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丹心语读后感
于丹心语读后感(一)
无意中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一开始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了几页,看着看着觉得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挺实在的。于是思想上就逐渐地改变了态度,觉得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每天晚上认真地品尝这本书、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于丹心语读后感(二)
大家于丹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生的低谷和困境,周围的亲人都无能为力,只有靠内心通明的韧性,才能战胜困境。一是感念于她总结之深刻,言辞之精湛,二是源于自身的感悟,因而信其所言。
一个人的一生长则七八十年,短则三四十年,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如走路一般,会平坦如砥,亦会崎岖不平,会风景秀丽,亦会秋风扫落叶,这便是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顺境自不必说,一路顺风,潇潇洒洒,一路高歌,荡气回肠,让世人投以羡慕之目光,感叹于生命之光鲜,人性之大智,以至于会换取如此光彩照人之人生。逆境便是人生的低谷,会极其不顺,好像踩错了点,一步不及一步,困得你展翅难飞,是英雄也抑或会败落在小河沟里,淹没你所谓的大智大勇,你抑或会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但终不见起色,周围的亲朋好友或许投以怜悯、同情之目光,或许伸出援助之手,更或许为你牵肠挂肚,忧心忡忡。
一切皆为好意,但终归或无能为力,或于事无补,如灰心,或许从此会一蹶不振,衰败至底。这个时候,要想走出低谷,战胜困境,只有靠内心通明的韧性,有一种通明透亮的心态,加之无刚不克的韧性和心灵的勇敢,才能挫败如顽敌一样的困境,走出崎岖不平荆棘遍地的低谷。
然通明的韧性,需要的是心灵的智慧和忍耐困境的过程,首先能正确面对眼前的困境,不管是人为的障碍还是天意,皆是人之常情,不忧心,不怨人,寻其能通得过的路径,为战胜困境倾其所有努力,不为后悔留有余地;再者还要有耐力,还要能坚持,历练其心智和意志,拿得起放的下,敢于担当,摸爬滚打不言累,长风在上,青田在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只有靠这种通明的韧性,最终才能扭转败局,从此开拓一片崭新的局面。
其实不论是内心的通明,还是坚韧的耐力,寻其根无不是人的大智慧,如具备了此种素质,不管遇到多大的风吹浪打,都会做到仁者不忧,心存高远,如大鹏鸟一般在湛蓝的天空壮阔飞行。
于丹心语读后感(三)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第二篇:心得之心得——读于丹心得有感
“心得”之心得
电脑开着,正在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手上拿着一本同样内容的书。一边随着播放的节奏翻看着,一边用笔在认为精彩的地方勾画着。间或就涌出一些联想和感悟,随即在书边上匆匆写上几笔。也可谓“心得”之心得吧。
易中天为于丹的书写了序,题目叫《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这个题目,其实就是领会“心得”的一把钥匙。
“灰色的孔子”,给人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一下子把古代孔子与当代我们,拉近了许多。孔子原本就是凡人。即使他后来被推崇为圣人,毕竟仍是天地中人。我们还是把他当成凡人的好,因为我们能见到的都是凡人。那些被尊为圣人的人,德高望重,好学善思,观察能高瞻远瞩,思想会穿越时空。他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但却有不少所谓的圣人,并没有努力实践自己所立的圣言。他们只是为了教化世人,自己并没有去身体力行。也有的纯粹是在兜售“精神鸦片”,目的是蒙蔽、欺骗、麻醉和愚弄人民。圣言之所以常常被打折扣,显得不那么神圣,原因就在于假冒伪劣的货色太多。人们经常上当受骗,实在是不敢轻易相信那些圣言了。
“多彩的世界”,听起来很浪漫。其实隐藏着诸多酸甜苦辣。它既太平稳定又竞争激烈、既繁荣昌盛又腐败丛生、既跃跃欲试又浮躁彷徨。这位灰色的孔子,色彩感不强,容易被不同颜色所接受。有这灰色的掺和,或许社会能和谐,世界会美好。因此有必要大布其道。不过,也不能把孔子视为救世主。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以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想他只是吹吹牛皮而已。说过头的话,其实就有悖于《论语》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实质就是在“布道”。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她用“心得”二字表述,很是巧妙。区别于一般的讲解诠释和照本宣科,是否也暗含着不全部的赞成和认可呢?不得而知。
听罢于丹的侃侃而谈,我倒觉得《论语》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心灵之道。用心灵之道可以概括通篇《论语》。所谓心灵之道,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如何面对客观的外部世界。孔子的观点,是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欠和遗憾。缺憾、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首先要学会承认和面对,然后再通过努力去弥补。自信无疑是最最关键之所在。没有自信,心灵最容易受创伤。自信源于淡定和坦然。可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心灵的境界是分层次的,力量也是无穷尽的。《论语》中说“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坦荡荡”。苏轼也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们平常也说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从容笃定、不骄不躁等等。无论在物质匮乏时,还是温饱无忧后,心灵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面对物欲横流之时,心灵上的毛病,常常能置人于死地。保持心灵的纯洁与健康,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
人是社会中人,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处世中走过。心灵必须把握好处世的原则与分寸。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观点,真有点出乎意料。可细细品味,方悟其中真谛。平常所讲的“以德报怨”,其实才是虚伪迂腐,经不起推敲的。处世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于掌握规律,顺其自然。贵在公正耿直、光明磊落。东郭先生是万万做不得的。更没有必要去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这既是原则,又是分寸。我们应尽力好生地去把握。原则之下,分寸的把握尤显重要。过犹不及,适得其反。须知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决不能随便就丢失了自我。再亲密的人,都要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这样才有期待、憧憬和追求,永远处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最佳境界。人生在世,道义为上,诸事当有方圆;位置关键,不可越俎代庖;谨言慎行,方能少忧无悔;修身养性,才会心想事成。早一天明白这些道理,就会早一天开始快乐人生。
修身养性,就是要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孔子除了把仁、知、勇,作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外,还描述了君子的具体标准,即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很好相处的人、重行轻言的人、有崇高理想的人。孔子自谦,他本人达不到这些要求和标准。圣人况且如此,可见世上真正能称为君子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世上绝大多数人,并不非此即彼,而是介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普通人。不少被标榜为君子的人,其实只是伪君子而已。与小人难打交道,却容易识别。伪君子披着庄严的外衣,道貌岸然,欺骗性极强,更难以对付。
我们要向君子的要求和标准靠近,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定力。没有恒心,就会见难即退,半途而废;就会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就会常立新志,等待明日。他从不打算从今日开始,永远都在原地踏步。没有定力,其实就是根基不牢。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左右摇摆。随之就对心中那一点点正确的主意,产生怀疑。面对各种诱惑,很容易改变初衷,误入歧途,一失足成千古恨。看来只是那么一念之差,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实则是根基不牢,缺少定力,走上歧途只是早晚的事。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交不好的朋友,就是希望他们学好,以后能成为君子。他提出“益、损三友”的标准。正直、诚实、广见博识的朋友为益者,谄媚拍马、两面派、夸夸其谈的朋友为损者。孔夫子的良苦用心,当然应该领情,却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人类的种族区别,社会的层次差异,行业的领域分割,岗位的分门别类,早已把人们划分到无以数计的不同的圈子中。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是自然规律。在人生的圈子里,谁都不可能只与好人来往,而要学会与各种人共事打交道。如果太清高介意,势必就成了孤家寡人。况且现如今朋友的概念,早已变异,越来越俗气,越来越没有含金量。谁见面不是以朋友相称,可真正负责的朋友并不多。“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一句名言,也很有几分道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把握,对朋友不要期求过多过高。否则你肯定会失望的。
我倒觉得孔子对理想的看法,非常的明智。他不好高务远,不强其所难。而是十分注重实现理想的起点。这个起点是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充分体现了心灵的呼声。看似胸无大志,其实非常清明。但凡是个正常的人,谁不想有所作为呢?可明智之人,从不好高务远,也不锋芒毕露,更不怨天尤人。而是脚踏实地,先把当前的事情做好。他无论在哪个行业和层次工作,心灵都是愉快充实的。同时也决不像个定型的容器一样,就此终了一生。而是随时听从时运的召唤,为社会去做新的担当。他的心灵永远是年轻自信、充满活力和有所准备的。
心灵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孔子把人生分为三个大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又具体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其实讲的就是不同阶段的心灵状态。他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几千年过去,今人已非古人。况且人各有志,哪能一概而论。人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有的二、三十岁时,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有的到死也是懵懵懂懂,糊涂一生。
学而不思,等于没学,哪会有什么长进提升。懂而不精,什么真本事也没有,这样的人又有何用?“而立”的内涵,即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心灵的指向决定行为的方向。心灵应该是清明内省、从容不迫和坚定不移。“不惑”需要大智慧。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犯糊涂。学会舍弃是做到不惑的关键。“知天命”,关键是那个“知”字。孔子讲,知命、知礼、知言。其实就是知道规律。心灵中有了一定之规,还有什么难题应对不了,还有什么烦恼困扰自己!知道了天命,就会到达“耳顺”的境界。悲天悯人,包容宽厚,理解万岁!“耳顺”之后的“从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心灵经过了千锤百炼,去伪存真,已经炉火纯青,由必然王国升华到了自由王国。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世界有定律,人生皆自然。这时候的心底是淡泊后的清明,坦然中的笃定。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能从容面对,宽厚一笑!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想不通的事。这才是真君子之所想所为也。从心所欲的境界,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只要注重修身养性,就会早一天实现从心所欲。
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人生。
(2007年1月20日于永济家中)
第三篇:于丹《论语》读后感
假期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一直以来,在我的心中,总认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那些孔夫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地记录下来,简单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但是,通过数其中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使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
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它没有繁荣的文字,而终极传递的十一种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决定我们可以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是从人浮于事的各个角度去阐释孔子的观点,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在这里,我仅针对与心灵之道,谈谈自己的感受。
心灵之道,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不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那么迎接你的,只能是一倍,两倍,甚至是更多倍的苦痛。如果不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遗憾,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一种遗憾,有时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此星星了”。
在初中的一次学习成果展示会上,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通知,稍后将会第一个上台,做成果展示。面对台下诸多的领导,老师,我的心突然慌了起来,结结巴巴迪昨晚了发言,逃跑似的败下阵来。就是这么一次失败的登台,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总对当众发言有种莫名的恐惧。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会紧张不已。我想,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被放大到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生命的质量。
缺憾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缺憾。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就要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会拥有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是义字当先的勇敢。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一集便是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的。剧中的小雨被同学及其舅舅恶意威胁,哭着向家人诉说。父亲夏东海理性分析,找对方理论,却遭到对方的武力威胁。子女们认为父亲是因为胆小,害怕被打才不敢据理力争的,于是大家对父亲很失望。然而,在几天后,大人的“舅舅”却登门来致歉,原来,是夏东海不惧危险,在恶人打劫时,出手救了他。也使他明白了真正的勇敢不在于欺软怕硬,而在于在面临恶势力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至此,全家人才了解到父亲的勇敢,全部对他充满了敬佩。
“义”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吧,是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是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有一次,我因为一时大意,丢失了已经完成好的抄写重点的作业。当时心情糟糕极了,因为自己费尽心力的复出,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在抱怨、哀叹过后,我又重新拿起笔,翻开书,一点一点地细致总结。终于,在知识点多次被强化后,我在测验中取得了好成绩。
当一个不幸降临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
有价值的事情,获得才更有效率。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一个良好的新台币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良好的心态取决于一个敞亮的心怀。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既可以拥有真正的勇敢,也会让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生命爆满,充盈,让人生充满快乐。
《论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人生的坐标。
第四篇:《于海河》读后感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读后感
于海河,中国千千万万个名字中的一个普通名字,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领导干部中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他用生命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用生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学习于海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于海河同志工作以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于海河同志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0余年,在本职岗位上始终做到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双鸭山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业事业,常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私奉献,毫无怨言。工作期间,先后争取农业重要项目30余项,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扶持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手筹划建设了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去世前一天下午还带领大家实地研究工作,直到去世前的最后时刻还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修改关于园区建设的汇报材料。于海河同志把一生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
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于海河同志为民服务意识强,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经常深入村屯了解情况,能扑下身子和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贴心人”。于海河同志患有严重的关节疾病多年,主治医师和家人曾多次劝他卧床休息养病,但是他一直拖着病腿坚持工作在一线,忍着病痛深入百姓家中访贫问苦、解决困难。于海河同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体现出党员领导干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本色。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于海河同志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低要求,生活简朴、为政清廉,从不贪图享受。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他吃住简单,从不讲排场,尽量为组织减轻负担。尽管于海河同志长期担任宝清县乡镇和县直重要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职务,却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私利。于海河同志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办事,全心全意为民,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先进形象。
于海河同志的事迹让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我也要向于海河同志学习,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奋发作为,为教育事业做出
应有的贡献。
大庆市创业小学
2014年4月18日
郭
健
第五篇:关 于 安 全 标 语
关 于 安 全 标 语
安全标语在利于培养和增强公众安全意识,是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形式突出,醒目的特点,极具警示性、鼓动性和激励性。在国内劳动生产大军文化素质还不高,安全意识还不强的情况下,它用规范简练的文字表达通俗易懂的警示内容,即能起安全警示作用,又能体现人文关怀,成为整个社会化教育的一部分。国外发达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安全宣传语言逐渐成熟和完善,而我国阶段性的安全宣传语言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尽管中外文化有差异,具体国情也不同,但安全文化节宣传是相通的。
安 全 发 展 组 歌
生命
天下万物皆有灵生命之源大自然心连心相依为命绿色环境美如画生命价值最崇高积累智慧与文明心连心艰苦创新
天地人间美如画 万物一体同根生,相互善待共存生。手挽手和谐同行,安全发展万年青。源于劳动与创造,国家昌盛又繁荣。手挽手和谐同行,社会发展万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