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盛夏》读后感
读完《十二盛夏》第一部,出乎意料地我一滴泪都没有流,只是被墨小芭的文字感染地笑到不行,却掩藏着无以名状的心酸,从读书以来一直没有获得过这种感觉,但墨小芭她给我了。钦佩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些比喻似乎过于无法联系,但却总是显得很合理,显得深入人心。被她的文字所吸引,我做了我从未做过的事情,那就是我重新翻阅这本书,我把我喜欢的句子都搜索出来,我把他们敲到属于我的笔记本上,我要珍藏,珍藏到直到它们深入我的骨髓。
记得以前一直嘲笑小丫头干嘛总是喜欢那些文邹邹的干巴巴的文字,劝她多与国际接轨,但当我真正有时间接触这些所谓的文学后,我也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她们的文笔,那样的美妙,那样的忧伤,那样的抽象,那样的诙谐,那样的打动人心。我从未有过这种渴望自己文笔能够再美妙的感觉,我开始为自己暗下了决心……
以前也读过一本书叫《冬至之雪》,里面那个叫做颜洛雪的女孩,和单五月一样的平凡,甚至都有自卑,却总是能够凭她们内在的魅力让男生不由自主地想保护她们,为她们心疼。但单五月与颜洛雪不同的是,颜洛雪只是孤身一人,她所依靠的只有心疼她的男生的庇护,她在圣金高中那种贵族学校,是不会被那些锦衣玉食,趾高气昂的公主们所青睐的,她得不到纯粹的友谊,她被“朋友”们,她所推心置腹的“朋友”们残酷地背叛,都是因为想从她身边抢到她们心仪的男生,却在无形间铐牢了叶准仁,李俊夕绑在颜洛雪身上的心。而单五月,她有薄荷,青猫,夏莫这些朋友们值得依靠,薄荷青猫两位很有个性的女生,夏莫,这位五月的“分身”,五月最心疼的男孩子,她们都义无反顾地在五月最无助时选择陪在五月身边,用她们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五月的心疼,同样,五月对他们也是。就算被纪小幽所陷害,就算顾西铭离开她,她也有朋友们的叽叽喳喳,唠唠叨叨所温暖着,来弥补她被顾西铭带走的所有的温暖,所给她留下的寒冷。单五月,颜洛雪,都用她们的坚强,单纯,善良,隐忍和毅力,在背叛与谎言的旋涡中逐渐成长,成熟……我欣赏她们的生活方式,在青春这本太仓促的书中,她们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年少轻狂,那样精彩,那样狂放,那样不羁,那样震撼人心。
薄荷,青猫这两个女生,很欣赏这样的女生,坦率,敢爱敢恨,重情,旁若无人地演绎着自己的生活,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左右。薄荷那富足却缺乏温暖的家庭,青猫那可怜的身世,都令人心酸。这又让我想到了梁小柔,这在整本书中都让我感到迷惑的女孩,她带给我的感觉是森然,是无奈,是捉摸不透,我甚至不希望她和五月她们在一起,尽管我不清楚她的身世。我只有在她被梁天和她的亲母殴打时对她产生同情的心理,这位让老单关怀倍加的女孩,这位让五月怀疑她与麦萧关系的女孩,这位让五月和薄荷看不清楚的女孩,我有点担忧在第二部里面的她,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她是否会成为单五月的对立面?其实我开始有一种感觉,看了介绍我已经知道单五月和朗朗不是老单亲生的,那梁小柔会是老单亲生的吗?
不管怎样,我总是希望,不管命运是在怎样的开玩笑,前方是怎样未知与渺茫,在充满荆棘的人生中,青春之路总是很坎坷,却总是难以遗忘,那块不一样的道路,总是提醒着他们曾经的过往,所以他们都要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学会宽容,学会隐忍,学会“单”,这才是真正的青春,无暇的青春!
从这本书中,我也学会该如何真正的穿越好我的青春。那是友情,亲情,些微的爱情和挫折的混合体。显然,我不可能与单五月有同样的人生经历,因为我是我爸妈亲生的,我也没有弟弟,我也比那时的单五月大。但单五月教导了我如何成长,在这绚丽的青春……
第二篇:盛夏的方程式读后感
盛夏的守护
——读《盛夏的方程式》 《盛夏的方程式》是东野圭吾2011年的新作品,属于“伽利略系列”。讲诉的是在一个美丽的却日渐萧条的海边小镇,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死亡事件。为海底矿物开发计划而来的物理学博士汤川和来这里过暑假的小学五年级的恭平被无端卷入这场事件之中。伽利略系列的重点根本不在于推理,从来都不会在真相和凶手上藏藏掖掖大做文章,打动人的永远是真相背后的爱与忍耐。
《盛夏的方程式》是一个非常东野圭吾式的故事:首先:一个甘心付出的悲剧人物,这也是故事最核心的部分,像《白夜行》里的亮司、《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数学老师石神,《幻夜》中的雅也;其次:一个不得已做错事的但被保护的人,这个人也就是浮在最上层的 人物,各种读者的疑问,从他的故事上体现出来。再次:一个人性命题,由此而形成的故事基调,也是打动读者最主要原因,就这本书而言也许就是对秘密的守护吧。其实东野圭吾本身就不是一个标准的推理小说家,因为他的故事中的煽情成分远远超过了推理本身,而我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会喜欢上这样的作家。这个故事有着夏天似的明媚热烈,七彩水晶般的光彩照人,但总觉着雷声大雨点小,结尾让人有些许失望,因为前面各种隐晦的描述其实已经足以让人猜出真正的凶手可能是谁。每一个章节不经意地变换叙述的视角,先是恭平,再是成实,然后是西口,还有草薙和内海熏。与案件看似“无关”的主题也不少:把人类的未来、科学的发展和环保放在天平上去比较,科学研究的意义,警视厅、县警本部、当地警署之间的微妙关系,甚至连矶部(县警本部股长)、多多良(警视厅管理官)、早苗(死者妻子)的形象都刻画得很到位,尽管他们的戏份相对于全书仅仅是打酱油。
就全文而言逻辑推理上没有漏洞,但是过分注重于逻辑却轻视了合理性,一个女孩为了抢夺其照片的女人痛下杀手,该用怎么样的生活背景来使其成为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如何对一陌生警官的愧疚式的询问而蓄谋杀人,是有着什么样的怨恨及恐惧?看似逻辑通顺的推理却诸多地方不通情理,属于硬伤。
这世界上没有白费的研究,不存在没有用的知识。汤川是这么说的。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不断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有了知识才有可能成长,理解周遭的世界。他这么教育轻视知识的恭平,其实也是在教育那个环境里的每一个人。这个社会浮躁的人多,愿意静下来继续做研究的人少,他却一直固守自己的阵地,要寻找自然的真相。汤川的武器就是知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挥舞着知识告诉别人,你们跟着我,看看世界的模样。"不管什么问题,都必然存在着答案。"汤川两眼盯着恭平,"但是,答案却未必都是能够立即导出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人生。今后,或许你还会遇到许多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很多时候你必须让自己长大。所以,人必须学习、努力、磨练自我。"被物理学家励志了的小学五年级学生,真的可以理解这段话背后腹黑无极限的深意吗?"不知道的事就是不知道"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姿态。人们通常以不知道为搪塞的理由,而且会多次重复地应用于同一件事。如果不想知道,那么无论看多少次都还是不知道吧。于是所谓的心理壁垒就产生了。其实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各种谜团。即使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起眼看小小谜团,如果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把它给解释明白,心里的中愉悦感,就是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在这个故事里,一向犀利的汤川第一次为了某个人的“人生”而选择了保留。不喜欢与小孩子打交道的汤川博士,却热心而认真地指导恭平小朋友完成作业,和他一起做实验,展现出了他的另一面,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汤川。
东野圭吾的套路数十年如一日,仿佛爱一个人的极致体现就是为他杀人,白夜行是如此,嫌疑犯X的献身是如此,本书也是如此。他反复地强调“十五年刑事责任有效期”,几乎是热烈地期盼着他笔下为爱杀人的犯罪者们可以逃过法律的制裁,最后即使是对立面追寻真相的人们也要为他们感动。但也并不是真的要求人情要凌驾于法理之上。这种对犯罪者的同情,其实是对死者的不公。但也许是因为这件案件的特殊性(恭平的角色),汤川才选择了保留。这种保留不是包庇罪犯,而是为了一个11岁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所以,我可以理解。这一次他总算亲手阻止了一个人的命运不至走向扭曲,汤川应该再不想让谁饱尝石神的孤独了吧,这也是我最高兴的地方。
就像《嫌疑人X的献身》的扉页,东野的卷首语,将狭义的“爱情”推广到“爱”之后,其实便是他很多推理小说的情感内核。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
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 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小说的尽头是一种人文关怀。
犯罪手法是头脑,动机是人心。这位理性至极的科学家将人类的一切无意和故意的行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推测发生在十几年前的那单命案的时候,充当替罪羊的凶手会为一个十几年前爱过的女人葬送自己的前途和人生?而从小不在海边长大的成实又为何会对大海存在如此大的眷恋?超越爱情之上的,那就是亲情,凶手为了拯救铸下大错的女儿不惜忍辱负重十多年。而深知内情的成实也以一生守候那片海的承诺来回报父爱,时刻愿意献身给那一片渺茫的深海。重治和成实都想守护这个家,却用错了方式。汤川想守护的是跟他一样偏执的恭平。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想要守护的对象,方程式才会无解吧。科学的界限取决于人的大脑,未解之谜永远都有巨大的诱惑力。揭开谜底之时,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现实。
第三篇:盛夏的方程式读后感
盛夏的方程式读后感
By 如夏晓暖
读《盛夏的方程式》之前我只读过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当时看《解忧杂货铺》的时候,读的过程中一直没搞懂,看到结局才恍然大悟然后觉得好厉害,但在读的过程中却是很有兴趣读下去的,所以一天就看完了。但是这次看《盛夏的方程式》却不太一样,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浮气躁还是开头的内容不够吸引人,读完前六章花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只能看一两页,感觉开头的剧情太过冗长杂乱不知道想说什么,可是等读完了之后又发现这些介绍都是必需的。
小说的第一章是以一个小学五年级名叫恭平的孩子为第一视角开始的,他的父母忙于生意,让他去乡下海边的姑父家过暑假,他带着地图独自坐火车前往。恭平的姑父家是一家三口,姑父重治,姑母节子,还有一个堂姐成实。
故事的一开头就是拥挤的火车车厢,恭平在找空座的过程中看着车厢里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的人想不通可以去海边有什么可让他们兴奋的,似乎心里挺看不起别人的热闹。或许是因为,别人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而他却只有一个人吧。故事中描述恭平和父母间的对话的时候,母亲担心他一个人行不行,他嘴上回答着恩,心里却想着,就算父母担心他也不可能带上他一起,还是会让他去姑父那边的。所以也许是他内心的孤独导致了故事的一开始,他在心里讨厌别人的热闹,或者说是羡慕吧。
在火车上,恭平认识了我认为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汤川学,一个大学教授,物理学家。他们两个人的目的地相同,都是去往恭平的姑父所在的乡下小镇——玻璃浦。
恭平与汤川学结实是因为在火车上,汤川学替恭平解了一个小围。
恭平的姑父重治是开旅馆的,但是玻璃浦在乡下,位置偏僻,镇上的旅馆或是餐馆的生意大都不太好,重治的旅馆也不例外。他们家的旅馆是从父辈手上继承下来的,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但是重治却自接手旅馆以来许多年了从来没有修葺过旅馆,所以他们家的旅馆从外形上看起来也是比较惨淡的。
在火车上的时候,汤川学看到了恭平在看前往重治家的旅馆的地图,所以后来他也预约了这家旅馆。在他之前还有另一个客人预约了这家旅馆——冢原先生。平时重治家的旅馆最多都只会有一个预约客,一下子有了两个客人,倒算是多的了。整个小说可以说是围绕冢原先生展开的,但是在一开始提到冢原先生的时候倒是用了一笔带过的方式,所以在开始看到的时候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汤川学到玻璃浦是为了参加一个关于开发玻璃浦的大海的研讨会的,他是被想要开发大海底下的珍稀矿物质的人请来以备必要的时候给予专业的说明的,不过他并不属于赞成开发大海或者反对开发大海的一派;与之同时,恭平的堂姐成实一直致力于保护大海的环保活动,是极力反对开发大海的项目一派的。
到此为止是故事的前六章的内容,也算是故事的背景介绍,接下来故事便真正地展开了。
旅馆的第一个客人冢原先生在晚上的时候突然失踪了,大家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可却在第二天在海岸边附近被发现了他的尸体。
一开始大家看到了冢原先生头部的伤,而他在前一天晚上又喝过酒,再加上发现他尸体的那一带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大家都推测冢原先生是喝多了酒,脚下没走稳导致的意外坠落身亡。
但是在玻璃浦的警察联系了冢原先生的妻子早苗之后,事情发生了转变。冢原先生曾经是一名警察,专门负责刑事案件,一年前刚退休。他的一名后辈,多多良,是东京警署的一名高官,曾受过冢原先生的恩惠,在听说了冢原先生过世之后便与早苗一起来到了玻璃浦。见到了尸体之后,他坚信这不是一场意外,很有可能是他杀,于是他们把尸体带回了东京进行解剖,发现冢原先生头部的伤痕是在死后才造成的,真正的死因是摄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并且他的体内还有微量的安眠药的成分。
于是故事中的人分成了三派开始调查这个案子。
一派是东京警署的人,多多良将此事交给了一名叫草薙的警员,理由是因为他和汤川学是朋友,这是一场非正式工作的调查,而草薙又叫了一名叫内海薰的女警员协助自己,理由也是因为她认识汤川学。
另一派人是玻璃浦警署的警员,玻璃浦警署方认为这只是一场意外而已,可是他们迫于东京方面想要继续查这个案子,而其中又有人想通过这个案子来立功所以才继续搜查线索。主要在调查的人是一名叫西口的警员,他和成实以前是高中同学,他似乎是喜欢成实的。而他尽心在调查只是为了帮助成实他们证明此事是个意外,毕竟死的人是他们旅馆的客人,对他们来说多少会有些不好的影响。
而第三派在调查的人就是汤川学。又或者说,汤川学和草薙还有内海薰是属于同一派的,因为是草薙还有内海薰主动找上的汤川学,而汤川学有什么需要了解但是他又不方便去调查的事情就全都交给了他们两个去调查,他负责动脑推理,而这也是当初多多良让草薙来负责这个案子的原因。感觉汤川学就跟柯南一样,很有推理能力,但是他似乎与警察有着不好的回忆,所以不是很想和警察扯上关系,他特地强调了是把草薙当朋友才和他一起调查这个案子的,其实也是汤川学自己对这个案子有兴趣。具体汤川学和警方有什么不愉快的书中并没有介绍,也许是在别的书里讲到过吧。
汤川学说,如果不把事情查清楚也许会对一个人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而当时我在想,能引起汤川学的兴趣的,或许就是因为恭平吧,毕竟从故事的开始他们两个就结下了缘分。而在汤川学住在旅馆的期间,一直与恭平维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汤川学带着恭平一起做了许多实验,还教给了他许多的知识,给他讲解原理,开始会以为汤川学只是因为恭平的愿望或者作业的问题而教给他这些只是,可是看到后面会发现,汤川学教给恭平的这些都是有原因的,都与这个案子有关,他在教导恭平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了解了所有的案情。
警方最开始找到的线索是冢原先生到玻璃浦的理由,在冢原先生的遗物中发现了研讨会的入场券,他也是来参加开发大海的研讨会的。而东京方面的两个警员发现在冢原先生遇害的前一天,有人看到他去了一个16年前的杀人犯的别墅前,那个杀人犯是冢原先生当初做刑警的时候亲手逮捕的犯人,名叫仙波,他杀的是一个名叫三宅伸子的坐台小姐。而如今仙波已经出狱了。
在了解到这个线索之后,东京方面的两个警员开始致力于寻找仙波的下落,在过程中他们发现冢原先生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寻找仙波。
另一方面,玻璃浦的警方则是在调查冢原先生死前去过的地方,有谁见过他,包括他死前都吃了什么,以及他遇害的地点。
汤川学则是通过套成实的话知道了重治曾经在一家名叫‘有马发动机’的公司工作过,这家公司在汽车引擎方面算是一家顶级的制造厂,而重治当时在公司干得还挺不错。汤川学让草薙还有内海薰好好调查一下重治以及他们一家三口,于是草薙和内海薰又开始兵分两路,草薙去调查关于重治一家的关系,内海薰负责追查仙波的下落。通过调查,草薙发现重治曾独身一人住在东京的公司公寓里,工作地点却是在名古屋,重治和节子结婚以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不在家,后来节子的朋友因为要长期外出又让节子帮忙照看房子,而成实的初中又离那个地方比较近,所以后来节子和成实索性搬到她朋友家去了。草薙通过成实的初中同学了解到了他们搬去的地方的大概位置,发现与三宅伸子遇害的位置十分相近。而内海薰也通过布膳施粥处的志愿者了解到了仙波之前经常来,过得很落魄,而且看起来身体状况不佳,并且发现冢原先生也同样找仙波找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最后草薙和内海薰通过多方打听与推测,在一家专门负责为病人提供善终服务的医院里找到了仙波,脑癌晚期,而他的医药费一直是冢原先生在负责的。
所以整理下来故事的始末就是:虽然当初冢原先生逮捕了仙波,但是他一直觉得仙波不是犯人,是替人顶罪的,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在退休以后因为有了时间,他便一直在寻找仙波,希望可以得知事情的真相。而通过冢原先生的不断努力终于找到了仙波,并且一直照顾着仙波,仙波因感念冢原先生的恩情,告诉了他真相。其实成实是仙波的女儿,在三宅伸子死的前一夜他们两个曾在一起喝酒,他藏在钱包中节子抱着成实的照片被三宅伸子看到了,因为节子曾经也陪过酒所以三宅伸子认识节子。在三宅伸子的诱导下,仙波告诉了她真相,于是三宅伸子想通过这件事情敲诈节子,可是第二天她上门去的时候节子不在家,是成实开的门,三宅伸子刺激了成实说她不是她爸爸亲生的,到时候她爸爸知道了就会将她们扫地出门。成实想到曾经有一次父亲喝醉了回来打了母亲说朋友都笑他说成实和他长得不像。虽然后来重治酒醒之后道了歉并且再没说过这样的话,可是这件事情却在成实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被三宅伸子一刺激,成实拿起菜刀追出去在公园里杀了她。第二天警方报道了以后,仙波看到了新闻感觉很不安,给节子打了电话,节子发现是成实杀的人之后很慌张,告诉了仙波,于是仙波让节子把菜刀拿给了他,他决定替成实顶罪。
冢原先生在知道了真相之后,决定去一趟玻璃浦,希望在仙波死之前能让他再见一面他用自己的人生守护的女儿。结果,在他和节子说话的时候被重治听到了,于是重治利用了恭平杀了冢原先生。重治说要带恭平放烟花,借口以防有流弹炸到屋内,所以把屋内所有的窗户都关上了,还让恭平爬上屋顶在烟囱上盖了层纸板。然后他再烧锅炉,给冢原先生下了安眠药,把他安排在了与地下烧锅炉的地方连接有裂缝的房间中,就这样让冢原先生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亡。事后他又把冢原先生的行李放到了没有裂缝的房间,并打算去警方自首说是因为房屋太旧,锅炉老化造成的意外。可是那天晚上,陪汤川学出去喝酒的节子被同去那家酒屋的环保社团的成实的朋友泽村开车送回了旅馆。泽村在听了重治的说辞以后,害怕因为旅馆老旧而出现的游客死亡事件会影响小镇的声誉,更加没有游客愿意来玻璃浦,于是他建议让重治夫妇把冢原先生的尸体扔到海岸边去伪装成意外死亡,并且他负责开车把尸体运了出去。
故事的结局就是,重治夫妇去警局自首,说这是一场因为旅馆年久失修而酿成的意外,可是警方在再现现场的实验上却一直未能成功。恭平在跟着汤川学学习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之后,意识到了冢原先生的死是因为自己爬上烟囱盖上的那一层纸板,但是那是辜负让他这么做的,他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要和汤川学说,而知道了一切的汤川学告诉恭平:
“这个世界上,有些谜是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迟早一天,那些谜也会被人们解开的。那么,科学是否有极限呢?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极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就是人。人的大脑。比方说,在数学界里发现了新的理论时,要验证该理论是否正确,就必须要有数学家们来动手检验。然而,如今发现的理论开始变得越来越高精尖,如此一来,能够检验理论的数学家也就越来越少了。那么,如果该理论太过费解,其他人都无法理解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要让该理论会说科学的极限来源于人类的大脑。不管什么问题,都必然存在着答案。但是,答案却未必都是能够立刻导出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人生。今后,或许你还会遇到许多无法得出答案的问题。为了寻求答案,很多时候你必须让自己长大。所以,人必须学习,努力,磨练自我。这次的事,我会和你一起带着问题思考下去,直到你得出答案的一天,请不要忘记,你的身边,还有其他的人陪伴着你。”
说实话看完以后,我觉得作者为了讲述这个中心思想而编织了一个太过可怕的故事。我不能理解文中的成实因为心中的那一点害怕就去杀人,而在杀了人之后竟然能接受素未谋面的亲生父亲替自己顶罪;更不能理解重治明明心中十分介意成实的身世却能一直隐忍不发,而在知道了冢原先生希望节子和成实去见仙波一面之后就想出了这么精密的杀人手法,不仅利用了自己的侄子,还假装很愧疚地把一场谋杀说成了意外。这样的人性让我觉得不寒而栗。我觉得,一个人利用别人的善良与信任才是最可怕的。
第四篇:《西游记》读后感(十二)
唐僧师徒来到高老庄,孙悟空打败了妖怪,唐僧收妖怪为徒,并为它改名为八戒,师徒三人继续西行取经,《西游记》读后感(十二),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十二)》。八戒是个很懒惰的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不劳而获取得的,凡事必须付出,才会有收获。
第五篇:读后感十二篇
一、【你在为谁学习读后感】
近段时间,我读了北师大博士李明军所著的《你在为谁学习》这本书,《你在为谁学习》读后感。此书不仅格式给人以新鲜感,内容也别具匠心。书的开篇主要谈学习、读书,后来话题涉及到各个方面,锻炼身体、心理健康、早恋、网络、理财等等,几乎无所不谈。但谈得更多的是学习和生活心态。读后,我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真正理解了为自己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每个人必须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感到学习太苦太累,哭天喊地地抱怨着,好像是给别人学习。既然是为自己学习,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再苦再累也必须坚持下去。作为学生,除了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关心和成绩的好坏,我们是否真正想过我们为谁学习?是否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天职,什么是天职?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必须的”。既然是为了自己学习,那应该怎么学呢?是让老师管着、家长压着学吗?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是“要我学”,而被动的学习和“要我学”肯定是痛苦的。为自己学习必须是主动的,是“我要学”,只有主动的学习和“我要学”,才会减轻学习的苦累感,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为自己确立人生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个高度,持续地努力,就像高楼大厦也是由一块块砖头慢慢累积起来的,在人生高度的阶梯上奋力地攀爬。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体会知识带给我们的充实感、丰富感、进步感,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老师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家长也常唠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被动地学习,只为应付家长和老师,那学习何谈快乐?学习究竟为了谁?仔细思考后,为自己是最正确的回答。生活中,任何东西都会被偷走。但你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过程是永远不会被偷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感到学习是很苦的,是很累的,又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毕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吃苦,哪有将来的幸福人生!学习是要付出汗水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永远进取的心,在学习上永存一种拼劲儿,主动学习,不要怕吃苦,永远记住一句话,为自己的未来是学习的动力,为自己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这就是为自己学习的真正含义。只要想通这一点,你就是学习上的成功者。只要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创造出学习的奇迹!
二、【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暑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三、【名人传读后感】
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米开朗琪罗表面看上去是比贝多芬幸运的多,他不残疾,也不贫穷,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因为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见外族侵略;自己国家的土地被侵占却无能为力,他与贝多芬同样孤独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安慰,只是在他身上谋取利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更悲惨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与奴隶没什么两样。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唯一幸运的是,至少教皇还承认他的天赋,并且不止一次的保护他的艺术成就不遭破坏,但是他们却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七十余岁的高龄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如果米开朗琪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他就不痛苦了,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了,然而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虽然他的本质性格是骄傲自信而且固执的,只是他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长子”的责任感,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于不顾,这就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必然会逃跑,或者选择明哲保身,向权力屈服。特定的时代条件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与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从小在名门贵族长大,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亦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
其实纵观全书,在三位名人的传记描写中,都时时透露出了这些名人的缺点,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
四、因为爱情,因为青春--《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
故事里德那个女孩,从最初的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敢爱敢恨德小飞龙到最后变成了对爱情妥协,对生活妥协的小女人,因为爱情,因为青春--《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读后感。放弃了的是藏在心底最深的那种感情。从婚礼开始的时候,踏入那个礼堂,就真的是走进了一个男人的生命,走出了另一个男人的生活,即使曾经深爱无比,让彼此痛彻心扉,结果还是各自生命里德插曲。
故事转了一个圈,女主角还是走向了青梅竹马,只是为了一个依靠。大学时期再怎么热爱的人,最终还是形成陌路。最后他留下的,是名为成长的课程与爱的真谛。故事的女主角,叫郑微的女孩,在她最爱的人,陈孝正的身上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却在最亲密的好友莞莞身上学会了婚姻。从此,她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此生自己最爱的人步入殿堂。
年少轻狂如我们,渴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殊不知未来很远,社会很冰,年轻过后才发现,需要的不是爱情,是生活,当初的棱角已被磨平,再也找不回当初世界唯我独尊的姿态了。
那是宿舍的六个女孩,在大学时期畅谈自己的梦想与爱情,实现的终究不多。当单纯如我们踏入社会才发现很多事情都有无形的羁绊和约束,弱者只能屈服。那幸福呢?爱情呢?在哪个方向?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仰望?都只是徒增伤感而已。为了初恋朱小北奔向新疆,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爱上了那片土地。异地恋的莞莞,坐上了赴向黄泉的火车,只为了赴最爱的人的约。世事无常,我们能想到的东西与现实脱离得太远,幸福的幻想演变成悲剧。是不是生活与悲剧原本就是一对?有生活就有悲剧,悲剧总依附于生活而存在。而幸福,使我们一厢情愿强加的第三者罢了。
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两个男孩在她的生命里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这样的三个人,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悲剧。其实相遇就是偶遇某个人,和他走了一段路,交换彼此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分道扬镳。
我们的青春短暂而又冲动,轰轰烈烈之后就是眼泪灌溉的绝望,尘土掩埋掉所有过去,所有回忆。风带走最后一丝眷恋,拍拍手,我们重新上路,去寻找另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人生很短,没有人愿意在赌输之后再继续放筹码。回过头才发现,青春的梦想是用细细的丝线编织成的脆弱绸缎,经不起那么多的沉重,断裂之后,连同那颗跳动的炽热的年轻的心,一起消失了。
年轻的我们都有一颗炽热的无处安放的心,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来分享,可是到最后,寒风带走最后一丝温暖之后,就算我们拼命抱紧自己,那冰冷如尸体般冰冷的心再也没有半点温度了。
所有的故事到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别人的泪水和哽咽声中消逝的。偶尔掠过的含有死者气息的冷风,让人颤栗。
最后,陈孝正教会了微微爱情,莞莞教会微微成长,林静给了微微后半生的幸福。生活总是这样绝情,陪在身边的人终究不是最爱的人。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终是一场空。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终是一场梦。
五、承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读《这个女孩真是不简单》有感
“‘我们一起去上学,我帮你!’九年前,当时只有六岁的雒梦妍对幼儿园的小伙伴赵南茜说。”《这个女孩真是不简单》这篇报道一开始这样写道。今天我刚读到它,也认为这只是一句童言,毫不在意。
“这么走太慢了,我背你吧!绝不让你耽误一节课。”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梦妍突然对南茜这样说。年幼的梦妍,自此背负起这个承诺,这一背就是整整7年。承诺不是夜幕中的星星点点,忽隐忽现;承诺不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也就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参加各项活动,教室厕所,上楼下楼,室内室外,二人总是形影不离,梦妍每天都背着身患顽疾的南茜上学,从不说累。就连一些成人也未必长期做到,何况我们这些小学生呢!但年幼的小梦妍竟然做到了。这让我十分震惊,难以想象。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梦妍背着同学南茜上学放学,这本身就是不简单的事,而她却把这不简单的事做到了七年如一日,这才叫“真正的不简单、超级的不简单”!
梦妍曾告诉记者:“我是她的腿,她是我的姐妹。”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纯真的心语。当读到这句话时,更是让我为之一震,并肃然起敬。那么,是什么促使年幼的梦妍竟把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姐妹?是承诺,是她把自己对南茜的一句承诺,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篇报道中说她们中学的校园很大,一次梦妍背着南茜去礼堂,一路要穿过教学区、宿舍区、人工湖、体育场、游泳馆„„“那一次觉得有点儿撑不住了”,梦妍说,特别是上礼堂二楼的时候,自己额头上的汗流到眼睛里,刺刺地痛。“我开始害怕了,手麻了,怕摔着她。”读到这里,让我很揪心,很不安,真为她捏一把汗。但梦妍她坚持住了。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尤其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来说,需要付出巨大的力量和惊人的毅力啊!
“从9岁到15岁,梦妍一次也没让南茜磕着碰着。除了父母和梦妍,南茜也拒绝任何人背她。”这也是南茜对长期背负她的梦妍的一种信赖。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她才有安全感。”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难道梦妍这样做仅是助人为乐吗?不,这件事已经远远超出了“助人为乐”的概念。这不仅是梦妍对南茜的一种关爱,一种无边的大爱,更是一个承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德育好,十有八九学习就好。”不错的,2011年中考,梦妍考了510分。她凭借这样的好成绩完全可以上更好的学校,但她依然选择留在南茜身边。问其理由,很简单——“我们是姐妹,我们要一直在一起!”梦妍这种舍己为人的壮举,就是为了让她先前的承诺,得以延续,继续背负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给予南茜更多更持久的爱。
今天,我读了《这个女孩真是不简单》这篇报道后,感慨至深,思绪万千。好一个女孩,为了一句承诺,她做到了七年如一日!好一个女孩,你把不简单的事,竟然做得如此简单!好一个梦妍,一个不简单的女孩,一个了不起的女孩!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骄傲;承诺如同烛光,它的光彩是烛燃烧的结果,也是烛的荣耀。让我们人人给予他人一份承诺,为他人背负一份责任,为他人奉献一片大爱,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绚丽,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丽灿烂!
六、《基督山伯爵》读后感800字
《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又名《基督山复仇记》。
故事由法老号上开始,由于船长去世的不幸,邓蒂斯得有了成为船长的机会。与此同时,他也即将与美茜蒂斯结婚,那一切一切是多么的美好。然而,却在两个小人和法官的陷害下,在监狱中度过了十四年。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基督山伯爵的复仇。
它叙述了一个人历经了夺妻之恨、炼狱之灾、意外得财的复仇故事。整个故事中邓蒂斯令我感触最深。邓蒂斯是一个尝遍了人世间酸甜苦辣的人。他复仇时那万无一失的计划和谋划。当他获得一大笔金银财宝的时候,他以基督山的名义站在这个世界上。一步一步实行着他的复仇计划。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美茜蒂斯去求邓蒂斯不要把自己的儿子杀了那一瞬间。其实邓蒂斯知道,如果不把她的儿子杀了,自己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奇怪的是,他答应了。
那句“怎么!难道这座准备了那么久,花了那么多心血建造起来的大夏,就这么毁于一旦”我怔住了。他花尽心思的那一切,和他的生命。竟然为了一个和仇人结婚的旧情人放弃了。
可见他这种心胸宽广,不计前嫌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世上本来就没有幸福和不幸,只有相比较的境遇。只有经历过苦难才知道幸福的滋味,只有曾经想过将要死去才知道活着的快乐,等待和希望”这是邓蒂斯说的。告诉我们,只有辛苦的等待,才会有希望。
告诉我们其实世上本来就没有幸福和不幸,只有相比较的境遇。只有经历过苦难才知道幸福的滋味,只有曾经想过将要死去才知道活着的快乐,等待和希望”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我们所做的不是悲哀,而是坚强,是学会等。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只要我们等下去,才会有那灿烂的明天。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顽强不屈地活下来。要珍惜上帝给予的生命。相信命运,命运不会不公平的。
只要有毅力,有决心,会等,希望将会变成事实,美好将属于自己。因为“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七个字里:等待、希望和奋斗!”
“世上本来就没有幸福和不幸,只有相比较的境遇。只有经历过苦难才知道幸福的滋味,只有曾经想过将要死去才知道活着的快乐,等待和希望”
七、目送
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是描写亲情的书。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
她的文字细腻真挚直抵心灵深处,她写离别“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她写兄弟之情“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她写她自己“我有乡下人特有的愚钝。成长在乡村海畔,不曾识都会繁华,十八岁才第一次看见同龄的女生用瓶瓶罐罐的化妆品,才发现并非所有的女生都和我一样,早上起来只知道清水洗素颜。在台南的凤凰树下闲散读书,亦不知何谓竞争和进取;毕业后到了台北,大吃一惊,原来台北人人都在考托福,申请留学。这种愚钝,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远是那最后“知道”的人。“
她写文字”一个数字,一个单位,一个名词,组合起来就唤出一个繁星满天的大千世界:一串红,二悬铃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劳。”
柔软的心总是善感的。一株花,一只鸟,一颗星星,傍晚的最后一抹残阳,早晨的第一缕霞光都是她的笔下精灵,她借着它们书写她的爱,她的迷茫,她的绝望,她的不舍。
人生总是有太多不如意,或穷或富,亲情永远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它给了我们父母以依偎,给了我们兄弟姐妹以同行,给了我们子女以疼惜。它让我们的人生充盈,我们前行的路上不孤独。
八、《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600字(全网一篇)
林徽因是一朵出水芙蓉,清雅端庄。
林徽因是一朵白莲在这世间淡然的盛开,雅致素净。
林徽因是一朵昙花,总是选择在暮色时分开放,开时极其绚烂,仿佛要在瞬间将自己的美丽都释放,优雅动人。
而我则喜欢她的淡然超脱。
或许我们生活中没有《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经历;
或许我们生活中没有《哈利波特》那奇幻惊险的情节;
或许我们生活中没有《泰坦尼克号》那种生死抉择的时刻。
我们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日子!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出戏,虽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但平平淡淡却不失精彩。
说起林徽因,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她和徐志摩联系在一起,可他们最后并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也许会有人迷惑,我想那是因为她渴望的是平淡的日子。徐志摩骨子里是一个浪漫的人,他能给林徽因带来诗意般的生活却给不了她平淡的日子。虽然梁思成没有徐志摩那么有才情,但他却能给林徽因现实的安稳。但是,生活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平淡的日子才是她所渴望的。即使,林徽因总会想起与徐志摩在那康桥相见的日子。
地球并不会因为谁的悲欢离合而停止运转,生活总得继续,平淡的日子才是生活的主色调。
如果我们去细读林徽因的诗,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则会是一个清秀淡然的女子,没有变点的锋芒,有的只是她淡然从容。虽然林徽因总会想起与徐志摩相处的日子,但并没有看出她有后悔的意思。因为平淡的日子才是她所喜欢的,平淡的日子总会让人心如止水、心气平和。其实,平淡也是一种幸福!
或许有人会喜欢惊险刺激的生活,因为这会给他带来无与伦比的新鲜感。但我仍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就算生活有波折,但总会归于平静,归于平淡的日子。
因为,平平淡淡也是一种难言的幸福!
九、《每一天都去播种》读后感1000字
每次走在路上,看到凋零的花儿飘落一地,我虽没有《红楼梦》中那个葬花女子的过分伤感,但是也不免有几分惋惜,心想昨天还在枝头展现美丽的各色花儿,怎么一夜之间就会落英满地,理性一想,原来这是花儿的宿命,花开花会谢这是谁也无法更改的自然规律。此时不免联想到了自己,如今已人过不惑,满脸的沧桑是岁月留给自己最深的痕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美好记忆总是不经意间在大脑中再现,怀念儿时的那份简单与纯真,虽然儿时的玩伴现在已各奔东西,为生活奔命尽管苍老了各自的容颜,但是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永远是那一张张幼稚的笑脸,因为这一份份记忆也曾让自己那一刻幸福满满。
难忘自己发奋读书,努力改写命运的学生时代,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尽力省下可以省下的每一分钱。因为少了那份衣服的包装,总感觉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直到考上了师范学校,妈妈为我特意买了一件红色的针织上衣,当我穿上这件新衣服的时候,忽然感觉自己原来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纯情少女。
有时候命运很会给人开玩笑,那些学生时代的美好梦想竟然和现实落差如此之大。艰难的在外奔波生活让我再次尝试到生活真的没有那么美好,要想改变命运,唯有靠自己的不断努力。身心疲惫的时候,真想归隐山林,哪怕盖一建茅草小屋,无声无息过着远离繁华喧嚣的平淡日子,感觉也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请。可是现实并不容自己随心所欲,一旦把自己塞入了快车道,想停下来都不可能,这时只有缓缓神,继续勇敢前行,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但我总会选择最美的姿势自己爬起来。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让眼泪洗刷掉心中的忧伤,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还要面对太阳微笑。
这么多年的为生活奔波,一直没能让心真正静下来。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感觉自己好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还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一天,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再看看苍老了容颜的自己,如果不用内在美来弥补自己,在自己的身上恐怕再也找不到什么魅力。昨天看了作家毕书敏的文章《每一天都去播种》,感概颇深,女人,你不要一生都为别人活着,学会善待自己,在岁月中沉淀自己,在沉淀中不断成长,即使苍老了容颜,我们仍能用阳光自信和绝佳的气质找回自信。
花谢花会再开,岁月逝去不再来,我们唯有珍惜现在,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努力不止,勇敢前行,男人如此,女人亦该如此!
十、【稻草人】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 他流尽了眼泪。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十一、【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 一无所有的青春,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旨在瞄准年轻读者群体的心灵类书籍《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中文版日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只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上市至今已销售50万余册。这本以作者真实经历和感悟写出的新生代社会生存指南为当下迷茫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
《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是由两位获得过 “韩国人才奖”的韩国青年才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写成的心灵励志类图书。
当下,不管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绝大部分年轻人没有背景、没有家世、没有金钱,除了梦想,一无所有。2013年为就业重灾年,该书从青年面对的最切肤的实际,讲述大家面临的同样的苦闷,发出了震耳发聩的青年宣言:“与其低头跪着接受残酷现实,不如勇于直面人生,起步奋力奔跑,虽然我们的青春没有翅膀助力飞翔,但是只要我们执著卖力地奔跑,就可以和他人一样实现青春的梦想。”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和职场新人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用最短的时间打造自己让自己脱颖而出,不走弯路实现梦想的经验,他们的理念和方法值得中国年轻人借鉴。
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毕业于韩国的一所三流大学,他们的父亲,一位是出租车司机,另一位是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是韩国典型的没人、没钱、没权、没相貌、没学历的新生代,但是毕业后的3年内,他们一个成为LG旗下韩国第三大广告公司的顶级策划,另一个在一个大型咨询公司功成身退后自己成功创业,成为80后翘楚。并且因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他们分别于2010、2011年获得了韩国总统亲自颁发的“韩国人才奖”,同时得到该奖项的还有韩国国宝级体操运动员孙妍在、滑冰运动员金妍儿等人。在“人际关系社会”和“学历天堂”的韩国,一无所有的他们成就了新生代年轻人的职场传奇。两位作者将自己对青春的感悟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分享了各自充满屈辱、泪水、汗水和骄傲的经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一无所有的青春,该如何让梦想落地生根。他们在书中透露了各自是如何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突出重围、直达梦想的经验,以及他们对年轻人个人与社会、梦想和现实的矛盾现状的思考。
该书受到了著名作家毕淑敏、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LG总裁具本茂的一致推荐。
毕淑敏看完本书后感慨说:“两个输在了起跑线上的80后青年,没有先天的相貌、家世、贵人等等资源,毕业于遭人轻藐的三流大学。如同没有翅膀的鸟儿,注定了不能飞翔。但他们实践了跪在地上、用双膝奔跑的历程。在膝盖磨坏之前,幸福将他们轻轻托起。这本年轻人写的书,现身说法、精彩犀利。尤其适宜那些满怀壮志又不知从何开始,期望成功又对现实时常失望并沉湎于幽怨之中的年轻人。不要对梦想偷懒,读完这本书后,请即刻出发。”
西单女孩任月丽看过本书后感慨说:“其实,翅膀不是别人给的,翅膀要经历痛苦,自己长出来。”作为一个无学历、独自闯北京唱地下通道的80后,西单女孩依然在为梦想选择坚持。她坦言,自己与“翅膀”很有缘分,《没有翅膀,所以努力奔跑》没有讲空话,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东西,“不拼爹、靠自己”的人生才是绚丽的人生。
十二、【花田半亩】
当目光定格的一刹那,我的心被征服了。我不禁小声读出了它的书名——《花田半亩》。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当翻开书页,细细品读时,我被震撼了。细腻的文字,优美的语言,还有她对生活的品味,无不让人折服。
但是,你知道吗?这本书中,记录着一个花一般的女孩最后的生命独舞。作者田维正值豆蔻年华,但在这笑颜如花的年龄,病魔无情地伸向了她,留给我们的是她所钟爱的文字。病魔的侵蚀,是这个不平凡的女孩更是超乎常人的坚强。从她的文字中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平静,是一种不屈。
《花田半亩》是田维2002年至2007年的心路历程。有笑,有泪,有辛酸,有痛苦。记录了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她对美好过去的回忆,有她在夜深人静时的思索,有她在街边的见闻感受……一个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女孩,依然执着地热爱文字,热爱生活。她留给我们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难以忘怀那篇《疼痛》。从那篇文章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她的坚强。从疼痛的出生,到少年时一次次的跌倒,再到病魔的折磨,她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着,似乎从未停歇过。这般曲折的命运,这样柔弱的身躯,却在千百次摧残中依然挺立。在跌倒中她从未哭过,她在日记中这样说:“也许,这只是因为我是个疼痛着的孩子,对于疼痛我已不那么畏惧。我总是咬着牙站起来继续向前跑去,因为我知道风在前方。”这样一个不屈的生命,咬着牙经受各种风吹雨打。我的心在隐隐作痛。无论是谁,都会为这样的生命而疼惜。
相比之下,我们那些所谓的坚强又算得了什么。我们都太幸福了,我们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遇上点小风小浪就以为是灭顶之灾,跌倒了不哭、失败不馁就把这称之为坚强。的确,这是坚强,但这是最最小的坚强!人最惧怕的是什么?是死亡!一个能在死亡面前微笑,在死亡的逼近下仍能黯然、平静地生活,仍能对一切都充满希望的人,不是勇士是什么?她体现出的不就是真正的坚强吗?
我不知道,如果换成是我,成天面对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单,还有瓶瓶罐罐的药,即使不是乐观,我是否还能坚强活下去。
环顾四周,一切都是那么触目惊心。又成天游手好闲,虚度光阴者;又难以忍受失败,自寻短见者。他们都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可悲啊!“每个面临过死亡的人,都懂得了眷恋生命。”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田维努力地活着,勇敢地活着。她热爱这世界。
她说,疼痛注定只是默默一个人忍受。所以她总是把痛苦默默嚼碎,咽下。不让她爱和爱她的人知道。懂事的孩子,让人怜惜。
2007年,田维闭上了她美丽的大眼睛,一个仙子般的少女留下半亩花田,化蝶而去。“倘若,这世上从来未有我,那么,又有什么遗憾,什么悲伤。
生命是企鹅装的曲折,死亡时宁静的星,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这世上不再有我,又无处不是我。“
她的这首诗,是她对生命的最好诠释。
蝶儿终究是飞走了,然而,我又常能找到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