状态,但两两间或依然有互相套路的你来我往。 他们也有孤独的惺惺相惜,张小敬是孤独的,萧规回乡后,面对亲人义愤致死,自身功勋被夺,官家追捕欺辱时选择的是复仇,不计任何代价的推翻皇权,也纠集了一众有这样相同经历的哈默角,他们都是公平遭受皇权不公平薪俸的“英雄”,他们的选择都是篡夺皇权,或者说报复皇权庇护下的人,而张小敬却要护着乡亲们,为了百姓阻止蜉蝣,在萧规眼里这无疑是还想着为皇权卖命,这是萧规和其他蜉蝣们不能理解的,因此,张小敬是孤独的,他不受皇权庇护,也不被同经历的女孩子理解。李泌也是孤独的,他是太子一派,而在追杀狼卫这件事上,无论是太子还是贺知章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身,永王想用两大阵营想的还是如何压倒太子,只有他,一谁知的都是护长安百姓饥民周全,几个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他们之间还有信任,这信任不是不在乎针对他们彼此的,而是相信彼此想护住长安百姓的心,他们在其他事上只不过有分歧和即便猜忌,但在这件事上是互相信任的,所以李泌会为保张小敬对付贺知章,派檀棋和姚汝能好好牢狱救他,而张小敬被抓后也坚信李泌一定会来自己,那一句“我知道他一定回来救我的,还不到藏弓烹狗的时候嘛。”足以说明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怀疑过对方想要其他人救长安百姓的心。 李泌和张小敬之间有很多相同点,决不去做应该做的错事,骨子里有大爱也有杀心,但他们也有有些不同点,和身份地位及成长环境上述,他们就像有望成为了朋友的L和夜神月。
四、虎头蛇尾的结局
说实话,对于结局我是不喜欢的,甚至任性作为读者来说是不满意的,前面局势大开,步步生花,读来荡气回肠,心思千百转,而结局却有惊无喜,颇有东凯努瓦县的意味,我宁愿相信是安禄山布了全局,也不愿看到是贺知章明知或他义子所为,这个结局说得通也说不通,虽然惊悚的悬疑结局就是要让人想不到,但专为了让人想不到而这样粗浅的收尾实为败笔。
当然也或许是作者想以此讽刺什么而刻意如此安排就不得而知了,不把它当阅读理解来看的话,这个结局是让女孩子不能接受的,就像你换好新衣,逃命收拾好妆容准备去吃满汉全席,吃饭最后变成了在路边吃二两牛肉面一样。
五、盛世长安
其实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里面的人物,而是盛世长安,恢弘的宫城,精妙的一百零八坊,环绕其间的水渠,无一不让我沉迷。最初我对长安的印象来源于两句话“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其面貌也面目仅从野史和一些小说中窥见一斑,而读了长安十二时辰后,我对长安有了浓厚的兴趣,遂查阅了一些详细资料资料以作了解。
武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与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即便大监,太子左庶子耶律楚材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而后唐代将其进行了增修。遂从大的兴城到长安城,长安历经了两代建立与修葺,坊数也有一二之差。 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建都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发展西欧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重影响,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就有一定的原则,古代信奉风水佛道,长安城的开凿也遵循其法,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一百零八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西南方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长安城在当时有各国往来贸易,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等地商人利内区,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富户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华夏长安名不虚传!
不知道作者本作故事背景和地点将为唐朝长安城是否也是因为对盛世长安的喜爱和向往,抛开长安城的精妙不言,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读的故事,也是个让人深思和难过忐忑的故事,今天的北京城就如同当初的长安一样,繁华,却也因中心地带而有了更多的黑暗,只希望不会变成一个吃人的怪物。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9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大明宫的所在地;也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城市,一个热闹繁华的地方。但不管那里有多昌盛,有多繁荣,有人的地方就终究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也就会有江湖。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个个的阴谋,在一张张假笑的脸下施展着,而那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计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展现在李泌和张小敬面前。时间有限,十二个时辰内,他们若是成功了,则长安平安无事,若是失败了,则一切都会万劫不复,长安会在霎那间灰飞烟灭,上至天子、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一切都在劫难逃……
《长安十二时辰》的整篇文章构造很精细,长安人的生活被作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既不显得繁琐,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小敬了。他是一场战斗中第八团300多个人里幸存的三个人之一,是在长安万年县当了9年不良帅的五尊阎罗,是为了给老战友闻无忌报仇雪恨而杀死上司、被捕入狱的囚犯,也是靖安司的都尉张都尉。多年的经验将他磨练的刚毅果决、是非分明。他在得知这个计划时,想救的,并非天子和高官,而是那些普通平凡、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百姓们。张小敬知道,要完成这项不可能的计划,就得狠下心做任何事,譬如为了计划,他出卖了官府在黑道中的暗桩小乙,甚至为了博取以前的老战友、现在想灭亡长安的敌人萧规的信任,杀了李泌。要不是萧规只是存了试探之意,并未让张小敬真正杀死李泌,后面的计划可能就完不成了!
李泌是一个修道之人,但为了帮助幼年的好友太子李亨,出山成为了靖安司丞。他也同样是一个聪慧之人,不惜用张小敬这样囚犯出身的人来保住长安城。他曾说过,他和张小敬的规矩,就是不讲一切规矩。他还因此“气病”了自己的上司贺知章,只为了保住张小敬。可以说,要是没有李泌与张小敬的默契合作,就没有长安能一直维持住的'繁荣富强。
张小敬和李泌曾经讨论过,要是有一艘船即将沉入海中,需杀一个无辜之人来拯救整艘船,那么你会杀吗?两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会。虽然这是一个不道德的选择,但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对错、善恶、好坏之分。张小敬和李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和理性的头脑,才能在最后时刻转危为安,救出所有人。
事情最后的真相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有了一个倒霉鬼做替罪羊,谁又会理会那些所谓的真相呢?就像张小敬曾对姚汝能说过的,你若是不变成和长安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掉。还记得看到所有事情都结束的时候,书中说:“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他流泪,或许是为百姓而流,或许是为老战友萧规的作为而感慨,或许是对那些为了权势的争斗而不择一切手段的位高权重者而感到愤怒。张小敬作为做过九年不良帅的阎王,他流的第一滴泪,是对这个真实的长安最好的展现!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0
下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长安大城就好似一头狂暴的巨兽,注定要吞噬掉离它最近的守护者。想拯救它的人,必然要承受来自城市的误解和牺牲。”长安为何是一头巨兽,还是因为长安城里尽是复杂诡谲的人心,亦正亦邪如元载之类为了利益而奔走左右,纯善如闻染全家人遭到倾轧,暴虐如龙波却选择轻信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卑微如檀棋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杀伐果断如张小敬却不忍看到任何一个普通百姓死去……
也许朝廷并不能理解张小敬等人,甚至百姓们并不知晓发生的一切,但是对于张小敬等人来说,守住长安,便是最大的成功了。因为波诡云谲的长安,也是五彩斑斓的长安。
······剧透分割线······
······以下是吐槽······
单看下部也是本好书,但是跟上半部相比太弱了,下部结局略显草率,体现有三:一写贺东是凶手,他为了尽孝,替贺知章完成尽忠的.心愿,所以策划了这么大一局,不至于吧!他吃太饱了吗?这个犯罪动机太拐弯抹角了,要知道越是重大犯罪,凶手越是偏执,目的越是简单啊!安排成太子我还想得通一点。二写张小敬阻止爆炸尚可理解,还阻止刺杀的话是不是太圣母了,虽然龙波说要给大唐治病也不是啥好出路,但张小敬没立场为了皇室和朝廷奔走,无情害死兄弟啊,写到爆炸被阻止就挺好的了嘛。三写龙波之死,看小说电影最烦的就是反派一直很厉害,到最后却不堪一击,张小领从死牢里出来,被追捕被火烧水淹奔命了一整天,饭也没顾得上吃几口,还撑到结尾。结果龙波从城墙摔下来就gg了?反派的自我修养呢?
总而言之,对上部爱多深,对下部的责就有多切啦!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1
看完的很快,就在大概三四个小时之间,没有上部的精彩,也没有人性体现的刹那间,环境描写更多,没有更多的人物塑造虽然真凶还是处在意料之外,大概这样的发展是不能够避免的趋势,也是不能够去组织的脉络的延展。
下部张小敬的选择依旧在意料之外,会选择这个世间而不是曾经的战友,会选择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曾经冒死却也只落得悲惨的十年。
曾经并肩作战下的情谊大概随着目标的'不同而逐渐的分散改变,所以最后果断的出手大概也在意料之间。
玄宗的引入略在意料之外,君王家的情感进行塑造却也不会对结局有多大的改变,还是会去选择放弃的方向,尽管的确算是历史上的传奇经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杜撰大多发生在这段时间。
下半部感觉有点生硬更多的部分倾向于环境的塑造与描写,对人物的印象不大,只是真凶的引出多数有点出乎意外,一为忠,一为孝,好像不是都能够站得住脚也不是都能够解除所有的困惑。
位高者本不用去选择这样一条路径,是否有太多的利益可去取得,一老臣又何尝看不出来性格上的缺陷与能力不足的遗憾。
没有人比他更能了解,也没有人能够比他更能够改变一切的局面。
告老还乡本是一种结局又何必折返去谋求险招,思虑颇深竟为了一网打尽不留后路又何尝不是一种冒险。
后手尚未补全又何必生灵涂炭,几多风险。
几多遗憾却仍未震撼之作,内容之丰富大抵尽力尚达不到半分周全,还是会觉得是一本不错的小说,文字的琢磨者与鬼才!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2
唐,天宝三年,上元节,长安。突厥狼卫潜入,酝酿着灭城的阴谋,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潜入的那一刻就已被靖安司监视,然而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曾经的“说棋神童”现在的靖安司司丞李泌大胆启用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张小敬,一场反恐行动拉开序幕。
一、铁汉柔情的张小敬
故事的主角之一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刻画得十分出彩,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行走于闹市,为百姓而活。
用三次词语来形容张小敬,其一为血肉,西域守城,九死不悔!仅十来人支撑到援军赶来,凭的是血肉之躯。卫国卫家,张小敬就是今天的战士,这时的他是火热的,有满腔报国热血。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而张小敬所处的也是另一种“乱世”,仅从历史记载中看得的万分之一,也足够惊心,而乱世出英雄,毫无疑问,张小敬是英雄。
其二为情义,守城之战最后活下来的除了他以外只有萧规和闻无忌,闻无忌没了一条腿把赏赐换成长安户籍,算是了了心愿,张小敬担心闻无忌无人照顾,便利用自己授勋的身份在兵部找了份步射铨选的差事也去了长安,后为护闻无忌杀上司,又为护闻无忌之女闻染甘心下囚,后又为百姓大义,奔波12时辰,成全了全文。
其三为胆识,追捕过程中,与三教九流周旋,几入险境,权术、政治成了追铺的额外阻力,他的每个决定都很果断,没有一丝犹豫,哪怕在杀暗桩小乙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应该做的事,但这是错事,既然是应该做的,哪怕错了也会狠绝的去做,这是他对长安百姓的大爱,也是对小乙的狠绝。杀暗桩,火烧右骁卫牢房,假扮伤员进靖安司,顺势卧底蜉蝣,无一不彰显着他的胆识。
文中姚汝能说张小敬身上的气质很矛盾,能狠辣的杀小乙,又能为百姓卖命,在我看来不是矛盾,是无奈。做西域兵是为国为百姓,做不良帅是为了照顾闻无忌,杀上司是为了替闻无忌复仇,下牢狱是为了闻染,追狼卫是为了长安百姓,大概,他从未为自己活过吧,而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与三教九流结识来往和杀暗桩等等,还是那句话,都是该做的错事,世道如此,形势逼人,且还有权势相阻,想让结果圆满,那就只能不要规矩了,迫于无奈才只能不讲规矩。想到这里,我觉得张小敬是可怜的,因为读完全文,我都不知道除了家国安康以外,他自己可有一二私愿?或许正因为他没有私愿,才如此高大。
作者对张小敬的刻画很饱满,也抓住了人们喜欢的角色特征,勇敢、无畏、聪明、果断、武艺高强、深谙世事,情义双全,无所不能。这样的人本该如李泌一般在高处受人敬仰,可他却深入百姓家,在暗处发光发热,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现在几乎找不到了,谁会除了大义大爱以外没有一点私愿呢?所以他能一下就抓住读者的心,也担得起这个主角。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张小敬,那就是铁汉柔情,有铮铮铁骨,也有涓涓柔情。
二、矛盾综合体李泌
李泌在我眼里就是个成功人士的典型,一个从小到大顺风顺水,带着天才之名,与太子做玩伴,可以追道做仙人,亦可入世做高官。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有九品量表;还有古人说人分贵贱,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无论是论品级还是贵贱,李泌都是成功人士。
在古代做一个衣食无忧的上等人,成才的风险便大了许多。幸好李泌不像仲永一般昙花一现,他心性坚毅的成了栋梁,担大任,受下属尊崇。文中李泌的形象不如张小敬丰满,除了一个天才之名以外,作者对李泌性格的塑造,都是只言片语,但从这三言两语中依然可以看出李泌性格中带有的一些强烈色彩,这些色彩里满含矛盾,或许是因为笔墨太少,难以解读全面导致的,或许是李泌自己也还未做出选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解决眼下最紧急的事。
控制欲与放手的矛盾,私以为李泌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李泌仅是靖安司司丞,在他之上还有一个上司贺知章,但作者却说李泌是靖安司的灵魂,仅这一句就可以点出李泌对靖安司的掌控是高于贺知章的;其次望楼的作用是监控长安,维护治安,传递消息,李泌身为望楼的研发者和最终消息接收者,足不出户,尽掌天下事;合作前期派姚汝能跟随张小敬办事,那时候还没建立起信任,为了不让张小敬脱离控制,做了监视安排;这些都表明李泌是一个有控制欲的,他不喜欢事态脱离自己的掌控,这是上位者的一种姿态。但是后期鉴于张小敬的一系列表现,李泌敢大胆将望楼的指挥权交由张小敬,将贺知章气走,将檀棋派去替身救张小敬,这些表现却都是让一切事物有具备脱离他掌控的可能的,所以,他到底是因为信任了张小敬觉得他已在掌控中才放手让他去做的还是纯属事态紧急不得已放手去赌的?
果敢与优柔的矛盾,李泌的果敢不是体现在张小敬问他杀一人可保百人时他的回答,而是体现在“我不信任他,但他是现在最好的。不,是唯一的选择。”长安汇集天下英才,满城人物,而李泌却把张小敬看作唯一的选择,除了一眼看清形势的洞察力和才智外就是果敢了,敢用。但后文中太子与李相同出兴庆宫时,李泌犹豫了,与太子的情谊影响了他,先是怀疑,在得知李相也同出后感到解脱,其实天子去世于谁有利,以李泌的聪明只需一想便知,但是他逃避去想,出于逃避的`心理他强迫自己将李相当作主谋。这里的李泌是优柔寡断的,和张小敬的果敢不同,张小敬即使是面对自己一力护下的小乙和被萧规要求杀掉李泌时他也没有优柔。所以这样的李泌是果敢还是优柔?
道心与杀心,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心为道心,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业越深。李泌修道,他的道心在大爱,在贺知章一心想要保住靖安司的时候,他要保长安,靖安司和长安孰轻孰重,局外人一看便知,而身处利益中心的局中人却大多像贺知章一样,只有李泌能丝毫不为所动,坚定的要保长安。而为了保长安,他先气贺知章离开靖安司;后对贺知章下手,灌他喝药王的茵芋酒,从而诱发大风疾,重病昏迷;在抓靖安司内奸时又以姚汝能做饵,诱敌现身;最后误以为太子是主谋时又意欲杀李相,这些都是与道心相悖的杀心啊!
其实,就刻画来说,私以为作者刻画李泌的功力更深,张小敬形象的鲜活是用了大量的事迹和描述来铸就的,而李泌仅只言片语甚至后半段属于失踪状态,仍贯穿全文,成为主角,不仅是靖安司的灵魂也是全文的灵魂,出场不多,却能让读者感觉,他一直在以及没有他不行。
三、死神来了,L和月终于成了朋友
在看完李泌和张小敬第一次相见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两个人,死神来了里面的L和夜神月,两人同样的有勇有谋,做为对手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让这样惊艳的两人互相厮杀,难免可惜,张小敬和李泌圆了我的可惜,这一次,他们是队友。
张小敬和李泌之间有心机的碰撞,李泌派姚汝能跟着张小敬以便掌控,张小敬骗李泌救王家大小姐以保闻染性命,他们虽从一开始就是合作的状态,但其间依然有互相套路的你来我往。
他们也有孤独的惺惺相惜,张小敬是孤独的,萧规回乡后,面对亲人受辱致死,自身功勋被夺,官家追捕欺辱后选择的是复仇,不计任何代价的推翻皇权,也纠集了一众有这样相同经历的蜉蝣,他们都是遭受皇权不公平待遇的“英雄”,他们的选择都是推翻皇权,或者说报复皇权庇护下的人,而张小敬却要护着百姓,为了百姓阻止蜉蝣,在萧规眼里这无疑是还想着为皇权卖命,这是萧规和其他蜉蝣们不能理解的,因此,张小敬是孤独的,他不受皇权庇护,也不被同经历的人理解。李泌也是孤独的,他是太子一派,而在追捕狼卫这件事上,无论是太子还是贺知章想的都是如何保全自身,永王一派想的还是如何压倒太子,只有他,一心想的都是护长安百姓周全,两个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惺惺相惜。
他们之间还有信任,这信任不是针对他们彼此的,而是相信彼此想护住长安百姓的心,他们在其他事上或许有分歧和猜忌,但在这件事上是互相信任的,所以李泌会为保张小敬对付贺知章,派檀棋和姚汝能去牢狱救他,而张小敬被抓后也坚信李泌一定会来救自己,那一句“我知道他一定回来救我的,还不到藏弓烹狗的时候嘛。”足以说明这一点,他们都没有怀疑过对方想要救长安百姓的心。
李泌和张小敬之间有很多相同点,敢于去做应该做的错事,骨子里有大爱也有杀心,但他们也有很多不同点,和身份地位及成长环境相关,他们就像成为了朋友的L和夜神月。
四、虎头蛇尾的结局
说实话,对于结局我是不喜欢的,甚至任性一点作为读者来说是不满意的,前面局势大开,步步生花,读来荡气回肠,心思千百转,而结局却有惊无喜,颇有有始无终的意味,我宁愿相信是安禄山布了全局,也不愿看到是贺知章或他义子所为,这个结局说得通也说不通,虽然悬疑的结局就是要让人想不到,但专为了让人想不到而这样粗浅的收尾实为败笔。
当然也或许是作者想以此讽刺什么而刻意如此安排就不得而知了,不把它当阅读理解来看的话,这个结局是让人不能接受的,就像你换好新衣,收拾好妆容准备去吃满汉全席,最后变成了在路边吃二两牛肉面一样。
五、盛世长安
其实读完长安十二时辰后,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故事,也不是里面的人物,而是盛世长安,恢弘的宫城,精妙的一百零八坊,环绕其间的水渠,无一不让我沉迷。最初我对长安的印象来源于一句“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其面貌也仅从野史和一些小说中窥见一斑,而读了长安十二时辰后,我对长安有了浓厚的兴趣,遂查阅了一些资料以作了解。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而后唐代将其进行了增修。遂从大兴城到长安城,长安历经了两代创建与修葺,坊数也有一二之差。
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建都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重影响,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就有一定的原则,古代信奉风水玄学,长安城的建造也遵循其法,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一百零八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长安城在当时有各国往来贸易,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等地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盛世长安名不虚传!
不知道作者将故事背景和地点设定为唐朝长安城是否也是因为对盛世长安的喜爱和向往,抛开长安城的精妙不言,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值得一读的故事,也是个让人深思和难过的故事,现在的北京城就如同当初的长安一样,繁华,却也因繁华而有了更多的黑暗,只希望北京城不会变成一个吃人的怪物。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3
最近大家都在追四字弟弟和雷佳音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不甘落后的我跑去把原著读了一遍。不得不说,马伯庸老师实在是厉害,短短十二时辰,他竟能写成一本书。其实话说回来,十二时辰的计时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二十四小时计时,这不就是相当于写了一篇日记么?记录一天里发生了什么。可是一篇日记到我们手里是一篇流水账,到马伯庸老师的手里就变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小说。不得不说,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
整篇小说,我是花了5天的时间看完的。小说的情节十分紧凑,每一次当我觉得主人公张小敬要挂了,他总是能够绝地反击,峰回路转,让我这个读者的小心脏总是卡在嗓子眼,紧张得要死,不过,实在是刺激得很。
小说开头,张小敬的狂拽炸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记得靖安司司丞李泌问他:“你的规矩……是什么?”张小敬的回答是“就是不讲任何规矩”,就这样一句话,张小敬一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冷酷模样出现在我的面前。上一刻他还是一个罪不可恕、如蝼蚁一般的死囚犯,下一刻他就变成了全长安最有权势的死囚犯,靖安司全权交他使用。不错,仍旧是个死囚犯,不过已经帅到我了。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这份履历说来简单,细琢可是不一般。“不良帅那是捕贼县尉的.副手,流外官里的顶阶吏职,分管捕盗治安诸事。一个都护府的小小什长,居然能当上一县之不良帅,已是十分难得,更何况这不是一般的县,是万年县。”张小敬能够在万年县稳稳做了九年,实在是有些本事,可是现在竟变成了一个死囚犯。这样的一份履历不仅让李泌产生了点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的身上究竟藏了什么秘密。
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这样一个杀伐果断的死囚犯让我看到了许多矛盾的方面,搭救差点死于马蹄之下的无辜人,出卖自己亲手培养出来打进葛老内部的暗桩,孤身一人敌对一群狼卫只为救一个女子,他的审问犯人手段极其毒辣,闻者心惊,可是心肠有时候又出奇得软,实在是令人疑惑不解……姑且称他是个怪物吧,也是他自己说的:“在长安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他吞噬。”
总以为这样一个怪物,是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才变成了这个样子。可是看到最后,我却发现,他其实从头到尾都没变。他对长安这座城市,他对大唐这座江山,有着深深的爱。一个独眼龙的怪物,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就算剥夺他的权力,就算遭遇身边人的怀疑,就算被自己曾经守护的朝廷出卖,他却从不改变一分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对这群百姓的爱。纵使身上伤痕累累,早已超负荷,他也要拼尽最后一口气,哪怕是同归于尽,他也要去守护。真的是,一个执着的人啊。怎么就这么执着呢?有很多次机会,他都可以逃离这座即将毁灭的城市,然后去江湖逍遥,他都放弃了。也许,若是无法守护他心中的那个,对他来说,活下来比死更难受吧。这么多年走来,他经历了这么多,他依然要守护心中最初的信念,真的是,一个单纯的人啊。
人生在世,时间不停地流逝,我们走在各自的道路上,去经历许许多多,有好的,有坏的,经历之后,我们也许会改变,也许会将外表稍作修改,继续前行,为的只是内心的不变。人们总说,改变别人很难,不如改变自己。但是,每当自己摔了跟头,就第一时间想着改变自己,我怕最后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碰到不好的事情,别急着去改变,先静下来想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吗?若是,那就改正。若不是,请你抬起头,不要害怕,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定地向前走。那样,才是你最可爱的模样,最值得爱的模样。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4
开篇惊艳,人物形象丰满,初始节奏酣畅,盛世之城的长安,细节质感,似乎就在眼前中间反转较多,波折刻意,兴致大减,但对细节的描写仍然可圈可点,特别是对建筑地形和长安生活的描述,简直一幅生动有趣的画卷。
结局感觉仓促,很多伏笔并未揭晓,张小敬的个人形象和内心坚守,从清晰可见到模糊不清,最后变成不可思议,看很多人的.评论说主角最后选择救皇帝与为救百人可杀一人的人设选择不符,我不赞同,因为那一刻皇帝和百姓是一体,盛唐皇帝暴毙随之而来的天下大乱,最遭殃的一定是张小敬心心念念的百姓,这一点,张小敬很清楚,所以选择显而易见。
我认为的矛盾之处,是对闻染的态度,作者解释是第八团最后的血脉,但闻染比之过命交情的萧规又当如何呢?杀小乙杀李泌杀萧规的大义与对待闻染的感性,这种矛盾让我始终觉得张小敬无法深刻。
小说本就架空历史,已是自我放飞偏要强行入正史收尾,也是我不能理解的。一部长篇,无论结局剑走偏峰还是峰回路转,基本的逻辑不该牺牲,结局大boss的归属勉强算是悬疑,但铺垫却不能合缝,为转而转的情节过多是很影响阅读体验的。好小说不应该是一次性消费品,但这本小说我再次打开的可能性不大。给四星,冲亲王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底蕴。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5
“长安”这个名字,总是承载了许多的历史韵味和奇巧故事。关于长安,心中总有一段豪气干云的侠梦,而《长安十二时辰》,恰是对长安侠梦的最佳诠释。
初时知道《长安十二时辰》,还是电视剧版的火爆,人人都在讨论这电视剧剧情紧凑,细节到位,良心好剧,与国外的危情24小时有几分相似之处。出于对长安的喜爱,我也看了这部电视剧,又在等待更新的百无聊赖中打开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原书,然后就是一口气看到了末尾。
与电视剧直观的视觉体验不同,文字给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些历史长河里只附着于冰冷刻板的史料记载中日渐苍白的长安百态,在马伯庸的这个故事中逐渐明朗生动,有血有肉。从雕胡饭、薄荷叶、油缒子,到上元节的赏灯等众多传统,再到行走在坊间形形色色的人物衣衫、发饰、语言,那极尽繁华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里的.烟火气,随之跃然纸上。
我曾看过陈凯哥导演的《妖猫传》,那是盛唐贵族的写照,而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则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安普通人的众生相。有喜有乐,有顺有难,也有平康坊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还有黑暗残酷的地下长安。
刺激紧张的反恐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这是大唐长安一个反恐的故事,狼卫潜入长安,要在上元节这一天图谋不轨,然而从潜入的那一刻,狼卫们就已被靖安司监视,可是因为多种原因,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成了一个难题,靖安司司丞李必启用死囚张小敬,也就是男主角来解决这个难题。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张小敬的坚持调查,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阴谋被发现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而男主角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是一个死囚,曾经做过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被称为五尊阎罗,因为杀了自己的上司而入狱。他瞎了一只眼,做事果断凶狠,人人闻之色变,可他也是悉心守护战友女儿,为救百姓只身涉险的孤胆英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所为的不过两个字:平安”,当阎罗讲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是一阵震颤,这个人物,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张小敬,是个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的阎罗,这样的反差,让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和人性的光辉一下子闪耀了起来。
马伯庸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的得心应手,也顺利将人们带入到了他所描绘出的这个危机四伏的长安世界,这样的一个故事,让人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随着张小敬的举动而跟着剧情的进展起伏,也让读者在脑中勾勒出了张小敬这样的一个“侠者”拯救长安的故事。读完全文,长舒一口气,你会发现这与你心中的侠梦相同,带着这一个侠梦,与张小敬一起走入马伯庸笔下的长安世界,你会发现,这长安繁盛,正是侠者梦中救世救民的归途。
第三篇: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
摘录:“他早知道长安城这头怪兽的秉性,可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他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挣扎,想着不被吞噬,却总是会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长安十二时辰》是马伯庸的反恐题材新作,故事结构类似美剧《24小时》,全书24章,每章写半个时辰,两位男主一路烧脑一路挨打KO了终极BOSS ,化解了皇城危机,拯救了长安百姓。
人物刻画的非常出彩,连小配角都性格各异,情节曲折反转,连环局中局。毕竟是权谋,故事走向总体是灰暗的,最终的结局虽然暂时解除了危机,但长安城的繁华之下的污秽已无法清除,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
在时代的巨潮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无助就像一个个被撕裂的伤口展示的他人面前。聪慧如李泌,勇猛如张小敬,天才少年与五尊阎罗,其实都是一类人吧!努力不被这瑰丽的世界所吞噬的一类人,也就难免被撕扯得遍体鳞伤。
张小敬,“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五尊阎罗,其勇、其狠与其温情,都足够鲜明,他的无赖与不择手段,作为故事的主角,张小敬承担了大部分的矛盾冲突,让情节得以顺利展开。24小时展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必须有一个足够鲜明的'主线人物来承担主线任务,更通过闻染这个与张小敬非亲非故的女子,把看样子最狠的汉子最难的兄弟情谊和谋略展现出来,马亲王不愧是文字鬼才,张小敬这个人物够劲儿。
李泌,少年天才,年少成名,居于皇城之内,与太子为伴,本应前程似锦,却在成年之后手持拂尘,一边求道问仙,一边为太子谋事。故事开篇时,我对于这种一边权术诡诈一边不问尘世的人物设置,我甚为困惑,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种设置变得合理了,这位七岁说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俊朗少年,虽然认同为大局可牺牲个人,但是对于这吞噬人心人命的权术怪兽,骨子是厌恶的,但对于世事,他又无法做到超脱,隐遁山林又心系人间,这样的人物设置合情合理又绝妙,也为其后来数度出山又数次归隐埋下了伏笔。其他人物,如反派萧规、比反派更让人恶心的元载,也都活灵活现。
长安城就是一个欲望的城市。恶,太多了,人,太容易被吞噬,不是被仇恨吞噬就是被欲望吞噬,挣扎着不被吞噬的人,能活下来已经是不易。张小敬、李泌、徐宾、姚汝能,甚至反派萧规,谁不是怀着一颗济世之心投身这宏图大业,却落得心灰意冷,道心破碎。张小敬眼角的那滴泪,落在了高高的乐游原的官门大户的废墟上,悲伤在喧嚣过后的长安城腐败的心里。熠熠生辉的城市,阳光照不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七十万字,描写了一段地狱边缘的不为人知的拯救。平静之下,有多少鲜活的生命被埋没,有多少残酷的真相被抹去。历史,就是帝王将相传记,这高贵壮丽的城市之下,埋葬了多少血泪生命,见证了多少济世梦想的破灭。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2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大明宫的所在地;也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城市,一个热闹繁华的地方。但不管那里有多昌盛,有多繁荣,有人的地方就终究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也就会有江湖。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个个的阴谋,在一张张假笑的脸下施展着,而那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计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展现在李泌和张小敬面前。时间有限,十二个时辰内,他们若是成功了,则长安平安无事,若是失败了,则一切都会万劫不复,长安会在霎那间灰飞烟灭,上至天子、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一切都在劫难逃……
《长安十二时辰》的整篇文章构造很精细,长安人的生活被作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既不显得繁琐,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小敬了。他是一场战斗中第八团300多个人里幸存的三个人之一,是在长安万年县当了9年不良帅的五尊阎罗,是为了给老战友闻无忌报仇雪恨而杀死上司、被捕入狱的囚犯,也是靖安司的都尉张都尉。多年的经验将他磨练的刚毅果决、是非分明。他在得知这个计划时,想救的,并非天子和高官,而是那些普通平凡、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百姓们。张小敬知道,要完成这项不可能的`计划,就得狠下心做任何事,譬如为了计划,他出卖了官府在黑道中的暗桩小乙,甚至为了博取以前的老战友、现在想灭亡长安的敌人萧规的信任,杀了李泌。要不是萧规只是存了试探之意,并未让张小敬真正杀死李泌,后面的计划可能就完不成了!
李泌是一个修道之人,但为了帮助幼年的好友太子李亨,出山成为了靖安司丞。他也同样是一个聪慧之人,不惜用张小敬这样囚犯出身的人来保住长安城。他曾说过,他和张小敬的规矩,就是不讲一切规矩。他还因此“气病”了自己的上司贺知章,只为了保住张小敬。可以说,要是没有李泌与张小敬的默契合作,就没有长安能一直维持住的繁荣富强。
张小敬和李泌曾经讨论过,要是有一艘船即将沉入海中,需杀一个无辜之人来拯救整艘船,那么你会杀吗?两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会。虽然这是一个不道德的选择,但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对错、善恶、好坏之分。张小敬和李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和理性的头脑,才能在最后时刻转危为安,救出所有人。
事情最后的真相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有了一个倒霉鬼做替罪羊,谁又会理会那些所谓的真相呢?就像张小敬曾对姚汝能说过的,你若是不变成和长安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掉。还记得看到所有事情都结束的时候,书中说:“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他流泪,或许是为百姓而流,或许是为老战友萧规的作为而感慨,或许是对那些为了权势的争斗而不择一切手段的位高权重者而感到愤怒。张小敬作为做过九年不良帅的阎王,他流的第一滴泪,是对这个真实的长安最好的展现!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3
看完电视剧就看书,越发觉得这是本好书,拍电视剧,导演编剧也非常给力。
书非常细致的写了大唐一百零八坊的情况,在后记里面,作者也说,故事有模仿美剧《24小时》的地方,而且故事情节他很有信心,倒是在思考唐朝人怎么吃饭怎么花钱上花了很多心思。确实如此,我们有时候对历史的了解,往往停留在大事件上,而忽略了历史上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部小说,从小说到电视剧都非常细腻的渗透了对细节、对历史上鲜活生活的还原。
人物更是如此,我很好奇为什么写张小敬,作者在后记给了答案。在历史上,马嵬坡斩杀杨国忠的人叫张小敬,这一笔带过的人物,作者给他追溯了。在作者编的这个故事里,张小敬鲜活了,未必是杀杨国忠的那个,却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
我其实不认为作者在写唐朝,更像是写当下。甚至夸张一点说,可以放在唐宋元明清任何朝代,毕竟每个朝代都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放在那个转折点略靠盛世一点的前方就行。
之所以觉得像是当下,来源于小说里的一句话,特别像是在写眼下的京城:如果你不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
京城真是怪物,看着很繁华,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货物琳琅满目、大咖云集、各种企业遍地开花……又很自由,谁的事情都不跟谁相关,你只要不违法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是,这繁华是谁的?普通百姓,要默默忍受繁华后的高房价,每天打扮得衣着鲜丽的去挤地铁,负责着上亿资金的项目,开口要开会做negotiations,闭上眼就是房贷、小升初、找病房……
社会阶层的撕裂,看上去有钱人看不起没钱的,可国家却号称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也在告诉我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新闻联播说的没几个人信,到了单位仍然要写没人信的报告。阅兵时,我们很骄傲,香港有人蒙面游行时,我们很担忧,但是到了过日子,我们还是小老百姓。房贷这么贵,到底该不该,孩子读个书怎么就这么难,这些问题要到哪天能解决?在政策层面解决不了的时候,老百姓只能偷奸耍滑,却不知道此举客观纵容了事情越发难以解决。
最繁华的城市,住着最尊贵人的城市,有着最热闹盛典的城市,有时候又是那么陌生的城市,即使你住在这儿,仍然感觉看不透。有时候,热血澎湃、泪流满面,城市仍然冰冷如铁、坚实如钢。
人潮汹涌,还有许多心怀不平事的人来访。高楼大厦,也有许多蝼蚁人生默默生存。
遭遇不平事,究竟几人会成为蚍蜉,有没有人能分得清爱国和爱朝廷,坚定的选择做张小敬。究竟张小敬救了皇上、救了长安,可该来的还会来,还有安史之乱、马嵬坡的别离,这些背后多少百姓的妻离子散,多少生灵涂炭,朝廷的动荡引发百姓的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就算“国破山河在”,又该如何“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岁月悠悠,历史仿佛就在昨日,可昨日的盛衰荣辱,让我们如何避免明日的跌宕起伏呢?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4
“长安”这个名字,总是承载了许多的历史韵味和奇巧故事。关于长安,心中总有一段豪气干云的侠梦,而《长安十二时辰》,恰是对长安侠梦的最佳诠释。
初时知道《长安十二时辰》,还是电视剧版的火爆,人人都在讨论这电视剧剧情紧凑,细节到位,良心好剧,与国外的危情24小时有几分相似之处。出于对长安的喜爱,我也看了这部电视剧,又在等待更新的百无聊赖中打开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原书,然后就是一口气看到了末尾。
与电视剧直观的视觉体验不同,文字给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些历史长河里只附着于冰冷刻板的史料记载中日渐苍白的长安百态,在马伯庸的这个故事中逐渐明朗生动,有血有肉。从雕胡饭、薄荷叶、油缒子,到上元节的赏灯等众多传统,再到行走在坊间形形色色的人物衣衫、发饰、语言,那极尽繁华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里的烟火气,随之跃然纸上。
我曾看过陈凯哥导演的《妖猫传》,那是盛唐贵族的写照,而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则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安普通人的众生相。有喜有乐,有顺有难,也有平康坊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还有黑暗残酷的地下长安。
刺激紧张的反恐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这是大唐长安一个反恐的故事,狼卫潜入长安,要在上元节这一天图谋不轨,然而从潜入的那一刻,狼卫们就已被靖安司监视,可是因为多种原因,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成了一个难题,靖安司司丞李必启用死囚张小敬,也就是男主角来解决这个难题。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张小敬的坚持调查,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阴谋被发现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而男主角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是一个死囚,曾经做过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被称为五尊阎罗,因为杀了自己的.上司而入狱。他瞎了一只眼,做事果断凶狠,人人闻之色变,可他也是悉心守护战友女儿,为救百姓只身涉险的孤胆英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所为的不过两个字:平安”,当阎罗讲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是一阵震颤,这个人物,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张小敬,是个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的阎罗,这样的反差,让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和人性的光辉一下子闪耀了起来。
马伯庸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的得心应手,也顺利将人们带入到了他所描绘出的这个危机四伏的长安世界,这样的一个故事,让人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随着张小敬的举动而跟着剧情的进展起伏,也让读者在脑中勾勒出了张小敬这样的一个“侠者”拯救长安的故事。读完全文,长舒一口气,你会发现这与你心中的侠梦相同,带着这一个侠梦,与张小敬一起走入马伯庸笔下的长安世界,你会发现,这长安繁盛,正是侠者梦中救世救民的归途。
第四篇:长安幻夜读后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最初看到《长安幻夜》,立刻被它华丽又精致的语言吸引到了,果然还是女子心性,喜爱的都是美丽又奢华的东西,比如金发碧眼的小安子还有他的“水精阁”,让人恨不能走进作者给我们勾画的幻境中,好亲自看一看夕阳透过雕花窗棂所折射出的的光彩,闻一闻小李子打翻的那一簸箩面粉的暖暖的麦香,摸一摸古董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冲刷后所留下的凝重又光滑的触感,逛一逛繁华热闹美人旖旎的长安街市,体验到长安那“金吾不禁夜”的正月狂欢,最好还能在灯火阑珊处遇到另一个世界的居民,听到一段动人又凄美的故事,至于结果如何嘛,看来还是要请我们的专业人士(小李子&小安子,辛苦了——)来解决了。
小说版的《长安幻夜》整部书都充斥着温暖的感觉,那温度的来源,可能是正午让猫咪躲在树荫下懒洋洋眯着眼睛的烈日,可能是金乌将落,把空气都染成一片金黄澄澈的夕阳,也可能是在暮冬夜里祭完灶君还残留的甜丝丝的饴糖味道,甚至可能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爱恋话语……
“潘岳何须赋悼亡,人间无验返魂香”,《香恋歌》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令四方来朝的大汉天子的傲慢,在上林苑中对异邦使节的嘲讽让他在最后付出了代价,他试图用被弃如敝履的返魂香来召回李夫人的魂魄,结果太久的轻慢对待让返魂香已经消散大半,最终也是不能得见他最爱的李夫人,那一刻我们看到了迟暮之年的天子掩面而哭的后悔和悲哀。后来的顾真人假称返魂香为“千秋岁”,解释说世人都希望自己心爱之人能千秋万岁的陪在自己身边,其实也是返魂香的另一种解释吧。()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牡丹狮子》中师夜光倦怠柔软却又充满杀气的出场让我实在不能忘怀,以至于看到漫画版中师夜光的形象时有些不能接受啊(我风中凌乱的心情犹如四话赛……不明所以的大人可以自行忽略)……原本到处作恶伤人的火焰狮子却只是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小安子的琵琶声中,火焰狮子的精魂回到了主人的身躯之内,也回到了那在几千人面前起舞的壮丽梦境里,继续千年的沉睡。
还有美丽的仙鹤晴宵娘子、衷情的木偶傀儡辛夷、可爱活泼的金华猫朱鱼小公子……哎呀呀,怎么能忘了一直默默又善良的瑟瑟小鳄鱼呢,他们每一个都带给读者一段美丽的故事,尽管过程可能是的,但是结局都会让人觉得好温馨,每读到一个小故事,就像多交了一个朋友一样,好想亲眼去见一见他们,亲身去感受一下大唐盛世的奇幻与壮观。好吧,现在就暂且先安于作者给我们描绘出的长安吧,可能有一天真的会遇到也不一定哦——
第五篇:《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VIVIANA 薇薇健谈
该小说作者布局巧妙,文笔灵活,用时间地点为线索,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地点-一百零八坊。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的长安城,恰似一张棋盘,(任何情节线索都紧扣这两个,最终就像罗盘,从该点出发,最终转回起点。)
小说首先吸引我的是补拙了我很多知识盲区。
远古望楼,我一开始的理解是就是你做几个手势,然后往下传到更远地方,最终望楼的人翻译成句交给统领者,字面理解是这样,从形式上想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有些娱乐节目,就是中间的人戴个耳套,第一个人知道意思,用手势表达,然后一个一个往下传,最终那个说出最后理解的意思。但看了这书我才知道,里面还是有很多知识点的。
长安望楼的传文分成两种:一种是定式,比如三急一缓代表“增援即至”,五急二援代表“原地待命”,等等;另外一种则是韵式,以开元二十年之后孙愐所修《唐韵》为底,以卷、韵、字依次编列,如二十六六,即卷二第十六韵第六字,一查《唐韵》便知是“天”字。定式最快,但内容受限,韵式便可以传送稍微复杂一点的事;如果更复杂的东西,就得派人飞骑传书。理解了这个对于后来张小敬在长安城中游走在曲折便能很好理解了。
李泌整长安城最有权势之人,但坐势靖安司却有力使不上,对于“蚍蜉”的渗入焦头烂额之际也只能求助死囚犯张小敬。从一开始求他帮助的不信任,到最后全长安城最有权势的死囚犯,授予他“假过节”时有一段文字描写,如果排成电视剧肯定更加直观刺激,全望楼以张小敬为中心,有规律的交流,传递信息。一方李泌被抓,下了通缉令,全城捉拿张小敬,两套安保系统,同时运转。虽然当时的目的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不过如果没有李泌委依信任就不会有最后的大逆盘。
看这小说仿佛身临其境。中间有一个带离张小敬离开监狱,越狱的一部分更加刺激。崔器也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当他第一时间看到装扮的张逃离监狱,大声喊“重犯逃脱”时,万万没有想到,张小敬出其不意的一句“旅贲军劫狱”,不得不让人大叫三声“好!好!好!!”
张小敬对于整个朝廷的怨恨和从中曲折怨缘-------第八团浴血奋战的张大头;悍杀县尉、被打入死牢的不良帅;被右骁卫捉拿的奸细;被全城通缉的死囚犯;向长安讨个公道的一个老兵。这么多沉重的枷锁套在他的头上,所以无论是李泌,姚汝能,还是檀棋。很难假手从一开始就对他产生信任。但书中有一段张小敬和姚汝能推心置腹的谈话,让我印象深刻。张小敬在长安当乐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寻常百姓,每天听到拷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富贵们来说,这些人微不足道,但对他来说,这才是鲜活的长安城,只有在他们的周围,他才感到自己还活着。这也是他始终秉承对于百姓生命的珍惜,一直奋斗到最后的动力。所以他必须抛开所有个人恩怨,只因全长安百姓的身家性命,必须豁出性命奋战这十二个时辰。我对于张小敬是很崇敬的,也感叹作者对于人物抽丝剥茧的描绘。不枉费我废寝忘食5天阅读。
全书最后画龙点睛,出其不意啊。贺知章在全长安布下的三枚棋子,突厥狼卫,蚍蜉,靖安大殿内的内鬼,布局之巧妙,环环相扣。利益、实利、忠诚、孝顺,这就是最终全书的几个中心辞藻,但写得很内敛,不突兀,但发人深省。每一层书的布局,你必须记录他的人物关系,特别是地理位置,该书很人性化的提供了地图,你可以对比地图,然后随着小说高潮,阅读此书,更加容易理解。
2017年最值得推荐的小说。
-----------写于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