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1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2其实我对蒙田不是很了解,但读了他的随笔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个怀疑论者,他向自己发问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认自己一无所知,而只是坚持那句“我知道什么呢?”蒙恬善于向哲人那样讲话,像朋友那样谈心。他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我意识是蒙田身上恒定不变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学说的尺度。他曾说“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虚妄,只不过,范围越小,虚妄的程度越浅。上帝说‘人哪,除了你,每样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并且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了工作和欲望的范围。唯有拥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虚,如此匮乏;你是没有知觉的探索者,没有审判权的法官,归根到底,你是这出闹剧的演员。”好深奥的哲理,真令人惊叹,佩服。
蒙田用他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风彩,分别阐明了论经验,忧伤,闲逸,撒谎,恐惧,节制,荣誉,心态失衡,勇敢,习惯,口才,交往,良心,饮酒,发怒,人与人的区别,功利和诚实,后悔,相貌,年龄,想象的力量,对孩子的教育,言过其实,父子情,人性无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观天,掠人之美,意愿,命运的安排等章节。他语言平易近人,形象亲切生动,让我们读起来回味无穷,富有生活情趣。
我对他的论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论经验。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经验会使你顺利的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待新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会有新的起色吗?会有突破吗?的确,缺乏创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长久地胜任你的工作。他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
他还说,在培养交往能力时,沉默和谦逊有利于和人交往。如饥似渴的去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积极的投入这种交往中,这样便能给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梦田的文章揭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深度和广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哲学家。他对事物的探讨堪称执著,没有半点忽视。他对任何事物也从不轻易下定论,总要从事物的正反两面去探讨,力图把它看得更明白,更透彻。所以我说,有空就多读一下蒙田吧,他能让你平静,而且你会喜欢他的。
《蒙田随笔》读后感800字3“在罗马,拇指有残疾的可以免于参战,理由是拇指不管用就没有足够的力气握住武器。”——这是《蒙田随笔》中《大拇指》这篇散文中提到的。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整书中最精彩的一篇,里面所展示的世界各地对于大拇指的各种奇怪的崇拜,在令我惊讶的同时,也不禁让我想到了当人们夸赞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伸出大拇指的情形。这是何等荣耀和赞美!
大拇指在五个手指当中,可以说是又短又丑陋的一个指头,可是他却凭什么让人们认定它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大拇指是唯一一个没有和其他手指完全连起来的手指,它所处的位置和它身上所附着的肌肉和其骨骼的构造都是独特而美妙的,它是其他手指力的支撑,是其他手指面对面的存在,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样的与众不同造就了它领袖一般让人敬佩的能力。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类似的情形。比如《水浒》中的宋江,武艺一般,学识也不算超常,纵然他本身有多么不及其他人,但在一百零八将里面却只有他能令众人臣服。这个正是人格魅力使然。还有拿破仑这个响当当的人物,身材矮小,却能将世界踩在脚下,在世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爱迪生的电灯让整个世界在黑夜也能充满光亮,将人们的生活延伸到日落以后,甚至可以说延长了人类的生命,可它仅仅是一枚小小的——灯泡。“大拇指”式的人物和事例数不胜数,可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让大拇指其貌不扬的同时,也为它准备了一个成为领袖的天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无论如何总有那么一两个优点存在,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并让它像钻石那样闪亮于世。或者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领袖——在将我们闪光的一面亮出来之后。然而如果大拇指失去了它这些独特的优势,它应该就成为那个小手指了。这也可以说明让一个领袖或英雄碌碌无为是件多么容易的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并不认为英雄值得崇拜,领袖值得颂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每件事情每个人的拇指,而拇指在失去了其他手指之后也就不再是拇指。正如,砍掉拇指,手或许还能抓挠,若砍掉其他手指剩下拇指,那拇指只能一无是处了吧。
第二篇: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1
这本书的是十六世纪的人,距离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是这本书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鸿沟,在今天看来依然受益匪浅,只能说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光打磨渐渐消逝,反而经过时光的验证更加让人深信不疑。
随笔,既然是随笔,顾名思义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性留下的笔录。这本随笔集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无数知名译者为这本书奉献过自己的汗水,将蒙田的智慧火花毫无保存、原汁原味的传递给读者。感谢这群默默奉献的伟大译者,要知道读者买书往往都是冲着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译者,他们掩盖在的光芒下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借此时机,向他们致敬。
言归正传,蒙田随笔是一本生活的哲学书,它不像其他哲学书那样深奥而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一个胡子花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藏着岁月痕迹的老爷爷,整张脸黯淡苍老,唯有眼睛透露出历经世情的睿智与豁达。这本书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因为白天的急躁无法让人静心思考,只会让人越看越心烦意乱,夜晚的安静和孤单满足了思考的条件,能让人静静聆听这位爷爷慢慢向你诉说生活的哲学,给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让你的灵魂体会生活的微妙。
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接下来我们就“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这一章节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书中这样写道:“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这句话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国古代道德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这句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识的过程,我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给别人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们只觉得小朋友可爱,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难道真的不懂吗?但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大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人们只觉得他无知而愚蠢。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以“传授知识”的理由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赏识。俗语说半瓶水晃荡一瓶水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风骨与气节都融入那句胜利之后还低头抱拳的“承让承让”中,谦虚不是懦弱,谦虚不是自大,谦虚是经过沉淀之后的光芒内敛,谦虚是竹子压不弯折不断的筋骨。蒙田的博闻强识和他对于生活的领悟理解都写在书里了,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生的指路明灯。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假设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假设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珍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假设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读后感2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假设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急躁了。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惊讶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方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3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
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若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蒙田随笔读后感4
这本书是这样被人喜欢,以至于关于它的经典评论数不胜数,这里引用几条如下:
毛姆:“蒙田的随笔不管挑哪一篇来读,你都会觉得趣味盎然……”
迪佩龙红衣主教:“这是一本正直人的枕边书”。
德图:“名副其实的箴言研讨会,每一个警句都是至理名言。”
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影响了许许多多作家一样,在阅读本书时,你也会从他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作家的影子,可见他们都深深地受了蒙田的影响。
本书序言说:蒙田是一个让我们越看越像现代人的家伙,他很世俗,但他不是一个讨好献媚的家伙……他非常克制,绝不以出卖自己的立场为代价来谋取好处……他甚至对物质也同样抱着谨慎的怀疑态度。但是他洞悉政治的微妙,也很清楚如何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蒙田是法国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被现代人这样崇敬和接受。他是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他是法国波尔多市市长家的儿子,他本人做过十几年法官,也做过波尔多市市长。1571年,蒙田三十八岁,因厌倦官场生活而退隐归家,过起了“自由、平静、安闲”的乡绅生活。从此开始撰写《随笔集》。
蒙田通过一篇篇的随笔不断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生活状况,省察自己的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以及省察自己的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醒察是如此可贵,渴望心灵独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都会喜欢。
他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他平静而愉悦地接受了自己以及人类的不完美、局限性、不确定性。
他说:没有什么比好好地做自己这样美;也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比认识到自然地过此一生更艰难;人类最猖狂、最蛮横的疾患就是瞧不起自己的存在……
我们曾经是自己,后来我们又迷失,但我们终将还是要做回自己。遇见蒙田,遇见更美的自己。
蒙田随笔读后感5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点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杯茶回味悠长。
蒙田随笔读后感6
说《蒙田随笔》是一本拥有神奇魔力的书,一点儿也没夸大,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因为我比较喜欢周国平,而在周国平的作品中,《蒙田随笔》的出镜率比较高,所以我就有了读这本书的愿望。
刚开始读,我发现:嘿,这本书不就是蒙田的读后感嘛!他读了历史方面的书籍,会针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发一番议论;有时候,他会针对某个主题,将几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进行一番对比;也有时候,他会评价历史上某个王朝的社会风俗。读他写的这方面的读后感,你可以间接了解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对了,你不用怀疑蒙田的权威性,因为这本书的封皮上是这样介绍蒙田的——“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毕竟,世界文学史不会推崇一个作品内容错误百出的文学家的,对吧?
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神奇魔力”——读他的文章,你可以间接了解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
我那少的可怜的世界历史让我很难和蒙田在欧洲历史方面产生共鸣,因此,读起来很费劲,再加上中法语言表述方面的差异,让我差点选择放弃。于是,我抱着“再读最后一篇就放弃”的想法,在目录上选择了一篇看起来顺眼的,然后开始读,然后我突然就跳起来了,为啥?哈哈,因为这一篇是蒙田在介绍自己,这太符合我的八卦“口味”了。原来蒙田是法国16世纪的富二代,他的爸爸留给他一大片庄园和一座藏书颇丰的乡村城堡,蒙田坐吃山空,没一点儿问题。但是蒙田也没有完全坐吃山空,毕竟他还读书了,也写了好多读后感。关键是,还一不小心成了“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这不是我的想法,假如蒙田在坟墓里知道我们现代人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一定会说自己是不小心变得这么重要的。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能猜到坟墓里的蒙田的想法,你一定要去阅读《蒙田随笔》,答案就在蒙田的文章中。哦,对了,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神奇魔力”。
这本书的第三个“神奇魔力”,我已经想好要通过分享书中的一段话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但是读书笔记不在身边,我只好从书中慢慢寻找。这段话出自《天下从来没有纯一的事》:
同样,在世事处理与公众交往中,我们的思想会显出过分的纯洁与聪敏。凡事洞察秋毫也只是太多心与太好奇。应该使思想迟钝舒泰,更适应世俗规则,懵懂糊涂更匹配混浊人生。不慌不忙的平常心其实更善于、更适宜处理各种事务。
这段话,尤其是最后一句,简直可以说是我的救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都非常焦虑、忙碌,过得非常疲惫,可工作并没有做到自己想要的完美。其实我知道,让我疲惫的从来不是工作,而是自己内心无法疏解的焦虑。还好,我有每天读书的习惯,有一天,筋疲力尽之中,我翻开了《蒙田随笔》,然后就读到了这段让我豁然开朗的话,是呀,不慌不忙的平常心其实更善于、更适宜处理各种事务,为什么我不让自己的心先归于平静呢?我不是想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吗,一直焦虑怎么提高工作效率跟质量?在心里这样问了自己后,我竟然一下子就变得“不慌不忙”了,你看,这本书的魔力不是很神奇吗?
蒙田随笔读后感7
近期阅读了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随笔》一书后,个人认为该随笔大多以议论形式出现,真正是个包罗万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对人生的乐观、积极和智慧,也教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书中所写“世界上各种见解都能达成共识: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去实现它。”人生的快乐,也就是忘记不愉快,如塞内加“让我们跳过无关紧要的琐事。”
为什么要抱怨命运?它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吗?是你决定你的`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你的生命?生命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其好坏都是由自己掌控的。当生活中遭受人间不幸的时候,智慧和愚蠢相会在感伤和果断的焦点之上。智者能够控制并战胜灾祸;愚者却不知道大祸已降临到头顶。
从古自今,人的行为往往是自相矛盾,复杂多变,为何要跟别人比,为何要抱怨命运,我就是我自己,只要细细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会发现自己从未有过一模一样的心境。此时,人生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坚持不懈、专注学习,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穿透力,才能摆脱不必要的骚扰,最终培养出自由精神、独立人格。
正如普劳图斯“智者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反之,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连自己都约束不住,管束别人谈何容易。卢克莱修曾说“服从要比管理来得容易。”说到底,人的一生,均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你是如何看待,加里克加莱:“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他劝人不可身陷于以至于超越有益与无益的界限。”
“虚荣心和好奇心是我们灵魂受苦的两大祸根,后者促使我们凡事都想插足,而前者则阻止我们对值得怀疑或待定的事物保持探究的精神。”只有坚持阅读,勤于思考,摆脱孤独,增长知识,才不易轻信别人,受外界的影响,让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同时,也应学学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每年阅读图书一百本。
即“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命运摆好了棋阵。”
蒙田随笔读后感8
生与死就像我们手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人生自古谁无死嘛。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盖棺定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正如毛主席所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超越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人物都把“小我”融于人类“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蒙田随笔读后感9
感悟其一:生命的本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这样的人生,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无后顾之忧的,安全的。不是吗?我们看过了多少风云一时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结局是何等的悲哀,纠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时糊涂。
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多少已过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就因为他们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是这样的历程把他们的生命滋养的如此绚烂,如此光芒四射。
生的本质在于死,再伟大的生命也终究有消逝的一天。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忽略掉死之苦恼,只有在完全对活着没有什么遗憾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的.人,才死得心安理得。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尽力打造生命的宽度。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便不会虚度年华!
感悟其二:要生活得写意。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生活常常会给我们开玩笑,容易让我们把日子过得如同行尸走肉般。我们有时会说“这一辈子什么也没干,一事无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生活本身就是件事情,要懂得享受生活。写意的生活就是顺应天性。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但是我们要学会对待生活的一种正确态度,我们的心不能扭曲,而要舒展。我们的热情之火不能熄灭,而要常燃。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洗去心灵上的尘垢,坦然的用心享受。
学会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会这种态度。其实生活并不总是多姿多彩,我们在生活的追求中常常忘掉了真正的自我,当你刻意的去享受生活时你反而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趣。相反如果你平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真实的意义,有烦恼、有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关键在于你是否去认真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算是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有拥有一颗干净的灵魂,才可以享受纯粹的生活。才可以寻求到生命的真谛!
感悟其三: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所以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
好的心态塑造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塑造出色的你。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缘分,你刻意追求的未必能得到,你努力追寻的未必能获取。生命中的灿烂,人生中的辉煌,往往不期而遇,尽在偶遇。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得失是一种心境,无悔就行。上苍给予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却选择了不尽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能活的不高贵,但我们完全可以活的高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棘手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开朗豁达。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
请大家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之间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把尘封的心胸敞开,好好的珍惜人生,尽情的拥抱生活。
当我们轻抚着一颗依然躁动的心,当我们的心底还有一缕柔情再生,当感动还可以让我们涕泪沾巾,当憧憬还可以灿烂一个美丽的梦境,当向往还可以让我们怦然心动。我要说,我们依然年轻,因为我分明感受到了那激昂澎湃的热情,那潜藏在心底久违的活力在缓缓的升腾,希望是生命的最强音,我只要一份快乐的心情去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
至此我想用16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希望能与各位一起共勉:热爱生命,写意生活,珍惜光阴,魅力人生!
蒙田随笔读后感10
福楼拜曾说:“你问我读什么书好,读蒙田吧……它能使你平静。”在与《蒙田随笔》的接触中,总感觉这个世界就在你面前无辜地对你说:“我本来就如一个简单的小孩,只是你用太多的叹息和眼泪把我复杂化。”
蒙田生活在文艺复兴后期,正值血腥的宗教改革。当外界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乱和黑暗之时,当四周像魔鬼一般逼近每个灵魂,继而侵噬他们的自由和安宁之时,蒙田毅然选择重返蒙田城堡,坚守内心一方宁静之地。疯狂失控的外界成就了蒙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而这份自由和平静正是语言质朴平淡、风格率性的《蒙田随笔》的土壤。蒙田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者。在蒙田随笔中,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洞察和揭露人类纵多共同的情感。他独特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表明了“自知”的重要性。
在《论忧伤》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痛苦得变成了石像”,当人们对情感达到了极致,灵魂似乎瞬间脱离且失去了控制肉体的能力。平凡的肉体经受不起世间的至喜至悲,突如其来的强烈情感,不管它给我们的是一眨眼间的黑暗还是光明,都有可能成为刺杀我们的隐形匕首,此时理性对情感的约束就有了必要。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年代里,许多的人渴求停下来,渴求大脑的片刻休息,而蒙田在《论无所事事》中引用的卢卡努一言“大脑也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正是直指大脑“休息”的可怕之弊。当然我并不是赞同人应该无休止地忙碌,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休息”。当我们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务后,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说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他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蒙田于混乱的年代里隐退,他要的“休息”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给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维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虚、堕落。我们要让自己的大脑休息并不代表让它梦幻地运转,而是选择让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徜徉。否则真正累垮、腐蚀我们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幻觉丛生的无所事事。
再看蒙田的《论发怒》,在这一章中,蒙田赞成怒火到心外的世界张牙舞爪,但他又理性地强调节制。将怒火压制在平静的外表下是对心灵痛苦的折磨,但当发怒失去了理性,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即被愤怒所控制,因此人们要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学会理性面对自己的情感。
蒙田虽然是评论家,但他的随笔论证没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风,他反而运用了亲切活泼生动的.笔调向我们阐明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并真诚地向读者描绘自身的矛盾。让我们对“自知”这一人生命题更为深思。
虽然隔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距离,但从《蒙田随笔》中我们可以发现蒙田对教育的看法会让我们觉得他确实像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现代人。无论是在《论学究气》中,还是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中,蒙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锻炼都给予高度重视,并极为反对应试记忆教学。如果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就是荼毒学生判断力的罪魁祸首,是扼杀创造力危险的剑,而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外表华丽的骷髅。那么正如蒙田所说的“你就会看到学问的处境会和以前一样能够凄惨”。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完善自我而不是剥夺自我的过程。当蒙田谈到哲学因被诡辩蒙上苍白可憎的假面具而使学生对它的接受成为一种压力时,我想到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话“如果人类创造的文明成为其沉重的精神负担,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会被自己的创造压垮”,若真是如此,那该有多可悲。作为哲学宗旨的美德,蒙田认为我们应该“认为它栖身于肥沃丰饶、百花盛开的平原上”而不是“把它复杂化为茫然不知所措的形象”。那么在看待现实生活时,如果我们能本着简单的心态自然地面对,兴许我们的世界就会减少许多的矛盾和压力。
当然,我对《蒙田随笔》的解读仅是冰山一角,而在这冰山一角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蒙田随笔》堪比一朵绽放于圣洁天山之巅的雪莲。它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蒙田对生活恬静淡然的态度,是身处浮躁社会、行色匆匆人们的静心剂。走近《蒙田随笔》,唤醒尘封已久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蒙田随笔读后感11
《蒙田随笔》是我看到过的内容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作品涉猎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这是蒙田融合了生活的经验和个人的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蒙田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个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笔的文体方式出自于他。
蒙田的这部作品分为六十二个章节,相互独立。不管你多大年纪,什么文化程度,你翻开任意的章节都会受益匪浅,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关于人文风俗的`、爱情的、生活的、善恶的、友谊的,教育的等等,这些都是他思想的精髓。蒙田知识非常渊博,这些可以从他引用大量典故、历史和大量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出。如《论殊途同归》中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他连续用了很多历史事件来说明。每个章节他都鲜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观点非常明确,让人印象深刻。在讲到如何培养交际能力时,他认为,沉默和谦虚的人更容易获得别的赞赏。在《热爱生命》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中,他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几十个章节虽然短小,但浓缩的都是都是精华,这些作品都是智慧的结晶。就算放到现在社会,有的见解都是很有时代感,也体现出他是一个很有先见的人。
读蒙田的随笔,就好像跟一个智者促膝长谈。简洁、平易的语言,让这部作品更显魅力。我们从400多年前的先哲那里寻找智慧,开拓思维,启迪人生。
蒙田随笔读后感12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蒙田说出来埋藏在我心底深处的话,诚然,书籍对我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看书,那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什么的影响健康,所以,当我们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么就抛开书本吧,屋外也会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还指出,对书本的选择,当选有趣而且易读的。因为此类书籍能调剂我们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慰藉,至于那些艰深难懂的.学科,我们不选也罢,留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去探讨吧。在读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抱着所谓的经典名著硬着头皮苦读,殊不知既无趣又让自己心情郁闷不少,也许现在还不是读这类书的好时机,所以与其浪费时间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的世界里。
这些都只是我对《蒙田随笔》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更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蒙田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13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
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随笔》中卷
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装饰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
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
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别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事件和事物的外表。而且,根据表象作出的评价都极为肤浅、极不可靠。最可靠的莫过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篇文章最后,蒙田说,正直的人都情愿失去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失去自己的良心!
读到这样的字句,颇让人感动。感动之余,又启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更加坚定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抛却一些繁文缛节和一些不必要的奢望。活得轻松一些,自由一些。
蒙田随笔读后感14
读蒙田的作品,你将会发现好像昨天才写成一样。翻开任何一页来读,我就会被他的文字捕获,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风格,心平气和地叙说心灵中稔熟的主题。
他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他声称仅有一个主题——他自己。他的全部关注只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断地思考……品偿着自己,他以自己的肉体、感情、习惯、好恶、偏见、恐惧与思想来进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顾后果地将肉体和心灵袒露出来,他以欣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错误和罪恶,他透过自己的本性来揭示人性。我会原谅他的错误,因为我也有相同的错误;我发现他的自我分析十分吸引人,因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从久远的那样一个宗教战乱的时代,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怀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我们一无所知。因为蒙田确认“所有知识是由感觉传给我们,而理性依靠感觉,但感觉会欺骗我们,因此严重限制了理性”。关键是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儿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谟、康德前无哲学家提及过。然而,蒙田的许多思想总是在古老中国文化中寻到痕迹,自忖中西文化其实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他写的很零乱,但内容却如袭上心头的灵感,观念复杂而不断改变,并随年变迁,而最后组成的图样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边赞许小加图的自杀惨烈而高尚,一边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几乎无动于衷”。必须加以分析才会发现其实蒙田是一个厌恶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话语,旁征博引构成自己的`心灵和言词,看起来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尝起来却极神妙。
他将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妇之情之上,认为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希望男人30岁之前不要结婚……窄听发晕,却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
他中年后与父亲一样与胆结石病魔缠斗,因而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希望训练强健、富有活力的身体以及培养谨慎优美的性情,同时,强调每件事都要有节制,即使节制本身也不例外。深以为然!
最让我与之共鸣的是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以及他的读书生活和方式,特别是关于父爱的闸述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羡慕的是蒙田城堡和其继承的四代人奋斗而得的财产!其藏书虽只有1000本,但其激发的思想却万寿无疆。
总之,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灵敏的眼光和关于世界的渊博知识以及他的随笔,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此生不读,实乃遗憾!
蒙田随笔读后感15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蒙田在本书中向我们谈论了经验,忧伤,闲逸,对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态失衡,人与人的差别,父子情,死亡,命运的安排·····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 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诉孩子能博采众长,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学众人之长,总有用武之地。要培养他探询一切的好奇心,让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对新奇的事物尽最大的努力弄个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第三篇: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1
读蒙田的作品,你将会发现好像昨天才写成一样。翻开任何一页来读,我就会被他的文字捕获,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风格,心平气和地叙说心灵中稔熟的主题。
他给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他声称仅有一个主题——他自己。他的全部关注只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断地思考……品偿着自己,他以自己的肉体、感情、习惯、好恶、偏见、恐惧与思想来进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顾后果地将肉体和心灵袒露出来,他以欣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错误和罪恶,他透过自己的本性来揭示人性。我会原谅他的错误,因为我也有相同的错误;我发现他的自我分析十分吸引人,因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从久远的那样一个宗教战乱的时代,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大胆怀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认为我们一无所知。因为蒙田确认“所有知识是由感觉传给我们,而理性依靠感觉,但感觉会欺骗我们,因此严重限制了理性”。关键是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儿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谟、康德前无哲学家提及过。然而,蒙田的许多思想总是在古老中国文化中寻到痕迹,自忖中西文化其实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人性是不变的。
他写的很零乱,但内容却如袭上心头的灵感,观念复杂而不断改变,并随年变迁,而最后组成的图样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边赞许小加图的自杀惨烈而高尚,一边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几乎无动于衷”。必须加以分析才会发现其实蒙田是一个厌恶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话语,旁征博引构成自己的心灵和言词,看起来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尝起来却极神妙。
他将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妇之情之上,认为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情感,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热忽冷,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希望男人30岁之前不要结婚……窄听发晕,却实在没有反驳的理由!
他中年后与父亲一样与胆结石病魔缠斗,因而他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希望训练强健、富有活力的身体以及培养谨慎优美的性情,同时,强调每件事都要有节制,即使节制本身也不例外。深以为然!
最让我与之共鸣的`是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以及他的读书生活和方式,特别是关于父爱的闸述让我受益匪浅;最让我羡慕的是蒙田城堡和其继承的四代人奋斗而得的财产!其藏书虽只有1000本,但其激发的思想却万寿无疆。
总之,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灵敏的眼光和关于世界的渊博知识以及他的随笔,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此生不读,实乃遗憾!
蒙田随笔读后感2
读了《蒙田随笔》后,心中感悟很多,细细反思,慢慢领悟,觉着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可借鉴到教育教学中去,在书中,蒙田充分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鲜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
蒙田以“我知道什么?”这句具有怀疑精神色彩的名言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的,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教育的价值?教育能否为人安身立命?能否关注人的内心?能否关注学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爱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句名言、“我爱知识,也爱怀疑”。
蒙田曾说,我们的心灵确在随别人的意志而行动,被迫听从别人的幻想,服从别人的权威、被迫屈从别人空洞说教的引诱,同时又不得不重弹老调,我们没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自己。他引证西塞罗的话说:“教者的权威常常阻碍着要学的人。”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权威,反对传统的偏见,倡导人运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事物,“绝不能仓促地下判断”,而要经过理解,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意义。
的确,他的态度又并非怀疑一切,在他的行文中,一再引证古代名哲的名言佳句,借以说明他所要讲的道理。他反对的是盲从而不求甚解。他说:“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蒙田曾以蜜蜂为例,蜜蜂采花酿蜜、采的是花,但后来生产了蜜,蜜是他所有的。因而就不再是百里香之类的花了。借以说明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断、理解,才能获得真知。只有理解了已有的知识,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说:“真理和道理是属于一切人的,它们并不专属于至今说出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也不专属于此后说出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他认为劳动、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他完美的判断力。而这种判断力的获得即是要求人以理性为指引,智慧地生活着。他援引一位哲人的话说:“理解力能看清一切、听到一切,理解给一切带来益处,它安排一切,推动、统帅和管理一切。”
蒙田认为,学生的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培育幼儿犹如培植作物,生之者易,养之者难,要把他培养成熟,需要悉心的养护和辛勤的培育。学生的性情多变不定,他们的身心发展与希望不可捉摸。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不能强制,只能引导,应该教给他们最好、最有用的东西,而不应像柏拉图那样在教育之前妄加推测与判断。要教给学生科学和真知,这些科学与真知才是非常有用的和有成效的工具。但是,能够有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不是任何人。他指出的这种困难,从另外一个角度在说明学生的教育的内在价值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正是因为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在价值,同时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提出学生的教育取决于导师的选择。对人的教育目的不是名利和值得炫耀的外表,而是在于修饰与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本事的人。这样教师应该是一名心神镇静、有智慧、有判断力、举止文雅、谦逊,能采用新方法进行教学的人。
蒙田对学生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视。给忽视学生心灵发展的教育以警醒的作用。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的`留下的不可避免的烙印。
但是在学生的教育阶段,谦虚、节俭、服从真理、热情和勇敢、培育良心和德行、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具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胜过任何简单的知识教育的。这对使学生热爱德行,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心性的培养与德行的养成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而且反而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从教育的观点看,蒙田的教育思想在后来的许多教育名家的著作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灵活地运用。
蒙田随笔读后感3
近期阅读了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随笔》一书后,个人认为该随笔大多以议论形式出现,真正是个包罗万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对人生的乐观、积极和智慧,也教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书中所写“世界上各种见解都能达成共识: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去实现它。”人生的快乐,也就是忘记不愉快,如塞内加“让我们跳过无关紧要的琐事。”
为什么要抱怨命运?它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吗?是你决定你的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你的生命?生命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其好坏都是由自己掌控的。当生活中遭受人间不幸的时候,智慧和愚蠢相会在感伤和果断的焦点之上。智者能够控制并战胜灾祸;愚者却不知道大祸已降临到头顶。
从古自今,人的行为往往是自相矛盾,复杂多变,为何要跟别人比,为何要抱怨命运,我就是我自己,只要细细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会发现自己从未有过一模一样的心境。此时,人生需要不断学习,只有坚持不懈、专注学习,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穿透力,才能摆脱不必要的骚扰,最终培养出自由精神、独立人格。
正如普劳图斯“智者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反之,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连自己都约束不住,管束别人谈何容易。卢克莱修曾说“服从要比管理来得容易。”说到底,人的一生,均掌握在自己手上,看你是如何看待,加里克加莱:“过分的超脱有害无益,他劝人不可身陷于以至于超越有益与无益的界限。”
“虚荣心和好奇心是我们灵魂受苦的两大祸根,后者促使我们凡事都想插足,而前者则阻止我们对值得怀疑或待定的事物保持探究的精神。”只有坚持阅读,勤于思考,摆脱孤独,增长知识,才不易轻信别人,受外界的影响,让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同时,也应学学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每年阅读图书一百本。
即“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命运摆好了棋阵。”
蒙田随笔读后感4
生与死就像我们手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人生自古谁无死嘛。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盖棺定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正如毛主席所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超越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饮鸩的苏格拉底、自沉汨罗的屈原、断头台上的谭嗣同,这些人物都把“小我”融于人类“大我”之中,实现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蒙田随笔读后感5
《蒙田随笔》是我看到过的内容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作品涉猎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这是蒙田融合了生活的经验和个人的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蒙田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个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笔的文体方式出自于他。
蒙田的这部作品分为六十二个章节,相互独立。不管你多大年纪,什么文化程度,你翻开任意的章节都会受益匪浅,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关于人文风俗的、爱情的、生活的、善恶的、友谊的,教育的等等,这些都是他思想的精髓。蒙田知识非常渊博,这些可以从他引用大量典故、历史和大量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出。如《论殊途同归》中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他连续用了很多历史事件来说明。每个章节他都鲜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观点非常明确,让人印象深刻。在讲到如何培养交际能力时,他认为,沉默和谦虚的人更容易获得别的赞赏。在《热爱生命》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中,他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几十个章节虽然短小,但浓缩的都是都是精华,这些作品都是智慧的结晶。就算放到现在社会,有的见解都是很有时代感,也体现出他是一个很有先见的人。
读蒙田的随笔,就好像跟一个智者促膝长谈。简洁、平易的语言,让这部作品更显魅力。我们从400多年前的先哲那里寻找智慧,开拓思维,启迪人生。
蒙田随笔读后感6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
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随笔》中卷
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装饰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
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
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别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事件和事物的外表。而且,根据表象作出的评价都极为肤浅、极不可靠。最可靠的莫过于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篇文章最后,蒙田说,正直的人都情愿失去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失去自己的良心!
读到这样的字句,颇让人感动。感动之余,又启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生的意义,更加坚定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抛却一些繁文缛节和一些不必要的奢望。活得轻松一些,自由一些。
蒙田随笔读后感7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蒙田是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蒙田随笔集》(或译《随感录》)。《随笔集》3卷共107章,各章长短不一,结构故意松散自然,并不要求勉强统一,彼此连贯: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蒙田不囿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他独特的思想意境与艺术风格。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著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蒙田随笔读后感8
生活在财富中的穷人最痛苦。
以我看来,世界上的什么怪异、什么奇迹,都不如我自己身上这么显著……我越通过自省而自知,我的畸形就越令我骇异,而我就越不懂我自己。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他写道,“是一个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大自然万物都笼罩在乌黑的浓雾中,没有一个人的智慧可以穿透天与地”
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
爱他时要想到有一天会恨他;恨他时要想到有一天会爱他。”奇隆如是
习惯是一个粗暴而阴险的教师。它悄悄地在我们身上建立起权威,起初温和而谦恭,时间一久,便深深扎根,最终露出凶悍而专制的面目,我们再也没有自由,甚至不敢抬头看它一眼。我们看到习惯时常违反自然规律。“在任何事上,习惯总是极其有效的主人”。
我们只注重让记忆装得满满的,却让理解力和意识一片空白。
死的自由若要商量,生命无异是一种奴役。
“凡顺乎自然之事都应归入好事之列
有人说,美满的婚姻要由瞎子女人和聋子男人缔成,我觉得此人对婚姻的了解可谓透彻。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是为了炫耀,而后来读书多少是为了明理,到了现在则为了自娱,从来都不是为了谋得什么利益。
我相信人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如一,而最易做到的是变幻无常。
蒙田随笔读后感9
这本书的是十六世纪的人,距离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是这本书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鸿沟,在今天看来依然受益匪浅,只能说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光打磨渐渐消逝,反而经过时光的验证更加让人深信不疑。
随笔,既然是随笔,顾名思义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性留下的笔录。这本随笔集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无数知名译者为这本书奉献过自己的汗水,将蒙田的智慧火花毫无保存、原汁原味的传递给读者。感谢这群默默奉献的伟大译者,要知道读者买书往往都是冲着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译者,他们掩盖在的光芒下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借此时机,向他们致敬。
言归正传,蒙田随笔是一本生活的哲学书,它不像其他哲学书那样深奥而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一个胡子花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藏着岁月痕迹的老爷爷,整张脸黯淡苍老,唯有眼睛透露出历经世情的睿智与豁达。这本书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因为白天的急躁无法让人静心思考,只会让人越看越心烦意乱,夜晚的安静和孤单满足了思考的条件,能让人静静聆听这位爷爷慢慢向你诉说生活的哲学,给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让你的灵魂体会生活的微妙。
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接下来我们就“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这一章节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书中这样写道:“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这句话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国古代道德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这句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识的过程,我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给别人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们只觉得小朋友可爱,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难道真的不懂吗?但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大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人们只觉得他无知而愚蠢。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以“传授知识”的理由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赏识。俗语说半瓶水晃荡一瓶水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风骨与气节都融入那句胜利之后还低头抱拳的“承让承让”中,谦虚不是懦弱,谦虚不是自大,谦虚是经过沉淀之后的光芒内敛,谦虚是竹子压不弯折不断的筋骨。蒙田的博闻强识和他对于生活的领悟理解都写在书里了,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生的指路明灯。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假设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假设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珍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假设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读后感10
这本书是这样被人喜欢,以至于关于它的经典评论数不胜数,这里引用几条如下:
毛姆:“蒙田的随笔不管挑哪一篇来读,你都会觉得趣味盎然……”
迪佩龙红衣主教:“这是一本正直人的枕边书”。
德图:“名副其实的箴言研讨会,每一个警句都是至理名言。”
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影响了许许多多作家一样,在阅读本书时,你也会从他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作家的影子,可见他们都深深地受了蒙田的影响。
本书序言说:蒙田是一个让我们越看越像现代人的家伙,他很世俗,但他不是一个讨好献媚的家伙……他非常克制,绝不以出卖自己的立场为代价来谋取好处……他甚至对物质也同样抱着谨慎的怀疑态度。但是他洞悉政治的微妙,也很清楚如何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蒙田是法国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样被现代人这样崇敬和接受。他是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他是法国波尔多市市长家的儿子,他本人做过十几年法官,也做过波尔多市市长。1571年,蒙田三十八岁,因厌倦官场生活而退隐归家,过起了“自由、平静、安闲”的乡绅生活。从此开始撰写《随笔集》。
蒙田通过一篇篇的随笔不断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生活状况,省察自己的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以及省察自己的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醒察是如此可贵,渴望心灵独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都会喜欢。
他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是一个人懂得如何做自己的主人。”他平静而愉悦地接受了自己以及人类的不完美、局限性、不确定性。
他说:没有什么比好好地做自己这样美;也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比认识到自然地过此一生更艰难;人类最猖狂、最蛮横的疾患就是瞧不起自己的存在……
我们曾经是自己,后来我们又迷失,但我们终将还是要做回自己。遇见蒙田,遇见更美的自己。
蒙田随笔读后感11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假设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急躁了。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惊讶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方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12
说《蒙田随笔》是一本拥有神奇魔力的书,一点儿也没夸大,不信你接着往下读。
因为我比较喜欢周国平,而在周国平的作品中,《蒙田随笔》的出镜率比较高,所以我就有了读这本书的愿望。
刚开始读,我发现:嘿,这本书不就是蒙田的读后感嘛!他读了历史方面的书籍,会针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发一番议论;有时候,他会针对某个主题,将几个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进行一番对比;也有时候,他会评价历史上某个王朝的社会风俗。读他写的这方面的读后感,你可以间接了解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对了,你不用怀疑蒙田的权威性,因为这本书的封皮上是这样介绍蒙田的——“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毕竟,世界文学史不会推崇一个作品内容错误百出的文学家的,对吧?
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神奇魔力”——读他的文章,你可以间接了解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
我那少的可怜的世界历史让我很难和蒙田在欧洲历史方面产生共鸣,因此,读起来很费劲,再加上中法语言表述方面的差异,让我差点选择放弃。于是,我抱着“再读最后一篇就放弃”的'想法,在目录上选择了一篇看起来顺眼的,然后开始读,然后我突然就跳起来了,为啥?哈哈,因为这一篇是蒙田在介绍自己,这太符合我的八卦“口味”了。原来蒙田是法国16世纪的富二代,他的爸爸留给他一大片庄园和一座藏书颇丰的乡村城堡,蒙田坐吃山空,没一点儿问题。但是蒙田也没有完全坐吃山空,毕竟他还读书了,也写了好多读后感。关键是,还一不小心成了“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这不是我的想法,假如蒙田在坟墓里知道我们现代人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一定会说自己是不小心变得这么重要的。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能猜到坟墓里的蒙田的想法,你一定要去阅读《蒙田随笔》,答案就在蒙田的文章中。哦,对了,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神奇魔力”。
这本书的第三个“神奇魔力”,我已经想好要通过分享书中的一段话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但是读书笔记不在身边,我只好从书中慢慢寻找。这段话出自《天下从来没有纯一的事》:
同样,在世事处理与公众交往中,我们的思想会显出过分的纯洁与聪敏。凡事洞察秋毫也只是太多心与太好奇。应该使思想迟钝舒泰,更适应世俗规则,懵懂糊涂更匹配混浊人生。不慌不忙的平常心其实更善于、更适宜处理各种事务。
这段话,尤其是最后一句,简直可以说是我的救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都非常焦虑、忙碌,过得非常疲惫,可工作并没有做到自己想要的完美。其实我知道,让我疲惫的从来不是工作,而是自己内心无法疏解的焦虑。还好,我有每天读书的习惯,有一天,筋疲力尽之中,我翻开了《蒙田随笔》,然后就读到了这段让我豁然开朗的话,是呀,不慌不忙的平常心其实更善于、更适宜处理各种事务,为什么我不让自己的心先归于平静呢?我不是想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吗,一直焦虑怎么提高工作效率跟质量?在心里这样问了自己后,我竟然一下子就变得“不慌不忙”了,你看,这本书的魔力不是很神奇吗?
蒙田随笔读后感13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蒙田说出来埋藏在我心底深处的话,诚然,书籍对我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看书,那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什么的影响健康,所以,当我们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么就抛开书本吧,屋外也会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还指出,对书本的选择,当选有趣而且易读的。因为此类书籍能调剂我们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慰藉,至于那些艰深难懂的学科,我们不选也罢,留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去探讨吧。在读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抱着所谓的`经典名著硬着头皮苦读,殊不知既无趣又让自己心情郁闷不少,也许现在还不是读这类书的好时机,所以与其浪费时间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的世界里。
这些都只是我对《蒙田随笔》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更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蒙田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14
福楼拜曾说:“你问我读什么书好,读蒙田吧……它能使你平静。”在与《蒙田随笔》的接触中,总感觉这个世界就在你面前无辜地对你说:“我本来就如一个简单的小孩,只是你用太多的叹息和眼泪把我复杂化。”
蒙田生活在文艺复兴后期,正值血腥的宗教改革。当外界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乱和黑暗之时,当四周像魔鬼一般逼近每个灵魂,继而侵噬他们的自由和安宁之时,蒙田毅然选择重返蒙田城堡,坚守内心一方宁静之地。疯狂失控的外界成就了蒙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而这份自由和平静正是语言质朴平淡、风格率性的《蒙田随笔》的土壤。蒙田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观察者。在蒙田随笔中,他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洞察和揭露人类纵多共同的情感。他独特的见解深化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表明了“自知”的重要性。
在《论忧伤》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痛苦得变成了石像”,当人们对情感达到了极致,灵魂似乎瞬间脱离且失去了控制肉体的能力。平凡的肉体经受不起世间的至喜至悲,突如其来的强烈情感,不管它给我们的是一眨眼间的黑暗还是光明,都有可能成为刺杀我们的隐形匕首,此时理性对情感的约束就有了必要。
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年代里,许多的人渴求停下来,渴求大脑的片刻休息,而蒙田在《论无所事事》中引用的卢卡努一言“大脑也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正是直指大脑“休息”的可怕之弊。当然我并不是赞同人应该无休止地忙碌,只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休息”。当我们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务后,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说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他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蒙田于混乱的年代里隐退,他要的“休息”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给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维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虚、堕落。我们要让自己的大脑休息并不代表让它梦幻地运转,而是选择让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徜徉。否则真正累垮、腐蚀我们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幻觉丛生的无所事事。
再看蒙田的《论发怒》,在这一章中,蒙田赞成怒火到心外的世界张牙舞爪,但他又理性地强调节制。将怒火压制在平静的外表下是对心灵痛苦的折磨,但当发怒失去了理性,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即被愤怒所控制,因此人们要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学会理性面对自己的情感。
蒙田虽然是评论家,但他的随笔论证没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风,他反而运用了亲切活泼生动的笔调向我们阐明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并真诚地向读者描绘自身的矛盾。让我们对“自知”这一人生命题更为深思。
虽然隔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距离,但从《蒙田随笔》中我们可以发现蒙田对教育的看法会让我们觉得他确实像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现代人。无论是在《论学究气》中,还是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中,蒙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锻炼都给予高度重视,并极为反对应试记忆教学。如果拥有知识却毫无本事,那么对知识的.记忆就是荼毒学生判断力的罪魁祸首,是扼杀创造力危险的剑,而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外表华丽的骷髅。那么正如蒙田所说的“你就会看到学问的处境会和以前一样能够凄惨”。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完善自我而不是剥夺自我的过程。当蒙田谈到哲学因被诡辩蒙上苍白可憎的假面具而使学生对它的接受成为一种压力时,我想到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话“如果人类创造的文明成为其沉重的精神负担,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会被自己的创造压垮”,若真是如此,那该有多可悲。作为哲学宗旨的美德,蒙田认为我们应该“认为它栖身于肥沃丰饶、百花盛开的平原上”而不是“把它复杂化为茫然不知所措的形象”。那么在看待现实生活时,如果我们能本着简单的心态自然地面对,兴许我们的世界就会减少许多的矛盾和压力。
当然,我对《蒙田随笔》的解读仅是冰山一角,而在这冰山一角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蒙田随笔》堪比一朵绽放于圣洁天山之巅的雪莲。它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蒙田对生活恬静淡然的态度,是身处浮躁社会、行色匆匆人们的静心剂。走近《蒙田随笔》,唤醒尘封已久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蒙田随笔读后感15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蒙田在本书中向我们谈论了经验,忧伤,闲逸,对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态失衡,人与人的差别,父子情,死亡,命运的安排·····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 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诉孩子能博采众长,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学众人之长,总有用武之地。要培养他探询一切的好奇心,让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对新奇的事物尽最大的努力弄个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第四篇:《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1
《三国演义》,它集智慧和实力于一身,是我最喜欢的书,看过《三国演义》,让我颇有感触。曾几何时,我们也想成为国之栋梁?曾几何时,我们也愿拥有只有双全之才华?曾几何时,我们也向往“桃园三结义”感天动地之友情?青春年少的我们依然为实现这些理想而坚定地前行。
《三国演义》宛如一首饱含深意的诗,意蕴深长;又如一曲动听的歌,荡气回肠;更如一汪清泉,奔流不息。这部书中处处洋溢着智慧与才情的交锋,发人深省,令人震撼,很值得我们赏析。读它,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激励我们前进,激发我们的情感。大家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又出来一句歌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可见《三国演义》的价值有多高。书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孟德;知人善用的孙权;爱民如子,宽厚仁德,视友情如生命的玄德;神机妙算,手摇羽扇,稳重儒雅的孔明;英武俊朗,才华横溢的周瑜;傲骨雄风的关公;勇猛草莽的张飞等等,这些人都是主角,当然还有许多书中必不可少的人,他们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三国演义》经久不衰。
书中的其他人暂且不提,就说说曹操吧。古往今来最有争议的人物莫过于曹操了,有人对他褒,有人对他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简直太多了,从被通缉到手握重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统一天下,真可谓是巨人。曹操曾说“宁愿我负天下人,非天下人负我”,这话听了就会让人反感,但我们真心地替曹操想一想,他说此话之时正在被通缉,若我们是他,处于这样的境遇会如何呢?曹操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的人,他在行军时曾下令“扰民践踏庄稼者这杀无赦”,但由于他的马受惊误闯田地,破坏了庄稼,他当即割掉了自己的一绺头发,这叫“以发代首”,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有“体肤之发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去之”,头发对人们来说很重要,曹操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了,从这我们也能看出曹操的爱民之心。然而,我最欣赏曹操的地方是他有爱才之心。他把关羽留于营中十三载,为了使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云长真心归附,他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金银珠宝不断,可真是“费尽心机”,但终未如愿,当云长离他而走,找寻兄长的时候,曹操也未痛下杀手,让关羽轻松离去,可见,曹公的胸怀多么宽广,多么爱惜人才呀。然而,曹操在战争中也并非百战百胜,赤壁之战他就输的很惨,当他面对自己惨白的情景时,却依然能开怀大笑,这笑声不是消极的,不是勉强的苦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当他失败的时候,不是在为自己难过,而是在想着对手,想着对手对付他的手段,在他看来,这是他的财富。所以,我认为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配得上这个“雄”字。
总之,东汉末年,是英雄辈出,风雨变幻的时代,《三国演义》更是一部众说纷纭,令人回味无穷的好书,书中的人物更是让人褒贬不一,甚至连作者对这个时代也无法把握,所以说,三国史是值得深思回味的史诗。今天的中国也需要英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英雄,英雄出自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未来的希望的我们难道不应散发我们的青春活力,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成为当今的英雄吗?
《蒙田随笔》读后感2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蒙田说出来埋藏在我心底深处的话,诚然,书籍对我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看书,那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什么的影响健康,所以,当我们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么就抛开书本吧,屋外也会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还指出,对书本的选择,当选有趣而且易读的。因为此类书籍能调剂我们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慰藉,至于那些艰深难懂的学科,我们不选也罢,留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去探讨吧。在读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抱着所谓的经典名著硬着头皮苦读,殊不知既无趣又让自己心情郁闷不少,也许现在还不是读这类书的好时机,所以与其浪费时间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的世界里。
这些都只是我对《蒙田随笔》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更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蒙田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3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随笔》中卷第十六章《谈荣誉》来说吧。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在人的观念里存在着物的名称和物本身,名称是人们用来指示物的词汇。因此,蒙田指出,名称既不是物的一个部分,也不是物实体的一个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连在一起的某个东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它的本质不能拔高和充实,但它的名称却可以通过我们的颂扬来加以提高和充实。人类热衷于名利,而蒙田对于名利有相当冷静的认识。他感叹道: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不完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全都十分空虚,但我们不应该用空气和词语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 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欧根尼的话说,在所有的快乐中,最危险、最应该避免的莫过于别人的赞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些哲学家更加确切地说,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荣誉,有头脑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个手指。 他相当赞同伊壁鸠鲁“过隐蔽的生活”的主张。他痛斥极端追求荣誉的哲学家卡捏阿德斯说,我感到难受的是,这种看法竟会在被荣幸地称为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他说,有人为人正派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别人可能知道的情况下采取做好事,对这样的人不能期望过高。他说,正直的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满意足。表现勇敢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且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十分坚强的内心,可以抗拒命运的任何打击……同荣誉相比,这种好处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起期望和追求,因为荣誉只是别人对我们的赞赏。 他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深不以为然,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4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蒙田在本书中向我们谈论了经验,忧伤,闲逸,对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态失衡,人与人的差别,父子情,死亡,命运的安排·····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 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诉孩子能博采众长,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学众人之长,总有用武之地。要培养他探询一切的好奇心,让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对新奇的事物尽最大的努力弄个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蒙田随笔》读后感5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
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若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蒙田随笔》读后感6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第五篇: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蒙田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蒙田随笔读后感1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随笔》中卷第十六章《谈荣誉》来说吧。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在人的观念里存在着物的名称和物本身,名称是人们用来指示物的词汇。因此,蒙田指出,名称既不是物的一个部分,也不是物实体的一个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连在一起的某个东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它的本质不能拔高和充实,但它的名称却可以通过我们的颂扬来加以提高和充实。人类热衷于名利,而蒙田对于名利有相当冷静的认识。他感叹道: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不完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全都十分空虚,但我们不应该用空气和词语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 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欧根尼的话说,在所有的快乐中,最危险、最应该避免的莫过于别人的赞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些哲学家更加确切地说,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荣誉,有头脑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个手指。 他相当赞同伊壁鸠鲁“过隐蔽的生活”的主张。他痛斥极端追求荣誉的哲学家卡捏阿德斯说,我感到难受的是,这种看法竟会在被荣幸地称为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他说,有人为人正派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别人可能知道的情况下采取做好事,对这样的人不能期望过高。他说,正直的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满意足。表现勇敢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且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十分坚强的内心,可以抗拒命运的任何打击……同荣誉相比,这种好处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起期望和追求,因为荣誉只是别人对我们的赞赏。 他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深不以为然,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不十分关心别人对我的看法,而只是关心我对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东西致富,而不想靠借来的东西致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2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
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若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蒙田随笔读后感3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蒙田说出来埋藏在我心底深处的话,诚然,书籍对我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看书,那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什么的影响健康,所以,当我们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么就抛开书本吧,屋外也会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还指出,对书本的选择,当选有趣而且易读的。因为此类书籍能调剂我们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慰藉,至于那些艰深难懂的学科,我们不选也罢,留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去探讨吧。在读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抱着所谓的经典名著硬着头皮苦读,殊不知既无趣又让自己心情郁闷不少,也许现在还不是读这类书的好时机,所以与其浪费时间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的世界里。
这些都只是我对《蒙田随笔》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更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蒙田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4
《三国演义》,它集智慧和实力于一身,是我最喜欢的书,看过《三国演义》,让我颇有感触。曾几何时,我们也想成为国之栋梁?曾几何时,我们也愿拥有只有双全之才华?曾几何时,我们也向往“桃园三结义”感天动地之友情?青春年少的我们依然为实现这些理想而坚定地前行。
《三国演义》宛如一首饱含深意的诗,意蕴深长;又如一曲动听的歌,荡气回肠;更如一汪清泉,奔流不息。这部书中处处洋溢着智慧与才情的交锋,发人深省,令人震撼,很值得我们赏析。读它,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激励我们前进,激发我们的情感。大家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又出来一句歌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可见《三国演义》的价值有多高。书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孟德;知人善用的孙权;爱民如子,宽厚仁德,视友情如生命的玄德;神机妙算,手摇羽扇,稳重儒雅的孔明;英武俊朗,才华横溢的周瑜;傲骨雄风的关公;勇猛草莽的张飞等等,这些人都是主角,当然还有许多书中必不可少的人,他们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三国演义》经久不衰。
书中的其他人暂且不提,就说说曹操吧。古往今来最有争议的人物莫过于曹操了,有人对他褒,有人对他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简直太多了,从被通缉到手握重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统一天下,真可谓是巨人。曹操曾说“宁愿我负天下人,非天下人负我”,这话听了就会让人反感,但我们真心地替曹操想一想,他说此话之时正在被通缉,若我们是他,处于这样的境遇会如何呢?曹操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的人,他在行军时曾下令“扰民践踏庄稼者这杀无赦”,但由于他的马受惊误闯田地,破坏了庄稼,他当即割掉了自己的一绺头发,这叫“以发代首”,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有“体肤之发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去之”,头发对人们来说很重要,曹操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了,从这我们也能看出曹操的爱民之心。然而,我最欣赏曹操的地方是他有爱才之心。他把关羽留于营中十三载,为了使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云长真心归附,他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金银珠宝不断,可真是“费尽心机”,但终未如愿,当云长离他而走,找寻兄长的时候,曹操也未痛下杀手,让关羽轻松离去,可见,曹公的胸怀多么宽广,多么爱惜人才呀。然而,曹操在战争中也并非百战百胜,赤壁之战他就输的很惨,当他面对自己惨白的情景时,却依然能开怀大笑,这笑声不是消极的,不是勉强的苦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当他失败的时候,不是在为自己难过,而是在想着对手,想着对手对付他的手段,在他看来,这是他的财富。所以,我认为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配得上这个“雄”字。
总之,东汉末年,是英雄辈出,风雨变幻的时代,《三国演义》更是一部众说纷纭,令人回味无穷的好书,书中的人物更是让人褒贬不一,甚至连作者对这个时代也无法把握,所以说,三国史是值得深思回味的史诗。今天的中国也需要英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英雄,英雄出自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未来的希望的我们难道不应散发我们的青春活力,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成为当今的英雄吗?
蒙田随笔读后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蒙田在本书中向我们谈论了经验,忧伤,闲逸,对孩子的教育,口才,心态失衡,人与人的差别,父子情,死亡,命运的安排·····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 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诉孩子能博采众长,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学众人之长,总有用武之地。要培养他探询一切的好奇心,让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对新奇的事物尽最大的努力弄个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蒙田随笔读后感6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